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禅學 >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问:"般若重要吗?"
林家乐问:”禅?“
觉醒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自己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
禅是离开文字、语言或符号
禅说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西藏《色戒》影片触碰佛学深處
最圆满的教育——佛法
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巴基斯坦的佛迹遗存
修行故事
禅海拾贝
虚云老和尚:我去去就来
《达摩祖师傳》电影,仅供参考。
央视大型记录片《六祖慧能》全六集 !让你了解一代禅师如何练就!
先生·南怀瑾
觉知,在你的修行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净

虚云老和尚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人只说此心。

  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

  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

  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马祖曰:‘即心即佛。’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

  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小涅槃,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爱染不息,杂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

  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做饺、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

  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文章来源:日月同欽 

 

 

 

 

 

  “空”是法身的实性,是绝对身,但不是简单的虚无,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这就是“明”,或是俱生法身之“觉”。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认识到本然,正如无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诸暗顿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样盈亏,而如同太阳中心散发的不变之光。无论乌云聚合,自性之天空却无污染,无论乌云消散,自性之天空却无改善。这天空无亏损和增益,它无改变。这正如心性:念自来而无损害,念消融而无改善。心性乃空,显现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体之二相。将自己系缚于空,明的概念,就好象它们是实体一样,那是没有益处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义,分割的。

 

 

 

 

 

【空山回响】善护念|有问必答

 

客:杭州余杭径山寺开光,来的和尚全部劳斯莱斯,奔驰车只能算是小阿弟,还带美女,比佛祖派头大多了!你还要给寺庙捐款吗?请看视频……

师:容我看一看。

客:下午朋友发给我的。

师:哦。

客:这些师父们修的好啊,都不着相了。

师:我刚看了你提供的视频了,旁边有人说,这是一个老视频,一年前就在网上传开了。但不是杭州余杭径山寺开光的纪实,应该是安徽境内的法会,有没有看到那些汽车的车牌大都是“皖”字号的?

另外,看完整个视频,好像没有你说的和尚带“美女”的镜头,不知道那句话是怎么出来的?假如是无中生有,应属谤僧,这样不太好,希望不要以讹传讹了。

实际上,每逢寺院有大型法会,都会有护法居士自觉发心提供各种方便,那些豪车应该就是居士们提供的。当然,也不排除是组委会从社会上租赁来的可能性。

即使是寺院名下的座驾,也是居士的功德。说明这个寺院的常住道行可嘉,才能感召大护法。

人们对于大德住世的意义,一般都不太明白。其实,大德都是再来的菩萨,只为一因缘大事,才到世间弘化一方。因此。见僧如见佛,以多么隆重的礼仪出现,都是不过分的。

一定要明白,寺院是道场,并不需要豪车来显摆。但是,众生需要通过捐款、捐物来为自己积累资粮福德!这个知见可不能颠倒了。

因为,寺院是三宝的示现,三宝是众生的福田。所谓各自因果各自了,各自福田各自耕!

世间一切相都是虚妄,物质和金钱本是苦海中的俗物,大德是不会贪恋这些东西的。

正法道场的常住都很明白,所有之受捐,一分都不能够挥霍或者乱用,只能用于道场的建设与日常维护。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至于捐款或者不捐款,都是人们自己的事情。即使捐出再多,捐赠者也没有帮助任何寺院,都是在帮他自己,这一点是必须要明白的。世间的所有得失凶吉,无一不是自造的!

看到寺院富丽堂皇的,我们应该礼赞,此地有佛!若非大德住持的话,哪有这般光景?而一草一木都是居士的发心和供养,我们要随喜赞叹。

随喜之心,就是菩提心。

否则,其他任何破赞之言,哪怕只是随意说了那么一句而已,也是在自损福田。

假如看到了寺院破落或将兴建,应该升起护持的正念。即使只是修复一尊菩萨像的功德,都是非常之不可思议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

希望大家做好自己,在每一个当下善护念,不要被境所转了。

来源:元学禅院

2018年3月17日更新

 

 

 

 

 

开悟之人虚云老和尚「心印偈」及「参禅偈」

 

  英豪:这是虚云老和尚的「心印偈」与「参禅偈」,虚云老和尚是开悟之人,这是他的开悟心得,是给世人竖的一面镜子,如同佛祖手里拈的花,自己照一照,参一参,看能不能以己心印彼心,就知道自己悟到了什么层次。我附着了一些文字,胡言乱语,无非凑个热闹,扶一扶虚云老和尚这面镜子而已。

