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易學 > 易海拾贝(二)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的《图解》
林家乐的《一直播》
林家乐心中的《易学》
林家乐对潘峙钢《治国感慨》的回应
【手绘】从零维到十维空间
生命的能量来自极致的清静
易学故事
易海拾贝(一)
易海拾贝(二)
易海拾贝(三)
易海拾贝(四)
易海拾贝(五)
易海拾贝(六)
 

易海拾贝(二)

 

 

2019大讲堂首讲:周易有什么用

 

 

  “2019年1月5日,安阳周易研究会会长王志轩在安阳文化大讲堂作了一场题为“周易有什么用”的报告。”

  以下摘选自王志轩老师讲座文稿

  一、引言

  周易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要有用。周易到底有什么用?对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大家的看法见仁见智,而实际上周易阐述了一种“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是鲜有人知的。

  至今,不少人仍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周易就是用来“算卦”的。要纠正这个误解,就要从周易的定位说起。

  周易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古代众多圣贤的智慧结晶,它有三位最重要的作者。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三位圣贤,首先是人文初祖伏羲,其次是周文王,第三是万世师表孔子。这三位作者,都是统治阶层的代表,是社会领袖。

  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主干,分别是儒释道,其中儒道两家是我国本土文化。《周易》是儒家的群经之首。李学勤教授说:“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冠冕是易学”。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周易》还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同时,《周易》流传到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世界影响。

  二、周易的作用

  周易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可以列举几个例子。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唐】孙思邈

  不读《易》,不可为宰相。

  ——【唐】虞世南

  不知《易》者,不得入阁。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的政府组阁原则

  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用了《周易·大象传》的原文,并认为这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的深远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根基,而变革和开放精神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我们认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已经明确了《周易》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接着,我们再问三个问题:

  1、我国有谱系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家族是?

  2、我国历史上国祚最长久的朝代是?

  3、世界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断绝的文明是?

  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曲阜孔子家族、周王朝、中华文明,它们的肇始者分别是孔子、周文王、伏羲三位圣人。巧合的是,按照传统说法,三位圣人又是《周易》的代表性作者。这就点出了《周易》的突出特点:周易的目标是以变通求长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周易·系辞传下》

  周易是发展哲学,这种哲学是从自然界得出的自然规律,进而用于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所以,周易哲学思想的基本模式,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而周易的落脚点是“生生不息”。这就是: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传上》

  三、易学的归类

  中国传统学问可以大致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易学在四个部分都有体现,进一步总结起来,我们可以把易学分为三大类。

  1、 经部中的易类

  在“经”这一部分,最前面的是“易类”。按照古文字训诂学,“经”就是“常”,我们今天仍然把“经常”二字连用。古代的经书,讲的大多是纲常伦理,起到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精通儒家经典。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占据了正统地位,读书人要想入仕做官,就必须精通儒家经典。隋唐以后,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典才有可能考取功名、登科入仕。所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经部易类。

  2、 子部里面的术数类

   “子部”里面有一个“术数”类,包括古代的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在这些书中,迷信与科学因素相互糅杂。古人把子部的术数类称为易学的“旁支”。在古代社会,什么人学习这类学问呢?是“术士”。术士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职业,他们掌握这些技能,行走江湖,以此谋生糊口。这类易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

  3、易学与百家学术、各行各业的交集

  《四库全书总目》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学可以与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化学等交叉。因为周易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国传统的各行各业、各种学问都受到了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些驳杂的易学,被称为“易外别传”。

  特邀主持人:王万顺

  四、周易的现代价值

  到了现代社会,周易还有什么用呢?我们先从社会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周易》是全世界华人普遍认同的经典,可以加强华人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认为:未来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表现为文明的冲突。我们中华文明处在现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就需要加强凝聚力,把全体华人团结起来,要团结起来,就要加强文化认同,什么文化能够被全体华人认同?只有周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安阳每年都要举办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这就表明周易有旺盛的生命力。

  2、启迪智慧的作用

  周易当中有丰富的人生智慧。这些人生智慧不是圣贤凭空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从自然现象当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

  科技部颁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求我国公民:“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

  3、催人奋进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吃苦耐劳的民族。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有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有一种创新创业不止的精神。这些精神就来自周易。周易阐发的是一种自然哲学,周易当中没有超自然力量。古人看到天体运行刚健,永不止息,感悟到人应该向大自然学习,应该自强不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国古代,从皇帝到庶民,都是天不亮就起床上班,叫做“点卯”。因为“卯时”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如此等等。

  4、稳定社会的作用

  周易有64卦,每个卦有6个爻。不同的卦代表不同的“时”,不同的爻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其实周易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周易有一种“遵时守位”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要明白自己的现状,克己复礼、安分守己。这就是《易传》所说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种思想有利于历代社会稳定与和谐。

  5、导人向善的作用

  周易中有大量导人向善的思想。例如《乾》卦辞说:“元亨利贞”。按照古文字学家的训诂,“元”就是最大的善,所以《周易》的开篇就是讲大善。另外,《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系辞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如此等等。所以,周易非常崇尚善良,把善良作为趋吉避凶的重要原因。周易在历史上与现实中,始终起到一种正能量作用,有利于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6、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这个词就出自《周易》。周易追求和谐的境界。

  《周易•咸卦•彖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故宫当中最高级别的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保合殿、中和殿,名称都源于《周易》。中华文明的最高追求是协和万邦、万邦咸宁,这些和平思想都源于周易。

  另外,对个人来说,周易有什么作用吗?当然有。《周易》可以使人“趋吉避凶”。

  周易阐发自然哲学,即“推天道以明人事”。

  《周易》有让人趋吉避凶的作用,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文明人。“文明”这个词也出自于周易,“文明”就是“明文”,简单讲就是明明白白地把做人的道理、规矩告诉你,让人们去遵守,这样社会就有了秩序,人类就进入了文明阶段。《周易》的出现就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反映。周易当中有很多原理与规则,只要你能够遵守,就能够趋吉避凶。比如独立自主、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居安思危、做事谋始、谦虚谨慎的原则等。

  古人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人与人的差别,往往是体现在人生规则的差别,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别。人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人生模式,日积月累,天长日久,差别就越来越大。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周易大智慧来为人处事,就可以趋吉避凶,久而久之,人生就会越走越好,最终成为真正的“龙的传人”。

文章来源:安阳文化大讲堂

2019年3月6日更新

 

 

 

 

 

 

周——完整无漏!

 

  《易传易辞》第四章里讲的“知周乎万物”的“周”是什么?“周”就是这个八卦图的一圈。中国文化讲的“周全”,只能是“知周”了才能“周全”,我们经常说“这个事办周全了”,到底周全没周全我们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什么叫周全?周而全,周全这个词就是来自这个图。周全才能圆满,圆满才能无缺,无缺才能无漏。我们领会了这一圈才可能圆满,中国文化是圆满的、周全的、无漏的,这是通过八卦图来表达的,所以这个图非常重要。整个《易经》的系辞、爻辞都是按照这个图来架构的,没有这个图就相当于没有密码本,看不懂。

  首先,每个人出生的位置、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从“坎卦”开始的,到“乾”卦结束。但是这个世界上很少一部份人能走完这一圈,也就是说生命周全圆满的人很少。

  “坎”

  “坎”卦代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欠了这片土地的。在中国文化里,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的,有未了的事业,都与土地有关联;生命又是有“坎”的,有九九八十一难,生下来就是一难;在方向上指“北”。“坎”代表我们生下来时的方向,代表危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要面临重重风险。中国的造字很有意思,脸、险、检、验、剑等等,同样的偏傍造出不同的字,有相通之处。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脸,长得不一样,性别不一样,能力不一样,资粮不一样,开始的地方已经产生了众生相,因此“坎”代表丰富,也代表我们的先天资本。按中医来讲,先天资本在肾,所以“坎”主肾。这里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在起点上其实人就是不平等的。如果我们找不到生命的元点,也就是常说的“找不到北”,就开始“背”了,所谓“北”也就是自己的位置。“坎”是生命的元点,如果没有命了也就没有“坎”了,所谓“命悬一线”,就是险;人走也是从这个地方走,“精气神”的精没了,人就走了。

  “艮”

  接着是“艮”卦。“坎”是我们的元点,而每个人的第一步其实是从“艮”开始的。“艮”也是每个人的一座山,这座山代表我们的领地,也代表根基、银子(钱财)、跟随的方向,所以“根、银、跟”等字里都有个“艮”,中国的造字就是从这张表里出来的,还有“恨、狠、很”等等。每个人的领地都需要财富、资粮,钱是养命的资源嘛!“艮”也是行走,我们的生命是从不能行走到能走路,最后又从能走路到不能走——人老先老脚;人长也是从脚开始长,真正从零岁到一岁最大的改变就是脚有力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有根的,我们一来就有父母在等我们、迎接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根。小时候我们跟随父母,以后跟随老师、跟随领导,成家后两夫妻互相跟随。

  所有人都会走这两步,但大部份人的人生也就只在这两个卦里。大概只有一半人能从“艮”卦走到“震”卦,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艮”卦里,开创自己的领地,在占领自己的过程中失去自己。我常问一句话:“你是从得到中失去呢,还是从失去中得到?”很多人都是在自我占领中不能突破自我,在不能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在反反复复中老去。

  我们常说文化能养人,文化其实有三个阶段:养人、成人和化人。从“坎”到“震”,既能养自己也能成自己;从“震”到“离”,既能养别人也能成别人;而后半圈,从“离”到“坎”是化人的阶段。文化最根本的功能在“化”人,所以说“文以载道”。“化”是在“兑”卦这儿化的,“开化”也是在“兑”卦。

  解脱在“兑”,觉行圆满在“乾”,智慧在“坎”,就进入下一圈了。第一圈走完,就给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整体观,以及中国文化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贞观之治”的“贞”就代表中正、贞洁,那么“中道”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在八卦图上从“坎”到“离”画一条直线就叫“中”,左边一半是有为的,右边一半是无为的,两边都要走,两边走完了才是中道。

 

 

 

 

 

人生最高的价值是什么?原来我们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理解错了

 

 

 

 

 

 

三生万物的三怎么理解?一为阳,二为阴,阴阳的相交之处为三。

 

 

 

 

 

 

 

 

颠覆你价值的文章!

 

  01

  空白也是一种色彩

  人们每天忙忙碌碌,争取金钱和地位,沉溺于琐事和俗务,这些事物充斥着人生。

  这种没有空白的生命,最终有几个不是赢了别人,输了自己。

  没有空白的人生,永远都不会有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艺术,有时就是一门留白的艺术。

  02

  活法不止一种

  生命有无数种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活法。

  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享受生命,坚持寻找心中最让自己舒适的一种活法,就是最好的。

  03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芸芸众生,执着地活着,追求爱情的甜蜜、婚姻的圆满、事业的成功,都是为了寻找灵魂的香味——幸福。

  幸福是上帝掷到人间的一块最费思量的诱饵,没有得到的时候,它让你魂牵梦萦,一旦得到,又让你感到味道索然。

  因此,满足才是最大的幸福。

  04

  回归到零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夜之后它又回归到东方。

  竞技场上,无论你跑五千还是一万,若不回到起点,你的成绩永远以零计算。

  一切从零开始,还要回归到零。

  这是世界上最简洁、朴素、浅显的哲学。回归,温柔而有力,回归的真正面目是圆满。

  05

  天生其人必是才

  天生其人必是才,天生其才必有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造物主让我们出生,必赋其使命。

  为了让我们有能力完成使命,它还给我们注入了潜能,这种潜能就是我们的长处,就是我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06

  人无可比性

  树上每一片叶子都是相似的,每一片叶子又都是不同的。

  芸芸众生也是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他有统帅三军之才,你有诗文辞赋之长;他善歌,你善舞。

  人最智慧的处世方式是珍爱自己,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使自己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07

  痛苦是智慧的第一抹曙光

  痛苦是造物主对人类最隐匿的一种恩赐。它的到来,有时是对幸福的提醒,有时是对天才的暗示。是告诉你,你正担当着横空出世的重任。

  人世间,每一颗心灵的深处,都有独有的痛苦,都又有一扇面向幸福的窗户。

  痛苦,是智慧的第一抹曙光。

  08

  成功是贵族化的天使

  成功的门大都是虚掩着的,只要你勇敢地去叩,成功就会热情地来迎接你。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目标不放。

  但是,成功绝不是成功者唯我独尊的通行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成功都是某一方面的成功。懂得这个道理,你我都没有必要把头昂得太高。

  09

  悠闲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

  悠闲才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挣钱、从政、置办产业只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忙碌都是为了日后的悠闲。

  享受生活,只有在悠闲的状态下才能完成。而50岁之后的人,正是享受悠闲最好的年纪!

  10

  金钱是流动的财富

  金钱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金钱正好够用,使你心满意足时,金钱是天使;金钱让你感到是一堆麻烦时,便成了魔鬼。

  金钱是流动着的财富。有的人挣了钱对朋友不吝啬,有的人钱多了对自己不慷慨,这里面都有天使的点化。

  文章来源:情感高汤

  2019年4月14日更新

 

   竞技场上,无论你跑五千还是一万,若不回到起点,你的成绩永远以零计算。

  一切从零开始,还要回归到零。

  这是世界上最简洁、朴素、浅显的哲学。回归,温柔而有力,回归的真正面目是圆满。

 

 

 

 

 

《易经》人间道——八种教养、四种抉择、两种思维、一种境界

 

  易经博大深奥,弥纶天地之道。但古人又说,大道至简、道不远人。高深的易经中,也包含很多平实接地气的生活和人生智慧,即使是在其根本和核心处。

  《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四象、阴阳、太极,正是易经的核心根本处,对应的人间智慧则是——八种教养,四种抉择,两种思维,一种境界。

  八卦——八种教养

  中国文化最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一定是八卦的名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卦——男人教养

  学会示弱,何妨服软

  乾卦的卦象是天,特质是“健”——强健,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着强烈的男性特质。

  乾卦三爻皆阳,是纯阳之卦。但正所谓物极必反,乾卦虽然强健有力、一往无前,但刚多易折,所以又有欠安之象,蕴含向反方向逆转的征兆。

  对于男人,这正是最值得警惕和学习的地方。因为生理和心理原因,男人强势起来容易,但如果太过,完全不知收敛,就会变成破坏力,产生不好的后果。比如:对妻子,过于强势就会大男子主义;对孩子,过于强势就可能施加暴力;在职场,过于强势就会刚愎自用并得罪人……

  这样的男人,就是收敛的功夫还没有练就,强中含弱、柔中带刚的秉性还没有修成。过刚则易折,走不远。

  坤卦——女人教养

  时代已变,女德仍需

  坤卦的卦象是地,特质是“顺”——顺下,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种品行,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女性,进而想到传统中对女性的要求——女德。

  传统女德中的确有很多不公平、已过时的内容,但在根本精神上却永不会过时,这便是坤德。这种德性,也正是这个时代所急缺的。怎样才是坤德?简言之就是:身份上是贤妻良母,待人上是温暖宽厚,内心里是安忍坚韧,姿态上是宽容顺下。

  顺下,绝非屈服于男权之下,而是明白男女无论生理心理的确有别,因而各有其适当的位置,这种位置却是平等的,而不是非要去做男人擅长、得力的事情才叫平等。

  震卦——心态教养

  无论何时,态度平和

  震卦的卦象是雷,特质是“动”——震动、震荡。但因为可以荡除沉闷、污浊之气,又未必不是一种亨通畅达。

  这不免让人想到人生的际遇,平静顺心的时候总是显得少,坎坷动荡的时候总是那么多,有时甚至雷霆霹雳、暴风骤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震卦指向的是一点——心态。境随心转,心安则无不安,倒霉过后必会晴天。

  如何此卦的象传于是才说:君子以恐惧修省。平时要时时警惕内省,要在平时多下功夫,真到了事上才能定得住。如此最终才能如震卦所揭示的那样,涤荡污浊沉闷,迎来清朗畅达。

  巽[xùn]卦——为人教养

  对人谦逊,待人恭敬

  巽卦的卦象是风,特质是“入”,合之就是长风不绝、无孔不入,说的是一种顺达,“巽”的意思就是“顺”。此卦讲顺从他人才能受益,也就是要谦让恭顺。

  占卜上对此卦的形容是:“一叶孤舟落沙滩,有篙无水进退难;时逢大雨江湖溢,不用费力任往返。”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让恭顺的态度,就会成为一叶孤舟、有篙无水。学会对人谦虚、待人恭敬的人际交往之道,朋友多起来,人脉旺起来,水自然就满了,自己的人生于是才能如鱼得水、乘风破浪。

  坎卦——做事教养

  认真负责,做事谨慎

  坎卦的卦象是水,特质是“陷”,合之即是陷进水坑。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谨慎,学会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

  但能不能谨慎,其实要看平时的态度,一个平时就不认真谨慎的人,到了紧要关头也只能慌乱,不能指望他能在这紧张时刻突然谨慎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具备这种做事的态度,不断地涵养自己。

  所以此卦的象传就说: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要求人不断砥砺自己的德行。

  离卦——家庭教养

  婚姻严肃,莫当儿戏

  离卦的卦象是火,特质是“丽”,合之有艳阳高照之意,所谓“日月丽乎天”。离与丽这两个含义截然相反的字,让人想到当下的婚姻状况,离婚率高企,艳阳高照的美好婚姻正在越来越少。

  离婚的理由不同,但说到底往往都是感情不和。离卦是火之象,如果两个人都像火一样,争相燃烧,争夺光芒,互相烧灼,不肯退让一步、努力去理解和谅解对方,除了冲突不和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离卦之“丽”,有附着之意,即依附,需要有一方弱下来。如果夫妻其中一方能作出妥协,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这种矛盾至少就能缓和。

  艮卦——言行教养

  该说则说,否则闭嘴

  [ gèn ]八卦之一,代表山。

  [ gěn ]<方>食物韧而不脆:~萝卜不好吃。

  艮卦的卦象是山,特质是“止”——止住,停下。此卦说的是言行要谨慎,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卦象之山,强调的就是这止的力度、分量。

  如何才能做到呢?此卦的象传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思不出其位”就是知道什么是该说该做的,什么不是该说该做的,言行要得体。言之得体,就在于懂得适时沉默,该说的时候说但懂得把握度;行之得体,核心就在于礼貌二字,无论动静,皆以不失礼为准则。

  在与他人交往时,懂得诚实,态度真诚,能够考虑对方感受,自然就会不逾矩。真诚,其实才是最好的做人谋略。

  兑卦——交友教养

  坦诚相待,互帮互助

  兑卦的卦象是泽,特性是“悦”——愉快,欢乐。人与人的交往能够彼此喜悦、关系和谐,陌生人就可以成为朋友,已经是朋友的则可以加深友情。这就是兑卦带给我们的交友启示。

  如何才能和谐?兑卦的卦象有水,交友则如同两水相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情上,这代表着应该坦诚、交心;在现实中,这代表着应该经常走动,互帮互助;总而言之,就是两方互补,互利共赢。

  四象——四种抉择

  人之所以会迷茫,往往是因为看不清存在多少种可能性。人之所以会纠结,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在种种可能性中如何进行抉择。《周易》“四象”,则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所谓“四象”,就是两组阴阳的组合——上阴下阴,上阳下阳,上阴下阳,上阳下阴。八卦、六十四卦乃至更多卦,都不过是更多数量的阴阳的更多组合可能。

  具体应用上,就是:事物发展的前因和后果各有阴阳两面,当两组阴阳发生关系时,就会产生四种阴阳组合,这四种组合正是可能产生的四种结果——只可能有这四种结果。

  举个例子:你在考虑做一件事情,面临做还是不做的抉择,这“做与不做”就是一组阴阳。无论做还是不做,产生的结果只能有两种,好或者坏,“好坏”又是一组阴阳。于是结果就无非四种:“做—好结果”“不做—坏结果”“做—坏结果”“不做—好结果”。

  知道了所有可能性,就知道了抉择的方法——不知道所有可能性前,你是在做一道填空题;知道了所有可能性,你就是在做一道选择题。做选择题的办法,永远比填空题多,命中率也更高。

  最简单的就是排除法——四种可能性中,哪个或者哪几个的可能性更低?然后就可以排除掉。

  剩下的选项,可以加以分析,你对事情的情况总有一些了解,这些都可以作为分析和辨别的筹码。分析之后,有确定答案更好,就算没有确定的答案,至少也可以继续运用排除法;几个备选答案中,总有可能性更大的。

  实在不行,还可以在排除后的选项里瞎蒙,也总比在四个选项中瞎蒙的准确率更高。毕竟,人生有时难免要不得已地赌一把,难免要听天由命。

  阴阳——两种思维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所谓大道,就是阴阳。所以《黄帝内经》又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天地间最大的学问

  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精华,你可以用它去阐释任何事情,一切无不以阴阳为准则。

  概括起来,阴阳有着六大规律。掌握了这六大规律,你就拥有了一种辩证、全面、整体、圆融的思维。

  1、阴阳一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万象,都同时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虽对立又互相统一,变化之中而生成万物。

  2、阴阳互生:阴阳互相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依存,互为作用,都不能孤立存在。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3、阴阳消长:阴阳的变化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

  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的程度会不断拉大,拉大到临界点就会物极必反,向反方向转化,阳变阴、阴变阳。比如昼夜交替、四季轮回。

  5、阴阳互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既是互补,又是彼此变化的内因。

  6、阴阳吸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比如男女才会组成一个家庭,两个公鸡在一起就会相斗。

  阴阳,人生最高的原理

  如果我们运用阴阳的六大规律,与人生、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对照,就会明白很多道理。世间与人生,其实处处都是阴阳,无不可以用阴阳解释,也无不可以用阴阳解决。

  1、阴阳一体——没有任何一种品格可以高枕无忧:一个人清高,就更要宽容,否则易成孤傲。一个人仁慈,就更要果断,否则易成软弱。强大,更要懂得敬畏,否则易生暴戾。富有,更要节俭,否则易成奢靡。博学,说话更要粗浅,否则易成生硬。尊贵,更要谦卑,否则易生傲慢。

  2、阴阳互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一走运,便难免心高气傲轻慢待人,于是容易栽跟头。人一倒霉,门前冷落,正好可以面壁反省,积累修养,等待机会。吃苦即是了苦,享福即是消福;苦中有希望,福来需提防。所以最好的心态是静气和淡定,福与祸、顺与逆来来去去,要能跳得出来。

  3、阴阳消长——人生有限,在一点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多,别处就会少,所以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加法”是追求知识、成功、富贵、名利,人生会因此丰富多彩。但如果要得太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就很悲哀。于是还需要做“减法”——看淡一些名利成败,知足、节制、感恩、惜福、避祸。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人生才会更健康。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

  4、阴阳转化——转化是物极必反,那么要想长久就要学会不过度。在实际生活中,把握好“度”很重要。度就是分寸,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利与害的分界线;“有度”,就是恰到好处。把握好“度”是智慧,这种智慧是在实际生活的挫折中积淀和磨炼出来的,是在反思失败中悟出来的,是苦难对人的回报。

  5、阴阳互补——年轻人往往重视“阳”的一面,天行健、自强不息,刻苦读书,努力工作;却往往忽视“阴”的一面,就是地势坤、厚德载物,对人冷漠,不体恤长辈,性格乖张。年老时就颠倒了过来,过于“阴”,过于在乎他人,而不够“阳”,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所以,年轻人要“阴”起来,年老人要“阳”起来。

  6、阴阳吸斥——都知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但吸斥的背后也有阴阳之理——缺点常常与优点互为表里。优点越卓越,缺点就越令人难以忍受。找对象、处同事,尤其要当心。如果你发现一个完美的人,那你并不真正了解它,一定要在优缺点都了解后再做决定。

  一切都是阴阳,一切都是相对。我们在看人、看社会、看世间万事万物时,结合阴阳原理,就能参透很多事情。

  太极——一种境界

  就像太极图所显示的那样,太极是阴阳和合为一的和谐、完整状态。中华国粹太极拳追求的正是这种状态;而人生的修炼,也恰如一套太极拳,打好了就是境界。

  太极有一阳一阴。

  我们的心智,一半是正面的,如欢喜心、慈悲心;一半是负面的,如贪婪、傲慢。

  这世界也是一白一黑。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很可惜,你要求完美,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这不是说世界不完美,也不是命运不公平,是你的内心出现了缺陷。学会了包容,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太极有起势,也有收势。

  做人要能仰视,也要能俯视,一仰一俯之间,不仅是一个姿势,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逆境时仰视,是一种勇气和信心;顺境时俯视,是一种沉静和谦恭;做人要有成事担当的勇气,也要有含而不露的静气。内敛是真正的强大,简单是真正的深邃,宽容是真正的涵养。

  太极精神在于迷,也在于悟。

  从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持久修炼的过程。

  “迷”是借假修真,修炼最好的心境,磨砺一份静心和沉稳。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圆满的月亮,心静才能接受天地良好的信息和能量。接受良好的信息,才有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成败和苦乐。心静者不浮躁,沉稳者不轻浮。

  “悟”是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毅力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能力去发现和放弃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有智慧去分辨那些非此即彼的事,有恒心去完成那些看似无望的事,有勇气去面对那些已经做错的事,有信心去坚持那些对的事。

  人生,需要这样一套属于自己的太极,活出智慧和健康,活出境界和高度。

  文章来源:古诗文赏析

  2017年8月31日更新

 

 

 

 

 

《易经》中的6个神秘数字,普通人参不透,求道者要谨记

 

  《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代表中华文化的最高智慧,值得我们悉心学习、研究和运用。测卦只是《易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运用,只有把理、数、象之间的关系和衍化研究明白了,才算是真的懂易。

  这篇文章为大家解析《易经》中的6个关键数字:1、3、5、9、10、12。理解了6个数字的来源与衍化,则能对《易经》有一个宏观的理解。这6个神秘数字,普通人参不透,求道者要谨记。

  1

  可以理解为:太一,太极。

  一,是最大的数,也是最小的数;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生,也是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从道中生,然后衍化万物,万千世界包括天、地、人,都是一的衍化。所以说,一是最大的数。

  那如何理解“一”是最小的数呢?九九归一。万事万物发展到了极点,则会物极必反,返回到最初的状态。万物从有到无,回归本源,回到一,所以一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既是生,也是灭,既是最大,也是最小。

  《易经证释》曰:“易道博大精深。无不包被。内则修己以一天人。外则成人以一道德。而本末一以贯之。……虽取舍万殊、而抵于一道。……夫易有数义焉,以其至易,本于太一也,故自无始至有始,推之无尽,无不可知,此一义也。”

  另外,从庄子这句话,也可以看到“一”的无穷魅力: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

  很多人说“三”是大数,这里头有什么讲究?他们又说不清楚。

  我们常说,好事不过三。

  三,最厉害的地方,它是一个变数。

  这个变,是变化,是衍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生二为阴阳,阴阳生三,三后面就是万物了。所以说,三是个大变数,从三衍化到万物,可见三是万物之根,是万物的主宰,对于“道”这个主人而言(道,静,无为),“三”就是它的执行者(动,有为),衍化万物,掌管万物。

  5

  五,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乾卦用九的原因)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坤卦用六的原因)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天有五气,万物化成。

  木清则仁,火清则礼,金清则义,水清则智,土清则思。五气尽纯,圣德备也。

  木浊则弱,火浊则淫,金浊则暴,水浊则贪,土浊则顽。五气尽浊,民之下也。

  9

  这个数字,大家比较好理解,从洛书衍化而来的九宫,也是周文王衍化八卦的依据。文王八卦(后天八卦)的方位,按的是九宫的运行,顺时针来配。

  洛书分为九宫。太乙居中,一年运行八宫。八宫的名称依春夏秋冬一年流转的时序分别是:冬至、坎宫、叶蛰;立春、艮宫、天留;春分、震宫、仓门;立夏、巽宫、阴洛;夏至、离宫、上天;立秋、坤宫、玄委;秋分、兑宫、仓果;立冬、乾宫、新洛。西方的十二星座,和九宫的十二节气刚好对应上。

  洛书之数九,取一为体,八为用,为九星用八卦。运数十五,周流八方为一百二十数,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数,为周天之数。同理,其用数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数360。

  10

  10这个数从河图而来。即我们现在用的十进制。

  《易经》的本源,是河图、洛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则之,才有了八卦。

  天地之数,皆由河图衍化。

  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12

  《易经》讲究理、数、象。在象的层面,12表现为地支之数。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为地支之数。由天干河图之数根据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1、寅木3、辰土5、申金9、午火7,各取河图五行之阳数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数。而十二月令之数则是:寅1、卯2、辰3、已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丑12,主万物存亡之顺序了。

  文章来源:易瑾还

  2018年11月22日更新 

 

 

 

 

 

“太极图”的来历,暗藏了什么玄机?

 

  对于太极图,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我们练太极拳的,更不例外。最熟悉的是有黑白两条鱼的太极图,除了双鱼太极图外,另外还有几种,不过不常见,所以大家不是很熟悉。下边是几种太极图示:

  虽然太极图的式样不一,但总的表达思想都是一致的,就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它运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阴阳相生相克”,“无限循环发展”的观点,揭示宇宙间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阐述了事物和现象生成变化的法则。由于它非常完美的阐释了世间万物以及事物内部相生相克,相互包容,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和谐统一的哲理,所以自产生之日起便被历代哲学家奉为经典。太极拳也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上创造出来的一套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静相合,顺逆缠丝的武术动作套路。

  但对于太极图的来历,相信大家都会困惑,这么简洁直观的图是怎么来的!

  根据多年来我查阅的资料,对于太极图的来历,我认为大约有以下五个来源:

  一、我们的远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观诸物,近取诸身,观大自然而得。如:星系图、河流的旋涡等,在陈家沟的黄河对面的南邙山上有伏羲观象台,相传当年伏羲在这里看到黄河和洛水在此交会形成的天然太极图,有感而作太极图

  二、依二十四节气太阳日晷的影长排序而成

  三、依洛书而画

  四、依河图而来

  五、根据卐的形状

  第一种由于根据自然的形状而画,第五种有点牵强或许有之,我们在此就不赘述,主要讲一下以下三种

  依二十四节气太阳日晷的影长排序而成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由于生产的需要,所以产生了十分发达的天文学,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确定。《黄帝内经》中黄帝问什么是气,歧伯答五日为一侯,三侯(15天)为一气,这里讲的气就是节气。《周髀算经》中记载古人在正午利用高八尺的表杆测量晷影(日影)的长短来确定节令的记载。数据如下:

  夏至:晷长一尺六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大约每个节气日晷长度相差一尺左右,按照节气顺序和尺度的比例排列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画出太极图了。

  具体方法:

  假设:古人制造了原始的立竿测日影仪——晷仪。晷仪中心及圆周各有圆孔,以备立杆(圭表)用。在盘中心立有定表,圆周则立一游表,逐日流动(内蒙出土的秦汉石刻晷仪就是一个圆形的圆周上由许多圆孔构成的大圆晷仪)。定表和游表直线在南北方向上。每日午时测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圆盘半径依冬至日所测日影长度为准。

  夏至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移时用游表测日影,并在日影尽头作记,这时游表在定表南边,圆盘按逆时针方向,日转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阳南移到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增长,到冬至最长,由游表点达定表点。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秋冬二季的运动投影图。

  然后将圆盘和游表转180度,将游表转到定表的北边。太阳由南边回归线往北移动,这时用盘中心的定表测影,圆盘仍按逆时针旋转,日转一孔,直到夏至太阳北移到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缩短,到夏至则无影。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春夏二季的运动投影图。将四季投影图合起来看,就是幅完美的实测太极图。

  依洛书而来

  (洛书)

  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四二为肩 八六为履

  根据《洛书》数字,外圈八个数字与中央数字五分别得出差值。中央5-5=0,可得出一组新数字排列,如下:

  得出的新数字组,只有五个数字,四个自然数。

  在平面上画四个同心圆,且半径以中间最小圆半径递增。同心圆由内到外分别为1、2、3、4。

  再对应洛书新数字组,将外圈八个数字分别对应在同心圆上。圆心为数字0,再用平滑的线按照数字顺序将对应的点连接。

  再根据中国传统方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原则,南方东方对应阳,西方北方对应阴,画出黑白对应关系。再根据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的原理,四象者,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在上图中增添少阳、少阴。

  此图或许为现代人观太极图反向思维而绘,但其构思巧妙,立意新颖,颇值得太极拳和易学爱好者玩味。

  依河图而来

  就是把代表天的奇数连起来,代表地的偶数连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伏羲先天八卦图。河图为宇宙模式,象征天,不论作方图,还是作圆图,按1—3—7—9和2—4—6—8联线,都是周流不息的S太极共和曲线旋臂结构。

参考资料

[1] 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2] 刘力红的《开启中医之门》

[3] 田和禄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

[4] 戴丰尧的《让我们了解一下太极图的由来》

文章来源:太极视觉

2018年11月22日更新

 

 

 

 

 

玄一山人论:“何谓”道"?千古第一解!颠覆你以往认知……

 

 

玄一山人

  何谓“道”?

  注:首先说明:自古至今、不管市面上的还是网络的《道德经》学者都在“释义”而非“解读”。不管何种释义和解读、其误解通错有五:第一:大道本体的错解、第二:大道整体的构成、第三:道.法.德的混谈(什么是道.法.自然?道和法的区别和功用是什么?基本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第四:阴阳的错解+误解、第五:学者现代宇宙自然学知识的严重不足、造成了许多“砖家”和“觉兽”、实属悲哀!如若质疑、请你先去大量阅读其他《道德经》注释、释义后、再来阅读我的“解读”。

  道者;

  “道,法,德”也。

  “道”为本体,“法”为规律,“德”为性状。

  生养天地万物,谓“道”;

  万物生灭不殆,谓“法”;

  生灭过程性状,谓“德”。

  以“道”载法;以“法”持道,以“德”显法。

  从来都是“道法自然”而没有说“道德自然”。所以“道法德”整体呈现出的性状为“自然”即“德”的体现。宗而合之,同谓之玄,而又玄之又玄。

  注:【我们通常所见的说法是“以道载德,以德显道”这尽管没完全错,但忽略了太多内容,道与德中间还有“法”的存在。严格来说,“道”运作的那一刻“法”就已经诞生了。“法”是一切事物运作的方法和规律。“法”在道德经里是指“法|规”(方法与规律)的含义,所以“以道载德,以德显道”不准确。】

  “自然”的定义:道德经里有“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一词通常理解为“自然而然”的状态。其实“自然”只存在于“无为自然,自然无为”状态,而“自然无为”以后的“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有为”的状态都不属于原本的“自然”状态,而是“顺其自然”,这种自然是在“法则与规律”制约下的自然,是以“和谐”为前提的体现状态,反之“不自然|不和谐”。

  故:无有自然(道),无极显然(法|自然),太极使然(法|自然)、数极依然(法自然之顺其自然),乃众妙之门也。

  宇宙有三“道”

  第一:宇宙大道(无极)

  我们进一步来解读道、道即是“宇宙大道”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永恒不变、循环往复的大道真理。

  道所生化的“无极混沌”态,经过“道”运作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冲和,生有名之物之宇宙大千。

  宇宙是由一次聚变大爆炸而形成的、现代科学家对宇宙的认知也证印证老子的宇宙观。宇宙包括可见宇宙和不可见宇宙,宇宙是无限无极状态。无限宇宙诞生了各大星系、据目前人类以观测到的星系有十亿个以上。例如、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仙女座星系,室女座星系等。其中包括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地球拥有着一颗天然的自然卫星、那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月亮。也就是说宇宙是由无穷尽的星系和各类星球构成的无限无极大的宇宙。运作这个无极宇宙的终极力量就是我们常说的“道”。

  第二:天地之道(太极)

  首先说明一点、道德经解读版本可能有上千个、但几乎所有的解读都是表面的,没有彻底的详细的解读。故而、就算你看了其他版本道德经的解读,最后还是稀里糊涂、甚至产生消极思想。为什么会产生消极思想?是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对““道”的认识,更多的是“道德经”的误解。

  何谓天地之道?我们、把我们用肉眼看见的世界和星球理解为“天地”,古人为了天人合一修生养息;为了让修行之人打开修道之门;为了让众生更好的了解大道、所以把宇宙大道具象的划分为“天地和阴阳”以便于理解。

  故而:以“天地”为象;以“阴阳”为性。你也可以理解为,“天地即是阴阳”、“阴阳亦是天地”(但天地与阴阳还是有区别的、是”性“与”象“的区别、“象不直接等于性、性不直接等于象”)。这样是为了有利于大家分层的、具体的,清晰的了解“道”的概念和作用。

  “天地”之道奉行的是“宇宙”之道、区别只是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其道不变;

  天地生养之“万物”奉行的是“天地”之道,区别的亦是物体的大小和形态,其道不变。

  第三:人行之道(数极“本人独创词汇”)

  何谓人行之道?

  “人”才是我们今天重点阐述的对象。人是高智慧生物,人从诞生就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事情。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想法,有一万种行为,处理无数件具体事情,面对无数种其他生物。

  人在宇宙扮演什么角色?

  人是宇宙的尘埃,是地球过客,也是地球的主人,又是地球的常客。因为地球不止只有人类、但人类看上去是在统治地球。人的行为在地球上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因为关乎地球的生存和消亡。故而,我们重点阐述“人行之道”。

  在阐述人行之道之前,我们还要谈一谈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形而上论;

  第二个是:形而下论。

  为什么要谈论这两个哲学思想呢?因为道德经一度被、只有“形而上”学出世论、而无“形而下”学入世论,用的单一的出世论蒙蔽几千年,这根本不是老子所主张的思想理论。任何一个圣贤伟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后代子孙能够繁荣昌盛、没有希望使其消极毁灭的。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它具备两个哲学思想和理论功能、“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学、可以解释我们无法用物质形态来证明的自然力量的运作规律现象。而、“形而下”、学、则是我们可见物质宇宙,以及每个单个个体的具体物质上的显现和实践。

  综合上述,可看出:中华正统国学,"道统"同时也破除了一切纯粹的,单一的"唯心"论,人格化"神佛"和"上帝.真主"等~凡是主宰生杀大权的,人格化的,剥夺众生人格的,独立自主意志的"神"是虚构的,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大道宇宙之“道法德”之化作,一切难以自圆其说的,经不起逻辑理论论证的都是虚假学说,都是对众生的不负责,不"道德"行为。

  故而:老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形而上的谓“法|自然”之力量、形而下谓“法|自然之顺其自然”之力量。

  因此形而上之“道”创生形而下之“器”;“形”而下之“器”遵循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形而上”、亦代表了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个完整物质必须的两种元素,缺一不可。

  “人”是由“肉体和灵魂”(元神、“精气神”)组成的生物、三者缺一不。如果缺少“元神”,你就是一堆肉、行尸走肉;如果没有“精气”,你依旧就会死亡。

  所以,人是天地之灵物、奉行天地之道,在人的身上显现的就是“人道”,即“人道主义”也;就是建立在人的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表现特性为“德”、过程为“德行”,结果为“积德”的多少。

  一个人的福报、因果、轮回、寿命、成败、子孙后代的福祉等等、全部建立在这个“德行”上面的。请问:这个“人行之道”重要吗?显然是人之生存之本。

  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上诞生过许许多多的大德高道、圣贤之人、伟人、英雄、烈士、豪杰;同时、也诞生过许多邪恶之人、淫欲之人、贪奢之人、无义之人、无道之人。凡有德者、都有始有终,善终圆满;凡是无德者、终究皆无好下场。

  有些朋友就说话了,玄一,你说的不对、很多坏人吃香喝辣,吃喝嫖赌抽、贪污受贿,谋财害命,他们不是活的好好的吗?那么我想问你:这个坏人是你家人,朋友?你很了解他吗?你是听说的,还是亲眼所见?还是看新闻看报纸得知的?你怎么就知道他活的好好的?难道他没有死就证明活的好好的?所以啊,一家人不了解一家人,你听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听到的。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活着也是赎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人可逃,不管谁、只要你占有了就得还,迟早都要还。

 

  千古第一图--玄一山人绘制

  道德经解读-作者-玄一山人

  2018年12月9日更新

 

 

 

 

 

太极图,最顶级的道家智慧,最完美的诠释了宇宙规律

 

  太极图由来已久,据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就有,然后传到太上老君手上,是证道的法宝。

  太极由无极生化而来,无极是一种混沌状态,由于盘古的开天斧破开这一团混沌,鸿蒙始开,阴阳初现。

  无极,是最原始的状态,它是处于混沌之中,没有上下左右,没有前后里外,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宇宙极点。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很多人知道这个“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和合”。对于这个一,却有很多种解释。很多学说仅认为一二三是虚指,代表着从无到有逐渐生发的过程。

  个人认为这个“一”就是太极!

  阴阳鱼就在这个太极里面。太极就是万物之始、天地之母。

  那么,为什么说太极图是最完美的诠释宇宙的规律呢?

  因为万事万物都由这个宇宙生化出来,宇宙的运行规律就是所有万事万物的总则。

  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天有白天黑夜,人有男人女人,哪怕一张纸,也有正面和背面。

  阴阳鱼的黑白两天鱼中有一个小一点的圈,这个说明了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绝对的,阴中含有阳的成分,阳中又包含着阴的成分,就好像太阳中含有黑子,晚上却又能看到星星。

  天黑到极点了,就开始出现曙光,一张纸的一面到了最边缘的地方,就会转到另外一面。

  所以这一对阴阳鱼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首尾相连,而且互相包含。既是相对,又是相生。既是矛盾,又是统一。

  体现在人身上就有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等最朴素的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最能概括这一对阴阳鱼。

  宇宙就在这一阴一阳中周转不休,生命也因此生生不休,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阴,就不会有阳,没有阳,也不会有阴。

  这种阳中有阴,阴中见阳不仅仅是道家的说法。

  儒家其实也是包含着这层道的意思,中庸的精髓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就是:达到了中和,天地就各归其位,万物才会生长发育。

  所以道家绝对不是消极的世界观,所谓的无为,并非不作为,不是不管不顾,而是不要掺杂进太多的主观的个人主义,要让阴阳调和到一种理想的自然平衡状态,让阴阳遵循自然事物的发展趋势做事。

  道家事实上是推崇这种自然调和的状态,以宇宙的总则来修身治世,故有道法自然之说。

  好多人看不懂道家里面的大智慧,却此来指责道家的“不作为”,殊为可笑!

  明白了太极图蕴含的宇宙至理也就就明白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句话了。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只要理解了太极这中平衡,就没有什么不和谐的了。

  先把阴和阳调顺到完美的状态,顺着就会生生不休,逆着就回到太极的本初。

  “逆则凡,顺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无数人穷其一辈无法明白的这句话,用太极图的原理剖析立马引刃而开!

