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易學 > 易海拾贝(一)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的《图解》
林家乐的《一直播》
林家乐心中的《易学》
林家乐对潘峙钢《治国感慨》的回应
【手绘】从零维到十维空间
生命的能量来自极致的清静
易学故事
易海拾贝(一)
易海拾贝(二)
易海拾贝(三)
易海拾贝(四)
易海拾贝(五)
易海拾贝(六)
 

易海拾贝(一)

 

美国人在鞋盒里发现了6000张中国老照片,轰动全世界

 

 

  西德尼 · 戴维 · 甘博(1890—1968)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业余摄影师。

  从1917年至1932年期间,甘博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

  他的镜头记录了中国各地社会风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珍贵的画面如今已存世不多。

  甘博这些老照片,真实、形象地展示了“五·四”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

  作为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博的孙子,从小优渥的生活条件不但使小甘博进入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求学,还培养了他此生最大的兴趣爱好——摄影。

  1908年,少年甘博与父母旅行时第一次来到了中国,他一下子就被这个东方古老神秘的国度迷住了,用甘博自己的话说,这次访华之旅“就像是被一只东方的昆虫叮咬了一口”。

 正是出于这种魂牵梦绕,使甘博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又三度寻访中国。

  甘博家族与美国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一家的渊源颇深,甘博在第一次造访杭州(之江大学所在地)时,便与年长自己十几岁的费佩德结为挚友。

  作为同样对中国人文地理具有强烈兴趣的摄影发烧友,甘博于1917年6月和费佩德及另一位朋友在上海会合,溯扬子江而上,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四川境内。

  4个多月的旅途中,他们拍摄了3500多张景致各异、内涵丰富的黑白照片。

  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发现,1984年,在普林斯顿亚洲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参会的甘博长女凯瑟琳 · 甘博惊讶地发现:

  “投映在墙上的一些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幻灯片是父亲拍摄的,这些幻灯片美丽而着色奇异。”

  为了挖掘更多影像资料,协会主席艾斯特特意来到了甘博家中。甘博的遗孀伊丽莎白 · 甘博将艾斯特领到家中三楼的一间壁橱前。

  经过他们的仔细翻检,发现壁橱里的几只檀木盒子中存放着几百张人工着色的彩色幻灯片,另外的几个鞋盒子里则装满了近6000张黑白照片的底片。

  1989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轰动。

  为了使这批珍贵的历史影像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2006年,凯瑟琳女士将其父拍摄的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

 

中国老农,麻木的群表情。

1919年,杭州,装大碗茶的大壶。

北京,背着工具外出做活的木匠。

广东东莞桥头镇,基督教福音堂。

1919年,杭州,制伞店。

杭州,私塾学童。

天津,警察的装扮。

杭州,大运河里装载木材的船只。

湖北宜昌,街边的菜贩。

窝棚里的难民。

1917年,四川省理县,时任杂谷屯守备的高益斋(藏族)与妻子索黛玉及孩子。

一个农村乡镇的猪市場。

1919年,河北保定,育婴堂收养的弃儿。

济南,太庙里的香客。

杭州,用牛拉水。

安庆,坐落于迎江寺内的振风塔。

1917年,四川,一户藏族家庭成员。

1917年,四川潼川,磨面。

1917年,四川,带棚子的独轮车。

杭州,街边小吃店。

河南开封,一对外国夫妻在中国。

1917年,湖北宜昌,街头理发摊点。

篓。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用来完成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这种农具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它也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

中国表情。

 

广州,士兵。

 

天津,洋大夫给中国儿童看病。

 

1917年,四川,遂宁县城街上行人。

 

北京,富豪人家前呼后拥的结婚场面。

 

北京,鼓乐班子。

 

北京,雨后泥泞的胡同。

 

天津,一位姓周的先生。

 

北京,幼儿园里的孩子。

 

湖北宜昌,货船靠岸。

 

1917年,四川,藏族喇嘛庙窗户。

 

1917年,四川新都县,一个寺庙里的主持。

 

天津,居住在窝棚里的难民妇女。

 

1917年,四川遂宁县,做草鞋。

 

1919年,杭州,现场表演做鼓。

 

天津,东马路青年会门前等待新人的马拉轿车。

 

北京,制作地毯。

 

北京,监狱犯人做火柴。

 

北京,语言学校的考试。

 

北京,掏粪人。

 

北京,喇嘛。

 

木匠铺。

 

盲人。

 

老外研究强国要诀。

 

老年妇女乞丐,怀里还揣着一个孩子。

 

北京,雍和宫喇嘛跳鬼舞。

 

1917年,重庆,敲鼓。

 

1917年,四川遂宁县,水果摊。

 

北京,丧葬上的纸人仆人。

 

天津,马车。

 

澳门,在澳门的尼泊尔人。

 

天津,富家弟子的婚礼。

 

1917年,成都挑夫。

 

杭州,雷峰塔,1924年倒塌。

 

北京,囚犯。

 

北京,旗人妇孺。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的玉带桥。

 

北京,机械车间。

 

北京,丧葬品纸马车。

 

北京,葬礼上的巨幅纸人。

 

北京,丧葬品仙女纸人。

 

北京,观火台。

内容来源:中国档案报(http://t.cn/RaKzRhF),图文综合自网络

文章来源:单反摄影交流平台

 

 

 

 

 

 

 

 

 

 

西方对《易经》的认识与研究,你根本想不到!

 

简单地说,西方对《易经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冷不热到热的过程。

《易经 》自十七世纪被介绍到西方后,先后引起了欧洲哲学史上三个德国人的注意,他们是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耐人寻味的是,欧洲最重要的这三个思想家对《易经 》的认识大相径庭。

莱布尼茨(1646-1716)是柏林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同牛顿并称为微积分的创始人,最先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问题,是数理逻辑的先驱。

在哲学上,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单子所构成,各种单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觉”,而最高级的单子就是上帝,上帝预先安排整个世界各个单子的和谐协调。列宁说莱布尼茨通过神学而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原则,一语中的。

莱布尼茨一生都追求本原规律,但认为认识是先验的,是心灵自身所固有的潜在观念的显现,并顺着这条思路一直追到创造了“前定和谐”的上帝那里去。

应该看到,如果不是总缠着上帝的话,他的某些想法和我国上古时总结了《易经 》的人有相通之处,加之也是和数理打交道的,他钻入了《易经 》不足奇。

莱布尼茨从宋代易学家邵雍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中看出了二进制记数法,他曾与康熙皇帝通信,把二进制的发明归功于朱熹及其门人蔡元定。

他从蔡氏《周易折中·启蒙》中的伏羲八卦出发,指出作为当代电子计算机数学细胞的二进制,开创于伏羲。

莱布尼茨去世八年后,康德出世了。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曾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把太阳系的形成看成是物质按其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过程。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但也就是这个连太阳系是怎么来的都能说出个所以然的人,同时又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宣称“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本体”,人们认识的只是“现象”,可见他在冥冥苦思中已达到的深刻之域。

康德研究过中国哲学。从他的学说来看,按说应能从《易经 》中寻觅到些许知音,可他又轻易地让这本书从眼皮底下滑过去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易经 》“非常不好懂,就连中国人自己都不能解释。”

西方哲学家曾说康德的伦理学是“哥尼斯堡出的中国货”,其实他只是对孔孟之道有点浅薄的理解,而孔孟之道又来自于《易经 》所奠定的平衡体系,所讲的是个和谐间题。

看来康德是在舍本逐末,这倒表明他在沉思中绝不敏锐。论年纪,康德可以当黑格尔的祖父,但黑格尔对他学术上的这位前辈一点也不客气,他在批评康德的过程中,把由康德开创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推向顶峰,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这个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思有同一说”,认为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是辩证地发展着的,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有这样一个评价:“黑格尔体系的目的在于统一精神与自然、一般与个别、理想与现实等对立面,并使之成为综合体。”

这个评价与恩格斯所说不谋而合。

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评价只有一点不确,即“第一次”把物质和精神、历史和现实综合描述为一个整体的不是黑格尔,而是总结出《易经 》的中国人。

《易经 》的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和一体化的万物,描述的是精神与物质综合运动中的本原规律表现。

黑格尔的理念经历了自在自为、他在、由他在回复到自身三个阶段,《易经 》中的“神道”经历没有这么玄奥和曲里拐弯,但却比所谓“理念”更本质,因为它是实在规律。

黑格尔的理念由系统化的辩证法支持,而“神道”尽管没有那么多“思辩”概念为依托,但在古朴凝练、苍然艰涩的古汉语表述中,其内涵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中国对“思有同一”的研究比西方早几千年,但黑格尔非但没认识到这点,反而对远胜于他的先师表现了异常苛刻的态度。他认为孔子“老于世教”,“没有思想。”,所说不过是“道德常识”。

正象对孔孟之道一样,他也研究过《易经 》,只是从没看出道道。他把太极图看成一条蛇咬自己的尾巴,没实际意义。他连爻和卦都区分不开,却发表了一通谬评,提出:“六爻图系统是表示万物都起源于道的一种解释”,但与其用直线表示思想和实在,不如用神话和语言。

他反对未济卦,说上三爻代表火而下三爻代表水,因为实际生活中水火不能混合,所以这一卦是荒谬的。他一方面认为六爻图表明中国人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认为六爻图“是在同一般的感性对象打交道。”

他认为,六十四卦所能完成的仅是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和毕达哥拉斯用四要素(空气、火、水、土)和数字想去完成的事情。他对《易经 》的总认识是研究外在的秩序而不是研究内在秩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会。

《易经 》是在解释实在之极终性质的过程中产生的,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属同道又远高了几个数量级,他本应从中有所借鉴,谁承想这位大哲学天才却以西方认识东方时所特有的那种深刻的肤浅将之拒于门外,使东西方的山与山碰撞的机会失之交臂。

西方从总体上感受到《易经 》的价值是二十世纪的事。

有一个问题曾经久久地困扰着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古希腊哲学家开创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系统实验为基础的,而中国的古代贤哲并没有遵循这条道路,为什么却能做出西方的全部发现?

世界古代发明的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作出这一结论的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回答了爱因斯坦的问题:

造成欧洲现代科学文明的灵感也许是欧洲人的,但欧洲最“现代”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所受到的庄周、周敦颐和朱熹这类人物的恩惠,比世界上现在已经认识到的要多得多。

当然,李氏所说与清代喧嚣一时的“西学源于中学”说不是一个意思。清初的学者囿于封建文化极度发展带来的优越感,说西学中的代数学源于中国古代的算学,而康熙皇帝又发挥了是说,于此滥觞。

李氏所说的本意是,中国古代璀璨的科技文明的催发,并不需要汲取西学的养分,也不可能沿着西学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们在今天非但不是陈腐落伍的,而且仍能对西方最前沿的科技发展起指导作用。

那么,这一至今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什么?

并非巧合,李氏所列举的三个中国古人俱是有名的治易大师。

庄周哲学的出发点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而《老子道德经》又是在《易经 》的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宋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他由于阐发易理而影响了干千万万的人;南宋朱熹是理学的创始人,而“理”又源于易理,其主要思想在所著《周易本义》和《太极图说解》中得以充分发挥。

李约瑟博士认为,人类历史上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只要深入挖掘,还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不防说,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线索挖掘,在它的源头我们不会找到其他,而只有《易经 》。《易经 》是中国文化的开端,从中体现出的方法和思路是西方生疏和不解的,既没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没严格的受控实验,那些让全人类受益的基本技术不知怎么就脱颖而出了。

西方的困惑并非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易经 》曾经催发了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这就是实践检验的尺度。从这个千年以上的事实倒退上去,西方的哲人不能不感受到《易经 》里有为他们所不解的巨大价值。

在本世纪的中前期,在将近五十年间,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是由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主导的。他最先发现原子序数对化学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重要意义,他把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量子论与核式原子的概念结合起来,以解释氢原子发射的光谱,并从中探讨量子力学所带来的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这些理论似乎与古老的东方哲学丝毫不搭界,但给玻尔授勋时,他却选择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徽章的图案。

直至量子物理学成熟起来,充分认识到波粒二象性时,西方的有识之士才认识到太极图并非黑格尔所说的是一条蛇在咬自己的尾巴,而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是圆的,这是粒子性;圆的中间又有正余弦函数波形,这是波动性。

太极图是波粒二象的统一。

不仅如此,波形把圆分割为黑白两个部分,表明波粒二象统一于阴阳(正负)的对立,而在对立统一的两部分中又各有一个与所在部分颜色相反的“鱼眼”,它们不仅表明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且表明了波粒统一体中仍有更小的波粒统一体。

多少年来,中国道士的道袍上就画着这种图案。清末的拳民们在身上或在肚兜上画着太极图,自我感觉为刀枪不入,呼三喝四地去攻打驻京西方列强的大使馆,结果还是让洋鬼子的洋枪打了个透心凉。

历史的这一页已经被翻过去了,国人不愿或不忍再翻回这一页,因为这是被坚船利炮打了个稀哩哗啦的一页,但帮助美国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玻尔的胸前又别上了太极图图案的徽章。

历史并不常开这种残忍的玩笑。

这个事实倒应促使国人翻回那一页去,再多翻几页,那怕一头扎到故纸堆里也无妨。

玻尔等优秀的科学家帮助美国人造出的原子弹是炸大日本帝国的。

日本既跟美国在太平洋岛屿角逐,又打着所谓“同文同种”的旗号侵略大而孱弱的中国。“同文同种”给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方便条件,这就是他们砍中国人脑袋的时侯充分借鉴了由中国的《易经 》导源的文化。

明朝崇祯十年,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三卷十八篇刻印刊行,其中讲述了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舟车、纸墨,酿酒以及造火药、兵器等工艺的源流和方法。但到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它却未被收录,从此逐渐湮没无闻。

在中国人忘记了《天工开物》时,日本人却并没闲着,他们成立了《天工开物》研究所,其中有几百名研究人员专门研究此书中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先进技术。

我国自商周起铸炼就很有一套。到春秋战国后,兵器铸件经特殊锻打后,刃口既软又硬,连骨头带肉全能对付。这在《天工开物》中反映为“擦生”技术,其关键是在兵器刃口上形成一层特殊的膜。日本采用了“擦生”技术。

侵华期间,“大日本皇军指挥刀”砍得中国人的头象西瓜似地满地滚,而连着砍几十口子,刀口却不带卷刃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十多年了。在此期间,“当地人打当地人”或发展中国家间的军事摩擦单说,反正工业大国间始终没有兵戟相见。在这相对安定的时期,他们的科学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只有在这时,他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始认识《易经 》的意义。

从科学理论来看,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做了些用易理解释西方科学理论的工作。

他们用传统的六十四卦不仅推导出了普通物理学公式,而且推导出了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著名的狄拉克公式有四个解,他们不仅一一推出,而且还多推出高层次上的四个解。

当时只发现了九十六种元素,他们用六十四卦逐一推出了各元素的电子层、电子对、长半轴、短半轴以及电子运行的圆或椭圆轨迹。

半个多世纪前的这步工作难免有牵强之处,也并未引起重视,但它充分说明六十四卦具有很强的本质性。本质的东西是最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不管怎么发展,总是在向本质靠拢,因而自主不自主地符合阴阳文化。

实际上,近年来那些开始研易的西方科学理论工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易理做超前准备,把握住新的发展趋势。

从现代科学研究来看,最昂贵的当属高能物理课题了。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则由夸克组成,其他重子也由夸克组成。夸克看来是真正基本的,也就是不能把它再分成更小的东西了。 夸克与夸克间靠强力相互作用,多年来物理学家企图通过粒子加速器从重子中打出夸克,以观察它的自由态,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探测到这样的自由夸克。

要再搞下去只能建更大的对撞机,但这对经济大国来说也要伤筋动骨。怎么办?科学家被迫从生物科学上寻求出路口。

人也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

而当人的潜能被开发出来形成特异功能后,对基本粒子的处理既独特又便当,前面谈过,所谓意念致动,被意念所动的不是物体的整体,而是使物体成粒子状“动”到另一处再恢复成原物。这里的机制就深得没底了。

要解决它,中国古老的道教帮得上忙,而道教的武器则是《易经 》。

从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来看,科学必须尽快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石油和煤都不是能够再生的,用完了也就完了,核能与水利发电站尚不足以成为人类的基本能源。

科学家们寄厚望于热核聚变反应,其原料来自海洋,取之不尽,但聚变反应堆要求用高温等离子体作燃料,当一个高浓度轻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等离子体被加热到大约 10℃,核的运动就快得足以穿透彼此的电势垒而产生聚合。

这样,就生成了较重元素的核,同时放出数量可观的能量。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聚变反应堆方案是理想的,也没有一台能接近商业应用阶段。

退一步来说,即便这种研究在将来取得了重大突破,让它来作为人类的基本能源也是无法想象的,还是要回到人体研究上来。

人体有从空间采集能量的巨大潜力,空间也有尚不为我们所认识的能量,人体的场能要用得好的话,远不是其他能源所能取代的,气功的应用就是一个例子,而这又不过是在《易经 》指导下的一支尚未充分发育的分支。

从生命科学本身来看,《易经 》应用更有广泛的前景。中医源于易,两千多年的实践已充分地证明了它的综合性,连贯性和真理性。这点已无须赘言。

西医并不源于易,但现在这个样子发展下去,作为西方的生命科学基础的遗传密码学说很有可能最终要由易学来阐明,也就是说它的归宿很有可能是易学。

如果对此有疑义的话,可以看看这么几组对应的数字:

人体有六十四种密码子,《易经 》有六十四卦,遗传物质 DNA与 RNA 分子有四对碱基,八经卦到可成四对互卦;碱基间通过键来联接,形成三联体密码(即密码子),八经卦是三爻卦,阴键对阳爻,阳键对阴爻,一一对应;DNA 分子为一种双螺旋结构,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其碱基互补配对,同一平面上是两个不同的三连体密码,而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均由两个三爻经卦组成。

这不应该看成是巧合。

实际上,今天的科学证明六十四种密码子的复杂排列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路,而古人则认为六十四卦的复杂推演可预测一个人一生的“数”。

本质对本质,两方面的本质至今都没搞清,但它们对应起来时似应能在互补中被认识的更清楚一点。

中医来之于易,它之所以两千年不易,原因在于三千年前便铺垫了西方医学理论三千年后才揭示的问题。当人们说西医有向中医靠拢的趋势时,实则是向本原规律靠拢,向《易经 》靠拢。

基于以上原因,近年西方有人说,下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等等,不足怪,很正常,说到底,中国的世纪十生命科学的世纪=《易经 》的世纪。

由之,西方发达国家对《易经 》的兴趣浓了,拨款,组织人力学习,成立相应机构,甚至准备在大学里开设有关专业课。而且越是发达的国家便越认真。

我在这节的开头说西方对《易经 》热,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言过其实,我说的并不是眼下,而是一个不久即将到来的趋势。肯定不仅会烫手,而且很有可能盛而不衰。原因很简单:逼上这步了。

这种热不同于熊猫热、针灸热、刺绣热、功夫热、气功热、长城热、文物热以至风筝热、中医热、老庄热,它不是出干好奇而追逐东方的神秘感,不是为了给生活平添些情趣,也不是为了寻求健体养生之道。

它要凝重得多,执着得多,是为了完善自身,发达自身,同时也是为了拯救自身。

可能罗唆的太多了,把张延生 撇下的时间太久了,这是不得已。为了把这位“易侠 ”面临的情势说透点,我们不能不出点格,直至几页纸过去后才接着谈到他。

还是那次去香港的时候,他逛书店时发现关于《易经 》的书挺多,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台湾作者写的。那时他就略感奇怪,怎么港台对《易经 》这么感兴趣?