虚云长老《心印偈》

这个微妙义,圣凡本来同。

所说不同者,麻外错求绳。

心已法法通,雨后山色浓。

了知境缘幻,涅盘生死融。

  英豪:微妙义,即一真法界,真如实相,也或者说是自心本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从佛性上来说,众生与佛,无异无别。佛性就如同是麻,世人不知绳乃由麻编成,只见其相,不见其质,故尔生分别,言麻是麻,绳是绳。如果一旦彻悟,万法融通,则恰似雨后观山,山更清秀。非是山更清秀,实是心更清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如同不管是包子,油条,面条,馒头,都是人为的造作。能看透这一点,就参透了那个微妙义,这时就会明白,所谓的涅盘与生死,也是无二无别,无非一幻相而已。

虚云长老《参禅偈十二首》


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

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英豪:参禅并不是什么很玄的事情,就是去追求一切事相的根源。万法虽殊,最终而归之于心,离心而觅法,如同离水而求鱼。若是求盼成仙作佛,则离心更远,就不是禅了。


参禅非学问,学问增视听。

影响不堪传,悟来犹是剩。

  海云: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参禅即是为道,而非是为学,学问无非是增加人的视听而已。这样的学问,是不值得流传与广布的,因为,等到悟了的时候就知道,所谓的学问,无非是多余的东西。


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

良哉观世音,返闻闻自性。

  英豪:参禅也不是要多听多见,不是为了在参禅中听到隔壁的声音,听到蚂蚁说话的声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成禅病了。观世音菩萨就是最好的老师,观世音又叫观自在,是通过观自己的心而成就的,所以《心经》首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讲的就是观音菩萨参禅的心得。般若波罗蜜多,即自性的深处。从此处入手,契而不舍,决定成就。


参禅非徒说,说者门外客。

饶君说得禅,证龟返成鳖。

  英豪:参禅也不是靠嘴巴说的,有些人总是用语言来描述这是禅,那是禅,那是口头禅,不是禅。不管说得天花乱坠,你说你证得的是东,回头就又变成了西,最后就知道,所证的不是东西。禅不可说,一说就错,是一定要自己去体证的。


参禅不得说,说时无拥塞。

证等虚空时,尘说与刹说。

  英豪:参禅不能靠说,说的时候没有什么障碍,好象是这样,但是,等到证到虚空的那个境界时,才会发现,所说的,无非是俗世之语,与佛的那个境界天壤之别。


参禅参自性,处处常随顺。

亦不假磋磨,本原常清净。

  英豪:参禅就是参自己的本性,如同太阳,永住虚空,普照有情,亦如同水,随方就圆,善利万物而不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性清净,无须打扫。然自家宝贝,得见者有几人?


参禅如采宝,但向山家讨。

蓦地忽现前,一决一切了。

  英豪:山家,即住在山里的人,或曰化外之人,这些人自是识得宝采得宝者。因此,参禅就要向那些已经证悟了的人请教,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宝。突然一时开悟,度一切苦厄,当下即得自在。


参禅一着子,诀云免生死。

仔细拈来看,笑倒寒山子。

  英豪:寒山子即寒山,唐朝高僧。参禅就如棋中的一颗子一样,可以决定一局的输赢。口诀里说,参禅可以免生死,这样的话,让寒山听到了,非笑死不可。因为,根本就不存在免生死一说,经中说得明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非空拳诳小儿而已。


参禅须大疑,大疑绝路歧。

踏倒妙高峰,翻天覆地时。

  英豪:疑参,破定,执着,起用。参禅一定要有大疑情,要有股不管死活都要弄个明白的劲儿,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层层障碍,妙高峰,即须弥山,喻指佛境,一旦入于佛境,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禅无禅说,指迷说有禅。

此心如未悟,仍要急参禅。

  英豪:参禅就是参禅,并没有多余的话说,因人迷,故而说有禅,一旦开悟,即知所谓禅者,无非指月之指,手中之杖,如果还没有开悟,那还是要借着手指看去,借着手杖帮助行走。

十一

参禅没疏亲,贴然是家珍。

眼耳身鼻舌,妙用实难伦。

  英豪:参禅的方式没有哪种是最好的,看话头,数息,都可以。五根,虽是五贼,但用好了,也有无穷的妙处。观世音菩萨,就是由耳根而入,观其音声而开悟的。法法圆融,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十二

参禅没阶级,顿超诸佛地。

柱杖才拈起,当观第一义。

  英豪:参禅是不分初参老参的,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话头初起,莫看话头,但观念头从何处起。时刻寻思佛法第一义,第一义者,佛法真谛也,不在言诠,惟在体悟。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2017年6月26日更新 

 

 

 

 

 

虚云老和尚: 照见五阴皆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云居山方便开示 六月二十三日(1955年8月10日)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

  人没有不想学好,谁也想成圣贤,谁都怕入地狱。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行起来就为难,何以呢?比如世人说好话“恭喜发财、富贵荣华”,谁都欢喜。若说你“家败人亡”等不吉祥话,谁都不愿意。可见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坏处跑呢?这只由放不下罢了。

