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禅學 > 觉醒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问:"般若重要吗?"
林家乐问:”禅?“
觉醒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自己
自性本来是佛,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
禅是离开文字、语言或符号
禅说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西藏《色戒》影片触碰佛学深處
最圆满的教育——佛法
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巴基斯坦的佛迹遗存
修行故事
禅海拾贝
虚云老和尚:我去去就来
《达摩祖师傳》电影,仅供参考。
央视大型记录片《六祖慧能》全六集 !让你了解一代禅师如何练就!
先生·南怀瑾
觉知,在你的修行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觉醒

 

佛法就是活法!

 

佛法,就是活法。

非常之朴素,一点也不高深。

正因为朴素而不高深,所以是真理。

真理无处不在,平平常常的。

遗憾的是,但凡无处不在的东西、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总是被人们所忽视。

比如,阳光、空气、水……

文章来源:双印伍灯法师

2019年4月16日更新

 

 

 

 

 

杨宁:我们的痛苦来自生灭

 

 

 

 

 

 

易度门杨宁老师开示 — 你的心就是道场

 

 

 

 

 

 

杨宁:空性是什么?

 

 

 

 

 

 

易度门:《金刚经》回顾,领略其历经几千年恒久不衰的魅力……

 

 

 

 

 

 

弥留之际,您高深教义我方能理解。您解开了死亡,束缚着我的恐惧

 

 

 

 

 

 

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

 

  文:净慧长老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

  “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世间的一切,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文化的也好,只要我们生命去感受它,都是当下的。只有当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下所接触的东西,如果那一念心是无分别的,没有你我他、没有好与丑这样的一些分别,所接触的那个事物,佛教叫作实相。

  那完全是用感觉去接触它。佛教把感觉叫作现量。现量就是感觉的知识。用现量去接触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就是原原本本的。没有任何的分别心,我们是用心的原态去接触外在一切事物的原态,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禅的感受。到了第二念,就不是禅的感受,那可能就是知识的感受。禅的感受离开了知识,所以叫现量,是当下的。知识的感受是要思维,要分别。

  所以,禅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此心不是一个完全的精神状态,不完全归结于精神的范畴。如果完全归到精神的范畴,这一念心,它就没有落脚点,没有对象。这一念心如果完全没有对象了,那也无所谓当下不当下、感受不感受。

  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是心和对象,也就是说,心、精神和物质是同时体现出来,没有谁先谁后;既不是心在前,物在后,也不是物在前,心在后。

  因为一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去感受,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只有生命和外在的一切产生一种共振的时候,这一切的意义才产生了,一切的东西才真正有意义。

  所以说,禅就是我们眼前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就是万事万物。

  佛教有一部很有名的论典,叫《大乘起信论》。这部论上面讲,“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就说我们当前的这一颗心,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法、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世俗的;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超越的。

  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它的本体,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真如”。

  如果这一念心和真理、和真如、和实相不相应,那么这一念心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义。只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和佛教讲的究竟的真理不二的,所以我们把握现前的一念心,就能和佛教所讲的究竟的真理保持一致。究竟的真理就叫“真如”。真,就是不是虚谓的、不是虚构的;如,就是说这种事实无住的状态,或者说空的状态、原生的状态,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它是如。“如者不变,真者不假”。因为它是一个规律,是一切事物的原态,是一切事物实在的相状,所以把它叫作“真如”。

  那么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就和一切事物的原态,心的原态保持一致,所以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亦不在现在住”,叫做三际不住,“以无住为其种性,以当下现其受用”。所谓际,就是边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当下,就是指我们眼前这一瞬间。这一念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当下的这一念,它也是一直都在延伸。如果我们的智慧观照能够每时每刻地把握这个当下,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有真正的生命的大智慧。所以,以当下来显示“一切法无住”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作用。

  《维摩经》上面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一切法本的根本是什么?一切法的根本就是无住。所以,无住是一切法的一个总的规律、总的形态。

  刚才我讲到,所谓无住,就是说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叫无住。世间万事万物是无住,如果我们的心是有所住,这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万事万物都无住,我们的心也是无住的心。那就是这个样了。心有住,万物无住,就是这个样子,总会对立。一对立,就有痛苦;一对立,我们就不自由,不自在,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不自然。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文章来源:禅觉

2018年12月20日更新

 

 

 

 

 

开悟人生,一切智慧源于“定力”!

 

一切智慧源于“定力”

  有个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大发雷霆,虽然她知道这样很不好,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天长日久,她终于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去向高僧求助,希望禅道可以帮自己摆脱痛苦。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之后,沉默了片刻,随后把她带到了一间禅房中,然后将门反锁之后离开了。

  开始时,妇人气的破口大骂,见高僧不理会,又开始哀求,但高僧依然没有理她。后来,妇人见于事无补,只好沉默了。

  过一儿,高僧来到门前,问她:“施主现在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现在真是恨死自己了,我怎么会到这里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呢?”高僧说完后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问她:“现在施主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高僧又问道:“那是为什么呢?”

  妇人回答说:“气也没有办法啊!”

  “施主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强烈。”高僧说后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还没有开口妇人就告诉他:“大师,我已经不生气了,因为我终于明白了不值得气。”

  高僧笑着说:“施主现在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施主的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当高僧第四次站在门外的时候,妇人问高僧:“大师,到底什么是气呢?”

  高僧缓缓地将手中茶水倾洒于地。妇人看后思悟了许久,似有所悟,随即叩谢而去。

  我们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心随意转,听了一句不舒服话就会耿耿于怀,为了一件小事困坐愁城。佛法有云:“增加一分定力,就会减去一分痛苦;能放下一份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间的煎熬。”所以,做人不要太计较,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动不动就发火,发火就会起嗔恨心,嗔恨心损己损人,嗔恨心会造就地狱,嗔恨心会把我们一生所修的功德烧为灰烬,那都冤枉啊!古德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所以,千万要记住:“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不要对自己挖坑,伤害自己的心,让自己受痛苦是最愚昧的行为。”别人的因果你也管不了,因为一个平常人的善根在没有成熟之前,你叫他的心念一下子转过来是很难的,必须要经过漫长受报的经历他才能了悟真理,你又何必去攀缘呢?佛说:“神通不抵业力”,更何况你是一个凡夫,又不是孙悟空有三头六臂。不如换一种角度想一想,退一步,海阔天空,随顺自然,也没有损失一分钱啊!只有这样,方能减少自己一分伤害,多一分快乐,何乐而不为也?