买了几本回来一翻,才感到港台同胞的《易经 》研究水准很高,对易学诸问题的见解十分确当。这显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多年来不曾中断的钻研的结果,这也不是一个小圈子孜孜努力的结果,而是只有在一种浓厚的易学氛围中才能产生的。

回来后不久,一个意大利籍华人来看他,谈话间提及时下的意大利起码有五万人对易学有浓厚的兴趣,意大利的易学组织有五干多会员,张延生 吃惊的睁大了眼睛。

那个意籍华人则接着说,不独意大利如此,到欧洲随便哪个小书店走走,都能买到《易经 》方面的书。

“我感到受刺激,也感到悲怆!”张延生 给学员讲课时提到这两个例子后说:

“这不是墙内开花墙外红的问题,它要严峻得多。想想吧,四大发明是在中国产生的,但到头来又怎么样呢?

你发明了指南针,西方列强接过去,用罗盘导引着航船,闯入了你的家门;你发明了火药,人家接过去,把火药充填在来复枪里,把你用长矛大刀武装的军队打散了架;你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人家仍然接过去,把你按到桌子前,在印刷精美的纸张上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

在近代史上,四大发明就是这般凌辱着四大发明的故乡!现在好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你强盛了,人家也没闲着,而是更强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底子厚,科技底子厚,设备底子厚,有系统研究的优良传统,有严密精确的逻辑思路,重要的是有多年重视教育而积蓄着的大批优秀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无法比拟的。

西方现在所缺的不是别的,而是指导思想,所谓“三论”不足以承担整体思路,他们目前所追求的正是《易经 》这种既有很强的本质性又有很大的兼容性的充分关照到微观的宏观思维,如果他们能把这一块拿下来,那后天中气将壮的不得了,固有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对大自然的认识将打着滚儿地前进。

那时,人家不打你,也不逼你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是精神上斜着眼瞟你。你从经济到科研上受制于人,从民族心理上崇洋,从市场上被人摆布,这跟国土被瓜分肢解没有太大的区别。 抓紧研究《易经 》吧,否则到《易经 》又走上四大发明的老路时,看我们堂堂中国人拿什么去迎接中国的世纪?”

这是肺腑之言,带着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殷红血丝。

文章来源: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

2019年10月27日更新

 

 

 

 

王振忠︱哈佛大学收藏的晚清老照片

 

戈鲲化照片,1879年。

文︱王振忠

  

  十多年前,我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做了将近一年的访问,其间,因对晚清时期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中文教师戈鲲化有兴趣,顺带收集了聘请他前往美国的杜德维(E. B. Drew)之相关资料。

  戈鲲化是晚清时期徽州府休宁县人,他的一些著作和照片,迄今仍收藏于哈佛大学的各个图书馆、档案馆中。2000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张宏生教授编著《戈鲲化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首次将戈氏的绝大部分著作收录在内。不过,在当年,无论是戈氏的文字还是图片资料并未就此一网打尽。2005年,我就在哈佛大学档案馆收集到好几份相关的文献。凑巧的是,那一年正是哈佛燕京图书馆成立七十五周年,该馆出版有《燕京的宝藏——哈佛燕京图书馆七十五周年纪念展览目录》(Treasures of the Yenching: Sev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Exhibition Catalogue)。承郑炯文馆长惠赠,我得以收藏一册。书中收有一封梅花笺,是戈鲲化写给杜德维的信函——

  杜大人阁下:敬启者,五月十三日奉布一函,谅邀

  青睐。十四日起行,至七月十二日安抵美境,馆舍亦

  甚宽洁。此时书院正当停暑,尚须两个礼

  拜开馆,诸承

  推荐,泐函申谢,以慰

  锦念。还希

  箴言时锡,藉度金针,即请

  升安,不一。   戈鲲化顿首,七月二十一日。

戈鲲化致杜德维信函

  这封信书写于蓝丝格信笺上,墨迹秀逸,显然是戈鲲化抵美后写给杜德维的第一封信函。而收信人杜德维则是哈佛大学毕业生,正是他在宁波海关税务司任内,物色到了戈鲲化。

  

  杜德维是哈佛大学1863届毕业生,1865年进入中国海关,1867年在总税务司署管理汉文文案,1868年提升为署理税务司。1878年7月,杜德维在宁波出任浙海关税务司。其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给杜德维写信,要求他在中国找一位合适的中文教师,他遂向学校推荐了自己的汉语教师戈鲲化。

  除了宁波之外,杜德维还曾在九江、烟台、镇江、上海、广州和福州等埠海关任职。在各地公务及旅行期间,他留下了不少照片,现在收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杜德维的影集和散件,其中,影集题作“Views in China”(中国风景),具体内容反映了他在北京、福建、上海、广州、澳门、香港、宁波等地的旅行所见。

海关税务司杜德维及其妻子,1878-1880(Mr. & Mrs. E. B. Drew, commissioner of customs at Ningpo, 1878-1880)

  1876年至1880年,杜德维在宁波,并于1878年7月出任浙海关税务司。浙海关税务司始建于1861年,当时,清政府根据英国驻甬领事赫德的建议,在江北岸中马路设立浙海关税务司,征收对外贸易税费,俗称“新关”或“洋关”。杜德维在宁波期间,留下了不少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在这批图片中,就有1876年间宁波海关工作人员的合照。此外,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宁波开埠之际,英国人即聚居于宁波城外的江北岸。不久,江北岸便发展成英、法、美三国侨民的居留领域。在杜德维的影集中,保留有宁波的教堂、海关大楼、英国领事馆、美国传教士等外国人的房子,以及反映悠然自得的外侨生活场景。

宁波城内

  早在1845年,英国传教士施美夫(George Smith)就曾说过,“对外国人开放的中国沿海城市中,宁波享有最佳城市之声誉”。较之其他地方,宁波人对西方人最为熟悉,也最容易打交道。在这种氛围中,杜德维夫妇在宁波的生活似乎颇为惬意。在影集中,有多张杜德维夫妇与其他外国人外出游玩的照片。如杜德维夫人与女儿多拉、儿子查尔斯前往宁波附近寺庙的照片,他们前往天童寺、普陀山等地,见识了寺庙中形形色色的神像,与一些僧侣交往,留下了不少照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照片中有数张与库克上校(Col. Cooke,近代史著作中多翻成“葛格”)、华生少校(Major Watson)相关的资料。库克上校和华生少校分别是出生于牙买加和新南威尔士的英国人,太平天国时期,他们率领上千名戴深绿色头巾的“绿头勇”(多系宁波、慈溪、绍兴之人)与太平军浴血奋战。其中,华生于1862年加入华尔的洋枪队、常胜军,还当过常胜军戈登的保镖,最终晋升为少校。太平天国平定之后,他与库克上校一起,继续负责宁波的警务工作。在这批照片中,就有中国士兵正在接受华生少校训练的场景。这批士兵绿布裹首,装束如洋人,仪表、队列颇为整齐划一。关于这一点,《申报》1873年6月13日就有“宁波绿头勇操练事”的报道,其中提及,“绿头勇日逐在和义门内城下大填滩操演,甚为好看。或扒墙壁,或钻填坑,或卧或奔,总要快疾为最,号令极严,阵亦齐整”。此一描述,似可与现存的图片比照而观。

宁波,中国士兵正在接受华生少校的训练(Chinese soldiers trained by Major Watson, Ningbo)

  在宁波数年间,杜德维还记录了不少浙东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宁波的河景、山谷、城墙、牌坊、古塔、廊桥以及城内景象和城外基地等,对于活跃其间、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乘坐黄包车的日本妇女,以及宁波妇女、商人、新教教会小学生等,也多有展示。照片中有不少宁波著名的风景,如以船排形成的浮桥,横跨于宁波市奉化江上,是宁波最古老的大跨度浮桥。对此,1843年访问宁波的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曾这样描述:

  宁波离海有12英里左右,两条清溪在这儿相汇,汇成一条大江,……南来的溪水上建有一座船桥,方便对岸郊区的人们过河。这座桥非常简单,但建得非常巧妙。桥由很多大船相连而成,每条船都间隔一定的距离,用沉锚泊在固定位置,船与船之间铺设木板相连,这使得整座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随浪潮的涨跌而起伏。这种方式也给渔船和过往船只的通行在桥下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而不用担心潮位有多高……

宁波的浮桥(Bridge of boats at Ningbo)

  在这批照片中,还有数张是有关运河的图像。在浙东运河中,人工河段与自然河流平交处,因水量、水位、水流之变化不定,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水运条件,人们通常要兴建堰坝等加以调节,于是,翻坝过闸便成为运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早在明代,朝鲜人崔溥就在其《漂海录》中,记录了宁波附近的水闸:“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外江不得相通。两傍设机械,以竹绹为缆,挽舟而过。”1845年7月30日,英国传教士施美夫(George Smith)前往宁波腹地,他也亲身经历过这种翻坝过闸:

  我们晚上8点乘一条棚顶船出发,从城东溯江而上。船航行了两里来地,遇到一座堤坝,耽搁了一些时间。那座堤坝将甬江与我们必须进入的一条运河隔开。我们下了船,待在江岸上,6个中国人把绳子套在船上,然后慢条斯理地推着一架笨重的绞盘机。就这样,他们慢慢地把船绞到一个斜坡上。从斜坡顶上,船可以靠自身的重量,轻而易举地滑入对面运河里一米左右。总的来说,这是个代替船闸的不错的装置……

  此类的翻坝过闸,似乎也引起了杜德维的强烈兴趣,对此,他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照片史料。

运河口的水闸,这是宁波市内各条湖泊的入口(Lock at head of canal, Entrance to “The Lakes”, Ningbo)

  除了宁波之外,杜德维亦曾在福州税务司任职。在“Views in China”(中国风景)影集中,有关福州的照片计有十四幅,其内容包括“闽江中的要塞”“福州南郊”“寺庙”“外国人的房子”“聚居地”“墓地”“大榕树”“乌石山”“鼓山”“福州海关工作人员”“税务司宅邸”“外国人在福州的社会生活”(化装舞会)“中国妇女的服饰”“高官的墓地”“福州风格的奢华墓地”“福州附近的茶田和稻田”“闽江”“佛教寺庙”“瀑布峡谷”“竹筏”“船屋”和“道路”。其中,有不少生动地反映了十九世纪福州城乡的民俗风情。

  例如,第十一张照片题作“Costumes, Chinese women”(中国妇人的服饰),其中有坐着和站立的妇女各四人,她们的装束打扮颇为独特。

Costumes, Chinese women(中国妇人的服饰)

  在福州方言中,女子叫“诸娘 ”“诸娘仔”,男子叫“唐晡  ”“唐晡仔”,对于此类称呼之来源,虽然历来存在着诸多传说,亦未必可靠,但比较确定的一点是——福州的开发虽然并不太晚,但在其人群文化中,闽越人的底色仍然极为浓重。外地人或外国人来到福州,首先会特别关注此地女子与他处之迥然不同。“窄袖纤腰黑练裙,香花堆鬓髻如云,压肩鲜果沿街卖,贸易归来日已曛”——这首由清人曾懿所撰的《闽南竹枝词》,其中多有吟诵“福州”、“闽中”风物的诗歌。竹枝词虽题作“闽南”,但其实反映的却是闽东的民情风俗(顺便说一下,近数百年来,“闽南”一词颇被滥用,大概是闽南太有名了,所以人们只要一提到福建,马上就将之归入“闽南”)。该诗自注曰:“闽中凡耕田、挑负贸易者,半是妇人。”此种阴盛阳衰的风俗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外人看来,却极感怪异。成书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闽风杂记》(福州美华书局活板),就有“妇人劳力”条,曰:

  世人动辄曰清国妇女缠足,劳力者皆男子之事耳,安知此州妇女,除富室闺阁、卖笑歌妓等外,大抵不缠足,短褐裸跣,或担薪水,或运粪壤,习以成性,开豁类陵髯丈夫,可谓奇矣!

  《闽风杂记》出自晚清时期侨寓福州的日本人达山佐仓之手,作者对当地妇女之辛劳极感意外。由于妇人整日价抛头露面,故而街衢巷陌间的装饰打扮,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闽风杂记》一书中就有“头上带剑”的记载:

  清国妇女之头饰,大抵有一定之样式,独此地之妇女,插银制之笄,笄长尺许,稜稜如剑戟,交叉饰之,宛然如钟将军像,奇亦甚矣!

  作者达山佐仓接着又说福州女子“耳环如轮”:

  妇女施耳环,阖乡皆然,而闽妇所著耳环,最伟大可惊,环以银制之,形如桶轮,头上带剑,耳朵亦施此物,其任重矣。

  关于这一点,清人有诗曰:“大耳环垂一滴金,四时裙服总元青,蛇头簪插田螺髻,乡下妆成别样形。”根据晚近的调查,福州郊县农妇发饰上,都有雪白银簪三条,俗呼“三条簪”,大约寸余,长六七寸,插诸髻中,或仍满插小簪以示点缀。因其形似刀,中插一支,左右各一支,又叫“三把刀”。民国以后,一些乡绅认为此种妆束极为丑陋,遂公议禁止而普遍革除。

  对于此类的妆束,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就指出:“还有现在东门外、北门外的许多工女农妇,头上仍带着三把银刀似的簪为发饰,俗称他们作三把刀。据说犹是当时的遗制。因为她们的父亲丈夫儿子,都被外来的征服者杀了;她们誓死不肯从敌,故而时时带着三把刀在身边,预备复仇。”郁氏在文中所描摹的,显然源自福州人的传说——此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是无诸故地,及至唐朝大兵入境,将福建男子杀尽,只留下女子婚配单身士兵,故福州人称丈夫为“唐晡人”,而“三把刀”则是心怀怨怼的蛮族妇女用以复仇的武器。

  对此,另一位著名作家冰心,在其《故乡的风采》中也写道:“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而在晚清,这显然也引起许多西方人的兴趣。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在其所著《中国十八省府》的福州篇中,专门插了数张“福州附近山上的拜狗族土著”、“拜狗族土著的头饰”和“福州的妇女”的照片和图片,反映的也是此类发饰。当然,盖诺笔下的所谓拜狗族,指的其实是市郊山中的畲族。而稍早出身于哈佛大学的杜德维,则显然是寻找四乡各不相同的妆束,作类似于人类学的影像记录。

  在“Views in China”(中国风景)影集中,有关福州的第二张照片题作“Southern suburb of Foochow on fire: View from European side of R.Min. ”,是1876年11月12日所摄,杜德维从仓前山的欧洲人聚居区远眺,隔着台江,但见福州城郊大火熊熊,烟雾弥漫。此一图片,对研究福州城市的灾害,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火灾

  关于福州的火灾,与杜德维差相同时的美部会(American Board Mission)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曾指出:福州府城包围在城墙之内,出了七个高大的城门就是郊区。南门外的郊区约有六公里广阔,当地人称为南台。“外国侨民基本上都住闽江南岸的江滨小山坡上。站在山头眺望,东面远处屹立着鼓山,江水从山脚下蜿蜒而过,江面上舢板渔船风帆点点。朝北眺望,福州市区尽收眼底……”日本人达山佐仓也指出:“各国领事馆在丘垅之上,势高而望阔。”想来,杜德维就是在此远望福州城南郊的火灾,拍下了上述的照片。

  在明清时代,火灾不仅是福州城市影响最为深远的自然灾害,而且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人林步瀛曾指出:“吾闽省会之地,负郭而居者常接屋而连扉,及其不虞于火也,则每数十家、数百家附丽而相随。”在这种背景下,火灾一向令人闻风色变。清代琉球官话课本《学官话》中就提到:

  把灯吹灭了睡,如今秋天的时候,那东西都是干燥的,火烛要小心。上床的时节,就把火吹灭睡,也是放心的。

  讲得极是,那前日南台尚书庙那里,一连烧了两三遭,多因是他们火烛不小心才会误事了。

  讲起那火烧房,那些人好可怜,家里的东西,给人抢去的抢去,给火烧去的烧吊[掉],到第二天来,一条草都没有了,吃也没得吃,穿也没得穿,住也没得住,那大男小女拢做一堆,在那露天地里,啼啼哭哭,我看起来,真真替他心痠,眼泪就要淌出来,实在伤心。

  那火烧房,是最凄惨的,何消说,所以火烛小心要紧。

  此处提及秋天时节应当小心火烛,这是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在秋天,福州的焚风效应极为明显,民间遂有“秋季火帝出动”的传说。南台尚书庙一带,也就是现在的上、下杭一带,在传统时代是著名的商业区,房屋、店铺鳞次栉比,极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隔岸的仓前山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洞若观火”。

  对话中提及由火灾引发的社会问题——福州人俗称的“火劫”,即乘着火灾混乱时的抢劫行为。此类的“火劫”,早在明代就相当严重,万历时人谢肇淛在其所著《五杂组》中,即曾提及火患时“恶少无赖利于劫掠”。而琉球官话课本,则更细致地描述了“火劫”之余的惨况。“蜀[一]条草”是福州人非常形象的比喻,“一条草都没有了”,形容火灾劫余赤贫如洗的窘状。关于这一点,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亦曾指出:

  福州人很有理由怕火灾,他们的木头房子容易被点燃,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就有很多流氓赶来火场抢夺财物。除非失火的人家有许多亲友在现场苦苦守着,否则衣物、家具以及任何有点儿价值的东西都会被这些趁火打劫的“火鹞”抢走。

  在福州,除了外国人聚居的仓山和作为商业区的南台之外,城内则是省会所在地,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其中,又以乌山上的乌塔为制高点。对此,福建巡抚丁日昌曾说:“福建省城内乌石山为第一名胜,可以俯瞰全省形势。”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领事翻译官租下了乌石山道山观。过了五年,两位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前来福州,他们在翻译官金执尔(W. R. Gingell)的帮助下,租得乌石山神光寺住屋两间。其时,正在老家养病的林则徐闻知此事,立即联合地方士绅,上书福州官府,强烈要求驱逐英国人。在福州绅民看来,神光寺为当地生童会课读书之地,外人不得租住,他们严词勒令两位传教士退租。在朝野的强大压力下,传教士无奈之余,只得搬至金执尔租住的道山观内。同治五年(1866年),圣公会传教士胡约翰(John Richard Wolfe)到达榕城后,向道山观董事续订租契,租借了包括文昌宫在内的大片房产。此后,山上教堂洋楼日渐增多,有不少名胜皆为教士所占。在民意的激烈反弹下,官府只得与英国领事交涉,要求乌石山上的教堂悉数撤移至城外。不过,在山上的传教士食髓知味,他们不仅不愿换地,而且还在肆无忌惮地继续扩张。为此,光绪四年(1878年)爆发了著名的“乌石山教案”,神学书院被拆毁、焚烧。此后,英国人被迫迁出了乌石山道山观楼房。不过,在此之前,不少外国人都到过乌石山上,从那里俯视福州城的全貌,杜德维自然亦不例外。

福州城内景

  上图是杜德维从乌山之巅拍摄的照片(Inside city of Foochow, Wushih Shan, i.e. Black Rock Hill, in foreground),颇为动人心魄。从画面上看,远远可见于山之上的白塔,以及其下的孔庙,近前闽式聚落独特的马头墙高低错落,……十九世纪晚期的古城风貌一览无遗。这张照片与差相同时的美国茶商Ted Francis Jones(特德·费兰西斯·琼斯)拍摄的福州双塔照片,并称为迄今所见最为经典的两张福州城市老照片。

乌塔与白塔,现藏福州市档案馆,Ted Francis Jones摄。

  除了题作“Views in China”(中国风景)的影集之外,哈佛燕京图书馆中还有一些作为散件的单张照片,其中有不少也颇具价值。由于当年我未被允许复制或拍摄,所以手头并没有保留下相关的照片。不过,我还是尽其所能、大致记录下一些关键的信息,兹据当时的笔记稍作回忆。我记得其中有一张福建官员与洋人的合影——

  第一排从左到右包括:都统文,洋人,副主考刘学谦,洋人,总督李兴锐,洋人,将军崇善,洋人,正主考李联芳,洋人,洋人,学台秦绶章。

  第二排从左到右则有:委员舒钧,委员郑恩隆,总办孙传衮,盐台鹿学良,候补道黎国廉,城守协王书选,督中协谢,钦差船政大臣魏瀚,委员欧,文案高烺、委员高宝仁,分局秀员高庆铨。

  第三排:翻译叶可梁,前侯官县谭子俊,翻译苏贞洪,侯官县刘锡渠,闽县罗汝泽,福防厅吕渭英,福州府玉贵,藩台周莲,候补道聂元龙,臬台朱其煊,粮台启约,翻译林藩,文案陆绳武,文案徐际可。

……

  揆诸史实,福州是闽浙总督、福州将军和福建巡抚衙门的驻节之地,同时也是闽县、侯官两个县衙的所在地,故而城中各级文武大小官员麇集攒簇。照片中提到的总督李兴锐,于道光七年(1827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后追随曾国藩,逐渐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署任闽浙总督,整顿福建财政、军制,裁汰虚冗。光绪三十年(1904),调任两江总督,同年八月病卒,终年七十八岁。据此可知,此照片应照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5年福州将军崇善照片

  照片中提到的另一重要人物崇善,另有一张专门的“大清光绪三十一年崇佑庭七十有四小照”,其上的题名为:“尚书衔军功花翎,福州将军、闽海关监督、船政大臣、兼署闽浙总督、兼福建盐政大臣、世袭奉恩将军”。从照片上看,此公形象、风度极佳,绝非官场上那些贼眉鼠眼之辈可以同日而语。崇善以福州将军兼任船政,时常与洋员交涉,故前述照片显然即与此有关。崇善后因病去职,于1908年去世。是时,离清朝灭亡已为时未远,他幸运地躲过辛亥革命,亦可谓善终。

  在这些散件中,还有一些照片对晚清社会研究亦颇具价值。如有关“福州南台坞尾街像仪楼”的两张照片,就反映了近、现代福州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该照片左侧的说明写道:

  林庆澜公司护网江丙小轮,在外海拿获拐匪二十三名,被拐男女小孩共计四十一名,分处寄养,招属领取。

被拐小孩照片一

被拐小孩照片二

  其中的一张照片上的人物分两排站立,每排四人,每人手上拿着一张纸,上书姓名。前排依次为阮仕森、何永太、谢炳常、何八弟,后排为林蔼妹、谢连贵、孙成树,另有一人手中的纸上未见姓名。

  在明清时代,作为省会城市,各地来往福州的人流纷至沓来,“拐带”、“拍花”之类的诱拐事件亦层出不穷。所谓拍花,是指用迷魄药拐卖儿童的行径,这在反映清代福州城市生活的琉球官话课本中也曾经提到。直到晚近,当地民间还流行着不少如何对付拐带的办法。例如,其中一个故事是说——在被拐带的途中,某位聪明的小孩假借系鞋带之际,拣拾一些鹅卵石,然后将其沿途抛撒,以记住来时的路……此类故事,其实是传统时代“拐带”之风盛行的一种历史记忆。对此类的“拐带”、“拍花”,官府曾三令五申严厉打击,但却收效甚微。上述两张照片,显然便是当时悬挂在各处供人招领的照片,反映了官府有司对于相关社会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约在2000年前后,“图文图书”开始成为出版界的新宠。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出版界,都纷纷意识到老照片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和出版资源,于是,庋藏于世界各地的老照片,亦遂成了人们竞相发掘和出版的资料。在这方面,曾出现过一些编选俱佳的精致作品,但毋庸讳言,相当多的图片集之成书皆颇为粗糙。大致说来,主要表现是图文脱节,不少编者因缺乏解读图片的能力,往往只能自说自话,在图片边上东拉西扯,说些基本上不相干的话。另外,有限的解读亦颇为随意,有很多是通过搜索引掣,上网找些似是而非甚至错讹百出的简要说明……

  促使我撰写此文的一个契机是近日出版的《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1876-1895》(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6月版)。刚刚看到此书出版广告时,曾让我颇感兴奋,以为这是对杜德维相关照片的汇集与研究,遂在第一时间在当当网上下单购买……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1876-1895》(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6月版)

  拿到这册书后,却让人颇感意外。此书除了题作“[美]杜德维摄影”外,另有编译者。全书内分五册:第一册,福建周边(1876-1877);第二册,上海/澳门(1887);第三册,宁波周边(1876-1880);第四册,北京周边(1892);第五册,广州/香港(1893—1895)。编译者对原照片上的一两行简单说明作了翻译,并对其中的一些图幅加了自己的解读。但纵观全书,编译者所做的工作并不太多,少量的翻译亦颇可斟酌。

  例如,杜德维是哈佛的高材生,他又受过饱学的戈鲲化之中文薰陶,故而其人对中文的翻译其实相当雅致。譬如,《尔雅·释诂上》曰:“豫,乐也。”故上海豫园之“豫”,本是欢乐之意。“Pleasure Garden”一图,译者将之直译为“欢乐之园”,显然未接地气——因为从翻译角度视之,此一译文“信”则信矣,却于“达”“雅”则有所未逮。事实上,那一幅图也正是豫园九曲桥的照片,翻译成“欢乐之园”,有谁知道究竟指的是何处?顺便说一句,现代上海人将豫园翻成“Yu Garden”显然亦属未逮,其实反映了当代人并未理解“豫”字的确切含义,这样的翻译,也远逊于一百多年前杜德维的译文。

中国上海豫园(Pleasure garden, Chinese city of Shanghai)

  另外,书中的第78页“Chinese servants”,画面上的六位人物皆是普通民众的打扮,明显不是编译者所称的“中国官员”,而是一批服侍他人的仆人。我相信这是译者一时粗疏而致误译,但该书同时亦有责任编辑,按照一般的编辑程序,一审、二审、终审,如此明显的误译,何以始终未被发现?颇为不解。

中国仆人(Chinese servants)

  此外,编译者所附加的说明,基本上皆来自搜索引掣之简单描述,其中,有一些或可有可无(如页106-107“宁波的浮桥”之说明),或错讹频出(如页144“哈德门”条之说明)。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批照片原为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书格图书馆”上也见有相关的图片汇集。《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1876-1895》一书,完全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书格图书馆”上的图片。从构成上看,全书内分五册,这种分类乍看本身就颇为奇怪,仔细核对,也完全是根据“书格图书馆”上的图片分类。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开头有“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本书?”和“代序——老照片的‘意义’”,书末也有“摄影师简介”,但唯独从头到尾皆不注明照片的确切来源。如此这般的“做书”,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2017年9月26日更新

 

 

 

 

 

100年前的中国老照片,看过的人都震惊了!

 

缠足的小脚女子,

三寸金莲害惨了多少传统女性!

传说中间是小燕子,

左边第二个是紫薇…

清朝美女,

刺瞎了我的眼…

清宫里的妃嫔,

这颜值和穿越剧相比,

是不是有点残酷?

1870年上海的一对新婚夫妇,

这身装扮至少也是小官员~

百余年前北京的老式汽车,厉害了!

俯瞰广州 20世纪初

广州城内的运河

当年的广州是不是和现在完全不同?

被关押的义和团兵士,

贫苦的中国人民抵得住外敌入侵,

抵不住朝廷镇压。

清朝时很流行的惩罚犯人的方法

“杖责一百大板”

北京中华门的前身——大清门

当时被葡萄牙占领的澳门

香港的歌妓,

气质神采都很出色。

逛窑子、听小曲儿的官老爷们~

坐独轮车的福晋

监狱内部场景

街头表演活人吞剑

流浪街头的少年,

为谋生学点傍身之计!

古代普通人家的迎亲

被押犯人的残酷人生

清朝的洋枪队和消防队

卖油条的街边老百姓

刚流行起来的做冰淇淋的机器

跳打鬼舞的人们

一起打牌的有钱人家的太太

暴毙街头的流浪儿

明陵神道,北京

20世纪初

最美的玉带桥,颐和园

北京 1924

永定门,北京 1942

这是西藏的什么地方?

背茶叶的苦力,四川 1908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家

2018年5月6日更新

 

 

 

 

 

1930年的普陀山,看看那时的佛门清境!

 

 

  普陀山的码头,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的舟山群岛,唐朝时期初创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后经过历代兴建,成为海天佛国,片中山门为海岸牌坊,雍正年间始建,1919年由皖人陈性良捐资重建,其身后的建筑为回澜亭,建于光绪年间,楼亭前一排排的竹竿轿依次排开,正待香客的到来。

路旁一位僧人,打坐在椅上,敲着木鱼,潜心修行,而此刻正是春日时光,草木生长,远处一舟,风帆扬起,人在景中,人已成景。

坐在竹藤轿上的香客,被轿夫们抬着上山拜佛,沿途的僧人站立,脚下放有竹筐,应是供轿中人随时喜舍功德。片中的轿舆,据说最高峰时有千余乘,轿夫两千余人,有时因中途加价导致纷争,每遇此事,往往就会通过寺院知客僧调解。

普陀山的山道,石阶一路从山脚蜿蜒而来,一行香客,大多年纪偏大,或拄拐,或直登,甚为虔诚,转角处一位僧人正盘坐而对。

正在大圆通殿中唱名合掌的法悦法师。

短姑古迹处,此处为一天然码头,相传为观音大士显迹处,据说曾有姑嫂二人,历经一年,前来拜佛,刚在此处下船,小姑临月事,因不洁未能上山,嫂嫂很是埋怨一番,只能独自进香,后涨潮小姑被困,饥肠辘辘,忽遇一老妪投石水上,送饭而来,待嫂嫂礼毕送食来,小姑说已有人送过,嫂嫂猛然回忆起拜佛之时,观音莲座处的衣裙有水迹,因此感悟是菩萨显灵,再返殿而视,水迹仍在,因此后人将此处名为:短姑圣迹。

普济寺,古树参天,香炉中烟雾缭绕,寺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后梁时期的公元916年,经历了历代的毁建,于康熙年间的1689年,重建为普济寺,今日大殿已非片中之景,后经历动乱于1979年重修。

一处摩崖石刻,刻有“万众共仰”四个大字,下方的岩石,端坐一位苦行僧,手执摇铃,念着佛经。

普济寺门口售卖佛珠的地摊,一位摊主,头戴瓜皮帽,身着短袄,仿佛老僧入定般,静待善良信女前来选购。

晨光中的舟山列岛,位于东海之上,岛如群山,在海面上山峦起伏,霞光从云层中透过,海天一色。

渔港中,晓雾朦胧,几艘渔舟,静静地停泊,根根桅杆,远处的山岛,如浮在空中,山形如舟,也许这就是舟山得名之缘由。

当时的舟山定海县风光,唐朝始设翁山县,清康熙年间的公元1688年设为定海县,图中建筑沿岛而建,大多是深宅大院,码头上停泊着汽轮和大小民船,迎面的墙上是整幅的英美烟草公司所产的“红锡包”香烟广告。

定海码头旁,岸边停靠着几艘船,一人正在上岸,水边的房屋大多是客栈,墙上绘有台温饭店的字样,远处的街巷,商铺有粮店杂货果品等字样的招牌,商贸氛围浓厚。

舟山渔民的渔获贮藏窖,地下挖空,冬季结冰时,将冰块埋在窖中,天气温度高时,用于保存渔获。

普陀山码头,来往上香的信众便是由此坐船上岛。

普陀山的轿夫,正抬着客人上山。

建于普陀山峭壁上的寺院。北宋黄庭坚写过《观世音赞六首》,其中一首为:

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

贯花缨络普庄严,度生如幻现微笑。

有一众生起圆觉,即现三十二应身。

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

普济寺中,一位身材矮小的僧人,正在售卖草药。

文章来源:古玩元素网

2018年10月21日更新

 

 

 

 

80张罕见中国老照片,激荡百年风云

 

001 墙里墙外

19世纪末的北京城崇文门外一带的风光,西边可以看到前门的城楼和箭楼。

002 风气之先的上海

晚清时代,刚刚开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馆,远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面对着眼前的摄影机。

003 烟台的育婴堂

20世纪初,山东烟台的一座教堂里内设的育婴堂,专门抚养被遗弃和流浪的孤儿。

004 教会学堂的女童

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摄于20世纪初。

005 留学德国的段祺瑞

1890年摄于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左一为德国教习瑞乃尔,右二为段祺瑞,余者为商德全、吴鼎元、孔庆塘、滕毓藻。

006 北洋海军官兵合影

19世纪90年代,北洋海军美籍军官马吉芬为“威远”舰士官和练勇(见习水兵)所拍摄的合影照。

007 前门大街即景

1900年庚子国难后的北京前门大街,照片右侧一片倒塌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着长衫的中国男子与一身制服的外国军官擦肩而过。

008 张之洞与英军军官合影

1903年5月14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奉旨入京陛见途中,在保定府与英军高官合影。

009 青岛的欧式建筑

19世纪末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修筑了大量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 图为青岛前海一线的欧人区。

010 乡村里的马戏表演

威海成为英国租借地后,很多西方人来此度假。在拍摄的瞬间,杂耍人和围观者的惊愕表情一览无余。摄于20世纪初。

011 船夫一家人

小清河上的船夫一家,船主已七十三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比他小六岁的妻子只掌舵不做饭,一家人“幽默乐观永不知疲倦”。摄于1903年。

012 “不亦乐乎”

威海卫租借地行政长官骆任廷拜访曲阜,赠送给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牌匾。“大英国钦差大臣骆檄拜”等字样清晰可见。摄于1903年。

013 戏剧排演

20世纪初,天津外国人租界中的洋人在集体排演戏剧,从扮相来看也是华洋皆有。

014 护卫

1904年,在山西汾州(今汾阳)护卫洋人的当地护卫队。

015 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战场,清廷无力保护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图为日军役使中国民众拖出陷在泥坑中的马车。

016 清末立宪集会

庚子国难后,清廷逐步实施新政。一身旧打扮的官员与着新式服装的学生,在同一会场集会。

017 岱宗坊

通往岱宗坊的石板路坑洼不平,一位白衣男子推着独轮车行进在路旁的平地上,走在前边的女子弯腰拉着车子,另一只手紧紧地握住男孩的手。远处的泰山巍峨,自古至今;近处的书生忧郁地看着远方,衣袂飘飘。摄于1908年。

018 兰州的一次西餐会

1908年,兰州的一次西餐会,右为荷兰的探险家马达汉,左中为陕甘总督升允。

019 “华洋合处”

图中五位洋人半躺在草地上野餐,笑容可掬,而四位华人侍者则表情淡然。

020 清末济南老街巷

经初步考证,应为清末的济南小布政司街。摄于1910年前后。因其地处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济南三大名胜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来济必游之地。

021 倒塌前的雷峰塔

晚清时,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尚未倒塌,塔下面有一个左手叉腰站立着的人,与高大的雷峰塔形成鲜明的对比。