  古来各城市都有城隍庙,檐下挂一个大算盘,是要和人算善恶帐的。有一匾额写道:“你又来了。”两柱有一幅对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狱无门,个个要进来。”凡人常动机谋、弄巧妙,吃不得亏,事事都计较合算不合算。恶人谁也不敢近,怕吃他的苦头,让他忍他散场了。但因果报应,天是不怕恶人的。

  我们坐禅念佛,本为了生死,由于无明贡高,不能忍辱,不除习气,虽有修行善因,还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随业受报,所以说“你又来了”。本来在地狱受苦已毕时,十殿阎王吩咐过,叫你不要再来,再来没有好事。由于你放不下,所以依旧犯罪,去了又来。

  世人愚迷,作恶不行善,遂招苦果。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如不想脱苦,何必入空门?入空门则了无一物可得,万事皆休,还有什么天堂地狱?但如不证得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门。要入空门,最好多多研读《楞严经》。全经前前后后,所说不离五阴,其中开五阴而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阴。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皆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色阴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如何照呢?照是觉照,时时刻刻依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见五蕴皆空了。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不能觉照的,坐香怕腿痛,礼佛怕腰酸,躲懒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进地狱。

  寒山大士诗云:“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还未释,日出还雾。我这一片冰心,与君不同,君能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则寒山路不通。学道之人,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才能与道相应。

  昔闾丘胤出牧丹邱,临途之日,乃萦头痛,医莫能治。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看火。”师言讫辞去。

  胤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到国清寺,乃问寺众:“丰干禅师院在何处?并拾得寒山子,现在何处?”时僧道翅答曰:“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即今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寒拾二人,现在厨中。”僧引胤至丰干禅师院,开房唯见虎迹。遂至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时二人乃把手出寺,即归寒岩。胤乃重问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觅访,唤归寺安置。

  胤乃归郡,遂置净衣二对、香药等物持送供养。时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寒山子高声喝曰:“贼!贼!”退入岩穴,乃云:“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拾得又迹沉无所,乃令僧道翘等,具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书言偈,并纂集成卷,流通世上。

  据寒山自己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又云:“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拾得诗云:“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文章来源:禅林网   

2017年7月6日更新

 

 

 

 

 

虚云老和尚:慧解行证, 不行不证

 

 

  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

  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诵,心而惟,心口相应,不相违背。不要口说得锦上添花,满肚子贪嗔痴慢,这种空谈,决无利益。心惟是什么呢?凡有言语,依圣教量,举止动念,不越雷池一步,说得行得,才是言行无亏。若说得天花乱坠,所做男盗女娼,不如不说。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行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

  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

  文章来源:祖道影

  2017年8月8日更新

 

 

 

 

虚云老和尚诗偈:行住坐卧歌

 

 

 [山中行]

山中行,

踏破岭头云。

回光照,

大地无寸尘。

[山中住]

山中住,

截断生死路。

睁眼看,

千圣也不顾。

[山中坐]

山中坐,

终日只这个。

碎蒲团,

没教话儿堕。

[山中卧]

山中卧,

骑驴骑马过。

主人翁,

无梦也烁破!

来源 | 天上云居

 

 

 

 

 

 

精选八则:虚云老和尚开示菁华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虚云老和尚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来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它转。

  佛初创教,要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减轻了衣食住之累,但还是离不了它。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要花时间,费工夫,劳心力,才有收成。为佛弟子,岂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古人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样,光为这三个字忙,还要为道求出生死。因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这件事,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处、一切事,勿被境转。

  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余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什么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拾得大士传的弥勒菩萨偈曰:“老拙穿袖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是做好汉。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这是一切处都修道,并不限于蒲团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团上的道,那就要应了四料简的“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说好说歹的,打破此关,就无烦恼。说我好的生欢喜心,就被欢喜魔所惑,三个好,送到老;说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识,他使我知过必改,断恶行善。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古人为道不虚弃光阴,睡觉以圆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误了办道。不独白日遇境随缘要作得主,而且夜间睡觉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弯成弓一样,右手作枕,左手作被,这就是吉祥卧。 

  一睡醒就起来用功,不要滚过去滚过来,乱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连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则要做到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才脚踏实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纯熟。忙碌中,是非中,动静中,十字街头,都好参禅。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

  学佛应如何做人处事?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诸佛圣贤,应化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所谓拔苦与乐,兴慈济物。你我都能克己复礼,什么也不为自己作享受,那么人人都无困苦,事事都能办到了,同时你自己也随之得到圆满果实的报酬。 

  佛教依折摄二义,立方便多门。何谓折?折者,折伏恶人……盖在家大权菩萨,为折恶利生故,虽执刀杖乃至斩其首,于戒亦无犯,反生功德。因恶意而杀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杀人,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

  何谓摄?摄者,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不避艰危。有四摄法:一、布施摄。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乐法则施法,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心而受道。三、利行摄。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生亲爱心而受道。四、同事摄。以法眼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习气如何对治?

