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禅學 > 林家乐问:”禅?“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问:"般若重要吗?"
林家乐问:”禅?“
觉醒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自己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
禅是离开文字、语言或符号
禅说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西藏《色戒》影片触碰佛学深處
最圆满的教育——佛法
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巴基斯坦的佛迹遗存
修行故事
禅海拾贝
虚云老和尚:我去去就来
《达摩祖师傳》电影,仅供参考。
央视大型记录片《六祖慧能》全六集 !让你了解一代禅师如何练就!
先生·南怀瑾
觉知,在你的修行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林家乐问:”禅?“

 

小和尚问老和尚:什么是开悟啊?

老和尚答:说话不急不慢、吃饭不咸不淡、遇事不怒不怨、待人不分贵贱、得失很少分辨。 

小和尚说:这么简单啊!那不都成佛了?

老和尚说:至今我尚未遇到。

许多事情,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开悟不是什么谈玄说妙,它就是简单的生活。

 

释迦牟尼佛说:

我虽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赐;任何人要开智慧,离不开自身的磨练。

第三:真法不可说;宇宙真相用语言讲不明白,只能靠实证。

第四:无缘不能度;无缘之人,他是听不进你的话的。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世界早安!

 

 

 

 

 

易中天:唐僧取经熬过千辛万苦,竟然是空忙一场?

 

  本文摘自《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系授权发布

  唐僧取经是空忙一场?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讲述了徒弟三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西行路上,孙悟空降妖除魔,猪八戒助猴哥一臂之力,沙僧肩负行李。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餐风露宿,好不容易才抵达西天取回真经。

  但他们却是空忙一场。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在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的第二年,玄奘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印度,入住佛教最高学府。年轻的玄奘以此为据点访师参学,誉满印度僧俗两界以后,才带着一腔热血和满腹经纶回到祖国。

  开明的太宗皇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尽管玄奘出国违反了他的禁令。帝国政府还为法师的译经活动提供了种种方便和大力支持。作为在印度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得道高僧,玄奘译出的当然都是真经。他和弟子窥基共同创立的法相宗唯识论,在他看来当然也是真理。

  然而怎样呢?

  没过多久就被忘得一干二净。

  被遗忘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那一套理论实在太专业也太难懂。仅仅“阿赖耶识”这样一个根本无法意译的名词,便足以吓退许多人。就连“外境非有,内识非无”这样最浅显的道理,对芸芸众生也是丈二和尚,更不用说高等数学般的论证过程。何况就算弄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又能如何?能立地成佛么?不能。

  那就不学也罢。

  真正兴旺起来的,是净土宗和禅宗。

图注:佛教十大宗派

  净土宗和禅宗都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也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宗派。不同的是,知识界对禅情有独钟,一般民众则多修净土。净土宗的最受欢迎之处,是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行。即便目不识丁,也能借此脱离苦海。净土宗的道理,就是求来世,求往生。

  可惜,净土宗仍有问题。

  图注:净土宗为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西方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

  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解决佛教与中华传统,尤其是与儒家伦理的冲突。不要忘记,在他们宣扬鼓吹的西方净土和极乐世界中,并没有给皇帝安排特殊的地位。那个地方可是人人平等的,这让至尊天子情何以堪?因此,帝国的统治者便难免怀疑这很可能是一个阴谋,目的是要用谁都无法证明的所谓来世,颠覆君君臣臣的现存秩序,甚至政权。

  禅宗应运而生。

  拈花微笑的故事

  佛祖在灵山说法那天,他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

  没有人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弟子摩诃迦叶(叶读如社)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从今天起,我另外开辟一条传法的途径,什么话都不说,只靠相互之间的心心相印。这个新的法门和宗派,现在交给摩诃迦叶。

  禅宗,就这样在会心一笑中诞生。它的宗旨,则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但这故事靠不住。因为释迦牟尼创教,跟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一样,从来就靠言说。佛经也像《古兰经》,是弟子们记录整理出来的,所以往往开头就说“如是我闻”,意为“我是这样听佛祖说的”。摩诃迦叶也不是什么“道体心传”的开创者,反倒是将佛经编纂成书的发起人。

  实际上,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印度佛教并没有类似的主张。禅(Dhyana)的本义是静虑,与定(Samadhi,专注)合为禅定,跟鲜花和微笑八竿子打不着,也没有什么“教外别传”的意思。因此,不但摩诃迦叶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就连将菩提达摩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也颇有可疑。