022 晚清禁卫军出洋考察

1910年,大清皇家禁卫军首领访问奥地利。在布达佩斯拍摄的这张合影中,前排左二是哈汉章,左三是李经迈,左四是载涛,右一是良弼。

023 清末新军兵演

参加兵演的新军既有步兵也有骑兵,服装类似于外国军队制服,军官着靴子,士兵则着布鞋,裹绑腿,不变的是脑袋后都有一条大辫子。图为行进的步兵。

024 唱大戏

1910年代,山东胶东的一个村庄雇请戏班来村里唱大戏的场面。

025 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南立面

1911年,济南火车站前道路尚在铺设,钟楼上尚未安装大钟。

026 济南老城墙

这是一张站在府城东城墙上由北往南拍摄的照片,几位长袍马褂打扮的人在宽阔的城墙顶上悠闲散步。

027 走在川西的美国教师

1911年,来自美国的青年教师那爱德与中国的学生在赴川西考察的路上。

028 剪辫留念

1912年,一位年轻人剪辫之前在照相馆的留影,与陪伴了自己二十几年的长辫作最后的告别。

029 四川高等学堂的自修室

1912年冬,四川高等学堂整洁的学生自修室中,七位衣着朴素的同学在聚精会神地读书写作。书桌上的油灯、地面上的火盆和学生的衣帽服饰映现出了一幅冬夜苦读的场景。

030 林徽因与表姐妹们的合影

她们身上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摄于1916年。

031 一战华工

华工远赴法国参加一战,为战后中国获得战胜国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图为华工在华工营排队接种疫苗。摄于1917年。

032 甘博镜头下的中国

五四运动时的北京街头。摄于1919年。

033 吊装

1925—1926年,中国政府出资对胶济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图为工程人员在现场用大型吊装机械进行施工作业。

034 乡村浣衣

北方农村妇女聚集在河边洗衣,一派静谧、安详的情景。摄于1927年。

035 山东莱州城俯瞰

20世纪20年代莱州称为掖县。此时的古城保存完好,城区大道两盘耸立着为古代官员歌功颂德的牌坊,透露着古雅的的风韵。

036 “魔鬼车”

汽车传入威海之初,曾被威海人视为“魔鬼车”。图为进入威海的第一批汽车,摄于1927年。

037 蒋介石与陈洁如

蒋介石与妻子陈洁如的合影。摄于20世纪20年代。

038 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女生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5年,女学生们一式的齐耳短发,白色上衣衬着暗花黑裙,端庄而洁净,尽显新女性的风采。

039 张大千的异国情缘

1927年,张大千与韩国少女池春红的合影。

040 着色剧装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剧装照,拍摄者或是京剧演员或是京剧票友,由上海新北门大街上的“时新”照相馆拍摄并着色,照片用矿物颜料细致勾勒,色彩丰富,层次分明。

041 西湖博览会

1929年6月,浙江省政府筹办了全国范围的首度国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图为其开幕典礼的场景。

042 河塘与古街

无锡寄畅园大门外的一条古街,街河纵横,连通运河,两岸祠堂林立,后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摄于20世纪20年代。

043 淄川煤矿

这里的煤层平均厚度六米多,是少见的优质煤矿。最先由德国人大规模开采,一战期间为日本人强行接管。摄于20世纪20年代。

044 博山城外

山东博山城分布在孝妇河两岸,照片中的城墙和城门见证了古城的沧桑。摄于20世纪20年代。

045 母亲年轻时

如今已届老年的后人,面对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自有无限感慨。摄于20世纪30年代。

046 反蒋标语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奠都南京之后,出现内部纷争,一些粤系大佬受到蒋介石排挤,造成广东民情反弹。图为广州街头出现的反蒋标语。

047 兄妹合影

这幅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洋溢着小康家庭的安宁与温暖。

048 郊游

1933年,清华大学教授和家人的一次集体郊游。

049 种植玉米

1930年,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成立,1934年2月易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停办。图为乡师学生在农场种植玉米。

050 支援长城抗战的清华学生

长城抗战爆发后,全国各界人民热情支援前线。这张照片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自愿前来修路。

051 操练中的日军

七七事变前,日军在华北屯集精锐。图为日军北平驻屯军在使馆区练兵场操练,远处是北平市街及围观的中国民众。

052 表演刀术的士兵

二十九军大刀队为广东省女师慰劳队表演中国传统刀术。

053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园即景

1935年12月30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位年轻的幼教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草坪上做游戏。

054 国民党的“训政”教育成果

蒋介石画像赫然出现在游行队伍中。经过“训政”教育,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于此可见一斑。

055 出使法国的顾维钧

1936年,出任中国驻法大使的顾维钧,身穿西式宫廷礼服递交国书。

056 吹芦笛的苗族青年

1937年初,南京到云南的公路开通,路经苗族聚居区时,苗族人吹芦笙伴舞庆祝。

057 小康之家

上海一个钟表匠之家的合影,摄于1937年冬。

058 被俘的抗日少年

被俘的两位抗日少年,等待着他们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059 婚礼

1938年4月,一位英国海军少校与妻子在威海刘公岛举办婚礼,场面宏大,可谓大操大办。

060 敌后游击队

1938年,活跃于敌后战场的山东省抗战游击队。驳壳枪和红缨枪混搭的武器装备与战士们严峻的面庞,反映了敌后战场的困苦与艰难。

061 叶挺将军全家福

叶挺将军曾有一个温馨的家,这是全家的合影照片。

062 北京的老街

上世纪30年代末,北京西郊碧云寺附近的街道景观。古老而破败的民居,未经硬化的路面,还有站在街上那个神情倦怠的男童,看上去一派萧然。

063 小镇茶馆

1943年,滇东北小镇的居民努力去享受没有战事的片刻宁静,茶馆里和路边的人们纷纷露出笑容。

064 抗日战士

1943年,一名负责警卫昆明机场的战士。左胸上的布牌写着他的名字“傅成铭”,“民国三十二年入伍”,在“航空委员会特务旅第五团第三营十二连”服役。

065 反击

腾冲城外,中国远征军士兵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对据守村落的日军进行攻击。摄于1944年8月1日。

066 胜利

1944年9月8日,中美士兵联合展示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太阳旗。前为在战斗中发挥显著作用的美式“汤姆逊”冲锋枪和美式手雷。

067 轮到我训话

1945年9月,中国第三方面军高级参谋曹大中视察芜湖日军集中地,向放下武器的日军官兵训话。

068 光复南京

抗战胜利后,新六军是首批进驻南京的中国军队。照片中中国军队雄姿勃发地站在吉普车上胜利开进南京,而擦肩而过的日军则散坐在一辆卡车上落寞地看着庆祝胜利的人群。

069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在一次酒会上的留影。

070 圣诞之夜

1945年圣诞夜,中国空军某部人员与驻广州的美军联欢。

071 赴美进修的中国护士

194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组织的各国赴美进修的护士们参加的校庆宴会,其中有二十人来自中国。

072 少女

一位少女悠然地坐在屏风前,青春盎然的脸庞流露出一丝忧郁。摄于20世纪40年代。

073 午餐

1946年4月,蒋介石于青年远征军第六军阅兵典礼后,与杨森等人在典礼台共进午餐。

074 秩序单

庆祝双十节时的节目秩序单,写有“静默三分钟”等字样。摄于20世纪40年代。

075 野外上课

20世纪40年代,山东沂蒙山区某地的小学生在野外上课。时在初秋,孩子们拿着课本,拎着板凳,来到水塘边,整齐列坐,听老师讲课。

076 乘坐飞机

民国时期,在济南机场登机的旅客。摄于20世纪40年代。

077 旗袍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港台红极一时的上海影星李丽华身穿旗袍的明星照,颇具韵味。

078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溪口故里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和家人回到奉化溪口老家。这张照片定格了蒋氏父子在溪口山上眺望故里的情形。

079 扫大街的黄金荣

1951年,八十三岁的黄金荣在上海大世界门口打扫卫生,接受劳动改造。两年以后,黄金荣在上海病逝。

080 天安门

  

20世纪50年代初,天安门广场地面干净平整,三位工人模样的姑娘欢笑地走来,背后的长安大街上马车和自行车在来往穿梭。

文章来源: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

2018年6月13日更新

 

 

 

 

 

珍贵老照片:档案馆流出的震撼瞬间

 

第 一 组

 

这是晚清时的天安门,你信吗?

 

故宫一角

 

康熙帝

 

乾隆

 

儿时的光绪

 

西太后。不服不行,人家就是挺厉害的。

 

和硕恭亲王奕訢,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

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让他经历了很多不幸,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

 

1900年8月29日《笨拙》上刊载的画像:狼狈西逃的慈禧。

 

太后和她的儿子,1898年10月8日《笨拙》。

 

外国香烟上的慈禧与溥仪。

 

先看这两张,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宣传画。立刻怒火中烧了有没有?

 

刀枪不入的义和团。

 

八国联军侵入后的北京,到处火光硝烟

 

1900年,法国远征军跨过卢沟桥。

 

进到故宫示威呢,耻辱!

 

被杀的中国人

 

1900年的华勇营。华勇营由中国人组成的为英国服务的雇佣军,在八国联军侵华中曾为英军冲锋陷阵在最前线。

 

被八国联军抢劫后烧的面目全非的北京城前门大栅栏。

 

八国联军攻占后的大沽炮台,1860年

 

八国联军攻上宫墙,注意周围“看热闹”的,全是中国人。

 

杀害义和团。

 

罪恶做够了,游览长城去了。

 

八国联军进故宫了。

 

清朝官员给八国联军送锦旗褒奖联军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旗上写着“祝效华封”。

 

这个事,你知道吗?你怎么看?

 

一八八七年的照片。夫妻在家吸鸦片,你能想象这就是真实的紫薇格格吗?

 

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

 

末代皇帝和皇后。

 

我是溥仪,你是谁?我萌不?

 

皇帝苦闷时,也和柱子较劲。

 

1922年12月1日,溥仪大婚,在神武门内护卫的警察

 

婚前的婉容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清朝与中国的末代皇后,后为伪满洲国皇后。 “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鸿”来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婉容与文绣的合影。

 

额尔德特·文绣(1909年12月20日-1953年9月17日),字蕙心,自号爱莲,蒙古族,鄂尔德特氏,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

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1922年,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

初期,与溥仪感情尚好。

1924年被逐出宫之际,袖藏利剪,自尽殉清,未果。反对溥仪投靠日本人、以图复辟大业,加之后妃争宠,与溥仪感情疏离、龃龉不断。

1931年8月,伺机脱出天津,登报公开表示与溥仪离婚。

 

那个啥,感觉扎得慌不?

 

溥仪——皇帝急了也上房

 

西太后,生前与身后

 

晚清时的天安门,无人光顾,杂草丛生。

 

圆明园的喷泉门

 

晚清时的长城

 

清政府的外交部

 

清朝的法院——衙门

 

汉口租界,即汉口旧租界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是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的统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受欺辱的象征。

 

晚清的街道

 

晚清的军队

 

晚清的集市

 

晚清的街道

 

街上的人们

 

晚清,大上海

 

晚清,街上饥饿而死的孩子

 

杭州,私塾学童。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警察的装扮。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注意看这位警察的帽子,虽是民国了,但警察的帽子与大清朝衙门里的衙役帽子样式很像。

 

杭州,大运河里装载木材的船只。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湖北宜昌,街边的菜贩。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窝棚里的难民。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中国表情。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广州,士兵。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天津,洋大夫给中国儿童看病。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1917年,四川,遂宁县城街上行人。甘博/摄。

 

天津,居住在窝棚里的难民妇女。甘博/摄,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张学良和杨虎城。

 

日本战败以后,在国际法庭审判战犯时,溥仪出庭作证。

 

野兽!进行杀人竞赛的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

 

经过大量证据证明其罪行后,1948年1月28日,日本战犯田中军吉、野田毅和向井敏明等3人被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图为三人待处决前,获准抽最后一支烟。

 

准备为恶行付出代价的最后几步。

 

几声枪响之后,日本战犯田中军吉、野田毅和向井敏明三人被执行枪决,现场掌声雷动。

 

东京审判被告最初是28人,但前外交大臣松冈洋右和前海军大将永野修身病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7人处以绞刑(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1948年12月23日凌晨,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被绞死在东京巢鸭监狱的死刑架上。

 

上海提篮监狱中,美国审判庭判处日军少将镝木正隆死刑后,绞刑处死的场面。

 

民国时期的广告画,不容小视哟

 

第 二 组

 

这张照片摄于1898年“百日维新”大幕刚拉开时。居中者为光绪皇帝,右边为谭嗣同。照片中引人注目的,当是谭嗣同的表情:眉宇间洋溢着笑意,踌躇满志的神态展露在年轻的脸庞上。这是孜孜于救国图强的改良维新志士发自内心的豪情。及至变法失败,谭嗣同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这份豪情犹在,留下绝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清朝末年的北京老城及皇宫掠影

(1900——1903)

 

01. 正陽門,俗稱前門,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1900年,城樓和箭樓為八國聯軍所毀。1903年和1906年分別重建。照片上是重建前的前門。

 

02. 大清門,民國改為中華門,是真正的“國門”,位於天安門正南,50年代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照片上是大清門的內側,自天安門廣場拍攝。

 

03. 午門,紫禁城正門,隻有皇帝出入正門,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

 

04. 太和門: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清代初年的皇帝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

 

05. 中和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場所。

 

06. 保和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舉行“殿試”及盛大宴會的場所。

 

07. 乾清門: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清代的“禦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08. 乾清宮:紫禁城內廷正殿,是皇帝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的場所。

 

09. 乾清宮內

 

10. 翊坤宮: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慈禧為貴妃時居住於此。後來慈禧住儲秀宮時,每逢節日就在這裏接受妃嬪們的朝拜。

 

11. 自景山俯瞰紫禁城

 

12. 大清門迎鑾,應該是1901年慈禧、光緒自西安回鑾時進大清門時的情景,遠處是天安門。

 

13. 崇文門:指“文教宜尊”,走酒車,城外是酒道,俗稱“哈德門”,“海岱門”。

 

14. 崇文門西

 

15. 崇文門北大街

 

16. 崇文門西北

 

17. 崇文門西北

 

18. 崇文門西北

 

19. 崇文門西南

 

20. 崇文門西南

 

21. 前門與崇文門之間的城牆

 

22. 前門大街

 

23. 東便門角樓,1900年8月初,被八國聯軍攻占,損壞嚴重。

 

24. 東便門角樓遠景

 

25. 公使館區玉河橋

 

26. 北海大西天,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放火燒毀萬佛樓,1919年,大佛殿及大圓鏡智寶殿等又一次失火燒毀,至此,號稱大西天的建築群化為灰燼。

 

27. 北海白塔

 

28. 瓊島春雲:京師八景之一,位於北海瓊島。

 

29. 雙塔寺,1955年修西長安街時拆除

 

30. 萬壽山附近景色

 

31. 頤和園玉帶橋

 

32. (宣武門,又稱順直門),指“武烈宜揚”,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門經常出入,人稱“死門”。

 

33. 東嶽廟牌樓,東嶽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有“華北第一道觀”之稱。

 

34. 南口附近的萬裏長城

 

35. 避暑山莊,原名熱河行宮,俗稱承德離宮。

 

36. 清東陵:15座陵寢,埋葬著5位皇帝。(第一帝順治,第二帝康熙,第四帝乾隆,第七帝鹹豐,第八帝同治),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

 

37.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第 三 组

罕见的1900年前后中国照片

 

乡下老人

 

赶考

 

杂货店门口的裹脚女人们

 

抬轿子

 

逛市场

 

小桥流水

 

生煤炉

 

乡间小路

 

城墙水门

 

嘉定

 

嘉定

 

出行

 

香客

 

划船的老人

 

渔夫

 

乡情水景

 

上海松江桥

 

民 国 剪 影

 

大连大广场

 

重庆

 

沈阳

 

北方的马车

 

青年救亡运动

 

西迁的中央军校

 

南京的寺庙

 

海拉尔

 

天津剃头摊

 

长江上游

 

大连

 

中国北方

 

北方街头

 

南方

 

中国南方

 

识字的孩子

 

识字班

 

北方的冬天

 

长江三峡

 

草原悍马

 

福建

 

南京明孝陵

 

钱塘江

 

四川

 

南京

 

香港

 

学龄少女及月洞门

 

父亲逗不乐的小“扑克牌脸”

 

印刷房

 

真正强大起来吧,伟大的中华民族 !

文章来源:云水墨梓

2018年10月17日更新

 

 

 

 

 

中国摄影人60年缩影,值得一看!

 

60年,不长,但是我们的生活面貌却发生了翻天复地的改变!