  莫嫌老大不知愁,对境翻能为尔谋。 

  训诲未从今日熟,契经还向几时求? 

  清宵隐几惟贪睡,白昼披襟事浪游。 

  倘不束心求至道,未知黑发可能留? 

  讲起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圣贤的妙用,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烦恼与菩提,如反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行就为难。所以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又断无明烦恼,除习气毛病,莫若严持戒律。戒律清净,无明烦恼习气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纵修习有成,亦是天魔外道。 

  问:“情想爱憎,是生死根本,此义我亦知之。但如何能除?” 

  老人谓:“只一情字,已堕百劫千生,杂以爱憎,互为因果。皆妄心为之耳。如果妄心去尽,成佛已多时,我辈历劫多生,习气至重,在随时观照。以除习气为第一要旨。”

  我谓:“情可随时忏,爱憎亦可随时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 

  老人谓:“何不想向佛国去,观想成就,佛亦成就,此净土法也。”

  学佛须要研读经典吗?

  今之学佛者,应研习一切教理,而以行持为根本,宣扬佛法,使佛法灯灯相续。“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希望一切学佛者,皆以此二语,以为自利利他之标准可也。 

  看藏经,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种下了善根佛种。这样看藏经,是走马观花的看。若要有真实受用,就要读到烂熟,读到过背。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地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详解打坐需注意事项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 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问如何念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动静闲忙莫变差。 

  念到一心不乱处,众生家是法王家。

  世人若真为生死念佛,贵先放下万缘。果能放下,情不恋世,于二六时中,将一句弥陀放在心里,念念不间,念来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乱,休管生与不生,莫问佛接不接,直至临终寸丝不挂,自然决定往生无疑矣……时人念佛愿生西,生贵信行愿力坚,忏悔现前犹放下,恒忆佛号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齐遣,直使妄念绝所缘,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齐圆…… 

  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 

  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及净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无神论立场,谓为迷信。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人自不会耳,岂迷信哉!

  念佛与参禅哪个好?

  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若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差别何在?…… 

  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着实之谓也。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彼念口头佛,参口头禅者,同一自欺,生死关头,如何了脱?” 

  今天参禅的人,多不了解禅净不二的法门,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禅净工夫入门虽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说的:“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的前面几句机锋话,就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误会的。要知道后面还有几句话,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师是谁?”赵州禅师说:“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之师是谁?”赵州禅师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

  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什么机,对你说什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药分君臣佐使,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

  为什么现代人参禅的多,悟道的少?

  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

  “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那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 

  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 

  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 

  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文章来源: 禅林网

 

 

 

 

 

 

虚云老和尚19岁出家 赋《皮袋歌》留别妻子

 

 

 

  虚云老和尚

  少小离尘别故乡

  天涯云水路茫茫

  众生无尽愿无尽

  水月光中又一场

  但教群迷登觉岸

  敢辞微命入炉汤

   据说这是虚云老和尚在江西真如寺亲写的辞世歌。虚云和尚,俗姓萧,祖籍湘乡梅桥,青少年时在湘乡度过,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19岁出家,世寿120岁。

  他的父亲叫萧玉堂,据说是梁武帝后裔,任福建泉州知府,到了40多岁无子,母亲颜氏夫人求观音菩萨,好不容易怀了孕,分娩时竟生出一个肉团,颜氏夫人惊骇之下,气塞身亡。正当全家无计可施时,第二天有个卖药老人来到,看了肉团后当即拿出一把药刀剖开,里面是一个盘腿坐着的活的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

  生母既死,虚云自幼是由庶母王氏抚育成人的。他是独子,萧玉堂很珍爱他,带在泉州府衙延师教读儒书。十三岁的时候,祖母逝世,他随父送祖母及生母灵柩返湘乡安葬。家中作佛事,第一次见到佛像经书、三宝法物,他心生欢喜,便偷偷阅读。十七岁时潜离家乡,想到南岳出家,道路不熟,半路上被家人追回。萧玉堂要续接萧家香火,于是强带他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为了早日得孙,禁锢三人同居于一室,但虚云与二氏无染。不久,虚云赋《皮袋歌》留别田、谭二氏,跟从弟潜至鼓山涌泉寺出家,法号德清,次年,受具足戒。他的庶母王氏在虚云出家后,率田、谭二氏出家,临终作偈语一篇留世,塔院虚云法像右侧有碑镌刻。

  从此,虚云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做住持,兴寺庙,护佛法,由自度而度人,成就一代高僧。

  因此“皮袋歌”虽是虚老出家前留别田谭二氏之作;而田谭二氏,尔后也相继出家,成为觉道上清修的净侣。

  但此歌亦句句皆是老和尚透彻世事的体悟,此乃善知识的悲心切愿,冀勉一切众生,早日放下皮袋,同登涅槃妙果。

  今将“皮袋歌”全文摘录如下,愿读者能细玩其味,参出章句之外的真义。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挂碍。三百六十筋连体,八万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撑天拄地何气概。知因果,辨时代,鉴古通今犹蒙昧,只因迷着幻形态。累父母,恋妻子,空逞无明留孽债。