文章来源:传统文化进家庭D

2019年2月20日更新

 

 

 

 

 

你把心量打开,福报才能进来

 

  修行,就是把心量给打开。

  如果背诵了很多佛经持诵了很多心咒,上了很多佛学班,但心量仍然没有打开,那一样入不了佛门。顶多,只能算多懂了佛学知识,种了善根而已。心量的打开,可以证明一个人修行的进步。

  那为什么没有打开心量?就是太关注自己了,关心自己了!

  很多人学佛,很关心自己的解脱问题,希望能自己智慧开发,烦恼断除,然后赶紧拜佛念佛。这样子效果很小,单独为了开发智慧去拜佛,是开发不了智慧的。

  那要如何做?要先发愿!

  为了帮助苦难众生,为了让更多人都能去恶从善,能听闻佛法,能修行,能听闻佛号。有这个愿力,然后去拜佛,一定开发智慧。

  为什么?你要帮助别人,你总要有智慧吧,那菩萨自然会赐给你智慧。知道吗?这个是向菩萨求智慧的秘诀啊,不是念念经就开发智慧。要有愿力,很关键!

  心量打开的人,烦恼就少。

  人为什么烦恼?就是关注自己啊,太爱惜自己了,就烦恼!心中如果怀着悲悯众生,救度众生,把众生的苦当成自己的苦时,这时他就不会烦恼了。

  这个很神奇,把自己的苦太当一回事的人,很烦恼,因为心量没有打开。

  心量要打开,就要融入。

  刚学佛的人,不建议躲起来闭关,躲起来拜佛,而是要融入大众,服务大众。

  但有些人觉得要念经持咒功德最大,在除业障方面诵经持咒很大,但是要把自己奉献出来利益众生,才能培养智慧福报,才能开悟。

  当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而融入大众时,业障慢慢消除,再加上念经拜佛持咒。这样智慧就能开发。而且这时心量自然能打开。

  心量打开的人,他的眼光,思维,他的举止,言行都不一样的。高僧大德为什么可以气吞山河,就是心量打开了。

  佛法不离世间,不要去深山里面找。有人学佛后,工作、家庭都不要了,觉得上班没意义,烦恼多,不如学佛,悠游自在。这个心态来学佛,就不对了。如果连世俗的事业都无法圆满,世俗的福报都缺少,想要成就出世俗的成就,成就佛果,是很难的。

  福报都是一样。没有学佛时,福报小,人缘不好,那学佛后,如果不从福报和人缘上去改善,哪怕出家了,也是很苦的。不管在家出家,没有福报都很苦。以前人出家,师父会观察他的福报多少,然后让他去做事情。

  出家后,第一个培养的还是福报,从最底下的做起,负责行堂,扫地,厨房烧火,哪里有累活去那里做。

  虚云老和尚刚出家也是如此,老和尚还是憨山大师再来,他一出家,都要干苦力活,而且干了三年。开悟后,建庙宇,挑水挑土都是自己动手。

  在家人,勤劳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培养福报。好好上班是培养福报,孝养父母爱护妻子,是培养福报。

  不要觉得上班没有意义啊,上班就是奉献,为社会做贡献,养家糊口,让家庭安顿。这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不要觉得,好像拿起经书来,才算修行,其他时候都没意义。祖师修行,哪有天天拿着经书呢。

  他们要煮饭,要扫地,要种菜,要接待客人,要盖庙,要处理各种事情。每天就抽出很少时间,做早晚课,或者晚上打坐。 

  有些寺院,僧人还要种田、种茶。在家人,首先要自己养活自己,好好上班,孝养父母,爱护妻子,这个是本分。

  只有把心量打开,福报才会进来。道在红尘,工作、生活、恋爱、婚姻、亲情、教育、上学无不是修行。

  修行,远看是佛,近看是爱。只有真正的爱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有悲悯,有包容,才能真正转烦恼为道用。

  文章来源:维度之门 

  2018年12月5日更新

 

 

 

 

 

史上最震撼视频《觉醒》

 

 

 灵性觉醒

 在那闪耀的光芒中,在我们的宇宙之中

有着无比其妙的事情,正在这颗星球上发生着

这是第一次,经过数千年之后

我们所拥有的真正机会,让这颗星球得到和平

这无比自由的美妙感觉,就在此刻

觉醒

……

请认真看上面的视频短片

和下面的文字

你一定会领悟到什么

并收获到什么

 

  我能看到自己更为宏大。是的,我感受到超越肉体的限制,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切万有。我们能理解物质身体就如一件衣服,就好像我们每天都要换衣服,身体仅仅是被灵魂使用的衣服。纯金的白光,比雪还白,比1万个太阳还亮白。千万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求和平,而此刻我们终于意识到,和平并不会显现,除非我们于内在中发现和平。

  人类头脑中的每一个意念,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扩散。心灵的电磁波,有着可测量的效果,并作用于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人类的心是身体电场和磁场的最强动力源。这很重要,因为大脑其实是静止不动的,大脑有电场也拥有磁场。但它们与心的电场磁场相比就很微弱了,心比大脑电场强100倍,磁场强5000倍。我们所知的物质世界由两种能量场构成的,能量的电与磁的场,即电磁场。

 

  物理类书籍中的阐述是:如果能改变一个原子的磁场或电场,那我们就能改变原子与此世界中自己的身体。而人类的心,可以同时对这两者做出改变,改变身体或世界的电场和磁场。心和脑的混合创造会以情感的方式表达,所有的物质都是振动的声波(形成的),声音创造形态。

  著名的Cymatics实验(声频令沙子行程图案),振动频率越高、图案越复杂、越美丽,每一个一年都扩散出强烈的信息波,这所有的意念形成了环绕我们的世界。每一个不同的意念,都以不同的频率扩散,正面的意念作用于水的效果。著名的水结晶实验(不同的意念得到不同的水分子结晶图案)越正面的意念,图案越漂亮;而负面的意念则产生丑陋的图案。

 

  1993年,研究使用大量冥想的效果,来降低暴力犯罪,而结果令人极其惊讶,并吸引了全世界科学工作者的注意力。4000名不同背景的冥想者齐聚在美国华盛顿,当他们一开始冥想,犯罪现象立即惊人的开市降低。黄线表示暴力犯罪降低率,绿线表示冥想者的数量。

  从图表得知:当冥想者达到某个临界值,犯罪就会消失,那么,当觉醒者数量达到某个临界值时,人类会进入崭新的文明。相同的实验进行了上百次,而对结果的惊讶也在不断增加。30万本有关和平的书籍和手稿

  平均每3个人已经读了其中1本,包括作者和出版人士,又有多少人会再去读其它有关和平的书籍?我们想要创造和平,而且是真实的和平。因为意识场就是统一场、极乐世界、和平天国。无形且极其强大的物理层级强于核力百万倍,假若我们能进入意识场中目前隐秘的部分。

 

  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多的【和平缔造者】,即那些内在趋于平衡,能传播和平能量的灯塔。集体的负面意识,也就是群体性的负面意识,甚至可以引发自然灾害,在海啸或巨浪发生时,如果处于真正的觉悟之中,你甚至会说,这只是一种与狂暴意识的连接。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吧?