  何况禅宗不立文字,代代相传靠的是心心相印,这就难免会有问题。是啊,难道历代掌门交班,都靠拈花一笑?口说尚且无凭,微笑岂能算数?因此,主张“心传”的禅宗反倒更需要物证,达摩传授衣钵时也说了这样十六个字: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衣钵传人,即典出于此。

  禅宗如此衣钵相传,直到出现了禅宗大师六祖惠能。

  禅宗大师不认识字

  六祖惠能不认字。

  的确,惠能与穆罕默德有太多相似——出身不错,但家道中落;幼年失怙,又自强不息。先知是遗腹子,惠能的父亲则在罢官流放到岭南(今广东省)不久就撒手人寰。三岁丧父的惠能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上山砍柴艰难度日。如果不是一位居士赞助,他根本就不可能到弘忍那里学佛。

  不过,先知创教靠天启,惠能成功靠天赋。这位后来的六祖确实是有慧根的。因此,当他在双峰山东禅寺(今湖北省黄梅县境内)初见五祖弘忍时,就让弘忍刮目相看。

  弘忍照例问:你从哪里来?

  惠能答:岭南。

  弘忍又问:想干什么?

  惠能答:作佛。

  弘忍说:岭南人野蛮,怎么能学佛?

  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弘忍心里一惊:肉身菩萨来了。同时他也明白,这件事不能张扬。于是不动声色地命令惠能到厨房劈柴踏碓,也不为他剃度,八个月后才宣布以示法偈定接班人。

  惠能果然不负厚望,在神秀之后写出偈来。不过因为声称不识字,只能口述,再请人帮忙抄在墙上。

  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头再看神秀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不用多说,高下立判。

  图注:惠能的慧根胜过神秀

  老和尚决定再试一把。

  第二天,也可能是当晚,弘忍悄悄来到厨房,看到惠能腰里绑块石头正在舂米,便问:你这个米好了没?

  惠能说:早舂好了,只欠一筛。

  这是双关语——筛字下面是师。

  弘忍懂了,拿起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

  惠能也明白,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

  惠能进了方丈室,弘忍便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突然大彻大悟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清净,众生的本性不生不灭,众生的本性具足佛性,众生的本性不可动摇,众生的本性包罗万象。

  弘忍也立即明白:禅宗六祖,非他莫属。

  于是当即传他钵盂和袈裟。弘忍还说,初祖西来,无人相信,这才以此为信物。现在立足已稳,不可再传。衣钵本是争端,传衣命若悬丝。此处不可久留,快走快走!

  图注:六祖慧能坐像

  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

  上船以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

  弘忍不肯。他说:本该我来度你。

  这又是一语双关。佛家讲慈航普度,度人是为师的职责所在。度与渡谐音。渡惠能过江,就是度他到彼岸。

  惠能却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意思也很清楚:我不明白的时候,感谢老师度我。现在已经开悟,当然自己度自己。

  这话很对。觉悟,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弘忍连连点头,一声长叹:是这样,正是这样啊!三年以后我会圆寂,佛法就靠你弘扬了!

  佛教中国化

  惠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这句话中有儒学的精神。

  图注:皇帝首先考虑的是政权的稳固、统治的长久

  中国的皇帝,也没谁真有信仰。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权的稳固、统治的长久,佛教却总让他们放心不下。五胡十六国以后,佛教兴盛发达,僧尼不入编户,不纳赋税,不敬王者,许多寺院甚至有着自己的法律法规(僧律)和武装力量(僧兵),俨然王土之上的国中之国。幸亏它们规模有限也未联成一体,否则那些方丈岂非割据的诸侯?

  图注:三武一宗法难,邺城佛像埋葬坑

  于是,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之后,又有了唐武宗的会昌毁佛和后周世宗的整顿佛门,史称“三武一宗”四次大法难。尽管此前由于武则天和其他皇帝的扶植,佛教在唐代曾达到鼎盛。但在武宗的打击下,已是元气大伤。

  但,三武一宗以后,却再也没有灭佛的事情发生。佛教不但与朝廷,与道教和儒家也相安无事。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佛僧和道士还往往联手。明代嘉靖皇帝崇道,清代雍正皇帝信佛,都没有引起政局的动荡。自称破尘居士或圆明居士,在宫中举行法会说法受徒的雍正皇帝,甚至照样毫不留情地刮起廉政风暴,将帝国的财政扭亏为盈。

  图注:雍正佛装像

  这当然不会是皇权政治变成了神权政治,只可能是佛教发生了变化,当权者、儒家和道教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他们学会了和平共处和中庸之道,也懂得了“斗则两败,和则俱存”的道理,终于携起手来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共建。