  皮袋歌,歌皮袋,饮酒食肉乱心性,纵欲贪欢终败坏。做官倚势欺凌人,买卖瞒心施狡狯。富贵骄奢能几时,贫穷凶险霎时败。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每日思量贪嗔痴,沈沦邪僻归淘汰。杀盗淫妄肆意行,傲亲慢友分憎爱。呵风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无聊赖。出牛胎,入马腹,改头换面谁歌哭。多造恶,不修福,浪死虚生徒碌碌。入三途,坠地狱,受苦遭辛为鬼畜。古圣贤,频绕舌,晨钟暮鼓动心曲。善恶业报最分明,唤醒世人离五浊。

  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为形累,幻质假名成对待,早日回心观自在。不贪名,不贪利,辞亲割爱游方外。不恋妻,不恋子,投入空门受佛戒。寻明师,求口诀,参禅打坐超三界。收视听,罢攀缘,从今不入红尘队。降伏六根绝思虑,无人无我无烦恼,不比俗人嗟薤露。

  衣遮体,食充饥,权支色身好因依。舍财宝,轻身命,如弃涕唾勿迟疑。持净戒,无瑕疵,玉洁冰清四威仪。骂不嗔,打不恨,难忍能忍忘讥嗤。没寒暑,无间断,始终如一念阿弥。不昏沈,不散乱,松柏青青后凋期。佛不疑,法不疑,了了闻见是良知。穿纸背,透牛皮,元明一心莫差池。亦返源,亦解脱,还元返本天真儿。无不无,空非空,透露灵机妙难思。到这里,不冤枉,地一声是了期。方才称,大丈夫,十号圆明万世师。

  咦!犹是那个壳漏子,十方世界现全身。善恶明明不差错,为何依假不修真。太极判,两仪分,心灵活泼转乾坤。帝王卿相前修定,富贵贫穷亦夙因。有了生,必有死,人人晓得莫嚬呻。为妻财,为子禄,误了前程是贪嗔。为甚名,为甚利,虚度光阴十九春。千般万种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艰迍。老到眼花须发白,一善难闻枉为人。日到月,月到岁,空嗟岁月如转轮。世间谁是长生者,不如归去礼慈云。或名山,或胜境,逍遥自在任游巡。无常迅速知不知,几句闲言敢奉闻。念弥陀,了生死,多多快活,谁得似。学参禅,得宗旨,无限精神只这是。清茶斋饭心不偷,二六时中为法喜。除人我,无彼此,冤亲平等忘誉毁。无挂碍,没辱耻,佛祖同心岂徒尔。世尊割爱上雪山,观音辞家为佛子。尧舜世,有巢许,闻让国,犹洗耳。张子房,刘诚意,也弃功名游山水。况末劫,甚艰苦,如何不悟古人比。纵无明,造十恶,费尽心机为世鄙。刀兵厉疫旱潦多,饥谨战争频频起。变怪屡闻妖孽生,地震海啸山崩圮。适当其际可奈何,多行不善前生里。事难如意落迷途,处贫遇患善心始。

  善心始,遁入空门礼法王,忏悔罪过增福祉。拜明师,求印证,了生脱死明心性。勘破无常即有常,修行大有径中径。圣贤劝世有明文,三藏经书尤当敬。沥心肠,披肝胆,奉劝世人应守正。莫当闲言不记心,大修行人必见性。速修行,猛精进,种下菩提是正因。九品莲生有佛证,弥陀接引到西方,放下皮袋超上乘。皮袋歌,请君听。

文章来源:大公佛教

2017年7月27日更新

 

 

 

 

 

 

宣化上人: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那是帮他下地狱!

 

  什么是正法住世?你老老实实去修行,不好虚名假利,不贪供养,就是正法住世。如果每个出家人能持银钱戒,能坐禅,能日中一食,能时刻搭袈裟,严持戒律,就是正法住世。正法住世,也就是时刻依佛所教,躬行实践。

  你们看看万佛圣城的出家人,都没有什么贪心,每个人都是默默耕耘,精严戒律,肃恭斋法,发大菩提心。我的愿力是无论到什么地方去,不准末法存在,只准正法住世。

  末法,就是佛法跑到末梢上、枝叶上,远离根本了。在末法时期,真假难分,要具有择法眼,才可以分辨清楚。什么是正法?就是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色、不自私。

  末法时代的人都是邪知邪见,凡是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是对;鱼目混珠,正法现前,他也不认识。所以在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里说:“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