  人类是自然地一部分,不可能独立其外。因此若集体意识是狂暴的,那么自然就是狂暴的,我们总想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但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面临的众多危急,或许已被大幅降低了。被那神奇的力量所降低,这力量来自我们合一的心灵,而你所要去做的,就是【冥想】。每天坚持。就是这么简单。冥想,人人都能轻松学会,绝对与智商、情商什么的完全无关。

  18年来,我们的研究中心一直研究心和脑及其活动,心和脑如何彼此联系,如何影响人类的意识和感知。我们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了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我们发现当人处于正面的情感时,例如我们陶醉于夕阳美景或感受真爱或同情他人时,心跳所传达的信息是极其不寻常的。

 

  心脏会在体内产生深远强力的律动性电磁场。观察频谱分析时可以发现。情感信息调制后以心磁场的方式展示,因此学会转换自我的情感。就能以心磁场的变化去影响周围的环境,人类在基因和深层活动中都彼此紧密互联,个人的独立行为也会在事件累计后影响星球。

  你的双眼已被蒙蔽,千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活在一体之中,但由于他们的自满。几乎整个文明都在眨眼间灰飞烟灭。就在我身后,因某人的发现使金字塔再现,这不仅是欧洲大陆发现的第一个金字塔,而且还是整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山谷金字塔群。挖掘工作的几个月内,大量的石制建筑已被发现,萨米尔使用卫星、恒温器、地形测绘。

  在整个搜寻计划中,分析千百万个山丘,在成千的山丘中,我们发现了9个金字塔。其中5个在这个山谷里,这真是完美的几何学,如果以太空的视点来看,其中一个是在1年半之前被发现的。我非常确定它们不是因自然形成,而是人造建筑。碳测定发现了(建造)金字塔的时代,大约有3万-4万年的历史了,建造金字塔的某些石材极其巨大。

  那个时代没有今天的起重机,却能轻易举起这些巨石。金字塔内有许多厅室,以及长达几英里的隧道。世界各地不断发现新的金字塔(遗迹),一名危地马拉考古学者的有趣发现,布鲁克-鲍德温,她在米拉多尔的神奇旅行故事。让观众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我觉得自己是很正式的考古痴迷者,我们全体组员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电视摄像机,拍摄到可能是全球最大金字塔的人。这些覆盖金字塔的丛林是否充满着危险?从空中看,只是片雨林,但却隐藏着远古的秘密,米拉多尔城经常被当作玛雅文明的摇篮,它有着现代都市的规模。据已知的米拉多尔基底工程,它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许多巨型金字塔因为大洪水而沉没在水下。

  日本群岛的最边缘:与那国岛,被神话和神秘所笼罩,几米深的海水下有着世界上最神秘的建筑。此地的发现,简直会重写人类历史。没人能确定那下面有着什么,但许多专家确信水下沉睡着巨大的远古城市。一个失落的文明,一座日本的亚特兰蒂斯,它朝南而建是有特殊作用的。

  不同区域的角度都精准而正确,而且整组遗迹群。向南方倾斜大约2度,你一定从未看到过如此的倾斜角,而且全都是朝向南面。忆起的时刻到来了,回忆起我们的真实身份,对此刻我们面对的巨大变化,请勿恐惧。这是一次宏大的进程,旧世界的一切就任其离去吧!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自我满足了,每一天都要冥想,一旦环绕你的小我之墙倒下。你会看到这些墙壁,正是这些铜墙铁壁将我们监禁了这么多年。

  一切才刚刚开始,我们寻求着荣光。我们会发现所有人都是一家人,这道路是宽恕替代了报复。这道路是和解替代了惩罚。我相信这颗蓝色星球,是仁慈、慷慨的所在,这就是真正改变的催化剂。

  选择爱,全人类的联合。绝不要去仇恨那些曾经压榨迫害我们的人,愤怒的根源在于恐惧,我们应深入自己的心灵,去寻找那份宽恕。即使外在像是黑暗的每一个存有,其内在都是光,给予的能量和情感,会成为你自己的现实。这是给予每个人类的礼物,你所有的情感,都会成为自我的实相,选择爱。

  伟大的心灵总是遭遇来自平庸思想的强烈对抗,一个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且受限于时空,个体所经历的自我、思想、情感,使其感觉与宇宙的其它部分分离,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体意识的错觉。

——艾尔伯特-爱因斯塔

  一切万有是一体,生命是宝贵的。不要浪费你的生命,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觉醒吧!环顾十方,睁开双眼,开启心扉。信任爱,知晓爱。真正的爱,选择爱。

  心轮是爱的动力源,爱是包容一切的宇宙两大根基法则之一。心轮是每一个人类个体进入第四密度的关键所在,心轮不活跃将导致个体延缓此次(进化的)进程,开启心轮的最关键是需要超越一切分离的幻象,超越自我、血缘、地域、民族、国家、种族、宗派。

  合一,我们屹立。分离,我们陨落。选择,就在当下!

  文章摘自:音乐疗愈

 

 

 

 

 

  意识层面以一切经论,说显说密,讲性讲相,要来鉴清真理,似乎十分费力。原本是智光照见,瞬间一览无余,不需要语言心思的周折,智光就可以顿然照见法界全体,一切随圣凡依存的正、真、妄,染、净、因、果皆尽含摄!参究是渐悟,定照是顿悟,都需要能夠入阶位圣流,照见法身光明,周遍有功。没有千百万次的熟悉透彻本尊如来藏中的体、相、用大法则,来认定《般若》法身是大宝珠大法珠,以至任运智悲利生事业,是决不可能的!!只能是在狭劣的‘’意识心‘’层次‘’修法‘’,尽管这个人说他正処在大愿大心之境。

 

 

 

 

 

 

虚云老和尚:皈依三宝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民国三十二年在重庆慈云寺开示(节选)

  今日诸位发心来皈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

  诸位须知现既皈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

  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

  所以大家要细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

  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飞逃喔叫,只因我强彼弱,无力抵抗,含冤忍受,积怨于心,报复于后。以较现在武力强大之国,用其凶器,毁灭弱小民族,其理正同。

  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皈依也。(侍者惟因笔录)

  虚云老和尚:释皈依三宝义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节选)

