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易學 > 生命的能量来自极致的清静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的《图解》
林家乐的《一直播》
林家乐心中的《易学》
林家乐对潘峙钢《治国感慨》的回应
【手绘】从零维到十维空间
生命的能量来自极致的清静
易学故事
易海拾贝(一)
易海拾贝(二)
易海拾贝(三)
易海拾贝(四)
易海拾贝(五)
易海拾贝(六)
 

生命的能量来自极致的清静

 

生命的能量来自极致的清静

 

  “我好忙,我好累”,这两句话成了现在许多人的常用语,“忙”和“累”似乎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我们经常看到一张张疲惫不堪、患得患失、焦虑不安、心浮气躁的面孔。

  生命的能量从哪里来?是从静态来的,从空来的。为什么我们到夜里就要睡觉?因为人也需要静态,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

  这个原理,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个人,讲得非常清楚。他就是老子。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能回归生命。

  《道德经》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如何让世人抛却纷繁浮华,让心灵找到皈依,快乐而宁静的生活,“清静”无疑是给当代社会开出的一剂速效救心良药。

  可是,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只用动态去消耗自己。拼命消耗能源,能源全消耗完,人也就灭亡了。

  大家都有做事的经验:有时候处理一件复杂困难的事情,百思不得其解。清静一下,忽然自己的思想说,这样做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静态的作用。

  所以你要处理复杂困难的事,一定先要静下心来,什么都不想。定能生慧。

  1、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

  当你充满欢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时空的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当你打开智慧之门,法喜充满的时候,你获得的能量将超乎你的想象。当一个人真正发一个大的善愿后,他会在瞬间得到无限的能量。反之,当你内心充满怨恨、恐惧、无奈、嫉妒、烦恼的时候,你的能量会迅速流失,加速衰老与死亡,尤其是恐惧,它会让你的能量顷刻间丧失殆尽,失去生命。

  2、建造一个充满祥和的能量场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就是你到一个陌生的家庭或单位的时候,如果你有足够的感应能力,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家庭或单位是否和谐。这是因为在这个小空间里聚集着人心念好坏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不仅影响你的心情,更能影响你的健康。还有,在与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个经验,就是有的人会给你很舒服的感觉,让你很有亲近他的念头,而有的人就会让你很紧张也很不舒服,一刻也不想和他在一起。其实这些都是和人的心念有关。

  3、如何获取能量?

  实际上,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虚极、静笃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层次。在这个状态下,天地的能量可以随时为我所得。首先你要静下来,静下来,代表你开始减少能量的消耗,而虚,才能开始从太空宇宙中吸收能量。而能吸收到什么样的能量,则取决于你的内心,你有什么样的内心,你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能量。这就是同气相求、物以类聚的道路。

  4、智慧是什么?

  智慧其实也是一种能量,而且是高级的、看不见的能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其实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的智慧。这就是伟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为什么他们做事就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是心念一动,就会调动大量的能量来帮助他完成所要完成的事业。智慧能量的来源需要我们能虚极静笃来从天地吸取。一个静不下来,虚不下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智慧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拥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完全成正比的,他的心量有多大,他吸取的能量就会有多大,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强。

  5、起心动念皆是能量的消耗

  应该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能量代价的。其实,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能量的收放过程。我们说,当一个人运气好的时候,他往往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因为这个时候他内在的能量是充足的。但任何人的能量状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该干的时候干,不该干的时候就要韬光养晦。

  6、一个人“命”的能量构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每个人的命都是不同的。命看起来复杂。其实说透了也很简单,从能量的角度讲。一个人的命无非就是由体能、智(慧)能、德能三部分构成。再细分的话,德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根,慧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干,体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枝叶。一个修炼人修也就是修这三个方面。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但是因为无明和执着,每时每刻,我们不停地攀缘、分别和索取,以致认妄为真,把妄念当成自己的心,在其中烦恼纠缠,不能回到本来的“生命净界”。

  静下来,就是帮我们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攀缘,回到对内在生命的觉察上。我们不再依赖外在的得失来确定“自我”的意义,让心灵升起觉知和超脱的力量,不被外境所干扰,保持在清澈、宁静、安详的生命体验中。

  一个人在静中培养出的心灵力量,就能够做到念念分明,全然地观照内在的自我与外在世界,回归生命本来的喜悦。无论外在的境遇怎么改变,都和这份喜悦在一起,如如不动,随缘自在。 

  文章来源:塔罗牌学院

  2017年8月1日更新

 

 

 

 

 

生命能量的交換

 

 

  理想的情况下,一旦我们透过意识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创造出一条通道,那么光子就会开始双向传输、彼此交换。当我们疗愈他人时,我们会将自身的光子传送到对方身上。

  能量交换机制

  不仅如此,当我们对某人感到生气愤怒时,也会自动地在自己与那个人之间创造出通道,不自觉地想去吸收对方的光子。但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使那个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负面精神状态中,比如怀有愧疚、恐惧、羞耻、悲伤、愤怒、憎恨、害怕或震惊等情绪。

  相反的,如果对方处于一种充满爱且稳定的精神状态,就能阻绝他人吸收自己的能量,同时也不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中。这样一来,他就能保护好自已的生命能量,不会遭受任何损失。这是“一的法则”中最重要的教导之一,如果你想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能量,可以透过这种方式来实现。

  假如有人能成功地从他人身上获取能量(也就是让他人在精神上屈服于他的愤怒),那么这人就能将他人身上DNA所储存的光吸收过去,这也是直接获取能量的一种方式。在得到这些能量后,这人的专注力会提高,感觉自己活力四射。但是,这种获取能量的方式实际上非常冷酷无情,而且没有意义。这种人常被称做情绪能量的吸血鬼。

 

  “就让她去大吼就好啦!”如果对方坚持过那种愤怒和恐惧的生活,改变他们并不是我们的责任,你完全没有必要承受负面思考的人所带来的麻烦,也别抱持“想让他脱离地狱”的拯救者心态。

  对付负面的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任由他们继续负面。当你与具有负面人格的人相处(虽然你可能不想跟这样的人有任何牵扯,但很多时候我们是无可避免或无法选择的),尤其是发生争执时,对方一定会用偏激而负面的言语来激怒你,惹得你怒火中烧。如果可以,尽量与他们保持简单的关系就好。

  即使对方批评我们这种“放任”的做法是不关心他们,你也不要在意。若对方是你的至亲好友,善良的你实在无法对他们置之不理,也可以尝试另一种。你可以进一步认同他们的负面想法,譬如说:“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有多难过,这件事真是糟透了。”诸如此类的话。

  这乍听之下,似乎违反常理,但是强化对方的负面感受,他们或多或少会感到放松,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不需再为自己负面的态度辩解,将有助于他们朝有益的方向迈进;也或许当他们“看见”自身负面的情绪时,反而能有所突破。姑且不论结果如何,至少这个做法,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负面状态时的模样。

  这个方法不仅能帮助他人,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助益。当我们想抵抗别人的负能量时,同时也会产生负能量。但如果我们能够顺其自然让对方的负面情绪产生,并让它离开,我们将只是个旁观者,而非像海绵一样吸收别人的负能量。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更有效且完全无害的获取能量方式,那就是:内心抱持着真实的爱,让自己活在全然的爱之中。根据“一的法则”所说,从他人身上吸取能量实际上是在践行着“负面之路”。无论你从别人身上夺取了什么,不久后,你夺取的东西也将会通过一种相似方式被拿走。

  丹尼尔。班诺博士(Daniel Benor)总共分析了一百九十一项关于精神疗愈的不同研究。在这些实验中,他让受试者有意识地对各种活的生物体进行疗愈,包括细菌、水藻、植物、昆虫、动物,还有人类。令人意外的是,丹尼尔。班诺经过分析发现,在这一百九十一项实验中,有六四%的实验显示出明显的效应,甚至在一些实验中,受试者还能有效进行远距治疗,比如从纽约到洛杉矶这样的距离。

  这些实验再次显示,当我们将自己的思想及感受(特别是怀抱着爱),聚焦于一个生命体时,就会打开一条通道,让光子进行传输。这种效应非常稳定,在大部分关于疗愈的科学实验中,都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效应的存在。然而,最让人高兴的是,根据“一的法则”所说,当你疗愈他人时,你自己的生物光子并不曾有任何损失,在疗愈过程中,你的角色类似一种能量棱镜,只是转送宇宙能量到疗愈对象身上而已。

 

  “一的法则”对这一点有清楚的阐述:(能量)疗愈者并非是靠自己的力量对他人进行疗愈。

  在疗愈过程中,他的作用其实是一种通道,让具有智慧的宇宙能量能借此为疗愈对象提供自我疗愈的机会……你们人类文化中的传统治疗者,实际上也是如此运作。很多疗愈者无法完全了解,他们的责任只是提供一个治疗机会,而不是去治疗他人。

  倘若他们能够了解这一点,他们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那些无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疗愈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接收“智能无限”的能量。因此、他们可能会变得扭曲失真,导致自己和他人的能量失调。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好马上停止自己的疗愈工作。

  如何获取能量?

  实际上,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虚极、静笃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层次。在这个状态下,天地的能量可以为我所得。

  首先你要静下来,静下来,代表你开始减少能量的消耗,而虚,才能开始从太空宇宙中吸收能量。而能吸收到什么样的能量,则取决于你的内心,你有什么样的内心,你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能量。这就是同气相求、物以类聚的道理。

  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一种能量,而且是高级的、看不见的能量。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其实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的智慧。智慧能量的来源需要我们能虚极静笃来从天地吸取。一个静不下来,虚不下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智慧的。并且一个人拥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完全成正比的,他的心量有多大,他吸取的能量就会有多大,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强。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能量代价的。

  其实,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能量的收放过程。我们说,当一个人运气好的时候,他往往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因为这个时候他内在的能量是充足的。我们的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起心动念消耗的。你每发出的一个念头都是通过能量的消耗来完成的。

  能量具有吸引性和传染性两大特性。相同振动频率的能量会互相吸引,引起共振,此外,能量还具有传染的特性,如何才能让自己时时刻刻拥有强大的正能量呢?这需要方法、需要智慧,更需要不断地练习。有如下五个法则:

  一:锁定好你的焦点

  我们的生活,我们身上所拥有的正负能量的比例完全是由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态,即所关注的焦点来决定的!当我们能够掌控好自己所关注的焦点时,我们就把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能量法则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我们关注什么,我们自己就是什么,什么就会越多。如果我们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传递和发射了很多负面的能量,那这个负面能量首先会回馈给我们自己,我们生命中的负能量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增长;如果我们能真诚地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传递和发射爱、感恩与欣赏的能量,那么首先被爱、感恩与欣赏的能量滋养的也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生一定会越来越好。幸福、成功和喜悦将永远与我们相伴。

  二:对于负能量不要抵制,只能转化

  能量原理中一项很重要的法则就是:我们抵触的东西,我们害怕的东西,我们试图消除的东西都一定会持续存在。因为无论我们抵触什么,我们害怕什么,我们恐惧什么,我们都是在给它关注,而给它们关注也就是意味着给它能量。所以,我们抵触的东西往往会持续存在,并且它的能量会越来越强大。

  三:管理好语言、视听与生活环境

  我们的语言是一种频度极高的能量。当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自己也在被祝福;当我们在咒骂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被咒骂;我们攻击别人,其实等于是在自我攻击,我们攻击别人10000次,就相当于自我攻击10000次,因为我们是最忠于自己感受的那个人。