  首先是佛教在帝国的结构中摆正了位置。他们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对寺院规模和僧尼数量的自我控制,一再向统治者表明心曲:自己将永不谋求执政地位,也不打算将中华帝国变成中华佛国。但,这只能保证他们不再遭受迫害和法难。要想长期生存,必须自我革命,自我拯救。

  也就是说,彻底中国化。

  中国化早就开始了。第一步是巫术化的浮屠道,时间在东汉到五胡十六国;第二步是玄学化的般若学,时间在西晋到东晋。靠着这两步,佛教从鲜为人知的外来文化变成了风靡天下的中华时尚。这就让他们意识到,与华夏传统相结合才是自强自立的不二法门,而代表着这传统的是儒家,因此还必须迈出关键的第三步——实现自身的儒学化。

  禅宗虽然创始于唐,大行其道却是在宋,佛教不再有性命之忧也是在宋。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切都是从惠能开始的,他提出的“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正是佛教的儒学化纲领。

  儒学化的佛教就是禅宗。

  禅宗兴起

  实际上先秦诸子之后,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就是玄学和禅宗。在玄学和禅宗影响下,我们民族不但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变了,就连生活方式也焕然一新,比如全民性地喝起茶来,而此前的茶是药用或者加葱姜的。

  更有趣的是,饮茶甚至跟科举和禅宗一样,也是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极于德宗之世——坐禅的僧人带头喝茶,禅宗流行后成为风气,最后在德宗时代有了陆羽《茶经》。茶与禅的关系,岂非该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难怪赵州和尚的名言是“吃茶去”。

  显然,禅宗的中国化相当成功。他们岂止中国化,也是化中国。事实上,越到后来,禅宗就越是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唐诗、宋词、元曲、山水画、明清小说,处处可见禅宗的影子。就连慷慨纵横不可一世如辛弃疾,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不也禅意盎然吗?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然而禅宗只可能向儒学靠拢,不可能变性。毕竟,儒家要修齐治平,禅宗却只要心境湛然。他们甚至与道家也不可能融为一体,却一定会跟儒道两家争夺人心。这就最终要逼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来,只不过这是后话。

  其实,这里面有得有失。

  禅宗最大的正面意义,是丰富了中华智慧的宝库。他们强调的顿悟成佛,以及留下的机锋公案,都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即不要执著,不要拘泥。这就在老子的反向思维和庄子的诗性思维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后世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以禅为喻、借禅说理,并不足为奇。

  其次,禅宗让我们明白了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因此,他们只要求学佛的有慧根,开悟的有机智,却从不提供标准答案。相反,那些公案和禅偈是不妨反复琢磨的。比如宝剑出匣那段话,便可以有多种解读。中国人原本就善于领悟,长于鉴赏,现在更是升级,就像学会了品茶。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我们民族从此建立了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模式: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必须中国化,否则就没有容身之地。这可是屡试不爽的。从佛法西来到西学东渐,都如此。

  然而正是禅宗创造的这一模式让我们错失良机,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巨额亏欠,直至今天都无法还清债务,补足功课,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而要讨论这样一个重大话题,却必须有全球视野。因为只有在那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我们才能看清文明的走向。

2019年5月3日更新

 

 

 

 

 

 

 

 

 

 

 

 

 

 

 

易中天:禅,不是心灵鸡汤,它的意义就在于「没意义」

 

  大家好,我是易中天。

  从今天开始,我将用17节有声书,让你了解——禅。

  为什么要说这个?

  禅有用吗?

  抱歉,没用。

  禅,不是武林秘籍,不是职场宝典,不是锦囊妙计或者什么攻略之类。它也不是心灵鸡汤,不负责心理按摩。但凡有诸如此类想法和需求的,请不要收听本节目。

  禅是什么?

  中华智慧之一种。

  禅是智慧

  智慧没用吗?

  是的,至少看起来没有。智慧就像公司的董事长,原则上是不干活的。整天忙忙碌碌,那是勤杂工;每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那是财务部;签合同,看报表,协调各部门,那是总经理。这些工作,董事长都不做。

  他,就是个吃闲饭的。

  但,公司不能没有董事长。

  人的智力结构也一样。

  知识,就是员工。

  方法,就是管理层。

  智慧,就是董事长。

  没有智慧的人就像没有董事长的公司,只能算是作坊或夫妻店。当然,作坊或夫妻店也没什么不好。所以,头脑里不想要“董事长”的,也可以不听有声书。

  如果想要呢?