  可以说,太极图是道家最核心的灵魂,也是宇宙最完美的注解。

  文章来源:当然之名

  2018年11月26日更新 

 

 

 

 

 

 

伏羲与人类文明的起始

 

  伏羲与人类文明的起始

  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按某些学者的说法似乎又有文化与文明的差别。在以西方文明观与历史观为圭臬的时代,中国一些史学家大概连自己的独立思考都丢失了,自然也就只能照着西方的文明论述去裁剪甚至可能曲解中国的考古与历史记载,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中国记载得很明确的历史,一定要奉西方观点如旨意般从商代殷墟的发掘论起。于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就从苏美尔和埃及开讲。而对中国从万年前后到夏代的历史都用文化或传说或没有充分证据轻松带过去,连大量考古的事实也不讲一讲,就算你按西人的概念把它说成文化,介绍一下也让国人有个发展的连续性的思考嘛!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论述文明是从更早开始论起。如有学者是从一万两千年左右的盘古时代论起的。这个盘古给人主要印象当然就是开天,好像是神话故事。但是,据说湖南道县一带瑶族有以盘古为姓、崇拜盘古大帝的。而道县有玉蟾岩遗址,证明了西元前10000年到前8000年前有原始稻谷农业、原始制陶、原始编制业的产生。还有说他们建立了政治组织-----盘古国,有原始宗教,并有阴阳、五行、干支和历法的产生和运用。而盘古开天被认为是因为盘古历法建立了古代干支计时系统,历书时间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开始算起,叫甲子开天,称此为盘古开天辟地。现在河南桐柏县与泌阳县分别有祭祀盘古日和盘古庙会。

  按说,有阴阳五行观就是有对世界的认识,有政治组织和宗教就是基本文明形态。不过,我们现在见到那个时期的引人注目的考古资料除了道县的原始稻谷农业、原始制陶、原始编制业的产生外,主要就是位于河南漯河舞阳县的贾湖遗址了引人注目了。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给人印象确实算很深刻,除进一步证明有稻作农业外,还有如,贾湖骨笛,有完整的七声音阶;如9000年的酿酒技术,原料据分析有大米、蜂蜜、葡萄、山楂等;如8000年的契刻符号,认为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有些契刻符号与甲骨文相似,而其作用也是主要记载占卜内容的;如发现了蚕丝蛋白残留物,不仅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而且把利用蚕丝做织物的证据大大提前了近4000年;如墓葬中随葬的龟甲、骨笛以及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表明贾湖人巫术盛行,已经有了原始崇拜意识。基于玉蟾岩以及贾湖遗址的证据,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上万年的文明起步,应该也是有根据的。

  但是,这个阶段的遗址相对说来出土 文物确实表明当时的族群生活还简单,而且与中华史传的三皇的上限也还有一点时间距离。中华文明内核是一种易道文明,那么,盘古时代若果然有阴阳五行与甲子系统,则易学的基本观念岂不是已经有了?但是,这与史传伏羲圣皇“始画八卦”似乎就有些矛盾,没有八卦的创造,按说阴阳五行的观念是应该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应该把中国历史的史传与考古的复杂丰富性结合一下,以确定易学思维角度的文明的起源时间。

  什么是文化与文明呢?用文化、文明划分原始遗址的性质似乎也有问题。因为,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精神的内涵、修养,但是,所谓文明以前的文化是什么呢?文明以前的石头、粗制的陶器、简单的种植与编制是文化?与我们平时说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似乎有概念上的好大差距。贾湖那个骨笛所表示的内涵倒应该算文化,只是太孤立了。亚欧大陆西半边的原始文化有什么?埃及的黑顶陶、手镯、项链?文明一词倒是有一种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较高阶段的状态的含义,表明了一种人文精神、发明创造、公序良俗的较高水平。但是,我们按易学思维,必须说明,东西方的文明状态自古就是有差异的,在要素上和状态上应该都不同,有一些要素可能东方出现早,有一些可能西方出现早。但是,按易经指出的演化次序,“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东者,动也。那么,人类文明应该最早在东方出现。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按西方学者说的文明要素:文字、金属冶炼、城市国家、宗教礼仪来讲文明起源,基本上是一种文明的外在表现的几个要素。人文精神的与文化的要素呢?或者说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呢?没有吧!那么,没有认知体系你对这个世界能明白起来吗?对天下之文谈得上明吗?而且,这几个西人提取的要素显然是在西边的文明状态基础上讲的。东方不可以有不同文明要素体现?如,西方可能金属冶炼早一些或体现较明显早一些,因为西方庚辛金,这是西方代表性的东西。但是,他们如果织造物晚、陶器晚、造酒晚、玉雕晚、乐器完整音阶出现晚,等等,这些因素如果有多数东方比西方早呢?你要不要考虑文明要素出现的地区特点和文明状态的总体水平?基于以上思维,笔者以为可以把伏羲代表的文明阶段作为世界文明的起始点。

  首先,伏羲创造了河洛易卦。易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第一个世界观体系诞生了。而这个世界观体系贯穿了中华文明自伏羲时代至今的八千年左右的文明历程。从伏羲到文王再到孔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文化演绎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到如今又体现于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人类必须对这个易文化体系好好予以认知。所以,易文化的起始点必须是思考人类文明起点的最重要因素。而相应在这个时代的易文化卦符已有佐证。如,含山县凌家滩双猪玉龙八山太极,正是8000年到7000年的遗存。如青墩遗址出土的麋鹿角上的刻划纹易卦刻文八个,距今6000年到5000年间。如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体现的阴阳观念。如大地湾中期文化陶器上普遍存在的阴阳圆图。现在有人搜集一些资料,据说世界早期有广泛的太极图图案一类的符号,于是有人就说太极图国外也有,甚至说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这是无知或蒙人的说法。中国的太极图可不是只停留于器物上的刻画遗存,而是有天文、历法、地理、医学、数十种象数、诸子文化、修道、炼丹、武术,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体现。易经有卦、爻、整体义理的集中阐发。其他文化的类太极图符号的遗存,他们有什么发展和丰富的文化体现?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你没有丰富完整的体现,说明你的符号是不明究竟的,不是自身文化内生的,也是没有办法发展的。

  其次,伏羲为风姓,又以木德王,不懂的人觉得这没有什么吧?东方甲乙木,震卦、巽卦的五行就是木,我们说了万物出乎震,伏羲的姓和以木德王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伏羲时代是文明之始。中国古代一直称伏羲为人文始祖,继天而王,太昊、青帝,首德于木,百王为先,我们今天讨论文明起源居然可以忘了这一点吗?

  第三,伏羲创造了龙的图腾。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东方震卦,震为龙,再加上风姓以木德王,这一系列的文化意象含义就是自伏羲始东方青龙文明开始显象发华了。有说龙的创造是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而创造的,这个多种动物合一的取象有什么含义呢?应该就是融合吧!而融合为土德的性质。所以,伏羲圣皇创造龙的形象已经包含了东方甲乙木与中央戊己土的含义。震为龙,辰也为龙,辰的五行本气为土。龙的体现比较复杂。考古遗址目前出土的龙形象有8000年前查海遗址的石块堆塑龙,有濮阳西水坡6400多年前的蚌壳摆砌龙、虎。

  第四,伏羲创造了或者说草创了文字,史传伏羲始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那个时代到底有没有文字?考古发掘在大地湾文化遗址陶器上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且一些符号与半坡陶器刻划符号基本一样,专家认为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不管专家们能不能确定这是否是文字,但中国人应该知道这个事情。而且,以本人的思维看,八卦卦符实际上也应该算作文字,因为它们表达了一种象和类的含义。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等等。而且,当时如果只有卦符没有文字,那怎么称呼表达它们呢?能把卦画出来,只是口头称呼不能文字表达?应该于理不通吧!要知道卦符比文字的创造难多了。还有一个佐证是,据说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到10000年,考古工作者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了大量刻划在陶器、骨器、石器、岩画上的古彝文字----刻画符号。而且,据说古彝文还能破解国外的一些考古遗存如岩画文字之类。上古的人类活动和文明状态是令人深思的!距今8000年左右作为人类的文明起始点至少是非常值得人类思考的。

  第五,伏羲创立了婚姻制度。据说伏羲变革了婚姻习俗,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倡导男聘女嫁,有了文明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应该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以龙纪官,官以龙为名。说明伏羲时代已经有了政治制度,有了社会管理。而以龙纪官,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作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流。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也说明那是一个东方青龙文明萌生的时代。

  以文明这个词的含义而言,应该是于文有明,又于文有发明,即要有人文化成。伏羲创河洛易卦是于文有明,也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总的运动本质和规律有了认识。史传伏羲作琴,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这就是修养道德,以文化育。东方是导人修炼的宗教文化,这个史传是说伏羲时代已经有修真文化了。这都是于文有明的文明体现,也包含了人文化成。而创造文字、发明琴瑟等乐器、创立婚姻制度、以龙纪官,是于文有发明,是人文化成。也就是循理而管理生活和社会,创造物质的、精神的文化产物,以使人类生活明起来,“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所以,以这样的逻辑而论,说伏羲时代是文明起源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城市和金属工具,随后就有了。

  有人说伏羲是传说是神话,其实,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历史人物加以神化是普遍文明历史现象。后来的历史大家不应该有怀疑的人物,如老子是他母亲怀孕80年才生下的,也是神话。孔子出生的晚上有麒麟降临,并吐玉书,按现在一般思维理解也是神话吧?那你认为老子、孔子都不是历史人物?我们除了研究考古和各地有关伏羲的人文遗址,还应该知道,伏羲的后人在周代是受过封,有封国的。任国、宿国等据记载是伏羲的后代的封国。难道周朝统治者会找人随便给封国吗?这些任国、宿国等国的诸侯会随便祭祀祖先吗?草率否定中华祖先是不合适的历史思维,必须正视伏羲时代的有关史传、考古资料的佐证以及周代封国的历史。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1日更新

 

 

 

 

 

周易与伏羲

 

  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是历史叙述的一种方式,与文字记载相比,具有特殊的历史功能(至今有些只有图画符号而没有正式文字的民族,主要是靠口头传说叙述历史的)。神话作为一种隐喻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历史。传说作为口头语言,以世代相传的方式叙述了历史。当人类有了正式文字之后,便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伏羲文化就属于这种情形。因此,不能以神话和传说非文字记载而轻易否定其历史的真实性。

  一、伏羲“始作八卦”

  相传伏羲“始作八卦”,这是中国文明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件大事。最早记述这一事实的是《周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把伏羲说成是“王天下”的圣人,反映出伏羲不仅是最大部落的首领,而且出现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和国家雏形,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没有为伏羲写“本纪”,但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又在《日者列传》中引司马季主之言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这是以史书的形式最早记载伏羲作八卦的事实。此后,扬雄在《解难》中说:“是以宓羲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又在《法言·问道》中说:“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汉代孔安国的《尚书序》、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以伏羲为“三皇”之首,从此,“三皇五帝”之说就流行起来。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曰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这里又引出河图的问题,以解释《周易·系辞上》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伏羲是始作八卦的圣人。汉人认为,伏羲时黄河出龙马,身有文,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这是以神话的形式记述历史的一个典型事例。总之,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有史书可依的。

  疑古派用近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其中的有些结论未必都是正确的。特别是随着近期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证明古人的很多记载都是正确的。这里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对于古代的人文历史,是很难单纯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证明或推翻的。除非用证伪的方法,有充分证据否定其存在,否则,用所谓“无证据证明其有”,则并不能证明其无。人文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是由人参与并不断创造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件现成的器物。对于伏羲作八卦,也应如是观。伏羲八卦是不是现在的样子,是很难说的,但是,其基本结构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至于伏羲八卦是怎样画出来的,其具体方法已无法得知。不过八卦之作,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阴(--)和阳(—),这两个符号是组成八卦的基本要素。为什么三画而成卦?后世解释者有卦象说、卦数说和卦位说等等,可以作参考。“观象于天”而天在上,“观法于地”而地在下,人居天地之间,因此便有“三才”或“三极”之道而成卦,再配之以空间方位和四时运行,便成卦图。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这是古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既直观而又符号化的特殊方式,也是中国早期文明最初始的表述方式,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母胎”。

  为什么是伏羲“始作八卦”?其可能条件是什么?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是有一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在人类文明的形成中起很大作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之说,是有考古学与文献学的依据的。黄河流域虽不是中国文明的唯一发源地,中国文明也是多元的,但是可以说,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渭河流域更值得重视。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发现,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大地湾与西安半坡遗址大体处于同一时期而略早,是6000~8000年前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处于渭河流域。据考古学界的报告,大地湾遗址的规模之大,是罕见的,笔者也亲自去参观过。仅从已经挖掘的极有限的文物,包括大殿、居室、陶器、彩绘,特别是独一无二的地画和彩陶上的文字符号等等,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更值得重视的是,彩陶上的文字符号,都是由(--)和(—)即阴阳爻组成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由此可以证明,八卦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产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大地湾遗址就在天水境内,天水就是伏羲的出生地。

  美国的何炳棣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他谈起渭河、秦岭一带的早期文明,用大量事实说明这一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部落遍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有非常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条件:气候适宜、森林茂密、鸟兽成群、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伏羲文化产生在这一地区是有充分条件的。《系辞》所说“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这里阴阳对比鲜明、昼夜交替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万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从时空观上说,所谓伏羲八卦先天图,乾南坤北,坎西离东,震东北而巽西南,艮西北而兑东南,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极为相似,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物象配四方方位,与这里的气候变化十分吻合。雷起于东北,风起于西南,西北有高山,而东南有大泽,这种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与自然环境,对先民的文化创造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八卦所反映的思维方式

  八卦和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古人遇到大事,都要用八卦占吉凶。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卜筮文化。天是信仰的最高最神圣的对象,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体现了这一点。人间吉凶是由天决定的。但是,八卦之作,以乾坤为天地,而天与地不相离,其他各卦又与天地不相离,共同组成自然界整体,而人与整个自然界处于不可分离的联系之中。这就反映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天既是崇拜的对象,又是大自然的代表,天人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与西方的宗教文化是不同的。但这又不能被归结为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即互渗律,也不能等同于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

  伏羲观象于天,取法于地,作成八卦,八卦是一个符号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造,表现了人的主体性。所谓“圣人”,就是睿智和德性的代表,这虽是后世人追加于伏羲的,但是能够反映伏羲作八卦是一种智慧的创造。“以通神明之德”就是贯通德性智慧,“以类万物之情”就是摹拟万物的情状。人与物有一种“同构”关系,但这不是神秘的原逻辑思维,不是“作为集体表象之一部分的人和物之间的‘互渗’”。它是由符号表示出来的概念思维,其中有逻辑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说:“逻辑就是建立必然的联系。”八卦系统就是在事物之间求得必然联系,而不是随意联想。但这不是线性的、因果式的、时间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多种因素同时起作用的。这是一种内涵逻辑而不是外延逻辑,是具体概念而不是形式概念。这就是所谓的象思维。

  卦象是八卦以及《周易》中非常重要的符号概念,后世的易学有所谓“象数学”与“义理学”的分化,但是,最初的八卦符号可能是象和意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象”,不能被理解为布留尔式的“集体表象”,也不能被说成是现象学的“纯象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即具体形象和抽象意义的统一。这一点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

  伏羲八卦可能只是一个初步的但又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开端,后来不断丰富发展,终于形成了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的周易文化。就此而言,伏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开创性地位,是绝不能被忽视的。历代学者,无不承认八卦即“周易”的基础。卦,开创于伏羲,无论将伏羲视为真有其人,还是仅仅视为象征性符号,伏羲的名字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周易文化都是无法分开的,而周易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

  就八卦所反映的思维方式而言,其深层意涵是一种“类比思维”,也就是类比逻辑。以类取象是“周易”的一大特征,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征。“类”是个逻辑概念,即分类,其中有逻辑分析,将同一类归到一起,又是一种综合。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和发展,其中既有分析又有综合。“分”是分析,“聚”是综合。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周易》卦象的内容随着人的认识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凡是同类性质的事物,都被归到基本卦象,《说卦传》中的取象说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基本的逻辑符号,是阴阳(--—)二爻。--、—二爻同时又是最基本的数学符号,现代计算机的二进位(0,1)与--、—的原理完全一致,这绝不是偶然的。关于这一点,西方近代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早已有过论述。阴阳二爻是高度概括的概念符号,一切现象都可以用二者的组合变化来说明,但它必须与具体的存在物结合,以说明万物变化的复杂性,这绝不仅仅是纯粹的形式符号。这正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具体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是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电脑技术发源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在八卦思维中,人居于何种地位?这是一个复杂而很有意义的问题。《系辞上》提出“三极之道”《系辞下》和《说卦传》提出“三才之道”都是用六爻卦象说明人与天、地的关系。关于六爻卦即重卦,作于伏羲还是作于周文王,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论,后人一般认为作于文王。不管怎样,这种人与天地并列的思维,大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显然是《易传》时代的思维,与春秋战国时期人文精神的普遍高涨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易传》成于战国,孔子作“十翼”之说,只能说是开创性的)。但是,是否反映伏羲八卦的某些思想萌芽呢?完全可能。

  伏羲八卦所反映的思维方式,除了观物取象的类比思维之外,从根本上说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整体思维,所谓“人文”,是与“天文”、“地理”相互协调的,和谐一致的,这与从渔猎时代到农业社会转变的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其中,人绝不仅仅是被动的服从者。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学,就其形成、发展的过程而言,从伏羲时代就开始了。《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易者道阴阳”,帛书《周易》中提出的“易者,合天人之道”,能够表达“周易”思想的整个精神。周易文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总有一个开端,也就是说,周易文化从伏羲开始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模式,即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伏羲八卦的人文精神就体现在这里。

  人们说,“易”者变易,是讲变化的。这样说当然没有错。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现象吗?这是研究《周易》者,特别是当代研究《周易》者,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周易文化从伏羲八卦开始,其着眼点不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是生命现象,特别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中西文化与哲学之间的最大差异。西方哲学与文化以物理主义、基础主义为主导,而中国哲学与文化以生命主义为主导。八卦所取的八种象,都与生命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天地与人构成“三才”之道,水火更是生命须臾不可离,风雷则意味着降雨、季节变化和作物花粉传播,山泽也是与高原地区的生活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古人为什么不去探索原子一类的物质构成和灵魂一类的东西,而是提出阴阳符号概念?又为什么不提出更加形式化的正负概念符号而是用特殊的阴(--)阳(—)符号?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取什么?这显然与生命直接有关,其中,男女两性的象征意义特别明显,与此相关的日月、昼夜、寒温、燥湿、明暗,等等,以及更抽象化的健顺等,都是与生命不可分的。阴阳本身就具有生命意义,是一切生命的始基,创造生命的基本力量(或信息)。因此,《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既是对“周易”的基本精神的解释,也是对原始八卦的基本精神的阐发。从原始八卦到“周易”,这一基本精神是一贯的。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性。这并不否定“周易”对原始八卦的突破性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生命的和谐,这既是古老文化,却又是很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具有永久的价值。这是伏羲所开创的周易文化亦即中国文化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甚至异常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种变化使古人产生了恐惧,因而才有卜筮文化,以求上天保佑。但是,卜筮文化又体现了人的因素的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行为能够导致上天的赏罚,因而有吉凶。《周易》中有许多卦爻辞能够说明这一点。

  至于伏羲八卦,作为《周易》的源头,虽然尚无文字说明,但其象征符号能够反映这一点,古人占卜时,可能会考虑到人的行为与吉凶之间的某种联系。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卜筮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性学说,从《周易》中体会到“不占而已”的尚德精神,亦是渊源有自的。所谓“轴心时代”是从“前轴心时代”演变而来的。

  古有“三坟五典”之说,如果说“五典”是指《尚书》(尧、舜、禹、商、周),那么,“三坟”是不是指“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古人已有此说。有一种说法认为:“连山伏羲之易,归藏黄帝之易,周易神农之易。”这当然也是一种传说,但是从其中透露的消息看,后来的《周易》显然有一个演变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三易”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有沿革的,《周易》应是伏羲八卦基础上的再创造,这种发展当然有许多突破,但二者之间的源与流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

  三、“始作八卦”与文字创造

  文字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中国的文字发明于何时,似无定论。《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是最早记述中国文字产生的一条资料,“书”即是文字,“契”是刻于竹简上。但是,它没有说明“后世圣人”是何人。中国文字与八卦有没有某种关系?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如说中国文字的创造开始于伏羲“始作八卦”,那么,伏羲作为中国的“人文始祖”,其意义就更大了。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鲧,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引用了《系辞下》中伏羲“始作八卦”一段文字之后,加了一句“以垂宪象”。这所谓“宪象”是指卦象,还是文字之象(象形文),他没有说。但他又说,伏羲画卦之后,神农仍然“结绳而治”,以致出现“饰伪”,直到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初造书契”。段玉裁在注中又引《系辞下》中“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以及虞翻的话“兴易者,谓庖羲也”,以证明伏羲代表“中世”,而“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后世圣人”,是指黄帝。

  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依照虞翻之说,伏羲之前为“上古”,伏羲为“中古”,黄帝为“后世圣人”。这与《系辞下》中“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相一致。但是与许慎“神农结绳而治”及《系辞下》中“上世结绳而治”之说却不一致,因为按照这个说法,伏羲与神农应是“上古”。段玉裁的解释是:“庖羲作八卦,虽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同上)这个解释绕过了上古与中古之争,承认伏羲作八卦,并且进一步指出,伏羲作八卦是“文字之肇耑”(耑即端),但还不是正式文字。

  关于“后世圣人”是何人的问题,还可以从《系辞下》中的另一段话得到启示: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高亨注说:“后世圣人,言其非黄帝尧舜也。”这是正确的。大地湾和半坡遗址充分证明,当时已有宫室,就时限而言,这显然在黄帝之前。照此说法,将“后世圣人”解释为伏羲,未尝不可。可见,《系辞》所说的“上古”、“中古”、“后世圣人”,是一个宽泛的说法,而且,很可能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一地之作。

  但是,段玉裁作为清代文字学家,说出伏羲作八卦是“文字之肇端”,是很有见地的,说明八卦与“书契”即文字确实有某种联系。八卦作为一种符号,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途,它既是一种文化符号,同时又可能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或基本构成要素。八卦的阴阳二爻,并不是拼音文字符号,而是基本的卦(爻)象,代表两种意义,就卦形而言,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字形,这用“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来说明,是很确切很恰当的。

  许慎所谓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实际上就是对伏羲画卦时“观鸟兽之文”的一种重复性解释,二者显然有一种延续性。这确是中国文字最初形体的一个特点。班固说:“虙羲画卦,书契后作。”说明先有卦而后有字,二者有某种联系。笔者在大地湾和半坡遗址参观时,发现彩陶上有大量类似于阴阳爻所组成的文字图形,很像中国文字,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对此曾与一些学者讨论过,这是不是中国文字的原始形态?可惜,我们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考察。这涉及到古文字学的问题。不过,联系到古人用蓍草进行占筮,从中总结出抽象化的阴(--)阳(—)爻,这中间似乎有某种关联。阴阳爻是抽象化的符号,从阴阳爻变化组合成文字,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从阴阳爻到古文字之间,是有线索可循的。这些猜测,有无道理,有赖于文字学家去研究。

  中国的文字,从开创到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伏羲、神农到黄帝(即“三皇”)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说明这期间尚无正式文字),但伏羲画卦,已经开始了文字的创造。所谓仓颉造字,很可能是将这些零散的不成熟的文字加以整理,整齐笔画,形成正式文字。其后的文字仍有发展变化,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大体上可以确定,因此,到尧时,便有正式的文字记载(“尧典”)。司马迁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薦绅先生难言之。

  作为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的经典是《尚书》,但《尚书》“独载尧以来”,即从尧开始。这说明尧以前并无文字记载的典籍,但不能说明并无文字,仓颉造字显然在尧之前。至于有言黄帝者,“其文不雅驯”,即不足以成为典雅的告训,只能说明是民间的一些传说。这说明,即使是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出了文字,但还没有正式被使用,还需要一个推广的过程。就仓颉造字而言,绝不会“一蹴而就”,一下子从无到有,造出许多文字,他必须有所依据。其所依据者,不是别的,就是伏羲开创的八卦文字。从伏羲到黄帝,经历了三代,时间并不太长,根据许慎的说法,神农时并没有继续伏羲的事业,还继续用以前的“结绳为治”,黄帝时有鉴于“伪饰萌生”,才沿着伏羲八卦文字的道路,创造了文字。这就是中国文字形成的过程。

  中国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种象形文字,确切地说,是一种象意文字。每个字既有形又有意,以形表意,是象形与意义的结合。这所谓“象”,与卦象有内在联系,它是从卦象脱胎而成的。卦象是高度抽象的,文字的象形就具体化了,因而更加复杂化了,但是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未能发展出拼音文字的一个原因。许慎论中国文字,有“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之说,归纳起来,可用象意来概括。这种文字的创造,与《系辞》所说“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的八卦创造,其思路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以推断,八卦之作,既开创了中国文化的符号模型,同时又开创了中国文字的雏形,二者相伴而行,后来逐渐分化,形成《周易》的象数系统与文字系统,并以文字说明卦象,这就是所谓“设卦”以“系辞”。

  《系辞上》引孔子的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提出文字、语言、意义的关系问题,认为文字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表达意义。但是,圣人之意如何见呢?孔子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这里讲了两套系统,一套是语言文字系统,另一套是卦象系统。这两套系统在“尽意”这一点上会合了。中国古代文化追寻一个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不是在现实之外,就在现实世界之中。语言文字是“表意”的,卦象符号是“尽意”的。虽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是,“意”却又离不开“书”即文字,即除了卦象之外,还要靠文字去说明。这就是必须创造文字的原因。

  总之,“人文始祖”的“人文”,有多方面的内容,但“始作八卦”与文字创造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文字的创造,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文字的创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与后世世界各国普遍出现文字之后,某些尚无本国文字的国家,由某人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种文字,有所不同)。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应该有一个初创的阶段即开端,这个开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笔者认为,伏羲“始作八卦”,就是这个里程碑的开始。我们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周易”来源于伏羲八卦,其中便包含着文字的创造。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刻有二十余种文字符号,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广义的周易文化,不仅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艺术,而且包括文字,它们同源于以八卦为代表的符号文化。

  图文源于网络,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2019年2月5日更新

 

 

 

 

 

清供,是愈俗的良药

 

  明代文人诗曰:“流尘开坐上,清供满斋中”。一室之中,目对清供,则令人顿生沁爽,而无尘氛之俗。清供,是文人对生活之美的虔诚与顺从。人们最喜在冬日之时,以清雅之物供养于室中,如水仙、腊梅、香橼、佛手诸般,虽于身为长物,于世为草木,却能令室中生雅,这一切都与世俗的评判价值无关。文人清供之物,如一味良药,治愈心目之氛俗。

  清供最早源自礼佛的花供,后来在文人的参与下,自唐宋兴起,至明清大盛,成为一种清玩。案头清供重在“清”字,讲究的是一种格调,突出的是一份雅致,它是文人心性的体现。三两疏枝,中置奇石草色,佐以数枚果子,令人心生清欢。先人所谓“唯清静者,物不能欺”,佛手以其澄明之色、清冽之香、拈花之型,它入室登堂,成为案头清赏、几上清供、席间清友,怎不叫人神骨俱清。

/案头清赏/

  先人有谓:“惟香橼清芬袭人,能为案头数月清供”。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之风日盛,成一时之风雅。佛手暗香隐约,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橼,堆放在大盘中,散落在条案之上,雅致倍增。明人高濂于《遵生八笺》中即谓:“香橼出时,山斋最要一事……得朱砂红盘、青花盘、白盘数种,以大为妙,每盆置橼廿四头,或十二三者,方足香味,满室清芬。”

/几上清香/

  室中熙暖,清物倍喜。文人于几上摆设腊梅、水仙等岁寒清供,以及香橼、佛手等香果,罗列满屋,可使室内经暖发香,这个习惯在北京已延续多年。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在《吃主儿》中提及佛手放置时说:“或是在上房一个显眼的地方摆一个高几,放在几面上……讲究用一个大瓷盘子,用十来个佛手一层层垒起来码放在盘子里,一个礼拜左右撤换一回。一般来讲都是整撤整换,没有零揪的。”几上生香,何其清也。

/席间清友/

  佛手除了可以置于案头,可单独摆放香几上,还可以置于茶席之间,三两闻果,倾吐嘉意,幽幽冉冉。《本草纲目》称其“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长物志》说它“香气馥烈”,茶席间有清香为友,声色俱清,远离俗态之病。无数的文人墨客,以佛手入画、吟咏、清供,在不自觉之中,成全对清雅的追求。

  世人说,声色不清,是人之大病。心存浊滤,则生纷扰;心存清趣,则生雅致。人生于世,就是一个对美不断顺从的过程,于外体现在居室布陈、案头营造;于内则体现为追寻清雅,摒弃尘氛。生命之所以为美,皆源于心底那抹闪亮之光,至清至明。此正如荀子所谓:“中心定,则外物清。”寒来无花之时,愿君以佛手之药香,暖添几许清雅,令心性也不致归入病途。

文章来源:文人空间

2018年12月1日更新

 

 

 

 

 

 

《解读阴阳》之一:阴阳是什么

 

   《解读阴阳》

  容建平

  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医的基础,阴阳集成知识载体,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一切事物联结,阴阳有一个物质性的样板,它就是阴气阳气,阴气阳气的本质是能量,人体中有独立制造和流通阴气阳气的体系,有阴阳调和的系统,有阴阳失衡的调控机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最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资本,观看昔日在世界上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漫长岁月的动荡不安逐步消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断层,现在印度、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的文化,同过去曾经光辉灿烂文明已经没有必然的血缘关系,唯独中华文明,虽历经数千年的浩劫,经历过不同文化的碰撞,而始终如一,屹立不倒,没有发生文明的断层,现在的中华文化,完全是远古文明根源的血脉延续,因此,中华文明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任何国家,任何文明都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现代人们探索史前文明唯一的珍贵活化石。

  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明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后发生断层?为什么唯独中华文明在同样遭受不同文化的冲击碰撞,而不会发生断层?当人们追问和探索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会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可以说,无论是什么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都是一种必然的巧合,中华文明在长期经历文化碰撞、社会动荡、和朝代变换中没有发生断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华文明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坚强核心,这个文明核心就是阴阳。

  阴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着其他文化无可取代的核心地位。没有坚强核心的文明,在面对异类文化伴随以武力强行手段和强大经济手段的入侵,必然遭受排挤,从而逐步走向衰落,最后消失。由于中华文明有一个核心,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文明核心起了同化作用,它将不同的文化纳入自己的范围,成为所有文化的核心。一切没有文明核心的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中,当发现有一个可以依附和振兴的核心力量,就必然要归附到这个文明核心之中,这是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阴阳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由于强权政治加封的,它是自然规律在大浪淘沙后的自然选择,因此是无可取代的,阴阳渗透了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阴阳以其简单为人们容易掌握,以其有效为人们乐于使用,一句阴阳,就胜过千言万语的诸多解释,既方便又通用。阴阳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绝对不可动摇,事实也证明是这样,即使在现代社会,阴阳仍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发出智慧的光辉,仍然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点。

  到了现代,阴阳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现代科学面前,人们发现了一个尴尬问题,在熟练地运用了几千年之后,突然发现这个阴阳竟然如此陌生,居然不知它为何物,也不知道它怎样产生出来,不明白古代人为什么会创造出一个在现实中没有实体的东西,成为生化一切事物的基本物质和解释一切事物的基本理论。人们从阴与阳的关系中,推测阴阳来源于对阳光的背向与正向,正向着阳光定为阳,背向着阳光定为阴,但是,这两种自然界的常见现象,怎么会变化成为解释一切事物的原理呢?这个转变过程的依据是什么?过程怎么产生?为什么两种自然现象又会成为生成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切,都成为了紧揪人心的不解之迷。

  人们可能觉得阴阳太古老了,在古代社会,绝对不会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在很长的时间内,阴阳一直当作为“封建迷信”,而屡屡遭受批判,如果不是能医病的中医理论必须用到阴阳,恐怕阴阳早已被铲除消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对阴阳有了更多的宽容,可有人认为,阴阳可能是古代人们为了解释一些不能明白其科学道理的事物创造出来的一种臆想,试图用这种臆想代替现实的联系。但有极少数人,看着阴阳总感到不顺眼,认为阴阳连伪科学都不是,是反科学,非要将它一棍子打死。现在连阴阳的产生来源和过程都未搞清楚,用什么证据证明阴阳是反科学?武断地说一个未解之迷是反科学,这种行为本身就不是科学方法应该采取的态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已经解开了阴阳之迷,重点是明白阴阳是什么,创造阴阳的动机是什么,创造阴阳的过程怎么样,阴气阳气的本质是什么,阴阳属性的划分逻辑是什么,阴气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过程是怎么样。

  阴阳是科学,是一种用古代语言论述,用先进科学技术整理的先进医学科学,或者人们感到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阴阳是一个集成化的知识载体,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一切事物相连结,它把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浓缩提炼为阴阳的“对立统一”,用阴阳作最终表达。阴阳不是凭臆想产生的推测,它的产生来源的一个物质性的样板,这个样板就是阴气阳气,阴气阳气并非是神龙不见首尾的虚幻,它的本质就是能量,也是说,阴阳是以能量变化的性质形态为基础的抽象性论述。《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阴气阳气的全部秘密,人体中有一套独立完整的阳气生产与流通体系,有一套独立完整的阴气生产与流通体系,有一套非常高效的阴阳调和系统,有一整套完善的阴气阳气控制与调整机制。

  在解读阴阳的过程中,我以《黄帝内经》为主体,运用现代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将阴阳的解读整理为十七个方面:

  第一篇:阴阳的认识现状。

  本篇主要是将现在人们对阴阳的认识程度与认识态度作一个概括,并指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解读阴阳。

  第二篇:阴阳的科学性。

  本篇主要从阴阳体现的现象,来表明阴阳所具有的科学性质。

  第三篇:阴阳的主体思想。

  本篇主要是分析贯穿阴阳的主体思想,分析主体思想的内容。

  第四篇:阴阳的真面目。

  本篇主要是收集古代人与现代人对阴阳是什么的认识,分析阴阳的真实面目是什么,阴阳的定义是什么。

  第五篇:阴阳的产生来源。

  本篇重点探讨古代人创造阴阳的动机,创造的思路,创造的来源,创造的过程,解释为什么阴阳能够从自然现象变成为一种科学。

  第六篇:阴气阳气的发现和认识。

  本篇重点是寻找古代人怎样发现阴气与阳气,分析阴气阳气的本质是什么,是以什么方法产生出来的,阴气阳气的运动变化依据和特点是什么。

  第七篇:阴阳理论的再认识。

  本篇主要解释阴阳属性的逻辑性划分,阴阳理论的性质与变化。

  第八篇:阴阳的图象解释。

  本篇主要从《太极图》中解读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与观点。

  第九篇:阴气阳气与物理学。

  本篇主要从物理学方面解释阴气与阳气。

  第十篇:思考阴阳。

  本篇主要是从阴阳的点与面再作一些补充性的认识。

  第十一篇:宇宙的基本形态。

  本篇从阴阳着手,解释宇宙的基本形状与基本结构。

  篇十二篇:宇宙的基本力量。

  本篇主要从阴阳的变化中认识宇宙基本力量的运动变化。

  第十三篇:阴阳中的奇点与黑洞。

  本篇主要从阴阳中分析与认识奇点与黑洞的生成原理,变化过程。

  第十四篇:阴阳的演化过程。

  本篇主要是分析宇宙的演化规律,变化状态,和演化的大约周期。

  第十五篇:人体中的阴气阳气。

  本篇主要是分析人体中阴气阳气的制造和流通过程。

  第十六篇:人体中的阴阳调和。

  本篇主要是分析中医是怎样认识人体正常体温的,并说明人体“三焦”的具体实物。

  第十七篇:人体阴气阳气的调控。

  本篇主要分析人体阴气阳气的异常状态与异常状态的调整方法,解释“命门”的实质。

  以上十七篇文章,组成一本暂定名为《解读阴阳》的书稿,初稿全书大约二十万字,修改稿在进行中,有计划将它出版,但不知何时才搞定。

  首先声明,阴阳不是本人的创造发明,那是古代人的专利,只是它们将话说得太笼统,知识集成度高,现在的人一时不能理解,而本人有幸发现其中奥妙,理解古人说了点什么,故将自己明白的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中认识阴阳。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华文明中的精品,本人准备将书中个别重要的章节整理,删繁就简,以简洁的表达贴在互连网上,初步计划选择几点重要内容:

  一、阴阳是什么;二、阴阳的产生来源;三、阴气阳气的本质;四、人体中的阴气阳气;五、人体阴气阳气的调和。以上简单的几点解释,基本上能令人明白阴阳的概况,希望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们给予鼓励。

  《解读阴阳》之一:阴阳是什么

  阴阳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是由对立的阴性质与阳性质共同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如果孤立地看问题,单从字义上理解,它只不过是在用阴与阳的组合来表达“对立统一”思想,但实质上,阴阳不仅仅是在表达“对立统一”这么简单,它以“对立统一”为本质,吸取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全部精华,凝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法则,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标准化规范模式,它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范,又还是生产一切物质的基础材料。

  自古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阴阳有这样的特性:一、阴阳为虚无的形态,没有实质性的物质存在,是有其名而无形的一种概括性表达;二、阴阳拥有气与理的双重面目,可以在不同的需要下,体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三、阴阳能够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代表一切事物。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有名而无形,拥有理与气双重面目的百变之身,究竟是一个什么?

  为阴阳确定一个标准的身分,为阴阳下一个现代化的准确定义,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正确地知道阴阳是什么,这很有必要。为了让人们能够容易明白,这就必须要用新时代的新思维,从总体意义上作出一个准确表达,这对阴阳的研究和运用都很有益处,也是阴阳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工作。

  为阴阳确定一个能够全面表达内涵的身分,或者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却是势在必行之事,不管有多在的难度,也一定要做的事情。从现有的资料上看问题,可以认为,要确定阴阳的真实身分,要划定阴阳的准确定义,就必须从阴阳身上挖掘,从阴阳所有的原理表达中寻找,从阴阳与事物之间反映的种种变化中挖掘,只要遵循这个思路,就必然会找出一个真实而恰当的身分与定义。

  从《太极图》中看到,阴阳是由阴和阳两种相反性质的组合统一,在统一整体内部的对立性质中,阴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阴性属性范畴,同样,阳也不是具体的指定事物,也只拥有一个广义的阳性属性范畴,双方的性质表达泾渭分明,单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个性的阴属性和个性的阳属性有什么不寻常的特别地方,但奥妙之处,是在于阴阳组合成为一对以后,这个组合体是什么?