  四:分享带来更多美好能量

  在一生中,我们奉献、给予的越多,我们帮助的人越多,我们的生命就越有价值,让生命充满美正能量的五大秘密【积极心理学】我们的正能量就会越强。当我们吝于付出,吝于给予时,也就是生命凋谢的开始。

  五:爱与感恩创造世间最大的正能量

  感恩穿越时空,改变我们的过去;感恩塑造喜悦,彰显我们的现在;感恩梦想成真,创造我们的未来。

  正确的看待自我价值。你有足够的尊重自己吗?你允许你身边充满可以和你进行能量交换和能量滋养的朋友吗,还是你老好人做的太久了,对于身边大量的一味要求你付出而无法给到你情感和能量滋养的”朋友“做不到断舍离?朋友之间需要是平等的,你也需要多和高频或至少是同频的人交朋友。一方不可以永无止境的付出,忽略自己被滋养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不尊重和低自我价值的体现。我们需要足够地尊重自己,也许我们周围的人做不到和我们正能量的交换,但至少,我们可以多留出独处的时间去平衡我们的需求,由内在甘泉滋养自我。

  文章来源:全息宇宙

  2018年3月3日更新

 

 

 

 

 

 

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获得一种与岁月对抗的力量

 

  在岁月面前,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将一个人的心理时钟倒拨20年,有可能吗?在这里,心理学将为我们发现这种“可能”。

  可能心理学

  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今年63岁,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授席位的女性。

  朗格教授用一词之差来解释她的研究与传统心理学之间的差异: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而她研究的是“可能是什么”。

  她将自己的研究称为“可能性心理学”,不是描述普遍的真相,而是寻找个别的可能性。

  朗格教授热爱网球。年轻的时候,她摔断了脚踝,医生说她从此会瘸腿,再也不能打网球了。但现在她双腿健康,仍然在打网球。30多年“可能性心理学”的实践,使这位心理学家将身体和心灵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度过了一段非凡的岁月。

  她觉得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她不敢尝试的。当别人告诉她“不”的时候,她一定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不?”

  什么是专注力?

  “可能性心理学”的第一个假设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能变成什么,一切皆有可能。

  但人是习惯的动物。我们如此容易被僵硬的世界观、惯例、偏见或者刻板印象所麻痹,我们的很多行为往往是先入为主、不假思索,或者想当然的结果,而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或者认知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朗格教授做过一个“复印机”实验:几个人在排队复印东西,实验者问前面的人能不能让他先复印。只要这个实验者给出了理由,人们通常都允许他插队。有趣的是,这个理由本身是否合理却并不重要。无论你说“对不起,我赶时间”,或者“对不起,我想复印文件”,人们的反应是一样的。

  “并不是他们没听见你说什么。”朗格教授说,“而是他们根本没意识到你说了什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是像复印机实验里的那种“自动”状态下做出的。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们正在做什么,在某个情境下是怎么反应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反应?还有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专注力”。在她的学术生涯中,这是一个核心概念。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专注力”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实践——留意新事物,积极寻找差异。无论是关于你自己的,还是关于周边环境的,无论这个新事物看上去很傻,或是很聪明,只要它是新的,是不一样的,就会将你置于“当下”的状态,让你对人和环境重新敏感起来,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形成新的视角。而那些我们多年来称之为“智慧”的东西也会变得可疑起来。

  为了适于生存,我们的脑海里保存了无数的规则与分类,以快速有效地指导当下的行为。这也是文化对人的教化功能——通过传达“绝对”的概念,我们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这无疑带来了稳定,但也让我们付出代价。因为很多时候,情境已经变化了,我们还一如既往地坚持着那些规则和分类,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

  从这个角度而言,“专注力”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存疑和追问,从传统、权威、成见、惯例、约定俗成中,收复自己的头脑,对塞给自己的信条问一句,“真的吗?”“为什么?”“万一呢?”。

  朗格教授认为传统医学的问题也在于此。医学是一种不完美的科学,它能提供的只是概率,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但到了病人那里,却经常被作为唯一的正确答案接受下来。事实上,任何一种疾病,一旦落到个人身上,每个人都有他的特殊性,没有一个人是概率,没有一个人是“大多数”。

  “我并不反对传统医学。”她解答道,“我只是反对对医学测试和医生的无条件信任与依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无意识状态——我们太容易接受一种疾病的标签了,比如癌症、抑郁症等。”

  “现代人应该对‘不确定性’有更健康的尊重。”她说,“‘不确定性’才是现实世界的本质状态。现实从来不是静止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旦我们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缚在文化、范畴、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陷阱里,就会发现,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返老还童的可能性

  在一部即将开拍的好莱坞新片《倒时钟》中,詹妮弗·安妮斯顿将出演朗格教授,电影主线是她在1979年做的一个实验。

  一个匹兹堡的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刚出现在朗格的办公室时,大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个星期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实验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局外人被请来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多年来,关于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毕竟,这是一个田野实验,因为缺乏实验室的控制,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事实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更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她接着说,“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他们在短期记忆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应差于年轻人。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他们真实的潜能?

  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与此同时,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失去了记忆的动机和意图?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与一个比自己年轻的人结婚,往往长寿;相反,与一个比自己年老的人结婚,往往短寿。社会经常规定了,什么样的年龄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否则就是为老不尊。因此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在20多年前的一个养老院的实验中,她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有人问朗格教授,是否想过让自己回到30年前?

  她笑着说:“如果你是一个懂得专注力的人,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无论你20岁,30岁,或者60岁,你都是在体验当下,你在自己的时间里加入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陈赛

2018年3月3日更新

 

 

 

 

 

《道德经》神奇的身体!

 

 

  一、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身体

  太阳是七色光组成的,万物都是七色光组成的,我们人类身上有光吗?有!我们人类也是七色光组成的。

  何为“光”?光者明也,我们的身体是远古的身体,是大自然的身体,是天下大众的身体,是为人民服务的身体。当我们做事没有贪婪、没有妄想、没有虚假的时候,只有做事情全面周到,大方向明确,小方向清楚,宇宙的智慧之光就在我们心中升起;一切言语、起心动念就“复归其明”了,就这么简单!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用其光”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复归于明”。所谓“复归于明”就是,宇宙之光皆在眼前。不仅中国禅宗第六代佛祖慧能说:每个人都是道,都是光,就这么简单;释迦牟尼佛也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有如来光明,只要不妄想,不执着,智慧圆满之光皆可现前。

  二、身体,是宇宙信息接收机

  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宇宙信息接收机,人体是个小宇宙,人的内在构造本身就具备联接宇宙各个空间的智慧与力量的按钮。事实上大自然中有很多无形的高能量,需要我们人类去发现、去接收。

  人体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到达这样的一个接收状态呢?就是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状态,即堵塞贪婪,关闭干扰,终身没有忧虑。而为什么有的人接收不到呢?是因为人类往往被过度的欲望所制约,所以屏蔽了我们和宇宙整体性抱一的状态与信息交换。这样的状态就是老子说的相反方面“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即打开通道,放纵无度,终身不可救药。这和佛法修行中说的持戒也是一个道理。

  人与自然之间神奇的无形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在逐步证实:如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界无形联系中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各类射线,比如无线电波、比如反物质……科学工作者自从发现它们后,就逐步在电视、广播、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中进行广泛的实践与运用。当然这些电波都是人为的,自然界中更存在着很多无形的物质能量信息,一定要我们人类处于宁静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要在“清静为天下正”的“守母”状态上才能接收。

  那么什么是“守母”状态呢?正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自我解脱》中告诉我们的:“众人皆有馀,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贵食母”表示什么?表示人的身体是远古的身体,人的身体是大自然母亲的身体,所以人的身体内也有一套软件系统,可以直接从大自然中得到营养。所以我们可以说,只有知道自己是大自然的儿女,只有知道尊重大自然母亲,守护好大自然母亲,守护好我们这个属于天下大众的身体,我们才可以说“守母”,才能“食母”。这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

  三、如何正确使用身体

  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正确使用身体的方法。

  1一般人只知道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的静心,是为了练内在之气。岂不知,宇宙中更高级的物质能量信息都是从“守母”那儿才能得到。

  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和宇宙天地一体的身体,仅仅修自己个体的内在之气,是有局限性的;仅仅修自己个体的内在之气,没有把自己放在大道的整体中来,是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和谐的整体中来,是没有把自己放在服务大众的整体中来的,因此很难证悟大道。就像佛教所说那样,只顾把自己关在自我的小房子里修个体清静的是小乘之道——小乘之道能修成自己的整体性,但不能修成 “与外界的一体性”;而立愿为和谐社会、为大众服务的才是大乘之道,才能真正证悟大道。

  2关于“塞其兑,闭其门”的内修方法,为什么要强调“塞其兑,闭其门”?

  因为《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段话就是说:世人啊,请您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外面乱搞,请您不要一天到晚向外求,人也需要回过头来重视自己生命的正确使用;如果忽略了对身体的正确使用,有时您再要想回头也来不及了!所以,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返观内照。这也是佛法说的,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不必外求。

  “塞其兑,闭其门”也是一个静心方法,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静心,我们在忙于工作之余,也要让自己身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注意放松。这好比是一杯混浊的水那样,放在那里过一会儿,它就会自动澄清下来。人在“塞其兑,闭其门”的静心状态下,会将人生旅途中所有的压力负荷慢慢卸下来了,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也将得于慢慢恢复,人体的一些垃圾也将得以清理,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排出(出汗、排泄等),如此就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3睡眠也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功效,那为什么还要静心呢?

  睡眠,是自然母亲给予人类自我功能修复的特别神奇的方法。我们身体上很多不舒服、很多疲惫,甚至于很多伤害,都能在睡觉中不知不觉被消除。但是现代不少人私欲贪婪,导致睡眠质量已经达不到那种应有的状态,因此要通过静心清理,来解决身心灵整体合一的问题。

  一个人通过“塞其兑,闭其门”这个静心过程,可以使自己和自然母亲沟通,让自己的生命品质升华,来促进体内的气血和谐顺畅;一个人通过放下自私贪婪,不被自私贪婪所牵引,懂得放下即成福地,懂得解脱即是新生,懂得心性提升即是接受更高层次空间的宇宙智慧对自己的加持,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心灵逐渐达致天人合一的先天状态。

  4正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即:“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回归静心——让头脑得到静心,让身体得到静心,当我们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天人合一之时,宇宙集体智慧就会流经我们的头脑,这才是一种生命的完美体验。

  如何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呢?老子告诉我们,就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我们人体里面什么宝藏都有,人体内联结宇宙高能量空间的什么按钮都有,如果我们只是开放外在世界的名利地位、吃喝玩乐,你“开其兑”了,那你就与圆满的人生无缘了,那你就没救了,就将在人生最后的一刻带着迷茫、带着恐惧、带着痛苦离开美丽的地球。

  四、正确使用好身体,就会幸福常在

  《道德经》中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为袭(xí)常。”

  生命在宇宙的长河里只是一颗小小的干电池,有时候我们充电并不多,但消耗得却很快,所以人生几十年一晃,一下子就干涸了,就病了,就老了。

  老子要让我们“见小”,就是减少能量消耗。老子让我们“曰明”,就是回到前面的“守母”,这样才能保持这个身体的长远存在。“守母”就是我们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正确发展好自己的生命,回到充满大光明的自然母亲那里。

  当我们人的身体进入静心之时,当我们的感官不受欲望牵扯之时,当我们的身心达到高层次平衡之时,身体内的先天能量就会启动,此时清气就会上升,浊气就会自然下降排出。此时我们最能够体会到的是身体柔和,神清气爽,甚至出现各种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境界,因此老子说“守柔曰强”。

  五、你的身体,远比你了解的要神奇的多

  当一个人的欲念贪念止息的时候,当我们身心灵合一的时候,我们的自性之光就会自然出现,这个自性之光会自动补充体内的各种不足。如果自性之光持续不断和大道之光同频共振的话,就会源源不断,这就是“道不可须臾离也”。这样的生命就健康和谐了——这就是“无遗身殃”。

  “无遗身殃”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正确使用好自己的身体,只要我们心地坦荡、光明磊落的做人,我们自身就不会出现祸根或陷入死地。这和孟子所说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很相似。

  感恩自己神奇的身体吧!它是天地自然赐予我们为众生服务的管道。我们要正确地使用好自己神奇的身体,不必向外求,只要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本源的力量,只要我们按下接收宇宙高能量信息的“确认键”——放下、接纳、感恩!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天下众生的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身体时;当我们做事没有贪婪、没有妄想、没有虚假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突破了自我的小房子,而走向了与生命整体合一的大光明中,那么内在的宁静和智慧就会流经我们,健康与幸福就会伴随我们,我们就将活出自己真正的生命、慧命,明白自己的使命。

  放下,松开,

  活出来,做自己!