  至于竞争人我,他倒有本事,例如,跟人竞争造庙。你的庙高七十尺,我便要盖一间七十一尺的;你的庙高七十二尺,我便要盖一间七十三尺的,总要比你的庙高。他不会去比一比较,这个人的修行,是否比我高?修行,他不去比赛;造庙,他却去比赛。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浪费施主的钱和米,结果领着大家都进了地狱。竞争造庙,有什么意思?造好后也没有人住,空空如也,多可怜呀!末法的现象就是这样。

  还有居士们供养出家人,切记莫生贪心。好像你去护持一个法师,我去护持一个法师,令出家人分开,不能同住修行,这就是破坏僧团。居士们彼此竞争,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把那个出家人弄得迷迷糊糊,一个人住在小精舍里,无所事事--到头来你有什么功德?

  我说的是真话,出家人应该共同住在大丛林,互相用功办道,互相警惕策勉。单独住在小精舍里,愿意不用功,没有人管;愿意吃好东西,没有人管;愿意吃一点肉,喝点酒,都没有问题。居士们以为这是功德,其实是帮助那个出家人下地狱哩!你的功德跑到那儿去?我说的话都是大家不喜欢听的。

  你们应该知道:要供养三宝,应该拥护大道场,应该护持真正修行的地方。不是你占着一个出家人,我霸着一个出家人,这种事并不如法。我说这番话,很多出家人一定很讨厌。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自在了。在大丛林里,睡觉也不能随便睡,又不能随便吃东西,不能开斋破戒。单独一个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当然,也有些人单独修行,是真正用功的,但目前来讲,这是少之又少的。

  为什么居士要单独供养一个出家人?他以为有特别功德,没想到这是破坏和合僧。僧是和合众,就是大家要住在一起修行。你一个人住,怎堪称和合众,跟谁和合?老跟在家人和合,就变成在家人了。

  我的话是苦口婆心,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法师不应该是“私家”的,应该是“公家”的。所以金山圣寺、万佛圣城等道场,常常住很多人,大家彼此勉励,劝善规过,不是竞争人我。

  为什么要赞己毁人?因为贪图供养。所以劝发菩提心文里说:“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要四位出家人以上合和相处,方称为僧,是和谐共住,无争无执,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称为僧。

  现在更流行另一种弊病:很多人不单不知道三宝是什么,有些居士还要设立四宝。不是居士们供养三宝,而是要三宝来供养居士。恐怕不久又会发明五宝、六宝、七宝,你看!这不是末法的现象是什么?

  文章来源:祖道影

 

 

 

 

念经就放金光,饮酒之后连银光也没有了(宣化上人)

 

  念经就放金光,饮酒之后连银光也没有了

  节选自《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

  宣化上人  讲述

  在晋朝的时代,中国云南有一个姓陈的人,叫陈东渊,他相信观世音菩萨,于是他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观世音菩萨。朝拜完了,他见到有一位和尚在那儿诵《法华经》,他就请这位和尚为他诵念《法华经》来超度他的母亲,令他母亲离苦得乐;这个和尚就给他念经。

  他的家里有一头牛,这头牛很有力量,突然间这牛就死了。牛死了,本来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这头牛晚间就给他托一个梦,告诉陈东渊说:“我就是你的母亲来的,因为我的口业太重,造的罪孽太深了,所以投生做牛。现在你请法师给我念《法华经》,我已经离开这个牛身了,可是还没有离苦,还是在地狱里。你再请这和尚帮我念一念经。”

  陈东渊得到这么一个梦,觉得很奇怪,于是又到普陀山上去请这个和尚给她念经。可是偏偏这和尚念《法华经》是念《法华经》,他念经是很诚心,但是酒瘾还没有断,有时就很随便地饮一点酒。他听陈东渊说他母亲死后投生做牛,又死了,请他给超度,他也就很诚心帮她超度。怎么样超度法呢?他跪在佛前给她念《法华经》。大约因为他很早就起身念经,念到四卷时,口里头就渴得不得了,想要找茶饮,但是也没有茶;一看他平时喝酒的酒杯里还有一点酒在那边放着,于是把那杯酒拿起来就喝了。等喝完了酒,他又接着把后面的几卷经都念完,然后告诉陈东渊说《法华经》念完了。

  很奇怪,陈东渊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这个牛妈妈又来了,说:“法师念《法华经》第一卷到第四卷的时候,地狱都放金光,都有金莲华生出来,我本来要离开地狱之苦了,正想要投生去;但是忽然间,就有一股酒气充满地狱,所以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都没有这么大的功效了。你再对这个法师讲,请他帮我重念过!”他这个儿子听了,就对法师这么一讲。

  这个法师过去以为饮一杯酒嘛,不要紧的!由这一次之后,他就知道了:原来没饮酒之前,念经就放金光;饮酒之后,连银光也没有了。从此之后,这位法师也坚守酒戒,认真修行了。

  为什么酒也在五戒之内呢?

