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禅學 > 《达摩祖师傳》电影,仅供参考。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问:"般若重要吗?"
林家乐问:”禅?“
觉醒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自己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
禅是离开文字、语言或符号
禅说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西藏《色戒》影片触碰佛学深處
最圆满的教育——佛法
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巴基斯坦的佛迹遗存
修行故事
禅海拾贝
虚云老和尚:我去去就来
《达摩祖师傳》电影,仅供参考。
央视大型记录片《六祖慧能》全六集 !让你了解一代禅师如何练就!
先生·南怀瑾
觉知,在你的修行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达摩祖师傳》电影,仅供参考。

 

《达摩祖师傳》电影,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佛教影音

 

 

 

 

 

中国禅宗历代祖师,你知道几个?

 

  禅宗祖师上溯到印度摩诃迦叶。中国的初祖为印度来华僧人菩提达摩,二祖为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分几派,最大的有两派,神秀在北方传教,恪守上代所传教法,主张坐禅息念,“拂尘看净”;慧能在南方弘教,不拘地形式,不执著于名词概念,不重坐禅,认为“即心是佛”,只要内心直觉顿悟,便可成佛。历史上称“南能北秀”。

 

  由于慧能的方法简便易行,因此势力越来越大。流传至今的禅宗,都属慧能一派。慧能在世时,南宗并没有很大影响,那时神秀贵为“两京(洛阳、长安)法主”,“三帝(武后、中宗、睿宗)国师”,名噪一时。慧能的弟子神会大力提倡顿悟,与北宗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终于为南宗夺得了正统地位。慧能弟子除荷泽神会外,还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之后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南岳怀让以后形成临济、沩仰二宗。临济在宋代分为黄龙、杨岐二派,被合称为“五家七宗”。

  1、达摩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王子。少时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深入禅法。后随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学大乘义理,四十年后受嘱衣钵,续佛法脉。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达摩祖师泛海来到广州,后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时人称“壁观婆罗门”。毕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于弘法时屡遭险难,先后五次遭毒害。约魏文帝大统二年,因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于第六次被毒害时从容灭度。因其将佛陀“明心见性”的禅法传入中土,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2 、慧可大师──中国禅宗二祖

 

  慧可大师,南北朝人,俗姓姬,武牢人,中国禅宗二祖。早年精于儒道,通老庄易学,后弃俗学,依宝静禅师出家。为求无上大法,立雪断臂,师事达摩。毕生力排诽议,虽屡遭险难,但仍坚持随宜说法,广渡群品。周武宗灭佛时,与同参昙林法师力挽狂澜,护送经典佛像。后隐司空山,付法三祖僧璨。

  慧可得师精髓,承师遗志,弘扬达摩禅法。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世寿107岁,谥“大祖禅师”,可谓中土禅宗第一人。

  3、僧璨大师——中国禅宗三祖

 

  僧璨大师,中国禅宗三祖。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后周武帝破灭佛法,三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四祖道信。后适罗浮山,悠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

  三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合掌立终,谥“鉴智禅师”。传灯法本为《信心铭》。

  4、道信大师──中国禅宗四祖

 

  道信大师,隋朝蕲州人,俗姓司马氏,中国禅宗四祖,世称双峰道信。幼慕空门而出家,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入舒州皖公山,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得其衣钵。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归蕲州,住破头山三十余年,传法于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别立“牛头禅”。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道信大师垂诫门人,安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岁,建塔于东山黄梅寺。世人称道信与弘忍的道法为东山法门,遥尊为东山法门之初祖。著有《菩萨戒法》、《入道安心要方便门》等书传世。

  5、弘忍大师——中国禅宗五祖

 

  弘忍大师,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年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

  唐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二月,五祖示寂,世寿74岁。传灯法本为《最上乘论》。

  6、慧能大师──一中国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砍柴为生。因闻客读《金刚经》有所悟,前往黄梅礼五祖弘忍大师为师。初见五祖,五祖问他是哪里人?来求什么?慧能说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求作佛。五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如何)堪作佛!”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心惊而不便表示,后让他去碓房舂米八个多月。

  五祖选衣钵传人时,慧能因呈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独得五祖之心。后五祖秘传衣钵与慧能。慧能离开五祖后,隐居猎人队中17年,后于曹溪广演顿悟禅,开创出禅宗一花开五叶的辉煌禅史。