  文章来源:崆峒老李

  2018年3月2日更新

 

 

 

 

 

道长揭秘,为什么善良的人一生痛苦磨难多?

 

  

  前几日,我向一位德行极高的道长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道长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道长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道长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道长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子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

  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阴德福报才是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道长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有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收获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别有幸灾乐祸的心态。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现在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你,你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欢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阴德福报才是富贵荣华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凡夫不识承负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勤学道法的智慧,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天道承负,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强求,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道长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我久久无言……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道长,要不是道长的教导,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

文章来源:一点资讯

2018年3月2日更新

 

 

 

 

 

陈撄宁:最上一乘天仙口诀

 

  陈撄宁(1880~1969),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仙学创始人。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撄宁子,安徽怀宁人。有“仙学巨子”之誉,道教界敬誉其为“当代的太上老君”。

  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以真心为主,以真炁为用,以三宝为基。外三宝(耳目口)不漏,内三宝(精气神)自合,始得天人(内外)感应,先天一炁自然摄入身中。 吾人肉体所有物质,皆属后天阴浊,不能超凡入圣。惟先天纯阳之炁,至灵至妙,杳冥莫測,恍惚难图。虽曰外来,实由内孕。先天(元动力)若不借后天(物质),将何以招摄?后天若不得先天,亦不起变化。此乃无中生有,有里含无。无因有孕之而成象,有因无点之而通灵。 仙家妙用,虽着重采取先一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凡躯而成圣体,须知道法自然,非勉强作为可致也。

  第一步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相含,中和在抱。 不搬运,不可执著。委志清虚,寂而常照。

   第二步 神守神宫,真炁自动。火入水中,水自化炁。 热力蒸腾,恍恍惚惚,似有形状。 此是药物初生,不可遽采。倘或丝毫念起,真炁遂丧。 

  第三步 神守坤宫,真炁自聚。 始则凝神于坤炉,煅炼阴精,化为阳炁上升。 次则凝神于乾鼎,阳炁渐积渐厚,晶莹晃耀,上下通明。 此时内真外应,先天一炁从虚无中自然而来。 非关存想,不赖作为。当先天炁来之候,泥丸生风,丹田火炽。 周身关窍齐开,骨节松散,酥软如绵,浑融如醉。 

  第四步 一神权分二用,上守玄关,下投牡府。 杳杳冥冥之中,红光闪烁,由脑部降落下丹田。 自己身内真炁,立刻起而翕引。 波翻潮涌,霞蔚云蒸,甘露琼浆,滴滴入腹。 即此便是金液还丹。 须要身如磐石,心若冰壶,方免走失。

  第五步 神守黄庭,仙胎自结。朝朝暮暮,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十月胎圆,玄珠成象。三年火足,阴魄全销。 身外有身,显则神彰于气。形中无质,隐则气敛于神。 九载功完,形神俱妙。百千万劫,道体长存。 

  此篇不过五百四十字,包括全部丹法在内。无论南派、北派、东派、西派、陈希夷派、张三丰派,皆不出此范围。只有其他下品、旁门小术、江湖邪教等等,才与此法不符。 余观前人所著丹经,多用喻言,满纸异名,读者头昏脑胀,而且条理不清,程序错乱,使人无从下手。

  往年阅过《道藏》五千四百八十卷,又道外的杂书、道书数千卷,共计约近万卷,皆未见有如此直截了当、简易明白者! 此篇口诀,虽昔由师授,而纸笔记载者,则始于今日。凡我同志,以夙世因缘,方能遇此,幸勿轻视,永宜珍藏爱护,切不可妄传与人! 

  一九五五年乙未立秋日陈撄宁抄于慈海医室

  文章来源:寻道路上

  2017年9月25日是更新

 

 

 

 

 

如何接收天地正能量加持?

 

  一、什么是天地正能量?

  我们生活的宇宙是由能量构成的,既然宇宙中充满了能量,那么我们人体需要能量吗?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可以通过饮食获取一部分的能量,食物的精华在肠胃中被吸收,转化为饮食能量,废物转移到大肠。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能量吗?

  修行的人肯定知道,一个经过修炼道家功法的人可以在不吃饭的情况下活一个月甚至更长,这好像违反科学道理。其实不然,虽然人没有获得饮食能量,但是可以通过宇宙能量来维持生命。

  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有些人甚至连正常的饮食能量都没办法确保,再加上不适宜的作息,在电脑电视前长时间久坐,太耗费精气神。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容易变弯,人的精神也差了。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一口气便是人体的阳气,这口阳气没有了,人也该走了,正是“阳寿尽了”的意思。炯炯有神这个词是老祖宗用于形容身体健康,气血充足的人的眼睛清明透彻。可是现在,因为社会的种种压力,一些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初高中学生的眼睛未必都有神采。喜欢打坐的修行人肯定知道自身能量对自身修为,道行的影响。那么,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修行人,对正能量的需求是肯定的也是必要的。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受天地万物的滋养。自古以来就有礼敬“天地君亲师”,“一拜天地”的说法。天地是东方民族对宇宙的专有概念。《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地的正能量,是宇宙间最适合人类。最滋养人类的能量。

  二、接收天地正能量的好处

  接收天地正能量的加持,可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还可以开启人的灵性智慧。当人体负能量积攒过多,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就会在物理的器质性层面产生疾病,国内知名身心导师王秋辰老师提到,这些疾病都是“气”也就是能量引发的,由心因性(能量层面)转为器质性(身体层面)。

  用天地正能量中和负能量,可以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疏通经脉、打开天门、打通中脉,自然可以使身体健康有大的改观。而当身体已经没有负能量或者负能量很少的情况下,接收天地正能量的加持,就可以提升自身能量,进而对目前所学有更深刻的领悟。

  它简便易行,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它可以在自然中唤醒人人回心向善,可以令人觉悟、觉知,达到身、心、灵合一。这不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吗?

  三、为何是晚上7-9点接收天地正能量

  众所周知,我们人体是由质量、能量和信息组成。万物有形即是质量,能量是以“气”的形式存在,而魂魄即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信息”。“气”亦即阳气,即我们赖以活着的能量。

  可见我们人体须臾也离不开能量,地球、宇宙均是如此。这能量,既是我们与生俱来,也是上天老祖宗时刻不断的传输。我们刚出生时,是纯净无染的,但是,随着后天的成长,慢慢地身心灵便被渐渐染污了,身上的能量越来越杂、越弱,再加上我们所吃的食物也不是纯净的,以致我们身体渐渐地滋生了各种疾病,能量越来越弱。

  我们可以通过接收无私、大爱的天地正能量,让我们的身体能量得以增强,补充,在接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意念祈请天地正能量把我们体内的经络、气血疏通,把病气、火气、寒气排出去,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既而让身心灵恢复健康、自在。

  天地正能量既然时刻都在传输,那么,为什么要在每晚7-9点间接收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从阴阳八卦的角度

  晚上7点至9点,是戌时,从阴阳八卦方位上来看,正是西北方,正是天门打开时间,而人体的“天门”,正是百会穴,此时如果能静静地坐下来,意念祈请天地正能量从百会穴灌入,正是接通了信息,此时接收到的能量,是事半功倍的。

  2

  从子午流注的角度

  晚上7~9时是心包经当令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翳闷、口干、神经衰弱等症状是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在这个时间段静坐下来,接收天地正能量的加持,可以有效地把心包经疏通,把由心包经不通所引起的以上身体上的问题缓解或消除。

  3

  从道医理论角度

  胃与心包通,脾与小肠通,脾胃相表理。心包经与三焦经相表理,心经与小肠经相表理,小肠是吸收营养的。由此看,此时间能静下心接收天地正能量加持,就是人的身体吸收“营养”的最佳时间。

  4

  人体健康包括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导师王秋辰老师提出身心状态互相影响的观点,身体状态会影响心理心灵状态,反过来心理心灵状态也会很大程度影响身体状态。心理健康影响、制约着身体的健康,一切病都是由心病产生的,都是由心中的怨、恨、恼、怒、烦引发,使脏腑器官发生病变的。

  怒伤肝、恨伤心,烦伤肾、怨伤脾、恼伤肺。有病就是有灾难,就是负能量大。负能量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的程度,身体自然报警,如再不引起重视,“灾难”升级,或许后果将不堪设想! 

  5

  从人体阴阳的角度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杜绝一切身病的根本。每晚7点至9点间的能量加持,其能量是来源于九天的正能量,对人体经络、气血的阴阳平衡至关重要。

  四、怎样接收天地正能量加持

  接天地正能量关键是个频道的问题,频道对了就接通了,频道不对,就好比遥控器没电池,永远都找不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我们每天晚上7点至9点间接收的天地正能量,能增长我们身、心、灵的正能量,当我们身上的“正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感召的便是一切好的、顺的、美好的事物,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然地以我们的这个“小宇宙”去改变我们周围的大宇宙,让它随着我们变得柔和、静美。

  因此,如果我们每天能在晚上7点至9点间,把所有的烦恼、忧愁暂且放下,静静的坐下。心中默念三遍:接收天地正能量,福生无量天尊(根据自己的信仰不同),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名字,念:我某某某接收天地正能量加持),双手放在两膝上,手心朝上。尽量观想身、心、灵上的负面能量慢慢地从手、脚上排出去,让身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

  如果稍微有点时间,那最好在打手势加意念后静坐前十分钟。因为前十分钟的能量是最强的。不论怎样,在八点到九点的一个小时,最好能做到手心朝上,哪怕是一只手。

  在九点结束后,先感恩天地正能量的加持,然后两手手心手背进行搓搓,然后面部按摩、揉揉太阳穴、眼部按摩都可以!