  所谓三皈依者,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何以先当皈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皈依佛。次当皈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皈依法。三当皈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皈依僧。又名皈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禀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烦恼之所染污故。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论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使见闻者,依之修行,皆离苦得乐,乃至成佛,化化不绝,是名住持法宝。剃发染衣,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是名住持僧宝。释住持三宝竟。

  而住持、别相、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大怖畏,故永享常乐。

  今言皈依三宝者,不特皈依住持三宝,别相三宝,亦复皈依一体自性三宝。落于言说,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举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等,终不云皈依于他。

  六祖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本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之源,故曰归命,故皈依亦即归命义。

  “依”者,是依止义。以诸众生一向随诸色声,逐念流转,苦海漂沉,无依无止,不知何处是归宁之地。今皈依三宝,则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从是以后,以三宝为师,三界迷途从此可出,发菩提心,佛果可期,释皈依三宝义竟。

文章来源:紫莲

2018年10月26日更新

 

 

 

 

 

 

人生三大根本缺陷 唯有学佛才能改变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

  一、惑

  什么是惑呢?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明、烦恼,它是我们流转生死、造诸恶业的推动力。惑主要包括贪、嗔、痴,也就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称为“三毒”。贪是对顺境的贪著、贪爱;嗔是于逆境的憎恶、排斥;痴就是愚痴,不明事理,不明因果。我们时常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可见我们之所以造作种种恶业,是因为有贪、嗔、痴这三种烦恼。

  二、业

  业,就是行为造作,这里讲的由惑而起的业,是指恶业,十善业道的反面,就是十恶业;我们如果对境迷惑,就会有烦恼;在烦恼的驱使下付诸行动,就成为业;业不断累积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惯性作用,这叫业力。众生就是在业力的推动下轮回六道,自己还不觉得,这是很可悲的。

  三、苦

  由造业就要感果,起惑造业所感的果报就是苦。苦是人生的一种真实、一种现实,佛教里叫“苦谛”。就是说我们人生从根本上讲,充满了种种缺陷、不如意、不自在,这是个现实。苦也是我们的感受,我们对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情,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会有好的或不好的感受,这些都是苦。为什么说好的或快乐的感受也是苦呢?因为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世间的快乐总是不能持久,总是短暂的,你越以为好的东西,失去时也就越痛苦。所以说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佛教说人生有三苦、五苦、八苦,总之,有受皆苦。

  上面讲的惑、业、苦三者又是循环不息的。由惑造业,由业感苦;面对苦报如果不觉悟又会生烦恼,继续造业,这样便轮回不息。我们怎样改变这个现实呢?关键在于面对苦我们是修还是不修?是继续随波逐流还是跳出恶性循环?比如说,我们现生所感贫困果报,如果我们用正当的、诚实的劳动来改善生活,改变现状,那是佛教所允许的;如果用非法的手段谋取财利,那就是在造恶业,循着恶业不断追求,那就只有堕落轮回生死。所以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是苦的现实,按照因果的法则去断惑,去调整我们行为的方向,种下善的因、解脱的因,那么我们最后所感的果报,就会是善报而不是恶报。

  善报从低层次来讲就是人天果报;从高层次来讲,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佛果。获得善果,我们就必须在保有人生的前提下,积极地改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能够持五戒,修十善,就能得人天的果报;如能进一步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就能证声闻、缘觉、菩萨的圣果,关键在于我们现在如何选择。

文章来源:佛学讯息

2018年12月25日更新

 

 

 

 

 

王维的禅意

 

  一

  王维可以算是第一位信奉南宗禅的大诗人。在《唐书》本传的记载中,他被描写成“居常蔬食,不茹荤腥,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的在家居士。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在具有如此盎然禅意的王维周围,他的诗就自然而然地弥漫着一片深邃的诱人的精神阴影。而这种令人觉得十分幽淡地笼罩着王维诗歌的精神阴影,还孕育了水墨画的胚胎。

  他得到了宋之问的蓝田别墅,于是和道友裴迪一道,浮舟往来,赋诗应和,吟咏辋川别墅的各个景点,成为《辋川集》,而后人则以为“字字入禅”,集中地体现着这种精神阴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发芙蓉,山中发红萼。

  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无论是幽篁中的阴影,还是深林中日光返照的余晖,都是王维的心境的写照,并且表明了,王维诗中的幽静精神阴影所流露的氛围——后人更愿目之为“神韵”——常常是后世诗人所仰慕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王维超脱世俗,发现了禅的枯淡的真面目,或者是在韬晦山林,厌弃皮相,而专心凝念心灵的纯粹性而领悟自然的真谛之时,自然向他所展示出的根本样相。可以认为,廓然开启悟性之时,映现在觉悟者心眼中的自然真相,宛然构成了王维的禅意。

  王维在《早秋山中作》中吟道:

  “草间蛩响临秋意,山里蝉声薄暮悉;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金圣叹则发挥说:

  “岁已秋,日已暮,举一反三,殆是百年复垂将尽也。空林白云者,人但无心,便是同期,非定欲绝人远去也。”

  这恰巧可以用喜海所著《明惠传》中所记的一段话来加以印证:

  西行法师来晤谈,展读我诗,非同寻常。遣兴虽及玗鲜花、杜鹃、明月、白雪、以及宇宙万物,然一切色相,充耳盈目,皆为虚妄。所吟咏几句,均非真言。咏花非以为花,咏月亦非以为月,皆随缘遣兴而已。恰似雨后彩虹,虚空有色;亦如白日映照,虚空明净。然虚空本无光,虚空亦无色。我以似此虚空,纵然风情万种,却是了无痕迹。此种诗乃如来之真形体!

  开悟是真理的显现、存在的澄明,觉悟进入了本真的生活,本真的生活也进入了亮光朗照的觉悟之境。而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诗意,在诵读时感觉到的微妙风味,是后人在王维诗中一直追寻的东西。

  二

  在王维的诗中,“闭户”随处出现在诗句之中:

  虽与人境接,

  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

  东皋春草色,

  惆怅掩柴扉(《归辋川作》);

  闲门寂已闭,

  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

  静者亦何事,

  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

  不枉故人驾,

  平生多掩关(《喜祖三留宿》);

  “闭门”在这里就不仅是生活中某个具体的动作了,而是心灵的象征——“门”是由入世到出世,官场到山林、人世到自然之间的门。它真正的含义是彻底地与尘世隔绝。

  因此“闭门”则意味着从市俗与政治中抽出身来获得离开尘世的孤独。然而,这种孤独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孤独。这种感觉,不同于孤独,也不同于沉郁的寂寥——它是一种对“绝对神秘的体味”,即在自然中体察宇宙的本心。