  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六祖示寂,世寿76岁。弟子法海记录其教法成《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7、南岳怀让──力弘南宗“顿悟”法门

 

  南岳怀让,唐朝人,俗姓杜,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县)人。10岁就只喜欢读佛书,天资聪颖。15岁时,辞别亲人依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出家。公元687年受戒后,志慕禅宗,先参嵩山慧安,继参曹溪。因慧能问“什么物?怎么来?”不能作答,为究8年,忽有省悟,往慧能处谈个人领会,得到慧能的赞许,于是随侍六祖慧能12年。慧能示寂后,怀让告别曹溪,于公元713年来到南岳,住般若寺,广收法徒,大力弘扬慧能的禅宗“顿悟”法门。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唐敬宗赐谥为“大慧禅师”。慧能南宗正是通过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形成了唐代中国佛教“一花五叶”(南岳怀让系后衍化出沩仰、临济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五叶流芳”的兴盛局面。

  8、青原行思──青原山开山祖师

 

  青原行思, 唐代高僧,俗姓刘,庐陵(今吉安)人。少年出家,24岁慕名前往岭南曹溪拜六祖慧能为师,亲近慧能大师15年,后住吉安青原山静居寺,四方禅客云集,世称青原行思。他继承六祖慧能的“顿悟”禅法,并发扬光大。他认为,客观世界及其变化,都是“心”的幻觉,由“心”所决定,就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就是佛,而佛性是人皆有之的本性。他教导信徒们发扬自身的佛性,不要“心”外求佛,力倡禅宗“本性是佛”的观点,比佛教原有的修行方法、学说主张都更为直截便当,简易而有力。

  青原行思68岁圆寂。唐玄宗赐建“弘济禅师归真之塔”于青原山后,历代信徒顶礼膜拜。

  9、马祖道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马祖道一,唐朝汉州人,生于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依资州唐和尚出家,就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年间,跟南岳怀让学习曹溪禅法,怀让以“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机语点拨,于言下顿悟,密受心法。

   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弘扬禅法,用棒喝、隐语、动作、手势等方式接引学人,取代以往看经、坐禅的传统,机锋峻烈,杀活自在,蔚然成一股自由活泼的禅风,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禅宗公案。

   师于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示寂,谥“大寂禅师”。马祖道一门庭繁茂,英才辈出,计有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后各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禅宗至此风靡南北,称洪州宗。

  10、石头希迁──“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石头希迁,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生于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十二岁时投奔曹溪,依慧能大师披剃出家,后礼青原行思为师,受其印可,叹师为:“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年,前往湖南南岳南台寺,结庵坐禅于寺东石台上。其间大阐曹溪宗风,广开法化,四方学徒闻名而至,有“湖南海众”之谓。石头禅法理事并重、顿渐并存,认为万法殊相,名异体一,等无差别;主张触目见道、即事而真,为当时的马祖、怀让等人所推重。

  师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示寂,门人为之建塔于南台,德宗谥“无际大师”。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行世。

  11、百丈怀海──百丈怀海创清规

 

   百丈怀海,俗姓王,福州长乐人,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从衡山法朗受具足戒,后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经多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赣县)传法,即前往参学,后侍奉马祖6年,得到印可。马祖圆寂后,他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县),继往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住大雄山,岩峦高峻,又称为百丈山。于百丈山开堂说法二十余年,人称“百丈怀海”。师禅风朴素自然,于生活上,主张亲自劳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首创“百丈清规”,规范禅僧组织和生活方式。禅宗于唐武宗的灭佛运动中能度过难关,得以蓬勃发展、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百丈怀海所提倡的“农禅并重”宗风。

  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示寂,谥“大智禅师”。师著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各一卷传于世。

  12、赵州从谂──八十犹行脚

 

   赵州从谂,唐代禅僧,俗姓郝,曹州郝乡人。幼年于曹州扈通院出家,未受戒便抵池阳参谒南泉普院,深契南泉禅法,道法自然、超尘越俗,呈现明心见性、断执无碍的朗朗宗风。师先后历参黄檗、宝寿、盐官等诸大德,八十岁止于赵州城东观音院(今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四十年间大阐禅理,其示众、问答之公案,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至道无难”等语,皆脍炙人口。朝廷谥为“真际大师”,后人称为“赵州古佛”。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著有《真际大师语录》三卷。