  阴阳整体什么都不是,既不是一件具体性的物质,也不是一件具体性的事情,它只有具体性的性质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具体事物,整个阴阳是由具体的对立性质组合而成的一个虚拟体,虚拟体这一点是无疑的,它很符合《黄帝内经》所说阴阳“有名而无形”的表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具体性质的抽象性虚拟形态。有具体的性质内容,有抽象性的虚体,是阴阳的特色之一,也正是由于它具有抽象性的虚体,因此才能够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阴阳是什么都不觉得有意外。

  阴阳以一个整体出现,重点在明确表达“对立统一”原理,同时,又以“对立统一”与一切事物发生渗透兼容,通过兼容之后,以阴阳整体产生的个性来替代一切事物,成为一个具有共性的代表。

  阴阳是一个虚拟体,它在“对立统一”之间,和一切事物之间,和阴气阳气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只有理明这种关系,知道它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明白阴阳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正确身分。

  1、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与“对立统一”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因为阴阳体现的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它用阴与阳双方相反的性质,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最终目的就是要树立起“对立统一”这面鲜艳夺目的旗帜。“对立统一”这个词是外来的哲学词语,从意义上看,“对立统一”是一个充满了科学思想的哲学观点,它以对立体现个性,以统一体现共性,在统一中体现旗帜鲜明的对立,对立与统一双方相辅相成,通过“对立统一”的综合性总结,将一切事物的基本关系作出简洁的表达。

  若果将“对立统一”从字面上细细分析,发现它存在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总是觉得这种简洁表达有一种模糊性,详细梳理起来,会梳理出一些不能明白的疑问:

  第一点:对立虽然是一种在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的事实,但是谁与谁发生对立?对立面是谁?为什么会发生对立?发生对立的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性的条件,在现代的“对立统一”观点上得不到明确的体现。

  第二点:统一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发生统一?发生统一必需的基础是什么?这些条件在“对立统一”的字面上也完全看不出来;

  第三点:在对立与统一中,对立双方会发生什么样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没有得到体现;

  第四点:双方统一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规律性?这些问题,也不能从“对立统一”上有所反映。

  用阴阳来表达“对立统一”的观点,确实显得棋高一着,单凭两个对立的相反性质阴与阳的相互组合方式,就已经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全部包含在内,并作出清楚的表达。阴阳能够清楚表达“对立统一”的原因,是在统一体中,对立双方都有各自的性质表达,让人一看就知道对立面是谁,可以从中认识到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同时还可以产生一个以性质关系相互发生变化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只发生在以性质为主体的阴阳上,并要通过对立性质的比较来体现,这在“对立统一”这个表达上是没有的,“对立统一”没有一个明确的性质或性能规定,它是空虚的泛指,不可能给人产生一个有规定性质的联想。

  通过联想,阴阳将“对立统一”不能说明白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等,都作出一个详细的表白,从阴阳这两个十分简单的字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第一点:阴阳表明,对立的基本条件是性质相反,与自己性质相反的就是对立面,具体地体现为阴性性质与阳性性质两个方面,相反性质双方的共同存在,才会发生对立;

  第二点:阴阳表明,对立面双方都是在从同一基础上的不同量变产生,因此,统一必须是对立性质双方的结合,统一的目的是为了将不同量变的对立双方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中,相反性质双方的阴与阳都得到清晰的体现,在对立之中体现出互补的合作;

  第三点:阴阳表明,对立双方在统一后,虽然外观成为一个整体,但在内部仍然呈现出对立状态。相反性质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来体现自己不同特点存在的基础;阴以阳为对照而体现阴的性质,阳以阴为对照而体现阳的性质;

  第四点:阴阳表明,由于对立双方的性质相反,双方的统一过程,必然地要发生水火不相容的斗争,有斗争就会产生变化,变化过程由阴阳双方盛衰状态的趋势所决定,发生彼此相互消长的变化规律;

  第五点:阴阳表明,性质双方的统一体,以双方力量的大小决定整体的性质取向,阴占优势时,整体呈阴性,阳占优势时,整体呈阳性,双方力量均衡时,整体体现平衡。

  将阴阳与“对立统一”相对照,可以认为,阴阳用两种相反的性质紧密结合,全面地表达了“对立统一”原理的全部内容,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性体现,也是说,两种相反的性质阴与阳,塑造出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新形象,将本来不能看到的“对立统一”关系作出具体化、形象化,将空虚的理论模拟成为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性质组合形象,这就清楚表明,阴阳是表达“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这是阴阳与“对立统一”的实质性关系。

  “对立统一”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概念,没有具体性的表达形象,而阴阳则是以一种可视的具体性形象,不但表达了“对立统一”思想,而且还将“对立统一”的性质、原理、关系、规律显示在其中,使到“对立统一”显得更清晰更具体,由于阴阳的表达具有可变的联想作用,通过对阴阳双方不同比例的构思,还可以表现出阴阳运动变化的状态。

  尽管阴阳是用两种具体性质虚拟成的抽象性形象,但它能够以更加简洁的形象表达,更加具体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理论,基于这原因,因此,当古代的中国人知道“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基本性的关系原理后,却又不以“对立统一”这样的抽象思维观点为说教,而用具体的对立性质打造出一个抽象性的阴阳为形象,以此来表达“对立统一,这就是古代人虽然明白“对立统一”原理,又不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说出“对立统一”这个词语的真正原因。

  2、阴阳与一切事物的关系:

  阴阳这个貌似平凡而实际上并不平凡的性质组合,所产生出的无穷奥秘,远远不只是两种相反性质组合为个性那么简单,阴阳虽然不是具体性的事物,但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属于阴阳,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和最终结果,都能够用阴阳的性质、作用原理、相互关系、和相互变化规律来进行演译,从宏观上看,阴阳与一切事物有这样的关系:

  第一、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的具体细节部份;

  第二、阴阳能够代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状态;

  第三、阴阳能够模拟一切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全过程;

  第四、阴阳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变化规律。

  阴阳从当初的两种不同个性的性质表达,经过相结合后,演变成为具有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能力,从意义上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也就是说,发生了本质意义的变化,对于这种重大的变化过程,人们不禁产生出疑问,阴阳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代表那无穷无尽的事物,能够模拟事物那千变万化的状态,在代表事物和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的代表性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参与其中?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阴阳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以两种相反的性质组合这种抽象性的“对立统一”形态,同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基础上发生关系,由于任何个体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二合为一”,因此,阴阳以阴的性质与阳的性质,将一切事物分类划分;以阴与阳的对立,描述事物“一分为二”的对立状态;以对立双方的关系,来表达事物的对立关系准则;阴阳的性质组合,代表了事物“二合为一”的统一状态,表达了事物的统一原则;阴阳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必须注意到,阴阳不是一件特定的事物,也不是具体性的一切事物,但能够代表一切事物,在阴阳与一切事物当中,阴阳扮演的是一个代表角色,而所有事物则成为被代表的角色,双方是一个代表和被代表的相互关系,站在阴阳方面的立场上看,它以两种个性化的性质组合形象,代表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状态,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站在所有事物的立场上看,世上的事物都一致选择阴阳来代表自己,象征自己,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已经选定阴阳当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当作自己的代表性形象。从这种意义上看,阴阳能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因为它已经被一切事物推举成为了一个能够起代表作用和代言作用的公众形象,变成为一切事物和事物变化的替代性化身。阴阳是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这是阴阳与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

  3、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

  阴阳为抽象性的形象,阴气阳气为具体性的“气”态物质,在物质世界中,阴气阳气是唯一与阴阳有着不可分离关系的物质,阴气带有阴的属性特征,阳气带有阳的属性特征,阴阳体现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反过来,阴阳二气又用自身的运动变化在演示阴阳形象的性质、原理、关系与规律,两者所有的理论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一个抽象化,一个物质性,由于阴阳附带着“气”时具有物质性,不带“气”时具有抽象性,从这种变化中看到,阴气阳气成为了具体化物质性的阴阳,阴阳就是抽象性虚拟化的阴气阳气,阴阳所形成的形象,也就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抽象性的形象,这是阴阳与阴气阳气的关系特点。

  不论从哪种情况下看,阴阳标准身分都是一个“二元”性质“一体化”的抽象化形象,它有具体的性质内容,由对立的性质共同组合而成,但没有具体的事物指定,有名而无形,说具体一点,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具体性形象,是阴气阳气的抽象性形象,同时又是一切事物以及事物运动变化的代表性形象。阴阳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将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的原则上归纳,通过对事物归纳性的集合,阴阳被打造成为了一个意义很广阔的知识集成体。

  形象,就是阴阳能够纵横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之中的真实身分。身为形象,阴阳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包藏的是性质与性质产生的道理,体现出了它的虚无一面,空虚到身无一物,只有泛指的性质范畴,但当它作为一切事物的代表性形象后,又表现出它的实质性,显得非常充实,充实到无所不能,成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形象具有广义性质,但又带有狭义性质,当它为广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一切事物的公共形象,当它为狭义性质时,阴阳可以是任何具体事物的个性化形象。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没有成为具体指定事物时,它只有理性的表达,体现的是理论,并以理性来象征着一切事物,代表着一切事物及其变化,此时的阴阳为广义宏观的性质,是宏观整体性事物的代表形象,具有全息性的代表性。在实践过程中,当阴阳代表着个性的具体事物时,或被圈定为一个具体范围属性的事物时,就会成为具体事物的化身,此时的阴阳为微观狭义的性质,有着实质性事物的具体性内容,呈现出狭义的性质,成为个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文章来源:容建平  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图解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易经中有阴阳五行之说,世界其实是一个模型,天干地支是整个模型的框架,阴阳五行是其模型运行的规律;阴阳是把事物分成两类,凡是积极、好的、正面的、强的等等属于阳,负面的、少的、差的、都属于阴;而五行——木、火、土、金、水,是把事物进一步的细分,五行相生相克,代表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干地支是夏历纪年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的历法,我们经常说的60年一甲子就是指的是干支一个轮回是60年。

  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界对五行相生的理解:

  金生水,因为地球上最原始的水就是从地球内部转化而来的;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金属。

  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属五行性事物间之关系相互克制。

  自然界对五行相克的理解: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有矿的土地不长草);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正常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

  就是指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相克和相乘不是一回事,相克是常态,相乘是病态。

  引起相乘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其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例如:木过于强盛,就会造成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称为“木乘土”。

  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增强,而其本身就更加衰弱。例如:土本身并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在正常的范围内。但由于土本身的衰弱,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

  就是指五行之间的反相克,就是由原来受制约的地位,反过来去制约对方。例如:金本来是克木的,但在反常的情况下,金不但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这种反向的相克叫做“木侮金”。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乘和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病态;后者是发生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病态。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以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发生相乘。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破解阴阳五行的科学之谜

 

 

  前 言

  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中医学、易学和道学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体论,属“有机宇宙哲学观”;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东西方文化对认识客观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优势,是优势互补关系[1]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派别林立,但都以论证“天人合一”为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思维有四大模式: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八卦;三大特征:整体,唯象,模糊性(情感直觉)思维。

  中华科学文化中围绕“天人合一”有许多唯象性核心结论,千百年来世人一直未能对其背后玄机作给出现代化的合理诠释,此处列出20个千古之谜:

  1 天为何为七曜                2 天人如何合一

  3 干支来源                        4 干支阴阳来源

  5 干支相配本120种为何只有60甲子     6 为何60甲子可纪年

  7 为何60甲子可纪月         8 为何60甲子可纪日

  9 为何60甲子可纪时         10 干支农历

  11 六十干支历(黄帝内经)   12 医易历法(医易学界口授秘传)

  13 中医阴阳说                   14 中医五行说

  15 五运六气说                   16 纳音五行说

  17 出生时间(四柱)预测人生、健康     18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19 五行分别来源五星         20 五行常生常克模式            

  本文将纲要性地概括阐述这些问题。

  1 历法,干支农历,医易历

  自古医易同源、会通,易学往往是中医学的先导。预测医学、易学预测必涉及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历法,它们都与干支、60甲子有关。历法是预测的中枢,历法错,全盘皆输,所以必须确认正确的历法。 

  1.1 何谓历法

  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具有代表性的历法有公历,回历,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前三者一般较为熟悉。

  1.2 干支农历

  干支农历简单说就是目前书市上所谓“万年历”或“易学万年历”,它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用干支来纪农历的年、月、日、时。

  黄帝内经早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的记载,反映出先秦医易学界先哲们已意识到历法必须是天人合一的,除考虑日、月二曜影响人体外,还要顾及水、金、火、木、土五曜的影响。先哲们唯象地创造出天干地支,希望用干支来纪元能弥补农历的不足,体现五曜影响。干支纪日最早,至迟春秋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开始辛卯起至今没有错乱过。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启用干支纪年、纪日,至唐代扩展干支纪月、纪时,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其要点如下:

  ⑴ 年为太阴年,年首为春节,平年12个朔望月,354或355整日,闰年13个月,383或384整日,用60甲子纪年并周转。

  ⑵ 月为朔望月,1朔望月=29.53059日,朔所在日为月首,历月取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用60甲子纪月并周转,月支正月为寅,二月为卯,……,冬(十一)月为子,腊(十二)月为丑,每年不变,闰月无独立干支,一般沿用前月干支,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列于表1。

  ⑶ 日以23时界定,头日23时至当日23时为1日,以六十甲子纪日并周转,简称日甲子。

  ⑷ 1日分12个时辰,以23时起奇时数界定,用60甲子纪时并周转,头日23时至当日1时支为子,1时至3时支为丑,……,当日21时至23时支为亥,每日不变。头日23时至当日1时子时天干由当日干按表1定。

  千百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历法上的混乱。中医学虽有黄帝内经七曜“天”的理念、内涵丰富的岁气历,但其干支、历法理论、运气学理论等,至今仍停留在日月二曜“天”模型阶段,其七曜生命历法还是空白,还未形成自己的合理时标[4]。有些易学、中医学者和出版界误以为农历用干支纪元就是医易历,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其实干支农历不是医易历,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5-6]。

  1.3 医易历

  至唐代,大医家王冰、大易家李虚中等已发现,干支农历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其干支纪年、纪月有误。王冰认为十天干化五运、十二地支化六气描述的气象、物候变化周转周期应是回归年,干支农历中干支纪太阴年必定有误。李虚中继而认为,既然干支纪的年是回归年,干支纪月也应是以回归年为基础,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等分为十二段以之为太阳历的十二节月,干支农历中干支纪朔望月必定有误。李虚中、王冰等先哲们对干支农历作了重大唯象修正,创新出医易历。后得到元代大农学家王桢农学历《农书·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图1)的有力支持[7]。千百年来实践表明,医易历较能全面反映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人体的影响,可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用于医学预测和人生健康预测。但由于长期说不清天干、地支、60甲子等背后玄机,干支农历为什么错,医易历为什么对,千百年来医易历只能口授秘传,形成与干支农历并存的千古心照不宣困惑悬案。

  医易历的历日、历时及其干支纪元与干支农历相同,差别主要在历年、历月上,列述如下[8-10]:

  ⑴ 年为回归年,年首为立春,1个回归年=365.2422日,不须取整日,无闰年,用六十甲子纪年并周转,纪年干支与干支农历同。

  ⑵ 全年分12个月,以节界定,立春到惊蛰1月支为寅,惊蛰到清明2月支为卯,……,小寒到立春12月支为丑,每年不变;月不取整日,无闰月,用六十甲子纪月并周转,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与干支农历同(表1)。

  2 天人合一机制、天人合一模型,生命历法

  制历核心之一要“依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必涉及“天”到底指什么,天人如何合一。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也只是先哲们唯象地想说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为天,并未指出为什么、如何合一,成为千古之谜。

  2.1天人合一机制、天人合一模型

  人类及生物生存的地外环境统称为宇宙或“天”。与人类及生物最紧邻环境是太阳系,太阳系又处在更大的银河系中,银河系外还有许多河外星系,十分庞大,显然这个“天”需要简化。

  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图2),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在其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绕太阳运动,从心向外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等星,基本天文学参数列于表2,其公转方向都顺行(朝太阳自转方向),公转轨道运动近似为以太阳为圆心、以不同公转半径的匀速同心圆周运动,只是初位相和公转周期T不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还有月球,距地平均3.8×105km,质量为7.35×1022kg,1朔望月=29.53059日,1近点月=27.55455 日[11] 。

  人体生命过程决定于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依现代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天体的万有引力(引潮力)、宇宙射线(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等严重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过程,毫无例外地给每个人体都打上天体影响的烙印,这三大作用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机制[12-14]。对于地面上生活的人群和生物,由于地磁场和大气的保护,作用机制主要为天体的电磁波和万有引力(引潮力)。

  依照现代天体物理学,各天体的影响强度与地球的距离平方(立方)成反比,且作用机制具有方向性。万有引力(引潮力)与天体质量成正比;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强度,随天体温度上升骤增。太阳集中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C°,表面也有6000C°,故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

  依照笔者等关于七曜对地、对人体最大引力和引潮力的估算(表3)[15] ,月球虽小,但距地球最近,对人体的引潮力是太阳的2倍多,是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次要因素。水、金、火、木、土五曜引潮力、引力虽比月球小很多,但近地点引潮力、引力与远地点引潮力、引力之比很大,金、火星分别达241.8、112.0倍,其次为水、木、土,每年变化幅度也很大,所以五曜也是不可忽视的次要因素。太阳系中其他象天王、海王行星、行星的卫星,或因遥远,或因质量太小,或因温度不高等,其影响可近似略去。太阳系的半径约50天文单位,银河系中其他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可不予考虑,银河系以外的星云就更可忽略了,因此,天人合一模型可简化为七曜与地、与人的合一[16-17]。

  2.2 生命历法

  依天人合一模型,能全面体现地外宇宙,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气象、物候和人体生命过程影响的历法,称为生命历法。只有选用七曜生命历法作为医学、易学时标,才能正确发展预测医学,进行人生健康预测。

  3  历法的分类

   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最攸关的天象,制历必须首先考虑日象。众所周知,地球相对太阳自转1周历经昼夜为1日,这是所有历法量度时间必选的最基本单位。再细分,公历有“时”、“分”、“秒”等层次。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有“时辰”层次等。

  3.1 从功能分生活历法、法定历法、特定社会活动历法、研究历法

  生活历法要求历年、历月取整日以方便生活。凡由官方颁布的历法,称为法定历法,如黄帝历、颛顼历等古六历,太初历、现公历等[18]。法定历法也必须是生活历法。中国历代历法中有些可归入农历,多数可归入干支农历。农历现演变为民俗历法。

  回历主要用于伊斯兰国家宗教事务中,是典型的特定社会活动历法。医易历、干支农历,五运六气(岁气)历、六十干支历、九宫八风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等,主要用于研究医学、易学、农学,属研究历法[18-18] 。

  3.2 从历年、历月层面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历[11] 

  制比日更大的量度单位年、月有三种选择:

  ⑴ 把太阳从春分点沿黄道东行一周复回春分点历时1回归年(=365.2422日)作基本周期,取整日为历年,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日来协调,称为太阳历。公历是典型的太阳历。公历年首(元旦)、历月是人为的,没有天文学意义,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只有一个太阳。医易历本质上也属太阳历范畴,但年首、历月有着确切的天文学意义。它用干支纪元,表征它采用的是七曜天人合一模型[16-17]。

  ⑵ 把朔望月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历月长度,取整日定历月,人为规定12个历月为1年,称为太阴历,其典型代表是回历。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⑶ 把朔望月和回归年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历月长度,取整日定历月,12个历月为1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月来协调,称为阴阳历。其典型代表是农历。干支农历本质上也属阴阳历范畴。阴阳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4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的天文学背景——天人合一第1规律发现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思维基因,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未能说清它。郭沫若认为,十天干来源于“基数观念进化至十”,十二地支来源于黄道周天的十二辰星;郑文光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朔望月有关[20],但又说明不了干支纪历等问题。

  4.1 傅立勤1986年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

  1983-85年宋岵庭、褚志宏、朱灿生采用日月地模型,发现413.32日是近点月与朔望月的平均会合周期,其内嵌套着14个朔望月与15个近点月[21-22]。1986年傅立勤在此基础上又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月球对地、对人视运动有60年的轮回周期(参看表4)[23],这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贡献。不过日月二曜“天”模型过于简单,仅靠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从逻辑上难以分离出同时表达具有10年和12年独立性运动的天干、地支来,因而难以破解60甲子。如60=12×5,若选12个独立地支,那只有5个天干是独立的;如60=10×6,若选10个独立天干,那只有6个地支是独立的。

  4.2 笔者等2001年发现:水、金、火、木、土五曜视运动分别具有10、5、2、12、30年轮回准周期,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16-17]  

  依表2,T=87.969日≈10/41年、T=224.701日≈5/8年、T=686.980日≈2年、T=11.862年≈12年、T=29.458年≈30年。当地球公转1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1周历时1(回归)年时,水星历经4.1周、金星历经1.6周、火星历经0.5周、木星历经1/12周、土星历经1/30周,这些称为运动状态1。当地球公转n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n周历经n年时,水星历经4.1周×n、金星历经1.6周×n、火星历经0.5周×n、木星历经周1/12×n、土星历经周1/30×n,这些称为运动状态n(n=1,2,……60,61),各状态列于表4中。这表示当太阳绕地周转时,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经10、5、2、12、30年各转41、8、1、1、1周回到原点,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对地、对人视运动有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轮回准周期;当太阳视运动周转60周、历经60年回到原点时,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转246、96、30、5、2周回到原点,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性。

  4.3 天人合一第1规律 

  综述上两个发现表明:七曜对地、对人视运动具有60年的准周期性,施加给地、人体影响的准周期为60年,这个规律称为天人合一第1规律。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的60年周期视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15] 。

  4.4十天干及其阴阳的天文学背景[16-17]  

  4.4.1十天干

  从表4可看出:水星历经10种不同的等时状态回到始点,水星这10种不同运动状态及其对地、对人体的影响,中华先哲们借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表之,称为十天干。类似地在第2个周期内又重复十天干状态,依此往复下去。这样十天干的天文学背景就是水星周10年视运动。

  4.4.2 天干阴阳 

  火星属地外行星,1个周期(2年)内只有两种状态:第1年沿其轨道前半周运动,次年沿后半周运动,年内相同时间位相相差约,对地球所施加的作用机制方向正相反,因而这两个状态可用阳(+)、阴(-)表示(表4),叠加在水星的影响上,使天干具有阴阳性,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4.5 十二地支及其阴阳的天文学背景[16-17]  

  木星属地外行星,1周期12年内历经12种不同的等时状态回到始点。木星这12种状态当然不同于水星,中华先哲们借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表之(表4),称为十二地支,第2周期内又依此重复一遍,往复下去。木星这12种运动状态对地、对人体的影响是十二地支的天文学背景。类似前面的分析,火星的影响叠加在木星影响上,使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4.6    六十甲子及干支纪年[16-17]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数学上本有120种干支关系(如甲子、甲丑、乙子、乙丑、…),而七曜运行的同时性使干支匹配只有60种(没甲丑、乙子、…),叫60甲子(表5)。用它来纪年,既表年序,又能依年干支表征该年七曜对地球气象、物候和对人体生命过程影响的特征,因而具有深刻的生命历法意义。这就破解了医易历干支纪(回归)年的天文学背景为天人合一第1规律。

  5  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天人合一第2规律发现[10] 

  5.1笔者等2010年发现天人合一第2规律:太阳周日视运动及五曜视运动的精确共同会合周期为60年 (1年=360日)

  干支纪日最早,但干支纪日的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

   定义1年=360日。显然1年=0.9857年,1年=1.01456年,年与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日有公约数。

  依表2,五曜周年视运动(或公转)周期可近似表为:T≈ T=10/41年,T≈T=5/8年,T≈T=2年,T≈T=12年,T≈T=30年,其公约数为60年,自是太阳周日的公约数,故60年(21 600日)是太阳周日视运动及五曜周年视运动的共同会合周期,称为天人合一第2规律,并可用六十甲子纪年。               

  5.2 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

  60年=360×60日,与日甲子有公约数,因此每连续60日之间的差别可用日甲子表征。日甲子滚动360次就把60年轮回周期正好纪完并周转,其不同日甲子相同干支日间之差别可结合所在月甲子、年甲子区分开来。日甲子能体现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周日、周年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日间变化,结合月甲子、年甲子能兼顾月球影响,体现七曜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日间变化。可见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为天人合一第2规律。

  黄帝内经中曾有记载:“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种1年=360日的历法,中医学界称之为六十干支历法,其谜一直待破[19] ,现可解读。

  5.3 干支纪时的天文、气候学背景

  干支纪时演绎于干支纪日(表1),因此,干支纪时的天文学背景与干支纪日相同,是天人合一第2规律。干支纪时,5日满六十甲子而周转。黄帝内经对我国黄河流域气候变化规律总结为“五日谓之候”,可见干支纪时的气候学背景是“五日谓之候”。

  5.4 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

  七曜影响使日间有区别,干支纪日把连续60日间区分开来。60年有365. 2422个不同的日甲子,它们是有区别的,需要366种标记。60甲子纪年只能给出60种不同标记,引入干支纪月又可给出12种标记。这样,年甲子结合月甲子就可给出60×12=720种标记,足以用来区分60年内的不同日甲子。

  干支纪月演绎于干支纪年(表1),因此,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与干支纪年相同,是天人合一第1规律。60年=12×60月,与月甲子有公约数,因此每连续60月间差别可用月甲子表征;月甲子滚动12次就把60年正好纪完并周转,其不同月甲子相同干支月间差别可结合所在年甲子区分开来,月甲子能体现七曜运动对地、对人体影响的月间变化。

  太阳、金星视运动,它们会合周期为5年,1个月甲子也是5年,这表明干支纪月的直接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

  5.5  应用医易历要采用地方时[10]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旨在表征七曜对人体作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对处在不同经度的人体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必须采用人体所处经度的地方时。

  6  笔者等2010年破解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悬案

  笔者等在文献[24]指出:⑴干支纪年、纪月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七曜模型及第1规律基础上,干支纪的“年”是太阳沿黄道运动的回归年,而干支农历纪的是太阴年农,平年农354日或355日,闰年农383日或384日,与回归年365.2422日差别很大,因而注定不能把干支移植到农历来纪年农,干支纪年农是干支农历的关键谬误。⑵干支纪月的天文学背景是太阳、金星周5年视运动,干支纪月一个60甲子正好是5年,而干支纪月农却没有这个周期性。如戊子年甲子月首(公历2008年11月28日)~癸巳年癸亥月末(公历2013年12月2日)60甲子月共1831日,并不等于5年(365.2422日×5=1826.2110日)。干支纪月农是干支农历的衍生谬误,从而导致干支农历遇到闰月农没有干支,矛盾百出。

  历史上干支农历曾既是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又是研究历法,起过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现公历既为法定历法,又是生活历法,干支农历已失去其昔日法定历法、生活历法地位;又由于它干支纪年农、纪月农有误,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也失去其昔日研究历法地位,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顶多保留其民俗历法的意义。干支农历当今仍公开大量出版发行,极易误导,造成天时年、月干支认定的错误,导致后续研究全盘皆输,应尽快退出历史舞台。

  7 关于年首的选择

  7.1 日象年首

  如前述,日象是影响人体生命最攸关天象。太阳对人体的三大作用(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因素中以太阳光(电磁波)为首要。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主要表现为太阳光的辐照阴阳消长,冬至太阳运动到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我国)的日照热量最小,处阴极,因而可选阴极冬至天象节点为年首,称为日象年首或天象年首。我国古代历法把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间隔叫做岁(12个朔望月叫做年),取冬至为岁首[18]。

  7.2 月象年首

  现行农历的历年、历月属太阴历,年首取最靠近立春的月朔日春节为年首,可称为月象年首。

  7.3 气象年首   

  除“天”影响人体外,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冬至太阳对北半球的日照热量固然最小,但由于地球有较大的热容量,地球大气的气象温度并不在冬至就随之降到最低,有一个滞后过程。依照我国历代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观察,地表气温滞后到大寒最低,届时“冰方盛,水泽肤坚”(《礼记·月令》),生物要进入休眠的最深阶段[30]。取大寒为年首称为气象年首。我国五运六气学者多认为大寒为岁气历年首[17,25-26] 。

  7.4 物候(或生化)年首

  “冬至四十五日(即立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寒日涤冻塗”(《夏小正》), “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侯雁北,草木始动”(图1),观物知候,春回大地,万物萌生。这表示地表气温极点(气象年首)到生物生化休眠极点反转萌生又有一个滞后,立春是天、地对生物、人影响的一个新节点,称为物候年首或生化年首。元代王桢研究农作物历法,创《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就是以立春为年首。医易历与农学历同属于生命(医易)历,选立春为年首,体现了医易历的天人合一历法特性。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岁气历应选立春为年首 [27] 。

  运气学致力于由天时预测民病。主张岁气历取大寒为年首者,是着眼于天时预测气象;主张岁气历取立春为年首者,是着眼于预测物候生化、民病,二者是不矛盾的。

  值得指出的是,年首如何选,不光依天文学因素,还与历法性质、社会文化有关。以上日象年首、月象年首、气象年首、物候或生化年首都有其特定的天文学意义。最没有天文学意义的年首要算公历了,宗教色彩最浓。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历(即现公历),年首既不选冬至,也不选靠近冬至的近日点(它漂移,现在冬至后14日),而是规定冬至后10日为年首元旦[11]。

  8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基本规律 

  8.1  笔者等1999年发现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天人合一第3规律:518 400个四柱干支组历经一个60甲子年显现约一半,历经2个60甲子年显现约3/4,历经3个60甲子年可基本显现,历经4个60甲子年才能全部显现,并为天文万年历所证实(图4,证明略)[27-29]

  8.2  笔者等1999年发现天人合一第4规律:太阳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视运动的会合周期是240年,医易历四柱干支组相隔240年基本重现,并得到天文万年历的验证。这表征着天人超巨系统的轮回周期为240年(图4,证明略) [28-30]。

  9 医易历干支纪元表征七曜对地、对人体影响的近似性和局限性

  ⑴ 天人合一第1、2、3、4规律本身就有一定的近似性。七曜对人体的作用在太阳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视运动会合周期240年中不同60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时本是不同的。基于医易学研究涉及时限多为60年左右,240年中不同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时的差别微小简化为相同。 以上医易历四柱干支的近似性必降低预测的应验率。

  ⑶ 七曜对人体的作用是在天地稳态条件下讨论的,而天地严格说并不总是稳态(如地震、太阳黑子爆发),因而医易历四柱干支表征的天人合一系统运动基本节律在天地非稳态时就失效,具有局限性。

  尽管医易历具有上述近似性和局限性,但意义不可低估。目前人类历法只有医易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为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能较全面体现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对人体的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生命历法,是中华文化对人类历法文明的独一无二贡献。 

  10  医易历四柱干支组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公历和农历、回历将太阳系分别简化为仅太阳一曜或二曜,忽视了其他六曜、五曜对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自难充当生命历法。

  医易历中时序年、月、日、时的划分是以太阳历为基础,体现了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太阳和地球当理论上简化为二体问题时,时序与太阳的影响原则上可以用解析函数表述。众所周知,三体和三体以上物体系统是非线性系统,没有解析解。这就表明医易历要想把七曜的影响用解析函数表述是不可能的。中华先哲们采用60甲子纪年、纪月,用离散数学节点系统方法体现月、水、金、火、木、土六曜对不同年、月的调制作用;用60甲子纪日、纪时节点系统方法,体现了水、金、火、木、土五曜对不同日、时的调制作用。医易历一个四柱(年、月、日、时)干支组八个参数代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七曜(天)对人的一种时区方位,一种天人感应模型。年柱、日柱各有60个独立干支,月柱、时柱干支因受表1的限制,各只有12个独立干支,四柱独立干支组只有(60×12×60×12=)518400种,在医易学中就代表“天”(即七曜)对人有518400种感应模型。随着星转斗移,医易历就用粗线条从整体上代表着七曜对人的基本感应节律,自可作医易学的时标,可用于医学预测和健康预测,是中华文化对世界历法的独一无二贡献。

  11人体阴阳五行的共性化模型

  中医学、易学均以阴阳、五行及其生、克、制、化为基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简驭繁,把人体组织结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辩证地归属阴阳五行,建立了人体的共性化结构模型,五脏是人体核心功能系统,五腑与五脏是表(阳)里(阴)关系,三焦是脏腑间的通道;五窍是五脏的窗口,五体、五液、五神、五华是五脏的外部表象,并和医易历干支五行联系起来,如表6所示[31-32] ,建立起七曜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作用模式。表6中干支对应的五行特性医易学界称为干支正五行。除正五行外,先哲们还唯象地提出了太阳周年五行、周日五行,天干天五行,地支天五行或三阴三阳五行,纳音五行等,通过它们与人体五行的生、克、乘、侮,来体现七曜天时对人体的影响,进一步展现医易历的生命历法意义。

  破解这些五行的背后玄机一直是我国多代学者的梦想。

  12中医学五行常生、常克模式的局限性,五行生克的新模式

  笔者等在文献[33]指出:⑴ 只有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才有五行慨念,五行是维持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的制约调控机制。随机消长的阴阳延伸不出五行;五行的制约调控机制表现为阴阳周期性稳定消长的五个不同的阶段。⑵五行相生乃是两行间由于具有同一性,相克乃是两行间由于具有对立性。⑶中医学五行常生、常克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情况下出现的五行互生、互克现象,必须发展五行生克新模式。

  ⑷太阳的周日、周年和月球的周日、周月视运动阴阳周期性消长如图5所示,分别有8对互生、9对互克机制。⑸以太阳为主体的七曜视运动阴阳周期性消长叠加的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6所示,有10对互生、10对互克机制。其中5个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方向一致的相邻相生和5个隔位相克分别为常生和常克。(图6)。⑹人体五脏、五腑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6所示,有10对互生、10对互克机制,其中5个与阴阳周期性消长方向一致的相邻相生和5个隔位相克分别为常生和常克。五行生克新模式能全面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下五脏间实际表现出的10对互生、10对互克关系。

  13 运气学气化理论的天文学背景

  五运六气学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预测医学,开倡于唐代王冰,兴盛于两宋金元,在千百年来的医学实践中得到了肯定。运气学由两部分组成:(1)依对“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的初步观察,唯象定性地提出了气化理论,依纪年干支推演当年的常规气候变化特征,即所谓天时,这是运气学的理论核心。(2)与人体的共性化阴阳五行模型相结合,由天时预测民病,有60%以上的符合率[25]。运气学“以象之谓也”,天文学背景模糊不清,导致古今医家毁誉上千年,1953年竟以“占候”论革出大学教材。改革开放后固得以纠偏,但其气化理论的背后玄机仍待破解。笔者在文献[15,34]中依据现代天文学、宇宙生物学知识,解读了运气理论框架的天文学背景,现概括如下。

  13.1 主运、主气、中运、客气

  (1)主五运、主六气

  如果太阳系中没有其他七大行星存在,太阳对地球气候、物候和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就会以1年为周期循环,年间无区别,按年内气象变化对五脏的影响把从大寒起24个节气等分为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这就是所谓主五运概念,依次称为初运、二运、三运、四运、终运,并用角木、徵火、宫土、商金、羽水表其五行属性,主司五季之常令。运气学又按气象变化对六腑和六经的影响,把从大寒起的岁24个节气等分为六季,这就是所谓六主气的概念,依次称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以二阴一阳、一阴二阳五行主司六季之常令。主五运、主六气都以1年为周期来说明地球气候常规变化及对应人体的常规生理变化。

  (2)中运、客气的由来

  中华先哲们依经验唯象深知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存在对地球气候和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与太阳比各行星虽处次要地位,但因运动周期、状态各不相同,势必对地球的常规气候变化带来调制作用,导致人体的平病,因而纪年要用六十甲子,既表年序,又能把行星运动对地球和人体影响随年的变化区分开来,需在主运、六气之外又引入中运、客气、运气加临等概念,这正是运气学与医学其他分支学科独特之处。

  13.2 天干化五运、太过不及

  (1)金星产生五中运

  金星的视运动周期为5年(表4),如图7所示。当太阳绕地历经第1周年时,金星从A历经1.6周到B;当太阳绕地历经第2周年时,金星从B历经1.6周到C;当太阳绕地球历经第3周年时,金星从C历经1.6周到D;当太阳绕地历经第4周年时,金星从D历经1.6周到E;当太阳绕地历经第5周年时,金星从E历经1.6周回到A,完成一个循环。金星上述这5种运动状态可由每个状态的起点A、B、C、D、E表征。第2个5年周期内依此往复。依文献[33-34],金星的周5年视运动必产生五行,这就是中华先哲们根据长期观察唯象地拟合出的A中运属土、B中运属金、C中运属水、D中运属木、E中运属火(表4),势必对地全年常规气候(主五运)产生调制作用。五中运及其五行属性的天文学背景是金星周5年视运动。                         

  (2)天干化运、太过不及

  由表4可知,甲己干对应土中运,乙庚干对应于金中运,丙辛干对应于水中运,丁壬干对应于木中运,戊癸干对应于火中运,这样形式上有所谓天干化运: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之说,即所谓天干天五行。笔者等在文献[35]讨论了金星视运动5年周期性消长本征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8所示。再联系火星阴阳两状态叠加影响,可得阳干对应的五中运为阳,即所谓太过;阴干对应五中运为阴,即所谓不及。历史上医家曾为天干化运的天五行与其正五行相悖争论千余年,现可解读为:天干天五行来源于金星,天干正五行来源于水星,并不相悖。

  (3)客运加临主运的舍弃、淡化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运气学在中运之外在年内又引入客运慨念,希望把客主加临细微到步,即五客运对主运五步的影响。事实上依运气学天干纪运,每过1年客初运就要从头年终客运向前跳跃两步,如甲年客终运为太徵阳火,到乙年客初运跳过土运直跃至少商阴金。这种跳跃在理论上至今说不明白,在医学实践上也很少把客主加临细微到步。另根据模糊数字的创始人扎德提出的互克原理:“当一个系统复杂性增大的时候,我们使它精确化的能力就会减少,在达到一定阀值时,复杂性跟精确性就会相互排斥”,即不可避免地带来模糊性[36]。运气学面对的太阳系是十分复杂的开放超巨系统,在上述构筑其理论框架时已作了许多近似,它们的5年、6年、12年、30年、60年等周期性都有相当的模糊性,使客运加临细微到主运五步失去意义,因而建议客主加临只讲中主运加临,舍弃或淡化客运。

  13.3地支化气、正化对化、运气加临

  (1)十二地支化六司天客气

  木星属地外行星,质量是地球的333倍,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具有特别强的电磁场,其轨道贴近地球轨道4.2个天文单位,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视运动如图9所示,在12年周期内逐年分处12个状态,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征,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偏角,木星在这12个地支状态上对地常规气候变化的调制作用不同,先哲们把卯-酉、辰-戌、巳-亥、午-子、未-丑、申-寅状态方位对地的调制作用特点,依长期观察笼统地分别拟合为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即六地支化六客气,简称地支化气,与天干类似,其五行属性称为地支

  天五行。运气学从未说明何以主气时序是二阴一阳一阴二阳,客气时序改为三阴三阳,历史上医家曾为此争论千余年,这里可解读为主六气来源于太阳,而客六气来源于木星,所以二者可以不同。地支天五行与正五行的相悖问题,至今仍是悬案。

  重复上节分析,这个客气应主全年,细分六步无太多意义。为与运气学习惯相一致,可称为司天客气,宜舍弃或淡化再泉和间气之气。

  (2)地支化气的正化和对化

  从图9可看出,木星除午-子外,分处未-丑、申-寅、卯-酉、辰-戌、巳-亥时两向并不完全相对,只是大体相对,加上地自转轴的偏角,地支化气本应为12年,与地支化气6年周期性相悖。为此,王冰形象地将其对地的影响犹如一个是太阳光照射,一个是月球反射太阳光之月光照射,将其一称正化,另一称对化。立足于北半球来看正化和对化,应将午、未、申、酉、戌、亥化气为正化,子、丑、寅、卯、辰、巳化气为对化。十二地支化气的天文学背景是木星运动,周期严格说应约为12年。

  13.4运气加临

  如果把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对地球气候的调制作用综合考虑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就会得到所谓的运气加临、天符、岁会等60甲子年的天时特征。

  13.5 水星、土星视运动的五行生克模式

  13.5.1水星视运动的天干天五行生克模式

  医易学界称之为天干天五行的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笔者等在文献[15]中讨论了水星的周10年视运动轨迹,如图10所示;其阴阳周10年周期性消长五行生克新模式如图11所示[35] 。它说明天干天五行的天文学背景是水星周10年视运动。

  13.5.2土星周30年视运动的五行

  笔者等在文献[13]中讨论了土星的周30年视运动轨迹如图12所示;其阴阳周30年周期性消长五行生克模式图13所示[35] 。

  水星、土星五行概念至今还未引入到中医学中。

  13.6 “五行分别对五星”的千年谬误

    “岁木太过,……上应岁星。……岁火太过,……上应荧惑星。……岁土太过,……上应镇星。……岁金太过,……上应太白星。……岁水太过,……上应辰星”(《素问·气交变大论》)。千百年来诸多医家一直将上述论断解读为“五行分别对五星”,且根深蒂固,广泛流传于古今各种著作中[4,37-38]。上述已指出日、月、水星、金星、土星等各曜对地、对人都有自己的五行,可见“五行分别对五星”是个千古谬误,应予消除。

  14 破解纳音五行之谜

  60甲子纳音五行在医易学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慨念,如表5所列,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依年纳音五行与相应年干支正、天五行的生克关系,预测自然灾害,依四柱纳音能深入预测人的性格、健康特征、婚配等,但其背后玄机一直是千古之谜。笔者等破解其天文学背景是水、金、木、土、月五曜准周60年视运动每2年加在人体五行上的调制,如表5所列,图14所示,甲子、乙丑两年为海中金,丙寅、丁卯两年为炉中火等[34-35] 。

  依黄帝内经的要求,中医学理论必须顾及到七个曜,每一曜的影响都不可或缺。如前所述,中医学的太阳的周日、周年视运动五行,干支正五行、天五行、三阴三阳五行只顾及到日、水、金、火、木五曜,缺月、土两曜。医易学是中医学的先导,月、土两曜的影响唯一在医易学的纳音五行中反映出来,因而“纳音五行”有必要补缺纳入现行中医学理论构架中,是对正五行、天五行的重要补充。 

  由上述可见,医易历较能全面体现七曜对人体作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15 天人合一第5规律发现——个性新生儿的先天阴阳五行与其出生天时阴阳五行的一致性[39] 

  胎儿出生时间应定为其娩出后首次建立自主呼吸之时,用医易历四柱干支表示,称为该个性新生儿的医易历出生时间。

  笔者在文献[39]中,依现代生育医学的最新成果[40]:,出生动因来自胎儿,胎儿出生择时;依生物进化论,个性新生儿出生(限自然顺产)为取得最大成活率,其选择出生天时的阴阳五行力求与其先天阴阳五行相一致,这个结论称为天人合一第5规律。笔者在文献[39]中还进一步指出:⑴医易历出生时间有518400种,因而对应有518400种个性新生儿的先天阴阳五行模型;新生儿出生后,其后天自由运行节律即开始启动;天对新生儿的后天自由运行节律也要进行整合,影响其后天秉性。⑵对于自然顺产新生儿,只要医易历出生时间相同,他们先天阴阳五行就具有类似性,后天自由运行节律就会受到相同的天体感应节律整合,宏观上表现为先后天的综合秉性具有类似性。这为解决个性人的先天阴阳五行模型,从理论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16 个性人的先天阴阳五行初级模型及其健康预测[41] 

  古人云:“不知易,不可言太医。”医易学在几千年的预测实践中对个性人的疾病预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了许多唯象预测体系,我们应当批判地借鉴和继承。依天人合一第5规律及笔者的实践,医易历四柱干支中隐含的阴阳五行及计算方法,可借鉴引入来建立个性人的先天阴阳五行初级模型。其模型、计算程式如下:

  (1)依某个性人的地方时医易历出生时间建立其四柱干支表7。

  (2)依表6列出天干、依表8列出地支五行及其权重。

  (3)统计四柱干支中的五行数作为该个性人的先天五行模型。

  (4)四柱干支五行权重总数为8,每一行平均权重1.6,这反映共性健康人的五行平衡权重数。若某个性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数大体在1.6左右,表示该人的先天脏腑五行中和,一般健康。

  (5)若某个性人的某一行过旺,超过1.6很多(如达到3以上)则该行所代表的人体脏腑等部位及被该过旺行所乘侮之行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容易生病。如某人先天水过旺,水代表的肾、耳等部位易生病,被水乘之火所代表的心、小肠,被侮的土所代表的脾、胃等部位也易生病。

  (6)若某个性人的某一行过弱(如0.2、0.3),则该行所代表的脏腑部位也易生病。

  (7)若某个性人缺某一行或两行,或该行极弱无助,而克或泄这一行的另一行又强,则所缺或极弱无助的该行所代表的人体部位更易生病。如先天五行缺水,而克水的土或泄水的木行又强,则水代表的肾、耳等部位更易生病。

  (8)调研先天五行失调病,对象最好为新生儿群。由于条件限制,笔者等调查了某高校子弟小学、中学四个年级(1979-1986出生)204位学生的医易历出生时间,并询问相应病史,发现缺某一行(个别缺2行)人数为27,占人群13.3%。调查了社会志愿人群211人(1926-1996出生),询问相应病史,发现先天缺某一行(少数缺2行)人数为39,占人群18.5%。两人群平均先天缺五行人数占16.9%,与病史符合率约在75%。这说明用医易历出生时间来建构个性人先天阴阳五行模型进行先天疾病预测初步是可行的。有了这个预测未病模型,就可有效地防治未病,防范于未然,节约医疗成本。我国有13亿人口,按16.9%计,涉及先天缺五行病者达2亿,这是一个很大的人群,值得国家有关部分重视。不少中医学者已吸纳易学四柱预测经验,开展预测医学研究[42-43]。

  17 破解“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由尧舜至汤五百年,由汤至文王五百年,由文王至孔子五百年......从朱元璋到洪秀全刚好五百年。似有其规律,成为另一个千古之谜。

  医易历出生时间有518400种,对应着518400种先天阴阳五行模型。所谓“王者”即指具有最优秀的先天阴阳五行模型。依天人合一第3规律,518400种先天阴阳五行模型只有240年才能出齐,也即240年才能出现所谓“王者”天时。在古代人口少,一个240年中遇到“王者”天时可能没人同房,也就没“王者”出生。往往要等两个240年即480年才有“王者”出生。480年整称“五百年”,即可破解孟子论断之谜。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五行八卦图”隐藏什么惊人秘密?

 

  “五行八卦图”隐藏什么惊人秘密?

  神州日知 祗舍

  八卦分为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和周文王衍生的后天八卦

  八卦,卦者,挂也,意思是把一种现象挂在人的眼前。

  八卦是把宇宙间的万物分成了八种现象、元素,把该八种事物展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八卦了。

  五行八卦图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五行八卦图

  五行八卦图的符号是由具有象征意义的基础符号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的。

  基础符号就是“一”、“统称为爻。

  “一”代表阳爻,“--”代表阴爻。

  三个这样的符号通过排列组合,组成八种形式就叫做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这八卦每一种代表一定的事物。

  八个卦图中第一个是乾卦,代表天,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转头来,头上还是天,所以天是在头顶上的;

  第二个坤卦是地,人类是地球的生物,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的现象就在那里;

  第三个离卦代表太阳,第四个坎卦代表月亮,它们像球一样,不断在转,代表了时间、空间和宇宙,这两个东西不停地旋转于天地之间,于是又有四个卦挂了出来;

  第五个震卦代表雷,古人认为宇宙间有这种电能,电震动了就是雷,雷震动以后,有了气流,就是风,所以第六个巽卦代表风,也即气流,气流震动得太厉害,一摩擦又发电,又回转来,就是“雷风相薄”;

  第七个卦,艮卦代表高山、陆地;

  第八个卦,兑卦代表海洋、河流、沼泽。

  在宇宙间,这八种现象相互对立,又变化出不能穷尽的各种状况来。

  五行八卦图中,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易经》中曾详细进行了记载。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高山、陆地;兑卦代表海洋、河流、沼泽。

  以上就是五行八卦图的详解。

  八卦

  八卦可以分为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和周文王衍生的后天八卦。

  一、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方位图的排列方式为:上戴干一,下履坤八,左肩兑二,右肩巽五,左踩震四,右踩艮七,左手离三,右手坎六。也就是圆图的上面为乾卦,卦序数为一;下面为坤卦,卦序数为八;左上方为兑卦,卦序数为二;右上方为巽卦,卦序数为五;左下方为震卦,卦序数为四;右下方为艮卦,卦序数为七;正左方为离卦,卦序数为三;正右方为坎卦,卦序数为六。

  二、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方位图的排列方式则为:上戴离八,下履坎一,左肩巽七,右肩坤四,左踩艮五,右踩干二,左手震六,右手兑三。意思是说,上面为离卦,卦序数为八,下面为坎卦,卦序数为一;左上方为巽卦,卦序数为七,右上方为坤卦,卦序数为四,左下方为艮卦,卦序数为五,右下方为乾卦,卦序数为二,正左方为震卦,卦序数为六;正右方为兑卦,卦序数为三。

  一般先天为本,后天为用。即先天八卦方位图为本体,后天八卦方位图为应用。

  其中,象征着自然规律的先天八卦,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比如天文、地理等;

  而象征着社会规律的后天八卦,则更多应用于和人事有关的各门学问中,比如风水堪舆、中医算命等。

  命运可以识得

  人体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是个神奇的小宇宙

  阴阳五行八卦我们人类“人禀五常”在宇宙形成的天体运动中,因风气而生长,每个人有各自特定的属性。

  好比当今不同型体的大小车辆一样,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轨道上用不同的速度运行,所谓各有其向,各行其道。

  如果不遵循人生的运行规则,甚至倒行逆施,就会越出人生的时空轨道,有可能酿成大祸造成终身遗憾。

  因此,一个人对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基本的和客观的定位,确定自己人生的运行方向和行驶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预测,就能做出科学的抉择,从而把握运机。

  人生命运受制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制约,而这种制约是既定的和客观存在的时空规度。

  命运并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一种可以描述和分析的客观力量。它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而进行积极的,理智的、科学的选择和奋斗,德正为本,觉海慈航,命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可以认识,描述和改变的,有时是可以改变。

  《易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曾经造就于一个伟大的民族。今天我们重新翻开它的扉页,发现它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河图洛书、易经八卦,特别是命学奇趣的“天干地支”和相匹配的“六十甲子”奇异地规范了年、月、日、时的运行规则,上无头下无尾,周而复始,连绵不绝,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航母。阴阳五行及命理技法预测就是利用这个固定的“六十甲子”模式来推断“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每个人与事及隐物质的全部表现。

  根据全息的观点,所有运动的天体都会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上的生命,从而在生命体上留下其全部的资讯。

  八字命理与阴阳五行

  在各种复杂运行的天体中,以曰月的运行对地球上生命体的影响最大。太阳的运行形成寒暖的气候变化。

  月亮运行则有盈亏交替,与人体的经脉气血的运行有着十分明显的感应。“阴阳判立”就是太阳和月亮。

  例如,太阳的运行造成了四季气候变化。气候正常时,“地之经水”“人之气血”易于通畅;反之,气候寒冷则“地之经水”和“人之气血”易于凝结,涩滞。

  所谓“风令脉浮,寒令脉急”就是居于此理。特别是月亮的运行对人体的影响更为突出。

  例如女人的月经周期循环与月亮的循环是完全一致的。多数妇女的经期是在朔曰(农历初一)前后,而排卵期是在重日前后。

  无论是“阴阳五行”或是“天人合一”,总有一个平和协调的原则。

  阴盛则阳不振,阳盛则阴不柔。八字命理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根据阴阳五行,运用“天干地支”二十二个量纲,六十四个卦象极其简易的操作方法,对人生疾病进行基本预测。

  人生疾病就是与气候有关。“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然能生万物,也能对万物有害。这就取决于人体的正气。人体的脏腑是一个整体,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

  正常的气候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恶劣的气候是对人造成致病的因子。中医药理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说明病机。以脏腑为内,经络为外,内外是一个整体。

  内伤疾病多自内而发,病变多在脏腑,有时也会从时病转归,或者又是五行不调兼感外邪,总之是脏腑经络气血变化的反映。

  我们生活在天体之间的人类,不就是一个个装有五脏六腑的小宇宙吗?