在这里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也许唯有影像,在平静诉说这一切变化,也许唯有照片可以定格这个瞬间。

所以我们学习一下摄影前辈的摄影作品,感概一下我们的变化!加深一下摄影的魅力!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60年摄影精品回顾展,部分作品欣赏:

第一届│1957

 

1957年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过马路  王一波 柯复 摄

 

1957年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妈妈!到那边去!  唐遵之(香港) 摄

 

1957年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在结婚登记处  李仲魁 摄

第二届│1958

 

1958年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赶麻雀 王玉山 摄

 

1958年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车如流水马如龙——河南省安阳县钢铁基地的运矿大军  魏德忠 摄

 

1958年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节日的欢欣 兰志贵 摄

 

1958年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里弄妇女大战钢铁 张祖麟 摄

 

1958年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画家在农村  时盘棋 摄

 

1958年 第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欢送志愿军归国  吕厚民 摄

第三届│1959

 

1959年 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引水上山 茹遂初 摄

 

1959年 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跳板  石少华 摄

 

1959年 第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毛主席与亚非拉青年在一起  侯波 摄

第四届│1960

 

1960年 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打黄羊 宝音朝克图 摄

 

1960年 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引水上塬 李生才 摄

 

1960年 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您好,古巴格瓦拉叔叔   李基禄  摄

第五届│1961

 

1961年  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客人来到草原  张甸 摄

 

1961年  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向阿尔巴尼亚战友学习  杨比沪 摄

 

1961年  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东方红  袁毅平  摄

 

1961年  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向世界最高峰进军  陈雷生  摄

第六届│1962

 

1962年  第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翻越冰崖  杨明辉 摄

 

1962年  第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跳橡筋  夏道陵 摄

 

1962年  第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小队的副业  陈晓亚 摄

第七届│1963

 

1963年  第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风雪慰亲人  张甸 摄

 

1963年  第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张峻  摄

 

1963年  第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高原医生  宋士敬  摄

 

1963年  第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怒江飞渡  周子幽  摄

第八届│1965

 

1965年  第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时传祥和他的新伙伴 喻惠如  摄

 

1965年  第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解均  摄

第九届│1965

 

1965年  第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大队卫生员  俞创硕  摄

 

1965年  第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福建前线军民向敌岛发送宣传品 王玉崑  摄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69

 

196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搏  陈复礼(香港)  摄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73

 

1973年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打靶  李虎 摄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74

 

197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寻找水源  谭志强 摄

 

197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草原轻骑  陈俊山 摄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75

 

1975年 全国摄影艺术展  移山填谷  林祖良 摄

 

1975年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边防战士乒乓赛  李振森 摄

第十届│1977

 

1977年  第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不堪一击  郭超北 摄

 

1977年  第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山区合作医疗站  张新政  摄

第十一届│1979

 

1979年  第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技术讲座   蒋铎 摄

 

1979年  第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见缝插针   徐裕根  摄

 

1979年  第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谈谈恋爱经过  黄景达  摄

第十二届│1982

 

1982年  第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新炊间房梁  曾越  摄

第十三届│1984

 

1984年  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升  周顺斌 摄

 

1984年  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主人   田捷民 摄

 

1984年  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渴求  尚共社  摄

第十四届│1986

 

1986年  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狂舞  吴宗其 摄

 

1986年  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生死线上  江志顺 摄

 

1986年 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士兵 武治义 摄

第十五届│1988

 

1988年  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无名小站  冯建新 摄

 

1988年  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人   朱穗风   摄

 

1988年  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大学生卖报   周国强   摄

第十六届│1990

 

1990年  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来自后台的歌声——腿有残疾的72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波   刘广辉  摄

 

1990年  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希望  邱晓明  摄

 

1990年  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白头到老  盛琦  摄

第十七届│1994

 

1994年  第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深圳8·10股潮  张新民 摄

 

1994年  第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将了谢军姐姐一军  刘书义 摄

第十八届│1997

 

1997年  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陪读  田鸣 摄

 

1997年  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矿上的弟兄们   彭波  摄

第十九届│1999

 

1999年  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生死簰州湾  李靖 摄

 

1999年  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信任考场  张治平 摄

第二十届│2002

 

2002年  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英雄探妻   袁学军 摄

这位名叫张良善的人是阿里军分区叶城留守汽车营的干部。他常年驾着军车奔驶在险象环生的高原公路上,一次执行紧急任务时,家中的妻子因病连同未及生下的孩子死去了。8年过去了,他多次怀着悲愤来到妻子的坟前寄托自己的哀思。

第二十一届│2004

 

2004年  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草本年华   袁徐庆 摄

第二十二届│2007

 

2007年 第二十二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谢罪之旅  郭亮  摄

2006年5月9日,日本僧人岩田隆造来到辽宁省辽阳市的“万人坑”。他在累累白骨前跪拜诵经,为亡灵祈祷忏悔。这里埋葬着数千具中国劳工的尸骨,见证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

 

2007年  第二十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游牧(组照之一)  阿音 摄

第二十三届│2010

 

2010年  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达错一家人  朱丹阳  摄

 

2010年  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每天的早晨  杨健 摄

2009年6月3日,山东省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每天早晨,市民再次健身锻炼。 

 

2010年  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众志成城托举生命  刘应华  摄

第二十四届│2012

 

2012年  第二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幸福  金云钟 摄

2011年5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煤建路。环卫工人张景和坐在路边绿化带的水泥台上,膝头坐着6岁的孙女。老人双手捧着孩子的脸,爷孙俩正在亲热。

 

2012年  第二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大国之翼(组照之一) 沈玲  摄

 

2012年  第二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蒙古马(组照之一)  王争平  摄

 

2012年  第二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南水北调移民(组照之一)   陶德斌   摄

 

2012年  第二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莫言获诺奖后   廖攀   摄

2012年10月1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诺奖后公开露面。

第二十五届│2015

 

2015年  第二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  喂食爸爸  燕雁 摄

2014年5月21日,在山西省儿童医院病房里,王志华在给女儿喂食,还没等父亲嚼碎,王可然就张大了嘴,如同一只待哺的幼鸟。王志华3岁的女儿王可然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贲门失驰缓症”,牙齿脱落,无法咀嚼进食。为了让女儿能吃点东西,王志华就将食物嚼烂后再嘴对嘴喂给她,由于王可然不停地呕吐,这样的喂食动作每天要重复无数次。

 

2015年  第二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  民警接待室(组照之一) 潘永强  摄

 

2015年  第二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展览  我的家(组照之一) 曹隆华  摄

第二十六届│2017

 

2017年  第二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沙场点兵  范显海 摄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隆重举行。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盛大阅兵,是野战化、实战化的沙场点兵。

 

2017年  第二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同床异梦  卢正华   摄

文章来源:摄脉

2018年5月7日更新

 

 

 

 

108年前,这个法国人拍下中国最早彩色照片,留下72000张彩照却被骂白痴孤独而死

 

彩色记录中国第一人

一百零八年前,

一位法国牛贩子的儿子

不曾想也不敢想:

他这一生能环游世界,

而且能跟古老神秘的中国产生关联。

  

1860年3月3号,

Albert Kahn(卡恩)生于穷困之家,

父亲是个牛贩子,母亲则是家庭妇女,

整天忙于照看四个调皮的孩子。

 

卡恩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

聪明伶俐,

得到了母亲格外的疼爱,

但这份宠爱到他10岁那年,戛然而止。

 

常年的饥饿和辛劳,

让母亲身患重疾过早离世,

悲伤的父亲难以接受这一事实,

带着几个孩子逃离伤心地,

举家搬到圣米歇尔,

靠做一点小生意艰难度日。

 

也正是在这座朝圣之地,

机灵的卡恩开始接受教育,

他的聪慧连老师都大为讶异,

“一个先前从未接受教育的小孩子,

怎么可能有如此独到深刻的见识?”

 

18岁那年,

因为聪慧、胆识过人,

他被破例选入巴黎,

进入蒸蒸日上的银行业,

从一名小职员做起。

 

人才济济的巴黎,尤其是银行界,

遍地都是聪慧过人的金融大鳄,

这让卡恩倍感压力。

 

他不甘心一辈子,

只做个稳定的小职员,

白天在银行工作的他,

晚上就抓紧一切时间,

向亦师亦友的Henri Bergson学习。

 

从籍籍无名的小职员,

到在欧洲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担任首席,

卡恩奋斗了整整13年。

但那之后十几年间,

他的事业顺风顺水,

卡恩成了欧洲数一数二的富豪。

 

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很快让卡恩感觉人生无趣,19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划时代彩色照片拍摄工艺。

要知道在此之前,整个世界在镜头中都是黑白,而卢米埃尔兄弟创新性地将染有三原色土豆淀粉均匀涂在玻璃干板上,实现彩色正片感光。

 

镜头下的彩色世界

瞬间点燃了卡恩的拍摄兴趣,

仅隔一年,

他聘用的摄影师便拍到了

莱特兄弟试制飞机的彩色照片。

 

对拍照上瘾的卡恩,

产生了一个宏大的构想,

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拍摄计划,

建立彩色的“地球档案”。

 

因缘巧合,

1909年卡恩和助理来到中国,

彼时慈禧刚刚去世,溥仪登基,

封建帝制被推翻前的中国,

被卡恩一 一用相机记录下来。

在市集出售对联的商贩

 

漓江边的少女

 

卖糕点的老人

 

满族的村落民居

 

以及各处知名的建筑与美景

 

长城

 

天坛

 

紫禁城

 

北京牌楼

 

颐和园十七孔桥

 

颐和园石舫

 

钟楼

北京十三陵

 

济南大明湖

 

沈阳街景

 

在中国的土地上,卡恩游览了北京、山东、内蒙古等众多地方,拍下最早记录中国的彩色照片,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意义。

 

不仅如此,卡恩还一拍就上了瘾,离开中国30多年的时间里,他前后雇佣11位摄影师,遍游世界50多个国家,拍下7.2万张彩色玻璃正片,以及长约100分钟的电影胶片。

 

他立下志向要拍遍世界,

不料50多个国家的拍摄耗费了大量金钱,

而恰巧又赶上1929年经济大萧条,

卡恩一夜破产。

 

苦苦支撑到1931年,

曾经自家的庄园,

也变成公家的花园,

卡恩不得不被迫中止拍摄。

 

他一生做事不张扬,

为后世留下大量珍贵的照片,

但也正因常年在外奔波,

他一生单身无子嗣,

曾经欧洲数一数二的大富豪,

1940年去世时,

孤苦伶仃,身无分文。

 

当时没有人理解他做的这些“无聊傻事,甚至有人骂他造作的白痴,直到2008年,BBC才为其出版一本摄影集,永久藏于法国博物馆,他的远见和贡献才被人赏识。

 

文章来源:中国志

2017年10月12日更新

 

 

 

 

 

 

史上最美中国古代金器

 

 

摄影制图 / ©动脉影

2019年2月16日更新 

 

 

 

 

 

中国最美的颜色都在哪里?

 

 

颜色之于古人,

是敏感又挑剔的。

它是身份的象征,

所以大多热烈高贵。

它是雅致的情趣,

所以时常又清冷纯粹。

当颜色遇上紫禁城,

美,不可方物。

【明黄】

帝王御用之色。

如太阳般耀目,独尊不可逾越。

(明黄色江绸常服袍)

(明黄色线绸绣牡丹平金团寿纹单氅衣  局部)

(黄缎彩绣金龙袷袍  局部)

【琉璃】

古又称“流离”,

意为流光陆离。

以琉璃为装饰的建筑溢彩华贵。

(注:琉璃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白等。

此处琉璃色指紫禁城建筑中最具代表的琉璃黄。)

【朱红】

一门一窗一宫墙,

它是时光里的美人,驻足忘返。

【玉灰】

一缕清澈魂,

任凭风吹尘土,

坚定清白。

【翠蓝】

取活翠鸟之羽,

摄人心魄的蓝。

残忍的美,不要也罢。

(点翠凤吹牡丹纹头面  局部)

(银镀金点翠嵌珠双龙纹长簪  局部)

(点翠镶料石松鼠葡萄双喜纹头花  局部)

【石青】

深蓝近黑。

宛如深山之石,

沉默隐忍。

(石青八团金寿字云彩龙女棉褂  局部)

(石青缎打籽绣牡丹蝶镶领边琵琶衿女袷坎肩  局部)

(石青缎绣金龙扣珠朝褂袍  局部)

【漆黑】

深邃至极之色。

静穆却又暗藏汹涌。

(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  局部)

(黑漆嵌螺钿牡丹纹长方盒  局部)

(御铭松花江石如意纹池长方砚  局部)

【宝蓝】

低调与嚣张并存,

明朗却不失贵气。

(宝蓝缎平金绣云鹤镶领袖边袷袍  局部)

(宝蓝色缎绣折枝菊花纹袷便袍  局部)

(彩绣白凤围屏  局部)

【珊瑚】

红中泛橙,

似残阳渐黄昏。

(珊瑚红釉盘)

(红珊瑚云蝠灵芝纹如意)

(红珊瑚树盆景  局部)

【胭脂】

豆蔻年华俏丽粉,

烂漫娇欲语。

(胭脂红釉碗)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胭脂水釉梅瓶)

【藕荷】

浅紫透粉,

似过雨荷花沁人香。

(藕荷色缎绣海棠纹滚边琵琶襟夹小坎肩  局部)

(藕荷色缎绣折枝藤萝纹夹衬衣  局部)

(藕荷色缎绣彩云鹤纹女夹袍  局部)

【粉青】

青釉之一。

青绿之中显粉白,

宛如青玉。

(粉青釉云蝠纹盘  局部)

(粉青釉尊)

(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  局部)

【天青】

雨过天青云破处,

瓷器釉色名。

其色幽淡隽永。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局部)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汝窑天青釉圆洗)

【甜白】

永乐白瓷釉。

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局部)

(甜白釉玉壶春瓶 )

(甜白釉僧帽壶)

【月白】

似清冷月光,

洁白中泛微蓝。

(月白色泰西纱常服袍)

《礼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秋分之时,

帝王需着月白色朝袍亲往祭坛祭月,

以祈顺意美满。

(月白纱织金过肩龙袷朝袍)

月白色的神圣高贵,

似人们抛去一切权利世俗欲望后的

返璞心愿:

中秋之夜,

团圆就好。

来源:留住手艺   ID:liuzhushouyi

图自;网络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不作商用

2017年10月14日更新

 

 

 

 

没有素描影响的宋画,人脸栩栩如生!

 

 

  开脸,俗称对脸部的雕刻或描绘。

  中国画的造型基础是白描,只通过一根线的细微变化,来展示人物的神情及着装。这些宋画中截取的开脸,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画中的这些线几乎只存在于唐宋时期的人物画中,并且作者除了几个极有名的之外都是无名画家。

文章来源:工笔画

 

 

 

 

 

要迎东京奥运,日本定制了196个国家特色和服,中国款简直惊艳!

 

话说,

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残奥会的脚步是越来越近了,

各种迎接与庆祝活动也越来越密集……

 

说起日本的传统特色,和服自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迎接2020年奥运会,

日本福冈县久留米市和服店“蝶屋”店主高仓庆应(50岁),于2014年提出一项“KIMONO PROJECT”企划,

要制作代表世界196个国家不同特色和服,通过日本传统文化来传达“同一个世界”理念。

 

该企划得到了来自山形县的米泽织、京都府的京友禅、冲绳县的琉球红型等日本全国130多位和服创作者及匠人等的帮助,

为各国定制的和服都采用了该国代表性的颜色及图案等元素。

四年过去了,制作方已陆陆续续完成其中100件和服的制作。

2018年4月29日,在福冈县久留米市当地举行发布会,

由选拔而出的100位模特身穿各国特色的和服,

在约1500名观众面前优雅地走过。

剩下96个国家的和服,预计在2019年12月全部制作完成。

目前,在这个企划的官网上已经公开了其中64件和服的展开图和细节图,

按制作时间的顺序分别是以下这64个国家的和服。

No.001

南非

 

南非的和服以花园为主题,描绘了国花帝王花。

 

No.002

立陶宛

 

立陶宛的和服以首都维尔纽斯的世界文化遗产维尔纽斯的教堂为图案,还加入国花芸香元素。

 

No.003

不丹

 

蝶在花丛飞,不丹和服配以不丹寺院的装饰图案。

 

No.004

图瓦卢

 

图瓦卢位于南太平洋,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

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图瓦卢据称有被淹没危险,

体现该国的和服图案为白色的环礁、闪耀的蔚蓝大海以及红、黄色的南国花朵。

 

No.005

巴西

 

以自然为主题,图案为叶子花等花卉组成的花环、如凤凰一般美丽的鹦鹉等,色彩鲜艳。 

 

No.006

卡塔尔

 

卡塔尔的和服描绘了沙漠和发展迅速的现代都市。

 

No.007

美国

 

美国是由50个州组成的“合众国”,在设计上采用了“州花”来表现。

还包括美国人喜欢的棒球、美式橄榄球,以及雄鹰、好莱坞、阿波罗计划、棒球、自由女神等元素。

 

No.008

意大利

 

整体描绘了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

设计加入了意大利著名的大教堂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为主要元素。

 

No.009

英国

 

设计主题为英式庭院和英国国旗,元素上主要有泰晤士河、伦敦夜景,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

还有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爱丽丝和时钟兔,以及电影《007》等。

 

腰带上有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国花图案。

 

No.010

菲律宾

 

椰子是菲律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吃能喝还有很多生活用处。

菲律宾有句俗话:“要能数得清天上的星星,才能数得清椰树的用处”。

和服的设计也以阳光下,微风轻拂椰子林沙沙作响的感觉为理念。

 

No.011

印度

 

在象征印度的和服上,你能看到印度象、莲花、孔雀、泰姬陵等意象。

 

No.012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的重要作物葡萄、将基督教带到格鲁吉亚的圣尼诺修女,以及背景中的高加索山脉、夜空中的明月。

 

No.013

帕劳

 

帕劳位于西太平洋,该和服以深蓝色为背景,描绘了鸟儿在南国植物林中飞行嬉戏。

 

No.014

德国

 

以德国的国花矢车菊为齿轮,展现德国重工业发达的一面。

主体由古典音乐融合数字化和模拟信号,贝多芬的《月光》以跳跃的律动呈现。

 

No.015

埃及

 

为埃及定制的和服上印有金字塔和古代文字。

 

No.016

加拿大

 

以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1908年出版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为背景,描绘爱德华王子岛上的鲜花,

落基山脉及湖畔的红枫则采用日本古典设计。

 

No.017

摩洛哥

 

通过繁花、撒哈拉沙漠、阿特拉斯山脉以及通往地中海之路,展现摩洛哥的风土人情。

 

No.018

越南

 

象征越南的和服以耕稻文化为主题,身穿民族服饰的人们或是载歌载舞,或是辛勤务农,非常热闹。

 

No.019

蒙古国

 

以在广阔草原上点缀分布的蒙古包为主题设计,静谧的夜空渲染神秘色彩。

 

No.020

法国

 

设计者将与法国波旁王朝颇有渊源的百合花,大胆地运用到整件和服上,展现法国的简约美。

 

No.021

秘鲁

 

秘鲁的和服则采用了世界遗产马丘比丘等图案。

 

No.022

印度尼西亚

 

以印尼国旗的红白为主色调,加入婆罗布都大寺、皮影戏、印尼大大小小的岛屿等意象。

 

No.023

俄罗斯

 

通过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火鸟、跳天鹅湖的芭蕾舞者、天鹅、宇宙飞船等元素,展现俄罗斯作为文化、艺术和科技大国的形象。

希望整体设计能够传达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美将拯救世界。

 

No.024

土耳其

 

整体设计力图展现土耳其作为位于欧亚十字路口的国家,所拥有的漫长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背景巧妙加入了国花郁金香元素。

 

No.025

莱索托

 

莱索托位于非洲东南部,领土四周都与南非接壤,是一个被南非包围的国中国。

莱索托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境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国家,最低海拔1400米,可以说是“天空之国”。

设计采用了充满当地特色的几何图案,人物生活、建筑则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No.026

斐济

 

斐济是一个太平洋岛国,海中畅游的鱼儿一边玩着橄榄球,一边挥舞国旗。

这是在纪念斐济七人橄榄球队在里约奥运夺得斐济史上首枚金牌的壮举。

 

No.027

缅甸

 

以很多缅甸人喜欢的绛红色为底色,配以一抹抹金黄色的紫檀花。

缅甸人民相信紫檀花是坚强,有耐力的象征,是宗教仪式上不可缺少的花朵。

 

No.028

比利时

 

 彩色的设计迎合了比利时人的喜好,图案纹饰中包括倒挂金钟、自行车等设计。

 

No.029

海地

  

图案中有海地街道,香蕉、蕉叶,以及Citadelle Laferrière城堡等意象。

 

No.030

哈萨克斯坦

 

白马在中亚广阔的草原上傲然而立,体现哈萨克斯坦壮美的一面。

 

No.031

尼日利亚

 

和服上尼日利亚国鸟黑冠鹤栩栩如生,

 254只蝴蝶,代表尼日利亚有254个部族。

 

No.032

马其顿

 

以国旗的红色为底色,勾勒出古代教堂。

图案中还有奥赫里德湖、首都斯科普里的市民广场、石桥等风光。

 

No.033

爱尔兰

 

圣帕特瑞克十字、三叶草、爱尔兰代表性的伟人、世界遗产风景等,巧妙融合在这件和服上。

 

No.034

巴拉圭

 

盛开的LAPACHO花格外显眼,繁花中还有乐器竖琴的图案。

 

No.035

多米尼加

 

和服以多米尼加的国色红、白、蓝为主色调,各种花朵、树叶以及菠萝,

图案中还绘有多米尼加人喜欢的棒球选手。

 

No.036

奥地利

 

以奥地利国旗的红、白为底色,融合各种乐器图案,再配以国花火绒草,人文与自然的碰撞。

 

No.037

埃塞俄比亚

 

整体设计充满当地特色,国花马蹄莲四处点缀,更显活力。

 

No.038

玻利维亚

 

印加文明的阳光照向四面八方,国鸟秃鹰翱翔空中,盛开的国花坎涂花,

挪尔·肯普夫墨卡多国家公园的瀑布,乌尤尼盐沼都是玻利维亚的名片。

 

No.039

马达加斯加

 

作为世界上第四大岛屿的马达加斯,岛上森林面积1470万公顷,约90%动植物是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难觅踪影, 

猴面包树、猫头鹰、狐猴、蝴蝶……

你还发现哪些动植物?