  刚接能量时有人会有感觉,有的人会没感觉,有的开始没感觉,以后有感觉;有的开始有感觉,以后没感觉。因为各人身体敏感度、经络畅通度不一样,所以感应也不会一样的,但是即使开始没感觉的也要坚持接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一个人不坚持,不付出,肯定没有收获。

  晚上接能量时,行住坐卧皆可,不一定要静坐,但为了更好地调理身体,还是尽量静心静坐接收效果会更明显。坚持接能量的效果更为明显。(八点开始,前十分钟,最好静坐)

  静坐能够强健身体,修复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提升五脏六腑的功能。特别对于慢性疾病和顽固症状,如: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肺病、脑供血不足、偏头疼、身体沉重、四肢寒冷、风湿病、爱出汗、盗汗等,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静坐时思想放空,呼吸变得平缓均匀,通过呼吸进入肺部的空气总量相对稳定,进入心脏的氧气量也相对稳定,从而利于血压的调节。静坐时,身体能量的消耗减少,心脏的耗氧量也比平时减少很多,血液循环的力量自然比平时加强了。有力的血液循环可以帮助我们净化血管中堵塞的物质,让很多“长期休眠”的血管重新恢复生命的活力。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就是讲静态的重要。

  《太平经》曰:“求道之法,静为根,久久自静,道俱出。”

  《太平经合校》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坐忘论》讲:“静定曰久,病消命复。”

  文章来源:身体知道答案

  2018年2月24日更新

 

 

 

 

周易: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

 

  以一颗平常心,让生活简简单单,以简驭繁。

  01

  大道至简,以简驭繁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古人认为《周易》包含了所有的“道”。但《周易》又是简单的。 

  《周易》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表示宇宙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

  用64卦384爻,囊括了天地变化之道,人生之至理,正是因为做到了以简驭繁。 

  大道至简,大道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古人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任何学问的核心,其实也就一两句话。 

  高明的医生总是能抓住病痛的关键,直击病害,药到病除,绝对不会乱开药方;武术高手在搏击时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对不会大战三百回合才击倒对手…… 

  王阳明的心学,据他自己总结,只有28个字心法要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然而现实中,人们都以为越复杂的越精密,越高级。

  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和方法。网络上有个段子说: 

  在一个博士群里,有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 或砸死 ?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这时有人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当然这只是段子,我想真正的博士也未必这么迂腐。

  但是这段子所要说明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有时候简单比复杂更难。

  很多人都善于把事情做得复杂,而只有少数成功者才能把事情做得简单。

  简单就是抓住重点,抓住根本和关键,提纲挈领,以简驭繁。

  02

  简单,回归本真的境界 

  人的境界越高,生活和生命就越简单。 

  贲(bì)卦是《周易》第22卦。

  贲是斑纹华彩、色彩纷繁之象,七彩光合成白色,绚烂归于平淡,白中涵贲在世不染,阅历深厚,返璞归真。 

  南怀瑾曾经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读了这么多的历史书,记录几千年的历史,简单来看,最后无非讲的是功名利禄。

  在外游历千山万水,体悟道法,最后发现最高的道就在诗酒田园的平常境界里。 

  这就是《中庸》里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任你如何广大,高明,最终还是要回到中庸的境界,这就是平常的境界,简单的境界。 

  所以说,人的精明有很多种,最高的精明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厚道;好的风水也有很多,但最好的风水也是最简单的,就是人品,是人身上的德。 

  简单的境界,就是笑而不语、光而不耀、威而不猛的境界。

  不再山珍海味的滥吃,身体变得清洁起来。不再做遥不可及的梦,睡眠变得安恬起来。

  不再穿五花八门的鞋,步子迈得悠闲平稳起来。

  衣着不再盲跟潮流,穿戴开始舒适宽松起来。

  不再多说闲言碎语,心情轻松畅快多了。 

  人出生的时候,赤条条,简简单单,什么都没有;人死的时候,孤零零,寂寂寥寥,什么也抓不住,带不走。

  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一些简单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健康和很好的睡眠,这些基本的元素正如恰到好处的盐,能调出生活很好的味道。 

  因此,不要让你的生活太过复杂,那太过沉重。

  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让生活简简单单,以简驭繁。

  在纠缠不清的浊世里,在复杂的人心里,在令人窒息的尔虞我诈中,昂头天外,去呼吸那最清新的空气,看那最简单的阳光。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

  2018年1月9日更新

 

 

 

 

清静经中的风水之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讲述的是理,理是原理,路径,内在的核心,所以它适用于任何事物,因此读经典是法家看法,兵家看兵,一部经典可以解决你生活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就看你怎么去悟。

  记得刚刚接触道门的时候,我问了认识的道长一个特别傻的问题:“道长,你说为什么那些得道成仙的高人不直接告诉我们方法,而总要我们去参悟呢?”可能当时我的问题太傻了吧,道长也只是浅笑不语。其实今天我才懂得,不是仙人不讲,而是我们的境界看不懂,听不懂。好比我们是幼儿园的学生,你让一个大学老师给我们讲物理能量学,打死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只能呵呵呵呵了。所以我们能做得就是好好学习,等我们上了大学自然就懂了。

  好了言归正传,修持清净经已两年有余,虽然只有短短几百字,可我到现在也不敢说完全看懂,今天就我们仅有的一点点参悟,总结一下经验,望各位修道路上的前辈多多指点,在这里晚辈稽首恭礼!

  有人说清净经是修炼内丹之学,有人说清净经是修身养性之学,还是那句话,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的理,所以法家看法,兵家看病,清净经不但是修身养性之学,也是修炼内丹之学,它是圆融的,今天我要讲的是它还是风水之学。

  谈到风水,自古流传至今各种流派,各种法脉,晚辈只是略懂一二,看过一两本书,不敢妄自评判哪个门派具体怎么样,只是发现不管哪个流派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流派都只是术、方法,而解决问题是因人而异,好比大夫开药,不同的两个人同样的病,你要是开一样的方子,不一定两个人都管用,还要看病因,而清净经内关于风水的就是那个病因,不是那个方子。懂了因,在配上方子,风水问题不敢说攻无不破,起码会更上一个阶层(晚辈又说大话,只是个人浅解,前辈们勿怪)。

  清净经中有一句话: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这句话的本意是讲,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强行给它一个名字为道,这个道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是清的,地是浊的,天是动的,地是不动的。天清为阳,为流动,地浊为阴,为静止。而中间还有个人,人为阴阳之体(其实个人理解,人初生婴儿为阳,有人会说孩子是纯阳之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会减少,阴气会增加,成人之后为阴阳之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阴气越来越重,直到全阴体之后不动了为死亡。所以修炼中说要复归于婴儿,不是说你真的成为婴儿,而是复归于婴儿的全阳之体)。虽说天是为阳,可是不是全阳,而是阳中有阴,而地呢也不是全阴,而是阴中有一丝阳(看太极阴阳鱼图就知道阳中阴,阴中阳)。而风水的奥妙就在这大地之中的一丝丝阳。

  前面讲到天为阳,为动,所以大地的这一丝丝阳也在流动,所谓寻找的龙脉也是这一丝丝阳气之所在地,而阳气是一直在流动的,也就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所以只要找到这一丝丝阳气,也就找到了所谓的龙脉,而各流派的风水大师也就是找这丝丝阳气的方法,可是这一丝丝阳气是流动的,不是不变得,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何我调了风水,开始有作用,为何后来又不好了,甚至有些人调了风水也没有作用,其实不是风水大师调理没用,而是给你调理了之后,那一丝丝的阳气又跑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跑了?

  道理很简单,你生病了,找大夫看病,大夫给你开了药,你吃了,好了,可是过了没几天,你又生病了,为什么?因为你自己呗,你自己不好好改变生活作息习惯,身体扛不住,自然要生病啦。风水也是同理,你自己身体不具备吸引这一丝丝阳气的特质,阳气(风水)当然要离开你跑了呀,你可能又会问,阳气有没有定住的方法,不好意思,没有,阳气本来就是动的呀,定住就为阴了。不过既然是动的,我们就还有方法一直把阳气吸引到我们身边对不对,那怎么吸引?

  先前我们讲到,人为阴阳,其实初生为阳,中年为阴阳,到老了全阴不动就死了,死了之后就入土为安,大地为阴呀,你也是阴的了,你们就融合为一体了。而人死之后,下葬之时如果能恰好吸收到那地下的一丝丝阳气,好了,你的家族基因就此改变,且等着发福发贵就好了。如果你问怎么找到那一丝丝阳气,不好意思,这你就要问风水大师们找方法了,我只懂了理,没有寻找阳气的方法。我只懂得如何吸引阳气。

  风水也分阴阳,选墓穴为阴宅,看人居住的房子当然为阳啦。而人想要留住,吸引阳气,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阳气当然喜欢阳气啦,只要你让自己的阳气越来越充足,自然会吸引来更多的阳气呀。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但凡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之人,身体都特别健康,阳刚之气特别充足,但凡事业不顺家庭不幸福的人,也多是身体不健康之人,有些人可能身体没有病,但是也会处于亚健康,一脸阴气,是吸引不来风水中的阳气的。所以想要吸引好的风水,就努力让自己的阳气越来越充足吧。说到难就是如何让自己的阳气越来越充足,这就难了,这也就涉及到清净经里面关于修身养性和修炼内丹的方法了。想要知道,且听下回分解。

  清净经关于风水的参悟,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解,甚至我写出来可能就变味了,因为只要说了就不是我自己原来的东西了,而且任何对事物的表达,都不是全面的,我就这么一说,你们就这么一看,如果能与各位前辈达成共鸣,激起火花,也是晚辈的荣幸。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以期更圆融。

  再次稽首恭礼!

   (文/裴靖一)

  文章来源:龙虎山道教

  2018年1月27日更新

 

 

 

 

 

 

 

 

庄子:无需观望别人,自己就是风景

 

 

  大千世界,不会有两片纹理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段完全一样的人生。

  你的人生自有鲜花似锦,我的生活也有绿草如茵。你渴望绿意苍苍,我向往花团锦簇,你不知枯萎,我不懂凋零,我们仿佛海岸上两盏交汇的灯,只羡慕照面的光亮,却看不到彼此身后的巨大阴影。

  每个人都是远视眼,别人生命里的一点萤光,就看成太阳;我们又都是近视眼,从来看不见自己身边的荧荧光亮。我们习惯于羡慕别人的生活,仰望别人的幸福,似乎别人的就是最好的。

  不幸总在我们自己眼里飘荡,而幸福却在别人眼中流淌。只是,你的眼睛可能会欺骗你,你看到的并不是别人生活的全部。人生千姿百态,你无需羡慕,他有他的湖泊,你亦有你的海洋。你无需观望他人,对着别人的人生景色发呆,你要明白你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也是那一抹醉人的蓝天碧海。

  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人物,他性情率直,自然洒脱,可谓一股清风。在礼崩乐坏的年代里,人人追名逐利,他却隐于山林,逍遥自在,算得上战国时期的一个“异类”了。

  庄子学识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许多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庄子在濮水之畔钓鱼,楚威王派使者带厚礼去请他,邀请他做楚国的相国。庄子听到后,笑着拒绝了。

  庄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庄子此次前来是要取代你国相的位置。”惠子听到后又惊又怕,连忙派人在城中搜捕庄子。庄子知道这件事后以喻嘲讽惠施。

  要知道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家里多次揭不开锅,需要到处借粮维持生计。但庄子并未羡慕他人的锦衣玉食高官厚禄,也不曾将目光放在别人的生活上。锦衣玉食有它需付出的代价,穷困度日也有属于它的快乐。

  庄子既看到了高官厚禄背后的不幸也看看到了粗茶淡饭的幸福。与高堂大庙相较,庄子更爱泥潭的自由。其曾对惠子言: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你的人生纵有千般好,也不能让我羡慕,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美妙。