  关于人体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的对应关系命书说,“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头颈寻裂缺,颜面合谷收,股背尾中求,肚腹三里留。”

  “又火主心,木主肝,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

  天干地支配人体,说明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如果人体的五行缺火则心易患病,缺木则肝易患病,缺土则脾易患病,缺金则肺易患病,缺水则肾易患病,所谓缺木则易朽,缺土则易崩,缺金则易空,缺火则易发,缺水则易贫,就是诸于此理。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如何根据五行来选择颜色,改善你的运气!

 

 

  古代哲学家常以五行理论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以五行间相生相克来阐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维持着协调平衡,并将这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要素称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演化万物,万物形成后,形状、颜色均反映出内在的五形特征。

  五行对应的方位是:

  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将色彩与五行紧密联系起来,人们认为色彩本身亦是形成宇宙的重要因素。想要利用颜色来调整风水磁场,当然也要了解每个颜色背后的含义;五行属性不同,所代表的颜色也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影响也大大的不同。

  五行与色彩的关系

  木——绿色、青绿、深绿、蓝绿

  火——红色、暗红、朱红、紫红、紫色

  土——黄色、土黄、褐色、咖啡色

  金——白色、金色

  水——黑色、深灰、蓝色、蓝黑

  在五行与色彩的结合应用上,从我国古代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度,如古代崇尚黄色,常常被看作君权的象征,古代帝王的衣物、生活用品等均为黄色,黄色在五行中为土,地处中部,所谓四方皆归于我,以中为贵,确立以黄色为尊贵,后世都遵循这个规定。

  紫禁城城墙为红色,而上面的琉璃瓦及故宫众多殿宇的金顶都为黄色,体现了五行中火(红色)土(黄色)相生的原理。历经数百年沧桑,紫禁城在今日更显其独步天下的王者风范,而这恰恰印证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江南传统建筑的白墙黑瓦,亦依据了五行相生的原理,白色为金,黑色为水,是为金生水。

  反之,颜色与五行亦有相克关系:黑水克红火、红火克白金、白金克青木、青木克黄土、黄土克黑水。如五行属土的人避忌用青色作为装修主色调,因为青色为木,能克黄色的土,房主在装修时应小心使用颜色。

  颜色破坏生命,相等于五行相克,颜色丰富生命,相等于五行相生。若八字中五行欠缺某些元素经,可选择适当的颜色来化解。

  此外,不同颜色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这五种元素组成,而五种元素各以不同的颜色为代表,并各自代表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器官。因此在古人看来,选择食物也要“对症下单”,即你身体的哪个器官不舒服或出现了问题,就吃其对应的某种元素的食物。

  缤纷世界,看似变化无常,都是由五行八卦构成的。颜色本身没有好坏与吉凶,但在色彩的选择上,一定要顺应自然法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周易不易与变易之理。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中国的五行真是厉害

 

 

  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为发展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为平衡

  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五行和谐与否直关身体运营,哪一项强了弱了都会出现相应的身体症状,所以,了解机体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属木的时令:春季

  属木的器官:肝、胆、眼睛。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五行本来是按肝→心→脾→肺→肾这个方向相生的,肝过劳虚弱,心、脾、肺、肾都进入波及范围,而且过劳积累的怒气也会伤肝。所以加班时的零食不妨准备一些酸味的,比如话梅。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属木的情志:怒

  属木的味道:酸味

  属木的食物:青色食品

  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

  

  属火的时令:夏季。

  属火的器官:心、小肠、舌

  属火的情志:喜

  属火的味道:苦味

  属火的食物:赤色食品。心属火,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推荐食物:红豆、红枣、胡萝卜、红辣椒、西红柿

  

  属土的时令:长夏。是指在夏天中干热过去,开始下雨的一段时间。 

  属土的器官:脾、胃、口

  属土的情志:思

  属土的味道:甘味

  属土的食物:黄色食品。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现问题,对应的是黄色食物。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养分供给者的角色,它们调理好了,气血才会旺盛。

  推荐食物:橙、南瓜、玉米、黄豆、甘薯

  

  属金的时令:秋季。秋天最应该保养的是肺,最容易出现的病痛是咳嗽,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响。秋天草木开始枯萎,很容易让人感时伤月,心情抑郁。

  属金的器官:肺、大肠、鼻

  属金的情志:悲。悲属金,跟肺同源,过度悲伤就会造成肺损伤。

  属金的味道:辛味

  属金的食物:白色食品。金系食物对应的主要是肺脏,大多是白色食物。它们性情偏平、凉,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

  推荐食物:梨、白萝卜、山药、杏仁、百合、银耳

  

  属水的时令:冬季

  属水的器官:肾、膀胱、耳。外餐过多会伤肾,这可是我们最在意的器官。大厨做饭共同的特点就是油大盐大,这样更下饭更香。可是咸味属水,和肾一族,适量是有益的,过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时面色发黑,肾脏可能有问题。

  属水的情志:恐

  属水的味道:咸味

  属水的食物:黑色食物。这些食物对应的是肾脏及骨骼,经常吃能帮助和肾、膀胱、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正常,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积存在体内造成体表水肿,有强壮骨骼的作用。 

  推荐食物:黑豆、黑芝麻、蓝莓、香菇、黑枣、桂圆、乌梅

  简单来说就是:

  五行:火      木   土   金    水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五腑: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舌      目   口   鼻     耳

  五华:面      爪   唇   皮毛 发

  五味:苦      酸   甜   辣    咸

  五色:红      青    黄   白    黑

  五情:喜      怒   忧   悲    恐

  五液:汗      泪   涎   涕    唾

  一、五脏与五腑 

  在传统文化中,肝对应的腑是胆,所以有“肝胆相照”这个词。胆气生发起来,肝气才能为之生发。 

  心对应的腑是小肠。在日常生活中,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是心经当令,但是心不受邪,所以小肠可能会代君受过,假如吸收这方面出问题了,会出现一些小肠病。小肠经当令时,如果人出现脸红、心慌、胸闷这些象,实际上是心和小肠的表里关系出了问题,是心脏出问题前兆的一种象。 

  脾对应的是胃,它和胃是一种表里夫妻的关系,脾不好胃就不好,胃不好脾也不好。 

  肺和大肠相表里,人要大便时,一定是靠肺气把大便排出来的。人们皮肤的一些症状也和大肠有关,有些问题中医可能不直接扎肺经,而直接取大肠经,泄大肠经的火就可以解决问题。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才能促进膀胱司开合的功能,尿液才能正常的储存与排泄。

  五色五味五行与饮食养生深奥之秘!!!据说扁鹊有透视眼 能看到五脏六腑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了? 这与五色五味五行与饮食养生很大关系,这五色五味五行与饮食养生你不会应用,你的疾病就会现在脸上,他自然会看出你哪里不好,什么透视眼,只能说他对五色五味五行与饮食养生很有道道!好了不说了,下面大家看了就知道了!

  五谷:这里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

  五果:这里指桃、李、杏、栗、枣。桃子有益气血、生津液的作用,是理想的滋补果品。

  五畜:这里指牛、羊、豕、犬、鸡。牛肉能补气健身,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厢’之说。

  五菜:这里指葵、藿、薤、葱、韭,是说蔬菜具有充养人体的作用。

  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不同,只有做到各种食物合理搭配,纔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素。

  二、五色与饮食养生

  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对应,搭配合理,是饮食养生的基础。从中医角度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心色是赤色,属夏天,所以红色的食品养心入血,还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养心更为重要,应适当多吃山楂(红果)、蕃茄、红苹果、红桃子、心里美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

  肾色是黑色,属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应该养肾。因此,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

  肺色是白色,属秋天,所以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因此,秋天应适当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

  脾色是黄色,四时皆养,所以黄色的食品多补脾。尤其在长夏和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应适当多吃山药、马铃藷、黄小米、玉米等黄色食品。

  肝色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青色食品多补肝。尤其在春天应适当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三、五味与饮食养生

  味过于酸:酸味补肝,为过于酸,反而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味过于碱:碱味补肾,味过于碱反而能伤肾,损坏骨头(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抑心气(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

  味过于甘:甘味补脾,味过于甘,反而能伤脾,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土克水),出现面黑。

  味过于苦:苦味补心,味过于苦,反而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

  味过于辛:辛味补肺,味过于辛,反而能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

  四、人与五行之间的玄机

  地有五方,人有五行,吃有五味……宇宙之间怎样把握不同的五行饮食密码,为不同五行类别的你调整健康与运程呢?楚淇将会在以下五期分别导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的人的外貌特征与相应的五行饮食调运的玄机。

  木型人——仁慈、有义气

  外貌特征:较瘦削,有的又高又纤长,有的小巧玲珑削瘦的看上去清瘦挺拔,腰较长,背上少肉,木型人面长长,面色青青的。

  木型人喜欢吃什么呢?(木)、(水)类食物

  (木)木型人食得酸,青梅,喜欢吃蔬菜,对肥肉不是很感兴趣。喜欢喝茶、尤其花茶(因为花茶含五行木最重)

  (水)喜欢喝菜汤,鱼,海蜇等爽口的咸味,木型人喜咸味不爱甜味的。

  木型人在五行养生与调运上应吃什么?

  补运:(木旺、土弱)应补五行土来补运程:(土)多吃肉类、如牛肉,南瓜,甜品,黄豆等

  健康养生:(木旺、火弱)应补火而平衡木型人面青、运行不佳、宜补温补食物:红苹果、红枣水、猪心等。

  金型人——娇贵、有威望有权威

  外貌特征:骨架大,肌肉结实,额高而且宽,皮肤白净,鼻高又大,整个外型方方正正。说话声音像钟声,又大又亮,头发少或不润泽。

  金型人喜欢吃那些东西?(土)、(金)类食物。

  (土)甜食,较爱吃肉、百宝粥、花生等

  (金)豆制品、姜葱、鸡肉等。

  金型人五行上补运应吃些什么?

  补充(木)类食物:金旺克木,补木平衡(补运)

  (木)木瓜、绿茶或普里茶,柠檬等

  补充(水)类食物:金燥水润,补水滋润(调健康)

  (水)雪梨、咸水鱼、鸡肾、猪耳等

  水型人——聪明灵牟、口才好

  水型人有两种外貌特征:

  1.瘦水型:面部同全身皮肤较黑,体型瘦长,眼睛小而深陷,骨框正而且肌肉结实。

  2.肥水型:身材肥矮,手脚短短圆圆,肚子、屁股、耳朵都大,肉多骨少,并且全身肌肉松散。一般瘦水型人较积极些,肥水型人较爱享乐些。

  水型人喜欢吃什么:(水)、(金)类食物

  (水)卤水拼盘、海鲜、特别是贝壳类的海产品,而且喜欢口味吃咸味较重。

  (金)糕点、玉米、蒜、姜葱鸡脚、喜欢喝汤、吃粉的时候喜欢放辣椒。

  水型人在养生调运上应吃什么?(火)、(木)

  补运调运:(水旺、火弱、应补火调运):狗肉、羊肉、山楂、鸭舌、西红柿、西瓜

  健康养生:(水旺、木虚乏力)护肝、肾为宜:蔬菜、青梅酒、鱼头。

  火型人——有礼、积极、主动

  外貌特征:眼睛又圆又大,胡须少,鼻头红,面色赤红肌肉结实,骨架外露。体型特点上尖下阔(头细下身宽)。火型人脑袋通常较尖,脸色红润,神气活泼,身材较瘦,行动急躁,行走非常快。

  火型人五行上补运吃什么好?多吃水属性的食物。

  火旺水枯,应补水克火平衡运程。(补运)

  补运水类食物:燕窝、海带绿豆汤、水鱼、炒鸡肾球、紫菜蛋花汤、椰汁西米露。

  火型人调健康养生五行上应多吃土类食物。如雪耳糖水、马蹄水、蜂蜜、豆沙饼等。

  土型人——规范、讲信用。

  外貌特征:土型人通常腰粗背厚,有的身形又高又大,但肌肉较松弛,有的中等身材,但肌肉结实。相对矮小的土型人比高的土型人思维灵活一些。土型人除了腰粗背厚,骨头又大又重,颈短头圆,面部最大特征是嘴唇厚鼻大,面色红黑透黄。土型人多数都宽容厚道,勤劳忠厚,重信用,讲正义。做事有计划,有智谋,是实业家的材料。土型人性格偏内向,做事规矩,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

  健康方面:土型人易患肠胃方面疾病,易患消化不良的问题。

  土型人调运应多吃五行属木的食物:蔬菜、粗纤维食品、云耳炒西芹,茶树菇炒鸡、绿茶、豆苗、柠檬水等。

  土型人调健康应多吃五行属金的食物:菊花茶、豆腐、莲藕绿豆汤。

  春季食谱

  1.春季是万物生发,阳气呈现的季节。从事于设计及策划工作行业的朋友,在策划服务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要保持活跃的思维,创作出与别不同的设计意念赢得认可实属不易。这些朋友需要调节好作息时间,保持最佳状态才有更多精力用于工作之上。除了适当的休息养好精神以外,饮食也是保持身体机能旺盛的主要来源,那么在玄学上吃什么可以增强思维的创造力与灵动力呢?玄学上称“文昌星”代表思维与创作、学习能力。文昌星五行属“木”,亦称为“文曲星”主科发创作。由今期起,楚淇将分三期向大家推荐几款春季旺文昌的饮食。第一款:“韮菜蚬肉炒蛋”——韮菜五行属木,切段勿切粒状,可强化其“木”力。蚬肉五行属“水”,配以鸡蛋五行之“金”,这三个组合成了极强的五行生旺链。主助思维及明目,春季从事设计策划的朋友可以多吃这款菜式。

  2.“文昌星”除了有利于创作及设计行业的朋友外,对正在就读学业的年轻朋友,同样可助其发挥学习的潜在力。今期楚淇推荐大家的文昌食谱是——“青瓜炒虾仁”,青瓜五行为“木”,含丰富的维生素及丙醇二酸,属纤维食品,可助排毒。青瓜选青绿的不要去皮,瓜籽去除,切片配以鲜虾仁同炒。鲜虾仁五行属“水”,玄学上水具有润透贯通的能力,有助文昌星的发挥其木性。鲜虾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为益智健脑的食品。正在就读的朋友在春季可多吃该菜,再配合规律充足的睡眠则事半功倍。

  五、五行系统图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人体的实体性器官生化并储存人体的精华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肾  空体性器官,人体的输送管道 、消化食物并排除废物

  木--肝脏·胆  主经络  开窍于眼 对应春天 绿色  春养肝胆

  火--心脏·小肠  主血脉  开窍于舌  对应夏天  红色 夏养心 

  土--脾脏·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升华之源 黄色 一年四季 养脾胃 

  金--肺·大肠     主皮毛  开窍于鼻  对应秋天 白色  秋养肺 

  水--肾·膀胱     主骨髓  开窍于耳朵 对应冬天 黑色 冬养肾

  春养肝 夏养心  秋养肺   冬养肾  一年四季养脾胃 

  六、人体十四经络运行穴位 

  肺经-(从胸到手)--中府-尺泽-列缺-少商 

  大肠经(从手到头)--商阳-合谷-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胃经(从头到脚)-- 

  承泣-四百-头维-人迎-缺盆-乳中-乳根-天枢-梁丘-足三里-解溪-历兑 

  脾经(从脚到胸)-- 

  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心经(从胸到手)-- 

  极泉-神门-少冲 

  小肠经(从手到头)--少泽-肩贞-天宗-听宫 

  膀胱经(从头到脚)--睛明-攒竹-天柱-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至阴 

  肾经(从脚到胸) --涌泉-太溪-阴谷-俞府 

  心包经(从胸到手)--天池-曲泽-郄门-内关-劳宫-中冲 

  三焦经(从手到头)--关冲-四渎-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 

  胆经(从头到脚)-- 

  瞳子髎-率骨-风池-肩井-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足窍阴 

  肝经(从脚到胸)-- 大敦-行间-太冲-章门-期门 

  督脉(行气)-- 

  腰俞-腰阳关-命门-脊中-至阳-身柱-大椎-风府-百会-神庭-人中-龈交 

  任脉(司血)-- 

  承浆-廉泉-天突-膻中-鸠尾-中脘-神阙-气海-关元  

  七、十二时辰·经络·五脏六腑·养生 

  手三阴肺经 (1:oo_3:00) 

  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及喉咙疼痛 ·宜调理肺经和熟睡 

  手三阳大肠经(5:00-7:00)牙齿痛痛·颈部肿大 

  ·宜喝温开水排便·调理大肠经 

  足三阳胃经(7:00-9:00)腹部长鸣·消化不良 ·宜及时吃早餐 调理胃经 

  足三阴脾经(9:00-11:00)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 适量饮水·调理脾经 

  手三阴心经(11:00-13:00)喉咙干燥 头痛口渴难思  吃午餐 休息 静养阴血·调理心经 

  手三阳小肠经(13:00-15:00)喉咙 颔部痛 肩痛如裂 臂痛如断 ·调理小肠经 少吃食物 

  足三阳膀胱经(15:00-17:00)经头痛 眼睛痛 颈项痛 ·宜饮水运动 调理膀胱经 

  足三阴肾经  (17:00-19:00)四肢冰冷 腰酸背痛 耳鸣 ·宜休息 调理肾经 

  手三阴心包经(19:00-21:00)胸痛心律不齐 手部灼热 ·宜吃晚餐 散步 快乐 调理心包经 

  手三阳三焦经(21:00-23:00)耳鸣,声音模糊 喉咙肿痛闭塞   

  ·宜心平气和 调理三焦经 

  足三阳胆经 (23:00-1:00)头昏目眩 口苦 善太息·宜睡觉 调理胆经

  足三阴肝经(1:00-3:00)胸闷疲倦 黑眼圈 特别容易烦躁 

  八、皮肤是内脏的一面镜子 

  脸色:青·肝气郁结; 

  红·心火旺盛;  黄·脾胃不和;  白:肺气不宣;  黑:肾气不足 

  舌色:红·热症; 白·气血不足; 暗紫·血瘀 

  舌苔:白·寒症;黄·热症 

  胃虚:发髻线及额头有黑色素、皱纹

  胃热:发髻线及额头有暗疮、口臭 

  黑眼圈:心循环受阻,眼袋:膀胱代谢受阻 

  肝气不足:有色斑;肝气过剩:红血丝 有皮疹、便秘 

  肺热:皮肤过敏  肺气不宣:毛孔粗大、皮肤过敏 

  脾虚:唇暗或有黑色素  

  子宫湿热:暗疮、脓疮(可能有肌瘤)

  子宫寒或有黑色素,色素沉积 

  食物-食管-胃:

  A:脾虚:唇暗或有黑色素 

  B:胃虚:发髻线及额头有黑色素、皱纹 

  C:胃热:发髻线及额头有暗疮、口臭 

  九、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一下七个方面的机能下降

  1:脾胃下降-肝消化吸收胃里的蛋白质不充分——肝的储血不够——肝气不足:抑郁,额骨有色斑,头顶头发早白:肝气过剩:易怒、红血丝、眼涩眼红——胆循环受阻:头发两侧头发早白,口苦 

  2:脾胃功能失调-肝藏血不足-心的全身循环不够-血不养心——黑眼圈、手足冰冻、夜梦多或失眠——小肠机能下降-口舌生疮、腹泻 

  3:脾胃功能失调-肝气郁结,淤滞成块-导致子宫附件疾病——子宫寒,经量少,口边颜色暗或有黑色素,颧骨下面两额有黑色素;子宫湿热,口边及下巴有暗疮 

  4:脾胃功能失调-肝气上亢-肺热——红血丝,毛孔粗大:鼻塞、打喷嚏——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燥-便秘 

  5:脾胃功能失调-脾运化气给肾的能力降低-肾气不足-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代谢受阻——眼袋,面部浮肿,耳鸣;尿频,下半身水肿,腰足无力 

  6:脾胃功能失调-脾运化气给肾的能力降低-肾气不足-推动不了大肠的蠕动-便秘 

  7:脾胃功能失调-脾虚-脾不同血-月经量多(血海。经量多-脾经;经量少-肝经) 

  脾-造气、统血、运化

  文章来源:中观国学

  2018年12月2日更新

 

 

 

 

 

洛 书 之 趣

 

 

  首先,洛书是如何产生的?或者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我们看到只是生成后的数字格局,纵横十五:“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这个样子。但如果给出1-9这样九个数字,我们又能怎样得出洛书九宫的格局,前提在没有接触过洛书九宫幻方的情况下。

  其实洛书的创造总结起来就八个字:阴阳顺逆,对立统一。也就是说洛书创造的过程也是阴阳呈现出来的过程。

  下面我描述下这个过程:

  首先我们拿到这九个数字,将它们顺其自然地纳入九宫之中(9=3*3),即:

                    1         2         3

 

                    4         5         6

 

                    7         8         9

  这个排布方法是很简单的,将他们依次排下去。如此,横向等差1,纵向等差3。有些类似河图的十数,5种组合,1 6,2 7,3 8,4 9,5 10。(10=2*5)

  为了后续解释方便起见,我们这里把四隅宫1379称为阳,四正宫数字2468称作阴,以应奇偶之分。而5在中宫无阴无阳,亦阴亦阳,为太极中心。

  一、我们保持阳数不动,阴数旋转变动,旋转调动180°。即2到8的位置,8到2的位置,4到6,6到4。箭头所指,即为旋转调动的方位。见下图:

  而对此我把这个过程,用文字简化成:

  然后看下他们旋转对调位置后,是什么样的

  我在这里包括后面旋转后的结果图中19数字都用红色标示出来是为了方便可以看出这是洛书。只是头超向了右下方向。

  看不出是洛书的不再作过多说明,内容还有很多…

  二:阳数开始转动,全部表现为顺时针转动45°。而阴数相应地逆时针转动135°。这里的旋转的顺逆方向和角度问题不做太多说明了。

  把过程走出来,得到下图。

  可以看出,这是倒立方向的洛书。

  后面省略不必要的文字说明了,直接上图。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如此便是八种得出洛书的方式,分别是八种方向、角度的洛书呈现。每一种方式我都用了三张图,分别是思路,过程和结果。而把这思路,过程和结果整合出来,分别成一张图。

  即是:

  由此可以宏观地看到整个过程的局象。

  好,再回到我上面说的,洛书创造的过程,总结起来的八个字:阴阳顺逆,对立统一。

  阴阳,为奇偶之分,顺逆,旋转方向的整体不同,对立统一便是限制在180°这个角度上面。180°是一种对立的状态,统一,阴阳顺逆都保持了旋转角度之和为180°。或者说相对宫位里同一种性质的旋转角度和也是180°,比如相对来说3宫里的阳顺90°,7宫里的阳逆90°,同为阳,顺逆有别,度数之和依然保持为180°。

  另外,需要额外说明的是,中五,在上面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自旋转,也可以理解为不旋转,亦静亦动,若顺若逆。中宫是比较玄妙的地方所在。

  这个过程,洛书创造的过程一揭示了阴阳顺逆之理,再者说明,阴阳顺逆的结果就是向洛书靠拢的趋势。由此而得太极图,也是基于洛书的格局得出。

  还没有结束。

  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洛书的神妙所在。

  洛书是极简主义,不喜文字的赘累,但为了别人能看懂,我还是有必要用文字描述下。

  而这里,我将要讲的,将涉及洛书更深奥的知识:洛书是时空的全息模型。

  首先我们把洛书放过来:

         4             9             2

 

         3             5             7

 

         8             1             6

  下面,我将会使用另一种“魔法”。在洛书身上搞一些事情。

  一:将洛书各个数字分别乘以1,看其结果。当然了,大家都知道所有数字都得到本身。好,我在每个数字上面画个圈,代表着乘以1(赋予一宫的属性),得到本身,回归到自身。并用图表示:

  接下来,将洛书所有数字乘以6。看下结果的趋势规律。发现1*6=6,1指向6;3*6=18,3指向8(抵消十进制,取其尾数作为其得数本质属性);9*6=54,9指向4;7*6=42,7指向2。而所有的偶数乘以6,尾数都是本身。这个过程,见下图。

  这个过程,同样的我描述为洛书被赋予6宫的属性后,数字所指。偶数回归在自身,奇数全部呈现相同的旋转方向和角度,即顺时针旋转45°。

  这里稍微停顿一下,我们发现洛书被赋予1和6的属性后,有部分相同的地方,即偶数位置都回归自身。1和6同时也被称作静数,16属水。

  继续:我们组合着来看27(省略相关描述文字)。

  赋予2的属性:

  赋予7的属性:

  又发现,赋予2和7的属性,偶数位置变化相同,全为逆时针旋转90°。

  继续来看3和8:

  赋予3宫属性

  和赋予8宫属性

  偶数全为顺时针旋转90°。

  4和9。

  赋予4宫属性:

  赋予9宫属性

  有意思的是在洛书里,所有数字乘以9,尾数位置全为对宫数字。学过奇门遁甲的朋友大概这里会想到反吟。

  同样的,我们发现赋予4和9,偶数位置全部表现为对冲到对宫数字。

  而所有数字乘以5和10,尾数非5即0。

  偶数位置,2*5=10,2*10=20,即都指向中宫0,为隐藏的10了。

  之所以这样分开着,一对一对的来施“魔法”,便是为了让大家能体会五行的存在。

  最后我把整个过程整合在一张图里。赋予几的属性,那就把它放在相对洛书的宫位之中。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

  相对的数字,相对的属性宫位,呈现相对的性质趋势。有点绕,是吧?没关系看图,举个例子来说。

  9这个数字在赋予8的属性后,9指向2,在被赋予2属性后,9指向8。属性相对,指向相对。而且,所有的数字情况都是如此。不再一一说明了。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说一下。

  我们看18349276这样的一个过程,分别赋予18349276的属性后,看到奇数全部依次指遍每一个位置。而偶数则做出一个停留的动作,即在每一个偶数上面停留一次。而正是从这个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五行的影子。不是吗?

  再者,我们整体来看,1834为顺,9276为逆。即赋予1834的属性,数字指向趋势全部为顺时针,9276为逆时针。这里提示一下,因为我没有作图,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过程。参照十二地支和24节气纳入洛书格局后,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们来看1379四正宫。1宫子,冬至,数字回归自身,此时太阳照射南回归线;9宫午,夏至,数字极动至对冲之地,此时太阳照射北回归线。3宫7宫为太阳两次照射赤道位置,气温暖宜,阴阳平分,日夜参半。

  好的,回到我那句话,洛书是时空全息模型。模拟太阳运行的同时,阴阳、五行、顺逆由此创生!所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

  上面介绍了洛书在时间层面全息的体现。下面说下洛书在空间方面的全息展现。但又是一笔不少的文字输入。

  这张图相信有不少人都看到过。这张图的制作原理是将九宫的每个数字,即1-9分别放置在中宫位置,然后依照洛书中数字推进原理将其他宫位的数字推出来。再把得出的各个变化九宫以其中宫数字为准对应到洛书相对宫位的位置。

  举个例子来说

  这是9在中宫,下图所示为其他宫位数字推出过程。

  然后把这个图放在大洛书9宫的位置即可。其他同理。

  接下来,有九张图是我徒手画的,放进来,洛书空间全息体现尽在其中,不再多言。

  以上便是我对洛书的论述。当然,洛书还不只如此,剩下我有掌握的更多是纯数字上面的巧妙体现,涉及一些数字计算,略显冗杂。提一个简单的:

  1+5=2+4

  3+5=2+6

  9+5=6+8

  7+5=8+4

  2*2=1+3

  4*2=1+7

  6*2=3+9

  8*2=9+7

  补充,在洛书的研究过程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五行数字27(火)在洛书中位于立秋,秋分宫位,而49(金)在洛书中处于立夏,夏至宫位。看似有些矛盾的地方,其实不然,这正是洛书体现顺逆的一个方面。16,38顺,27,49逆,即木,水顺,火,金逆。阳顺阴逆。

文章来原: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破译《河图洛书》千年不解之谜

 

  刘思成

  茫茫宇宙,朗朗乾坤,曾让多少智者先贤为之遐想。历代的智人哲者无不为自己存在于天地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的玄机而伤透脑筋。仅就《河图洛书》那几个黑白小点,不知花去了他们多少脑汁。研究之书籍文稿,也不知有几千万字。但问题不外乎在以下几点:

  1、河图洛书的生成年代、地点以及发明者?

  2、它的原始含义和与宇宙本原的关系?

  3、它和八卦和阴阳五行的关系,谁先谁后?

  4、它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5、它与人的关系和对人的影响?

  6、它的“象、数、理”之间的关系与应用。

  一、“河图洛书”的真伪之争

  面对《河洛》之生成年代、地点以及发明者,除却地区性区域以外,几乎无从考究。而人们争论最多的,就是其“真伪性”。

  “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又见于《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在先秦到两汉,乃至唐代,诸文献记载中,均以为“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内,黄河之滨,龙马负图而出,献予伏羲。伏羲依此演卦。

  又相传,大禹之时---洛阳之西,洛水中有神龟,背铭洛书,示于大禹。禹即依书治水奏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统治天下。后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后人对《河图洛书》,则倾向于《周易·系辞下》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然“河洛图式”于宋前所未见。故疑“河洛图式”是宋人所为,非古时所有。于是以后一千多年,图书之争,愈演愈烈。

  1977年春,安徽阜阳,于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一件“太乙九宫占盘”,争论从此告一段落。因其图式与“洛书数”完全相同,绝非宋人臆造。

  《太乙九宫占盘》(如图1)分正背两面。正面中心之“圆图”,以八条射线标明了“四正、四隅”的方位,其数顺时针依次为

  “一八三四九二七六”,

  “四正”标有“1君”对“9百姓”、“3相”对“7将”;

  “四隅”是“2”对“8”、“4”对“6”,完全吻合于《洛书》。外层方边,标有各宫节气,分列八方。于方圆之间,刻有占辞:“当者有忧”、“当者病”、“当者有喜”……

  论其意义,表明《洛书》早存于西汉。

  至于1987年,在安徽含山长岗乡凌家滩村一处,出土距今5300年前,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时,发现的一套玉器——玉龟和玉版(见下图2),不少专家疑是古版《图书》,本人则觉有点牵强。

  二、“河图洛书”生成的地区

  至于“河图洛书”生成地区,说法也不一致。

  有“洛南说”、“洛宁说”。不过河洛地区大概是指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即今河南西部地区。南有外方山、伏牛山,北为黄河,西立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时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

  《河图洛书》就算不是发明于此,也必然繁荣于此。至于有人把《河图》比天上之银河,那只是一种大胆的幻想。

  三、古人的《河图洛书》观

  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含义和与宇宙本原的关系,可以说无甚建树。

  西汉刘歆(约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

  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

  宋初陈抟(871~989年)著《易龙图》,援引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说”,画出了几个图式——“龙图”,其中就有今之《河图》。

  从陈抟到邵雍均以从“一到十”称为《河图》,从“一到九”称为《洛书》。

  刘牧(1011-1064年)的看法正好相反,把“一到十”为《洛书》,“一到九”为《河图》。

  西蜀隐者又把陈抟之“先天太极图”看作是《河图》。南宋朱震(1072-1138)于《汉上易卦图》中载其图。

  南宋蔡元定(1135~1198)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续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

  朱熹(1130~1200)认可蔡元定的看法,在《周易本义》卷首载是图,后世一直援用自今。

  南宋薛季宣(1134-1173)又把“九数河图”、“十数洛书”看成是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

  清黄宗羲(1610-1695)《易学象数论》、胡渭(1633——1714)《易图明辨》也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

  今人高亨(1900-1986)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

  最早持不同意见者是胡瑗。胡著有《周易口义》,其中说:《易传》的“圣人则之”,非则之画卦,而是“法则其时,以行其事”。既然非则之画卦,则《河图》与八卦无关矣。并由此指出,以往一切说法都不成立。

  继胡瑗后,欧阳修态度更为激烈,在《易童子问》中不仅指出“圣人则”之画卦和“仰观俯察”之画卦有矛盾,而且还彻底否认有“河出图”之事,继而否认《系辞传》为孔子所作。在胡瑗和欧阳修心中,所谓《河图》,就是“八卦”,非黑白点阵。而此种观念,源于孔安国、刘歆、王充等人。接着程颐更讽刺地说,观兔也可画卦,何必《河图》!(见《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一、四》)

  而程颐的传弟子薛季宣则认为:《尚书》、《周易》之《河图》,乃地图也,非黑白点。项安世则认为:“窃意图者必有八卦之象,书者必有古文字之形,而今不传尔。”此外,说河、洛出图书之事纯属怪诞妖妄者,还有杨简(《杨氏易传》)、叶适(1150~1223)(《习学记言》)、赵汝梅(《易雅》)等人,还包括朱熹的弟子林至(《易裨传》)以及宋元之际的俞琰(《读易举要》)。他们大都明确指出,黑白点之《河图》、《洛书》,不过是刘牧据九宫和五行所画。

  明儒臣宋濂(1310—1381),则否认以“数之多寡”为《河图》、《洛书》,他说:唯刘歆以八卦为《河图》,班固以《洪范》“初一”至“次九”六十五字为《洛书》本文,庶几近之。(《河图洛书说》)另归有光则力主废《河图》、《洛书》,认为《河图》无休止之争,即说明无论是黑白点《河图》还是什么别的《河图》,都是不可靠的。(见《易图论》)。

  清初,精于考据的“乾嘉学派”,纷纷著文、著书,反对黑白点《河图》,认为其非《尚书》、《周易》中所说之《河图》。其中最著名者有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黄宗炎的《图学辨惑》,毛奇龄的《河洛原舛编》,胡渭的《易图明辨》等。黄宗羲说:“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隘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继二黄、毛、胡之外,惠栋(1697-1758)在《易汉学.辨河图洛书》说:“其(指刘等人)说皆与《河图》合。然康成、仲翔未尝指此为《河图》。则造此图,以为伏羲时所出者,妄也!桓君山曰:“河图、洛书俱有兆,然而不可知”。乃知汉以来,并无图、书之象。夫子曰:“河不出图”。东序《河图》,后人安得见之?虽先儒皆信其说,吾不敢附和也。

  近贤刘大钧于《关于“图”“书”及今本与帛本卦序之探索》一文中道:“作为铁证的是:考《旧唐书·礼仪志四》'天宝三年,有术士苏嘉庆上言,请于京东朝日坛东置九富贵神坛……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六八为下…….’此一段文字记载,足以做宋人“洛书”乃袭前人“九宫”说而出之铁证,亦一九七七年春,在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在唐时仍有传授的铁证。”刘大钧尽管把《洛书》的出现大大地推前了数百年,但还是没有解决《河图洛书》是否古已有之的问题。

  四、《河图洛书》源于自然反映着自然

  纵观历朝历代,于《河图洛书》之研究,绝大多数都停留在古书的片言只语之中,假如某个古人出错,研究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也正因如此,千年的“真假”之争,至今不休。

  另外,从数字到数字,沉迷于数学游戏,也于哲理越去越远。

  其实我们做学问,一不为炫耀学识,二不为卖弄文字。光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探讨得再“精确”,也是毫无意义的。数典忘祖,前车之鉴。其实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既然无任何实据可依,不若从常理出发,从自然入手,逻辑地推理其起源,研究它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实实在在地把古今知识,科学地承传下去,把这些知识服务于社群!这才是我们研究学问的目的。

  我们研究《洛书》不仅因为它有文化上、数学上的价值,还有更重要的——实用价值。如《堪舆学》就是利用《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创造出了一整套比较完善而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已经实践和服务了人类一千多年了,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它就是当今最受堪舆学界推崇的《玄空飞星学》。

  我研究实践各类风水理论近30年,唯独《玄空飞星学》最合乎实际!其他的理论虽然也偶有所验,但如一个停下来的钟,每天也能准两次一样,只是碰巧而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河图洛书》在实践中行得通,当然就有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了。

  五、“洛书数”神秘的排列方式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以为《河图洛书》必源自于自然,也必反映自然之规律。今天,我们就从大自然入手,察《河图洛书》之玄机。

  先观《洛书》

  过往人们总被那“载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的排列方式、被它那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均衡数理所折服。便一头栽进那扑朔迷离的数学幻方里,迷失了研究的方向,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在研究的过程中,先要拚弃崇拜心理,不堕入数学幻方,不数典忘祖,不以为《洛书》有多玄。而从自然的、形象的、合理的方面着手,一揭其神秘面纱。

  在远古蛮荒之时,人对大自然之认识,应该是十分直观的。由于文化的单一,成见之稀有。人们只能从感官出发(当然不排除特异感官),观环境,知事物。而最为常见、最具影响力、规律最深的,莫过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星辰的昼伏夜出、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因此,古人在创造《洛书》之时,也就不离于此。

  《洛书》之于《堪舆学》,称为“九宫飞星”。

  把1至9数称为“飞星”,全因这“飞星数字”要循洛书数之顺序,随时间之变而“飞”。

  请看上图。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历代均以“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之习惯定方位和看地图的。

  此种习惯与我国位居北半球有关:因北半球的国家,都是南热北寒,所盖房子又都是坐北朝南为主,皇宫也不例外。因此,皇帝都是背北面南而坐,以皇帝为中心而论,就是前南、后北,左东、右西。地图在古时是罕有之物,只有帝王将相才可拥有,所以当地图置于皇帝面前,很自然就反映出上(前)南、下北、左东右西。

  以下,我们依“洛书数”顺序,一睹其飞行路线:

  1在正北、2忽于西南、3去正东、4位东南、5居中央、6至西北、7临正西、8转东北、9归正南。

  如此怪异之飞行路线,真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均无法得以贴切的解释。

  从地球自转、公转,太阳之东升西落,月亮、二十八宿、北极和北斗的出没等等,都无法解释!尽管有人附会硬解,但终难以服众。

  在研究中,我发现倘若将1到9数,按“太极图”的“S路线”排列(如上图),结果发现,这排法极贴近《洛书》,但没能达到横竖斜相加等于15的“平衡数理”。

  又思之,古人是否是为达“平衡数理”,故意对调(2)(8)呢?如若对调,则完全与《洛书》吻合。

  后来发现,前人也有过这种想法。但这毕竟是“数字游戏”,大有脱离现实之感。

  以往有学者认为:是先有“河洛”再有“八卦”。

  在《尚书·顾命》的孔安国传中就这样写:“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并形成了用“河图洛书”释八卦之“图书派”。

  但北宋名相欧阳修(1007~1072)于《论易辞非圣人作》一文中,质疑伏羲据《河图》而立八卦之说。他认为伏羲创八卦,是取法于天地及周遭之事物,和所谓河图无关。《易经·系辞上》所言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其意并不相关,硬把二者牵合而一,会误人子弟,影响极坏。并激愤地说:“古之言伪而辩、顺非而泽者,杀无赦。”

  我较赞同欧阳修的观点。

  但是,据我研究,“八卦”与“洛书”还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前一个是观自然阴阳变化而来,而后一个是根据八卦抽象而来。因为先有“图象”而后有“数理”,较为符合人类观事物而思规律的逻辑。

  另外,“八卦”均以“象”称,如“卦象”、“爻象”,而“洛书”均以“数”称。也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发现了《洛书》完全是脱胎于“先天八卦”的。

  六、“先天八卦”的起源

  说到“八卦”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一天,我与一位魔术大师相聚,聊起魔术之神奇。他言道:“其实魔术之神,是利用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特别是成年人,倘若在小孩面前表演,比较容易穿帮,因为小孩单纯。”

  此语令人深思。

  因为一些极其简单的事情,可能因为某些物证隐灭之后,再加上历史去远,学说日丰,思想益杂,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成见”更成了认知事物本原的障蔽!“八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除了古人认为“八卦”据《河洛》而出之外,于近代学术界,最为普遍的观点如冯友兰(1895-1990)的“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

  高亨(1900-1986)的“占筮竹棍说”,认为“八卦”是模仿有节和无节两种竹棍的不同排列方式而来;李镜池(1902-1975)则认为阴爻和阳爻,是古人用结绳法,记录占筮之数,后衍化为“八卦”的。

  目前则以“月体纳甲”说占主导。

  以上各说,吾均未敢苟同!