 

No.040

匈牙利

 

 沃伊达奇城堡、国会议事堂、安德拉什大街、多瑙河沿岸风光……

再配上当地人偏爱的花朵图案,非常精美。

 

No.041

巴布亚新几内亚

 

美丽的大海和天空,各色兰花丛中的极乐鸟栩栩如生,

曾经饱受战争之苦的腊包尔,寄托了对和平的祈愿。

 

No.042

喀麦隆

 

以喀麦隆国旗为配色,绿色代表热带雨林,红色为热带稀树草原,黄色寓意沙漠,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人文风情,跃然和服之上。

 

No.043

巴拿马

 

巨型邮轮行驶在巴拿马运河上,寓意巴拿马光明的未来。

图案中还有国鸟角雕、国花鸽子兰、以及原住民的传统纹饰。

 

No.044

约旦

 

以约旦国旗黑、白、红、绿的彩色,描绘出国花黑鸢尾花、佩特拉古城等图案。

 

No.045

斯洛伐克

 

 蓝天白云,施皮斯克城堡、高耸入云的塔特拉山脉,看起来很有层次感。

 

No.046

突尼斯

 

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境内南部属撒哈拉大沙漠,

突尼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集中了海滩、沙漠、山林和古文明的国家之一。

 

No.047

葡萄牙

 

以大航海时代为主题背景,海浪波纹里的元素有科英布拉大学教堂的天花板壁画、杏花、贝伦塔等,

 展现葡萄牙的历史与文化。

 

No.048

智利

 

 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南北总长达到4600公里,自然风光和气候多种多样。

 海上的惊涛骇浪、海底岩浆涌动、大陆的运动、重合的地层、安第斯山脉,

 还有复活节岛上的摩艾石像,都是智利的特色。

 

No.049

柬埔寨

 

象征柬埔寨的和服装饰着吴哥窟遗迹的纹样。

 

No.050

乌兹别克斯坦

 

 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仿佛画卷般动人。

 

No.051

乍得

 

乍得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

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摄取等因素,非洲第四大湖乍得湖正逐渐荒芜成沙。

设计者把乍得湖美丽的样子永远记录在和服上。

 

No.052

韩国

 

结合韩服的特色,袖子和领口采用韩国的国花木槿和喜鹊作为主要元素,背面印着昌德宫和水原华城。

 

No.053

哥斯达黎加

 

似凤凰般拥有长尾巴的凤尾绿咬鹃,在花丛中飞舞的场景非常秀美。

 

No.054

澳大利亚

 

整体以澳大利亚国家的形状为路线描绘,主要元素有悉尼歌剧院、鸭嘴兽、考拉、袋鼠,以及丰富的海洋生物,还展示了大堡礁的一部分,充满童趣。

 

No.055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为西太平洋岛国,全国有607个岛屿

和服上大海与蓝天融为一体,彩虹划过处,

鸟儿、鱼儿、海龟好像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

 

No.056

泰国

 

以黑色的大地为背景,配以泰国特色的孔明灯、南蛮皂荚花、烟花等元素,孔明灯上还有大象、蛇等动物的图案。

 

 No.057

瑞典

 

 主题为“夏与冬的自然”。

 左右呈现夏日绿色的森林和冬日皑皑白雪覆盖的森林,红房子和麋鹿也穿插其中。

 

No.058

丹麦

 

维京船在葛饰北斋作品《富岳三十六景》中的大海里航行,

哈姆雷特中的克隆堡,

以及安徒生童话中的各种场所也描绘其中,装点国鸟天鹅和雏菊。

 

No.059

马里

 

撒哈拉沙漠、尼日尔河,阳光下中央的国土以国色来配色。

 

No.060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全国共有33个小岛,

设计者亲赴当地与儿童交流,

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勾勒天空、大海、太阳、海鸟等元素。

 

No.061

荷兰

 

 “风车王国”荷兰,除了风车外,主要元素还有郁金香、玫瑰、运河等,以及荷兰的古典花纹。

 

No.062

肯尼亚

 

“野生动物王国”肯尼亚的和服使用了近200种颜色的线,织成广阔的自然和动物图案。

 

No.063

瑞士

 

整体以夕阳辉映下的阿尔卑斯山脉为主体呈现,同时描绘一些高山植物,手表等也作为元素点缀其中。

 

No.064

冰岛

 

冰岛地热能源丰富,到处是天然温泉、温泉泳池。 

嗯,还有呆萌可爱的海鹦鹉。

 

No.XXX

中国

 虽然官网还没公布细节图,但其实,

 中国的特色和服也已经完成了全部制作,

 

选用黑色,而不是“番茄炒蛋”色,

 

祥云飘在袖子上,牡丹在裙摆上盛开,

 

 腰部还有以巨龙为型的长城,长城上的水波纹很像龙的鳞片

 

 滚滚和竹叶的部分也非常可爱。

 

整体设计充满了中国元素,细节上也很精妙。

文章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2018年5月5日更新

 

 

 

 

 

画你自己的,不要画别人的,也不要画自然的!

 

  陈子庄 

  绘画艺术是精神世界的东西,是高于物质世界的。因此,但凡来跟我学画的人,我都告诉他们要先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是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思想体系。不画别人的画,也不画大自然的画,要通过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这才是自己的。

  艺术要反映第一念,凡艺术皆贵想象。有些画只具外形,似乎也是想而后得,其实若仅具有外形,实物固在,何用想欤?这只是罗列现象。我说的第一念是不想而得,但这第一念也不是偶然的,是平素观察、构思的积累在这一瞬间被触发出来。讲德,才有善,如日月之明,永远光辉。德如日月,然后作品方能与日月同光。

  书画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能启发人的艺术是好东西,因其能启发人之本心。真善美是人本心的要求,是出于内发,不是外加。思想境界还未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阶段,就谈不上艺术家。艺术家的心量是无穷的,一个小小印章,一幅小画,往往可以窥见其心量之浩大。

  艺术与技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须靠修养的深度。画得好的画有艺术语言,使人有亲切的感觉,主观思想与客观景物的密合无间,则情景交融。则和,则有艺术语言。绘画讲格调,格调要高,则须思想意识高,人格高。人品低即画品低,有人认为此言不公允。须知画是灵魂、生命力、人格之表现,而人品低者却以灵魂献媚,其画品能高乎!名利心去一点,画品就高一点。名利心增一分,画品就低一分。

  绘画之“质”,就是其艺术性;绘画之“数”,即笔量、墨量、是其技术性。神、情、气是质,形式外壳,是数,所现之量即构成形、象。画之纸幅大小也是量。此外,笔之大小,笔痕粗细是笔之量,浓、淡是墨之量,干、湿、燥、润是水之量,这三部分三个量,经过组织构成形象,这都是技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生动、生硬之区别也是量,是用功之量。艺术是内,这些是外,内外融合,才是一幅好画。

  到了对笔量、墨量视而不见,无执于大小、高矮、浓淡、肥瘦、粗细、明暗,即佛家所谓“无差别心”,则是最高境界了。笔量、墨量是物质的量,要追求精神的量。

  画者,化也。在纸上要笔笔化。要生化(即提高与创造),不生化则无趣,生化才能超乎形象之外。刻印要印化,写字要书化,作画要画化。一幅画的每一笔、每个形象直到整个布局都要“生化”,否则只是生料。仅仅画得像而没有感染力则不是艺术。黑格尔曾举例说,画家画成的葡萄鸽子要去啄,画的甲虫猴子要去抓,这种把鸽子、猴子也骗过的画,所起的仅是庸俗效果,谈不上艺术境界。

  如果要求绘画要像真的一样,就等于要求舞台上使用真车真马,这样一来,哪还有艺术性?我们画的那些东西,既是由笔墨点染出来的与真正的物质自然有天渊之别,只有意趣是真的。绘画只要能表达出意趣就行了。齐白石画牛耕田,看来看去不像牛,但尽管形象不像,牛的意趣却在,并使人感到它还在慢腾腾地往前走,尽管没有画水,却使人感觉田里的水还很深。这就叫“得意忘形”。因此,绘画艺术不能光去考虑“像不像”的问题,应以意趣为第一。如果形象不准,又无意趣,就是画不像了。

  画画很难甩脱物象的控制。最初学画怕学不到形象,但学到了又往往甩不掉,受形象的束缚。当然,没有能力画得像与超乎形象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文章来源:月雅书画

  2018年5月5日更新

 

 

 

 

中国古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

拥有着无穷微妙的细节,

或大气,或精致,或繁复,或简约,

既蕴涵着审美旨趣,又表达着伦理规范,

成为建筑美学世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古建筑之美,

在于其承载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在于其凝聚了中华百姓的闪光智慧,

在于其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

古建筑之美,

更多地体现在一处处的细节中,

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垂脊九兽

最早人们用瓦钉来

固定檐角最前端的瓦片,

后来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图像,

并赋予了表示等级的作用。

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

后来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

到了清代则形成了今天常见的

“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

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

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

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龙(一说鸱吻):喜欢四处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凤:象征尊贵、有圣德之人,是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狮子:代表勇猛、威严。

天马:象征着威德通天,畅达四方。

海马:象征着威德入海,也是吉祥的象征。

狻猊:能食虎豹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有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狎鱼:海中异兽,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

獬豸:象征正大光明、清平公正。

斗牛: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

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雀替

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

于明代后才广为运用,

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

像一对翅膀从柱子的上部向两边伸出,

轮廓由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

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

金蟾等各种形式,极富装饰趣味。

►斗拱

斗拱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钥匙,

它通过榫卯之间纵横交错的结合,

不使用一根铁钉,

保证了许多木构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

同时也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

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

►柱础

宋、元以前比较讲究柱础的雕刻,

有莲瓣、蟠龙等,

以后则多为素平“鼓镜”,

但民间建筑花样很多,

特别安在正厅檐廊下的几只柱础,

犹如人的眉目,不仅造型各异,

并雕刻各式精致图案,成为艺术珍品,

正面烘托房屋构筑规格高雅和装饰豪华。

►影壁

影壁,古称萧墙,

是建于大门内部或者大门外,

用来做屏蔽作用的墙壁。

它可以遮挡人们的视线,

保持建筑内部的隐蔽与安静,

同时影壁墙上又会以吉祥的图案做浮雕装饰,

供人欣赏。

中国的古代建筑

拥有着无穷微妙的细节,

或大气,或精致,或繁复,或简约,

既蕴涵着审美旨趣,又表达着伦理规范,

成为建筑美学世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选自:最美文房(微信号:gh_ac2f737fdeee)

2018年1月12日更新

 

 

 

 

 

傅熹年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

 

  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末画院山水画中的精品。原画绢本,重青绿设色,画崇山峻岭、江天浩渺之景,其中点缀以屋字寺观、桥梁舟船、气势雄壮开阔,一气呵成,笔墨工致,傅色艳丽,反映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从画中表现了大片竹林和江干平野之景来看,所反映的应是江南景色,和常见的北宋画中多画北地风光者颇为不同。画本身无款,据后隔水上蔡京题字,可知王希孟是画院学生,年十八岁,经过徽宗赵佶指点,有了进步,用不到一年时间画成此画,赵佶很赞赏,把它赐给蔡京。蔡京题于政和三年( 1113年), 则此图当在此年画成 , 是有确切的作者和作者年代,并且画得极出色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除了在绘画史上的价值之外,从另一角度衡量,画中所表现的大量建筑物如住宅、园林、寺观、酒店、桥梁、水磨以及舟船等都描绘得非常细致,尤其是画中的住宅,数量多,类型丰富,对于了解宋代建筑,特别是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现在研究宋以前的建筑时,最感材料缺乏的是住宅。那时的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多少还有些实物或遗址保存下来,而住宅建筑由于它的坚固性和工程质量都比宫殿庙宇差,又在经常使用,很容易损毁改易。目前所看到的古代住宅最早的建于明前期,再早的住宅迄今尚未发现。要了解明以前的住宅只能求之于文献、绘画等资料,其中绘画是形象资料,尤为重要。现存宋元绘画中保存古代住宅资料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当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此图。

 

  《清明上河图》所画是汴梁城乡建筑,以商店为主,兼有一部分住宅。画中对建筑物的构造、装修细部有很详细的描绘,但因为画面取景较近,剪裁较精,所画街景建筑物又较密集,在表现建筑全景布局方面就难于兼顾,因此,《清明上河图》中所提供的住宅全景和布局的资料不是很多的。在这方面《千里江山图卷》有其优点,它是宋画中表现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它画的是江南水乡之景,是创作而不是写生,加以当时画家只有十八岁,不可能有很多的经历见闻,所以画中所表现的除本人所体验者外,必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前人作品中吸收过来或受师友启发 而来者。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一方面,既然不是专门描绘某一特定地点,而是泛写江南,画中在某些方面会夹杂有一定 的想像成分;既然会吸收前人之作,画中就会有较早一些时候的情况,所以不能把它和写实作品同等看待,把所画内容一一信以为 真,也不能用它做为判定时代的严格依据。

 

  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不是画的一个具体地点,它就不太受那些具体实物的限制,它所 反映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现实的建筑物,而是当时人们常见的建筑形象。从某种意义上 说,这可能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意义。这一点,对那些在画中多次出现的建筑形式来说,尤其适合。因此,只要正确估计这两方面的因素,这幅画中所提供的建筑形象,仍不失为了解宋代住宅建筑的重要资料。

 

  画中表现的建筑类型

  画中表现的建筑物可分住宅、园林、村落、寺观、桥梁、水磨坊等四类。分述如下:

   一、住宅及园林

  画中所表现的住宅从小到大不下数十幢,布置方式有的自由灵活,因地制宜,有的规整方正,近于程式化,内容相当丰富。现依由小到大的顺序,择其不重复者,归纳介绍如下:

  1、较小而简单的住宅: 这类住宅在画中表现最多,其形式有散列式、一字形、丁字形、曲尺形等简单形式及其组合体。这种住宅较小,便于利用地形,多画于山间水畔的隙地上。

   一字形住宅:如图一: 1——4 所示都是三间两椽的建筑,参阅现存农村旧住宅, 一般房屋一椽的深度多在1一1.5M 左 右。故两椽进深只有 2. 5一3M, 是很小的建筑。其布置方式或散列,或串连,有的沿山形叠降(图一: 1)。其中有的兼营酒店(图一:3)。

 

图一:1

 

图一:2

 

图一:3

 

图一:4

  曲尺形住宅:图一:6、13 所示为两房屋相连成曲尺形,一为瓦顶,一为草顶,可能是相当简陋的衣民住宅。图一:12所示实际是在曲尺形住宅再加建一冀而成,其曲尺部分为住宅,所加一翼做为洒店。

 

图一:6

 

图一:13

 

图一:12

  丁字形住宅:图一:7、9、10、11、16都是丁字形住宅。其中10在丁字的一横上开门,7、9在丁字的一竖上开门,也都是较小的住宅。其中只11、16由多幢组成庭院。

 

图一:7

 

图一:9

 

图一:10

 

图一:11

 

图一:16

  总的看来,这类住宅形式简单,布置灵活,可以随地形改变。这些形式在近代农村传统住宅中都还可以看到,除了梁架和门窗装修已有某些改进外,没有很大变化。

  2、工字形住宅 : 这种住宅在画中表现得很多,都是前堂后室中间连以主廊,体型比前述各种形式都大些,也比较规整。

  画中所示最简单的形式是只有一幢孤立的工字厅,一般前堂后室均面阔三间(图二:1— 7)。 有些在周围装篱或栅,围成院落(图二: 1一4, 6, 8) 。 大部分工字厅却一部兼用草顶,只有少量大型宅院才全部为瓦顶(图二:11、12)。

 

图二:1

 

图二:2

 

图二:3

 

图二:4

 

图二:5

 

图二:6

 

图二:7

 

图二:8

 

图二:11

 

图二:12

  在大型住宅中,都是以工字厅为主体, 在其周围加建辅助建筑,组成群组或庭院。画中所示有在堂、室两侧加耳房(宋式叫“挟屋”)(图二:3、9)、在堂前加两厢及大门组成四合院(图二: 1 、2 ) 、在主廊左右建厢房(图二:6)等几种方式。更大的住宅还把这些方式综合起来(图二:4、9、14),或把工字厅的一部分做成楼(图二:11、12)。

 

图二:3

 

图二:9

 

图二:1

 

图二:2

 

图二:6

 

图二:4

 

图二:14

 

图二:11

 