  那就建议读点禅宗

  为什么呢?

  因为禅宗就像董事长。正如董事长要不懂事,禅的意义也在没有意义。

  在禅宗那里,诸如“禅是什么”或者“禅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是问都不能问的。一问就错,弄不好师父还会给你一耳光,或者一脚踢出去。

  这样的故事很多,后面会讲给大家听。

  问题是:为什么呀?

  因为禅有三个特点:

  为什么不可说?

  因为禅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说终极智慧。

○ 我佛不下转语 /黄永厚作

  终极智慧也是可以说的吗?

  不可以。

  老子说: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这里,第一个道是真理,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一个名是概念,第二个名是命名。常,是永恒。

  所以,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

  真理,如果可以言说

  那就不是永恒真理

  概念,如果可以命名

  那就不是永恒概念

  同样,智慧如果可说,那就不是终极智慧。

  那么,有没有什么智慧是可说的?

  有,比如中庸

  孔子说: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至,当然就是最高。

  但,孔子说得很清楚,中庸是德不是道。

  什么是德?什么是道?

  道就是真理或规律 最高的道就叫大道

  德则是功能或作用 最高的德就叫大德

  功能和作用当然可以说,也必须说。

  所以中庸可说,禅不可以。

  更何况,禅宗追求的最高智慧或者终极智慧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弥漫在虚空之中,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容,不可描述。如果硬要说,请问怎么说?

  这是第一点。

  第二,不必说,为什么?

  因为禅宗的特点是: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也是后面重点要说的。

○ 师徒对话 /黄永厚作

  总之,参禅悟道靠的是心领神会,衣钵相传靠的是心心相印。心花怒放,我就是佛,何必说?

  第三,不能说,为什么?

  抱歉,这个就不能剧透了。

  好吧!禅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那么请问,禅师们难道都是一言不发,呆如木鸡,像个哑巴的?

  当然不是,怎么会!

  实际上,禅宗不但说话,还爱讲故事。

  比如《五灯会元》卷十九就讲了龙门清远的故事。龙门清远是北宋禅师,刚刚学佛的时候也喜欢提问。但是他每次去问师父,师父都总是说:

“我不会,我不如你。”

  他的师兄就更加离谱。龙门清远向他请教,他竟然揪着清远的耳朵围着炉子转圈圈,边走边说:你总会知道,你自己知道。

  龙门清远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悟

  某个寒冷的冬夜,龙门清远独自坐在炉前,穷极无聊地用木棍拨弄着炉灰,忽然看见炉灰深处有一火如豆,便恍然大悟,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 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什么意思啊?

  随便你想。

  比方说,只要深入钻研(深深拨)就能有所收获,或者参禅悟道就是灰中见火,甚至整个人生也都不过天冷了烤火,火灭了拨拨,如此而已。当然,你还可以这样理解: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哪怕当时你只是在拨弄炉灰,哪怕你看到的只是星星之火。

  反正,标准答案是没有的。

  但,听完故事,多少会有点感悟吧?

  事实上,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学意味最浓的。它其实就是人生哲学。所以,这样的故事禅宗那里很多,只不过他们叫公案。

  我们的节目,也要讲很多这样的公案。

  为什么要讲公案呢?

  因为智慧的获得,跟知识和方法是不同的。

  简单地说:

  留下的案例,就是公案。

  实际上,禅不可说,又不可不说。别的不说,单单“不立文字”这四个字,就是在说。

  结果是什么呢?

  参禅变成了智力游戏

  而且是高智商的

  所以,高智商的人都喜欢参禅。

  比如苏东坡,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

  毕竟,参禅悟道,必须智商高,悟性好。

  反过来也一样,读禅越多,就越聪明。

  这样看,禅又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

  也许,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立地成佛。

  不过,按照禅宗的观点,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获得最高智慧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听完有声书未能成佛,我们不负责任,佛祖也不负责。

  文章来源:易中天

  2018年4月4日更新

 

 

 

 

 

 

 

  如何安心

 

  一個人,如果不能安心,無論説話做事都不能達到理想狀態,所謂心不定,六神無主,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是好。

  中土禪宗二祖慧可曾祈求達摩祖師安心,此心卻無處可尋,終究無心可安。原來,無心才能合道,無心才能安心。正是達摩祖師所言:外息諸緣,内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世人常説“問心無愧”,此心若光明清淨,俯仰無愧天地,即使他人説三道四心生不滿,然而自心不欺,誰又能欺此心!安一颗無心之心,不自欺,不欺人,可矣。沙門一音記。