  节选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 讲述

  “沙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学。怎么叫“勤修戒定慧”呢?你首先要皈依三宝,之后又要受五戒;不是受了五戒就算了,还要照着这个去实行。怎么叫实行?就是“不犯戒”。很多人都知道这五戒是什么,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修持、实行这五戒,就不会失落人身。

  那么说:“不杀生,这可以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应该戒的,应该不杀生;不偷盗,这也是应该戒的;不邪淫,也是应该戒的;不打妄语,也是应该戒的。为什么酒也在五戒之内呢?为什么要戒酒呢?我一生中就欢喜饮酒,又欢喜抽烟,所以我也不想学佛法了!为什么?有戒酒这个条例,我就不愿意学佛法!”可是你要自己想一想,你喝酒对不对呢?抽烟对不对呢?

  说是:“人人都喝酒,人人都抽烟,这有什么不对的呢?这是人人所好的!”可是人人所好的,这就是“习焉不察”──你染成这种的风气,不知道觉察。人家抽烟,你也抽烟;人家喝酒,你也喝酒,就跟着人家跑了。跟着人家跑,自己身上就养成一种的毛病──这叫“毛病”,人没有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就有个毛病。这抽烟、喝酒是一种毛病,要把它戒除去!可是,宁可不学佛,也不戒除烟酒,你说这个人的思想多愚痴呢?这是一种愚痴的思想!

  为什么要戒酒?我现在讲一个公案给大家听一听。有一个人欢喜喝酒,他受了五戒;受了五戒之后,他就守不住戒了。他想:“啊,我喝一点酒好啰!”于是就想要喝酒,可是没有什么菜吃──中国人喝酒都要有一点送酒的菜,不像外国人喝酒就那么喝,也不需要菜。在这个时候,偏偏他的邻居就有一只鸡跑过来了,他说:“这回好了,你给我送菜来了!”于是把这只鸡就给捉住了。

  捉住这只鸡,这犯了一个盗戒;他把这鸡杀了,犯了一个杀戒。这盗、杀和酒戒都犯了!因为有鸡肉送酒,也喝醉了;这个时候,邻居的女人来找鸡,敲他的门。他开开门,这邻居的女人就进来了,说:“你看见我有只小鸡跑过来没有啊?”他说:“没有,没有,我没看见!”这把一个妄语戒也犯了。他又看这个女人生得很漂亮,于是又起了淫欲心,就把这个女人给强奸了;于是就被人家告了,就要打官司。

  就因为他喝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酒能乱性”,佛家戒之。喝酒喝多了,人就不由自主了;不由自主了,就忽天忽地──忽然而天、忽然而地了,腾云驾雾,什么事情都做得出。就因为这一个酒,把五戒都犯了,所以这五戒里边,就要戒酒。因为你不喝醉了,就不会做这么多的糊涂事;喝醉酒了,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在佛教里头,首先要受持五戒,这是非常重要的。

  你皈依三宝之后,然后再受五戒。受了五戒,如果你不犯戒,每一条戒里头,就有五位护戒的护法善神保护着你;你若犯戒了,这善神就跑了,不保护着你了!所以受戒在佛教里头也是非常要紧的。

文章来源:宣化上人专弘平台

2018年2月17日更新

 

 

 

 

你真正认识佛法了吗?到了这种程度才算

 

  若能不思善,不思恶,那就是无念。无念无住,一切皆空,一切都没有了。

  宣化上人开示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中。

  认识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为前提,绝对不为自己利益作打算。总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执」打破。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这种程度,才算是认识佛法。

  修持佛法的人,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也不动其心。为什么?因为修持的功夫到家,而有定力,所以能认识什么境界是真实的,什么境界是虚妄的。不管境界真实也好,虚妄也好,统统不动心。

  所以在禅堂中,有这样的法语:「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意思就是一切不要执著。不执著就解脱,解脱就自在。学佛就是求解脱,求自在,不被五欲绳索所綑,才能出离三界,到常寂光净土中,亲近诸佛,承事菩萨。

  什么是真境界?在没有起心动念时,所遇到的境界,多数是真实的。一旦痴心妄动,想要见到什么,那么所遇到的境界,多数是虚妄的。

  但是在大圆镜智所现是真,在分别识心所现是假。所谓「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学佛法的人,切记!切记!所有一切境界来时,要有择法眼。认识境界,不著境界。无论是真是假,都不执著。

  如果执著境界,真的也会变成假的。若是不执著,假的也会变成真的,这是什么道理?好像冰本来是水,水可不是冰,这种物理人人皆晓得。

  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不是烦恼。」烦恼是冰,菩提是水,无明是冷度。有无明,水结冰;无无明,冰化水。冰时在三界内有生死,水时出三界外无生死。各位注意,要在这个地方来用功夫。

  六祖大师曾经说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就是这个道理。

  若能不思善,不思恶,那就是无念。无念无住,一切皆空,一切都没有了。到那个时候,便会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分。

  文章来源:爱心善心孝心

  2017年6月14日更新

 

 

 

 

把这几句经文研究明白了,保证能了生脱死(宣化上人)

 

  这几句经文研究明白,保证能了生脱死,

  同罗汉的境界一样

  ◎ 宣化上人

  在《法华经》〈序品第一〉上说:“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这就是罗汉证道的境界。

  “诸漏已尽”:诸漏包括多说话、多听声、多看色、多妄想在内。何谓不漏?