(传)王维作品

  王维不是一个禅僧,但他无疑是一个热烈的修道者。

  他与自然为侣,桂花、山鸟、白云、幽篁、明月、清泉都是他的朋侣,然而,这些东西正如禅画家所说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要在这些之中能领会、体味到画之中所蕴含着的精神。

  万物来自一个未知的神秘之渊。因此,只要是透过其中哪怕是一个极细微的事物,也足以窥视那深渊的秘密了。而由于窥视到深秘密所唤起的感情,则往往采用暗示以象征这种感情。

  因此,诗人在这种短诗中所表现的只是一种气氛的真髓,一种精神上的阴影——他借助于现象性事实,使放射着光辉的自我,与周围事物、自然一致起来的自我,或者说被自我集中、凝聚的自然,以自我的面孔,形成一种气氛: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宫槐陌》);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赠韦穆十八》);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

(传)王维:《雪溪图》

  王维选取这样的写法,主要是并不在于创造一种反映客体的真实意境,而是它表现的一片朦胧隐约、如欲化去的心境。这一心境,便是禅宗的悟境,它在朦胧之中变得更加澄明。因为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陈述自我像描述自然那样,描述自然像描述自我那样吻合——这就是宇宙神秘的交感的实现。它们不是单纯的叙景或抒情,而是作为主客一体的、作为其心的自我外露的表现。

  处于这样的自然中,在神秘的宁静气氛的映照中,即人从自然体会到宇宙的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自然和人生,就达到一种自然超世的心境,进入一种自然真趣之中。

(传)王维:辋川图

  在王维的诗中,一字一句都含着一片禅机,一份悠然、一种超然、一种洗净烦恼的人生的禅趣,恬然自得——而人们读起他的诗,也会在他的感染下,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贪欲之情,深情的冷眼将朗照出觉悟——更加澄明。他给人们的意念是: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董其昌王维诗意

文章来源:刘墨 十丈莲花馆  

2018年5月28日更新

 

 

 

 

 

在禅修中体验完整的自己

 

  “真正的禅修,是把自己的心纯然的放在心上面,在充满宁静、柔软、清明和觉知的状态中待着。”

阿噶巴仁波切在喜玛拉雅瑜伽禅修基础课上的开示

  我们一直在各种各样的感觉和感受的状态中。那么,“我”是什么?“我”,其实就是一种感受、一种感觉。

  假设当这个“我”所有的感受和感觉都停止的时候,“我”还在吗?此时的“我”好像消失了一样。我们再继续分析,这个“我”应该不是一个形状,也不是某种颜色,更不是指的某一个特定的物体,那是什么呢?那往往就是一个感觉。

  当我们说:“我很难受、我痛苦、我开心……”,这些都是在描述一种感觉。按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所在的“我”的世界里,也就是在各种感觉中。

  我们创造了各种感觉、停留在各种感觉的组合当中,并且从未离开这些感觉,无论是清醒还是在沉睡中,我们就这样活在感觉之中,不断的感受着一切感觉。这完全就像一场“游戏”,这场游戏不断的提醒我们:这是你的房子,一定要照顾好;这是你的女人,一定要去爱护;这是你的钱,一定要管好……于是,我们的世界里就有了我的房子、我的车、我的女人、我的东西……这更使我们的感觉充满了真实不虚的东西。

  如果这些我的房子、我的车、我的男人、我的女人、我的朋友、我的家人,甚至我的身份、我的信仰……这一切都消失了、随之的感觉完全停止之后,“我”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还存在吗?这种情况意味着两种可能:第一、这个人开悟了;第二这个人疯了。一个疯子无法跟这个世界互动,他对家人、异性都没有感觉。

  “心”是一切的创造者,也是一切的感受者和分别者。因为“心”才有了一切的体验和一切的造作。“心”究竟是什么样?或者说“我”究竟是什么样呢?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我”?假设一下:你现在正在看我的这篇文章,这个正在看文章的你是真的你?还是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是真的你?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是真的你,那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就不是真的你吗?如果两个都是真实的你,那你就变成了两个“你”,一个正在做事、一个知道你正在做事。以此类推,一生二、二生三……这个“你”就分散成无数个“你”。

  这种“分散”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工作;我们喝茶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喝茶。我们哪怕在吃一粒米时,都同时产生成千上万的念头,我们看似在吃米,但心并不在米的感受里,此时的“心”早就在到处乱跑了。

  中国禅宗有个公案,一个人去找禅宗大师学习:“师父,我是来求法的。”

  师父:“喝茶去吧!”

  这段是什么意思呢?当你和一杯茶水真正连接的时候,你能够真切体验到茶的色、香、味的时候,你的心和茶就是合一的。这种心与茶合一的状态,才是完整的状态。

  我特别喜欢设计师,设计师设计时的状态和禅定的状态非常相似。我还特别喜欢艺术家,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身心合一、心手合一,这样才能创造出非凡的东西。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身心合一的时候,都会创造出完美的工作状态。

  科学家研究中发现:优秀的狙击手和运动员在极度紧张的环境面前,心跳反而比以往更加平静。而普通人在复杂的场景中,却会心跳加快,更加容易暴怒,这种情况最终会导致自我虐待。一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每个人之间的技术水平并不存在多少差异,而最终决定胜负的是临场发挥时身心的松弛与合一。

  当我们把心放在心上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呼吸、心灵都将得到松驰。但如果一个焦躁的心、焦躁的身体所导致一个焦躁的状态时,无论做什么都是一种压力。

  我们在精神专注的时候,身体的疲劳可能消失,因为身体疲劳是心的内心层次的反感和不接受,所以精神和身体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对于我们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关键。

  禅修可以让我们获得自我的合一体验。禅修并不是没有目的、浑沌的,甚至是充满压抑的待着。真正的禅修,是把自己的心纯然地放在心上面,在充满宁静、柔软、清明和觉知的状态中待着,这样才可以让内心中的不安、执着、焦虑、傲慢、嗔恨、欲望等情绪完全停止。此时,我们的身体充满着一种力量,我们的精神也充满着一种力量;此时,我们的呼吸之间映衬着合一的状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禅修中慢慢地体验和感悟。

文章来源:阿噶巴仁波切

2018年10月26日更新

 

 

 

 

 

李连杰的不丹、尼泊尔修行之旅

 

李连杰:我学佛的真实意义

  我研究心灵学习思考已经有20年了,到底我们的世界是什么、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的关系如何以及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等等。几年前我的工作一直比较忙,在对修行方面的理论文字上的理解比较多一些,最近这5-6年,上师对我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比如说要求坐上800个小时,当年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觉得确实挺困难的。

  但是当坐完800个小时,你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后來就提出坐3000个小时,我依然努力去寻找,所以我的老师就说要找一些圣地,比如说不丹和尼泊尔,有一些一千多年前的老师修行过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找到一些灵感和一些心灵的感应。