2018年12月3日更新

 

 

 

 

 

禪師禪語——禪

 

釋能善大和尚

  剃發染衣、辞親割爱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心是染淨之本,以戒攝心,戒定慧方起妙用,故而,戒定慧三學,究心之法是為禪,教是禪的心法,禪是教的骨髓,禪是佛心,教是佛語,戒是佛身,佛之戒法執之於身,佛之教法聞之於耳,佛之心法觀其於心。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12月4日更新

 

 

 

 

 

老和尚講:禪師禪語——自由不如大自在

 

法嗣釋能善大和尚

  都在說持戒、守戒、包括受戒、以戒為師、大可不必,守戒不如守法、如果你没有殺心,是法身何必用戒。心中有法必要犯法、境隨心轉還是心隨境轉、心中空、空中心,就没有了界‘戒’線,色不亦空、空不亦色、道和理都有了,不用【道法自然】、自由不如大自在。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12月3日更新

 

 

 

 

 

【禅】

 

 

 

@林家乐looklife :【禅】:一、由于失去“般若”,人类只能在“阴阳合一谓之‘道’”的世界里流浪“生死”、“是非”、“苦乐”、“成败”。这种“失缺智慧”的“无明”生活,给人类带来“黑暗”、“罪恶”的痛苦,为了“脱换”“无明无智”的苦痛,人类就会响往“禅”的生活。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禅,像黑暗中点亮蜡烛,火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周围。 

 

 

@林家乐looklife :【禅】:三、 “对比相应”的二元世界不“纯粹”。“阴阳的世界”是不纯粹的世界。

 

 

@林家乐looklife :【禅】:四、 “阴阳”给人类带来“乐趣”,也带来“悲苦”!乐趣是表面的浮浅乐趣,禅的喜悦才是深层的智慧乐趣。

 

 

@林家乐looklife :【禅】:五、 “般若”是人类的智慧原态。

 

 

@林家乐looklife :【禅】:六、人类只有“鸟倦知返”了,才会弃阴阳取“般若”,回归无相纯阳。

 

 

@林家乐looklife :【禅】:七、社会不舍弃阴阳轮迴,回归“般若”,将会过度追求阴阳互交的乐趣而变得越来越黑暗。目前我们所感受到的黑暗之悲惨,就是人类不愿意抛弃阴阳互交的乐趣回归纯阳般若所造成。

 

 

@林家乐looklife :【禅】:八、人类只有唤醒“般若”,脱离“阴阳世界的相对阴恶”才能回复光明本相!

 

 

@林家乐looklife :【禅】:九、“看透一切,包容一切,以喜悦无碍的心善待一切。”即在禅境。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禅宗悟道的微妙法是超越文字、语言、数理、不必思考、不用逻辑的当下承担。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一悟就到了佛地。“性”是般若,“般若”是佛。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二、禅者彻悟了人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的迷失。这种“悟”,不是哲学,不是教育,是生命“生死是非”历练过程的自觉。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三、青原问石头:你从哪里来?石头答:从六祖曹溪来。青原问:在曹溪得到什么?石头答:我没缺什么。青原问:为什么去曹溪?石头答:不去曹溪,我怎么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缺。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四、禅师不停往茶杯注水,学者提醒师父:茶已注满!禅师: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再往杯里注水就装不进去了。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五、般若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你像鱼游于海中,周围是水,肚子里也是水,你在海里面也在海外面,世界无处不是般若。鱼和海水都由般若脱胎而成。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六、徒弟问:如何修禅?师父答:肚子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徒弟问:人不都是这样子的吗?师父答:一般人吃饭时不断地想东想西,心中有千万个欲望的结。修禅者却是去掉了妄想,干什么的时候就是干什么,没有别的。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七、徒弟问:师父你死后会往哪里去?师父答:入地狱。徒弟问:为什么?师父答:我不入地狱,找谁教育你?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八、徒弟说:他不断偷东西,不能再原谅他了,请师父赶他走!师父答:你们都是明智的师兄,他却连是非也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找谁教他?