  我以为,“八卦”当源于“天文”、“地理”和“阴阳变化”。就像《易经·系辞上》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又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帛书系辞传》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可见古人也认为,八卦是观“天、地、人”三才之道而作,而人道、地道又法于天道,所以主宰者仍不离“天道”。

  要研究“先天八卦”,就不可偏离“天道”,更要懂得“阴阳五行”。在我国古代的哲学范畴中,“阴阳”与“五行”是其中最基本的两个。在早期的学术史文献中(如《庄子·天下》篇、司马谈的《六家旨要》)认为:中国学术起源于阴阳家,欲认知我国之科学史,“阴阳五行”是密钥。其横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丹术、建筑以及政治、军事、伦理、历史、文艺、哲学等众多领域,影响至深。

  故古人云:大道至简。

  关于“阴阳五行”之起源,也不复杂:先贤观天察地之际,只见日夜交替,便自然有了“阴阳”观念。白天光亮为“阳”,晚上黑暗为“阴”。昼“日”出,夜“月”出;“日”为太阳而“月”为太阴。随时之推移,生活信息日丰,人们便把周遭之事物,按着阴阳的基础,对号入座。如《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从而产生了“天阳地阴”、“男阳女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前阳后阴”、“南阳北阴”、“东阳西阴”等一系列的阴阳观念。“左男右女”,便据此而来。当我们背北面南时,很自然是左东右西,日出东方为阳,代表男性;日落西山为阴,代表女性。这就是“左男右女”的来源。

  而“先天八卦”的来源,也与太阳出没有关、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有关。

  远古,人观树木、山石时,发现太阳之变会引至阴阳之变。如今我们模仿古人,在一个晴朗的白天,置一卵石于我们的南面,观察其投影的变化。你会发现:当日出东方,卵石左明,右暗,形成“东阳西阴”的现象;随时间推移,到了中午,卵石南明而北暗,出现“南阳北阴”的局面;到了下午,卵石则西明,而东暗,变为“西阳东阴”。面对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恒常有序的阴阳变化,古人开始对其做出了理性而抽象的总结:太阳永远是“东升西落”的;南北永远是“南阳北阴”的;只有东西两面,每天都会出现“阴阳交变”。于是,他们便把这种极为常见的、很有规律的阴阳变化,抽象归纳成下图。

  如上图

  我们先看最里的一圈:是“左白右黑”,反映一种永恒的现象,那就是“太阳东升”。至今没变,此为“经度”的规律;

  第二圈是“上白下黑”,这反映了位居北半球的国家,永远是南热北寒,至今如此。同时在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河洛地区,永无日照头顶而无影的情况。在我国中原地区,无论何时,必然是山南阳、山北阴。因此第二圈描述的是“南阳北阴”的状况。这是“纬度”的规律;

  以上两圈,是总结在北半球,“经纬度”两个永恒不变的规律!

  接下来的第三圈,却是一个全方位的总结:它在确定了“南阳北阴”的基础上,又表达了东西两方的“阴阳平衡”现象——

  在白天里,卵石上午是“左阳右阴”,下午却是“左阴右阳”,可见东西两方的阴阳是均恒的。

  而在一年的春季与秋季,气温也是比较平均的。在气候学里,对一年四季温度划分的指标是这样的:气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气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气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为了表现这种“阴阳平衡”,古人在画第三圈时,把各占1/4圈的东西两方,画成了一半黑一半白。这样就把各占1/4的东西两方又一分为二了。

  为了达到每段匀等,所以也把各占1/4的南北两方,同样地一分为二,最终把每圈等分为八份。

  此时,象变魔术一样,一个“先天八卦图”,跃然眼前。这可是一个惊天的大发现啊!此即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

  1位于正南偏东的一块,是三个白道(古人又称之为三个阳爻),为乾卦;

  2正东偏南的是,上面一个黑道(古人又称之为阴爻),下面两个白道,为兑卦;

  3正东偏北,上下为阳爻,中间一个阴爻,为离卦;

  4正北偏东,是下面一个阳爻,上面两个阴爻,为震卦;

  5正南偏西,是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两个阳爻,为巽卦;

  6正西偏南,是上下为阴爻,中间一个阳爻,为坎卦;

  7正西偏北,是下面两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为艮卦;

  8正北偏西,三个阴爻,为坤卦。

  就是如此简单地“八卦”产生了。

  有人提出:第三圈的东西两侧,为什么要画成“上阴下阳”而不可以画成“上阳下阴”?因为如果画成“上阳下阴”的话,就无法与第二圈区分开来了。

  这个排列的方法,就是“先天八卦图”的排法。这也与《易·说卦》里所说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相一致。

  问题是先有“八卦图”还是先有《易·说卦》呢?

  如果我以上的推理成立,应该是先有“八卦图”而后有《易·说卦》,因为这样比较合乎逻辑。

  至于人们为何把“乾卦”代表“天”、把“兑卦”代表“泽”、把“离卦”代表“火”、把“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把“坎卦”代表“水”、把“艮卦”代表“山”、把“坤卦”代表“地”。又有另一番解释,它还是根据“阴阳”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以影响人类最巨的现象构成。

  如“天地”乃最大之“象”,而按照人这个个体来说,人立地以观天,只感觉大地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一动不动。按照“阴主静、阳主动”的原则,把“大地”以纯阴的“坤”卦代表之。相反天空中的一切,就像一匹奔马,永无止息地向前奔跑,因此就以纯阳卦“乾”代之。

  但是到了《周易》的时候,八卦的含义已经十分丰富,不再简单了。“八卦”已经有了男女之分。

  《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其实,我们可以有一个更清晰的叙述方式:

  三个阳爻为纯阳——代表父亲;

  三个阴爻为纯阴——代表母亲。

  然后用“指示法”,分别对其余的六个卦作规定。一个卦是由三个爻组成,从下而上分别为初爻、二爻、三爻,初爻为长、二爻为中、三爻为少。

  因此,震卦的初爻为阳,代表长男;坎卦的中间爻是阳,代表中男;而艮卦的阳爻在三爻,所以代表少男。

  同样,巽卦的初爻为阴,代表长女;离卦的中爻是阴,代表中女;兑卦的三爻是阴,代表少女。

  所以《易·说卦》里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说法是隐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它为了迁就“先阳后阴”(男尊女卑)的次序,把原来的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顺序打乱——把天(父)、山(少男)、雷(长男)、水(中男)四个阳卦放在先,把地(母)、泽(少女)、风(长女)、火(中女)四个阴卦放在后,先说男、后说女。

  而原来的“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顺序,是根据“先阳后阴、从下往上”的次序,非常严紧地按照形式逻辑的方法排列的。

  大家看看---

  “乾”、“兑”、“离”、“震”的初爻,均为“阳爻”;而“巽”、“坎”、“艮”、“坤”的初爻,均为“阴爻”。这是第一个层次;

  从二爻看,“乾”、“兑”初二爻均属阳爻,而“离”、“震”的二爻已经变成了阴爻。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三爻的变化,“离”卦的三爻为“阳”、而“震”卦的三爻却是“阴”。由此可以看出,“乾”卦是初二三爻均为阳爻,“兑”卦初二爻为阳、而三爻为阴,“离”卦是初爻为阳、二爻为阴、三爻为阳,“震”卦是初爻为阳、二三爻为阴……如此类推,这也是大自然的客观反映。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都认为神秘莫测的“八卦图”,原来只不过是先贤观天地日月、看阴阳变化的一种自然感悟。丝毫没有任何的神秘色彩,更谈不上是什么外星人的作品。它只不过是总结北半球“阴阳变化”规律的抽象图!

  “先天八卦”的实用价值不容忽视,因为它是来自于大自然、并忠实地反映着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因此,人类可以通过它,有如数学公式一般,去推理和认知大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规律。古人把《易经》推为群经之首,不无道理。无论是用它来占筮、还是借它来阐述生命哲理,甚至运用于科学研究等等,都无不恰如其分。

  七、《洛书》是“空间”与“时间”阴阳变化的抽象数理

  “先天八卦”有“1乾、2兑、3离、4震、5巽、6坎、7艮、8坤”的“S形”顺序,而它们的顺序是根据“初、二、三爻先阳后阴”的“爻变”规律产生的。

  接下来的“洛书数”,也只不过是“先天八卦”的另一个“数序”之谜,它同样是根据“阴阳”变化而来。但是,它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洛书数”一共有九个数字。

  这说明,“洛书数”已经在“八卦”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九宫”的“方位”概念。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洛书数”与“先天八卦”的关系。

  “洛书数”为何把“1”定在正北呢?

  从天文气象学的角度看,“冬至”代表一年的开始。冬至这一天,夜最长,日最短,这是古人可以很直观地感知到的。而冬至又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在北半球来说,正北是最寒冷的地方。所以,很自然地我们的先贤们,就把冬至日与正北方联系起来了。

  这是“方位”与“时间”的第一次对应。

  直到今天,全球对方位的描述,也是以“正北”为0°,为起点。在“先天八卦”来讲,纯阴的坤卦就在北方,它代表着阴冷,也代表着冬至前后的这段时间。

  古人有所谓“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所以用它来作为一年的起始。而把正北的纯阴卦——坤卦(母亲)定为洛书数的【1】,定为起点是非常合理的。

  接下来按照一年四季天气“阴消阳长”的规律去排布(这个是重点!):

  “纯阴”(坤卦)之后就是“长阴”(巽卦)了,所以把巽卦定之为【2】。紧接着是“中阴”(离卦)定为【3】,把“少阴”(兑卦)定为【4】,也就顺理成章了。此时“阴气已尽”,到了中宫,最中和的卦(无卦)为【5】;

  之后转入“阳气初生”,“少阳”(艮卦)为【6】;“中阳”(坎卦)为【7】;“长阳”(震卦)为【8】;这时,阳气已经升到极致——“纯阳”(乾卦)为【9】。

  为了使大家更为直观地了解,我们用八卦所代表的父母子女,再作一次排序:【1】母亲(坤卦)-【2】长女(巽卦)-【3】中女(离卦)-【4】少女(兑卦)-【5】中宫(无卦)-【6】少男(艮卦)-【7】中男(坎卦)-【8】长男(震卦)-【9】父亲(乾卦)。

  (注:最合乎逻辑的推演—言“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真实应用,作者用“阴消阳长”的自然规律把“后天的洛书序数”装入“先天卦位”中,“体用”结合---合理,合用,合自然)

  这个很合乎逻辑的“洛书数”的数序,就是这样排列出来了。神秘莫测的“数序”,按照着一个“阴消阳长”的自然规律排列在我们的面前。从此它不再神秘了!它严格地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升降,循环往复的周期很有规律地运行着,永无止息!同时又非常忠实地反映着“地球时空”每时每刻的阴阳变化。

  它之所以达到如此完美的“阴阳平衡”,正是因为它从自然的阴阳平衡中来!《洛书》不再神秘,应用也就有了客观现实的依据!由此而产生的《堪舆学》也就不再玄虚!同时更应该把“洛书数”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八、《河图》是“时间”的数字表述

  接下来看看《河图》又如何?

  在西汉末年,杨雄的《太玄经》卷八“玄数第十一”曰:

  “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

  “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

  “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

  “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

  “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

  由此可见,河图在西汉时代、甚至还早就已经存在。

  但是很显然,《河图》与《洛书》不同,因为《河图》是以“五行”为表述中心的。

  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河图》反映着大自然的哪些规律?它与《洛书》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河图》也复杂不到哪里去。但《河图》与《洛书》不同,它不是以反映“空间方位”的“阴阳”为目的的,而是以“抽象数字”去描述地球在一年四季中“时间”的变化:

  如上图

  下方一个“白点”属“阳”,代表冬至“一阳”生;

  上方两个“黑点”属“阴”,代表夏至“一阴”生;

  左方三个“白点”属“阳”,代表春分点;

  右方四个“黑点”属“阴”,代表秋分点。

  五个“白点”属“阳”,代表中宫。

  问题是如此一来,只有“阴阳”,却没有“平衡”。因此,为了反映“阴阳平衡”的自然之理,于是在下方一个“白点”属“阳”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六个属“阴”的“黑点”;同样它在属“阴”的上方,加上了七个属“阳”的“白点”;在左面属“阳”的基础上,加上了八个属“阴”的“黑点”;在右面属“阴”的地方,加上了九个属“阳”的“白点”;而在属“阳”的中宫,加上了十个属“阴”的“黑点”。

  我特意用“上下左右”,而不用“东西南北”,是为了说明:《河图》是表示“时间”的,而不是表示“方位”的!

  我的这个观点,也是前无古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河图》还有一个与《洛书》不同的是:

  它不是以“加法”去达到“平衡”,而是用“减法”去达到“平衡”——无论是“上下左右”,还是“中间”,“阴阳点”的相减都等于“5”。

  这是因为“时间”是虚拟的,时间是不存在的(这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观点)。原来《河图》的发明者早已明白到这一点,所以把“时间”定为“阴性”。

  很明显,“空间为阳”、“时间为阴”,《河图》是用来表述“时间性”的,它没有按照“南阳北阴”的方位去表述“阴阳”,而是按照“时间”的变化顺序去表述“阴阳”——上半年属阳,下半年属阴,春天为阳,秋天为阴。

  九、“龙马负河图、神龟献洛书”之含义

  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之说。

  《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罗苹注《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关于以上描述,今人多以为这是古人故意把《河图洛书》神秘化,只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我以为这种“传说”是另有深意的。

  上文已经说明《河图》是表示“时间”的,而时间是从不停止的,所以古人为了进一步说明《河图》的这一特性,就以“天马”或“龙马”来象征它,因此无论是“天马”还是“龙马”都有隐而不现,奔腾不息之象。

  至于“神龟”则有“永恒长寿”之意,而《洛书》是来源于“方位空间”的“阴阳”变化的“先天八卦”,而这个“阴阳变化”就是“永恒”的宇宙真理。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天书河图,相得相合,产生天地万物!

 

 

  河图“天数五,地数五”的结构方式和“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变化方式产生了天地万物。其“天数五,地数五”以五为基数的结构方式奠定了阳五行与阴五行的框架结构,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产生了天地万物。

  天和地分别是由阳五行和阴五行在其各自“五位相得”的生克制化运动中形成的,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是在阳五行与阴五行“而各有合”的上下升降运动中产生的。河图天数地数数理变化的核心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万物的生死变化规律已全部被抽象在河图”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中。

  一、河图是天地万物生成图

  易理是原始于河图洛书的。《易·系辞》在阐释河图的数理结构和变化方式及其结果时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和指明了天地各有“五”的五行结构及其“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生命(鬼神)万物。

  《易经》以五为基数的天地分类法奠定了阳五行与阴五行的框架结构,阳五行与阴五行“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分别产生了天和地,阳五行与阴五行“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产生了能够显示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是“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天地万物。

  “天数五,地数五”是河图的结构方式,“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河图的变化方式,“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是河图的生成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生死)也”是河图数理变化的结果,而河图数理变化的核心是相得与相合。《易经》对河图数理结构和变化方式的阐述精辟的概括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方式和变化方式,及其天地万物产生的渊源。

  《内经》“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则是对《易经》“天数五,地数五”天地阴阳之数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其“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则是对“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五行生克出入运动和阴阳上下升降运动的高度总结。

  河图布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并有天数五, 地数五,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系辞》)。其中,一三五七九为奇数,其五位相得重阳相聚便是天数,“天数二十有五”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和,才称之为天数,明确天数是二十五;二四六八十为偶数,其五位相得重阴相聚便是地数,“地数三十”是指偶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和,才称之为地数,明确地数是三十。

  显然,“天数五”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天数二十有五”则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之后的天数;“地数五”是指偶数二四六八十,“地数三十”则是指偶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之后的地数。只有奇数五位相得的数理变化才能形成天,不相得不变化仅是奇数而已;只有偶数五位相得的数理变化才能成为地,不相得不变化仅是偶数而已。只有五位相得,联邦合众,才能成天地之大数,这应是“五位相得”数理变化的意义。河图实质上是天地生成图。

  河图以三与八合于东, 七与二合于南, 九与四合于西, 一与六合于北, 五与十合于中(见图) ,天数与地数“而各有合”。奇偶相合就是天地相感、阴阳相合,《易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系辞》:“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强调天地相感、阴阳相合的结果是化生万物, 所以河图奇偶相合,亦即天数与地数“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就是化生万物的变化,即“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生命万物)也”。河图实质上是万物生成图。

  河图数有天数和地数之分, 所以生数成数也应当以天数地数为区分, 不可将天地之数的混合数分为生数成数, 如所谓的“一二三四五为生数, 六七八九十为成数”。

  奇数五位相得链成一体称之为天数,即“天数二十有五”,天数是个整体;五位相得的数码运动把偶数链成一体成为地数,即“地数三十”,地数也是一个整体。“五位相得”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有五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天生地成,所以生数成数只能以天数地数为区分,不可混而言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天地之数时说:“太过者其数成, 不及者其数生”。生数少, 成数多, 天数少,地数多,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相得”是二十五, 为“不及”, 所以是生数; 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相得”是三十, 为“太过”, 所以是成数。所以“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就是河图的生成数。

  石寿棠在《阴阳治法大要论》中指出:“阳,天道也。阴,地道也。非天之阳,地亦不凝,而万物不生;非地之阴,天亦无依,而万物不成”。即做为天数的阳数应是生数,做为地数的阴数应是成数。从“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成”来看,阳数应是生数,阴数应是成数。从“阳生阴长”来看, 做为阳数的奇数应是生数, 做为阴数的偶数应是成数。从“天主生、地主成”来看, 天数就是生数, 地数就是成数。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变化是一阴一阳的作用,有阴阳即有变化,变化就是始与终、生与成或生与死(神与鬼)的问题。所以,以阴阳论生成,做为奇数的天数应是生数,做为偶数的地数应是成数。 明·张景岳曰:“阴阳之理,阳为始,阴为终”。无始则无终,无生则无成,所以,以生成论,生为始,成为终,所以做为阳数的天数应是生数,是“阳为始”,做为阴数的地数应是成数,是“阴为终”。

  生数少,成数多。如果说一二三四五相得之和为十五是生数,六七八九十相得之和为四十是成数,但此多彼少如此大的差距跌破了阴阳的相对平衡法,而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都是奇偶阴阳混合数,数不纯焉何相得?数不纯焉何生与成? 

  太过不及有正常和非正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这是指“太过不及,其发异也”的异常情况。生数十五与成数四十相比,这是极端异常的太过与不及,不能是正常的生数和成数。

  如果一二三四五阴阳混合数相得则是阳数三(+1-2+3-4+5=+3),六七八九十阴阳混合数相得则是阴数八(-6+7-8+9-10=-8),这实际上是相佐的结果,不是相得,天数和地数、阴数和阳数是不相得的。五位相得是指奇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五为天数(+1+3+5+7+9=+25天数阳数),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2-4-6-8-10=-30地数阴数)。

  同性相得: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之和二十五为天数,阴数二四六八十相得之和三十为地数,阳数之间或阴数之间是同性相得的关系。异性相合:河图阳数一与阴数六合与北,阳数三与阴数八合与东,阳数五与阴数十合与中,阳数七与阴数二合与南,阳数九与阴数四合与西,天数和地数或阴数和阳数是异性相感相合的关系。

  天数与地数只能是相合,即阴阳相合。一二三四五奇偶阴阳之数是无法相合的,也得不出生数来,同样六七八九十奇偶阴阳之数也是无法相合的,得不出成数来。阴数之间或阳数之间是相得之和的关系,而阳数和阴数之间则是阴阳相合的关系。“而各有合”是指天数一三五七九与地数二四六八十的各有合,如河图所示的三与八相合, 七与二相合, 九与四相合, 一与六相合, 五与十相合。

  相得的数码运动把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得益彰的整合为一体形成天,把阴数二四六八十相得益彰的整合为一体形成地。相合的数码运动则把天和地联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这应是相得相合数码运动的整体观,这应是河图数理变化的本质,所以说河图数理变化的核心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相得与相合。

  天数一三五七九相得为二十五,其气微,故其数生;地数二四六八十相得是三十,其气盛,故其数成,这是正常的太过与不及。宋·张载说:“一物两体......两体者,虚实也”。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故天气虚,地气实,虚则生,实则成。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这是宇宙的演变规律。  

  如何天生地成?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所以天主生, 生的应当是气;地主成, 成的应当是形。气为虚,形为实,故天数少而虚,主生,地数多而实,主成。“阳化气, 阴成形”, 先化气后成形,气聚而有形,有气才能有形,无气何以有形?所以作为生数的阳数化气为风热湿燥寒五气, 作为成数的阴数成形为木火土金水五形, 所以在天为风热湿燥寒五气, 在地为木火土金水五形。       

  由于“阳化气”、“在天为气”, 所以做为阳数的天三生“风”于东, 天七生“热”于南, 天五生“湿”于中, 天九生“燥”于西, 天一生“寒”于北(见河图), 是阳生五气, 故在天为气。

河图奇偶相合 形气相感图

  缘何天三生风、天七生热、天五生湿、天九生燥、天一生水呢? 从五方而论,“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素问·五运行大论》)。再从五季来看, 东方为春, 南方为夏, 中央为长夏, 西方为秋, 北方为冬, 而春生风, 夏生热, 长夏生湿, 秋生燥, 冬生寒。即天三在东方, 在春时, 故生风; 天七在南方, 在夏时, 故生热;天五在中央, 在长夏, 故生湿; 天九在西方,在秋时,故生燥;天一在北方, 在冬时, 故生寒。天数三七五九一临御五方, 合应五时, 化生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 理当如此。

  如果说“地八在东方,故生风;地二在南方,故生热......”也能成立,但地八、地二是阴数,风、热是天阳之气,不符合“阳为始,阴为终”、“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

  天数一三五七九临御五方,合应五时,产生了风热湿燥寒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是五方生天之五气,五气生地之五形,先有气故天数生,后有形故地数成,这也是“阳为始,阴为终”的法则和体现。是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化生了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天数一三五七九应是生数。

  由于“阴成形”、“在地成形”, 所以做为阴数的地八成“木”于东, 地二成“火”于南, 地十成“土”于中, 地四成“金”于西, 地六成“水”于北(见河图),是阴成五形, 故在地成形。地数二四六八十成木火土金水五形,所以地数是成数。

  缘何地八成木、地二成火、地十成土、地四成金、地六成水呢? 因为“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所以“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素问.天元纪大论》) 。

  地八与天三相应于东方, 东方生风必然是天三生风, 地八就必然成木,是风生木,即三生八成;地二与天七相应于南方, 南方生热必然是天七生热, 地二就必然成火,是热生火,即七生二成;地十与天五相应于中央, 中央生湿必然是天五生湿, 地十就必然成土,是湿生土,即五生十成;地四与天九相应西方,西方生燥必然是天九生燥,地四就必然成金,是燥生金,即九生四成;地六与天一相应于北方,北方生寒必然是天一生寒,地六就必然成水,是寒生水,即一生六成。

  有生必有成, 有始必有终,作为生数的阳数化生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 作为成数的阴数就必然成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 这是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结果,这是“阴以阳为主”“地以天为主”的必然结果,这是“阳化气, 阴成形”、“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的理论。

  天数一三五七九临御五方,合应五时,产生了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在天的五气又化生了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这就是“天主生,地主成”“在天为气,在地成形”的理论。五方生天之五气,五气生地之五形,是临御五方合应五时的天数产生了风热湿燥寒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气聚而为物,木火土金水五形才随之应声落地,这也是“阴以阳为主”“地以天为主”天生地成的理论。

  所以天数一三五七九应是生数,地数二四六八十应是成数。

  天数一三五七九临御五方,合应五时,产生了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风热湿燥寒五气相生相得链成一体便是天之气,不相生不相得就不能称之为天气。同样,木火土金水五形相生相得链成一体便是地之形,不相生不相得就不能称之为地之形,这应是《易经》“五位相得”的本质。

  如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就是说一至五为生数,六至十为成数,如此生数和成数相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但是“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显然这是在讲天生地成,形气皆具,木火土金水五形是由风热湿燥寒五气化生的,并非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自然是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气聚而为物。如果说木火土金水五形是由一二三四五所谓的生数产生的,那么风热湿燥寒五气是由木火土金水化生的吗?没有气,如何突兀出木火土金水五形来?有形无气,既不符合阴阳之理,又不符合先虚后实、先有气后有形、及“阳化气,阴成形”的宇宙演化规律。有形无气又如何“形气相感,万物化生”?

  显然“东方生木,木生风;南方生火,火生热;中央生土,土生湿;西方生金,金生燥;北方生水,水生寒”是不可以的,它不符合“阳化气,阴成形”“阳为始,阴为终”的阴阳法则。如果说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即奇偶相合产生的仅是木火土金水,那就有失“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之义了,因为河图“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结果就是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奇偶阴阳相感相合产生的是具有生死(鬼神)变化的生命万物,并非仅仅是有形而无气的没有生命活力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如果按照天数是生数,地数是成数的观点,那么“天一生寒,地六成水;天三生风,地八成木;天五生湿,地十成土;天七生热,地二成火;天九生燥,地四成金”更合乎《内经》“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的理论。气聚而为物:风气聚而为木,热气聚而为火,湿气聚而为土,燥气聚而为金,寒气聚而为水。

  所以,木火土金水五形为风热湿燥寒五气所生,然后形气相感,万物化生。天一地六,是一加五成六成水;天三地八,是三加五成八成木;天五地十,是五加五成十成土;天七地二,是七减五成二成火;天九地四,是九减五成四成金,如此,同样可成水火木金土五形,这更彰显了天生地成、气聚为物的理论。五是常数,因为天地之数各有五,是以五为基数而分类的,所以,以五为常数的加减法符合天地阴阳以五为基数而消长进退的法则。所以天数就是生数,地数就是成数。

  从发生学上来看,如果说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即一二三四五为生数,此其生数发生的顺序应该是:水→火→木→金→土,按此顺序五位乃是水克火,火克木,木侮金,金乘土。五位不能相生更谈不上相得,即水不能生火反克火,火不能生木反克木,木不能生金反侮金,金不能生土反乘土,且又无以相合,这是怪胎!死胎!一发生就无法运动而胎死腹中!无任何生命意义!

  白虎通在《五行》中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所谓五行,亦即五气运行之义,除了五种物质外,还必须秉承其生克制化的运行规律,方具有五行的意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产生的水→火→木→金→土不能遵循生克制化的五气运行之义,就不具备五行的意义,所以一二三四五不能是生数!

  而风生木,热生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按此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其五位相生相得而遵循着五行生克制化的运行规律,众志成城形成了地之五形,具备了“地”的意义,且又有天之五气与之各有相合,而能产生显示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这就是“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的本质。“五位相得”的数码运动就是要把风热湿燥寒五气整合为一体形成天之气,把木火土金水五形整合为一体形成地之形。“而各有合”的数码运动就是要风热湿燥寒五气与木火土金水五形各有相合以产生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过程,最终彰显奇偶相合形气相感万物化生的数码造化运动。

  奇偶相合的数码运动如何化生万物? 河图奇偶相合也就是天地相合、形气相感。而天地相合, 形气相感则万物化生。如何化生? 在东方, 三八风木相感, 才能有“生”;在南方, 七二热火相感, 才能有“长”;在中央, 五十湿土相感, 才能有“化”;在西方, 九四燥金相感, 才能有“收”; 在北方,一六寒水相感, 才能有“藏”(见河图)。这是《易经》天地之数“而各有合”的理论。如此奇偶相合、形气相感, 才有了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五个基本变化程序。

  “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所以万物化生的标志应是能显示生命活力的“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五个变化程序, 有此五个变化程序, 也就说明有了生命万物的产生。这就是河图奇偶而各有合“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生死)也”产生生命万物的数码运动。

  汉·杨雄说:“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成道,五与十相守”。即只有天数五与地数五的相摩相荡,相反相求,才会产生“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内经》:“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实际上,只有有了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才会有生命万物的产生,这就是河图“天数五,地数五”的本质所在,这就是《内经》“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的本质所在。                   

  只有天之五与地之五两五阴阳之气各有相合, 才会产生“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显示生命万物发生与变化的五个生化过程。河图“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的数理变化结果就是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有了神与鬼(生与死)的变化, 也就说明有了生命万物的产生与变化, 而显示生与死的全过程应当是“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变化。即天之五与地之五奇偶之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的目的就是要成“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之变化, 而有生命万物的产生。

  “五位相得”则终始嗣续,其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形成了天和地 。“而各有合”则相感相应,其上下相召的升降运动产生了显示生命万物化生的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如此五行出入相生相得,天地因之而生成, 五行上下相感而各有合,生长化收藏因之而有规律, 生命因之而有变化, 生杀因之而有往复, 以至生生化化, 无穷无尽。

  二、河图与五行

  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 阴阳则是在元气的基础上产生的, 即作为世界初始的元气, 由于它自身的运动, 首先分化为有属性的阴阳二气, 再由阴阳二气两个方面不断运动才产生了在天的风热湿燥寒五气和在地的木火土金水五形。然而从河图来看, 五气和五形是生成于五方五季的天数地数之变化。

  天是由五类事物所组成, 地也是由五类事物所组成, 五行也就产生了, 因为风热湿燥寒五气之间和木火土金水五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遵循着生克制化的运行程序, 而五行学说就是以“五”为基数来阐述五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学说, 所以五气为天之五行, 五形为地之五行, 即五行应有阳五行与阴五行之分, 这是符合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宇宙观的。

  由于“天数五, 地数五”, 以“五”为基数的结构方式就已奠定了阳五行与阴五行的基本框架, 所以用五行学说来分析世界, 那么五行则“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即生命万物只有在阳五行与阴五行“而各有合”的相互作用下,才会产生“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生命发生与变化的五种基本程序。

  如果说五行来自木火土金水, 是对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特性的抽象概括, 但木火土金水五形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一旦推衍成为一切事物的分类方法时, 就远远地超出了原来的涵义, 成为一种以“五”为基数, 并用以说明五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概括, 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指出:“五行的观念, 并不是五种基本物质, 而是五种基本的程序”。所谓五行,亦即五气运行之义。五气如何运行呢?如五气在天为风生热、热生湿、湿生燥、燥生寒、寒生风, 在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气的相生运动。

  风热湿燥寒五气相得形成一体便是天气,木火土金水五形相得形成一体便是地气,这是五气的相得运动。相生相得是五气运行的主旋律,当然还有相克相乘相侮非常态的五气之运行。五气在生物运行的主旋律则是“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相生相得运动,这就是“天数五, 地数五”, 以“五”为基数的“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不离于五”的结构方式和变化程序,所以说河图的数理结构和变化方式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

  天和地虽然分别是由五气和五形构成, 但五气和五形只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进一步展开, 其构成和生克制化的关系只是具体分析和说明对立统一体的某一方, 阴( 地) 或阳( 天) 的内部结构关系和活动规律, 并使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在五行学说的帮助下才能更为具体地显示其“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五个生物程序。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不离于五,非徒一阴一阳也”。这是对河图奇偶相合、五方布阵最好的注说。它指明了天地间除了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外, 还必须有五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 这不仅是因为五气之间和五形之间是由生克制化“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链接为一体, 分别组成了天和地的两个方面,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五气和五形“而各有合”的上下升降运动, 才会产生有显示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五个生化过程。

  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把阴阳和五行并列, 认为“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即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按照阴阳五行的法则运动变化的, 只有阴阳上下升降的对立统一运动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的共同作用, 才会有生命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

  朱熹《河洛原理》说:“太极一气产阴阳, 阴阳化合生五行, 五行既萌, 随含万物”。即把阴阳五行统一于太极, 以太极为本体, 太极化为阴阳五行而生万物, 万物是在五行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产生的, 阴阳则是在太极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个太极在元气论者又称为元气) , 所以《周易》的宇宙演变过程是: 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但是从河图来看, 万物是在阳五行与阴五行相得相合产生的“生长化收藏”这五个基本变化程序上发生的, 所以按照“天数五, 地数五, 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以及“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的观点, 《周易》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应当是:

  由此可见,五行的变化是在阴阳的基础上进行的。五行学说的生命力是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阴阳学说的生命力是高下相召的升降运动。阴阳高下相召的升降运动是推动一切事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总根源,所以五行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是在阴阳上下升降运动的框架之内。

  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属性。“五位相得”的出入运动把风热湿燥寒五气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天,把木火土金水五形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地。“而各有合”的升降运动把五气和五形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地一体,并在“各有合”的升降运动过程中产生了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五个生化过程。

  所以《内经》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只有五行生克制化的出入运动和阴阳相感相合的上下升降运动的共同作用,才会产生“生长壮老已”或“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运动。

  三、人体内的阴阳五行

  由于人身是一小天地, 所以人体也应是天和地的对立统一体, 由阴和阳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从“形与神俱” 和“形神合一” 的思想来看, 也说明机体是由阴和阳两个方面所构成。因为“ 神为阳,形为阴”,机体就是由形和神的两个方面所组成。从“形即精也,精即水也;神即气也,气即火也”(《大宝论》)来看, 水火又是形(精)神(气)之根本,所以形(精)神(气)相合也义同水火相济。

  笔者论证命门元阳之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主导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从而主宰着机体的生理变化,体现了元神的作用而[1、2],“五脏是形本属阴”(《求正录· 真阴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即五脏与命门就是人体的形神关系或形气关系。由于命火是元气之根本、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藏五脏六腑之精是五脏之阴的根本、是一身之阴的根本,所以人体内的形气关系、形神关系、精气关系实质上也就是肾命水火关系。

  命门与五脏既是人体内的天地形气形神关系,那么人体内的天之五气就应当是魂魄神意志或喜怒思忧恐五志,五形就应是木火土金水五脏。《颅囟经》:“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者也”。泥丸就是位于脑髓中央的脑心(间脑),脑心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体现了元神的作用,所以脑心就是元神所在,为《内经》的目睛命门所藏纳(见图1)[1、2]。

  即魂魄神意志五众神或喜怒思忧恐等情志活动为命门元神所统领。所以魂魄神意志或喜怒思忧恐等就是人体内的天之五气,为阳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就是人体内的地之五形,为阴五形。即五行在人体内也是一分为二的。形神相合也义同形气相感,因为“神即气也”。《内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这个整体就是由五志(神)和五脏(形)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如果说人的整体观是以五脏(形)为中心而忽视情志(神)的重要地位,那就有失“形与神俱”和“形神合一”的思想了。

    图1 间脑形似泥丸是整个脑髓的脑心,脑心调控着内脏的生理活动,体现着元神的作用。人类胚胎早期,脑心的侧壁外突,形成视目系,即目与脑心在发生学上有着渊源关系。目是脑心的门户,脑心是《内经》的命门目所藏纳的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

  命门目通过目系与脑心相联通,二者是生命之门与生命之室的关系,门与室是一体的,目系只是通道,生命之室(泥丸宫)则是脑心元神所居之处。足太阳起于命门目就必起源于脑心,这是由其发生学上的渊源关系所决定的。足太阳起源于脑心泥丸宫生命之室随目系出生命之门目,然后上额循顶,一分支从百会穴入颅络大脑,以脑心元神之气统帅着大脑识神,然后再下项挟脊入五脏六腑之俞,以脑心元神之气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河图洛书(中国古代文明图案)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

  渊源流变

  演变及地位

  河图、洛书是汉族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2014年12月洛阳市的河图、洛书传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流觅迹

  《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到了宋代,大理学大家朱熹在其易学著作《周易本义》中,第一次把“河图”、“洛书”单列出来,并将其图置于卷首,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后世多数学者认为朱熹之“河图”、“洛书”源出于宋代道士陈抟,朱熹是演绎陈抟之说而成。朱熹对“河图”、“洛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简单的交代,说:“图书之象自汉孔安国、刘欣、魏关朗子,明有宋康节先生,邵雍尧夫,皆谓如此,至刘牧始两易其名,而诸家因之,故今复之,悉从其旧。”朱熹如是说,但到了清代,学者黄宗羲、胡渭等对宋儒“河图”、“洛书”说均提出反对意见。此后,“河图”、“洛书”就成了学术界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千载难解之谜。

  一、“河图”、“洛书”觅迹

  “河图”、“洛书”最初的形状是什么样子?随着世纪的流转,今天人们已经难以寻觅其真相了,但从一些史籍残留记载看,它的慧根是很古远的。在人类初始时期,圣人依据自然物象的一些特征,模仿刻在龟背和兽骨上,以作为经验对人们的生存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因为它是经验所积聚,所以往往比较灵验,一定程度上能使人们逢凶化吉,后来逐渐被人们视为神灵祥瑞之物。我们从已出土的商代大量的甲骨文多刻在龟背和兽骨之上,内容又多为占卜之辞可以得到印证。中国远祖先民对龟和龙都很崇拜,在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和先秦典籍中,多见记载。如《庄子·逍遥游》就写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这里的“冥灵”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指神龟。在《庄子》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神龟,而且也多和长寿、吉祥有关。神龟和龙马以及蛇、鹿、熊、罴、貔、貅、貙、虎,还有一些飞鸟,如燕子等,可能都是早期不同部落先民的图腾崇拜,是不同部落民族的徽标。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一段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是中国历史上炎帝和黄帝在阪泉开展争夺中原的一场大战,战争打得很激烈也很残酷,《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场是“流血漂杵”,虽有夸大之处,但可以说明当时这场战争进行的确实很激烈。在这场战争中,黄帝居然能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实际就是当时一些部落的图腾崇拜,不同的部落以各自鲜明的族标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而黄帝族则是以龙为族标的部落。所以,后来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阪泉之战”的神话实际是对当时炎、黄两个部落大战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二、“河图洛书”图式反映出中国人对数字的崇拜和时空观念

  数字是人类最初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成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字的出现使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并为进一步开发智慧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家菲洛劳斯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庞大、万能和完美无缺是数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类生活的开始和主宰者,是一切事物的参与者。没有数字,一切都是混乱和黑暗的。”因此,远古时期的人类一开始就非常崇拜数字,这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文化启蒙之初的共同特征。中国古代先民对数字的崇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表现了远古时期的先民所具有的天文、地理、人伦、哲学、艺术、原始宗教、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从宋人对上古图书“河图洛书”的图式理解,便不难理解这一点。

  中国古代先民的数字崇拜,主要表现在对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的崇拜,以及对十以后的由基本数字生发出来的一些数字的崇拜。十以后的某些数字如由二、二、三相乘产生的十二,由二、三、四相乘产生的二十四,四七产生的二十八,六六产生的三十六,七七产生的四十九,八八产生的六十四,九九产生的八十一,由十产生的百、千、万等。在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一至十这十个基本数字都不单是数学意义的数字,它们还具有美学意义、祥瑞意义、世界观及宇宙观意义等,每个基本数字都是完美数、吉利数、理想数、大智慧数,细说起来都含义无穷。

  三、“河图”、“洛书”与八卦之起源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以及《周易》联系在一起,朱熹更是把河图洛书置于易学著作卷首,大加推崇。中国古代的学者大多认为是伏羲受河图启发而创立八卦,《周易》又源于伏羲的八卦。那么八卦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今天看,八卦不过是一些长线和短线组成的占卜符号,那么,是谁最早发明了这些符号?史书多称伏羲发明了八卦。关于伏羲制作八卦,《易经·系辞下》有较为详细地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在那个天地洪荒的时期,伏羲常常站在黄河边的坡地上,凝神观看黄河和洛水交汇处形成的激流漩涡,河出图,洛出书,天上的彩霞,地上的黄土,都能引发他的思考,天为什么是蓝的,地又为什么是黄的,天、地和人、花草、虫鱼又是什么关系?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用12条长线和24条短线进行排列组合,构成8种图形,这些用长短不同的线条构成的图案,就是八卦。伏羲氏又结绳制作网罗,用于捕鱼和狩猎。这大概是从《离》善于附着像中得到了启示。汉代学者刘歆在《汉书·五行志》中亦称:“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汉代学者多宗从刘歆之说,认为伏羲创立八卦是受了河图洛书的启发。如孔颖达著《周易正义》称“伏羲得《河图》,复须仰观俯察,以相参正,然后画卦。”宋代大儒朱熹不仅认为河图洛书是河洛龟龙所献,圣人所画,是《周易》之源头,而且把河图洛书的图式置于卷首。元代学者王申子在《大易缉说》也说:“伏羲之易本于河图,河图中宫天五地十,太极也。”至少自汉代以下多数学者都认可河图是早在伏羲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圣人依此创立八卦。于是,人们便把河图洛书与八卦、八卦与《周易》紧密连系在一起。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八卦源于河图洛书。

  相关传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内容简介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如图所示。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二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公认为是汉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当审视、梳理河图、洛书的历史踪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共识:

  ——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

  ——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才被发现。它们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但是,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当时,对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有过争论,最终定位于图十书九,一直延续至今。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从而,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

  ——洛书与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礼义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总之,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基本内容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之理

  左旋之理

  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象形之理

  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五行之理

  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阴阳之理

  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先天之理

  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暂且论之。

  来源传说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后世理解

  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河图与洛书

  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后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龙马。从贾湖文化来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实,产生河图一类的图文是可能的。后来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之瑞”。

  汉代认为洛书即《洪范》九畴。“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五行志上》认为《尚书.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到“长用六极”是《洛书》本文。《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乙行九宫之法,成为后世术士所用的洛书。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宫为:中央招摇,北宫叶蛰,东北天留,东宫仓门,东南阴洛。南宫上天,西南玄委,西宫仓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宫的日期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八卦的八个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宫。八卦的方位与八节对应,从日运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证明。以后天八卦为例,震为东,代表春分;巽为东南,代表立夏;离为南,代表夏至;坤为西南,代表立秋;兑为西,代表秋分;乾为西北,代表立冬;坎为北,代表冬至;艮为东北,代表立春。后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则是:震东北立春,离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独厚天八卦。中国发现了很多“八角星”图案。距禽大约6500年的崧泽文化多处遗址及江苏坯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比较早的。距今4000年的内蒙赤峰敖汉旗小河沿文化仍有类似图案。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一只玉鸟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图案,而夹在玉龟腹甲与背甲之间的长方形玉片上的图案,即为上古的洛书。玉片边缘的贺孔数,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还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还至中央五。湖南安乡汤家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图案,与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阳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缯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各一棵扶桑树,与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坛台八卦扶桑图的扶桑树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图作八卦九宫格局。可见,河图洛书就是八卦九宫,四时四方五位与八节八方九宫只是把一年和方位进行四分与八分的区别,中宫之位无关紧要。

  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应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二千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却相同。其论证参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论》一文的相关部分(《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河图洛书的意义在于,第一证实了《易》关于卜筮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体体现。第二,承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八角八芒图案和美洲太阳历石为历法,就应该承认6500年前的相似图案也是历法。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早期八卦无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数字记录的卦文,周原遗址则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汉文化的温长历史中至少八千年连续传承,并分布到环太平洋地区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讲史、写史不应忽视这些事实。

  起源与传说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伏羲受河图,画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帝尧得龙马图。

  《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大禹受洛书。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成汤至洛得赤文。

  《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文王受洛书、应河图。

  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

  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以下观点:①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②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③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④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⑤洛书起源彗星的气体尾巴轨迹。⑥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其他传说之一

  相传在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伏羲氏见后,依照龙马背上的图点,画出了图样。接着,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伏羲氏得到这种天赐的用符号表示的图书,遂据以画成了八卦。这就是《易·系辞上篇》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后人在伏羲氏龙马负图处修建了负图寺。以纪念伏羲氏开拓文明的功绩。

  其他传说之二

  据传在黄帝时,黄帝体察民情,亲自劳动,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也感动了天神,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一天,天神告诉黄帝说,洛水里有龙图龟书,你如果得到它,将会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于是黄帝便带领众头领,巡游于洛水之上。一日,时值大雾,隐约看见一条大鱼被困于河滩上,黄帝非常同情这条大鱼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便命人杀五牲、祭天帝,并亲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动,连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涨,大鱼得以解救。大鱼走后,黄帝在洛水岸边得到了河图洛书,即《河图视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所需的各种知识。这就是传说的“洛书鱼献”。据传,得书的地点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旧伊洛河汇流处。

  其他传说之三

  唐尧时,尧带领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在太阳偏西时,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见洛水上光芒四起,有灵龟出而复隐。于是,尧便在洛水边修了一个祭坛,选择吉日良辰郑重其事的将璧玉沉入河底。稍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广袤九尺,绿色赤文。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间传开。这就是传说的“灵龟”。

  其他传说之四

  传说虞舜时,舜习尧礼,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龟负图书而出。接着一卷甲黄龙,舒图书于云畔,将赤文篆字以授舜。这就是传说的“黄龙负书”。

  其他传说之五

  传说禹时,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册府元龟*帝王部》也说“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雒出书者也”。这是说,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于天下,故万民称颂,上天赐瑞。洛河出神龟,龟长1.2尺,龟背上有65个赤文篆字。有的说,此即《尚书》里的《洪范》篇,是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一歌颂洛龟负书给汉族带来了光明。龟书,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河图之谜