  所以我就选择了那位老师修行的山洞。在不丹3个地方,尼泊尔也有,在那里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开发心理的潜能,我也拥有每个人都拥有的潛能。

  在不丹要禁语7天,每一天要做8-12个小时的禅修,一个人跟自己独处,亲自经历,很难用语言表达,但是很有意思。

  不丹是一个非常宁静,非常和谐的社会,每一个人都非常友善,而且人与人之间就像是在电影里和小说里才能看到的环境,像是百年前的世界,非常有意思,非常地喜欢。

文章来源:佛法经典教言

2018年3月15日更新

 

 

 

 

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本文来自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清华副校长施一公

  1、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

  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

  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

  精子进来后就被降解,然后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结合,形成双倍体,受精卵开始发育,逐渐分裂为2个细胞、再分裂为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还在子宫外面游逛,还没有着床。继续分裂下去,形成64个细胞、128个细胞,这时它快要找到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继续发育。

  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

  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

  0岁闪亮登场,

  10岁茁壮成长,

  20岁为情彷徨,

  30岁拼命打闯,

  40岁基本定向,

  50岁回头望望,

  60岁告老还乡,

  70岁搓搓麻将,

  80岁晒晒太阳,

  90岁躺在床上,

  100岁挂在墙上。

  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

  我们人究竟是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人是怎么样处理信息的呢?我们先来对信息也就是物质做一个定义。

  我们有三个层面的物质:

  第一个物质是宏观的,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人是一个物质,房子也是一个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质。

  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很远的一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球。

  第三个层面,就是超微观的物质。对这一类,我们只能理论推测,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尽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是我们真的很难通过直觉理解,这就是超微观世界。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一想,这个世界是超微观世界决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

  我们人是什么?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我毫不怀疑我就是一个薛定谔方程、一个生命形式、一个能量形式,但不知道怎么解这个方程,不知道思维是怎么产生的,仅此而已。我相信,你也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的。

  所以,我们真的就是一堆由粒子构成的原子,如此之简单。我们有多少原子?大约有6×10^27个原子,形成大约60种不同的元素,但真正的比较多的元素,不过区区11种。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体,然后形成小的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最后形成一个整体。

  但是你会觉得,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我认为要解释意识,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

  量子纠缠是可以进化的现象吗?

  我想班门弄斧讲一讲量子纠缠。1935年,当爱因斯坦(Einstein)和波多尔斯基(Podolsky)以及罗森(Rosen)一起,写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之后,提出了量子纠缠。实际上“量子纠缠”这个词并不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而是薛定谔提出来的,当时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

  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但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既然存在于客观世界,我相信它会无处不在,包括存在于我们的人体里。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那怎么证明呢?

  他说我一定要在实物上证明,要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很多科学家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远远小于人的记忆和意识的形成时间。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

  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比如把磷和钙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钙,当磷酸钙以波斯纳分子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量子纠缠时间可以长达105秒!

  能把这样一个极其脆弱的,对声、光、电、热都极其敏感的量子纠缠现象的持续时间提高15个数量级,那么如果再提高5个数量级,就可以达到年的水平,以年为单位来保存量子纠缠现象。那么依此类推,你们觉不觉得,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发现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就是说,量子纠缠,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

  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

  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

  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那么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其实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它。我每呼吸一次会摄入10^22次方的氧原子进入我的身体,进入共价结构。这一口呼吸至少有10^4次方以上的氧原子,被处在世界上一个很遥远角落里的,我没有见过的人呼吸过至少一次,这在一个月内就会做到,人一辈子一直在这么做。而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一天可以有63克的氧气在彼此的肺当中交换。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我们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我们叫它暗物质和暗能量。

  那么盲人摸象般地认识世界是科学吗?一定是科学。每个人摸的都是真实存在,而且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只是我们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还是尾巴,还是耳朵。我认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就在于,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华人内参

  2017年10月6日更新

 

 

 

 

现代物理惊人发现:宇宙里一直存在着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

 

  世界有多大?

  寿命有多长?

  生命是什么?

  我想做什么?

  随着量子卫星上天,我们不禁思考,现代物理走到多远了?当代科技最前沿发现了什么?

  我们的世界观,因为几个最新的科学,竟然全被颠覆了!

  今天推荐一篇最易理解的科普文章,作者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毕业的高材生,也是优秀的地球物理学家。现推荐给各位,愿大家能对我们现在的世界有个更清晰的了解。

  搅乱了世界的3项科学成果

  01. 怎么发现有暗物质?

  我们原来认识的宇宙的形态,是星球与星球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绕我转,我绕他转,星球们忙乱而有序。

  但后来,科学家通过计算星球与星球之间的引力发现,星球自身的这点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

  那就是说,如果星系、星球间仅仅只有现有质量的万有引力支持的话,宇宙应是一盘散沙。

  宇宙之所以能维持现有秩序,只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物质。而这种物质,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并找到,所以,称之暗物质。

  02. 暗物质有多少?

  科学家通过计算,要保持现在宇宙的运行秩序,暗物质的质量,必须5倍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质。

  03. 有没有观测到暗物质?

  现在没有真正的测到暗物质。

  只是能发现光线在经过某处时发生偏转,而该区域没有我们能看到的物质,也没有黑洞。

  04. 黑洞是不是暗物质?

  不是。

  黑洞只是光出不来,它发出其他射线,它仍然是常规物质。

  暗能量

  01.怎么发现有暗能量?

  科学家观测发现,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在不断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

  如果匀速膨胀,还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胀,就需要有新的能量的加入。这能量是啥?科学家也搞不清,所以取名叫暗能量。

  02. 暗能量有多少?

  科学家通过计算,通过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²计算,要维持当前宇宙的这种膨胀速度,暗能量应该是现有物质和暗物质总和的一倍还要多。

  03. 有没有找到暗能量?

  目前为止,还没有。

  量子纠缠

  01. 什么是量子纠缠?

  现代科学发现,对物质的研究,在进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观级别后,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发现。

  出现了超导体、纳米级、石墨烯等革命性的材料,出现从分子水平治愈癌症的奇迹。

  而最神奇的是——量子纠缠。科学实验发现,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

  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

  02.有没有观测到量子纠缠?