  大鹏鸟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翅膀拍打水面可以激起浪花三千里。斑鸠只能飞到树上,而且飞不了多久就会落在地上。这样看来麻雀似乎应该羡慕鹏鸟,但大鹏鸟要飞起来需要借助六月的风,一年只能飞一次,而麻雀虽飞不高,却可以随时飞行。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头猪说如果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累,但活得久能有个好名声;一头牛说如果再让我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天天吃饱睡好,不用流汗。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他人又怎能知道他人生活的艰辛。你所看到的光鲜亮丽并不是别人生活的全部,只是没有人会将生活的千疮百孔展现在你面前。庄子从未羡慕过别人的人生,那是因为他懂得,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又各有各的不幸。与其将眼睛陷在别人的生活里,倒不如好好经营享受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的不幸是从羡慕别人的人生开始的。过分关注别人田地里的稻谷,自己的田地反会荒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总是观望别人的幸福,咀嚼自己的痛苦;仰望别人的成就,比照自己的短处,那美丽自然总在别处。你羡慕那些腰缠万贯、功成名就的人,他们或许也正羡慕着你。腰缠万贯的不一定家庭和睦,功成名就的也不一定活得健康快乐。你羡慕住在大房子里的人,住在大房子里的反而羡慕小居室里的温馨。

  与其观望他人,不如珍视自己。人生不同路,幸福千万种,无需观望他人,自己亦是风景。

  文章来源:一凡悦读

  2017年8月31日更新

 

 

 

 

庄子虚而待物

 

 

  一、不得已的觉悟

  人到中年,学习庄子首先就须明白“不得已”的道理。儒家的孔子给人的印象是充满淑世热情,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的庄子基于类似的体验,但采取不同的作风,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句话代表了儒道之异。

  人生“不可奈何”之事比比皆是。我们无法选择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家庭,也难以改变长在什么社会、什么环境。对于所有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遭遇,既不必懊悔,也无须欣喜,因为重要的是现在此刻的自己有何觉悟。庄子笔下的“不得已”,成为处世的核心概念,这听起来有些消极的三个字,其实另有深义。

  “不得已”并非被迫、委屈、无奈的心态,而是: 当各种条件成熟时,我就顺势而行。关键在于: 如何判断条件是否成熟?是否可以让我去做某一件事?这种判断要配合天时与地利,更要讲究人间往来的规矩,也即是必须深通人情世故,既有自知之明又能了解别人,还须衡量大势所趋。

  外在的不得已,正是修练内在自我的契机。大鹏鸟由鲲转化而成,再往上直飞九万里,然后可以御风而行。自在飞翔是靠自己的抉择与努力所赢得的。再大的鹏,落在树丛中动弹不得,是连麻雀也不如的。

  二、化解自我的执着

  谁规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真有这种规定,天下人谁不认为自己是善人?谁又会承认自己是恶人?你如果安静聆听一个杀人犯的自白,最后可能对他同情多于谴责。庄子说: 任何两个人辩论,天下无人可以担任裁判,因为各人皆有其立场,因而没有公平可言。既然如此,言语只是“风波”,只能制造事端而无法解决问题。

  他十分羡慕“鱼相忘于江湖”的自在状态。“忘”字是个秘诀。人的记忆有筛检作用,我们记得的远远少于真正发生的。请问: 被忘记的一切“曾经”存在过吗?即使写成文字,还是可以再问: 许多人针对同一件事所写的东西是相同的吗?或者会带来更大更多争议?

  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上发生的所谓大事,不是有如微尘漂浮吗?从个人一生来看,某件刻骨铭心的遭遇又能有多少分量?庄子强调“心斋”,让内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不如此不足以悟道。悟道并不神秘,只是让人回到本然的自我。此时自我由忘而化,有如游鱼入海,对万事万物则是: 来时不可拒,去时不可止。不必相送也无须相迎,一切顺其自然而已。

  三、练习虚而待物

  庄子说: 有一个人乘船渡河时,被一艘空船撞上了。这个人脾气再怎么坏、修养再怎么差,都不会生气。但是如果迎面撞上来的船上有个人,他就会大声呼喊叫他避开,呼喊两三次之后就会口出恶言了。同样是被船撞到,为什么前面那一次无所谓,后面这一次就怒不可遏?理由很简单,因为前一次撞上的是个空船。

  如果我让自己处于“空船”状态,行走于世间又会与谁发生冲突呢?所谓空船,是指船上无人,亦即我化解了自己,好像无人一般。想想看,我们与人来往,一天之中说了多少次“我”?有我就有相对的你,我与你总是有强有弱,有优有劣,有成有败。如果我与你形成了“我们”,那么立即出现一群“你们”或“他们”,然后竞相比较的情势依然紧张。

  韦应物有一首诗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里后半句闲散幽静,自成风景,其来源应是庄子所描写的无我情境: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舟之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不得已化解于无形,不仅随遇而安,并且随时孕生审美情绪,可以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此时见鱼而知其乐,何足道哉!

  四、鱼乐之谜

  庄子与惠施多次辩论,其中谈到“如何知道鱼的快乐”一节最为费解。自郭象编注《庄子》一书开始,就指出: 惠施无法“体物”(体验万物)所以无法明白庄子如何知道鱼乐。但是,辩论之时怎能以“体验”作为论证?

  要让惠施这种辩论高手认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指出其自相矛盾。惠施听到庄子说“是鱼乐也”,就“知道”庄子知道鱼乐,但是他接着告诉庄子: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情况。这两句话显然自相矛盾,所以惠施不再说话。由上述鱼乐之辩,可知庄子“虚而待物”的智慧之高妙。他不与人争,如果真要相争,也找不到对手。学习道家,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智慧。

作者:傅佩荣

来源:武汉长春观

2017年8月31日更新

 

 

 

 

惠施去世,庄子“独孤求败”

 

图/任伯年

  编者按:学衡《庄子》读书会,特约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邓联合老师加入。经由邓老师同意,学衡将其旧作新编,增加相关内容,以便于读者加深阅读、便于理解,更好地和大家一起读《庄子》。

 

庄子的交游

——《兀然而生:庄子是个“谜”》之四

邓散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大都闲不住,他们喜欢四处游历,去结交、会见各种各样的人,比如孔子、墨子、孟子等。时值天下大乱,跨越边境,从一国跑到另一国,我想这些知识分子应该不必办签证,或者申请迁户口、办暂住证吧。如果是像现今这么麻烦的话,他们也就不会东奔西荡了。

  庄子也是个闲不住的人。从《庄子》和其他文献资料看,他一生可能向北去过赵国,向西去过魏国,向南去过楚国,向东去过鲁国。当然,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并不可靠。庄子那么穷,为什么还要到处乱跑呢?究竟是为了走亲?或访友?或出使?或为他负责的那个小单位“跑销售”?或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推销自己,找官做?或考察国际局势?再不纯粹就是为了转悠着,玩儿?说不清楚,因为文献缺乏,并且现存文献的记载也不一定真实可靠。

  庄子生平所打过交道的人也不算少。其中既有国君、太宰、外国使者、河务官之类的非贵即富者,当然还包括他的家人、弟子和朋友。然而在这些人中,庄子一生交往较多并且关系密切的“老哥们”、“老伙计”,似乎只有一个,这便是惠施。

  惠施,约前370年—约前318年,或者约380年—约前300年。他比庄子年长些,是庄子的老乡,也是宋国人,不过惠施生平中最辉煌的经历却主要发生在西边的魏国(首都大梁,即今天的开封)。据记载,惠施做过魏惠王的相,为魏国制定过法律;他还是当时合纵抗秦主张的积极倡导者;由于他的建议,齐、魏两国的君主在徐州举行了会晤,相互称“王”;此外,惠施又曾替魏王向南出使楚国、向北出使赵国。故而堪称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和战略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品位、情趣不同的人不可能尿到一个壶里去。如果惠施仅仅在法制建设和政治舞台上很有本事,庄子是根本不可能和他交往的,更不要说成为好朋友了,因为庄子压根儿不喜欢一门心思搞政治的功名利禄之徒。好在惠施既是法学家、政治家和战略家,另外还是以辩论见长的著名哲学家,他也喜欢像庄子那样琢磨许多匪夷所思的问题,说一大箩筐稀奇古怪的疯话,告诉大家一些在别人看来只能是歪理的道理。并且,虽然惠施在魏国政坛权倾一时,但后来却因为与张仪意见不合而被逐出了魏国,以致辗转流落于楚国和宋国,成了仕途上的失意者。总之,庄、惠都是高人、奇人。正是这一方面,成为了二者相交为挚友的机缘。

  用常人的眼光看,这两个原本属于两条道上,并且还都又高又怪的家伙,他们能玩到一起去,说起来本身就很奇怪:庄子是一贫如洗的穷人,惠施是君王的相,在魏国那可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庄子对乱世官场上的人和事几乎有“生理性”的反感和厌恶,惠施恰恰是魏国乃至国际政治舞台上卓有成就、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惠施在魏国的内政和外交方面都颇有建树,庄子却对当时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一概地很不以为然。

  一般的友谊产生于志同道合,而庄、惠的友谊却始终体现着志不同、道不合!

  有一个故事说:惠施在魏国为相期间,庄子曾去魏国的首都大梁拜访他。有人就提醒惠施说,庄子就要来了,他可能要取代你的权位。惠施听了很害怕,于是命人四处搜查,想抓住庄子并控制起来,或把他赶出魏国。后来庄子终于见到了惠施,他觉得这事儿很可笑,就说:“南方有种叫鹓鶵的鸟,长相类似于凤凰,它从南海飞到北海去。飞行过程中,不是梧桐树它不在上面歇脚,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有只猫头鹰刚好捡到一只已经腐烂的死老鼠,它担心天上飞过的鹓鶵会来跟它抢着吃,就伸着脖子仰头狂叫一声‘吓!’想把鹓鶵赶走。哥儿们,你现在是不是正死攥着手中的相位来吓唬我?你觉得我会眼馋你那只‘死老鼠’吗?荒唐!”

  还有一个《庄子》书中没有提到的故事说:也许是为了表示衣锦还乡吧,有一次惠施带着庞大的车队,前呼后拥,路过宋国的孟诸。恰好庄子正在那个地方,他看到惠施招摇过市、不可一世的气派,心里很是犯恶心,以致于连自己刚刚所钓的鱼都感觉有些多了,于是就把它们随手扔进了水中。关于这件事,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同志”评论说:庄子“对于富贵的洁癖似乎洁到连看都看不惯了”,他“确是做到了‘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从上面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和惠施不仅地位悬殊、思想各异,而且人生目标、性情喜好也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虽然是好朋友,却不可能是志同道合的所谓“道友”,而只是有机会就要斗斗嘴皮子的“辩友”,辩论的目的正是为了捍卫各自所坚持的“道”,即他们的思想和信仰。

  庄子和惠施辩论的问题很多,包括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怎样使用无用的东西,以及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什么是人性的迷失,等等。看他们的辩论,就像是看江湖中传说的两大高手过招,你一拳、我一脚,步步紧逼,闪转腾挪,或直指命门,或反戈一击,那真叫精彩!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次交锋,是庄、惠关于水中的鱼儿是否快乐,人是否能知道鱼儿快乐,以及怎样知道鱼儿快乐等问题的连续辩论,也就是最广为后世所知并津津乐道的所谓“濠梁之辩”。这些辩论涉及的具体问题和内容,我们留待后文细说。

  读者可能要问:辩论的结果,庄子和惠施到底谁赢了?如果只简单地看《庄子》书中的描述,似乎最后定胜负的那一招都是庄子出的,可见庄子的功力显然更胜一筹,他总能笑到最后;相反,惠施虽然常常率先出手,给庄子出难题,刁难他,是辩论的挑起者,但在辩论中他却不仅一直处于下风,并且还屡屡遭到庄子的嘲讽和棒喝,几个回合下来,他就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了。

  实际情况难道果真如此吗?我觉得不一定。因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对二人辩论过程的记述或追述,全部出自庄子门徒之手,其中潜在的立场倾向性(维护庄老师的尊严和形象)不言而喻。

  客观地说,从第三者或现代人的角度看,庄、惠的每一次辩论,结果都很难说谁输谁赢。多数情况下,两个人都只是分别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打了个平手,最后不是一方说服了另一方,而是仍然都顽固坚持着自己原先的观点。甚至,严格地说,在论辩的逻辑性上,庄子有时候反倒有些不如惠施缜密。例如,在关于鱼之乐的“濠梁之辩”中,庄子就有诡辩的嫌疑。

  可以想象,如果由惠施的门徒来记述的话,这些辩论或许就不再是每每以惠施的哑口无言来收尾了,而处于上风、终场前绝杀对手,因此笑到最后的,也可能就不是庄子了。

  现存《庄子》这部书,古代学者一般的看法是,其中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亲笔所写,集中且真实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原貌。而按照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的观点,这最精彩、最重要的七篇文章,很可能是庄子由于同惠施辩论,受到对方思想的“刺激”而写出的,或许径直就是庄子为了反对惠施的思想而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没有惠施以及他对庄子的屡屡刁难,也就没有《庄子》其书,以及思想家庄子其人了。

  庄子和惠施,他们两个志不同、道不合的高人,不见面则已,见了面就要“掐架”,这种情形正如《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那样,每次见面要是不过过招儿,不痛痛快快地掐一架,彼此都会觉得不过瘾,都觉得见面没意思,都不算是见了面。按说,庄、惠二人之间应当是相互恨得牙痒痒,属于水火不相容、有你无我的所谓敌对关系。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俩家伙“掐架”不仅掐上了瘾,掐出了思想的火花,而且居然还掐出了感情!