  13、黄檗希运──承继洪州开启临济

 

  黄檗希运,唐代高僧。幼年出家,后因人启发,往江西参马祖道一。时道一已圆寂,希运后游京师,遇一老妇指示前往洪州礼拜百丈怀海,得到怀海的印可,并说他有超师之见。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山名为黄檗山,四方学僧云集而来。

  大师继承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即心即是佛”之说,反对以“见闻觉知为心”,将“洪州宗”喝、捶、踏兼行的禅风发扬光大,其宗风“孤行峻道”,深深影响后来临济宗的传法风格。

  师唐大中年(公元855年)示寂,谥“断际禅师”。

  14、沩山灵祐──沩仰宗开宗祖师

 

  沩山灵祐,唐代高僧,俗姓赵,福州长溪(在今福建)人,沩仰宗初祖。年十五岁从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究大小乘教。后到江西参百丈怀海。有一次,怀海让他拨炉灰,看有火没有,他拨后说没有,怀海往深处拨,找到火星,责备他说没有,于是大悟。唐宪宗元和末年,至沩山弘扬禅风,村民感德,群集共建同庆寺。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僧云集,遂于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世称沩山灵祐。

   沩山的基本思想是“三种生”说,即把主客观世界分为“想生”、“相生”、“流注生”,这也是他为接引学人证得大圆镜智(佛智),达到自由无碍境地而设的三种机法。 

  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示寂,世寿八十三岁,谥“大圆禅师”。有《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沩山警策》各一卷传世。

   15、仰山慧寂──仰山小释迦

 

   仰山慧寂,唐末五代僧,俗姓叶,韶州怀化(今广东)人,与其师沩山灵祐同为沩仰宗之祖。因居仰山,故世称仰山慧寂,有“仰山小释迦”之称。年少时,有意出家而父母不许,后自断二指以誓求法之心。初时礼拜耽源禅师,了悟玄旨;继参灵祐禅师,奉侍十五年,承嗣其法。后领众住王莽山,以化机不契,迁居仰山,宣扬沩山之法,学僧云集。

  沩仰宗在接引学人时倡导不说破原则,注重不假语言的自心顿悟,从而达到理事如如。沩山明确表示“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 ,仰山也宣称“诸佛密印,岂容言乎”,主张摒弃语言名相,禅趣深远,人所难测,是他家所难企及。又仰山平时常以画圆相启悟学人,画圆相的作法始于南阳慧忠,沩山加以运用,仰山大力弘传,遂成沩仰宗风。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示寂,世寿七十七岁,谥“智通禅师”。

  16、洞山良价──曹洞宗开宗祖师

 

  洞山良价,唐代越州会稽(今浙江)人,俗姓俞。幼岁从师念《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往五泄山灵默禅师处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后遍参南泉普愿、沩山灵祐等名宿大德,最后归心云岩昙晟,并见道开悟。后多方游历,于江西洞山建立道场,倡“五位君臣”之说。其弟子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等二十余人,皆为日后的佛门龙象。而亲承法脉的本寂,因住曹山,与洞山良价合称为曹洞宗,和沩仰宗及临济宗成为当时法门最隆盛的宗派。

  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示寂,年六十三,谥“悟本禅师”。著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传世。

   17、曹山本寂──曹洞宗二祖

 

  曹山本寂,唐代禅僧,俗姓黄,泉州(福建)莆田人。曹洞宗第二祖,又称耽章。幼习儒学,十九岁入福州灵石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寻谒洞山,洞山问:阇黎名甚么?师曰:本寂。山曰:向上更道。师曰:不道。山曰:为什么不道?师曰: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盘桓数载,乃辞去。洞山遂密授洞上宗旨。后住抚州(江西)曹山。大扬宗风,并详说洞山五位旨诀。法席繁兴,学徒云集。

   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示寂,世寿六十二,谥“元证禅师”。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二卷传世。

  18、清凉文益──法眼宗开宗祖师

 

  清凉文益,俗姓鲁,浙江余杭(今杭州)人。七岁出家,学律,兼读儒书。后参谒雪峰义存的弟子长庆慧棱。以后云游,到漳州,见到地藏桂琛。与桂琛论道,自知有欠缺,决心留下学禅法。听桂琛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领悟了即心是佛的道理。晚年住金陵清凉院传授禅法,故又名“清凉文益。”因为受到南唐国主的尊重,他先住金陵报恩院,后住清凉院,相机弘化,门徒很多。嗣法弟子有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灵隐清耸、归宗义柔等。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示寂,年七十四,谥“大法眼禅师”,因此他的法系被后人称为法眼宗。