  物理学界在海坛岛建立宏观量子纠缠实验基地,该理论已经实验验证。科学家目前已实现了6-8个离子的纠缠态,我国科学家实现了13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态的拆分、发送。

  搅乱了的世界

  搅乱了的哲学世界

  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

  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

  那既然宇宙中还有95%我们不知道的物质,那灵魂、鬼都有可能存在。既然存在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以存在。

  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没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

  坍塌了的物理世界

  我们现在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以光速不可超越为基础。而据测定,量子纠缠的传导速度,至少4倍于光速,大概可在任何宇宙、任何地区瞬间传达吧。

  崩溃的内心世界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

  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世界如此浩瀚

  人类如此渺小

  我们千万不要以有限的认知

  去评判宏大未知的智慧

  而在探索宇宙真理的路上

  也是我们一次次

  将世界观打破重组的过程

  每一次对世界重新的认识

  即是我们对生命的重新认知

  终其一生

  其实我们只在做一件事

  那就是了解生命

  认识自己

  文章来源::灵魂觉醒之旅

  2017年10月6日更新

 

 

 

 

意识竟能创造客观世界?真相让科学家不敢相信!

 

 

 

 

 

《心经》到底在讲什么

 

 

  有位教授朋友,某一天告诉我说:从前我发愿每天清晨背诵一百遍《心经》,现在我每天背诵二百遍。

  每天起床之后背诵《心经》,确实有平息心中杂念的神效。我知道有的人每天背诵《心经》一百遍、两百遍,甚至于五百遍 ...

  佛经是用来背诵的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佛经是佛陀对众生所说的法,其用意当然是要佛弟子们欢喜奉行。如果不去践行,只是念了一遍十遍一百遍,甚至念十万遍,还是只停留在原地,什么也没改变。

  很多法师开堂讲经,讲了几年,信众们只听得佛法殊胜非常,听完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依佛所说法欢喜奉行。如果我们不了解经文的原意,如何依佛陀所说去实践呢?

  其实,庙堂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寻。心就是佛,佛就是开悟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点燃心中的黎明,想通了生命的真理,成为自己身心的主人。—— 蔡志忠

  心经是佛陀说法

  《心经》第一段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很多人因而误以为《心经》是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法,其实所有佛经大都是佛陀对弟子说法,《心经》是佛陀对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子说法。

  佛教是心的教导

  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佛教,可以说是佛陀对众生如何正确使用心的教导,人会产生痛苦烦恼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佛陀透过“心经”教导我们如何正确使用我们的心,令心寂灭不生妄想妄念,以达到寂静的智慧彼岸。

  色与空

  弟子问达摩说:“什么是色?”

  达摩回答说:“眼前情境,即是色。”

  弟子问:“什么是心?”

  达摩说:“现在问我的,即是心。”

  弟子问:“面对色时,心应该如何?”

  达摩说:“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弟子问:“怎么说呢?”

  达摩说:“外在情境只是纯然情境,没有净垢分别。但由于我们的自我主观,生心分辨情境的好坏善恶。”

  外在时空变化 = 情境,内在心识变化 = 心境。无明众生的心境易受外在变化情境所影响,现前情境如我们所期待,心情便很顺畅。情境不如预期,心境便坠落谷底。

  名与色

  弟子问:“什么是名?”

  达摩说:“有形情境叫作色,无形的情境叫作名。我们的心受名色所束缚,因此便有际遇好坏差别。”

  弟子问:“际遇不好之时,应如何?”

  达摩说:“面对现前情境时,不要以自我的立场生心,便无际遇好坏。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

  现前情境便没有所谓的善恶净垢分别,也没有心境好坏顺逆。不以自己的心评断际遇的好坏分别,于是心色两相生灭,没有心也没有色。

  无眼耳鼻舌身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踩进同一条河流。”

  因为人已经不同,水也不同。

  现在的我不同过去、未来的我,心识也随时间改变,人的一生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因此不要以过去的观念来评断当下。

  无色声香味触法

  外在的情境瞬时万变,如果我们不以主观分辨,只是随着变化而变化,无我、无分别、无内根感官、无外尘情境、无所差别,便能达到与万象融而为一的境界。

  于任何情境,只是整体一生的刹那切片,而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实相。人只能掌握当下瞬间,这样观察,就是觉悟。

  涅槃之境

  比丘问佛陀“如何达到涅槃之境?”

  佛陀说:“比丘啊!当我们面对任何情境时,让感受只是纯粹的感受,心永远处于无来、无往、无始、无终、无住、无想的不生不灭状态,我称它为心涅槃。”

  比丘说:“如何让心不生不灭?”

  佛陀说:“比丘啊!涅槃就是心不随情境起作用。心不起作用,不生出苦,无苦就没有苦的消逝。这就是心不生不灭,是解脱之道的最高涅槃境界啊。”

  修行即是修心,降服自己的心,于境不生分别。在任何当下心不生苦乐,心不起作用,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一切都在

  一休还在当沙弥时,默然不语独坐参禅,师父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

  寺外弥漫清新空气,半绿草芽,斜飞小鸟,流动的小河。过了一个下午,师父领一休回寺内。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轻掩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旨意,天色很快暗了,这时师父在寺内叫一休,一休便推开寺门走进去。

  师父问:“外面如何?”

  一休说:“全黑了。”

  师父问:“还有什么吗?”

  一休说:“什么也无。”

  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鸟、小溪一切依旧在。”

  霎时,一休立刻顿悟。

  白 丨话 丨心 丨经

  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佛陀对舍利子说:舍利子啊!宇宙中凡是存在必然变化,凡是不变化必然不存在,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舍利子啊!情境只是一时变化,没有好、坏、顺、逆、净、垢、增、减。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当下,不要想它怎么来、怎么去,不要以自我立场去分析眼前情境,也没有所要分析的对象,没有主观想法。眼前情境没有顺逆,内心也没有爱憎分别。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苦无从产生,也没有苦需要消除。身心与当下合一,无所欠缺,也无所得。

  虽然无所得,但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悟通生命实相。他的心没有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豁然顿悟。

  过去、现在、未来的开悟者们,都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达到最高觉悟。因此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

  智能彼岸的境界,美妙得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来歌颂唱咏:去啊,去啊!去彼岸啊!大家都去彼岸,迅速完成开悟多美妙啊!

  《心经》动漫 一部有意思的人生解读....

  文章来源:蔡志忠 每日一禅

  2017年7月9日更新

 

 

 

 

揭开《心经》中隐藏的神奇密码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 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

  南怀瑾先生这篇《心经》开示,非常简洁、殊胜,值得反复阅读、参悟。感恩善知识法布施!

  说到《心经》,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但是说到《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我想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是什么呢?《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我们现在诵读的《心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一个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当年玄奘法师想去印度取经,来到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

  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是梵文的,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

  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疥癞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

  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

  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便是《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之一。

  《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未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经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篇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二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方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告诉我们,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

  胜义谛空性就是菩提心。

  离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

  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

  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

  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

  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

  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

  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

  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中有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什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

  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是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

  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什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未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槃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什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

  "照"!没错,这就是《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之二。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着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

  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善护念,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参看《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什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什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我家法王说,一切众生都是在表法,我们不应该离开红尘而空去追逐出世法。世间法做好就是修行,要知道,道在红尘,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修行。修行,远看是佛,近看是爱。嗡玛呢呗美吽!