  惠施比庄子去世得早。有一次庄子路过惠施的墓地,颇有感慨地说:“自从老哥哥你走后,我就再也没有辩论的对手了,放眼当今的天下,遍地都是些‘臭棋篓子’!哪里还能找到像你那样的人,能和我过过招儿、说说话?所以我现在只有闭嘴了!”看到此处,我不由想起一件事:1949年起担任台湾大学校长的民国著名学者傅斯年,外号“傅大炮”,经常“炮声隆隆”,今天批这个、明天骂那个。他生前对胡适也曾多次公开“炮轰”,然而在他去世后,胡适却慨叹道:“过去只有一个人有资格骂我,他就是傅孟真(即傅斯年)。现在他走了,我连骂声也听不到了。”

  庄子对惠施、胡适对傅斯年的独特感情,知识分子中大概只有那些具有豪侠之气的高人才有吧。而庄子在惠施墓前的叹息,更是很有些“独孤求败”的味道。不过,其中流露出的显然不是敌手去世后,庄子独步江湖的释然、得意和傲气,而是他对惠施这个高手的尊重、推崇和思念,以及他失去这个朋友之后的孤独和伤感,虽然惠施活着的时候,两个人在思想上势不两立。

  反过来说,虽然惠施是大官、大名人,虽然他也曾害怕庄子取代他的相位,但对赤贫的庄子,他还是能够以朋友之道相待的。比如在庄子老婆去世这件事上,如果惠施把他和庄子之间的关系,仅仅当作是辩论对手之间的关系,或富人贵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我想他大概是不会亲自前往庄子家吊唁的吧!由此,惠施的吊唁当然也就不是当官的人对于穷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走访慰问,而是两个人格平等、彼此惺惺相惜的好朋友之间的人情往来。至于他对庄子鼓盆而歌的批评,也不太像是出自讲究治丧以哀的儒家人物的严厉训斥,而更像是好朋友之间的数落。

  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惠施提出过不少深刻的思想,但他的文章却一篇也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只有看《庄子》一书。因为,除了书中庄、惠的那些辩论可供参考外,该书的结尾处,还如实记载了惠施的部分思想主张。由于违反常识,这些主张都显得古里古怪,例如:有的东西没有厚度,但却有千里之大;天和地一样低,高山和水泽一样平;今天去越国,但昨天却已经到达了;天下的中央在燕国的北方、越国的南方;等等。惠施的这些思想主张,除了《庄子》一书,其他的先秦典籍一概没有具体记述。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庄子》书中的记述,惠施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哲学思想,后人根本无从直接了解。

  从这个角度说,惠施真得要感谢庄子或庄子的弟子,他甚至还欠了庄子师徒一个“大人情”呢!

  来源:读书雅集 学衡

  2017年8月31日更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爱您!

 

 

 

 

 

  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韩非子的话点明人因为爱惜,才会“啬”,才会节俭,而要“啬”就要少消耗,不奢侈。“啬”这个原则,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做人要“啬”,学道的人,修道的人,都要记得“啬”。以“啬”的原则来治人事天,才能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以“啬”治人事天

 

 

 

  中国的道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伟大的中华文化的支柱之一,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道教作为道家文化的载体,作为道家文化的传承者,近二千年来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演绎出这块土地上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其思想价值也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同,《道德经》遂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被翻译成许许多多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乃至于个人生活的种种,其思想资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道衲以为,当今世界最迫切的应该重视《道德经》中的“啬”字。

  “啬”这个字,现代汉语中使用得不多,凡使用“啬”都当作“吝啬”来解释,就是小气、一毛不拔的意思,上海人的方言称作“刮皮”,因此,“啬”当然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习性。

  但是,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太上就主张“啬”,提倡“啬”。《道德经》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太上这段话的意义是很明确的。“啬”是治理国家、服务人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因为能够“啬”,才可以管理国家,才可以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高度。

  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个“啬”字呢?历代注家都将“啬”字解释为“节俭”,而节俭是因为“爱惜”。《韩非子》的《解老》篇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韩非子的话点明人因为爱惜,才会“啬”,才会节俭,而要“啬”就要少消耗,不奢侈。“啬”这个原则,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做人要“啬”,学道的人,修道的人,都要记得“啬”。以“啬”的原则来治人事天,才能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做人要“啬”。宋代高道白玉蟾的《道法九要》中的第一“要”,就是“立身”。到得这个世界来走一遭,第一位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要“立身”,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爱人民、爱祖国、爱世界、爱自然界、爱宇宙,做对于人民、祖国、世界和自然界有用的事情,行善积德,生活朴素低调。不管你有多大的财富,也不管你手中有多大的权势,你都要认识到个人的生命有限,财富应该为众生所用,权势的瞬息万变。做人如果能够这样,这就是“啬”。

  修道要“啬”。经过二十年来的恢复和开放,各地道教宫观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自给自养,并且有了不同程度的积蓄。于是,有的宫观想把宫观搞大,有的则想装修辉煌,有的则想让内部设施比较现代化,有的则想改善道士的生活。各地有各地的理由,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你的位置也要摆正。这个位置就是修道、学道。一切都要从弘道的需要出发。用车是为了交通方便,用手机是为了联络方便,而不是去赶时髦,去攀比。

  二十多年来,道衲十分欣喜地看到中国道教出现了百年未遇的黄金时节。这个黄金时节的标志,应该就是一批青年道士的培养成功。道教的传承和道家文化的弘扬,归根结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道士来完成。青年道士要成为一个道风正、道心坚、道术精、道戒严的修道者,也就要“啬”,要真正热爱道,热爱其他修道和弘道的人,热爱天下的众生,遵守规戒,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道家文化和道教传承的事业。

  治国要“啬”。中国正在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各个方面、各个地方都在飞速的发展。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多少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国富民强”,现在终于成为现实,逐渐显露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个人的眼前。道衲深知为十三亿人的大家庭当家,难矣哉!中华土地上每天的事情,岂止是千机万机。因此各行各业、各地各人都要遵循一个“啬”来办事。因为能够“啬”,就不会追求挥霍奢侈、腐败浪费,就不会漠视众生疾苦、草菅人命,就不会不顾后代、破坏山河,就不会浮夸不实、愚弄上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爱国爱民就要节俭。

  问世要“啬”。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其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的和平路线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韬光养晦”就是“啬”,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节俭自己的锋芒,积累自己的力量,就是“重积德”,创造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国际环境。我们要记住邓小平说过的话,“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这个思想现在人们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现在还很穷,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国家。问题是将来我们发展了,搞不搞霸权主义。朋友们,你们都比我年轻,你们是可以看到的,到那个时候,如果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实行霸权主义,仍然属于第三世界”。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二十年来,我们正是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样埋头苦干了,才取得了成绩。

  吝啬是中国人鄙视的坏习气,但是,“啬”是一种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个人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也是道家和道教向人类提供的得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思想宝贝。道衲写这样几句,以供参加世界《道德经》论坛的各路贤德们辨正。

文章来源:天下式

2017年9月14日更新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卑,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道生于安静 

  老子说:“守静笃。” 意思是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笃”是极度、极点的意思。 

  我们的智慧、道德,都从清净、宁静的心自然流露出来。每天吵吵闹闹,每天心浮气躁,不可能开智慧。 

  《庄子》中有一个削刻木头做鐻(古代的一种乐器)的高人,技艺已经进入“道”的境界了,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 而他做鐻的方法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斋以静心”,就是斋戒以静养心思。 

  《庄子》中还讲了一个“呆若木鸡”的故事,训练斗鸡四十天,直到它对别的斗鸡毫无反应,“望之,似木鸡矣”,这时别的斗鸡对它望风而逃。

  德生于谦卑 

  《周易》:“谦,德之柄也。” 谦卑礼让。这个人德行越来越高,心量越来越大。 

  谦卑就是对万事万物持怀有一颗敬畏的心,这份敬畏是源自于敬重。 总是欢欢喜喜、快乐无忧,总是平易近人,对人恭敬,没有一点骄慢之心,这种人是“至德”之人,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品德他做不出来。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就成为一个人修养高低的体现,随时给人一个台阶,随时保持谦虚的风范,必定拥有智慧,必定会有很多朋友。 

  谦卑的人都遵循一种与人为善的规则,向来不愿意与狂妄的人相为谋,也不愿以自我取辱的方式去还击。 谦卑为人,低调做事,善心常在,必能获得丰厚回报;洞察人世,广泛吸纳,剖析自己,直面人生,必开启智慧。 

  福生于清俭 

  一个人的福气,从廉洁、清廉、节俭来的。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

  浮躁之气源于心,沉于脾。欲修其身需养其性,宁心以清气。 不被物累,不需求人,精神安逸;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清俭之人最富贵。 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交游,寡过息劳;俭于嗜欲,优游自得,自然有福。 

  东汉名臣杨震,非常清廉。有人在夜里给他送金子,杨震拒绝,那人说:“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正色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杨震给后代树立了很好的家风,后来他以及儿子、孙子、曾孙,四代人都做了皇帝的老师,四代三公,福报是极大的,所以说“福生于清俭”。

  命生于和畅 

  清代名医张培仁在《妙香堂丛话》中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充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善养喜欢神’。” 

  一个人能不能长寿,看他心态是否平和通畅。 

  怀揣一颗平常心,对于一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这不仅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涵着养生长寿奥秘。 心态平和也意味着有好的人缘,常和人沟通交流,有助于舒缓寂寞空虚。 

  百岁人瑞都是只知欢喜而不知忧恼,心常欢喜,五脏六腑都安泰自得,长瘤结石的机会就少;心地和悦,没有争竞心,情绪不大起大落,吃东西香甜,睡觉魂清梦安,哪能不长寿?

文章来源:品读时刻

2017年7月9日更新

 

 

 

 

人的灵性能量如何在瞬间开启!