 

 

@林家乐looklife :【禅】:十九、大将军求见禅师,禅师说:我不认识“大将军”。北垣改口求见说:我是北垣,请再通报一次。禅师才出迎北垣:啊!北垣啊,你来了!请到里面坐吧。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师父问:人的生命应有多长?徒弟答:七十年?师父摇头。徒弟问:四十年?师父答:错了。徒弟问:五十年?师父摇头。徒弟问:一百年?师父摇头。徒弟问:应该是多少年?师父答:在呼吸间。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一、有人在山中挖到一座最少一百斤重的金罗汉,家人问:我们已经成了千万富翁了,你还在愁什么?那人说:我在愁另外的十七座金罗汉在哪里?!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二、徒弟问:师父我们出家人不应该近女色,你却背那个女子过河!?师父答:我放下忘了,你却还抱着不放,我们的心只有般若。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三、人有智愚,竹有高低,高有高的好处,低有低的妙用。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四、徒弟把调温的水倒掉,师父怒:物尽其用,这水还可以洗碗、擦桌、浇花呢!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五、徒弟问:什么是道?师父答:无心是道。徒弟说:我不懂。师父说:去问不懂的人。徒弟问:谁?师父答:你自己,道在你心中,向外追求,只会越走越远。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六、“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灵白无染。内外光明。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七、守住“般若”,可以“八风吹不动”。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八、禅非以讲经说法传道,以觉悟为第一要义。 “独觉”而非“声闻”。

 

 

@林家乐looklife :【禅】:二十九、修禅的目标只有一个,回归般若。道路不止一条,得道不拘形式。有人边走边思考可以直达目标。有人参透了生命的真理,才一鼓作气奔向目标。

 

 

@林家乐looklife :【禅】:三十、禅,像黑暗里的灯,你点亮了灯,光明就照亮黑暗。有的人心灯小了、灭了!有的人的心灯火光巨大始终保持明亮!禅者是点亮自己心灯的修行者。禅宗有传灯之说。

 

 

 

 

 

 

虚云老和尚禅修开示

 

 

 

 

 

 

佛法改变命运 佛法就是活法!

 

  佛法就是活法

  佛法是究竟的科学,佛法是健康的教育,

  佛法是快乐的活法,佛法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很多人不了解佛法,说佛法是迷信;也不了解佛教,说佛教是在搞迷信。其实信佛不是迷信,佛教也从来不搞迷信。佛法里讲得一清二楚:信佛要明信,不能迷信。不明白地信就是迷信,佛也反对迷信。

  佛讲的因果、轮回、无常、空性,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佛希望众生都能了解六道轮回循环往复,懂得三世因果丝毫不爽,明白一切人、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变化,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虚假的。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信佛是迷信,佛教是搞迷信呢?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佛法,不研究佛法就轻易下结论;另一个是有些信佛学佛人的行为不如法,确实是搞迷信。但这完全是个人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

  佛讲,任何时候都要依法不依人。所以,不能以人的行为来衡量佛法、判断佛法,佛法与人是两回事。

  有的人学佛修行非常如法,把佛法融入到相续中,把修行运用到生活中。这种人可以代表佛法,我们可以用他们来衡量佛法。然而很多人学佛修行不如法,佛法和相续脱节了,修行和生活脱离了。

  佛法没有融入到相续中,修行没有运用到生活中,相续没有变成佛法,生活没有变成修行。很多人虽然在表面上很虔诚、很精进,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修行的利益,相续没有任何改变,生活没有任何好转。

  有的人只信佛、不学佛,把佛当成神去求,去拜。有的人虽然也懂得了一些道理,但却是口头上的文字游戏,说的时候滔滔不绝,出口成章,行为却是另一套,完全与佛法背道而驰。

  这些无疑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了很多人对佛法没有信心,不感兴趣,甚至还诽谤佛法,诽谤修行。

  我们自己给佛教带来了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需要谨慎观察!

  佛法融入生活

  佛法是究竟的科学

  现在的科学非常发达,但是依然没有达到佛法的高度,佛法已经超越了现在的科学。佛所成就的境界,不仅是世间也不仅是出世间,而是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

  对宇宙人生的事实和真相,佛经里都有描述,而且描述得非常仔细、透彻;对于外器世界和内情众生,佛法里均有讲解,而且讲解得非常圆满、究竟。

  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讲,时间、空间、众生是各种各样的;佛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化身佛所化的刹土,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化身佛也有无数,无量的世界里有无量无边的众生。现在的科学也承认,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很多世界。

  佛讲的那些境界,有的人能感觉到,有的人感觉不到。人的见闻觉知是有限的,以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以我们的智慧衡量不了的东西、以我们的内心想象不到的东西有很多。

  现在很多科研成果,若是放在以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无法接受、无法相信,现在事实都摆在眼前了。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因为自己没有感觉到、没有认识到就否认。

  佛法是健康的教育

  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但现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健康、不究竟、不圆满,所以对社会、对人类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还有很多坏处。现在地球变了,世界变了,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天灾人祸层出不穷,这都是人类造成的。

  人也变了,变得不讲仁义、不讲道德、不讲人情,只讲利益了。现在是钱财第一,生命第二,仁义道德第三。为了钱财可以舍弃生命,为了利益可以舍弃仁义道德。这都是颠倒!