  感恩佛佑众生!只要我们也做一朵清净之莲,莲花不必生在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一心念佛,不住一物,日行一善,不用往生也能到达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文章来源:我家法王

2017年11月14日更新

 

 

 

 

 

 

 

达摩祖师开示:禅定要修持两点,否则就成“狂禅”和“口头禅”

 

 

  神光断臂求法,拜达摩为师,达摩祖师感知神光是难得的法器,有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的精神,便收在门下。神光向达摩请教诸佛法印,达摩祖师回答说:“诸佛法印,匪从人得。”神光又表达了得不到法印,内心的不安宁。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疑惑地说:“觅心了不可得。”意思是此心无迹象,无定位,求不得,找不出,念念不可得。

  后世认为二祖神光在乞求“安心”法门的公案中,得到了大彻大悟,但实际上神光只是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否则,就不会有达摩祖师最后对神光继续开示“我与你安心竟”。达摩认为此心本来安宁,你有一个“求安”的念头,你的心早就不安了。人心为什么不安?有求是其一,识心不停是其二。如果能任运随缘,没有任何善恶是非要求,那么此心何必再去求安?它本来就自安了。

 

  达摩告诉神光:“诸佛法印,匪从人得。”佛法并不是向别人那里求得的东西,既然觅心不可得,你还觅“安”作什么!神光因此而反躬自省。此心无迹象不可得,觅之不安,不觅本安。达摩祖师禅居少林寺时,曾对神光说:禅定修持关键在“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神光依照进行修持,经过多年磨炼,才达到已息诸缘,内心无喘的境界。

  禅定修持是不能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语言文字只是揣测,不能究其真意。达摩祖师说:这便是一切诸佛所传心地的体性之法,是禅宗“可以入道”的方法,是“安心”法门的必经之路。为什么要“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包括身心内外,内是身体内的气脉、呼吸;外是眼、耳、鼻、舌所触的物理世界。其实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心有所缘,心有所缘才发生这些境界。而“有所缘”就是心在思量,心在分别。其实所有境界都是意识的作用,境界不离心。

  《维摩诘经》弟子品中说:“诸法皆从妄想而有”。心有喘,有测度,妄想便生。妄想生,境界便成。“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无所缘道则真,心无所缘道则活。反之心有所缘,惑相即生。由于我们的心都是攀缘心,忙完这件事,又去忙那件事,外缘永无停息,所以我们不能见“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就是说要想证得大道,必须放下万缘,内外完全隔绝,走修正的路子,从禅定入手。

  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授禅宗心法时,着手就是“安心”法门,就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的教法,从“安心”入手直达证悟境界,不堕“狂禅”和“口头禅”,这样参禅就需要一大段切实的工夫。达摩认为,如果只注重禅定的工夫以求自了,这就偏向于小乘的极果,所谓“修行”的“行”字,包括了“心行”和“行为”两方面;如果只在一机一境、一言一语上悟了些道理,便以为这就是禅,因此而逍遥任运,放旷自在,满以为达到了禅的悟境,那就变为“狂禅”和“口头禅”了。所以,禅定证悟是离不开佛学经论教义中所有的教理的。

文章来源:青衫文斋

2019年2月6日更新

 

 

 

 

 

 

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文章来源:龙泉道人  龙虎山道教

2019年2月6日更新

 

 

 

 

 

 

 

庄子:人生的根本,是如何与自己相处

 

  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

  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

  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

  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矛盾。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

  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片刻不得安宁。

  只有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谐。

  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根本。

  庄子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这里的“独有”指的是独立自在,自我和谐,自我完善,也就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人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独有”,使个体的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成为“至贵”之人。

  前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后者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和解,如何与时间为伴,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而且它如同养分,对人的滋养,是缓慢渗透的。

  那么,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首先,认识到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但是我们又是孤独的。

  在没有人的夜晚,在内心的深处,我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人接纳,但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惠子是经常和庄子斗嘴的一个朋友,每次都被庄子批得灰头土脸。惠子死后,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来形容失去精神上的对手之后的孤独。故事说的是:

  有一个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像苍蝇那么小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随手劈下去,把那小小的污点削掉,鼻子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那人也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把那匠石找来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回答说,以前我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搭配的伙伴早已死去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无时无刻地终身陪伴我们,在很长时间里,在人群中前拥后抱,热热闹闹,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其实,孤独才是人生永恒的状态。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正视孤独,然后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其次,坦然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我们都会有不足,有失望,有难题,它们是人生的一部分。光是接受这些事实,对我们而言,就意义深远。

  所谓成功学喜欢灌输这样的观点: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谁能战胜自己,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战胜一切。

  人们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作祟,人是有征服欲的。

  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说到底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自我斗争中不存在战胜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的潜能不同,成功只意味着能够达到自己的上限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战胜自己是对自己能力的恰当评价,是能力的尽情发泄。

  生命不是比较,不是战胜,而是接纳和完善。

  常常走向内心,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梦想,接纳自己并不断地精进,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礼物。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就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有限的珍贵时光里,与其关注、讨好他人,不如修养和完善自己。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地浪费着时间,除了长胖和一脸的怨气,一事无成。

  最后,学会承受孤独、享受独处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孤独,可以成为一种美。所以,我们在孤独中,完全没有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可以享受独处。独处,总不免有一些寂寞,但也正因为寂寞,我们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独处,关系到一个人底气的问题,它来源于自身的能量,会带给你一种不依傍的自信。

  孤独和独处总是难的,更多的空闲时间扑面而来,无聊也随即铺天盖地。

  人都会无聊,并且会变得越来越无聊,但是只要内心充实起来,把那些无聊分解到一天天里,就没有了。

  女人往往渴望来自男人的安全感,如果她们有过独处的经历,就会知道自己给予自己的安全感,更实在。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更强大。”

  无论孤独和独处的生活有多么难以忍受,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自己能够享受这种生活,并真正获得它的滋养,与它握手言和,才会有能力去过另一种热闹纷扰的生活。

  倘若此刻,你虽然在人群里狂欢,但是仍然觉得孤独,那么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吧,你还不知道它会有多么美好!

  作者|京博国学

  文章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2019年2月6日更新

 

 

 



  林家樂的禅學
 

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远比一张说话的嘴更受欢迎。 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往往是耳朵。
倾聊间,专心对方的优点,你已獲得一些什么了。
有诗曰: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沙。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網絡摘語)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