  《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孔安国还对龙马负图而出作了如亲临其境般的描述,说龙马为天地间的精灵,它的外形非常奇特,在马身上长有龙鳞,故称龙马。这匹龙马赤文绿色,高八尺五寸,似骆而有翅,踏水不没。伏羲在位,“龙马出于孟河”,所谓孟河就是黄河孟津段。

  据记载,这匹龙马的旋有次序,形数有异别。排列是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这就是河图。

  河图中的点数是五十五,其中一、三、五、七、九是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地数,天数累加是二十五,地数累加为三十,两数之和为五十五。河图中的天数是奇,是阳;地数是偶,是阴,阴阳相索。据古代哲学家的解释,河图中上、下、左、右、中五组数目分别与火、水、木、金、土五行有关。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基本形态的生成与转换,甚至万物发育都可以从这图上得到启示。由此定义这十个自然数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从而得出五行相生之理,天地生成之道。

  伏羲氏创造的八卦是从河图演变而来的。据文献记载,伏羲,又称太昊,是三皇之一。其母为华胥,在雷泽踩着了天神足迹,于是怀孕生下伏羲。伏羲有圣德,故代燧人氏而做了天下之王。也许他的圣德感动了天神,龙马负图出于河,将河图献给伏羲。

  除了伏羲氏时代外,传说这匹龙马还有另外几次负图而出。轩辕黄帝时,帝尧时,这种神迹都出现过。

  河图究竟是什么含义,他与八卦及文字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历代争论的话题。但相比而言,河图来历更是千古之谜。虽然古人对龙马负图而出是深信不疑的,但我们对这个事迹仍只能当神话看待。

  真实的历史往往可能很简单,就是河图不是上帝遣龙马所赐,而是河洛先民的伟大创造。近年,有学者提出“河出图”的“河”不是黄河,而是活动于河洛地区的古老部族有河氏,“出”是奉上、进献的意思。意思是有河氏把这个部族创造的有着特殊含义的图献给了伏羲氏。这种观点的意义不在于结论是否成立,而是把河图请下了神坛。

  从考古发现看,原始的河图雏形出现的相当早。在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锥刺成五十五个小圆点组成的三角图案。据专家研究,这个图案与古代有关河图著作所载的有关河图推演图极为相似,这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图。

  真伪图书

  亦称“河洛之争”。宋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

  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郑樵、朱元升、李简、薛季宣、张理袭其说。后者以朱熹、蔡元定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响很大,后者则为后世通行说法。两者均坚信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画卦。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并大肆攻击。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

  元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

  元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

  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图书辨惑》亦认为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与作《易》无关。

  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洛书来源于《乾凿度》郑玄注及其九宫图,而河图亦为发挥《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刘濂《易象解》、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篇》、张惠言《易图条辨》等均以为《易》未遭秦火,图书亦不当失,其中或认为河洛为道家炼丹养生之图,或认为只是画卦中一事,并非则之而画卦。众难纷然。

  与此同时,肯定派则极力崇尚河洛,不仅反驳疑古派言论,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释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图书派坚持自己立场,并为此宏扬。另王安石、苏轼亦不赞成欧阳修观点。元胡一桂、吴澄等力驳疑古之论,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书》、江永《河洛精蕴》均为上乘之作。民国至解放后,两派斗争依然持续不断。杭辛斋、黄元炳阐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发。近代疑古派则顾颉刚为代表,其《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说明宋人图书,绝非臆造。一般认为洛书至迟于西汉初年已经存在,然对河图的来源及图书与《周易》谁先谁后等问题仍有争议。

  正确认识

  具体解析

  直观地考察河图洛书,不难发现,这两幅图具有数字性和结构对称性这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数字性。数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图书之中。“○”表示1;“●●”表示2;……依次类推,河图含有1~10共10个自然数,洛书含有1~9共9个自然数。其中,由黑点构成的数为偶数,由白点构成的数为奇数,表达了数的奇偶观念。因此,数字性是河图洛书的基本内容之一。

  第二,对称性。两幅图式的结构分布形态对称,具体表现在二个层面:其一,由黑点或白点构成的每一个数的结构形态是对称的;其二,整体结构分布对称。河图,以二个数字为一组,分成五组,以[5,10]居中,其余四组[7,2]、[9,4]、[6,1]、[8,3]依次均匀分布在四周。洛书,以数5居中,其余8个数均匀分布在八个方位。

  进一步分析,河图洛书还包含着丰富的数理关系,下面分别论述。

  数理关系

  河图包括的数理关系

  1、等和关系。除中间一组数(5,10)之外,纵向或横向的四个数字,其偶数之和等于奇数之和。

  纵向数字:7、2;1、67+1=2+6

  横向数字:8、3;4、98+4=3+9

  并得出推论:河图中,除中间一组数[5,10]之外,奇数之和等于偶数之和,其和为20。

  2、等差关系。四侧或居中的两数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为5。

  洛书包含的数理关系

  1、等和关系。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各个纵向、横向和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相等,其和为15。

  2、等差关系。细加辨别,洛书隐含着等差数理逻辑关系。

  ①洛书四边的三个数中,均有相邻两数之差为5,且各个数字均不重复。

  上边[4、9、2]9-4=5

  下边[8、1、6]6-1=5

  左边[4、3、8]8-3=5

  右边[2、7、6]7-2=5

  显然这个特点与河图一样,反映出洛书与河图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②通过中数5的纵向、横向或对角线上的三个数,数5与其它两数之差的绝对值相等。

  纵向|5-9|=|5-1|或9-5=5-1

  横向|5-3|=|5-7|或5-3=7-5

  右对角线|5-2|=|5-8|或5-2=8-5

  左对角线|5-4|=|5-6|或5-4=6-5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数理关系和对称性是河图洛书图的基本特点,河图洛书包含着基本的自然数之间“和或差”的算术逻辑关系,尽管两者有所差别,但是它们表示的数理关系有相似共同之处,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关推导

  用纯数学的方法来推导或证明河图洛书的形成过程。

  中国文字的起源告诉我们,汉字属象形文字,书画同源,中国原始古人擅长以画图方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不妨用原始的、简单的作图方法来寻找1~10这10个自然数之间的数理关系。

  起源原因

  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人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在三百万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昭示了人类数学文明的启蒙。在人类最初经历的原始社会,尽管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较简单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离不开数,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数来清点劳动人数和计算劳动工具,要用数来记录农牧和渔猎的劳动成果,要用数来分配劳动产品,还要用数来交换剩余劳动产品,如此等等。否则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生产力就不能向前发展。人类最初对数的认识就是在这种原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原始人对数的知识的不断增加,必然会总结出最早的、最初级的数学规律。

  不妨把河图洛书假设为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的数学规律,这个结论能够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图洛书反映了加减法运算法则,表达了和差数理关系,是数学史上最初级的数学规律;2、河图洛书中各数的表示方法与结绳记数方法相符合;3、河图洛书是对数及数理关系的如实形象描绘,属象形文化范畴。所以,河图洛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字的起源阶段,它产生于中国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

  河图洛书,特别是洛书很可能作为一种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在原始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明堂建筑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从表面上看,洛书出现在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洛书运用于明堂建筑便是证明。其实,在其它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也发现了洛书的踪迹。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鱼纹具有分别表示从一至九条鱼的数的神秘意蕴,这种鱼纹彩陶是祭器,设于祭场,其数据排列也是南九北一,东三西七,东南四西北六,西南二东北八,中央五、与洛书相同。(参见赵国华《八卦符号与半坡鱼纹》)从本质上看,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动莫过于分配劳动产品。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下,当人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劳动,需要分配劳动果实,共享丰收喜悦之时,大家集中起来,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他们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苍;他们要采取一定方法,正确盘点和合理分配劳动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利用洛书进行计算,洛书起着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的作用,从而,大大方便了对劳动产品盘点和分配工作。也许,正因为洛书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书便成为原始古人崇拜的吉祥物。由于洛书与龟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状具有同构性,因而,洛书可以烙刻在龟背上,于是也就有了洛龟贡书的美好传说。

  相关内容

  关于河图洛书与《易经》的关系,这里不谈。要讲的是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有关内容。

  1、洛书隐含万字符。

  洛书稍为变化,就可推进万字符:

  ④⑨②

  ③⑤⑦

  ⑧①⑥

  在万字符结构状态下,洛书隐含的,即不易一眼看出的数理关系,十分清楚地被反映出来,如两数之差为5的四组数;万字符的两个曲臂上,各数之和相等,均为25,等等。换句话说,万字符是对洛书的一种独特的数学解析,并且它反映出洛书与河图在数理方面的内在联系,只要把曲臂外侧拉直,洛书的结构形态就与河图一致。当有了洛书和万字符,把河图省去也可以,因为河图中的数理关系也基本得到了反映。鉴于以上分析,与其说万字符象征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还不如说万字符是洛书的转化形态,一方面,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光线中看出万字符;另一方面,古人因崇拜洛书而敬仰万字符也是说得通的。

  2、河图洛书包含算盘的数学原理

  首先从数学原理看,河图洛书的数理特点与算盘的主要规则相吻合:其一,河图四侧的两数之差均为5,即一个大于5的基本自然数可表示为数5加上一个小于5的自然数,这与算盘珠码中把5颗下珠升作一颗上珠的五升制规则相对应;其二,洛书的纵、横和对角线方向上的三数之和均为15,这与算盘中每档7珠的示值相一致。其次从历史发现看,尽管“操珠运算”的思想历史悠久,但最早记录的成熟算盘是宋初(公元960—1127年)反映人民生活的宏大画卷“清明上河图”,这幅图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档)七个黑点(珠)的大算盘。而河图洛书尽管在先秦时期早有传说,但直到宋初才被世人所知。河图洛书的发现与算盘的产生的历史时间有着惊人的巧合。综上缘由,可以作一猜想,算盘的实物形态起源于珠,算盘的数学原理来自于河图洛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认识事物只有从事物本身的内容以及相互联系的事物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河图洛书的本质是数学,是原始古人创造的一项数学成果,这些正确的思想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古人称:“洛书者,数之源也”的观点名副其实。

  人面图

  一、由河图可以推演出一个数字与图形完美结合,且酷似人面的图形。——人面图。

  图外轮廓为梯形,构成图形的线段均为整数。梯形有象征凸凹两部分结合而成。梯形的下边长9厘米,上边长8厘米,腰边长为13厘米,图形内部三横的长度为3厘米,两竖的长度为4厘米。把每条线段的长度加起来其之和正是60厘米。

  该图,形似人面,凸凹结合的线条恰好处在人类五官的位置;将人面图与婴儿的面部比照(如图二),就能直观这种联系。因此图案就命名为人面图。

  二、河图推演人面图过程。

  将河图顺时旋转90°(如图四),河图中的数字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图。过程如下:

  图四的上边是8个黑点,图一人面图的上边长8厘米长的线段;图四的下边是9个白点,图一人面图的下边长9厘米的线段;图四8个黑点下面是3个白点,图一人面图内的三段横线长度均是3个厘米;图四9个白点的上方是4个黑点,图一人面图内的两竖线长度均是4厘米;图四的左边是6个黑点右边是7个白点两数加起来是13,图四内1个白点、2个黑点、10个黑点三个数加起来合亦为13.图一人面图的腰边长均为13,与河图的对应关系13=6+7,13=1+2+10;但是连接人面图中两根3厘米长的横线即得到一条2.5厘米长的隐线。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图是从河图推演出来的。人面图是图形与数字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今世的"河图"。

  三、河图建筑。

  河图有了线的形体(暨人面图)之后,按照人面图可施工一处建筑。

  相关书籍

  《河洛精蕴》

  作者:(清)江慎修;校注:孙国中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开本:32开

  页数:418页

  作者:(清)江永(1681—1762),字慎修,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未曾居官,以教授生徒为业。其学本朱子,著作甚丰,多达二十余种,《四库全书》多著录之,《清史稿》有传,其易学著作有《河洛精蕴》九卷。

  起源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释义】

  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7,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图

  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联系,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也是相同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虽然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是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河图洛书的传说和详解

 

 

  一、河图洛书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敌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二、图书之争

  亦称“河洛之争”。宋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郑樵、朱元升、李简、薛季宣、张理袭其说。后者以朱熹、蔡元定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响很大,后者则为后世通行说法。两者均坚信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画卦。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并大肆攻击。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元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元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图书辨惑》亦认为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与作《易》无关。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洛书来源于《乾凿度》郑玄注及其九宫图,而河图亦为发挥《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出。另明刘濂《易象解》、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篇》、张惠言《易图条辨》等均以为《易》未遭秦火,图书亦不当失,其中或认为河洛为道家炼丹养生之图,或认为只是画卦中一事,并非则之而画卦。众难纷然。与此同时,肯定派则极力崇尚河洛,不仅反驳疑古派言论,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释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图书派坚持自己立场,并为此宏扬。另王安石、苏轼亦不赞成欧阳修观点。元胡一桂、吴澄等力驳疑古之论,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书》、江永《河洛精蕴》均为上乘之作。民国至解放后,两派斗争依然持续不断。杭辛斋、黄元炳阐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发。近代疑古派则顾颉刚为代表,其《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否定河洛。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说明宋人图书,绝非臆造。一般认为洛书至迟于西汉初年已经存在,然对河图的来源及图书与《周易》谁先谁后等问题仍有争议。 

  三、河洛源说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1)伏羲受河图,画八卦。《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2)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3)帝尧得龙马图。《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4)帝舜得黄龙负河图。《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5)大禹受洛书。《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6)成汤至洛得赤文。《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书、应河图。 

  (8)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以下观点:①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②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③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④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⑤洛书起源慧星的气体尾巴轨迹。⑥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四、河出图、洛出书

  古代对河图、洛书起源的传说。认为伏羲时黄河中有龙马背负“河图”;夏禹时水中有神龟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西汉扬雄:“河序龙马,洛负龟书。”《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孔安国传皆主此说,汉代纬书亦持此说。后人大多持否定观点。 

  五、古河图

  伏羲时代河出之龙马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河图者,羲皇时,河出龙马,背之后毛,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星点而谓之图。羲皇则其阳奇阴偶之数,以画卦生蓍。”今人多不取。

  六、古洛书

  大禹时代洛出之神龟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画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洪九畴”。今人多不取。

   七、龙图 

  即“龙马负图”。指河洛一类图式,宋人一般认为是陈抟所作。《宋文鉴》有陈抟《龙图序》一文,《宋史·艺文志》著录陈抟《龙图易》一卷。王偁和朱震皆认为河洛之学为源于陈抟,王偁《东部事略·儒学传》称陈抟“以象学授种放”,其“象学”包括河洛之学,明初宋濂亦执此说。然朱熹以《龙图易》为“假书”,其后,亦有人认为河洛非出于陈抟。今人一般认为其思想与陈抟有关。《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五行生成”说而制龙图,以解释《周易·系辞》中的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后刘牧将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两种图式,解释《系辞》天地之数、大衍之数,用以说明八卦象数。 

  八、龙图三变

  《龙图序》关于龙图形成的观点。用于说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对《系辞》“天地之数”章的解释。本于《周易·系辞》三陈九卦之义。《龙图序》认为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控其旨,所以知之矣。”“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衅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龙图序》)第一变:“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第二变:“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第三变:“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元张理《易象图说》载龙图三变图。以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各自分开。天数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分别为十五。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起作用者为二十四。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第二变上图为天数所变图,天数上五组,其上一之数不动,去四个数;其左五组,去一为四;右五组去二为三;下五组,去三为二;中五组不动。其上、中、右为一、五、三,共三个奇数;下、左为二、四,共两个偶数,乃参天两地之象。所去掉的十个数,则隐藏在下图中十之中。下图为地数所变图。地数中六组,去一加于上六组为七;去二加于左六组为八;去三加于右六组为九;下六组不加任何数。其偶数组为六、八,奇数组为七、九,各居四方;中十亦为偶数组,来于天数去掉十。上图中的五个组,即一二三四五之数,表示五行之生数;下图中的五个组,即六七八九十之数,表示五行之成数。一说上图天象中的五个数,各加以五数,则成下图地象之数。两图之数之点合为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天象和地象中各有奇偶之组,为天地已合之序位。第三变为龙马负图,即河图、洛书。由第二变上下两图相合而得,张理说,相合有二法:一是两图相重,即天一与地六相重,地二与天七相重,天三与地八相重,地四与天九相重,天五与地十相重。汉易所谓五行生成数相合,为五行生成图,即后通称之河图。一是两图相交,上图中五不变动,下图中十隐藏起来,奇数分别居四正位,偶数分别居四隅之位,成为九宫图,即后人通称之洛书。此二图式除去中宫五或十五,余为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居于八位,皆可分别生成八卦之象。然后世有人认为《龙图易》未言及“洛书”及九宫数的配合,张理解释与陈抟不符。对此争议甚多。

  九、太乙九宫占盘

  中国古代占盘。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至迟为西汉时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九宫八风》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过圆心划四条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与洛书布局完全符合。“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与《易纬·乾凿度》相合。今有人认为太乙占盘的出现,说明洛书至迟于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从而结束了持续九百年的河洛真伪之争。

  十、九宫八风

  洛书九宫与八风、八卦、节气、方位等相配合的学说。《黄帝内经》载其图式。认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 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灵枢·九宫八风》)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太乙(北极星)之位恒居北方,并以此作为定位的标准,以北极星围绕其旋转的位置为指针,按季节依次移行。从冬至日开始指向正北方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期满之后下一天交立春,移居东北方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计四十六天,余类推。太一游九宫共计三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数。古时据太一徒于中宫,朝八风,以占吉凶。“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南方来名大弱风,从西南方来名谋风,从西方来名刚风,从西北方来名折风,从北方来名大刚风,从东北方来名凶风,从东方来名婴儿风,从东南方来名弱风。认为“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乃能病人”。并具体介绍了八风伤人的各种情况。 

  十一、杨子玄图

  ①西汉扬雄《太玄》篇名。②后人据《太玄》所定之图。图见清胡渭《易图明辨》。《太玄·玄图》:“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晋范望注:“一与六共宗,在北方也;二与七共朋,在南方也;三与八成友,在东方也;四与九同道,在西方也;五与五相守,在中央也”。《太玄·玄数》:“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其奇偶相配与东汉刘歆、郑玄五行生成数相符,惟五不配十。北魏关子明以此为龙马所授伏羲之数,北宋范谔昌以此为伏羲重定生成之位,刘牧以此为洛书,南宋蔡元定以此为河图。清胡渭认为此为数家所言:“皆用太玄而加以地十,然玄虽拟易,实老子之学,本名玄图,非河图也。安得附会《大传》旨为圣人之所则哉?”(《易图明辨》) 

  十二、易维九宫说

  《易纬·乾凿度》及郑玄象数学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乾凿度》)认为太一取阴阳之数即从一到九的次序,运行于九宫之中,九宫有四正和四维,其数相加,皆为十五。郑玄注:“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而终于离宫”。按此说太一(太乙)在九宫中运行,始于坎宫一,其次入坤宫二,其次入震宫三,其次入巽宫四,然后入中宫五休息;而后又入乾宫六,其次入兑宫七,其次入艮宫八,到离宫九结束。宋朱震解释取七、九、六、八之数:“一与八为九,一与六为七,三与四为七,七与二为九。阳变七为九,阴变八之六,七与八为十五”。(《汉上易卦图》)《乾凿度》九宫说在于阐明阴阳二气的运行及同八卦的关系。一般认为《乾凿度》九宫说是京房八卦卦气说和明堂九室说明结合的产物。《管子·幼宫(玄宫)》、《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均以为天子在一年四季,轮流居于九室,反映古代明堂九室制度。《大戴礼记·明堂》始终将九室配以九个数目:“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玄将九宫同卦气相联系,以太一行九宫说明一年四季变化。 

  十三、太乙行九宫

  亦称“太乙游宫”、“太乙行九宫”、“太乙”亦作“太一”,为北辰之神,一说指北极。前人认为北极为体,北斗为用,以北斗为北极帝星所乘之车,北斗绕北极而旋转,就是北极星帝乘车临御八方之象。根据太一游宫斗柄旋指的八宫方位,便能推知四时、八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节令转移和气象变化。若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篇》说:“是故太乙入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易纬·乾凿度》:“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而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入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天一、太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自北而南,自东而西,阳数按一、三、五、七、九递增;阴按八、六、四、二递减,“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易纬·乾凿度》)以八卦名加之中宫为九宫名。《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即言以北极星围绕太一旋转的位置作为指针,按季节依次移行。太一游宫计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略日数,此九宫之名,代表不同时序。倪仲玉说:“坎宫名叶蛰宫者,冬令主蛰封藏,至一阳初动之时,蛰虫始振,故名曰叶蛰。艮宫名天留者,艮为山,正而不动,因以为名。震宫为仓门者,仓,藏也,天地万物之气收藏,至东方春令而始震动开辟,故名仓门。巽宫名阴洛者,洛书以二四为肩,巽宫位居东南;而主四月因以为名。坤宫为玄委者,坤为地,玄,幽远也;委,随顺也,地道幽远柔顺,是以名之,兑宫为仓果者,果实也,万物至秋而收藏成实,是以名之。乾宫名新洛者,新,始也,洛书戴九履一,一乃乾至始也。此九宫之位,应于八方四时,各随时而命名也”。九宫名称有另说。如《南齐书·高帝纪》认为“九宫者,一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为天芮,以制荆州之野;三为天冲,其应在青;四为天辅,其应在徐;五为天禽,其应在豫;六为天心;七为天柱;八为天任;九为天英,其应在雍、在梁、在扬、在兖”。太一游宫依据天文观测而来;洛书九宫由观测太一之车,即北斗斗柄从中央临御四正四隅而形成,与八卦阴阳变化有密切关系。 

 

  十四、图九书十 

  亦称“九图十书”、“九河十洛”、“河九洛十”。北宋刘牧对河图、洛书的认识。刘牧将宋初陈抟龙图易第三变所得两个图式,即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加以区别,称五行生成图为洛书,九宫图为河图。因五行生成图天奇和地偶各五数,共十数,故称“书十”;因九宫图共九数,故称“图九”。此说为南宋蔡元定所反对,南宋以后争论不休,一般不取此说,而以蔡氏“图十书九”说为通行。 

  十五、图十书九 

  亦称“十图九书”、“河十洛九”、“十河九洛”。南宋蔡元定对河图、洛书的认识,与刘牧“图九书十”说相反。蔡元定认为刘氏把河图和洛书颠倒了,主张以河图之数为十,洛书之数为九,即以五行生成之十数图为河图,称为“图十”;以九宫九数图为洛书,称为“书九”。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禹。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盖《大传达室》既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惟刘牧臆见,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托言出于希夷,既与诸儒旧说不合,又引《大传》以为二者皆出于伏羲之世,其易置图书,并无明验”。(《易学启蒙》)此本于邵雍、关朗说。北宋邵雍认为:“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牺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尚未明言图十书九。北魏关朗《关氏易传》:“河图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圣人观之以画卦。是故全七之三以为离,奇以为巽;全八之三以为震,奇以为艮;全六之三以为坎,奇以为乾;全九之三以为兑,奇以为坤。正者全其位,偶者尽其画。洛书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以十为河图,以九为洛书。朱熹认为《关氏易传》是伪书,可能是北宋阮逸所作。以九宫为洛书文,唐代已有之;以河图为五十五数,陈抟龙图亦有此意,均非阮氏创见。以邵雍河洛说为十河九洛,则是蔡元定的解释。朱熹赞同蔡说,并录其河洛图式,其《周易本义》又将之载于卷首,遂成为南宋以来流行说法。

  十六、刘氏河图 

  北宋刘牧称九数为河图。图见其《易数钩隐图》,南宋朱震《易卦图说》同此。刘氏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和洛书的两种图式,而以河图为龙马所负之图,即龙图。认为:“昔宓羲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为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太皞乃则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以阳气肇于建子,为发生之源;阴气萌于建午,为肃杀之基。二气交通。然后变化,所以生万物焉,杀万物焉”。(《易数钩隐图》)图中白点为奇数,黑点为偶数,奇数之和25,偶数之和20,纵、横、斜相加皆15,共45。刘氏认为此数合于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五十,减去五为隐而不显。宗刘歆和孔安国说,进一步说明八卦源于河图。“且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四居兑,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数也。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极五行之成数,遂定八卦之象,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圣人设卦观象之奥旨也”。(《易数钩隐图》)其说来源于汉卦气说、五行说和汉唐九宫说。刘氏将五行生成说同九宫说加调和,以说明河图为八卦之源。 

  十七、刘氏洛书 

  北宋刘牧称十数图即五行生成图为洛书。本于刘歆以《尚书·洪范·九畴》为洛书的观点。刘牧认为《洪范》第一畴,即论五行的文字,为洛书神龟所负之文,其它八畴乃大禹所增。《洪范》五行文字包括《周易·系辞》所言天地自然之数,即五十五数,《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数即五行生数,且包括五行成数。“夫洛书九畴惟出于五行之数,故陈其已交之生数,然后以土数足之,乃可见其成数也”。以此解释龙图易中第二变的图式和《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认为天象和地象二图式相合即为洛书。南宋朱震《汉上易传·卦图说》载相合图(即洛书图式),并解释“右洛书,刘牧传之。一与五合而为六,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十即五也”。认为洛书体现了天地之数中阳奇和阴偶相配合的法则:“此乃五行生成之数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数也。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 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谓之成数也”。刘物洛书说是对“天地之数”郑玄注和孔颖达疏的发展。 

  十八、蔡氏河图

  南宋蔡元定称十数图为河图,与刘牧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对此作了详尽解释。认为《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五行造化,万物始终,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积五奇而为二十五,积五偶而为三十,合是二者而为五十有五”。此即河图之全数。推崇五行生成图,认为此图体现了五行相生的顺序,始东次南、次中、次西、北北,左旋一周而又始于东也。由东始左旋,东到南为木生火,由南到中为火生土,由中到西为土生金,由西到北为金生水。认为河图之数以生数为主,即以一二三四五,统率六七八九十,生数居于内,成数成于外,中者为主,外者为客。其方位:一六为水居北方,二七为火居南方,三八为木居东方,四九为金居西方,五十为 土居中央,反映了一年之中阴阳五行之气相为终始的过程。以卦气说解释五行生成图,企图从此图中直接引出八卦之象,进而说明卦象来源于天地之数、河洛之数。认为河图与洛书具体与用、全与变的关系。“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奇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偏耳”。(引自《易学启蒙》)蔡氏所定五行生成图(十数图)为河图,成为后世流行之说法。 

  十九、蔡氏洛书

  南宋蔡元定称九数图为洛书,与刘牧说相反。其与朱熹合著之《易学启蒙》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通'赐’)禹。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认为洛书之数以奇数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数则居四维之位,受制于奇数。正者为君,偶者为臣,体现了阳主阴辅之理及五行相胜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北面一六为水,西面二七为火,南面四九为金,东面三八为木,中央五为土,从北始右旋为相克关系。洛书与河图为用为体、变与常的关系。以天地数、河洛数解释八卦之象的来源。蔡氏所定九宫图(九数图)为洛书,成为后世流行说法。 

   二十、万氏河图

  清万年淳所定外方内圆之河图图式。其《易拇》说:“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在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旧洛书二、四、六、八皆两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平。亦宜平铺”。“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六合一为七,二合七为九,三合八为十一,四合九为十三,五合十为十五,总数为五十五,皆为阳数。与洛书对位相合,皆阴数相对,御之以中五,则皆为阳数,说明阴阳相抱、阳生于阴、阴统于阳之理,是对《周易》扶阳抑阴思想的发挥。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之图,较仅改形式而无意义者,自高一筹。然两数之体用分合,固极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见”。并论述万氏河洛的关系:“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为后天,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一、万氏洛书

  清万年淳所定外圆内方洛书图式。其《易拇》说:“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其外,一、三、七、九为一方。二、四、六、八为一方,仍然河图之体,比又圆中藏方,洛书包裹河图之象,而中五又方中有藏圆之妙”。 

   “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对位相合皆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总数四十,皆为阴数。而御之以中五,则纵横上下交错皆为十五,总数四十五,皆为阳数。表明阳生于阴、阴统于阳、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理。近人杭辛斋认为万氏河图和洛书为体与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此即万氏图中,分圆分方,方含圆,而圆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二、河图主常、洛书主变  

  又称“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南宋朱熹、蔡元定关于河洛的观点。以五行生成图(十数图)为河图,以九宫图(九数图)为洛书。认为河图之数为十,数至十而全,为数之常、数之体;洛书之数为九,数之变始于一而终于九,为数之变、数之用。其《易学启蒙》认为:“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其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即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于二十而无偏耳”。认为河图体现五行相生次序、洛书体现五行相胜次序。河洛二图生数一、三、五所处方位皆同,二、四所处方位不同,因而其成数七、九所处方位亦不同。洛书生数二居西南,四居东南,河图二居南、四居东。“盖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也”。河洛主要用以解释八卦的来源。 

  二十三、河圆洛方 

  北宋邵雍及南宋朱熹、蔡元定关于河洛的观点。认为河图象天,为圆形;洛书象地,为方形。 

  二十四、河静洛动 

  南宋蔡沉河洛观点。认为河图为偶主静,洛书为奇主动。“天下之理动者奇而静者偶,行者奇而止者偶”。(《洪范皇极·内篇》)“数者,动而之乎静者也。象者,静而之乎动者也。动者用之所以行,静者体之所以立。清浊未判,用实先焉。天地已位,体斯立焉,用既为体,体复为用,体用相仍,此天地万物所以化生而无穷也”。(同上)以邵雍先天图解释河图,认为河图讲阴阳对待,属于静的范畴,静基于偶;以邵雍后天图解释洛书,认为洛书讲五行流转,属于动的范畴,动出于奇。 

  二十五、河方洛圆

  南宋蔡沉关于河洛的观点。认为河图“体圆而用方”,洛书“体方而用圆”。以作用言,则河主洛圆。其《洪范皇极·内篇》:“数之方生,化育流行。数之已定,物正性命。圆行方止,为物终始”。认为洛书之数方生于一,由一而三,由三而九,主流行;河图之数已定于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主定性。“圆行”指洛书,其用为圆,表示万物起始;“方止”,指河图,其用为方,表示万物终止。 

  二十六、河奇洛偶 

  南宋朱熹、蔡元定关于河洛的观点。其《易学启蒙》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 

  二十七、河偶洛奇

  南宋蔡沉关于河洛的观点。其著《洪范皇极》以为河图之数为偶,“体圆而用方”;洛书之数为奇,“体方而用圆”。与《易学启蒙》河奇洛偶说相反。“河图非无奇也,而用则存乎偶。洛书非无偶也,而用则存乎奇。偶者阴阳之对待乎,奇者五行之迭运乎!对待者不能孤,迭动者不能穷。天地之形,四时之成,人物之生,万化之凝,其妙矣乎”!“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洪范皇极·内篇》)以二者作用立论。河图之数虽有奇,但奇偶之数的排列,皆以阴阳相配,显示其用为偶;洛书之数虽有偶,但其奇数或居正位,或居中位,体现五行相生、相胜顺序,显示其用为奇。由于河图之用为偶,故天地万物皆接阴阳之家相互对立;洛书之用为奇,故天地万物又接五行顺序相互流转。 

  二十八、河象洛偶数

  南宋蔡沉河洛观点。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卦象出于河图。九畴出于洛书;河图讲阴阳之象,洛书言五行之数;阴阳之象为偶,五行之数为奇。河图为《周易》系统,《周易》讲象,基于偶数;洛书为《洪范》系统,《洪范》讲数,基于奇数。河图主偶,偶为象之始;洛书主奇,奇为数之始。“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卦者阴阳之象也,畴者五行之数也。象非偶不立,数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数之始也”。“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纪天地之撰者,范之数。数者始于一,象者成于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者数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畴之数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备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数周矣”。(《洪范皇极·序》)认为河、洛互为经纬,象、数殊途同归。“数之与象,若异用也,而本则一;若殊途也,而归则同。不明乎数,不足与语象;不明乎象,不足与语数。二者可以相与,不可以相无也”。(《洪范皇极·内篇》)继承其父象数传统, 又从数学观点研究河洛,将洛书视为数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基本原则。其讲河洛象数在于说明天地万物形成和变化规律,较《易学启蒙》以河洛说明象数及筮法来源更进一步。  

  二十九、九九圆数图

  南宋蔡沉说明一年节气变化的图式,图见其《洪范皇极·内篇》。以洛书之数主动,效法邵雍后天方位图式,按九宫图横式推衍出此图。认为洛书为《洪范》系统,而《洪范》之数的变化,由一而三,由三而九,由九而八十一。故按九九歌顺序,将一年中的二至、二分、四立分别纳入图中。冬至为一一,立春为二二,春分为三三,秋分为七七,立冬为八八。“一数之周,一岁之运也。九数之重,八节之分也。一一阳之始也,五五阴之萌也,三三阳之中也,七七阴之中也。二二者阳之长,八八者阴之壮,九则阴极矣”。(《洪范皇极·内篇》)此图式左半圈为阳气上升过程,右半罪状为阴气上升过程,既体现五行相生次序,即冬至春为水生木,春至夏为木生火,夏至秋为火生土,土生金,秋至冬为金生水;又体现五行相克次序,即奏为金克木、木克土,夏天为火克金,秋天为水克火,冬天为土克水。“相生则水木火土金,相克则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变万化,四时之运,生克著焉”。(《洪范皇极·内篇》)反映了蔡氏重视数的地位,以数为万物秩序和变化规律的思想。

  三十、内外合为河图

  解析河图来由的图式。宋朱升认为:“一数至十,环列为图”;“一起寅方,五居正午,十数旋用”;“交午取而五位,内外相合,则图也”。一至十数,左旋依次排列,五十纵线相连,其余皆斜线相连。以相对内外数相合,一当六合,二与七合,三与八合,四与九合,五与十合,则成河图数位。 

  三十一、八宫交为洛书

  解析洛书来由的图式。宋朱升说:“平衡取而八宫交午,相对则书也”。一至十数,左旋依次排列,以横线相连,可成四组,五十不连,故隐去,剩八数,以相连的数交对排列,一九为纵,三七为横,二八、四六为斜,则成洛书八宫数位。

  三十二、张氏九宫图

  元张理九宫洛书图。图见其《易象图说》,此图奇圆偶方、奇外偶内与伏羲大圆图内合外分、内静外动相同,又以九州分布九宫。阳顺用三,既奇以三乘,表示“参天”之义;阴逆用二,即偶以二乘,表示“两地”之义,顺而逆生,自九而七;阴之生数,逆而顺生,自二而四;阴之成数,逆而逆生,自八而六。张氏认为:“一、三、九、七,天数也。天数奇,奇之象图,参于三,其数左旋,始于一,居于正北。一三如三,故三次于正东。三三如九,故九次于正南。三九二十七,故七次正西,三七二十一,而复于一。二、四、八、六,地数也。地数偶,偶之象方,两于二,其数右转,起于西南,二二如四,故四次于东南。二四如八,故八次于东北。二八十六,故六次于西北。二六十二,而归于二。此阴阳左右运行自然之妙,而二、七、四、九易位,与河图不同者也”。(《易象图说》)九宫数中,蕴含两仪、四象、八卦。阳唱而阴和、阳实而阴虚,仪虽二而实三,象虽两而实五,卦虽八而实九,表示天地万物非阳不生,非阴不成。洛书之数位以阳数逆而乘之,则以七乘阳数之积右旋排列;以阴数顺而乘之,则以八乘阴数之积左旋排列,接转四隅之数,以八乘而转。一顺一逆,无数不合,符合天地之道,为自然造化之本原。 

  三十三、河洛卦位合图

  解释河图、洛书卦位的图式。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采此图。图右边为河图之卦位,相传谓之先天,由乾至坤,自南而北,数往者顺,为消;左边为洛书之卦位,相传谓之后天,起坎穷离,自北而南,知来者逆,为息;中央为左右卦相合之数,上四卦相合各为十,下四卦相合各为九。说明河图原十合九,洛书原九合十。

  三十四、河图奇偶合图

  河图数理图式。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采此图。其图上列一、三、五、七、九,积二十五,故奇乏;下列二、四、六、八、十,积三十,故偶赢。奇之位五,偶之位五。体现河图与奇位与偶位相合之理。来氏认为:“然皆位与数之一定不可易也。真悟其生克之理,则图书不同者迹,末始不同者理”。(《易经来注图解》)河图与洛书之分,体现了分阴分阳之理,两者循环无端,不可拘泥于一定位数。

  三十五、洛书奇多偶少图

  洛书数理图式。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采此图。其图上列一、三、五、七、九,积二十五,下列二、四、六、八,积二十。奇之位五,偶之位四。体现洛书奇多偶少之理。

  三十六、河图天地交

  关于河图的认识观点。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载有图,来氏认为:“河图一、三、七、九,阳也,天之象也;二、四、六、八,阴也,地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天地之交见矣”。(《易经来注图解》)河图除中五、十,则外数三十,径一围三故圆,故渭图为天之象;而洛书除中五,外则四十,经一围四故方,则亦可谓之地。同时河图又为日之象,洛书又为月之象,说明河洛体现天地交泰、日月交济的道理。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亦载此图。胡氏认为:“初生之阳在内,震之一阳在北内,所以为天根;初生之阴在内巽之一阴在南内,所以为月窟。不从数之散布处着眼,而在气联贯处着眼,是通《易》理者。变天地而言日月,河图则天地定位之象,是先天也”。(《周易函书约存》) 

  三十七、洛书日月交

  关于洛书的认识观点。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载洛书日月交图。来氏认为:“洛书一、三、七、九,阳也,日之象也;二、四、六、八,阴也,月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日月之交见矣”。(《易经来注图解》)来氏还认为洛书之数四十有五,其数偶而乏,为月之象;河图之数五十有五,其数奇而盈,为日之象。同时洛书又为地象,河图又为天之象。说明河洛体现天地交泰、日月交既济的道理。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亦载此图,胡氏认为:“日月则坎、离正位之象,是后天也”。(《周易函书约存》)

  三十八、河图阳动阴静

  用阴阳数分析河图起源的观点。与“河图阳静阴动”相对。其图载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原图相邻两数(除五、十外)居同位。自天位而起,以左旋而定。阴数二、四、六、八不动,阳数一、三、七、九对换,即分别转一百八十度而成河图。因阳数动,阴数不动,故名“阳动阴静”。《启蒙附论》:“《大传》言河图,曰一二、曰三四、曰五六、曰七八、曰九十,则是以两相从也”。“是故原河图之初,则有一便有二,有三便有四,至五而居中。有六便有七,有八便有九,至十而又居中。顺而布之,以成五位者也”。“若以阳动阴静而论,则数起于上。故河图之一二本在上也,三四本在右也,六七本在下也,八九本在左也”。“阳动阴静者,如乾生而坤藏也,君令而臣从也。夫行而妇顺也,自上而下,以用而言者也”。这样阳数动而交易,阴数静而不迁,则成河图之数位。 

  三十九、河图阳静阴动 

  用阴阳数解释洛书来由的观点。其衅载清李光地《启蒙附论》、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原图相邻三数为一组,自天位起,自上而下分三层排列。阴数二、四、八、六不动,阳数一、三、九、七对换,分别转一百八十度而成洛书,《启蒙附论》:“《大戴礼》言洛书曰二九四,曰七五三,曰六一八,则是以三相从也”。“原洛书之初,则有一二三,便有四五六;有四五六,便有七八九;层而列之,以成四方者也”。“洛书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上而下也”。阳数动而交易,阴数静而不迁,则成洛书之数位。 

  四十、洛书阳动阴静

  四十一、洛书阳静阴动

 

  用阴阳数解释洛书来由的观点。其图载清李光地《启蒙附论》、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原图相邻三数为一组,自地位起,从下而上分三层排列。阳数一、三、九、七不动,阴数二、四、八、六对换,即分别转一百八十度而成洛书。《启蒙附论》认为,如以阳静阴动而论,“洛书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下而上也”。 

  四十二、先天卦配河图

  先天八卦与河图相配的图式。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认为:“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义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河图中生数一二三四,各加以中五为六七八九,即为四象老阳、少阴、少阳、老阴之数,为四象之数。四象生八卦,分北方一六之数为坤卦,分南方二七之数则为乾卦;分东方三八之数则为离卦;分西方四九之数则为坎卦。其余各居四隅之位,则为兑、震、巽、艮四卦。艮卦之数由一六北方分出,兑卦之数由二七南方分出,震卦之数由三八东方分出,巽卦之数由四九西方分出。表明乾、坤、离、坎四正之位,左方为阳内阴外,阳长阴消,右方为阴内阳外,阴长阳消,像二气之交运。以邵雍先天八卦方位说解释五行生成图。然其卦象与五行相配,存在矛盾之处。

  四十三、先天卦配洛书

  先天八卦与洛书相配的图式。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认为:“洛书而虚其中,则亦太极也。奇偶各居二十,则亦二仪也。一二三而含九八七六,纵横十五而互为七八九六,则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为乾坤离坎,四隅之偏以为兑震巽艮,则亦八卦也”。洛书中一与九相对、二与八相对,三与七相对,四与六相对,其合数皆为十,故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此为四象之数。四正之奇数生乾、坤、离、坎四正卦,四隅之偶数生兑、震、巽、艮四隅卦。所配方位为效法河图所生之八卦方位。直到洛书九数,而虚其中五,以配八卦。阳上阴下,故九数为乾,一数为坤,因自九而逆数之,震八、坎七、艮六,为乾生三阳,又自一而顺数之,巽二、离三、兑四,为坤生三阴也。以八数与八卦相配,则与先天之位相合。清江永认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卦序是虚数,“卦之实数,乃是乾九、兑四、离三、震八、巽二、坎七、艮六、坤一,顺而数之,则为坤一、巽二、离三、兑四、艮六、坎七、震八、乾九,应乎父母男女之次第者也”。(《河洛精蕴》)乾与坤,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其和数都为十,同洛书之数正好对应。 

  四十四、后天卦配洛书

   后天八卦与洛书相配图式。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洛书九与离卦配,一与坎卦配,三与震卦配,七与兑卦配,二与坤卦配,四与巽卦配,六与乾卦配,八与艮卦配。火上水下,故九数为离,一数为坎。燥火生土,故八次九而为艮。燥土生金,故七、六次八而为兑、为乾。水生湿土,故二次一而为坤。湿土生木,故三、四次二而为震、为巽。以八数与八卦相配即符合后天之位。“后天图之左方,坎、坤、震、巽;其右,离、兑、艮、乾,以艮、坤互而成后天也”。(《启蒙附论》) 

  四十五、后天卦配河图

  其图见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河图二七配离卦,一六配坎卦,三八配震卦,四九配兑卦、乾卦,五十配坤卦、艮卦。“图之一六为水,居北,即后天之坎位也。三八为木居东,即后天震、巽之位也。二七为火居南,即后天之离位也。四九为金居西,即后天兑、乾之位也。五十为土居中,即后天之坤、艮,周流四季,而偏旺于丑未之交也。盖所以象五行之顺布也”。(《启蒙附论》)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央视纪录片《天书秘境》浅说周易、河图和洛书!

 

  千百年来,人们谈论到中国的太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九宫时总离不开两幅神秘的图案,那就是河图洛书。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头,是难解的无字天书,自古以来,围绕着河图洛书争论不断,有人说他是解读宇宙奥秘的文明密码。还有人说它是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它来源哪里?其渊源和原始本义是什么?本片将深入到传说的发生地点寻找河图洛书踪迹,并通过中国天文考古学的知识,解读河图洛书的原始本义。

  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它来源哪里?其渊源和原始本义是什么?本片将深入到传说的发生地点寻找河图洛书踪迹,并通过中国天文考古学的知识,解读河图洛书的原始本义。

天书秘境(上)

  论及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时,有一本书不得不提,它被誉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这本书就是《周易》。它是古代汉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书,从古至今研究者络绎不绝,研究的集大成者除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外,就属宋代理学派代表朱熹。他对易学的贡献是对义理、象数及易图学皆做了全面而突出的发展,曾作《周易本义》还原《周易》的本来面目。本片就为您揭开《周易》的神秘面纱!