   19、云门文偃──云门宗初祖

 

   云门文偃,唐末五代高僧,俗姓张,嘉兴人,为云门宗初祖。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遍览诸经,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顿折一足而开悟,继参学于道明禅师门下,又谒雪峰义存禅师,依住三年,受其宗印。游历天下,遍访高僧大德,参究印证,声名渐著。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愈显、法化四播,遂成云门一宗。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重在以简捷明快的语句破知见。如人问“如何是佛”,他说:“佛是干屎橛。” ;“如何是云门剑”,他说:“祖。”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云门三字禅”之美称。

  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示寂,世寿八十六岁,谥“弘明禅师”。留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和《语录》一卷行于后世。

  20、临济义玄─临济宗初祖

 

   临济义玄,唐朝人,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人,临济宗初祖。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后到黄檗希运处参学,问佛法大意三次,挨三次打。得希运指点,去问高安大愚(马祖的徒孙),大愚告诉他这是“老婆心切”,他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

   继以行脚参禅,以直截痛快的作风,打喝之类的办法,与大老交锋,故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师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为中日禅宗主流之一。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示寂,谥“慧照大师”。

  21、杨岐方会──临济宗杨岐派初祖

 

  杨岐方会,北宋禅僧,俗姓冷,袁州宜春(在今江西)人。先作小官,不称职,出家,得法于石霜楚圆,为禅宗临济宗第八世传人,也是临济宗杨岐派开祖。与黄龙慧南之黄龙派对峙,为禅林五家七宗之一。

   杨岐方会在修行上,讲究天然自在,任运为修,无修而修。既继承了传统的临济宗风,也吸收了云门宗风中的“随波逐浪”。方会自称:“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方会的嗣法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其后再传弟子如五祖法演、佛眼清远、圆悟克勤等皆影响世人深远,禅众云集,可谓门庭隆盛,法源流芳日本。

   皇祐改元,示寂。著有《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杨岐方会禅师后录》。

   22、黄龙慧南──临济宗黄龙派初祖

 

  黄龙慧南,宋代信州(江西)人,临济宗黄龙派之祖,世称黄龙慧南。少习儒业,博通经史,先从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听临济宗雪峰文悦“不甘死语下”的劝告,辗转投石霜楚圆门下,因楚圆“诟骂不已”而大悟。黄龙慧南于同安院开堂说法,四众归趋。不久至归宗寺,因突遭火灾全寺尽毁,而蒙冤坐狱,获释后居黄檗积翠庵。复受请至黄龙山崇恩院,法席鼎盛,直追马祖、百丈,宗风大振,遍及湖南、湖北、江西、闽粤等地,蔚成黄龙派,日本临济宗之祖荣西即源于此派。北宋以后,临济宗独盛于禅林,流传至今,黄龙慧南功不可没。

   黄龙慧南善取公案广渡四众,室中设“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以勘验学人,世称“黄龙三关”。

  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示寂,世寿六十八岁。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追谥“普觉禅师”。有《黄龙慧南禅师语要》、《书尺集》各一卷行世。

   23、圆悟克勤──著《碧岩录》闻名天下

 

  圆悟克勤,宋代禅僧,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少时日记千言。一日,克勤禅师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之再三,如获旧物,怅然不已,谓同伴曰:“予殆过去沙门也”。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师落发,后又从文照法师学习讲说,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

   精勤求法,四处参访善知识。曾至五祖山参谒法演禅师,蒙其印证,与佛监慧懃、佛眼清远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七次住持名刹,说法精采,受朝廷敕赐紫袈裟及“佛果禅师”名号,又蒙高宗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

   为引度学人,编《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为认识禅门必读之书。另著《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示寂,世寿七十三岁。谥“真觉禅师”。

   24、大慧宗杲──开禅宗参话头之先

 

