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僧X档案:中国佛教史上最励志的和尚

史上最励志的和尚法显(图片来源:资料图)
今天要说的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励志的和尚。为什么是最励志呢?因为,他以64岁高龄,怀着崇高的信仰,西行取经,历尽艰难险阻,十三年方才回国,学贯梵汉。回国后又马不停蹄地翻译佛典。普通人六十四岁的时候,恐怕只想在家里安安稳稳地度过晚年,七十七岁,就很可能已经眼花耳聋不中用了。而他,以超凡的毅力,完成了甚至年轻人都难以企及的冒险,对佛教和历史作出了极其卓越、重要的贡献。
他就是东晋高僧——法显。
我们看《高僧传》目录中的“译经”部分,早期在中国译经的,基本都是从外国到中国来传法的僧人。而“法显”,是《高僧传》早期译经僧中少见的一个中国名字。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人(今山西临汾)。他的三个哥哥都是幼年夭亡,父母为了让法显活得长些,就在法显三岁的时候让他去出家做沙弥。当然,佛制,做沙弥最小也得七岁,所以实际上三岁的法显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说是出家,实际上还是住在家里。过了几年,年幼的法显就得了重病,眼看也要死了,父母只能把他送回寺庙,结果病居然好了,而他自己也坚决不肯回家,就这样,法显正式出家。十岁的时候,法显丧父,他的叔叔看到这个家里没有了父亲,母亲一个人很辛苦,就逼迫法显还俗照。但法显说,我出家的原因本来也不是因为家里有父亲照顾,我是为了远离尘俗才要出家的。叔叔觉得他说的有理,也就不强迫他了。
当时汉地的佛教比较兴盛,但问题也很多。首要问题就是从信奉佛法的各个君主到出家人自己,对戒律都了解得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不太重视,所以行为上就缺乏规范。像姚兴那样总想让鸠摩罗什娶妻留后,就是一个案例。其他的问题则是翻经沙门多是外国人,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所以他们所翻译的经典质量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者就是很多经典尚未传入汉地,很需要有人去印度本土取经。法显对这些问题感到很遗憾,所以就立下了要去求法取经的愿心,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同伴和合适的时机,他只能等。
这一等,就直等到了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那一年,法显已经六十四岁了。
六十四岁的法显终于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了一支西行求法的队伍,从长安出发,向西北穿越大沙漠。茫茫沙海,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能靠太阳来辨别东西,靠人类的骸骨来指明方向。沙漠中还有热风恶鬼,遇上,基本就不可能存活了。法显和同伴们克服了沙漠的千难万险,到达葱岭,接着又必须翻越大雪山。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壁立千仞,终年积雪覆盖,山中还有毒气弥漫,时不时的又是漫天风雨砂砾。他们踏着前人开凿的石阶,攀上去,又要依赖悬索度过山间的大河,一旦失足,必粉身碎骨。
这样的河,他们度过了几十条,那都是连张骞都没有到过的地方。翻过了大雪山,又要过小雪山。有的同伴,中途返转了,有的同伴终于支撑不住,倒毙在暴风雪里。法显收敛悲伤,继续奋力前行。一路上,他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少,但终于在跋涉了三十多个西域国家后,到达了他们心中的圣地——天竺。
到达天竺,法显就开始学习梵语,为翻译佛经做准备。我不知道读者中有多少人学过梵语。我试图学过,所以对年近七旬的法显在短短三年中就掌握了这门难度世所罕见的语言感到全然的不可思议。当你在深入佛教时感到梵语、巴利语、藏语很难学,并以年龄为理由拒绝学习,那就想想法显吧。纵使你仍然学不了,至少也可以有些惭愧心。
法显在天竺各寺到处学习,学成之后,看看周围,那些同伴竟都不想回国了,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汉地就是边地,他们情愿留在天竺圣地尽其一生。而法显,他是一定要回国的。因为他本就志在把所求的三藏带回汉土。于是,年近八十的法显便孤身一人从海路坐船回中国。
很快,他们便在海上遇到了飓风。为了给已经穿漏的船只减负,同船的商人们拼命地把东西往海里扔,法显则一心祈求着佛力加被,让他能保全要带回中国的佛经。大风一直刮了十三天,他们的船已经完全失去了方向。茫茫大海,难辨东南西北,只能靠日月星辰来指明航向。一旦值遇阴霾天气,就只能听天由命,任风而行,根本就不知道行驶在哪里。天黑的时候,海面上大浪相博,各种怪异可怕的海兽时隐时现,商人们都感到恐惧之极。有一次他们在海上航行遇到风暴时,商人们甚至认为正是法显这个僧侣带来了不祥,要把他抛到海里去。幸亏有一位居士出来制止,说这个船一旦到达中国,让中国皇帝知道了此事,这些凶手一定活不了,法显才保住一命。就在他们水尽粮绝之际,终于,这艘商船飘到了陆地。那时法显还并不知道,他已经回到了中国。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登上了中国的海岸。这一年,离他动身西行的那一年,已过了整整十三个寒暑。法显七十七岁了。
接下去的日子,他就积极投入了翻译佛经的事业,在东晋建康(今南京)的国家级大译场道场寺,法显和佛陀跋陀禅师一起,翻译出了他带回来的《摩诃僧祇律》、《涅槃经》、《杂阿毗昙心论》,百万余言,并著成了一部后来名扬世界的历史地理名著《佛国记》。在《佛国记》中,法显详细记载了他取经路上的见闻。这部书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一起,成了考证印度和西域历史的重要依据。
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法显圆寂于湖北辛寺,享年86岁。 他翻译的《涅槃经》,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甚至形成了“涅槃学派”。
如果你在学习佛法的道路上时时觉得困难、懈怠,甚至很想放弃,那就请你回忆一下法显的故事。如果这都不能激励你,那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
本文来自凤凰号“慧灯元照”。
2018年12月10日更新
太虚大师:我的宗教经验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的看到尾”。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溶化无痕了。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我原没有好好的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同看经的有后作金山方丈的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自心中实很安定。