天书秘境(下)

  著名理学家朱熹派自己的得意弟子蔡元定前往四川寻找两幅神秘图案,这就是河图洛书。依据神秘的传说,黄河的龙马背负河图交与伏羲,伏羲据此画八卦,后人推演出易经,成为中国一部揭示变化的华夏经典。洛书则是洛水中灵龟衔书,送与大禹,大禹依此制定九畴,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而朱熹的门徒蔡元定并非只找到两张图案,而是三张,只是其中一幅图始终秘而不宣。有人推断这张图才是真正的河图。

文章来源:上古三皇文化

2018年12月2日更新

 

 

 

 

  上联是“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

  下联是“不是仙不是佛不是物”。

 

 

 

 

禪師禪語——如來法藏

 

如來法藏,

無像而相,

涅槃般若,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

諸佛总持,

心心相映,

口傳心授,

修佛成佛。

释迦傳法,

依教奉行,

儲功德宣妙理,

成就十方。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11月22日更新

 

 

 

 

 

老和尚講:尋找靈魂的久遠記憶,是地球上每個靈魂未來的使命!

 

  尋找靈魂的久遠記憶,

  是地球上每個靈魂未來的使命! 

  無極生太極,宇宙大爆炸,從無到有,大爆炸之前,沒有物質,一切物理定律皆不存在!太極生兩儀:物質世界出現「相對」性質,宇宙中的任何物質,精神都是相對存在,包括時間空間!兩儀生四相,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等等等等!其實道家哲學是最合理解釋世界的真理!

  在那宇宙之前沒有空間和時間處,我們可以談論什麼呢?《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以用語言來解說的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可以用語言來命名的就不是恒常的「名」。可見道家並不和我們談論上帝,而是強調道是「無」,說道是萬物的根源,道給物質世界帶來了統一性(這是自然科學的理論基礎)。

  道怎樣產生世界呢?老子說,道效法自己的本性運動,產生萬物前先有了畜養(能量)之德;有了畜養,物才能成為物(能量的實質化);物既為物自然就有了各種形式(粒子的形成);物既成形,則形形相生(不同粒子的結合),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萬物;這一切的形式,乃是由於一個名叫「勢」(大爆炸產生的宇宙擴張)的力量在其中操縱。又因為「道」的不可言語,所以老子說天下萬物自然而生,自然而得,卻不知從何而生,因何而得。這是不可知論唯物主義或神祕唯物論。

  莊子又以有趣的數學說描述宇宙的產生,他說道本是渾然一體沒有名稱,但是稱它「渾然一體」就等於給了它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和道的本體加起來就形成了「二」,有了一個名稱於是產生一個相對的名稱,兩個名稱和道的本體加起來就是「三」。有此類推下去,就有了人們無法理清的數目。不過莊子認為人祗要認識根本的道理便可通達於天下了。

  不同於道,萬物都會有終結的一刻,這是為什麼呢?道家認為萬物的生成就是毁滅。萬物之所以毁滅的原因,是在區别萬物的時候,它們已經違反了道本身絕對統一的原則,而各具備獨立的形體。自然地,道家談到生死。

  生死是什麼呢?道家認為兩者是統一的,因為「有就是無,無就是有」。從沒有形體到有形體叫做生,從有形體到沒有形體叫做死。人之所以生是因為「氣」的積聚,氣聚便是生,氣散便是死,生死是互相循環的。道家對每個人說:生命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給你的沖和之氣;本性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給你的自然法則。

  應該怎樣看待生死呢?莊子說,古時候的真人不喜愛生也不憎惡死,不迷戀生前也不追求死後;僅僅把生死看做物的變化。人隻有安於造物者的安排,忘卻生死,顺應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進入虛無的境界,做到天人合一。

  以下如夢似幻的知識,隻被全球極少部份人掌握,首先不需要去神話它,免得一頭霧水,也不要用現代科學的物性思考去看待,免得走入誤區。它是只是一種存在,一種未知的存在,一種久遠的超越的知識,用很平實的說法更能讓人知曉。希望那些有靈性覺知的人能真正讀懂它並為己所用,然後能推己及人,點化和造福天下蒼生!

  人類所具有的潛力

  和被封印的超級能量

  受外在黑暗堕力的干擾,人類一步一步失去了用自己心識體察宇宙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現代人類的潛力,是每個人都有的。如果你自我發現和使用這些潛力,用自己心識操控能量運作,並作用於物質,那一切物質在你眼中就不再是束縛。

  首先你的生命可以達到天命,就是你的肉體可以活到本來應該存在的時限。人體這個機體最初的設計壽命年限是一萬歲左右,極大部分人都沒有活到這個時間,是因為心識失去了對機體的操控,機體運作被一些黑暗堕力干擾而加上了封印。只有用自己心識能才能打破這個封印。

  不要說長生不老,祗要是物質的東西都是有從生到滅的過程。隻是能達到真正機體的壽命,然後再換一個機體繼續開始物質界的新生活,這才是長生不老。不需要物性的食物,隻需吸收能量也能讓機體存活。無需呼吸,用聚能也能讓機體存活。無需水份,可自行轉化外在物質的水份。但我們現代人類為什麼卻用物欲來填滿自己?後面講到群靈魂的文明時再說,現在主要從單個的靈魂講起。

  然後你隻需開放你的靈性,不需要從外來學習知識,你還是能體察到宇宙的一切知識,因為一切資訊是不滅的,它永遠在那裏。你隻需用你開放的心識去體察,一切知識都會一目了然。為啥叫一目了然,這個「一目」不是用你物性機體的雙眼去看,而是用你深藏在大腦中的靈性——「第三隻眼」去看。

  有了這些知識,用你的心識去運用,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在宇宙中的自由。這個自由不能用現代的思維來考慮,它不是為所欲為,它代表的是你自己的自由,但不能去改變你周圍的一切,因為心識和能量一樣有作用和反作用。大家都知道天書,天書從物性角度看是真的無字的,因為天書要從心識角度去看,你需要什麼,它就顯現什麼。

  可惜我們第三隻眼被深藏,心識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埃,我們一直用物性來壓制自己的心識,反而認為這些物性才是真理,所以極大部分人都無緣得到知識,無眼識别天書。大家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但這種力量是如何體現的?

  它的力量就是學會用心識去操控能量,用能量去改變物質。如果你以為心識能直接操控物質,那就錯了,物質是能量的幻象,心識不能直接作用於物質,但你可以操控能量去改變幻象。你一旦學會了操控的知識,就會擁有很多現代流傳的超自然能力。

  比如你可以在物性空間消失,古代稱之為「隱形」,其實隻是你將自己物性機體虛化而已;你可以不借用任何交通工具而瞬間到你想到的地方,古代稱之為「遁術」,其實是你先將自己的物性機體虛化變成能量,然後在物質能量海中穿越;你可以自由在空中飛行,不需要任何物性支持,古代稱之為「乘風術」,借助此,你能將自己機體變輕,可以在風中飛行。

  你不需要挖洞,就能在地下行走,古代稱之為「穿牆術」,其實隻是虛化身體在物質的能量海中散步;你可以變形為任何物體,古代稱之為「七十二變」,這個就是用心識改變在物性中的機體,特别能體現物質是幻象的能力;你可以和任何單個靈魂溝通,即心靈感應,因為大家都在一個心的層面,不需要語言的翻譯就能溝通,所以你不但可以和動物說話,和植物交流,和大山相應,可以進行心靈感應,甚至可以得到神的指導。

  祗要是靈的個體,你就都可以交流。你還可以在宇宙幻境中遊蕩,想到哪裏,都能隨心所欲。你還能看見宇宙幻象的變化,以及無限中有限宇宙的能量邊緣。你會感覺你好象就是造物,你還能用心識製造一段時間和空間。其時這隻是你心識的正常能力。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幻象,很對,這就是在物質幻境中。在物性幻景中,每個人的心識潛力和能量從現代人類被蒙弊的水準來說都是超強的。

  所以任何你能想到的能力都能達到,這就是用心識釋放自己的超級能量。這就是每個人的靈魂具有的神性,當你具有神性時,不是用這種能力去控制和操控物質,如果你這樣想,一念之差就會頓入魔道。這些能力隻是靈魂的所具有的正常的能力,每個靈魂都有這個能力。你改變自己可以,改變外在的存在就偏離了本來的神性。雖然你有這樣的能力,你要脱離物性,就要知道宇宙運行的法則,就是「道」。得「道」後悟一之空性,破物質界然後心靈平靜可得神性。

  三維太陽系和地球簡史

  百多億年前瞬間形成宇宙後,在太陽系的位置曾出現過一個大恒星,經過幾十億年演化,在大恒星及其行星上形成過宇宙中最早的智能生物和文明,它們是本宇宙最早的一批高等生物和文明。他們的文明有三種歸宿:一是文明發展走向深空中其它適合星球(平行維度發展),二是文明人類向上變成高維度的生命(向上維度發展),三是自我毁滅(不發展和向下維度發展)。然後,這個大恒星走到壽命的最後變成超新星而爆炸。

  爆炸後的空間在宇宙中形成一片空間泡沫區。50億年前左右,爆炸後的的物質聚合到一定時侯首先出現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太陽甩出的物質和吸附的星空物質在太陽系外形成一圈物質層雲,這些物質的聚合形成了太陽系的最初幾大行星,即現在的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和泰坦星,其中泰坦星是太陽系中過去最大的行星,約是地球的100多倍大。

  泰坦星也曾出現過文明,那是太陽系最初的高等生物和文明,是完全的巨人族和巨性生物。但是之後不久毁滅就到來了,深空中一個脱離其它星系軌道的、比泰坦星小不了多少的星球向太陽系直奔而來,它的前進路線前面就是泰坦星。一億多年前,太陽系最大的碰撞出現。

  兩顆行星的碰撞,造成了外來星球和泰坦星的分裂。碰撞後,外來星球和泰坦星分裂成很多塊,但外來星球破裂的大部被太陽系能場所控制而形成太陽系的大橢圓軌道行星和部份大小慧星。留在泰坦星原軌道的分裂物質,小的形成了小行星帶,大的形成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之後地球上形成了最初的高等生物和文明,那是幾千萬年前的爬蟲類文明。

  這個文明一部分走向深空,一部分走到地底,然後就是多次人型高等生物和文明。最近一萬多年前,智人的出現就是現代文明的開始。再後面的地球歷史見現代的歷史書。人類的未來也會有三種歸宿(見上段)。

  本宇宙才百億年是新生宇宙,按照一個宇宙千億到萬億的生滅時間,我們宇宙是個新宇宙,人類的還有更長的未來。七維度的一日是三維度幾十億地球年,從七維度一念地球已千年。七維度造物三日准備才造出我們的這個宇宙,新宇宙也才過三日。人類文明隻是渺小的一瞬間。

  人類只是在真實的夢境中生存。再講神之步步化身,在心識空間已破虛空的神仙們如果要化為人身教導大眾隻需在一步之間,一個念頭,就會在某個三維時空化為肉身。在對三維文明大眾指導後,下一步就返回。這是不是比夢還短,一個人幾十年其實就是瞬間之夢,下個夢再換個機體而已。

  人體九重天

  為何說人體是個小宇宙?人體是心識,能量和物質的三結合體,是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宇宙的表現,這就是身即宇宙,宇宙即身,大我是小我,小我是大我,一切本無分别心。對於現在三脈七輪的靈能有很多說法,很多都是從物質和能量來說。本節下面内容為祕中祕,不見任何文字流傳和宗教經典。如果看破即身,去掉我執,可得圓滿。

  人體和宇宙本源衍化的結構相對應。首先三脈七輪不是物質的存在,是能量的存在,用現代科學把人體分成原子也觀測不到其存在。三脈七輪是靈能的能量通道和能量點,每個能量點代表一種精神力量,每個能量點都能喚醒人體一部分神性的能力,就是常說的特異功能,五眼六通。

  現在很多人都去追求這個功能,但其隻是能量的反映,越追求越不能圓滿,重要的是要瞭解心識的人體九重天。所以身體就是物質,三脈七輪是能量,但大多都漏掉了人體中心識的表達。因為是祕中祕,多見隱傳不見明傳。就算將祕中祕說出來,大多數人也不會理解,但有靈性感覺的人應該一點就通。

  首先不要用唯物的觀點來說,也不用宗教神化它。但會用到一些已存在的宗教中名詞。人體心識部份九重天,在整個人體中上通神界(八、九、十維度的心識空間),下沉地獄(一維度),中化人身(三維度)。

  如何解釋?人體和整個宇宙是一樣對應的。海底輪下空穴,是第一重天;海底輪向下是堕性墜力,心識下通則靈魂沉墜地獄(一維度),這是第二重天;人體頭頂上梵穴向上是升華張力,心識向上則靈魂連神界(八,九,十維度的心識空間),這是第九重天;腹輪的能量讓心識入二維界,這是第三重天;臍輪的能量讓心識入三維界,這是第四重天;心輪的能量讓心識入四維界,這是第五重天;喉輪的能量讓心識入五維界,這是第六重天;眉輪的能量讓心識入六維界,這是第七重天;頂輪的能量讓心識入七維界,這是第八重天。

  人之將死,靈魂從那個輪出,就得那種維度的果位之身。學會將心識從虛幻的人體射入道心(八、九、十維度的心識空間),就能破碎虛空,最接近絕對宇宙的本源。追求物欲、色權利之人,能量多在臍輪以下,不小心下次就不得人身。追求特異功能,五眼六通,能量多在頂輪下,得神性而不得道性。將一切化空,去掉我執,融入整體,才可得圓滿的靈魂,才可得心識無礙,如何學會讓靈魂進化到高維度?每個靈魂有自己的選擇。

  讓地球上靈魂

  重獲自由恢複神性

  如何讓自己尋找到靈魂的久遠的記憶和恢複靈魂的神性?當你回憶其你以前的化身,你將知道你是絕對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但也是最具特性的一部分。每個靈魂都是無限般不同,但都統一在一個無窮無限無來無始的無之存在中。

  現在很多說法稱地球是獄星,是靈魂的流放地,是生命的實驗室,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地球是因為三維人類的出現而建立的低維度時空,故物質地球的上所有靈魂的整體都被控制在三維度内做物質靈魂機體小轉換,而逃不出地球的生命實驗生物圈——這是來自高維度生命對物質地球的無形控制,使得我們靈魂不能脱離這個三維物質地球控制而向更高維度進化。靈魂是能表現神性能力和靈魂化身的更高層次機體,如果逃不出這個能量圈,我們就會被永遠困在其内而得不到進化。

  地球的現狀是,來自其它的星系的宇宙天人已來到銀河系邊緣,就是我們的太陽系,它們將同化整個銀河系。銀河系星系外力量和銀河系内力量的在能量和物質界對立中,這種同化力量將從銀河系邊緣向銀河系中心前進。在銀河系邊緣的太陽系是入口,地球將迎來一種新的文明到來。高維度生命的對決在地球上是看不到的,但總有一個時間地球上會看到這進步的改變。

  地球文明所在地是銀河系的邊緣,遠離銀河系中其它出現的高等文明。其實,宇宙中最早的高等生物和文明出現在自宇宙誕生的50億年内,在銀河系的這批最早的高等文明,在銀河系中已存在有幾十億年。

  這批最早的高等文明早已同化整個銀河系,地球是它們放逐不能同化的靈魂的時空。地球靈魂群其實來自銀河系中不同的文明體系:來自天狼星的靈魂群是瑪雅人,來自北斗七星(銀河系統治中心)靈魂群中國人,來自昂宿星靈魂群的非洲人,來自獵戶座靈魂群的阿拉伯人,來自仙女座靈魂群的西方人等,還有來自其它星球靈魂群,也有來自銀河系外的其它星系的靈魂。在其中來自銀河系中不同爬蟲類文明未被同化的靈魂群有東亞人、印度人、猶太人、雅利安人、日耳曼人等,來自銀河系中人型文明未被同化的靈魂群有北歐人、非州人、南北美洲人等。

  每個靈魂群都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能力和技術,亦都有不同的歷史和神話,有些神話根本不是來自地球。他們是各種類型和外形的外星人,他們的靈魂在地球上轉換成人類機體。我們是和銀河統治同化力量不同的靈魂,是被放逐的靈魂。在地球形成後,來自銀河系的星系天人們這些高維度生命心識產生了地球能量圈。將這些放逐的靈魂困在造出的地球生命實驗室中,所有靈魂在三維度内做物質靈魂機體小轉換。地球就變成一個靈魂的監獄。

  因為能量圈的控制,靈魂如不尋求覺悟,基本找不出跳出這個物質地球三維維度的辦法。因為從學術理論到宗教、社會、經濟等,整個靈魂外的一切物質都在這個能量圈中,在這個控制系統中靈魂被這個幻境所迷而找不到出路,隻有靈魂自我找到覺悟辦法,才能脱離我們地球能量圈。在地球整個一萬多年現代文明中,隻有極少部份人擺脱了這個控制。能擺脱這個控制的少數人中流下了辦法,其中就有中國老子的道家無極無上之法,可惜在幾千年流傳中,受這個能量圈的控制,辦法已失傳。

  但每人都有尋找這個辦法的能力,在古老經典中也有痕蹟。其實辦法我已寫在本文中,這需要自己去尋找我是誰?尋找地球和宇宙的實境,尋找靈魂的久遠的記憶和恢複靈魂的神性,是地球上每個靈魂未來的使命。中國老子的道法,是高維度的控制手段之一。只有當你擺脱了地球物質和能量控制體系時,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9年2月1日更新

 

 

 

 

 

老和尚講:識別佛法之前、首先識別自己

 

  孫中山先生對佛教的感悟;孫先生對佛教的高度評價;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佛學乃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佐科學之偏。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的自然力,佛教乃救世之仁,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這句話給修學者極大的鼓舞。我們修學首先要知道自身的本能;修學佛理之人體態有七层能量以太體;顯現出人體的一個基本模式、調息本體可以產生、生長蓝圖,即使有些人在截肢之後,還會感覺這些肢體的存在,其實就是感覺到這些以太體(宇宙觀)。一般相信,照相機所捕捉到的景象,就是這個最基本的能量體。情性本體:這是由人體七重輪(會陰、下丹田、神闕、中丹田、咽喉、腦後音共鳴體、百會)所散發出來的能量,隨着人的思想、情緒、心情,其颜色、結構會不斷變化。一般在觀看氣场,或是現代的氣场。照相機所捕捉到的能量場,就是屬於這一層次。理智體:源於太陽神經從,發黄色的光芒,掌管着人们的,“宇宙”、 “理智”、 “思考”、 “邏輯” 、“判斷”、 “生理” “實際”,有機和無機面的事物等等,相當於左腦的作用,适合物質世界使用,不适合靈性世界的探討之用。星光體:這是人體極為精細的一個層次,睡夢中常常會出入到不同時空當中,類似像神游太虛一樣、出殼陰神等等,因此稱作為星光體。以太模板體:這是類似第一项以太體的形状與功用,只是比以太體的能量频率更高、精細度很高,當身體有哪里發生不舒服,或是生病的時候或者在什麽地方,就可以從這個層次下手來以醫治。精妙體:此層次中所流露出來的是極為合諧的光芒,带有宇宙中無限的大愛與慈悲,也是在此可以經驗,精神上的狂喜。在此是純靈性的,非肉體的,非物質性的體。因果體:眾生累世累劫以來的記憶、經驗、因果,就是儲存在這個层層次里面,一旦打開之後,就會經驗到不同的前世經驗;好處是,從前的經驗、智慧可以累积下來,會變成一位有智慧的人壞處是,若心理建設不够,此生的盖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爱因斯坦”;(美籍德人)從經說過: &s hy;“如果有任何能够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没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眾生在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人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的一部分。它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視為獨立於整體之外—這是一種意識的錯覺。這錯覺是種監獄,把我們監禁在個人欲望和少數最親近的人身上。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擁抱所有的生靈和整體自然的美,以掙脫這座監獄。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等正覺。既有覺, 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於迷信可也;皈依佛法也好,則智者之事也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人體七層能量以太體:顯現出我們人體的一個基本模式、生長蓝圖,即使有些人在截肢之後,還會感覺這些肢體的存在,其實就是感覺到這些以太體。一般相信,就會經驗到不同的前世經驗;二脈好處是,從前的經驗、智慧可以累積下來,此生的一年有365天,人有365穴位;天有陰陽,人有任督二脈,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12個月,人有12對肋骨。佛家所謂的“天有24節氣,人脊椎有24節,年有52周,人任督二脈有52個主穴,天有365天,人有365個穴位道輪回,是指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修羅道、天道。六道為什麽如此,難以突破呢?這也是一個難解之謎。從前的面“宇宙以生命層次概況表”中可以看出,六道基本上屬於維以內的生命層次。由肉眼可見的;長、寬、高三維組成了四維空间,五維是時間,六維是速度,畜生道的低級生命;如微生物、螞蟻等只能感知到两維的平面;以內的生命層高級動物及人只能感知到長、宽、高三維;天道屬於四至六維之間的生命層次。他們已經完全突破了四維空間的概念,空間对他們來說已經無任何障礙和阻攔,再大的星球都可以穿透運行,他們的運行速度已經超過光速。相對人類三維生命層次來說,四至六維的天界,其運行速度和時間差已有天壤之别。但是,他們仍然尚未突破時間和速度的極限,雖已超空,但尚未超時,他們仍然生存在時間和速度的範疇之内。因此,神仙在天界無論享樂再長的時間,時間一到,仍然下旋在各道之中。陰性的靈體和天界的神仙,其運行速度雖已超過光速,但是,由於六道最高的天界也没有突破五維的時間和六維的速度,因此,六道眾生尚存時間概念,是時間之界限定了六道在空間中的輪回。因此,我們可以把六道眾生判定為四維以内的生命層次。由於時間是一個很難突破的界限,因此,六道眾生長期在四維空間里循環,這就是六道輪回的奥秘。“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宇宙就是由時間和空間組成的。由於六道眾生尚未突破五維時間之大界,不是心界。因此,在宇宙的不同生命維層之間,就形成了“四舍五入”的規律。我們人類的數學中,巧奪天機地運用了“四舍五入”的宇宙法則,看似偶然,其中都包涵着必然。“四舍五入”的數學先軀們是如何發現的,原理依据是什麼?但是,“四舍五入”正是宇宙生命旋回中的一個奥秘。五維時間與六維速度密切相關,呈現反比趨勢,速度越快,相對時間越短,速度越慢,相對時間越長。時間和速度只要突破其一,二者皆可突破。羅漢、緣覺、菩薩、佛所謂的四聖法界,均是六維以上的生命層次,他們已經完全突破了時間和速度的界限。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存在空間、時間、速度等一切概念和界限,宇宙對我來說,已經無障無礙,一切法界來去自如。六道眾生以轉世輪回的方式,來表現生命的運動和循環過程,而整個宇宙十大維層(佛家稱十法界)的生命,又是怎樣運動和循環的?六道以上的維層是否也存在生命層次升降循環的現象?又是什麼力量在控制十法界生命的上旋和下旋呢?這一系列問題,對一般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似乎過於深奥難解。但是,這些問题似乎是已經接近彻悟的問题,提出來與同修们們共同探討,如有所悟,必有利修行。或許會有一些悟性较高的上根器者,的當下即可頓悟入道。“道”是什麽?道就是那個,“無形無相”、 “無聲無息”、無作無為、 “如如不動”的 “真我本性”。這對一般人來說,似乎太抽象了,我們難契入和理解。因此,古人雲;“大道自然”、“無間無道”,就從可見、可觸的自然中去尋找那個不可見、不可觸的“道”吧。它無分别、“無執著、無憂慮、無煩惱、無清濁、無善惡、無是非、無功過”,它的心胸如海宽闊,無論是長江、黄河,或清或濁,它都來者不據,容入胸中,依然保持着它那清澈透明的本色;佛它自然和諧,“無始無終”,永不停息地循環變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給各道眾生,它却生存在不生不滅的永恒之中。宇宙無邊無量的宇宙奥秘無窮,高深莫側;佛性平等無別供養一切眾生而不求回報,故示佛性大慈大悲,舍己利他;揭示宇宙眾生的發化、升降和循環過程,給我們以真理的启示:陰陽两種物質,在不同時空的結合,產生不同層次的生命。無論是哪個維層的生命,都必須遵循著陽生陰,永不停息地變化中運動再從宇宙,的角度來看生命中旋回過程宙心似乎如如不動,但是,動與不動也是互根互存的,不動之中又時刻不停地永動離宙心越近,所形成的生命層次相對越高,壽命越長,運動速度也越快。離宙心越遠,所轉化的生命層次相對越低,壽命越短,運行速度也越慢這就是生命自然下旋的過程和不同層次的形成。它的全部過程都是,自然而然的。關鍵就在於自己心中,對宇宙“整體”與“個性”的比例,所謂整體,既是平等無我,所謂個體,就是我執和習氣的程度。普渡眾生萬教歸一彌勒來治世,佛度有緣、不度無緣,修學有道,回歸故里還是自然,蓮華永生宣妙理儲功德無法無宗。契機沒過、根基佛緣,七識自覺、八識等覺、九識妙覺,佛也。謝謝大家,願世界和平、天下太平、眾生與人類清平。

  來者沒聽,聽者沒來!

  原香港妙法蓮華禪寺

  蓮華上仁主講、法嗣釋能善大和尚

  佛歷二五五 三、四、初八講於灣仔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11月22日更新

 

 

 

 

 

意念不是伪科学!而是一种沟通神灵、行法敕符不可缺少的关键法门

 

  前几天,小编写过一篇有关于江本胜《水知道答案》的文章,里面拍了各种声称人的意念影响了水的结晶的实物照片,但这个实验,根据网络上获取的学术信息来看,有不少学者尝试重复了实验过程,却根本无法重现实验效果,这个已经违反了科学要求的可重复性,所以其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很低。

  小编很反对这种带着迷信不辨是非的宗教狂热情绪,因为正规的宗教是一种正确信仰,尤其是道教中包含有无穷奥秘与知识,正确的宗教信仰应该做的是尝试如何去充分发掘,而不是像有些宗教那样尝试各种用伪科学去掩盖,然后就变成了迷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意念?意念到底是否具有力量?并是否可以通过双盲实验(一种常用的验证实验方法)的验证?

  意念,通俗讲就是意识、信念。下边,小编整理了两个有关意念且可信度很高的实验实例证明意念的力量。

  一

  实例一:意大利图林大学在一次实验中,里奇奥·贝内代蒂和同事给志愿者注射辣椒素,令其产生疼痛感,然后给他们涂抹一种强效止痛膏。实际上,这种止痛膏根本不含任何药性,但志愿者普遍感觉疼痛感有所减轻。接着研究人员给他们注射耐勒克松(一种强力解麻醉剂),结果疼痛感又回来了。

  在注射辣椒素再涂抹“强效止痛膏”后,志愿者疼痛感减轻,这是因为志愿者在心理(精神)作用的影响下引起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二

  实例二:2006年,哈佛医学院做了一个实验,发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他们找来270位慢性上臂痛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吃药,一组针炙,并给所有的病人说了可能的副作用,结果有意思的是,所有病人都报告上臂痛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针灸组甚至效果优于药物组。看上去似乎药物和针灸都有很好疗效,但都或多或少有些副作用。但实际上是,药只是一些玉米粉,而针灸的针也是特制的,并不会真的扎入皮肤中,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居然都产生了疗效。

  可以说,意念的神奇力量,在这两个实验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两组实验都是通过了双盲测试,也就是说只要按照流程,每个研究者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三

  在道教,有一种与意念紧密相关联的法门,即是存想。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存想和意念的原理、作用方式相同。

  道教存想,最早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醮坛斩邪、存思书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广泛,于唐宋之际达到极盛,至今嗣汉天师府的高功行科、敕书符咒都还在延续着这个重要环节。其力量,更是通过了几千年以来无数道教祖师、高真的亲证。

  那么,到底什么是存想?

  存思之妙

  存想,也叫存神、存思,是道教静功中精妙深邃的功夫。所谓“存想”,即在入静的状态中存想体内外诸神诸景。存想的实质,祖师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存想不仅是长生修仙的方法,同时也是斋醮科仪内秘中使符、咒、诀、步等要素串联衔接发生神效的主要途径,在天师府(公众号:嗣汉天师府)是与神仙高真沟通的重要手段,是高功章奏达天庭的通道,也是神将收妖邪的威力所在。

  可以这么说,存想是各种斋醮科仪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整个斋醮中,坛场布置、音乐、诵经、念咒及形体动作都是外在的,而存想却是法师的内在体验。因此,可以说存想是斋法行持的关键,也是斋法行持中常用的法。

  四

  存思有思内境、思外境两种。思内境,即是存本身之神;思外境,则是存想身外之神。身外之神容易理解,就是除了自己体内的神之外的其他神灵。

  人身五脏、以及周身内至精血筋骨,外至肢百节也无不都有所司之神镇守其间,这就是本身之神。《无上秘要》卷五《身神品》中说到:人身中有三万六千神,失之则亡,存之则生。如:心神名丹元,字守灵,形长九寸。肺神名皓华,字虚成,形长八寸。肝神名龙烟,字舍明,形长七寸。肾神名玄冥,字育婴,形长三寸六分。脾神名常在,字魂庭,形长七寸三分。胆神名龙曜,字威明,形长三寸六分。

  五

  道教认为,存想是可以用意念来控制的,存想不但用在沟通神灵、斋醮行法上,更是用在了丹道内炼上。神可以顺行,也可以逆行,可以将身中诸神用自己的意念从处所召出感应天神,并号令其发挥作用。如:法师斋法行持之时,先用逆行法将身中神将召出,这便是“发炉”,神将发挥作用后,法师又以顺行法使神将复位,这便是“复炉”。

  那么神是通过什么载体运行的呢?存想通过气按照一定的路径运行,从而使“神”随着气运行。《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说:“神动则气随,无施不可也。”以神御气,气随神走,气是神的载体,神又控制气的运行,这就是“善行持者知神由气,气由神”。

  其实,换种角度可以这么讲:存想即是气与神的运行,其气在体内按照经脉顺序运行的方法就是道教另一种法门:内炼,这里就不展开讲述了,留在后期更新。

文章来源:三符风云涌  嗣汉天师府

2018年9月2日更新

 

 

 

 

 

11岁女孩央视演讲《易经》,怎么教的啊,太有才了!

 

文章来源:国学书法网

 2018年4月7日更新

 

 

 

 

 

易经六十四卦,窥的是天道,喻的是人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表面上看,《易经》揭示的是天道规律,其实,他无处不在地引喻人道,尤其是君子之道。“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其实早已深入中国人骨髓。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易经来做人生指引的原因吧。

八卦

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巽卦:“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震卦:“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坎卦:“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

离卦:“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兑卦:“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

艮卦:“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

易经六十四卦

第一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二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三卦:“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第四卦:“山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第五卦:“云天需,君子以待阴阳结合”。

第六卦:“天水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第七卦:“地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第八卦:“水地比,君子以建万国,亲诸侯”。

第九卦:“风天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第十卦:“天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第十一卦:“天地泰,君子以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第十二卦:“天地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第十三卦:“天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第十四卦:“火天大有,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

第十五卦:“地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第十六卦:“雷地豫,君子以作乐崇德”。

第十七卦:“泽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第十八卦:“山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第十九卦:“泽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第二十卦:“风云观,君子以省方观民设教”。

第二十一卦:“电雷噬嗑,君子以明罚敕法”。

第二十二卦:“山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第二十三卦:“山地剥,君子以明盈虚消长之律”。

第二十四卦:“雷地复,君子以静致动”。

第二十五卦:“天雷无妄,君子以动机纯正赢得四方”。

第二十六卦:“山天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第二十七卦:“山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第二十八卦:“泽风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第二十九卦:“水洊至,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第三十卦:“明作离,君子以继明照于四方”。

第三十一卦:“泽山咸,君子以虚受之”。

第三十二卦:“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第三十三卦:“山天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第三十四卦 : “雷天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第三十五卦 :“火地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第三十六卦 :“地火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第三十七卦 :“风火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第三十八卦 :“火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第三十九卦 :“山火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第四十卦 :“雷雨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第四十一卦 :“山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第四十二卦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第四十三卦 :“泽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第四十四卦 :“天风姤,君子以施命浩四方”。

第四十五卦 :“泽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下虞”。

第四十六卦:“地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第四十七卦:“泽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第四十八卦:“水风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第四十九卦:“泽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第五十卦:“火风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第五十一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第五十二卦:“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第五十三卦:“山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第五十四卦:“雷泽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第五十五卦:“雷电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第五十六卦:“火山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第五十七卦:“随风巽,君子以申令行事”。

第五十八卦:“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第五十九卦:“风水涣,君子以享于上帝立庙”。

第六十卦:“泽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第六十一卦:“风泽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第六十二卦:“雷山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第六十四卦:“火水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文章来源:状元风水设计策划

2018年5月21日更新

 

 

 

 

 

《易经》10句名言。

 

1.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

【译文】当受损、遇挫至低谷时,便即将增益和转运了。春风得意时不知舍得与停止,则必将受损。

2.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文】君子始终勤奋努力,晚上戒惧反省;如此,即便碰到危险也能免于灾难。

3.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文】上卦为乾,乾为天;下卦为坎,坎为水,天水隔绝,流向相背,事理乖舛,这是讼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杜绝争讼为意,从而在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

4.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文】蕴含美德不是显露于外,这样可以坚持正道。如果辅佐君王的事业.不咀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

5.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6.同声以相应,同气以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译文】同样的声调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息能相互吸引。水往低温的地方流,火往干燥的地方烧,云随龙而出,风从虎而现,说明天下万物都是亲附同类的。

7.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译文】君子蕴藏着才能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还有什么不利的呢?有所行动时,决无障碍,出外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才能,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8.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译文】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9.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译文】世界上有了大智慧的圣人,他的作为,万人仰望。本来是天上的东西,就自然会上升而向上亲附。本来是地下的东西,就自然会下坠而向下亲附。这是说一切事物各自顺从依循它的类别而相聚。

10.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译文】拥有万物就叫伟大业绩。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变化不止就叫易。生成物象就叫乾。仿效乾而完成物象就叫坤。穷尽卦支而预知未来就叫占问。承接更新就叫事。阴阳交替不可把握就叫神奇。

2018年5月21日更新

 

 

 

 

 

易经64卦,64大人生天机

 

  64卦,每一卦代表一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解决之道。

  《周易》一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第一元典,包含无尽的智慧,可以对我们的人生提供最好的指引。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个人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横行,拜金主义流行,邪说胡说大行,很多人为苦闷、彷徨、失望的阴影所笼罩,三观处于六神无主之中。

  此时,尤其需要《周易》这样的伟大经典,为我们指点迷津。

  人的一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多困、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六多过”这六个阶段。

  人的一生,富贵荣华,进退浮沉,成败得失,喜怒哀乐,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情况,浮躁时、蒙昧时、失败时、贫困时、争斗时、孤独时、塞车时、病痛时、得意时......

  你所面临的所有情况,其实都逃不过易经64卦,每一卦代表一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解决之道。

  01

  读懂乾卦,找准位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朱元璋还是朱重八时,当孙悟空还是弼马温时,就算你是一条龙,也只能选择潜伏。

  “潜伏、现身、警惕、驰骋、腾飞、过失”,这是人生必经的六个阶段。

  作为男人,就应该做君子,天道酬勤、自强不息、不畏险阻、迈向成功。

  成功之后,懂得退让、低调、谦虚,就能长久挺立巅峰。

  02

  读懂坤卦,不再浮躁。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戒除浮躁,才能心生清净;只有心生清净,才能打开智慧。

  自古以来,满的先损,硬的先碎,高的先坠,大的先亡,都是不懂得以柔克刚的道理。

  当你浮躁时,想想大地吧——大地不语,却能承载万物。

  低调之人,常常广结善缘;积善之家,常常家有喜事。

  远离浮躁,行善积德,一生平安。

  03

  读懂屯卦,走向成熟。

  屯,草木新生。

  弱为万物之初,小为万物之始,虽然弱小,却如一年之春,一日之晨,充满希望和生机。

  因幼小而处处充满艰难,因艰难而处外充满机会,因机会而不断实现生长。

  只要坚守正道,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奋发进取,就终能成参天大树,实现成熟的蜕变。

  04

  读懂蒙卦,教好孩子。

  蒙卦象征启蒙,古时小孩入学也叫启蒙。

  教育孩子,我们不要老是去追着他学,而要锻炼他主动去学的习惯。

  首先解决疏懒问题,如何解决?

  一是主动积极,二是迎难而上,三是富有主见,四是目标明确。

  认真学习,天道酬勤;涓涓細流,汇成江河。

  05

  读懂需卦,学会等待。

  需,等待。

  力量还不够,尚处于柔弱之时,此时行动危险正在前面,因而需要等待。

  等待什么?

  时机。

  这不是休息观望,而是积蓄力量,积攒能量。

  “君子以饮食宴乐”,古人云: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养其心志。

  等待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考验,能力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砺中提升,机会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砺中出现,看似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等待中成熟。

  06

  读懂讼卦,解决争执。

  讼,争执诉讼。

  诸葛亮舌战群儒,钓鱼岛中日磨擦,这个世界充满纷争和诉讼,而起端均源于利益争夺,现代社会主要来自思想上、观念上、习惯上、善恶上、经济上、利益上。

  有争执时:一是请人指点,二是不要轻易前行,三是要对话不要对抗,四是反省自己言行。

  忍为仁,礼为先,和为贵,避免纷争。

  07

  读懂师卦,揍人有法。

  师,用兵。

  争执不下,变为揍人,集体揍人叫斗殴,国家揍人叫战争。

  怎么避免?

  面对小人,可重赏不可重用;面对敌人,一是做个样子不要动真格,二是动手也不置人于死地,三是要避免敌人狗急跳墙。

  最后没有办法时,才能有理有节地为正义挥师。

  08

  读懂比卦,不再孤独。

  比卦象征团结。

  天地与我同根,善水与我同源。

  眼有两只,耳有两片,手有两只,家有夫妻,相亲相辅。

  与人相处,不要平时疏远,等人家有钱、有权、有势了才去交往,这样不好。

  人际交往,应择善而友,远恶亲贤。

  当然,如果孤独不可避免,那就享受吧,那也是一种真醇的人生滋味。

  09

  读懂小畜卦,慢慢积累。

  小畜,慢慢积蓄。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一件事件迟迟不能成,就像久旱等雨,而天空总是密云不雨。

  这是因为,你还在事情的外围,尚未进入核心,即程度不够、火侯不够、方向不对、时机不对。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但是你正在酝酿成功。

  这时,只要你不怕吃亏,储畜力量,坚持到底,定能走向成功。

  10

  读懂履卦,一团和气。

  履,行。

  此卦六爻告诉我们:

  做人,要有一颗“平和”之心,与人和谐相处;

  做事,要能心怀“谦和”之心,坦荡做事;

  做人和做事能够合格,才谈得上“处世”——人生越往高处走,越要有“高处不胜寒”的敬畏之感,越应该时刻反省自己。

  11

  读懂泰卦,获得理解。

  泰卦说“天地交泰”,交才能泰,沟通交流才能关系通畅。

  别人不理解你,肯定是沟通不到位,别人又不是你,又不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沟通怎会理解你?

  所以这时最需要的是沟通,而不是埋怨和指责,如此才能泰。

  12

  读懂否卦,柳暗花明。

  否,黑暗、闭塞。

  人的一生,不可能天天喝茅台,也可能喝西北风的。

  这个时候,天地不交,小人得意,君子失意,事事不顺,好像黑暗到了极点。

  其实,心情不好,源于好境不在。

  佛说人有108种烦恼,你也不例外。

  这时,就算你坚守正道,也未必获利,但你只能选择:坚守正道,等待柳暗花明。

  13

  读懂同人卦,打通人际。

  同人,和睦同心。

  合群,不是同流合污,而是积极与人相处。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曲高和寡,孤芳自赏,我行我素,终会是孤家寡人。

  如果不合群,哪怕你是正确的,也是行不通的。

  与人相处,重在理解、尊重、合作、共赢,打破门户之见,主动积极,消解误解,同舟共济。

  14

  读懂大有卦,成就事业。

  大有,大拥所有,伟大事业。

  想干大事,一是挑战自已,二是内心光明和刚健,三是不可在小有成就时得意忘形,更不可外露和骄傲,否则必出事端。

  有奖赏,可恭敬受之,不可争夺。

  智藏于胸,礼贤下士,自我约束,胸怀天下,恩威并施,不偏不激,定能成就大业。

  15

  读懂谦卦,成为君子。

  易经64卦,每卦6爻,唯有谦卦6爻全吉,为何?

  人,只要谦虚、谦和、谦卑,何来凶险?!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劳谦君子,利涉大川。”

  对下级要谦虚,对同级要谦和,对上级要谦卑。

  谦,是美德的最高标准,人只要智而有德,富而有仁,谦而有礼,一辈子平安、吉祥、快乐。

  16

  读懂豫卦,天天快乐。

  豫,含欢喜、快乐、安闲、舒适之意。

  人生一定要快乐,但是快乐要合乎道理,有节制,才不会给自己的制造祸端,导致乐极生悲的结果。

  我们要记住三点:一是顺性而乐,即顺乎自然人性;二是与人同乐,不能独乐;三是懂得真正的快乐,适当地乐。

  居安思危,乐得合适、乐得合理、乐得合时,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17

  读懂随卦,不再固执。

  随,跟随,顺从,不固执。

  固执的根源,是不肯随和人家,与别人和同。

  从这种态度看,也许你的观点对,但你的心却封闭。

  要想不固执,要学会响应别人,也要看清和顺应形势。

  最好的状态是:有原则但知变通,择善固执而不同流合污。

  18

  读懂蛊卦,战胜逆境。

  器皿中相互残食而获胜的毒虫称为蛊。

  占到此卦,快出事了,但易经认为亨通,为何?

  战胜逆境,迎难而上,解决麻烦,终会亨通,自己也会得到历练和成长。

  麻烦只是过程,不是结果。

  当然,解决麻烦,首先是防患于未然,然后是静观其变,最后是迎难而上。

  面对困难,解决麻烦,人才能强大起来。

  19

  读懂临卦,有责任心。

  临,面临。

  “有事而后可大”,事情会由小而大,所以当它小的时候你就要很注意,让它一路大起来的过程是往好的方向走。

  怎么做?

  “故受之以临”,你面临这个工作,面临这个环境,面临所有的压力,就要把事情料理好。

  所以中国人常说:临事而惧。惧不是怕,而是很恭敬。恭恭敬敬、不逃避、不草率,很认真很负责地用心把它做好。否则,“至于八月有凶”,会有凶险。

  20

  读懂观卦,得体评人。

  观,观察。

  我们来到世间,一直在观察评价别人,也一直被别人观察评价。

  如何观察评价?

  观我生:自损才能自得,自褒就是自贬;低调才能高调,自我就是损我。

  观其生:不可坐井观天,不可门缝观人。

  观自在:自利利他,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这样就不会有过失了。

  21

  读懂噬嗑卦,心中不堵。

  噬嗑,咀嚼,寓意消除障碍。

  城市风光,千人蜗居,万人塞车,车梗阻。

  人际交往,难免隔阂,无法沟通,心梗阻。

  城无一车,心无一物,何来梗阻?