   大慧宗杲,南宋高僧,俗姓溪,字县晦,号妙喜。13岁入惠云寺,次年为衲于郡中景德寺。后持行,向张商英求铭。张称其为“英爽衲子”,字“妙喜”。17岁在汴州参谒禅师圆悟克勤。禅师道:“薰风向南来,殿阁生微凉”,遂豁然领悟。 得圆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辩闻名。绍兴七年,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赐其名为 “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提倡禅宗修持以“看话头”为主,开禅宗参话头之先。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示寂,谥“普觉禅师”。著有《正法眼藏》二卷、《临济正宗记》。其徒集其法语 ,前后三十卷,名为《大慧禅师语录》。

  25、虚云大师──肩挑禅宗五家法脉

 

   虚云大师,湖南省湘乡县人,近代宗门大德。俗姓萧,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五十岁后自号虚云。出身官宦人家,十九岁逃离家庭,披剃于鼓山涌泉寺,行脚天涯,巡礼名山,遍学经教,参究禅宗。四十三岁发愿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数年间,进川入藏。越雪山至缅甸、印度、锡兰朝礼佛迹,历尽艰辛。曾结茅潜修于终南山等处。以定力、苦行、坚忍著称。一身肩挑禅宗五家法脉,中兴云门宗,延续沩仰、法眼二宗。

  曾重兴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西山华亭寺(改名云栖寺)。曹溪南华寺、乳源云门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巨刹,创立鼓山佛学院培养僧徒。重振禅宗祖风,制定丛林清规,率众参加劳动,农禅并举。德高望重,皈依弟子达百万众。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

   1959年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著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圆觉经玄义》等,后人辑其语录偈颂为《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等行世。

文章来源:元学禅院

 2018年6月3日更新

 

 

 

 


医院是检验人性最真实的地方

 

愿每个人都被温柔相待

文章来源:搜狐网

2018年6月3日更新

 

 

 

 

梁启超:什么才是真正的人脉

 

  授权图片 | 吕志耘  摄

  真正的人脉不是你的通讯录里有多少人,也不是有多少人认识你,而是持续和你打交道的人有多少。

   真正的人脉不是奉承你的人有多少,也不是被你使唤的人有多少,而是在你困难时伸出手帮助你的人有多少。

  真正的人脉,不在朋友的数量,而在友情的质量。

   1

  真正的人脉在难处

  比尔盖茨曾说:“一个人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人脉关系,它能为你开启所需能力的每一道门,让你不断的成长。

  人脉是一种看不见的黄金,平常时候显现不出,却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人脉广,可以利用的资源就相应增多,掌握的资源丰富,自身就能得到提高,人生之路也会更加开阔。

  你风光时,围在你身边给你帮助的不是人脉,你潦倒时朝你伸出手给你温暖的才是人脉。

  1925年,吴宓推荐陈寅恪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当时清华国学院中大师辈出,人才济济,校长曹祥云对此心存疑虑,他特意找到梁启超,问“陈寅恪有没有著作?是不是博士?”

  梁启超回答道“陈先生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曹祥云说:“那他怎么能在国学院与大师们一起担任导师呢?”

  梁启超说:“陈先生的水平远胜我啊!”之后,陈寅恪被破格聘进清华成为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2

  人脉不靠套路,而在真心

  人脉是靠相处得来的,并在交往中渐渐牢固。人与人间的交往,靠的不是套路,而是真心。

   真正的人脉就是实实在在的朋友,要想获得真正的朋友,就要以真心换真心。

  你珍惜别人,别人才能珍惜你。你坦诚相待,别人才能不耍心机。世上没有傻瓜,真正的傻瓜往往是把别人当傻瓜的那个。

  真正的人脉,要珍惜。“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用得着的时候就竭尽所能跟人搞好关系,用不着的时候就一脚踢开。

  做人不能太势利,谁都有遇到麻烦的时候,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

  你跟别人玩心眼,总想算计别人,总想自己占便宜,这样只能是自己把自己的人脉切断。

  真正的人脉,要宽容。你敬别人一尺,别人才能敬你一丈,有来有往才能关系融洽。

  遇到事情宽容一点,大度一点,人心都是相互的,人脉都是在一点一滴的善意中积累起来的。

  真正的人脉,是相互的。你遇事时我尽力帮忙,我遇到困难时你也不会袖手旁观。不怕麻烦,但也不要给朋友找麻烦。

  徐志摩是梁启超最为心爱的弟子,在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后,梁启超就开始为他的未来打算,建议他出国留学。

  徐志摩学成归来后,梁启超又安排他担任北京松坡图书馆的英文干事,并在泰戈尔来华期间担任泰戈尔的随身翻译。

  这一切徐志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梁启超病重后,徐志摩多次探望老师,并在梁启超去世后,帮助出版了老师的遗稿。