  莲师曾经说:“不是地球在变,而是人类在变。”人的追求、欲望无有止境,为了实现欲望而不择手段,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这都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教育。

  人是可以教育的,可以从小开始教育。有健康的教育,才有健康的心灵,才有规范的行为,才不会造成这些恶果。所以说,健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教你怎样行善积德,为人处事;教你怎样淡化欲望,减少欲望;教你学会圆融,学会容纳;教你怎样为社会奉献,为人类付出;教你怎样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建造一种美好的生活……

  懂得佛法,修持佛法的人,绝不会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不会给人类带来不吉祥的事情,他只会帮助社会与人类向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佛法是种最健康、最圆满的教育。接受这样的教育,人们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有一种规范的行为,这样对社会、对人类、对家庭、对个人才能有极大的利益。

  佛法是健康的教育

  佛法是快乐的活法

  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了。学修佛法能让你的心灵超越一切烦恼痛苦。

  佛法不离世间法,出离心也不是逃避心。出离,不是身要离开社会,离开世间,而是思想、精神、境界要超越世间。

  把人世间这些名闻利养都看淡了、看破了、放下了,心里不挂碍任何一种东西,这叫超越。我们要超越轮回,超越三界,要超越人世间的这一切,而不是要逃脱。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要超越,就是要看破、看透、放下。因为诸法都是无常的、虚假的,没有不变的、可靠的。

  什么叫看破?看破是要将一切看明白、看透彻;什么叫放下?放下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一种觉悟,是不挂碍、不贪恋、不放弃。

  真正有出离心了,真正能够放下了,不用放弃一件事,不用放弃一个人,一切都可以接纳。觉悟了,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了,就没有障碍了。真正看破、放下了,超越人世间的一切法了,这个时候心里不会有任何挂碍和烦恼,心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

  了了分明,是一点都不糊涂,一点都不犯错误;是生活美满,工作顺利。如如不动,是心里没有任何障碍和烦恼。

  心清净,始终有一个好心情,身体自然就健康。如果总是有烦恼,心随着外境动,即使物质生活再优越,身体仍然会受到伤害。

  现在人们都非常注重营养、卫生,但是病魔缠身的人仍然不计其数,因为营养与卫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要学修佛法。有健康的心灵,有好的心情,才会有好的身体。

  家里的吵闹都是相对立的。若是没有你这边的仇恨、争吵,就没有对方的回应。如果对自己的儿女等家人,能无私地奉献、付出,还能容纳、圆融他们的不足,能接受他们对自己的不满与伤害,这才是真正的有修行。这样家庭就会和睦,工作就会顺利。有佛法、有修行,就能安居乐业。

  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都不顺利,是因为妄念太多,分别念太重,把正念污染了。如果没有这些杂念妄想、分别执着,心里清净轻松了,一切都会很明白的。有正知正见了,事事都能想得周到,事事都能做得圆满,一切自然就顺利了。

  身体健康了,家庭和睦了,工作顺利了,能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了,世间的名闻利养自然就随着你来了。世间圆满的同时,出世间也圆满了。去学修佛法,去超越世间,这叫“点火”;世间的名闻利养自然就得到,这叫“有灰”。

  假如没有佛法,没有修行,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幸福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佛法是成就一切、圆满一切的方法。每个人都想圆满成就、幸福快乐,都想解脱烦恼痛苦,都想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真要实现这些愿望,真要达到这些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修持佛法。

  若是没有佛法这个活法,一定会活得非常痛苦。有家没家,有钱没钱,有权没权都一样。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苦恼的事,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的痛苦。有佛法怎么都是快乐,有修行怎么都是幸福。

文章来源: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林家乐心中的《禅》

怎样说?

答曰:

禅,是《易学》理解成熟后的修行。

禅者,是真正觉悟的修行人。

 

 

 

 

善付嘱丨来果老和尚:宗门下行的什么事?