  解决梗阻:一是事不宜迟,咬破嚼碎;二是小心吞噬,积极消化;三是清心寡欲,低碳生活。

  减少拥堵,绿色出行;产生误会,真诚沟通。

  心净万物净,心通万事通。

  22

  读懂贲卦,包装自己。

  贲,装饰得很好。

  找工作,要简历;上舞台,要化妆;参会议,要正装;入党派,要宣誓。

  人生无时不在展示、包装和庄严自己。

  穿戴、装修或公司形象,可包装不可伪装。

  不用反对穿名牌、开豪车、住豪宅,只要不是虚荣而是需要,就可以。

  淡妆七分人三分妆,浓妆三分人七分妆。

  贲卦,鼓励化淡妆。

  23

  读懂剥卦,延缓衰败。

  剥,剥落,象征衰败。

  九月深秋,阴盛阳衰;人到五十,精衰气弱;山矗大地,终有衰陷。

  既然衰败不可抗拒,那就面对,逆行则凶,顺势则吉。

  起居有常,行善积德,因天之序,可以健康长寿,延缓衰败。

  未雨绸缪,大破大立,大乱大治,重立标准,可以转移衰败。

  因此,衰败是可以延缓或转移的。

  24

  读懂复卦,改过自新。

  复,反复。

  复卦阐释恢复的原则——必须根绝过去的错误,重新回复到善道。

  恢复的法则——应当从小的过失开始,过失尚未严重之前,及时反省改善,否则积重难返。

  有错愿改,知错就改,回到善道,终会吉祥;频错频犯,知错不改,驶入恶道,终有凶险。

  25

  读懂无妄卦,不怕意外。

  无妄,不妄。

  如何才能无妄?

  就是要顺应天命,天道乾,所以人要精进,要努力。

  无妄的关键还是在动机无妄,所谓动机是源头,思想无妄,念念无妄,怎么会有无妄之灾呢?

  如果已经发生,面对无妄之灾,我们要心正,不虚伪,回复正道,还有就是得当处理,守静应变,把握好分寸,按照规律办,就不会有错。

  最关键的还是德行,还是这颗心。

  26

  读懂大畜卦,笑对挫折。

  大畜,大大积蓄。

  一般说来,刚健者初出茅庐,缺少历炼、蓄养不厚,就急于进取、欲成大事,必然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挫折是人成熟必经的历程。

  人不经忧患、穷困、顿挫、折屈,则心不平、气不顺、观察粗糙、处事草率,所以人 必须从这里过。

  挫折,有助于德智的蓄养。 

  畜养成熟,又能上下同心协力,自然能够涉险克难,成就大事了。 

  27

  读懂颐卦,管好自己。

  颐,纯正以养。

  修身先养身,养身先养心,养心重养德,只有德正心正,才可养家糊口。

  养自己,不可贪污;养家人,不可养二奶;否则都会遭凶。

  正当、方法正、懂节省,终会吉。

  饭不乱吃,话不乱讲,礼不乱收,钱不乱攒;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少攀不比,心中清净;才有资格修身齐家。

  28

  读懂大过卦,知道分寸。

  大过,太过分,来自环境和形势。

  虽然有危险,但是只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当地调整,事情最终还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怎么做?

  万事有度,适可而止;

  乐于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蓝图和蓬勃的生活;

  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力小而任大,赚一分用三分的行为;

  做实做强自己;

  活在当下,观物而化。

  29

  读懂坎卦,直面坎坷。

  坎,坑穴。

  人在旅途,有时不只是路不平坦或走头无路,而是陷阱和悬崖,而你还必须往前走,因为没有退路。

  人遇坎坷,锐气大减,但德行、智慧和自信往往存于危急患难之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途末路时,一是不可轻举妄动,二是突破常规,三是战胜自己,一切会变好的。

  30

  读懂离卦,一生有靠。

  离为火焰,众人拾柴火焰高,柴就是火焰的依靠。

  求学靠老师,晋升靠贵人,速达靠飞机,避雨靠雨伞,禾苗靠雨露,万物靠太阳。

  官人来占要升官,农夫来占要增产。

  但是,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虚胸若谷、为人中正、居安思危、与人为善、附丽有度、顺其自然。

  31

  读懂咸卦,朋满天下。

  咸,感应。

  天地感应而生万物,男女感应而繁衍生息。

  易经认为人与人交往先是感应,这种感应是无心的,所以不要处心积虑去交往谁,对方没感应一切白搭。

  有了感应后,以谦虚去交往,以真诚去打动,以信用为基石,就会成为好朋友。

  心地光明,虚怀若谷,诚实厚道,排除私心,坚持原则,就能朋满天下。

  32

  读懂恒卦,人间正道。

  恒卦卦象雷下有风,雷厉风行,上刚下柔,天尊地卑。

  正道、正德、正向、正机,四正俱足,坚持原则,才可亨通。

  这就是毛泽东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

  否则或承其羞、或入邪途。

  在关键的时候做对的事,在正确的方向走对的路。

  卑位时顺从,尊位时秉持,定可恒久亨通。

  33

  读懂遁卦,避开小人。

  遁,闪避。

  你有救世之心,但你的上面、两边或下面都是小人,你该如何办?

  易经告诉你:

  首先不能决断,也不能逃跑,应保持距离,用你的德行感化他们。

  如感化无效,就疏远他们。

  小人得势时,君子只可退避和隐遁,在隐忍中静待时机,伺机脱离,就会吉祥。

  不必患得患失,退一步海阔天空;邪不胜正,光明终会到来。

  34

  读懂大壮卦,懂得自律。

  大壮,过于强壮,可能暴戾。

  树大招风,是因为树根不够扎实;枪打出头鸟,是因为你飞得不够高;人怕出名,是因为你还不够中正。

  真正的壮大,不是战胜他人,而是克制自己。

  孔子说,非礼勿听、勿言、勿动,惟有礼,才可正;惟有正,才可大。否则,大至横暴,如羊用角抵墙,无法摆脱,大就有悔。

  35

  读懂晋卦,不断晋升。

  晋,晋升。

  初级晋升靠刚健,中级晋升靠中正,高级晋升靠柔顺。

  得晋卦,事业顺风,生意兴旺,求学有成,求婚有望,决策无阻。

  大晋升,莫过于诸候面见天子,第一是柔顺精进,第二是忠于职守,第三是提升魅力,第四是有成有功,第五是收敛言行。

  记住这五点,你将步步高升。

  36

  读懂明夷卦,不怕失意。

  明夷,失意。

  非常时期,轻则大难临头,重则性命难保。

  这时应收敛光芒,隐藏智慧,如果危险依然,更应难得糊涂,或忍受胯下之辱甚至装疯卖傻,才能躲过劫难。

  生命之火,本应熊熊燃烧,但此时火在地下,空有满腔热情。

  而你,只能将理想藏于胸中,忍辱负重,君子抱负,十年不晚。

  37

  读懂家人卦,修身齐家。

  先修身,后齐家。

  家是爱情婚姻的小屋,家是光宗耀祖的场所。

  疲惫一天,好想回家;受伤在外,好想回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男主外,女主内,是家的形象。

  齐家,一是孝道,二是教育,三是和谐。

  柔顺、谦爱、诚实、反省,是齐家之本。

  38

  读懂睽卦,和气生财。

  睽,不顺,乖离。

  相见不相识,对牛谈感情,好友变陌路,好心办坏事,每个人都有和别人说不到一块的时候。

  合久必分,同中有异,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把握沟通时机,求同存异,宽宏大量。

  即使对待大恶人,也不可完全采取排斥态度,适度交往,反而会避免伤害。

  家和万事兴,人和万物通。

  39

  读懂蹇卦,学会自救。

  蹇,跋涉、艰难。

  深陷泥潭,越动越陷,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这时,应屏息不动,支持一下,等待援手。

  见到危险,停止前行,这是智慧;身陷绝境,呼唤救援,这是经验。

  当然,当等待无期,又十万火急,只好冒险自救,奋不顾身了。

  天救自救之人,也许你的无畏会调动和引来别人的帮助。

  40

  读懂解卦,适时休整。

  解,解除困难。

  排除万难之后,并不表示前方一马平川,你需要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烂人往往包围昏庸之人,坏人往往包围贪婪之人,刚脱离危险,弓箭还要藏在腰上,保持清醒和廉洁,眼观四面耳闻八方,时刻警惕以免再陷其中。

  休整,绝不是庆祝,更不是休息,而是保持体力、保存实力。

  41

  读懂损卦,避免损失

  损,损失。

  被人抢劫,损失上万,人未受伤,这是好事,你应该庆幸你带了点钱,否则劫匪可能因为得不到钱财,而加害于你。

  损,喜欢在何时发生呢?

  易经认为在你粗心、迟缓和自满的时候。

  以此为鉴,主动减损,是智举;被动减损,是蠢事;损私益公,终会吉祥;损公肥私,终有灾难。

  42

  读懂益卦,得大利益。

  益,有益。

  风越劲,雷越响,风助雷,共盈赢。

  当你想助人并付诸行动时,受益就开始了。

  布施少点锦上添花,多点雪中送碳。

  放权和委任,可让中低层员工受益;员工顺从上司并坚守原则,让大家受益。自利:戒贪、正道、知足;利他:不苟同和庇护,真善为本;自利利他,究竟圆满。

  43

  读懂夬卦,学会决策。

  夬,决裂,决断。

  决裂之时需要决断,迟疑和冲动是决断之敌。

  人在旅途,进退取舍,是非功过,关键时刻需要决择,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比如揭穿小人行径,须知小人诡计多端,应以柔克刚,不可一味依赖权力和武力,否则有险。

  反之,力量不够,不可决断小人。

  决策,重在力量和时机。

  44

  读懂姤卦,相遇是福。

  姤,相遇。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也有潘金莲。

  是缘是孽,是善是恶,相遇是天意。

  人面桃花,人面兽心,相遇是祸。

  临祸,不等于有祸,若以亲和、关怀、有度、守节之心相处,或趁坏人弱小时疏远他,虽有心胸狭隘之嫌,也可安然无恙。

  是桃花运,还是桃花劫,全在自己的道德修为。

  45

  读懂萃卦,找对圈子。

  萃,荟萃聚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乌合之众,有群英荟萃,关键在于是否符合礼俗,志同道合。

  新春佳节,家人相聚;久别重逢,朋友相聚;志同道合,群龙相聚;都是以诚、以德、以礼和以真情相聚。

  但是,当以钱、以色、以害和以虚伪相聚,必生事端。

  群英荟萃,前提是以纯正为本。

  46

  读懂升卦,步步高升。

  升,提升。

  聚集学识,提升道德,厚积薄发,升之象也。

  升进之时,一定通达,不要疑虑,阔步前进。

  易经认为高升不是靠聪明,而是靠柔顺,因为大人都喜欢柔顺之人。

  高升之后,切记戒色戒贪。

  人至高处,或独孤求败,或静穆孤独,这时更应团结群众,用好助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47

  读懂困卦,摆脱困境。

  困,困境。

  每个人都会面临困境,进退两难或穷困潦倒。

  困境对于创业者来讲恰是挑战和机遇。

  面对困顿,君子的态度是勇于担当,走出去建功立业。

  在困顿面前小人却常怀抱怨,碌碌无为。

  在困境中,要守持中道,不忘初心,正确把握事物的度。

  困顿在头绪纷乱事物中,只有行动才能脱离困境。

  48

  读懂井卦,创业有谱。

  井是企业,水是人才,壁是老板,办好企业,重在用好贤才。

  企业招聘,尤如打水,绳是实力,桶是形象。

  实力强,形象佳,品牌好的企业,容易招到一流人才。

  如果井中有泥,井壁破损,绳不结实,桶为竹篮,泉眼淤塞,就招不到人才,是人才也会流失的。

  用贤兴邦,废贤丧邦。

  49

  读懂革卦,脱胎换骨。

  革,变革,革新。

  想改变自己的时候怎么办?

  先巩固自己的长处、优点,然后去改变自己的短处、缺点。

  扬长避短,长可以扬,但短往往避不了,有尾巴总要露出来,就算很短。

  取长补短,最可取。

  短的补成长的了,没有短了,就什么时候都露不出来了。

  这个“补”,就是改革。

  《易经》告诫我们:真要改变自己的人,属于革心者,肯定大吉。如果你的改变不到家,只是表面,是革面者,就有凶。

  50

  读懂鼎卦,不惧挑战。

  动荡时期,面临挑战,铸鼎立志,开创未来。

  创业阶段是艰辛的,一开始大家信心百倍,大干蛮干,把鼎碰翻了,但并非坏事,正好倒出了鼎内旧的东西,调整策略继续干吧!

  这时候,坚信战略目标,重视贤能智士,一言九鼎,言出必行,诺出必信,定可建功立业,问鼎霸业。

  51

  读懂震卦,淡定从容。

  震,震动。

  天下万物始于静,生于动,终于静。

  震为惊雷,为急为躁,迅雷烈风,使人变色。

  毛泽东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人在旅途,学会进而不急,动而不躁,张驰有度,才不会有灾。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追求人生八雅,动中求静,实中求虚,这就是道的境界。

  52

  读懂艮卦,会踩刹车。

  艮的主题,是知止。

  顽强过头是顽固,自信过头是自负。

  外出旅行,路遇招牌“此路不通”,你该停止前行。

  开车出门,路口遇红灯,你应提前刹车。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一切必须审慎抑止为是。

  知止善止,其道光明。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内心淡定,不为所动;这都是懂得停止而吉祥的智慧。

  53

  读懂渐卦,一步步来。

  渐,循序渐进。

  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一蹴而就,终会有凶。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人在旅途,钱要一点一点挣,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现代生活,快速增高,婚姻速配,速肥养猪,都是速成。

  速成不是不可,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德行、成长、健康或富有,同样如此。

  54

  读懂归妹卦,功德圆满。

  归妹,出嫁。

  不要留恋父母,女大总要出嫁;不要留恋顶峰,回头准备向下;不要留恋繁华,心安处处是家。

  乐不思蜀,总要归蜀;远走他乡,总要回家;驰骋江湖,总要归隐。

  归隐、返回、退休、让位、换届、调头,都是必然规律,不必过于留恋。

  功成身退,是一种圆满,一种境界。

  55

  读懂丰卦,警惕成功。

  丰,丰盛。

  人生得意,如日中天,歌舞升平,对酒当歌,鸿运当头。

  人,来钱容易时,升官发财时,强悍壮大时,一帆风顺时,就是智商最低的时候。

  这个时候,唯我独尊,孤芳自赏,听不进别人的话,这是非常危险的。

  鼎盛时期,更加谨慎,节制自己,光明正大,方可避免丰盈而衰。

  56

  读懂旅卦,旅程平安。

  旅,旅行。

  孔子55岁时感觉官运不通,为自己占了一卦,占得旅卦,之后孔子周游列国,颠簸流离,印证了他的“旅卦人生”。

  因为富足而周游世界,因为理想而远走他乡,因为无家而浪迹天涯,无论何种旅行,都必须心安理得,坚守正道,否则旅途就会凶险。

  57

  读懂巽卦,如风潇洒。

  巽,谦让恭顺,卦象为风。

  风中有风,无孔不入;上行下效,柔顺受益。

  谦逊而不自卑,温和而不虚伪,低调而不懦弱,和谐而不苟同,这就具备了风的特性。

  这时候你就不会优柔寡断,而是果断把握时机,让自己的意愿像风一样传达到每一个地方,然后只要狠抓执行,即可大有作为。

  58

  读懂兑卦,婚姻幸福。

  兑,含愉快、喜悦之意。

  兑卦的卦象是两个泽连在一起,互相润泽而产生喜悦的心情。

  爱情或婚姻就如兑卦,是两个人互相润泽的过程。

  恋人或夫妻之间要互相关爱,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这种喜乐之情。

  如果出现了小小的不和,就要用心沟通,让矛盾刚产生就化解,以免破坏彼此的感情。

  59

  读懂涣卦,转危为安。

  涣是涣散、懒散、凌乱,象征人心涣散,必用积极的手段和方法克服,战胜弊端,挽救涣散,转危为安。

  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是一样,这时要及时地顺应局势,根据局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思路,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应对方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避开可能存在的危险。

  60

  读懂节卦,适可而止。

  节,节制。

  雨多洪涝,阳多干旱,言多必失,思多必虑,视多伤血,卧多伤气,坐多伤肉,立多伤骨,行多伤筋。

  知人不言尽,责人不苛尽,才能不傲尽,锋芒不露尽,有功不邀尽,得理不争尽,得宠不恃尽,气势不倚尽,富贵不享尽,凡事不做尽。

  节制节约,适可而止,一生幸福。

  61

  读懂中孚卦,诚信为本。

  中孚,寓意诚信立身。

  当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染色馒头、注水肉、皮革奶、打腊水果、避孕黄瓜、三聚氰氨纷纷横空出世的时候,我们遭遇了不诚信危机。

  没有诚信,黑白颠倒;失去诚信,善恶不分。

  诚信为立身处事的准则,虚心为诚信的根本。

  但诚信并非毫无原则,应以纯正为先决条件,谨慎明辨。

  疑惑就不要信任,信任就不要怀疑,否则必然犹豫不决不知所措。

  所以诚信的对象,必须彼此的意志能够沟通,能引起共鸣,这样才能发挥诚信的功用。

  62

  读懂小过卦,恰到好处。

  小过,小有过头。

  小事上稍微过点头影响不大,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即使稍微过点头,也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

  可高瞻远瞩,不可好高骛远;可勇往直前,不可鲁莽行事;可为名为利,不可见利忘义。

  小过不反省和制止会变成太过,小事太过有忧患,大事太过祸临头。

  63

  读懂既济卦,善始善终。

  既济,已完成。 

  成功是好事,也是坏事,月圆之后是弯月,翠绿之后是落叶,极盛之后是衰败,狂欢之后是寂寞。

  功成名就之日,便是暮气升起之时。

  先哲说:“创业难,守业史难。”

  历史说:“李自成进城难,但进城以后更难。功成名就尤其身居高位之后,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思患防患,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有了这种忧患意识,既成的事业才能持久,个人的安宁才有保证。”

  64

  读懂未济卦,从头再来。

  未济,未完成。

  提醒人生奋斗就像没有终点的旅程,生生不已而无穷,所以《易经》终于未济,有变通不穷,从头再来之意。

  既济之道在于“防”,未济之时贵在“慎”,不防则功败于垂成,不慎则不能转乱而为治。

  防之于未然,慎之于既然,才终能成功,立于不败。

  作者:京博国学

  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2018年4月29日更新

 

 

 

 

 

《易经》全文翻译,价值连城!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

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二: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生活。就像寓言中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这种人将丧失自我、个性及其所能带来的一切。本色最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嗜欲深者天机浅

玩物往往丧志,贪欲难免败身。古今以嗜好和贪欲身辱家丧的事太多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四:骄傲如满月,日渐亏缺;谦虚如新月,日渐圆明

骄傲的人,总以为自己有学识、有能力,然而骄傲的真正原因是无知。请记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作分数值,那么他的自我评价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

五: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战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烧香”,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参与竞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六:缺乏自制力的人,百无一成

你敢戴起镣铐跳舞吗?闻一多先生把诗比做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耐人寻味的。不能设想没有规则的游戏,也不能设想没有控制的言行。只有在规则和规矩的控制下,一切才会美好。

七:不能超越自己,便无法超越别人

"人对了,世界就错不了。”一个人能否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一席之地,决定于能否战胜自己;而比之于战胜他人,战胜自己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八:交友是人生重中之重,关乎一生成败

友谊对于人生的意义,大概怎样夸张也不过分。有太多的人因为朋友而决定了一生的命运。是这一点,使择友、交友的话题万古常新。

九: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

这是一个怎样待人更有利于自己的问题,答案非常简单,善待他人,最终有利于自己,而与人为恶,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的人生道路是铺满鲜花还是荆棘,决定于自己。

十:没有足够的器量,便没有做大事的规模

勿求理解,只要宽容。与其斤斤计较,不如一笑置之,尤其不要试图改变他人。网开一面,也许会四方来归;披荆斩棘,不如绕过去。何乐而不为?

十一:善于把握人性,才能赢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即天命所归”。要想赢得人心,必须善于把握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人性如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十二:语言的力量,足以倾倒世人

"前此历史上的一切群众运动,都是由于语言的力量。”这种说法虽然令人难以苟同,但是说出了一个事实,这就是语言那呼风唤雨般的作用。它启示我们,语言就是力量,它足以征服人心乃至一切。

十三:独立独行难用世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数”主宰的世界上,权力是“多数”赋予的,明星是“多数”捧红的,富翁是“多数”养肥的。而“多数”的实质却是平凡。在“多数”可以否决一切的情况下,还是和光与尘一样,与大家打成一片吧!

十四:反复无常的人,众叛而亲离

 身处变幻无常的现代社会,改变追随对象或合作伙伴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中国人特重“忠义”,那些跳槽者往往会被看做“叛徒”,脚踩两条船也会被看做反复无常的人。忠义并不等于抱残守缺,怎么办呢?

十五:积极万事可为,消极一事无成

天下事无非三种情况,不可能成,不可能不成,可能成可能不成。绝大多数情况属于第三种。因此积极或消极成为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成事在天,那么你的心态就是老天的旨意。

十六:躺在床上上不了路

计划可以在实施中完善,条件可以靠创造去成熟,等待万事俱备,只能使计划胎死腹中。要远航就不可能没有风险。也许最大的风险是等待,最稳妥的办法是干起来。

十七:善于借助外力,事业才有支点

还记得阿基米德的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任何事业都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借助外力。人的天性虽然有自私的一面,但也乐于相助,只要你有一幅美丽的蓝图,他是最好的摇钱树。

十八:钢琴不容第三只手

弹钢琴虽然必须十个指头都动起来,但是绝对不允许有第三只手的介入。同样,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主。对掣肘败事的第三只手,一要小心预防,二要严正警告,如果还不缩回,就果断地斩断它!

十九:工作专注与事业之成功成正比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一条铁律,专心工作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越能专心,成功就越大。正如荀子所说:“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膳之穴而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十:致命的失败,决定于微弱的劣势

你知道吗?光荣的成功者与可悲的失败者之间,其实只差一点点。一个球的比分是以输掉一场球赛,百分之一的次品足以毁掉一个名牌。所以决不能忽视微弱的劣势,而要力争那决定性的优势。

二十一:被失败击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每个人都要经历失败,或迟或早。这不是不详的预言,上帝的学校是不允许缺课的。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屡败屡战是走向成功的惟一途径。所以真正的成功者只能是那些立经失败而精神不倒的人。

二十二:成功的秘诀在于更智慧,而不是更辛苦

 人们总是强调吃苦耐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一定要吃苦?为什么不试图以一二分的耕耘,去赢得十分的收获?知识经济时代,即智慧经济时代,与辛苦劳作相比,智慧更有含金量。

二十三:一条路走到头的人前景黑暗

并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没有一条永远正确的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知调整方向的人,前进越快,离成功越远。最好是一面前进一面探索,发现错误,坚决纠正,决不在错误的道路上多走一步。

二十四:做大事不可拘小节

远行的人不能让蔓藤缠住双脚,做大事的人不能因小节而停步。拘于小节,必坏大事。当整体与局部、利[益与道德、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时,不仅要识大体,明主次,还要有壮士断腕那样的果断和坚韧。

二十五:决胜利器,不可示人

战士的剑只有在血光中才能看得见,决胜的利器一旦暴露,你将在剑拔出来之前倒下去,永远倒在悔恨的血泊里。

二十六:善战者,必求之于势

聪明人做事注意用势,而愚蠢的人却只知用力。用势可以四两拨动千斤,用力却如与千斤之力相抗衡,难上加难。所谓“英雄造时势”,只有在善于用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所以《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二十七:挑战极限,当心物极必反

极限是可以挑战的吗?否!从来没有人突破过真正的极限。那些成功的挑战者突破的不过是一些教大的障碍而已,真正的极限是不可逾越的。挑战极限的冲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还是适可而止吧。

二十八:智者不舞“双刃剑”

 大凡致胜的利器都有伤己的危险,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有人却舍不得离开这种“双刃剑”,于是脚下忽深忽浅,心头时明时暗,前途变得扑朔迷离。智者从来不舞“双刃剑”。

《易经》64卦中的64个惊人智慧

 

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两点之间看起来是直线最近,但人世的道路永远是曲折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得受,该喝的蜜你得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要知道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修成佛,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急?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读书明理

中国的多数成年人总以为面无表情,一脸死相才是成熟的表现。而真正的成熟表现应该是读书明理,见心知性,正辩是非,通达世事。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我们要找聪慧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砸,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第十一感悟:善于沟通诚信待人——增进了解

要沟通必须诚信待人,将心比心。沟通缺少了真诚,一切都会变得虚伪,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交流都因没有力度而难以让人信任。

第十二感悟:顺应自然顺水推舟——懂得顺势

当老天要在你面前降下灾难时,不要悲观,不要失望,要坚强,也不要过多地去苦恼,苦恼没有用,要保持平常心,要顺应自然,要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更理智地去处理路边的荆棘和杂草。更快乐的去从容面对一切。

第十三感悟:和睦相处平易近人——融入团体

我们常说,要想做事,首先必须会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们的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而做人就是讲究人缘,要想有人缘,就必须与团体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团体,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人的心声,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难,方能得他人之心。

第十四感悟:柔顺谦逊精中求细——稳妥操办大事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第十五感悟:谦虚谨慎虚若怀谷——切忌得意忘形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浮躁就会让人变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为了让鲜花常伴于我们身边,让事业不断前进,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谦逊谨慎,虚怀若谷吧。

第十六感悟:有备无患奉献爱心——分享快乐

世界是美好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世界时,我们征服了世界;创业是艰辛的,当我们以微笑去面对创业时,我们成就了创业。创业是一种分享,一种付出。付出是一种爱,爱是快乐的,快乐需要微笑。微笑,没有沮丧,也没有失败,只有进步,只有成功。

第十七感悟:随机应变开阔视野——灵活变通

要学会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不断拓宽视野。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长远的眼光,就会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守旧,就会落后。

第十八感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冷静纠正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别人的赏识,期待着社会的肯定,期待着自我价值的确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动力,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有明确的针对性,要就事而论,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

第十九感悟: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势利导

教育人或者管理人都要以理服人,以智慧来感化,以智慧育人,坚持中庸之道,利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教导人,从而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尊重。

第二十感悟:审视自我观察别人——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必须审视自我,所谓“吾日三省”也。经常审视自我会让自己更能够认识自我的不足和错误,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十一感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消除阻梗

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这样就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二十二感悟:树立形象提高修养——学会包装自我

每个人就象一个招牌,当你出现时,人们对你会产生一种印象,要想被人们所认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树立形象。

第二十三感悟:顺应时势寻求帮助——正确对待衰败

有的时候,衰败会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躲避,这个时候,要会寻求外援,取得帮助,增加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担衰败带来致命的打击。

第二十四感悟:有错必纠改邪归正——学会做明白人

人生就是这样,既然有了错误,就要勇于面对,要有错必纠,及时改过,方能进步。

第二十五感悟:光明磊落脚踏实地——战胜虚伪

人需要豁达,需要开朗,需要抛开烦恼,需要放开心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样,你的所有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第二十六感悟:积善行德招贤纳士——招揽人才

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身边必须有一大批为自己能撑得起腰杆子的贤才,为共同的事业使命死心踏地的志士,同时还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德行越高,懂得越多,事业才会越顺利。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养人养德——学会养家糊口

人要学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创造财富,养护自己和家人,不要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成为家庭的懒汉,国家的负担。

第二十八感悟:敢闯敢干不怕失败——过渡时期坚强如刚

在大的过渡时期,免不了困难重重,荆棘遍地,但做事情之前,需要我们的耐力,需要我们敢闯敢干,不怕失败。

第二十九感悟: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

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填不完的坑坑坎坎,当我们正在困难之中时,要知道流而不盈的道理,要有持中守正的态度。

第三十感悟:选择依靠知命乐天——保存退路

人生中只有十种无能为力的事:1、倒向你的墙;2、离你而去的人;3、流逝的时间;4、没有选择的出身;5、莫名其妙的孤独;6、无可奈何的遗忘;7、永远的过去;8、别人的嘲笑;9、不可避免的死亡;10、不可救药的喜欢。当眼前的太阳已经沉没,背后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们站在黑暗中,应该做点什么呢?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依靠脚下的土地,依靠繁花硕果的春秋,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坚持不懈。

第三十一感悟:相识以情坦诚相待——寻找朋友

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不是一段永恒,朋友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因为缘起缘灭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关?至少,不能忘记的是朋友以及与朋友一起走过的岁月。

第三十二感悟:人贵有恒积极主动——持之以恒

人活在世,最怕没有志向,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如果有坚强的毅力,绝不会一无所成。

 

第三十三感悟:远离小人敬而远之——保护自己的学问

《易经》告诉人们,山高天退,山不论多高,也不能接近天。远离小人,但不要憎恶小人,而是严于律己,使小人不能接近。

第三十四感悟:目标正确懂得放弃——稳步壮大自己

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步前行,在磨砺中不断壮大自己;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要谦虚进取,吃苦耐劳,目标正确,懂得放弃,恰如其分地展现自我的实力。

第三十五感悟:爱岗敬业以德服人——缓步晋升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锋芒不露——心怀远大抱负 

韬光养晦就是要沉着应付,能忍辱负重,凡事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等到条件成熟时,一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创伤,这时再继续前进是非常艰难的,聪明的办法是收敛自己的光芒。

第三十七感悟:端正家风教子有方——创建美好家园

有句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人父母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出一些丢人现眼的事情,做儿女的难道不受到感染吗?谁不指望子成龙女成凤,但必须要一个先决条件——家风纯正。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异信而不疑——学会与不同人相处

当自己与别人意见相左时,关键的是要把握时机,在异中求同。异中求同,是为人处世的一大特色。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宽宏大量的气度,拼弃杂念的心态,才能被他人真诚地接受。

第三十九感悟:追思反省刚健中正——摆脱困境 

困难是难免的,这个世界本来充满着矛盾,困难时时有,事事有。就看如何对待它。有了困难,要客观分析它,深入地研究它,从中得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采取对策,吸取经验,争取下次不再发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第四十感悟:养精蓄锐改过自新——平安渡过险境

有了困难,必须想办法解除;就像遇到高山,看到沙漠一样,必须勇敢地面对。但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平安渡过险境。

第四十一感悟:吃亏是福有失必得——获得利益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得失失,失而复得,这便是生命的历程。有一种得失是必然的——得生,必得死。然而,同是懂得这一法则的人,所得却不尽相同,一种是消极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如季羡林所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绝不能白白的把生命浪费掉。”前者对于这个法则局限于明白,而后者却是透悟——不只对这个法则,也是对人生。

第四十二感悟:乐善好施惠人惠己——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易经》告诉我们,损上益下,都是民悦无疆,都是道义大放光芒。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好的概率非常大。这是自然法则,因为毕竟好人占多数,善心占多数。佛说,爱别人,别人会回报给你,这样,就等于你自己爱自己了。爱别人吧,他会回报给你。爱,让我们共赢。

第四十三感悟:当机立断胜卷在握——处理事情要果断

做事要果断,要雷厉风行,不可慢吞吞,犹豫不决。否则,会毁坏前程。有史以来,成大事者在处理事情时都会当机立断,拿得起放得下,干净利落。

第四十四感悟:珍惜缘分选择朋友——慧眼识人

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机遇,是成功的开始。机遇之后便有友情,爱情和亲情,从这方面来说相遇是好事。但相遇并不总是好事,所以,要学会慧眼识人。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长——开创光明

对于现代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能做到“尚贤”,以才为标准,招揽一批可用之才。

第四十六感悟:积累资本寻找贵人——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机遇和贵人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的适当的人,事,物的组合体。我们无法控制这种完美的巧合何时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控制自己的人脉来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第四十七感悟:卧薪尝胆笑看人生——摆脱潦倒 

《易经》告诉我们,当你穷困之时,要想没有灾难,要想通达,必须做到冷静相对。虽然身陷穷困,仍然自得其乐,不心急火冒,坚持自己的理想,卧薪尝胆,坚守中正的原则。

第四十八感悟:求贤若渴善待英才——做合格的老板 

给别人机会,就等于给自己机会,职场也是如此。对别人宽容,将会造成能力互补,资源共享的职场氛围。经常给自己公司的员工以涌泉相报,将有助于提升你的职场情商,增强你的职场凝聚力与向心力。

第四十九感悟: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改变自我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所以,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会有进步和发展。

第五十感悟:厚积薄发堪当重任——干大事要人才 

《易经》告诉我们:才能浅薄,欠缺智慧,而地位尊贵,这样的人去图谋大事,必定能力不足。这样的人如果担当重大责任,是很少没有灾祸的。所以,要厚积薄发,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第五十一感悟:笑容坦然言行自若——遵循行为的规则

在这多变的红尘世界,谁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拥有一份从容,坦然面对人生。

第五十二感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做事有分寸

在一切工作中,我们的决策都应该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第五十三感悟:循序渐进德厚载物——提升自我实现目标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地做下去,终究会从低洼的平地攀登上理想彼岸的。

第五十四感悟:专心如一白头偕老——寻找如意伴侣

谁离开谁都可以活下去,但要清楚谁要拥有了谁才会更幸福。所以请珍惜你爱的他(她)吧!爱情只有相互欣赏,相互依偎,相互关爱,相互信赖,专心如一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第五十五感悟:扶危济困泽被后世——达则兼济天下

人生有多少价值,取决于帮助身边周遭的人创造出多少价值。人生愈有价值,生命愈有力量,自然也就愈快乐。我们不管价值观来自何方,归向何处,只要知道坚定不移,带来的是快乐,延伸的是幸福,这就够了。

第五十六感悟:走出家门闯荡世界——寻找发展之路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要走出去,看世界,学本领,破除了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和致富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勇于走出家门闯荡世界。

第五十七感悟:过谦不及有始有终——实现志向

谦虚固然好,但谦虚过度,就是懦弱。因此,面对人生的各种抉择,要知道何时应该谦虚、何时应该张扬,从而灵活应对,游刃有余,促使自己快速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巅峰。

第五十八感悟:开怀豁达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人的一生虽然不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坎坎坷坷,是避免不了,但欢欣、喜悦的日子也会时常光顾我们。我们要想欢欣、喜悦起来,必须学会开怀豁达,要想共同进步,必须齐心协力。

第五十九感悟:凝聚人心增强实力——一盘散沙是大害 

市场上的优秀人才不多见,笼络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创造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吸引行业最优秀的人才,笼络一流的人才才能增强公司的综合能力。

第六十感悟:洁身自保无欲则刚——懂得节制 

只有懂得节制,才可能做好选择。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必须学会约束自己,时时审视自己,关键时刻要会洁身自好,要懂得无欲则刚的道理,千万不要让一些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生。

第六十一感悟:诚实守信专心致志——推动事业发展

人要专心就能做成好多事。人的潜能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第六十二感悟:小过无错大过难容——正确对待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过失是很难避免的事,关键要学会正确对待过失,开动脑筋思考过失,从过失中得到启迪。

第六十三感悟: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保护成功果实 

成功了,确实不容易,也许它蕴含了我们半生的心血,既然成功的果实来之不易,就让我们多一点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吧。

第六十四感悟:永不懈怠消除悔恨——迎接胜利

不要经常因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过失而后悔,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个人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数不清的悔恨之中。如果错已铸成,且又无法弥补,要当机立断:吸取教训,以后不要再犯。这种很干脆的自我警醒,比放在心里悔恨更有用。

《易经》全文翻译

 

第一讲 乾卦

乾卦象征天,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1、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称为"元"。

2、天能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3、天能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称为"利"。

4、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意译:龙潜在水中,暂时不能发挥作用。

《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意译: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以龙为象征。龙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取龙为象,可以达到假象喻意,以明变化的目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意译: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意译:相机而动,跃起上进,无咎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译: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九五,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上九,亢龙有悔。

意译: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意译: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常用占断用语:

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吝:遗憾,麻烦,艰难。

4、厉:危险。

5、悔:忧虑,困厄。

6、咎:过错。

 

第二讲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意译:元始,亨通,利于雌马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入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坤卦以柔顺的雌马为象征,坚持柔顺便是正道。坤是纯阴之气,本质是阴柔顺从,乾为君道,坤为臣道。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踩着微霜,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不用"修习",也能成功。"无为而无不为"。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蕴含美德,不显露,吉。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六五,黄裳,元吉。

译:穿黄色裙裳,大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龙是本气阳的象征物,坤阴气极盛,转化为与乾阳抗争,血流遍野。

用六,利永贞。

译:永远坚持正道,以阴返阳为终结。

 

第三讲 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亨通,利于坚守正道,不宜有所前进,利于建立诸侯。(攸:所。)

屯卦意为"初生",象征万物始生状态。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译:初生,阳刚阴柔开始结合,艰难也随之产生。在艰险中变动,如能坚持正道是极为亨通的。乌云与雷声混杂,大雨将至,象征"初生"状态。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候。

译:徘徊不前,利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诸侯。初爻是阳刚之爻,在卑贱的两个阴爻之下。在危险、风险面前,徘徊思考是正确的。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邅如,难行不进貌。班如:纷纷而来状。

译:创始艰难,彷徨不前。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求婚者。女子守正不嫁,过了十年才出嫁。(字:许嫁。)六二凌乘初九,六二得六五之应的力量,一阴一阳,关系密切。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译:追逐野鹿没有虞的引导,只能盲目跟着猎物跑,君子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会带来遗憾。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乘马纷纷而来,是求婚者。前往应婚,吉。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膏:恩译。)

译:艰难创业时,需要广施恩译。柔小者,守持正道可获吉祥。刚大者,即使守正道也有凶险。

上六,乘马班如,滋血涟如。

译:骑在马上盘旋不前,哭泣得血泪涟涟。

屯卦强调万事创始时期的艰难危险,不要轻举妄动,要善于积聚力量。

 

第四讲 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亨通。 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以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人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品德修养上。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桎梏音:木制刑具。说:脱。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包容蒙昧,吉;容纳昏暗,吉。儿辈能治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不要娶这样的女子,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子,娶她为妻子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六四,困蒙,吝。

译: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六五,童蒙,吉。

译:童子蒙昧,吉。

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以"童蒙"身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易经》的思维模式是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

 

第五讲 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需卦象征等待,信守正道,前途光明而亨通。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因此饮食娱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在郊外等待,利于保持恒心,这样不会有过错。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最终是吉祥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译:在泥淖中等待,可能招致贼寇到来。"寇"是危害的象征,九三靠近于水,濒临于险了。但是毕竟没有直接陷入水中,灾祸危险仍然在外面。如果自我去招致,那是咎由自取。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译:在血泊中等待,能从陷穴中脱出。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在酒食宴中等待,持正道吉祥。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落进陷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相待,吉。

需卦的提示:在险外,不轻进;在险中,静守待援。处险的基本态度是沉着,等待。

 

第六讲 讼卦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译: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争讼到底有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涉越大河。(窒:堵塞。见:出现。)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译:阳刚居上,坎险在下,阴险又刚健,就会与人争讼。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天向西转,水向东流,违背运行。产生争讼。君子在谋事时要仔细策划好的开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译:不长久纠缠争执之事,略有言语磨擦,最终是吉祥的。(永:长)

九二,不能胜讼,赶快回家,像犯人逃亡一样。他的三百户领地中的农户可以免灾。克:胜。逋:逃亡。眚:灾祸。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译:安亨旧有的俸禄,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辅助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德:俸禄。厉:危险。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译:不能胜讼,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可获吉祥。复:回头。即:靠拢。命:正理。渝:改变。

九五,讼,元吉。

译:能够决断争讼,大吉。

上九,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

译:或许会得到赏赐佩带,也必然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锡:赐。鞶带:大臣的佩带。褫:剥夺。

整个讼卦提示:忍让息讼是有益的。

 

第七讲 师卦

师:贞,丈人言,无咎。

译:师卦象征军队,守持正道,以贤明长者为统帅,无灾祸。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客民畜众。

译:地中聚藏水,象征民众。兵藏于民中。君子因此注意蓄民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译:军队出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军纪不良必有凶险。否臧:不善。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译: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无灾祸。君王多次赐命嘉奖。

六三,师或舆尸,凶。

译:军队可能会载尸而归,凶险。

六四,师左次,无咎。

译:军队撤退驻守,没有灾祸。左次:撤退。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田地有禽兽,捕捉是有利的。没有灾祸。刚正者可以率兵出征,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归。守持正道可以防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译:国君颁发命令,封赏功臣,分封诸侯,大夫。小人不可以用。开国:册封新的诸侯。承家:封为大夫使之承家继业。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国君颁发命令,是为了评定功勋。小人不可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使国家发生动乱。

师卦,可称为古代兵法的总纲。兵者,凶多吉少,用兵当慎之又慎。


第八讲 比卦

比:吉,原筮,元永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译:比卦象征亲附,吉。要经过考虑观察再俾决定,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坚守正道,无灾。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了,后来者危险。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译:地上有水,象征亲附。先代君王因此卦建万国,亲近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译:心怀诚信地亲附,没有过错。充满诚信如同美酒盈缸,终究会有意处的吉祥。缶:盛酒的瓦器。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译:有开始阶段的亲附,会有意外的吉祥。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从内部亲附,坚持正道必获吉祥。

六三,比之匪人。

译:想亲附而不得其人。(匪:非)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在外部亲附,坚持正道可获吉祥。

九五,显心。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译:光明正大的亲比是吉祥的,由于九五处正中,舍弃违逆者,容纳顺从者。听任前面的禽兽逃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吉祥。

上六,比之无首,凶。

译: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凶险。

比卦指出:不论是亲附于人,还是为人所亲附,都要正而不邪,心怀诚信,充分有利条件,得到吉祥的结果,做任何事业都需要合作,必须协调好人际关系。

 

第九讲 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译:小畜卦象征微小的蓄聚。亨通。从西方吹来的浓云密布,却不降雨。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译:风流行于天上,象征微小的蓄聚。君子因此蓄养文明之德。(懿: 蓄养美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译:返回于本位,会有什么害处呢?吉祥。

九二,牵复,吉。

译:被牵连而返回本位,吉祥。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译:车轮的辐条散脱,夫妻反目失和。(说:脱)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译:心怀诚信,就能免去伤害,脱出惕惧,不会有过失。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译:心怀诚信,紧密合作,充满至诚之心,并且推广影响到它的近邻。(挛如:结合紧密。)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小畜,就蓄聚的主体看,量"小"者,"阴"者。作为从属的"阴"只能在适宜的限度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蓄积作为主导者的"阳",促使阴阳的和谐统一。

 

第十讲 履卦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履卦象征行走。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亨通。(咥:咬。)

初九,素履,往无咎。

译:以质朴的态度行事,继续前进必无过错。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译:行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译:恬淡人生,紧守正道,没有扰乱自己的内心世界。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译:独眼却自以为能看,跛脚却自以为能行。跟着老虎行走被虎咬,有凶险。这是一介武夫,只能郊力于大人君主。眇:一只眼盲。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译:跟在老虎后面行走,保持恐惧谨慎,吉。

九五,夬履,贞厉。

译:果断地办事,守正道以防危险。(夬:决)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译:回顾行动的历程,考察吉凶的征兆,自己省悟,大吉。祥:吉凶的征兆,旋:转身。

履卦强调慎行防危的行为哲学。

 2018年6月26日更新

 

 

 

 

 

陈道明《无用 方得从容》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过,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

  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

  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我也相当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不过我只喜欢与自己下棋,人生如棋,下好下坏全在自己。借下棋,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棋中有棋,棋里养生,抛却胜负,无心则胜,无心则乐,无心则寿。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在阴雨天,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但写杂文一直没有尝试过,觉得很难,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的飘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文章来源:人文之窗 

2018年9月30日更新

 

 

 



  林家樂的易學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叔本华

我的生命不结出美善的果子,谁赞赏我都没意义。假如我的生命结出很多美善的果子,谁批评我也没意义。
—— 约翰·班扬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