  真正的人脉,不在套路,而在真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锦上添花,而在雪中送炭。

  文章来源: 儒风大家

  2018年6月3日更新

  

 

 

 

 

《西藏生死书》: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学者萧功秦曾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01

  “北医”教授王一方讲过两个遭遇:

  一位高级干部,好喝酒,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

  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死了。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

  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

  还有一个老人,已经96岁。

  去医院检查后,非要医院给个说法。王一方只好实话实说:“你可能不行了。”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说话不吉利。”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02

  我七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

  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外婆已经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

  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背着上学。

  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外婆还在。”

  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

  “他在睡觉”,“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

  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03

  作家张丽钧也讲过一段美丽经历。

  那年,她跟团到德国旅行。早上起来遛弯时,突然发现:“离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

  同行者愤愤,说安排住宿的导游太混蛋了。吃早餐时,张丽钧发现旅馆也住了很多德国人。

  “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他们的墓园好美呀!

  有根的、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

  长凳的边缘还发着幽幽亮光,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还常带着书,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丽钧感叹不已:“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

  于是,我在这个墓园里留了影。那张照片,至今都是我的最爱。”

  而中国的墓园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充满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

  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只有在那个法定假日里,大家才来意思一下:

  看重金钱,就送去面值大得吓人的冥币;

  看重美食,就送去画在纸上的满汉全席;

  看重奢华,就送去纸糊的别墅豪车。

  欧美墓园常常与住家比邻而居,而中国墓园则建在远离人烟之处,欧美人祭奠亲友时常送鲜花书籍,而中国人祭奠亲友常送钞票俗物,两者的巨大差异,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04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用iMac颠覆了电脑,用Pixar颠覆了电影,用iPod颠覆了音乐,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正如iPhone开启智能手机时代一样,这四大颠覆,各自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乔布斯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为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05

  乔布斯为何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

  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乔布斯说。

  为何说经过死亡体验后才有了真正的生命?“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

  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乔布斯说。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

  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06

  作家曲冰讲过某电视台记者袁君的故事。

  那是2010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袁君,“想请您给我老公主持葬礼。”抑郁症,夺走了他老公45岁的生命。

  读完富豪的生前日记后,袁君深深震撼。他决定在这次葬礼上做一件事情。

  那天葬礼上,袁君公布了富豪一天的开销:这个数字还不及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不是在自己会议室,就是在别人会议室。天天应酬,天天开会,天天拼命赚钱,但他并没有享受到金钱带来的愉悦。”

  他最大的快乐竟来自于一次汽车抛锚,“我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步行去公司。那天太开心了,我在路边看到了迎春花。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上一次看见它,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那一天,葬礼结束后。

  另一位参加葬礼的富豪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您,这场葬礼让我的灵魂开了窍。”

  那一天,袁君回到家后,没有像平常一样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饭,然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这场葬礼,也让我的灵魂开了窍。幸好我还有时间、还有健康,还能好好地善待人生和生活,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07

  2012年,心理学者陆晓娅,在北师大开设了“生死课”,教导学生认识死亡,认识生命。

  一开始,她并没抱什么希望,因为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了,“没想到来听课的学生会这么多。”

  她对“生死课”的作用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但没想到它的作用竟然会这么大。

  “陆老师,上了这个课,我重新拿起了画笔。”“陆老师,我去报了个架子鼓班。”

  有一位学生,学了别人很羡慕的专业,但她自己却很抑郁,觉得毫无意思。上了“生死课”后,她学起了烘焙面包。

  烤得非常漂亮,还教给许多人。

  她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我找到了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去画画不一定要成为大画家,去学架子鼓不一定要成为伟大鼓手,去学烘焙面包不一定要成为糕点大师,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生命热情。

  “我为什么要开设‘生死课?,就是想通过讨论死亡,帮助学生找到热情所在。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08

  在《西游记》中,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就是美猴王火烧阎王府,勇销生死簿。

  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文章来源:法界精进佛子共修道场

  2018年6月3日更新

 

 

 



  林家樂的禅學
 

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远比一张说话的嘴更受欢迎。 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往往是耳朵。
倾聊间,专心对方的优点,你已獲得一些什么了。
有诗曰: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沙。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網絡摘語)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