  简要言之,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礼”字就是规则,规则也就是戒律。你能非礼勿视,你的眼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听,你的耳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言,你的舌根就清净;你能非礼勿动,你的身根就清净。六根清净,就没有漏。“漏”,好像盛水的器皿,有一个孔,把所盛的水漏掉了,永远盛不满水。修道的漏,就是烦恼脾气,你修点功德,就被无明火烧毁,永远不能成道业。所以关于这一点,大家要谨慎行事。

  在外边如如不动,在内边没有一切欲念,这是没有漏;在外边虽然不动,在内边仍然在动,还是有漏。换句话说,有欲念的思想,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漏;没有欲念的思想,没有欲念的行为,就是无漏。修道就是修无漏,修返本还原的功夫,回到童贞之体。这些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把渣滓都化尽了,只剩下精华,所以说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不会再有烦恼。怎样能没有烦恼?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能这样子,那就诸漏已尽,烦恼也降伏了。

  “逮得己利”:他们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利益,都得到无诤三昧,把胜负心停止了。所谓:

   “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

  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尽诸有结”:“有”是三界二十五有,“结”是为烦恼而结集生死。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障碍我们出离三界。如果把习气毛病铲除,把结集在一起的烦恼没有了,把三有种种的问题也没有了,这就尽诸有结,了了分段生死。

  “心得自在”: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心中得到快乐自在的缘故。为什么心得自在?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的关系,诸大罗汉已到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境界。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是“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不是想南朝,就是想北国,不是念东西,就是念南北,始终没有停止的时候。我们妄想纷飞,把主人翁撵跑了,外边的客尘来当家,所以心不自在。“自在”就是心无离念,自性放大光明,照天照地,身心清净,逍遥自在。

  这几句经文非常要紧,我们要记住,不可忘失,把它研究明白了,保证能了生脱死,同罗汉的境界一样。不证罗汉果,心不会自在;证了罗汉果,把客尘赶走,把烦恼降伏了,这时心才得到自在。

文章来源:楞严咒专弘平台

2018年4月18日更新

 

 

 

 

央视释放重大信号:中国将逐步放松对无神论思想的宣传,开始正面接受有神论思想

 

  日前,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以世界佛教论坛为由头,以“佛教与科学”论题为切入点,首次做了一个长达四十多分钟的介绍佛教基础知识的节目,并借嘉宾楼宇烈之口,正面承认了佛教的科学性,正面承认了佛家讲的因果的存在……。

  大家知道,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一直以无神论作为基本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神论一向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在一段时期, 有神论者甚至被认为犯有严重的罪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无神论的思想,认为宗教是大众的精神鸦片,无神论才是绝对的真理。中国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也一向以“无神论”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

  道德基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法律只能管人的行为,不能管人的内心,而道德感可以从人们的内心去约束人的行为,所以,一个良性的社会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支撑。

  而无神论则恰恰是这种道德支撑的破坏者。人们相信无神论后,自以为可以无拘无束,只要没有人看见,什么坏事都可以做,无比“自在”。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长期信奉无神论者,觉得人不过就此一生,因此不抓紧贪污一些,真的是“走时一身空”,即使是那些曾经为党出生入死的干部也晚节不保。为什么呢?无神论的结果啊。 怀疑一切,这些干部都是无神论者,只信眼前的利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所以他们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得出来。这些人一旦东窗事发,其结果跟吸食鸦片有何区别呢?由于不相信善恶有报,社会上从出现假酒、假烟、注水肉发展到“地沟油”食品、毒大米、毒酒、毒豆芽、毒竹笋……这样的社会,崩溃的恐怕就不只是个人。

  此次中央电视台在佛教专题中正面承认了佛家思想的科学性,明确的向全社会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将逐步放松对无神论思想的宣传,开始正面接受有神论思想。也许最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的道德危机正是来自于这种无神论的信仰,并且希望通过重新恢复有神论来挽救这个近乎崩溃的社会道德系统。

文章来源:夜读微时代

2018年2月13日更新 

 

 



  林家樂的禅學
 

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远比一张说话的嘴更受欢迎。 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往往是耳朵。
倾聊间,专心对方的优点,你已獲得一些什么了。
有诗曰: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沙。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網絡摘語)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