 

 

  一

  科学早已揭示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万物的本质就是能量。

  可以肯定的指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是能量或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显然,看得见的事物和看不见的事物,都是能量。听得见的语言和听不见的语言,都是能量。能够理解的思维和不能理解的思维,都是能量。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能量。一切实体的物质和非实体的事物,一切可知的存在和不可知的存在,一切可见的现象和不可见的现象,一切能够观测到的运动和无法观测到的运动,都是能量。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世界、宇宙。

  二

  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的能量,不曾创造,也不曾灭;不会生,也不会灭;不曾增加,也不曾减少;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能量只会变化。能量永远存在着,不停的变化着,以多种方式传播着。

  那么,能量存在、运行、传播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呢?是振动。

  科学家发现,物质颗粒振动是物质世界中的绝对真理。振动论,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是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存在状态和相互作用的基本依据。

  人类已经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该物质的基本颗粒组成。所有的基本颗粒和各种破碎的碎块,都是永恒的处于一种振动状态。所有的能量交换都是由宏观物体的接触、碰撞和微观颗粒的振动、碰撞来完成的。自然界所有的各种现象和科学家的理化试验结果,都无法逃脱这一规律的制约。

  三

  现代科学还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能量体。那么,我们的生命中包含哪些类型的能量呢?

  概括的讲,生命能量包括有形的物质能量和无形的意识能量与灵性能量。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无形能量比有形能量更加具有威力,更加具有高层次的力量和功能。

  那么,人的生命能量具体是以哪些形式存在呢?

  很显然,从生命本身存在的层次和构成角度看,生命能量存在于生命的上述6大层面之中。也就是说,生命的每一个层面都对应着不同特性的能量。生命在每一个层面的活动都对应着相应能量的运化。进一步高度概括,生命能量是以身、心、灵三个大层次的能量形式存在的。

  四

  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经知道,身体内部的有形能量——即物质能量的传递,是从分子到分子的、从细胞到细胞的。速率是每一秒钟约1cm。 而且,每一次传递都有明显的损耗。

  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意识能量(心念能量)的传递,是以信息传递形式完成的,是可以超越空间限制的。其速率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光速,即达到或超过每一秒钟300000km。而且,每一次传递都可能几乎没有损耗。

  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威廉·提勒博士(William Tiller, Ph. D.)在其研究著作《科学与人类的转化》一书中得出这样的科学结论:“信息和意识的能量,可以直接影响并改变物质的状态。”“信息和意识的能量,可以穿越空间范畴,可以超过光速。”

  量子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告诉我们,灵性能量的传递,是以生命之最高智慧——宇宙智慧形式完成的。其速率是可以远远超过光速的,即每一秒钟大大超过300000km。并且,在每一次传递中可以丝毫没有损耗。

  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告诉我们,无形生命能量的层次和量级,可以远远高于有形生命能量,可以穿越时空界限,可以穿透一切物质。

  五

  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程度的驾驭无形生命能量的能力。无形生命能量遵循着我们多数人并不熟悉的规律和法则。然而,无形生命能量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和影响。

  例如,前两年杭州“最美妈妈”的事迹获得了无数人的赞誉和敬佩。后来,有人根据“最美妈妈”冲过去救孩子的距离,利用物理学的方法计算了一下,惊奇的发现,她当时奔跑的速度明显超过了世界短跑冠军的冲刺速度!其实,这是人的某种无形能量被打开的结果。类似的神奇案例在古今中外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都是人的灵性能量在瞬间开启的现象。

  大部分生命能量的形态,我们难以感知的原因,是我们的身体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打开对应的接收器。道家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无形生命能量的层次和量级,并帮助人逐渐提高驾驭无形生命能量的能力。

 

注:决定能量状况的却是‘’心理讯息‘’。理~气~象。(讯息~能量~物质现象。)

  文章来源:玄门道学

  2017年7月9日更新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精足以鹿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

  气足以乌龟为代表,乌龟整年不吃仍可生存。

  神足以鹤为代表,鹤飞千里后,只稍为一休息又可翱翔千里。

  鹿因精足,所以从幼鹿到成鹿样貌都很年轻可爱。

  乌龟因气足,生命力特强,所以为长寿之表征。

  鹤自古至今似乎不曾有人发现其尸体,故有「千年龟,万年鹤」之一说。

  鹿、乌龟、鹤这三种动物都不是肉食动物,所以欲求长生,仍须以蔬菜为主。

  天地万物都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本能,就是「必须传宗接代」的潜能!譬如一棵竹子面临枯死之前,才大量开花,以求后代延续。

  人类和所有动植物也都一样有这种本能,所以当人纵欲过度,极易耗尽生命,走入死亡之路。

  道医认为,人有「三宝」,即精、气、神。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那么,道医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 ● ●

  一、何为精气神?

  1. 精

  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温补肾经首选道家九蒸九晒黑芝麻丸。

  2. 气

  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提气可以适当修炼站桩、太极。

  3. 神

  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 ● ●

  二、如何养足精气神?

  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精满、气足、神旺,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

  总之,养足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

  财色名食睡,道家称为五欲,实际上也与五行五脏相对应:

  财为金应肺;

  色为水五脏应肾;

  虚名为火五脏应心;

  食为土五脏应脾;

  睡为木五脏应肝。

  在五欲之中,以色、食、睡最难去除,佛道都有相应超越的方法和境界。

  古代道家说:精足不思淫,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的过程。

  1. 精足不思淫

  对应的是道家百日筑基之初始修补阶段,酒色财气四关度越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

  2. 炁足不思食

  对应道家炼精化炁即道家百日筑基之中高级阶段,终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相沟通的通道,所谓「采气」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效果,古代也有辟谷、食气之说。仔细分析,一般食物也对应胃脾功能,黄帝内经认为对应于天干戊和己,二土成圭,当与中宫土位之勾连密切相关。

  3. 神足不思睡

  古人称为「斩睡魔」,在道家对应炼炁还神的过程,这一个过程若修得好,可以夜不倒单(不睡眠)。实际上这与炁归脏腑、入中脉造成中脉的通透有关,一般人只能炁走十二正经,则有子午流注的规律,也必然会有特定时辰炁的胜衰,造成一天内人心理和生理的节律,睡眠也由此原因导致,当炁入中脉之时,全身脏腑经脉之炁都比较充足,则不受节律造成的炁脉盛衰约束,也就可以不用睡觉而不受其约束。

  一般来说,筑基补漏初级阶段完成方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才能炼精化炁;炼精化炁完成方能炁足不思食,不思食方能炼炁化神;炼炁化神完成方能神足不思睡,不思睡方能炼神还虚。

文章来源:三和道长

2017年12月11日更新

 

 

 

 

 

物质是能量也是念头

 

  现代物理学有一个最伟大的发现,那就是“物质就是能量”。这也是爱因斯坦对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他向我们揭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所形成,不管是石头、木头、桌椅,你、我,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由能量所形成。

  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并非真实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才是真实的存在。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看到房屋、墙壁、身体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纯粹的能量,由于电子的移动速度非常快,以致我们的肉眼看不出来,因而认为它们是一个实体。

  物理学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质的本质,当他们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他们简直无法相信,在物质的里面竟然什么都没有,物质的本质并非物质,而是能量。你的身体看起来好像是由固体物质所构成,而这些固体物质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但根据量子物理学,每一个原子的内部有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以闪电般的速度穿梭在这些空间中的次原子,其实是一束束振动的能量。这些能量并不是随便任意振动,振动其实就是携带讯息,整个讯息场会把讯息传送到宇宙量子场创造物质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实相。

  爱丁顿(Eddington)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即说:“我们总是认为物质是东西,但现在它不是东西了;现在,物质比起东西而言更像是念头。”

  念头,没错,物质是来自念头,是来自我们的思想。如果不是先有飞机的念头,科技是无法创造出飞机的;如果不是先有写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也不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如果你剖析一张画,你会发现它是由画布和一些颜料所组成,但一幅画之所以变成美丽的图画,并非来自画布和颜料等物质的总合,它是来自绘者,是来自绘图者的念头。如果没有那个想法,也就不可能有那幅画。

  把一块方糖放在瓦斯上燃烧,只会产生火光、热和油腻的碳块,可是如果把它吃进肚子,却能创造出许多事物,为什么?是的,是因为思想,思想把糖所提供的能量变成了梵谷的名画、台北的一零一大楼、肖邦的《波兰舞曲》和米尔顿的叙事诗《失乐园》,这些都是思想的结果;思想创造物质,这本书的写作也是来自思想,也是来自一个念头,至于对于你有什么影响,也要看你的思想。

  你生活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来自思想,以及你思想所创造的结果。你的肉体、骨头与肌肉可被还原为百分之七十的水份以及没有多大价值的化学物质。然而,你的思想却使你成为你!

  一念一世界

  我们的每个思想和意念都负荷着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些能量会透过各种形式实践自己。你的思想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你的思想能让你陷入痛苦,也能让你离苦得乐。思想创造出善与恶、美与丑、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天堂与地狱……你生命经验的种种,通通都是你的思想所创造的。

  所谓一念一世界。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我们外在所看到的一切,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呈现。英国诗人米尔顿在《失乐园》有句名言:“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间;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念头,你的任何起心动念都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现代物理学家说在微小的原子里存有巨大的能量。原子是这么的小,小到连显微镜都看不到,它只是一个推论,但它却改变了整个世界,日本长崎、广岛就是被原子能量所摧毁的。正如同原子能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你的思想能量也是一样,相似的能量会吸引相似的能量,形成类似的“能量团”。当这些类似的“团”在宇宙中彼此穿梭、碰触,慢慢的聚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物质,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这即是思想形成物质的原理。

  每一个思想,即使只是小小的念头,也会变成一个东西,而每一样东西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个想法,也只是来自一个小小的念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

  不要轻忽你的恶念,说:“我只是无聊乱想,我只是说说而已,我想应该没什么关系。”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火花,也可能烧掉整座森林。不要小看你的善念,说:“那只是一件小事,不算什么。”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可以注满整个大池子。人们为善、为恶,都在一念之间,变好、变坏,其实就在一个小小的念头上。

  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都会烧掉像山那么高的干草堆;不要忽视小善,以为它们没有什么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可以注满大容器。

  生活是由小事所组成的,没什么大事,但小事累积起来就成了大事。单单一个小小的善念也许看起来没什么,但光是那个念头即是大大的福报。单单一个小小的动作也许看起来没什么,但光是那个行动即是大大的善行。

  思想具有能量,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所以语言具有很强振波。当我们说一些不中听、不吉祥的话时,常会听到人们说:“快闭上你的乌鸦嘴!”因为当负能量的语言一出,你已经在发出振波,更明白说,你是在吸引同频道的事件上门,这也就是为什么乌鸦嘴会特别灵验。

  尤其是忿怒和怨恨时所说的话,那些话都带有很强的能量,再透过负向的振波,结果往往让人意想不到。你一定也听说过,某些人因为一时气愤,说出了重话,后来真的发生严重的后果。这种事情在医院的急诊室履见不鲜,比方夫妻吵架,然后妻子气愤的对先生骂道:“你去死啦!”结果先生真的就死了;父亲气呼呼地对孩子叫骂着:“有本事你就永远不要回来!”结果孩子真的因为一场意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有人或许会问:“我只是说说而已,又不是真的,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你最近身体的那些异常现象很像是癌症,你会怎么样?也许他也只是说说而已,但他的话对你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我们来看一下老吴的真实故事。几个星期来,老吴感到胸部不适、咳嗽,而且有点呼吸困难,吃药也无多大改变,随即住进大医院接受检查。结果诊断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恶性肿瘤,医师预测他只剩下一、两个月的寿命。这个悲惨、可怕、难以接受的坏消息,震撼了老吴和他的家人。得到癌症两天后,老吴便开始恶化。他感到非常虚弱,体重迅速下降。他开始无法离床,家人都认为,能够度过这个星期已属幸运。没想到医院打来一通电话。一个带着歉意的声音告诉老吴的太太,老吴根本没得到癌症!那个很窘的声音解释说,是医院报告弄混了。获知实情之后,老吴在二十四小时内立即离床。他的食欲恢复,疼痛也消失,而且行动自如。他的衰弱完全不见,留下的只是刚开始的症状:咳嗽与呼吸困难。