图二:12

  3、其他大型住宅 : 画中 除 上 述 二类外,还有一些形式比较特殊或不大规则的大型住宅(图一:16—22)。这些住宅有的以楼阁为主体(图一:17、18、22),有的以工字厅的变体为主体(图一:20、图二:14),周围不规则地布置一些辅助房屋和园林建 筑。一般的住宅有一重门,个别大住宅有二重门(图一:18)。

 

图一:16

 

图一:17

 

图一:18

 

图一:19

 

图一:20

 

图一:21

 

图二:22

 

图二:14

  此外,还有两组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其中一组的主体为十字形平面,前有二亭,左右后三面迥廊,后有五间歇山顶的后堂,庭中植柏,颇不类居住建筑(图二:15); 另一组在堂后有草庐,建于中轴线上,草庐右侧有一亭,堂中二人对坐,应是住宅,但形式古怪,也许是仿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高士、隐士之居?姑存臆说再考之(图一:19)。

 

图二:15

 

图一:19

  关于园林部分,已经散见于前举各宅中,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还可以多少窥知一些当时园林布置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在宅畔建亭,这在全画中有四例(图一:19、20、22,图二:9),有可能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图一:19

 

图一:20

 

图一:22

 

图二:9

  另一个特点是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这在全画中有三例(图一:22、图二8、9)。证以其他宋元画中所见,可能也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图一:22

 

图二:8

 

图二:9

  此外,还有些随地形布置的例子(图一:14、15、16、20,图二:10、13),基本上是较简单的有轴线的布置方式。

 

图一:14

 

图一:15

 

图一:16

 

图一:20

 

图二:10

 

图二:13

  图中也表现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和朱栏小桥。这类村镇形式恐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因为此画是画给皇帝看的,粉饰太平,把所有大小住宅都和谐地画在山水之间,尽量烘托园林化的气氛,没有表现出任何堡、寨、门墙等防御设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相当大的不同(图一;21, 图二:8)。

 

图一:21

 

图二:8

  二、寺观

  画中寺观共二处,其一在远景中,仅微露塔尖,模糊难辨。另一座平面布局看不清楚,但建筑形式尚可辨别(图二: 16)。其中主要建筑都是二层楼阁,一般都是上层面阔五间,进深三到四间,均为歇山顶,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屋顶用鸥尾,其中两座中间连以二层高的廊子,形成工字殿。

 

图二:16

  三、桥梁

  画中表现桥梁有五六处,均梁式桥,仅用材及大小规模不同,分述于下:

  1、长桥:图 中画一座巨大的木构梁柱式亭桥,其做法是桥身以三根柱子并列,上架横梁,为一组构架,全桥有三十三组构架,共三十二跨。每跨架木梁,铺木板,连成桥面,两侧加木栏干。桥面自两端向中央逐渐升高,中间建桥亭。亭为重檐攒尖顶,四面出龟头屋,构成十字形平面。亭下近水面处加建一层,有楼梯与上层亭子相通,使中央桥亭成为一座平面十字形的二层楼阁(图三:3)。

 

图三:3

  2、小型亭桥:图三:2 是一座小型亭桥,横跨山溪上,下面以砖为基,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周以栏杆。桥面上建四坡顶的小亭子,亭四角有短墙,上部编植物为之,呈黄色,屋顶四周出引檐,亦黄色,应是蓆、箔之类加木骨做成,整个亭桥具有较浓的园林建筑色彩,可能不是一般交通用的桥梁。

 

图三:2

  3、用竹(或木)笼装卵石做桥墩的梁式桥:图三:1所示,桥墩画成垂直线间加曲线横道,可能表示用竹蔑条编成的笼子,也可能垂直线表示木栅,横曲线表示编栅的竹蔑,构成木笼,中间实以卵石,做成桥墩。桥面架梁铺板,上铺土路面。

 

图三:1

  此外,图中还有一些简单的桥,如桥面微微隆起的单跨施朱栏的梁式桥,和一种两端低而宽,中央高而窄,无栏杆的多跨桥。这些桥构造一般,无须详述。

  四、水磨

  图三:4所示是一座横跨山溪上的水磨,其做法是先在溪上建砖砌的拦水坝,坝上建屋,下设水轮,引水冲击水轮转动,带动水磨。磨房周围建有附属建筑、大门和篱笆。磨房之后的溪上有水闸,是储水和导水冲水轮用的,从画中还可以看到水闸的金口柱和闸板。

 

图三:4

  画中表现的建筑构造和细部

  此图所画建筑尺度较小,虽然画得非常精致,但很多地方表现得还是不够清晰明确。同时,此画是创作不是写生,也不能全部看成有实物依据的。但是其中重复出现多次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当时或更早些时候比较常见的做法。现分别归纳如后:

  一、基础

  一般房居在台基上立柱,台基可能是土基,也可能是砖基。有些建筑没有画出台基,是因为比例太小而略去,由现在江南地区建筑的情况看,当时也不可能没有台基而直接在地上立柱的。

  有些大型建筑是在地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做成平台,再在平台上建胜,形如干阑(图一:22)。

 

图一:22

  临水建筑的台基有两种做法:一种在水中砌砖基,其上立柱建屋。如图三:2亭桥和4水磨房的基础。另一种是在水中立柱, 建平台,其上建屋,即干阑建筑,如图二:8、9所示。

 

图三:2

 

图三:4

 

图二:8

 

图二:9

  二、梁架

  画中所绘房屋梁架都是梁柱式,无用穿斗架者。一般房屋屋顶进深二至四椽,只有图一:22之正堂上层深四椽,可能下层深六椽,是画中各住宅里最大的一座。

 

图一:22

  梁架都画得很简单,用朱色或褐色线画成,未见画有彩画或斗拱的表示。梁柱都是直材,未见有梭柱月梁的表示。在建筑的山面上,于蜀柱与义手之间的三角形壁面上, 常常画出圆形或三角形孔洞,或在平梁之下开直棂窗,是通风排烟的孔道。

  三、屋顶形式

  1、庑殿顶 : 宋式称为“四阿” , 即四坡顶,专用于殿堂。此图中大建筑及寺观均未见用庑殿者。只有一个廊桥的小桥亭(图三:2)及图二:11前左方一个小房子是四坡,无脊及脊饰,只是一般的四坡顶小屋,不是正规宫殿上用的庑殿顶。

 

图三:2

 

图二:11

  2、歇山顶:宋式称为“厦两头”。此图中除寺观外,住宅也有一些用歇山顶的例子(图一:17、18、20、22,图二:11、12、13)。由山面露出的梁架看,除寺观为四椽平梁,表明屋顶深六椽外,其余都是平梁义手,表示进深为四架椽。

 

图一:17

 

图一:18

 

图一:20

 

图一:22

 

图二:11

 

图二:12

 

图二:13

  此外,有些房屋在歇山顶四周加引檐,形如歇山顶(图一:19的堂,图二:8之水阁、9之前堂)。实际上,二者所用材料不同,从中可以行出古代歇山屋顶产生的雏形,但还不能算歇山顶。

 

图一:19

 

图二:8

 

图二:9

  这些住宅的歇山压顶屋脊都是在灰色线上画黑道,表示它是叠瓦为脊,没有走兽、兽头等饰物,仅寺观的歇山顶上用鸱尾。

  3、四角攒尖屋顶:全部用在亭子上, 如图一:9、15。从亭子顶 上露出一根木棍看,可能是《营造法式》中所载的“簇角梁”的构造。屋面多为草顶,少数为瓦顶。

 

图一:9

 

图一:15

  4、悬山屋顶 : 宋 代 称 为“ 两 下 ”或“不厦两头”。画中建筑物绝大部分为悬山顶,除寺观及个别建筑外,大部分未画出博风极、悬鱼等构件。瓦屋顶都是叠瓦为脊,无脊饰。

  画中建筑的屋顶,除寺观外均未表示出有屋顶曲线。一些小建筑或草顶房屋的屋顶反而画成中间微微隆起的形式,和一般屋顶曲线恰恰相反。歇山的屋角亦未画出起翘。

  四、建筑的面阔

   一般房屋面阔三间,五间者较少,极个 别的为七间。建筑的明次间面阔大多相差不 很多,但也有些建筑当心间比次间宽三倍以 上。(图一:19一20,图二:1、3、9) 这些建筑一般都是住宅中的堂、室等主体建 筑,其他厢房等辅助建筑则不是这样,可知这不是画家的笔误,而是如实描绘的。

 

图一:19

 

图一:20

 

图二:1

 

图二:3

 

图二:9

  五、门

  住宅大门的形式有几种:

  最简单的是在篱墙中开篱门,没有明显的门框、立柱。这多见于小宅中,或用为大宅之外门。

  其次是衡门,即立二柱,柱顶架一根横木(图一:8)。也有上架二根横木的(图 一:19,图二:11、14)。

 

图一:8

 

图一:19

 

图二:11

 

图二:14

  第三类是在衡门上加两坡屋顶,和后代影壁式大门类似,宋元时期称为独脚门(图二:13)。

 

图二:13

  第四类是屋宇式大门,有一间两架椽分心用三柱(图一:17,图二:4、9、15), 三间二架椽(图一:14、18,图二:1)三间四架椽(图二:12)等几种规模。但即使是三间的门屋也只是在当心间上开门,次间装直棂窗。

 

图一:17

 

图二:4

 

图二:9

 

图二:15

 

图一:14

 

图一:18

 

图二:1

 

图二:12

  门都是板门,涂成黑色。个别的上部有棂子(图一:17瓦顶楼房)。它只有两扇, 可证是板门加棂而不是格子门。

 

图一:17

  个别例子在大门内有夯土影壁(图一:3、4)。

 

图一:3

 

图一:4

  六、窗

  图中所绘房屋的窗多数是直棂窗,构造很简单,在二柱之间施腰串及额,中加棂子,无立颊、心柱、榑颊等构件。

  有些建筑的窗画成黄色斜方格(图一:20、21,图二:2、15),也有画为直方格者(图二:15),都是宽一间,不分窗扇。可能黄色是编竹做成的,直方格是木构的,都是民间的做法,现在在江浙地区农村旧住宅中还可以看到。

 

图一:20

 

图一:21

 

图二:2

 

图二:15

  七、墙

  画中房屋墙都是白粉墙,柱子露明,可见是很薄的编竹或苇抹泥的墙,与现在江浙传统住宅的做法同。夯土墙只见用为影壁,未见用于房屋或围墙中。

  篱墙做法大略有三种:一种为垂直木栅,隔一定距离加一根稍粗的柱子(图一:9、16、20)。第二种画作斜方格加水平及垂直线,应是编竹篱(图一:14、15、19)。其中图一:19的竹篱水平分为四道,和《营造法式》竹作中所载的竹篱基本相符。第三种画成周围木框,中间加黄色垂直线及人字花纹,可能是用蓆做围墙,也可能是用苇或草编成的,多用在大宅中(图二: 9 ) ,是比较考究的做法。

 

图一:9

 

图一:16

 

图一:20

 

图一:14

 

图一:15

 

图一:19

 

图二:9

  八、引檐和凉棚

  图中很多建筑的前后檐或四周挑出用木骨蓆子心做成的棚子,坡度与屋面平行,接续在檐头之下,向外挑出。有的在外端加支柱(图一:19),有的只加斜撑, 是供遮阳和防雨用的构件。《营造法式》卷六载有板引檐,用于檐下,是接续小连檐向外挑出的檐子,用木板做成。它的功能、使用部位都和图中的蓆棚相似,仅一用蓆,一用木,可知它也应叫引檐。

 

图一:19

  还有一些房屋,在前檐加建凉棚,构造与引檐同,所异者是它的屋面为水平的,甚至是外高内低,和屋顶之间形成一道天沟, 其外侧不用斜撑,一律用柱。凉棚多用在较小的建筑上,只设在房屋的一侧(图一:5、16)。

 

图一:5

 

图一:16

  九、室内家具

  图中建筑物都很小,大部未表现室内布置,只有五六所住宅露出一点家具,也很模糊,最多的家具布置方式是在中堂屏前中央设一椅(图二:3、12),或在屏前相对设两个杬子或二人对坐的(图一:18、19、21),另一例是在窗前画一椅向外。总之,家具布置得很简单,这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图二:3

 

图二:12

 

图一:18

 

图一:19

 

图一:21

文章来源:傅熹年 闲人集

2017年10月7日更新

 

 

 

 

 

 

揭秘,1949上海解放前夕

 

 

 

     1949年3月,上海北站,扒火车的逃难者。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进行城市攻坚战。

    解放军发动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的“上海战役”。1949年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彻底解放。

    本辑照片正是拍摄于1949年5月27日之前的上海解放前夕,影像资料极其珍贵。

 德兰/编辑

 

   1949年3月,上海北站,逃难者挤满了南下的火车。

 

   1949年4月,与黄包车夫讨价还价的外国海员。

 

   1949年4月,宵禁使百老汇大楼前门可罗雀。该大楼时为美国军事援华的总部。

 

   1949年4月,战争将临,酒吧生意清淡,白俄和华女招待无聊地打发时间。

 

   1949年4月,挤满塌车的十字路口。

 

   1949年5月,一外滩银行前的沙袋和士兵。

 

   1949年5月,一村民拉着他的所有家产向市区进发。

 

   1949年5月,一欧洲女人在原法租界遛狗。

 

  1949年5月,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在上海郊区建立的防守开阔地。

 

   1949年5月上旬,共产党嫌疑犯及经济犯在公审后从福州路警察局开始示众游行,直到刑场执行枪决。

 

   1949年5月上旬,共产党嫌疑犯被押到闸北公园刑场。

 

   1949年5月,四川路上的国军“胜利”游行。

 

   1949年5月,解放军兵临城下,一帮外国人在打完网球后栖息。

 

   1949年5月,解放军攻占南京后,外国人登上轮船撤离上海。

 

   1949年5月,商家加固橱窗以防暴乱和抢劫。

 

 1949年5月,国军士兵禁止农民进城卖菜。

 

   1949年5月,小贩甩卖自己的袜子。

 

   1949年5月,已遭战火破坏的虹桥地区。

 

   1949年5月,挤满舢板的苏州河。

 

   1949年5月,撤离的外国人行李等待装船。

 

   1949年5月,政治犯们挖战壕。

 

   1949年5月,生意清淡的三轮车和塌车。

 

   1949年5月,逃难者挤在一艘将驶向宁波的美国海军货船。

 来源:网络

 2018年8月30日更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朗诵:焦晃)

 

 

 

 

 

轻盈的浮动的

 

 

  文/朱以撒

  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一个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量、形制这些可以测量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而今我看上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它们在夕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朱以撒花笺书法

  芦花是柔软之物,一阵风起,芦花悠悠,有的就飘进了院子,落在案上,或者我的肩上。如此轻微,宛如尘屑,它们原本可以随风到更为广大的空间,在潮湿的泥土上滋长,可是风向变了,它们的生命也止步于此。没有谁可以驾驭风的力度、走向,风是最无从捉摸的,强弱不一东西随意。运气好的时候,芦花落在适宜生长的地带,开始了新的生命里程,而更多的不知所终。这么多的芦苇,每年如一地扬花,开了谢谢了开,似乎不这样就没有尽到一个生命母体的义务。宋人黄庭坚曾说兰花之香是国香,生于深山里,不为人知却照样芳香。看来天下万千植物都是如此,顺天适性,和人是毫无关系的。它们与人不同的就在于自然而然,何所来何所去,尽随风来雨往。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不是因为它的重量,而是它的柔软被我感受到——柔软往往是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形态,毛茸茸的、蓬松的,使人放心。那些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势,朴素的色调,都在人们乐意接受之列,只是后来坚硬越发突兀,放纵恣肆,攘袖瞠目,也就离柔软渐渐远去。一个人老迈时,坚硬的牙齿全脱落了,又以坚硬的假牙来替代,而一条柔软的舌头却完好如新——道理是可以讲得通的,可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还是争当牙齿,以坚硬面对世界。

  自然之力也难以摧折一丛芦苇——这是台风过后的景象,纤细之秆的韧性显露出来,在随势俯仰中成为一道委婉的弧线。有的鸟儿立于上,也只是加深了这道弧线的弧度——除非,倚仗人力。一苇可航一直被我视为一个传说,很多人看到了达摩的法力,他法力很高,却还要借助一秆细小的芦苇。由于细小,它的力量通常会被忽略,只看到达摩站立时的安然神情,却少有琢磨这一秆芦苇,它被踩于脚下、没于水中,只是作为一个工具被使用。如果是一片修篁,当风有声,挺拔清高,按照惯常的思维,一定被引来言说人的品格、境界,往往热闹得多。芦苇就是野草一般的植物,与荆榛莽葛一样,由于过于野而有贱气,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一片竹子以示高洁,却不会种一丛芦苇。由于不为人栽种,它的野性形成的内部力量越发有劲道,只是向来重外表的人浑然无知。

  让芦苇入画的人当然有。这也预示着这个人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心性,有野的一面,也有细如牛毛的一面。以工笔来再现一丛芦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长——人们往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劳作的难易,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的契合,能否把这种植物,从秆的坚韧圆劲到花的迷蒙、缥缈、清虚都表现出来。如果不行,说明与这种植物内在缺乏一条相通的路径。那么就不要坚持了,可以改为画竹,竹的硬朗实在比芦苇的虚无柔和更易于把握,而细微正是这个时代的人最难触及的。细而不弱,功力见矣。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唐子西说:“山深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为何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只缘于置身于植物之间,与植物居。植物的生长是看不到的,只能积多了时日才见出不同。那么,一个人终日可见芦苇,他也会多一些徐徐的闲雅,慢慢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慢的可靠性可以从慢生长态的植物中体现出来,由于内在储存了大量的时日,质地厚实强大,它们成了植物中的精品。

  夕阳敛约光线时,芦苇丛中都是声响,归巢的鸟掠过,又停留其间,聒噪聒噪,反而显得芦苇的静谧安详。植物与植物是不同的,静默不语的和发出声响的,共同应对着时光。杨树皮白光洁,一阵风来就哗哗作响悲怆不已,这种与宗教有所关联的植物使人听其声而不安。芭蕉偌大的叶片发出的啪啪巨响,似乎要掀动屋瓦,在空旷里生出寒意来。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是这个世界太嘈杂了,淹没了它的私语。这也使芦苇的气息素来都往下走,温和、素淡、清凉,还有些许薄薄的寂寥。永远是那般的细腻修长,像极了旧日里清瘦的文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往,静静地翻书,静静地行文,少与人交接而乐于自处。文人的清高也在于立身不靠曲时阿世和盘根错节的关系,而是靠一己的诗文,它们是立身的坚定之本。修长之形总是能给人怡悦,由于修长,就有了玉树临风的清洁,内含风骨,像唐人褚遂良笔下的点画,细腻脱俗。我一直认为他的身条也是如此这般——尽管褚氏是一个高官,能亲近帝王说一些铁画银钩的风雅,过的是锦衣玉食的时光。有井渫之洁的人,笔下才能有洁净感,我有时也会支持字如其人这一说法。

  像水边的人终日可以看到流水,像山里的人终日可以开门见山,时日久了也就成了山水的一个部分。

  坐对青山,日子悄然而缓慢,如同满山草木天生天养。如果一个人住在三环边上,可以看到千百汽车蟑螂般地穿梭,声浪向上翻卷,进入房内,心紧了起来,动作紧了起来。谁有当年陶渊明的淡定,心远地自偏呢,把繁华的喧嚣视同安宁的桃源。每一种感受都是很个人的,我相信人都有从坚硬过渡到柔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朴素的回归,它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一次晚餐,可以是一次安然无忧的入睡,可以是一次负暄时的陶陶然的心情。一个人在注视芦花的轻柔时,他对于寻常日子的寻常要求,也倾向于如此。

  (原载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

  2017年6月13日更新

 

 

 

 

 

宇宙法则 | 你是一切力量的中心!