我现在想起来,当时如从这种定慧心继续下去,三乘的圣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当时就改了途径,因为遇到了一位华山法师,他那时就在杭州办僧学校,暂来藏经阁休息。大家说起我的神慧,他与我谈到科学的天文、地理、与物理、化学等常识;并携示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章太炎文集、梁启超饮冰室等书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为我读过的书,只是中国古来的经史诗文与佛教经籍。当时与他辩论了十几天,积数十万言。后来觉他颇有道理,对于谭嗣同的仁学,尤极为钦佩。由此转变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国救民的悲愿心。
当时、以为就可凭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实些新知识,便能救世。
次年乃从八指头陀办僧教育会;冬天又同去参加镇江所开的江苏僧教育会;继又参加杨仁山居士预备复兴印度佛教的祇园精舍。
自此以后, 就没有依了以前的禅定去修,这样从光绪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国三年。欧战爆发,对于西洋的学说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发生怀疑,觉到如此的荒弃光阴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闭关。
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的打钟声,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著成了楞严摄论。
经过这次后,继续看经,著书,坐禅。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
从此于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入条理深细坚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经过定境三次,都因后来事缘纷集的时间太多,致不能有长时的深造成就。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的因果。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所以没有次笫,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
这里是佛说金刚般若经的舍卫国,我所以把自己的定心境界,从前没有对人讲过的,也同佛与须菩提谈家常一般,因昨晚高文大的请说禅定,专向自家人谈一点。
(苇舫记)(见佛教访问团日记)
来源:禅林网
2018年3月11日更新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把你的服务对象视为父母众生,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净土,就是你的寂静处。要把你的净土打扫的干干净净,布置的清净庄严,要任劳任怨的尽你的责任和义务,擦掉灰尘就是擦掉你的业障,扫除垃圾就是扫除你的烦恼。你的家人都是你的亲人,都是你的父母众生、儿女众生,都是你的金刚道友,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怨恨他们。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儿女?即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
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不但上师三宝会加持你,就连山神土地都会帮助你,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诚意地去做,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
其实,修行和生活,工作并不矛盾,佛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然而人们陷入了繁忙的事务,到处奔走寻求,忘记、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东西应该从自心中寻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认真学,坚持修,好好学,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够解脱,今生一定能够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业的人,要找份工作;伤心的人,要找到快乐;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们一生几乎都在为找事业、找朋友、找财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寻,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实找来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怎样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内心的真佛: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自性佛,却在耳娱声色里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宝,空在世上几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们要作一个有智能的人,向心内觅佛,成就内心的真佛。
第二、点亮内心的灯光:现代人强调净化环保、净化社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先从净化自己、净化心灵做起。因为我们的心,经常被愚痴、黑暗、无明、烦恼所遮蔽。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里,都有一盏心灯,点亮这盏智能的灯、般若的灯,就能赶走无明、烦恼。有谓美容、美颜、美姿,不如美心,点亮内心的灯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疗内心的病患:身体生病了要看医生,心理生病了怎么办?有人求神问卜,有人看心理医生,不过最究竟的,还是自己做自己的医生,因为自己内心的病,自己最了解。“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说法,就是要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病,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用戒来治贪,用定来治瞋,用慧来治痴,身心才会解脱清凉。
第四、发掘内心的财富:外在的财富,随时可能因为水、火、盗贼、贪官及不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