 

 

来果老和尚

  住宗门下的人,要行宗门下的事。你们要晓得:宗门下行的是甚么事?若不明了,纵许你住一辈子禅堂,还是一个门外汉。

  我今天告诉你们一下子:宗门下的事,没有别的事,就是一个参禅、悟道,了生、脱死的事。

  然参禅是参自己的禅,了生死是了自己的生死,并不是替别人办的;你有天大的本事,替别人亦替不来;还有人住禅堂,以为替人家住的,乃至做一切事,是替别人做的。

  须知,一切事,哪一件不是自己的事呢?你们有点知识的人,不待我说,早已会归自己。

  差不多的人,以为住高旻寺的禅堂,用功是与高旻寺用功。你们这样的人,还能说是办宗门下事的人?参禅、悟道,了生、脱死还有你的份吗?所以要你们打起点眼目来!

  然而,参禅、悟道,了生、脱死,两句话并起来,就是参禅两字;由参禅就可以悟道。悟了道,那有生死不了的理?

  总之就是参禅。对于参禅的事,如何是禅,如何是参,你们应当要知道。

  参禅意义很广很广的,我略略地指导你们一个确确实实的下手处,要你们一听就能领会,一直地行去,就会到家。

  首先要知道:从无量劫前,由一念不觉,都是向外跑路,跑到今天还不知不觉,甚至都不知道有家;这么一来,才说是众生。

  要知道,向外是甚么,向内是甚么。你们要知道:向外,就是六道往返,生死不定;向内,就是一个诸佛同体的本来面目。

  教你们参“念佛是谁”,就是教你们向内;参“念佛是谁”,即是参禅,参禅就是向内。总之,要见本来面目,非向内不可;不向内就是生死。

  为甚么说参“念佛是谁”就是向内?大概你们不明白,我讲一个譬喻给你们听:

  你们大家坐在这里,我问你们:“看见佛龛子吗?”

  你们当然说:“看见。”

  我再问你:“佛龛上有甚么?”

  你们一定说:“里头有毗卢佛及一切物。”

  我再问你:“看见佛龛的是那一个?”

  你们当然回过头来,向自己看罢!在这时间,不见有佛,连龛子也没有了;别的东西还有吗?不但无有,回过头来,到又向自己念头上审问去了。

  你们试试看:看见佛龛,就是向外;不见佛龛子,在念头上“追”,即是向内。

  把这个譬喻会到“念佛是谁”上是一样的。念佛,有佛可念,是向外;参“念佛是谁”,在念头上审问,是向内,向内就是参禅。

  今天把参禅的譬喻讲到你们听过了,你们再不能说不会参禅,不晓得参“念佛是谁”。我今天明明白白交代你们过了,发起心来──参!

  文章来源:来果老和尚 腾讯佛学

  2017年9月2日更新

 

 

 

 

虚云老和尚:反闻自性,入三摩地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次七第二日 正月十七日(1953年3月2日)

  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纵如彭祖住世八百载,在佛法中看来,甚为短促。在世人看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你我现在知道这种如幻如化的短境,无所留恋,来此参加这个禅七,真是夙世善根。

  但是,修行一法,贵在有长远心。过去一切诸佛菩萨,莫不经过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曰:“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光就成功了的。同时他便公开的将他用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他是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而得耳根圆通,入三摩地。三摩地者,华言正定。故他又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种方法,是以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尘,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故又说:“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又说:“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这意思即是要我们把这反闻的功夫不要滞疑,要渐次增进,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觉所觉空,空觉既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这种境界。既自以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灭悉皆灭己,真心方得现前。即是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观世音菩萨到了这种境界,他说:“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我们今天学佛修行,也要这样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贪嗔痴慢等一切众生度尽,证到本来清净的妙觉真心。然后上行下化,如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三十二应,随类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观世音菩萨,或现童男童女身,化现世间。世人不知观世音菩萨业已成佛,并无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随众生的机而应现的。但世间人一闻观世音菩萨之名,都觉得有爱敬之心。这无非是过去生中持念过他的圣号,八识田中有这种子,乃起现行。故经云:“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你我今天来此熏修,当依诸佛菩萨所修所证之最上乘法。现在这种法,是要明本妙觉心,即是说见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则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须行善道为始。我们一天到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福德自此增长;加一句话头,时刻提起,一念无生,当下成佛。诸位把握时间,莫杂用心,好好提起话头参去。

  文章来源:禅林网   

  2017年9月2日更新

 

 

 

 

 



  林家樂的禅學
 

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远比一张说话的嘴更受欢迎。 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往往是耳朵。
倾聊间,专心对方的优点,你已獲得一些什么了。
有诗曰: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沙。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網絡摘語)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