 

 

  你的力量,与外在无关,与人类通常所认为的强势和控制无关。你的力量,在你内在,是你的独立与自信、是你的爱、是你的自我掌控能力,是你全然自我的本源。

  找回你的力量

  当你依赖于外在,无论是他人,还是为外界对你的看法、肯定所动摇。当你有所依赖,你就交出了自己相应的力量,交由外在掌控。因此你会感到无力、无助、恐惧、害怕...

  不必评判自己,一切都是体验。经由经历失去,你方能体验到失去的是什么,而后了解那是什么。而力量的交出、收回,亦完全在你,在于你的自由选择,你的自由意志。 你的自由意志亦是你的力量,而且是宇宙赋予你的最高力量,只属于你内心的力量。在这力量下,一切平等而合一。

  在这力量下,你发现:你选择你所是,你创造你所是,你决定你所是。你是自己完全的掌控者和决定者。

  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你同意;没有人能替你决定,除非你同意;没有人能左右你的爱和选择,除非你同意……

  你的力量不在你之外的任何地方,除非你认为它在你之外。力量源自于独立。独立象征着你不再把任何关于你的决定权交予他人,意谓着你掌握着自己所有的力量,你有着完全的自我掌控权,那是你自本源带来的灵魂深处的力量。

  力量是爱和开放。当你不再依赖外在,回归于内心的独立,连结内心的本源,你自然会连结到本源那神圣的力量。你会知晓,最高的力量,源自于合一,源自于心中的爱,而非恐惧。你会真正开放自己的心给他人,给这个世界,因为你已知晓,你就是那爱。你无所畏惧,因没有什么能够真正伤害你。

  当你寻回你的力量,你会更具开放和包容,因你知道,你已无所畏惧。你会更容易包容和接纳那些你曾经难以接受的观点和现象,因它们不再能伤害你。你的心更加柔软和开放。真正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爱,是敞开心怀的接纳和包容——那是宇宙的力量,合一的力量。

  不要向外在去寻求你的力量。忆起你的心,忆起你心中那颗神圣闪耀的钻石粒子——你神的本质。忆起你就是那爱——神之爱。忆起,你就是那独立而自由的灵魂,从来都是。

  你从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你就是那神之本源光芒的协同创造者,如此地光辉而自由,如此荣耀。你决定了自己想要的体验,进而实现它。你决定着自己的一切。你的时光是永恒,你的自由是永恒,你的探索嬉戏亦是永恒。

  当你回归自己的心,当你重新融入内在那合一的爱,你会忆起自己真正的力量之源——爱,那浩瀚无边、容纳一切的宇宙基石。你会忆起自己如何使用这力量,经由爱的意志。你会忆起自己即是那创造,自己即是那力量,自己即是那源头。

  你所寻求的力量、爱和平安,皆在你心中。这是你自己设计的藏宝游戏,只是你忘记了。即使有时看起来你已把它们交给他人来决定,事实也不是这样。那是你所体验的幻象,是你自己要求和设计的。只是你认为它不在,它就看起来不在了。你认为它被你交了出去,那么它就看起来如此。

  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决定。事实上,它们一直都在你心里。当你把心念幻象的帷幕消除,就会发现它们还好好地呆在那儿。

  此刻,静静地,感受你的心……满溢着最初源头的神圣光芒……如此宁静,充满着自由、爱、喜悦和平安……你在外面所遍寻不到的力量。

  因为,你才是一切的根源!

  要想改变一切,首先改变自己。看清自己所是的样子,忘记自己过去的故事。回到自己当下的位置,领悟这世界只有你自己。

  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人。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人。让你讨厌的人,恰恰是你人生的大菩萨。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都是另一个你自己。相反,你爱的人,是常常给你制造痛苦的人。你喜欢的人,也是常常给你带来烦恼的人。因为他们也是你的影子,让你老也抓握不住。

  这个世界,你从来面对的不是别人,只是你自己。你所爱、所恨、所欣赏、所耻笑,

  都不是别人,都是你自己。你变了,一切就变了。你的一切,都由你自己创造出来。

  你是阳光,你的世界就充满阳光。你是爱,你的世界就充满爱。你是快乐,你的世界就充满欢声笑语。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责、怨恨,你伤害不到别人,只能伤害自己,让自己更接近地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在哪,成就就在哪。

  你,才是一切的根源!

  当你找回自己的力量

  回归到宇宙的中心

  我们也要明白还有宇宙法则

  在修行的路上

  保持觉知,与爱合一。

  十三条宇宙法则

  人有两次生命的诞生,一次是你肉体出生,一次是你灵魂觉醒。当你觉醒时,你将不再寻找爱,而是成为爱,创造爱!当你觉醒时,你才开始真实的、真正的活着!

  我们生活在这个由“有形”与“无形”所构建的世界里。清楚宇宙运行的规则,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

  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

  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这就是 宇宙法则。

  以下13条宇宙法则,让你明白其中的奥秘。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也遵循这个定律。

  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灵修的几大派系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

  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

  这是为什么呢?

  宇宙本身就是由能量构成的,万物都是同频相吸。你发出什么样的频率,就会吸引什么样频率的人、事、物来到自己的身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什么就来什么,越怕什么就越发生什么。

  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

  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他身边的人也是同类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善良的、他也会吸引积极善良的人来到身边。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

  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做事之前先学做人,做人谨记时刻修心。

  三、深信定律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那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

  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

  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报,想给自己积攒福报,也需要先建立好的信念。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生活就会越来越和顺。

  四、放松定律

  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

  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

  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上;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放松心态、全力努力、做好你该做的,这些东西就会一个个的来到你的身边。相反,你如果越执着,越焦虑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得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突然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

  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

  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当下定律

  人不能改变过去,也无法预知将来。我们只活再现在,我们能决定、能改变的只有此时此刻的自己。自己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

  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

  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80/20定律

  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我们需要付出100%的努力。

  其中20%的结果会在我们的努力中或者结果中显现。其余的80%是不可见的,或者暂时不会立刻见到,但它会在后续的生命中持续影响着我们、回报着我们。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

  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

  不要期待付出100%的努力就立刻得到100%的回报。只要我们做的方向正确、心念正确、足够的坚定,我们就会收到所有的回报。

  宇宙的时间与智慧,不是当下的我们所能完全看见的。量的积累,持续的努力,才能达到质的转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以各种形式回报反馈到我们的身上,这也是宇宙的法则之一。

  七、应得定律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

  这个“应得”的,就是我们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发送了什么样的信念出去,我们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不是白白得来的,都是应该得来的。同样,如果我们没能得到,那证明我们想要的并不是我们应得的。

  八、利他定律

  “利他”就是,成全别人,让他人得好处。如果你事事处处为他人着想,为别人造福,最后最受益的人,就是自己。

  利他不是牺牲自己或者忽视自己,利他是经由生命的关系,付出与收获的能量循环,建立自身更大的价值。

  例如:你让身边的人都幸福快乐,那最后最幸福快乐的人,一定是你自己。你成全他人的成就与成功,那最后获得最大成就的人,也是你自己。

  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

  这就是不利他,则损己的定律。

  值得一提的是,利他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施与受定律

  施与受的定律就是能量守恒的定律: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

  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

  同样,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回馈。

  十、不图报原则

  这个原则是说:你给与的时候越不图回报,你的回报越大。

  宇宙是一台无比精密的精算器。你给与出去的任何东西,最后都会以各种形式回到你的身边。当你带着一颗纯洁纯正的心去给与,完全没有私欲和妄念,那回到你身边的,也会是最纯正丰厚的回报。

  就如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爱自己原则

  学会真正的爱自己爱自己:不是自恋,不是自私自利是无论贫穷富有疾病或健康都依然爱自己接纳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那么他没有办法去爱任何人。你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拥有爱的能力,才能去爱别人,才能去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

  你如果连自己都不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去爱任何人的。这点非常重要。

  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

  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宽恕原则

  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

  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

  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

  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 都要去原谅自己,诚心的忏悔和悔悟即可,犯错需要的是修正而非惩罚。

  宽恕和原谅不是为其他任何人。而是为我们自己。为让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要时刻背负着痛苦与怨恨的包袱;为让我们自己获得真正的解脱;为我们自己,不会时时刻刻被怨恨和负面所吞噬、所负累。

  十三、负责原则

  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

  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他人任何人的。我们需要为我们的生命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话语、心思意念负责。

  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充满力量,会不断的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前行。也只有为自己负责,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不会事事出处依赖他人、不会总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等待拯救、不会总停在原地怨天尤人。

  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本文源自网络

  2018年10月3日更新

 

 

 

 

 

 

法国人拍下1908年被破坏之前的敦煌莫高窟,极大视觉震撼!

 

 

这组图片来自《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敦煌石窟),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编著。

 

全书共六卷,收录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所拍摄:莫高窟外景、洞窟(约一百八十二窟)彩塑、壁画等照片。

就敦煌石窟而言,最早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当属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

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他们来到莫高窟以后,进行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作。

从伯希和考察团拍摄到今天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当中,由于自然、历史以及人为的关系,洞窟已经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

有的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时完好的彩塑壁画,到了今天早已不存,但却在伯希和图录中意外得到保留,弥足珍贵。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未名读书”(ID:weimingdushu),原文首发于2018年2月10日,原标题为《法国人拍下1908年被破坏之前的敦煌莫高窟,极大视觉震撼!》。

2018年11月1更新

 

 

 

 

 

 

易经:64卦,64种智慧,64种境界

 

《易经》是中国第一经,它是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01.乾——吉人自有天相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是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02坤——贴近大地的胸怀

大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它虽然没有上天那么高高在上、神圣而神秘,却让人感到实在、亲切。

03.屯zhūn——人间路难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地神灵固然可以成为精神上的支撑和鼓舞,而摆脱困境的难题, 却必须由人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来解答。

04.蒙——诚信得神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诚”字,道出了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秘诀。诚心真心可以感天动地惊鬼神。

05.需——出行的苦与乐

透过一幅吉凶交织、苦乐掺杂的出行客居图,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是漫漫人生旅途的缩影。

06.讼——纷争不可避免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免不了有争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07.师——战争是王者之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把祭祀和战争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08.比——团结的学问

讲了战争,紧接着讲团结、外交。古人真是聪明无比,深谙“胡萝卜加大棒”的真谛。

09.小畜xù——远古传来的劳动号子

古代农耕生活平淡而琐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艰辛劳作,生存的现实是严峻的,活下去是人生的首要问题。

10.履——君子坦荡荡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梦联系到道德行为规范,可见古人对为人处世的重视。

11.泰——做事顺利也要保持谨慎

君子泰而不骄,庄重谨慎,处泰虑否,防止好事变成坏事。

12.否pǐ——提防物极必反的忧患意识

处世做人要时时小心谨慎,瞻前而顾后,居安而思危,然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民族的强大生命力,正在于忧患意识,以内在的智慧来对付各种不利的挑战。

13.同人——古战场的刀光剑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誓师,祭祀,出征,伏击,攻坚,被围,获胜,庆祝,兵器碰撞声,人喊马叫声,哭声骂声笑声……

14.大有——民以食为天

丰收意味着一年的辛劳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温饱有了着落,口福之乐可以得到满足,生命又能延续下去。人生之中恐怕再难以有如此意义重大的事情了。

15.谦——内圣外王的境界

才高而不自持,心高而不自傲,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夸。谦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都吉的一卦。

16.豫——三思而后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上明确之后,就要坚决及时地付诸行动。

17.随——见贤思齐,见善则迁

不论是人与人关系中的上随下、下随上,己随人,人随己,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作息安排,见机行事,都应该不违正道,诚心从善。

18.蛊gǔ——子承父业的教诲

父亲是一家之长,是家庭的核心,子女要继承父亲的业绩和品德,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这便是“孝”的具体表现。

19.临——古代政治的治人之道

传统政治是德治与人治。

20.观——神道设教,教化天下

有美德善行,才可以影响别人,教化大众。

21.噬shì嗑hé——吃喝享乐与受刑挨罚

讲吃吃喝喝,却又说到了刑罚,或许是想说明恩威并施,赏罚结合,一张一弛是治人治国之道,要善于巧妙利用。

22.贲bì——爱美是人的天性

装饰要恰如其分,古人崇尚朴素自然的至美境界。

23.剥——在不利的条件下要忍耐

人处在困境中,要咬紧牙根,默默承受。

24.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会开。

25.无妄——“思无邪”的做人准则

要有非分之想,不要胡作非为,思想和行为都要合于正道。换句话说,就是要想得正,行得端;反过来说,就是人正不怕影子歪。

26.大畜xù——种田放牧的诱惑

以畜牧业中的活动来比喻蓄养德性。

27.颐yí——不劳动者不得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劳而获是被谴责的。

28.大过——凡事不要过头

对人对事采取中庸态度,似乎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过头或不及都失之偏颇。相比之下,不及比过头还要好些,所以才有“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这样的说法,以及枪打出头鸟这样的做法。

29.坎kǎn——布满陷阶的荆棘路

个人命运的沉浮,不能不使人感到人生社会之路的艰险坎坷,命运的变幻无常和不可捉摸。

30.离——灾祸来临时,要潜伏和躲避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事物要附着于一定的环境,人也是如此,要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

31.咸——爱情就是一种相互的感应

同声相求,同气相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2.恒——愿好日子恒久如常

希望过上好日子,并且希望好日子长久保持下去,这是人们最普遍、最朴素的愿望。

33.遯(遁)——归隐山林的诱惑

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归隐是保身全性的选择。

34.大壮——在强盛之时不忘谦退

“不义而厚将崩”,非正义的事物就算一时强大,终究会崩溃的。

35.晋——匍匐前进

以屈求伸,以退为进。

36.明夷——历尽艰难成正果

太阳再辉煌也有消失的时候,事业再辉煌同样有难以为继的时候,人生再顺畅照样免不了灾祸。君子在黑暗的时期也能在心中保有光明。

37.家人——家庭的幸福

家庭是一个人的坚强后盾,家人是一个人最大的牵挂。

38.睽kuí——有分歧可以想办法沟通

百人百性百脾气,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首先要宽容,其次要多交流,多沟通。

39.蹇jiǎn——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受香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

40.解——内心自由才能解脱

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

41.损——损私欲而成就大道

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42.益——增益学问、德行以成就自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43.夬guài——人要有决断

该断不断,必受其乱。

44.姤gòu——阴柔小人不可交

当面奉承人的,往往也会背后诋毁人。

45.萃cuì——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道不同不相为谋,寻志同道合者为友。

46.升——昌盛之道在不断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发展和进步,就只有死路一条。

47.困——严刑酷罚的展示

困卦中所讲的刑狱,便是专门用来治理平民百姓的。刑罚的方式和种类可谓丰富多彩,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历史可谓悠久辉煌。

48.井——水是生命之源

有个成语叫“背井离乡”,在古代,水井是生活和家乡的象征。

49.革——变是万物运行的法则

天在变,道在变,人也应当变。最能变者,就最能生存。所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等等,就是讲的以变对变,灵活机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0.鼎dǐng——倾覆损坏的启示

不破不立。旧事物坏掉了,新事物就会产生。

51.震——雷电滚滚,惊天动地

在所有的自然现象中,恐怕少有像电闪雷鸣那样令人触目惊心的了:有声有色,撕天裂地,震撼人心。

52.艮——养身之道,一张一弛

过度的紧张或过度的歇息,都是对生命运动节律的破坏,都必须加以调节。

53.渐——凡事都有个过程

以女子出嫁为例,需要按照礼俗,一步步完成仪式。

54.归妹——王侯嫁妹的婚俗

归妹卦记录了群婚制的遗俗:女子到了出嫁年纪;,便带着嫁妆,带着妹妹一同嫁到夫家去;被休弃时,也连同妹妹一起回家。

55.丰——经商漂泊的遭际

漂泊的滋味,可以说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唯有亲身体验的感受才会真切。

56.旅——赚钱赚不来幸福

赚钱别忘了回家,别忘了更重要的是日子平和安康。

57.巽xùn——像风一样温柔

柔顺处事,可以长久。

58.兑duì——话是开心的钥匙

和颜悦色,讨人欢喜。

59.涣——精神垮了,人就完了

人活一口气。没啥也不能没精神。

60.节——倡导节俭和守礼节

节俭和遵守礼节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对秩序。

61.中孚fú——久已远去的仪式

表面上看,礼仪奢华繁琐,但在更深层次上,它是一种人类寻求意义的活动。通过神圣隆重、庄严肃穆的礼仪,人们的精神将得到净化和升华。

62.小过——开明通达的批评

大节不亏,小节可以有所出入,对一个人小的过错可以包容。

63.既济——取得阶段性成果

创业成功,皆大欢喜,但是别忘了“创业易,守成难”。

64.未济——永远在路上

事物的发展没有终结的时候,一个故事的结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文章来源:第一收藏

2018年11月28日更新

 

 

 

 



  林家樂的易學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叔本华

我的生命不结出美善的果子,谁赞赏我都没意义。假如我的生命结出很多美善的果子,谁批评我也没意义。
—— 约翰·班扬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