  你说“我只是说说而已”,就像说“我只是放颗炸弹而已”一样。你说有没有关系?言语甚至比真实的情况影响更大。

  言语的力量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埃默森曾经说过:“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足见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备了创造和毁损的能力。诗人安琪洛(Maya Angelou)也谈到过言语的力量。她说,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她相信,身边的言辞会渗透我们的生命。

  语言就是发出声音,这声音一天少说也要讲上几百句到几千句,不知不觉地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心态和命运。

  有些人喜欢骂人,或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可没想到,听到的都是他自己。骂人的声音就像魔音一样,听得最多的人,伤得也最深。当口出恶言成为习惯后,经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继夜的聆听、灌输,久而久之,这种语言就成了心田的种子,早晚会给自己创造恶运的果实。

  所以,我们说任何话都要心存善意,而在措词用字上面也不要太重。我们谈吐时所用的字眼直接明确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一般人处理情绪的中心是右脑,语言中心在左脑。当右脑认知一个负面的情绪时,会越过并底体传递到语言中心,说出相应的字。同样的,当我们左脑在接收到负面的字眼时,也会传到右脑,反应相应的情绪。所以,你选择用什么字眼来表达就相当的重要。比方,如果有人触怒了你,你可以用“困扰”或“遗憾”的字眼来取代“气愤”或“忿怒”,想想看,当你改以“遗憾”二字时,你还会火冒三丈吗?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九月霜。言语看似简单,但影响却相当深远。我们每个人都是魔法师,可以用言语对别人下咒,也可以用咒语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你所下的每个咒语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身上,因为咒语是发自于你,你就是整个振波的中心,不是吗?

  每个念头就像一颗种籽一样,在种籽里面,你无法看到大树,但只要你播下种籽,并持续浇水灌溉,种籽自然会把自己所需的东西,吸引到身边来,而成长茁壮。

文章来源:灵性觉醒

2017年8月7日更新

 

 

 

 

道医角度看生死,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

 

 

  一、道医的阴与阳

  道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生和死在道医上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为什么道医诊病的时候啥都问?问那些问题有什么意义?

  道医说,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先天之阳这是一股决定人的寿命多少的阳气。从小孩阶段,先天之阳最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小孩子最喜欢活动,而且眼睛非常明亮,很有神采,这些都是阳气足的体现。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阳气在给予生命动力的同时,还担负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身体免受外邪侵入。但是小孩子阳气足这个论断似乎与小孩子经常发烧感冒这个事实不相符。

  二、幼年、青年、中年、老年

  1、为什么小孩子经常发烧感冒

  这个我们要这么看,一方面,小孩子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体内能容纳的阳气较少,先天之阳就如同木柴点燃的火焰,但火焰较少如果加上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或者长期间暴露在风寒或者风热很重的地方,邪气就容易打破这火焰,进入皮肤腠理,导致小孩子感冒发烧。

  另一方面,其实小孩子发烧时一件好事,小孩子发烧证明孩子阳气足,现在很多大人想发烧都烧不起来,结果一去体检,却很多其他疾病,而且都很严重的疾病,这就是身体阳气不足,无法发烧,连外邪入侵都无法用高烧抵抗的后果。并且,通过多次的感冒发烧,孩子会激发体内阳气更加充盈,从而起到增强防御力的作用。

  2、为什么青少年通宵玩游戏看小说都不累?

  到青年时期,体内先天之阳的柴火烧得正旺,而后天脾胃发育良好,从食物中汲取的后天之阳也非常充盈,所以体内阳气充盈,很多中老年人都很怀念自己的青年时期,因为在青年时期精力充沛,不怕苦,不怕累,不像老年那样,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

  为什么说青春期和童年是人生的最好时期,因为那是人的精神最为充沛,体力也最为充沛,其实,人内心深处是怕累,恐惧疲倦的,所以很多人在疲倦时喝咖啡提神,在累时打打游戏,看看小说,希望得到刺激而重新焕发出精神。有很大一部分人,沉迷小说、游戏,不是其中的情节,而是那种聚精会神的时刻。所以,青春期和童年的美好,是以强大的身体为基础的,它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最好的两个时期。而这两个时期,阳气的充盈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癌症高发为什么是在中年?

  到了中年时期,身体阳气开始由盛转衰,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人,阳气衰落更快,到了这时候,很少人感冒后会发烧,这是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阳气烧起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身体变好,因为正是这个时期,很多大病在酝酿,或者已经生成,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还有一些风湿,类风湿,和骨头的疾病,最重要的癌症在这个年龄也是高发的,这就是阳气失去保卫作用后,身体已经无力抵抗病邪,病邪逐在身体积累,所以有些人一年到晚都没有病,就是经常容易累,结果几年后检查出来的都是一些大病或者慢性病。

  当然,生病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大病只会在这个阶段,在任何阶段都会,只是这个阶段和老年阶段比较容易,也不是任何人都会生病,有很多人很注意自己的身体,劳逸结合,把身体的阳气保存得很好,就不会生病,即使生病也不是什么大病。

  4、老人,为什么就特别容易病?

  到了老年时期,阳气进一步衰退,所以老年人特别容易生病,而且很多老人家都有很多慢性病,不仅如此,很多老人家还会感觉容易累,气短,不欲动等情况,到了冬天就四肢发冷,有时甚至冷到不能入睡,盖多少张被子都无补于事。

  这就说明老人家体内的阳气已经很衰弱了,再加上病邪侵入体内,一直和体内的阳气做斗争,使得体内阳气越来越少,而在外面表现出阴盛阳衰的症状,因为阴主静,所以人会不欲动,阴为寒,所以人会感到寒冷,阴寒过甚,还会凝结血液,变成血瘀证,诱发心脏方面病变,也会造成失眠。

  三、为什么中国民间把人的寿命称为阳寿

  当人体的阳气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人的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弱,神气越来越差,所以中医看病首先看神,如果看到病人神已经失了,就知道病非常不好治,当最后一丝阳气消耗完的时候,就是生命结束之时,中国古代有言:“纯阳为仙,纯阴为鬼。”中医说阳化气,阴成形,阳是人生的动力,是能量,而阴是物质,所以人死后,神没有了,人也不会动了,只剩下一副身体,也就是只剩下阴了,再触摸一下那些身体,都是寒冷的,没有温度的,这就是没有阳气的表现。所以中国民间把人的寿命称为阳寿。

  当然,上述是根据人生老病死的过程分析,其实人生还有很多意外,很多特殊的情况,使得人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另外,我们所说的小孩子是先天阳气最足,是纯阳之体,只是说他潜藏的阳气最足,那些阳气是没有燃烧的木柴,并不是他体内的阳气。很多医家曾经就是因为只是看到这句纯阳之体,没有经过详细的辩证,脉症互参,就断定孩子阳气充足,属于纯阳无阴,因此大量使用阴寒之药,滋阴泄阳,戕害小孩。小孩子也有阴阳,由于还是稚阴稚阳,阳又主外,而且很多感冒,一般小孩感冒初起的时候都是感受风寒,伤了阳气,而不是什么热毒。

  四、回光返照到底是怎么回事?

  向大家解释一下回光返照的原理,当一个人在重病期间,必定会有气短,不欲食,少言,呼吸急促,经常昏睡,形寒肢冷等类似情况,这是真阳衰微,体内阴寒极盛,这时真阳发现周围太冷了,呆不下去了,于是,就想走了。

  真阳走有几个渠道,真阳在肾中,欲走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当真阳向上,人就会突然变得有精神,有力气了,因为真阳是先天之阳,当先天之阳走到心的部位时,就好像突然有很多阳气注入,所以人就有一种突然变好的感觉,一种感到所有事情一下子清晰了,身体变得有力气了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然而,当真阳走到心的位置,形成这种回光返照时已经很难救了,真阳会一路向上,从人的七窍之一逃掉。

  文章来源:道教知道

  2017年8月11日更新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教授上海首讲:

当人类用人工智能决定跟谁结婚……

 

 

  自古从皇帝到平民,人人终有一死;而未来,死亡依赖于高科技,或由贫富条件来决定,从而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议。

  细细想来,今天的你我,与石器时代的人,并没有本质的生物学区别;然而,今后不长的时间内,人类将突破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以及进化史的漫长速率,造就最重要的产品——那就是,自己。

  “我们可以有6条手臂,甚至更多,”《人类简史》及《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表示,有些手臂,可以不由自己大脑,而由人工智能来控制。今天下午,在以“主动进化”为主题的“造就未来大会”上,这位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首次来沪发表演讲,一言惊四座。

   3种方法,智人会被新人类取代吗?

  人可以停止河流吗?于是,我们修建了水坝,控制河水流逝的速度。然而,我们似乎还无法停止时间的河流。

  当一只蚊子在你的耳畔萦绕,你可以消灭它,用物理手段甚至更多生化手段。然而,当有一个想法也在夜间萦绕着你,你可能就无法消灭它了。

  赫拉利认为,事实上,几万年来,智人以及它的后代改变的只是外部世界,几乎没有改变自身的内部世界,改变肢体、头脑和心智。“而不远的将来,人类将实现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新的人类塑造出新的本身,可以取代进化论的结果,也不是上帝决定的这样或那样。”

  在赫拉利看来,3种改变人类的方法正齐头并进。

  其一,是生物工程。可以说,从智人到今人,只不过是DNA层面很小的改变,大脑内部结构有所不同。但人类不愿等待,希望加速改变,自我升级,就像“升级智能手机和电脑一样”。比如,荧光水母中的某个基因,可以植入兔子使其变成荧光兔子,理论上也可以发展出“荧光人”,带点科学与艺术的创造。

  这第一个其实也是最为保守的做法。第二个方法激进一点——生命再造,有机与无机结合,不再受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有机生命体。那就是仿生的手脚甚至眼睛等器官,与生命体的结合。赫拉利演示了真实的图片:两名残疾人的手臂变为机械手,并且完全受其思维控制。

  “这同样像我们换手机,隔几年就可以换一次手臂,”赫拉利说,这些手臂比有机体的手臂更有力、更灵活,适应不同的工作,而且可以同时拥有更多的手臂——比如半机械人,8条手臂,有的手臂可以带在身上,有的呆在旅馆,受控地洗衣做饭。

  第三种方法则最激进,突破有机生命的限制,形成完全非有机的生命形态。因为之前有机体的人脑还是控制中心,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取代它,控制无机或有机的身体。这是“地球上40亿年来生命进化的全新阶段”。

  不必害怕人工智能,但要害怕什么?

  自我高速进化带来的革命,将是冲出地球。万物生灵用了亿万年发展出在地球上的生存能力,而无法再用如此的时间发展出在另一星球的生存能力。“下一个世纪去不同星球探索,就不一定由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来完成。”

  人工智能取代大脑,是不是令人生畏?根据赫拉利所持的观点,“大可不必”。因为,科幻作品常常混淆“智能”与“意识”,但真实情况完全不同——人工智能有“智能”,但不一定有“意识”。在虚构创作中,机器人爱上科学家,或者科学家爱上机器人,之后还少不了引来一场杀戮。

  但目前,并没有证据和理由来假设人工智能具备意识。在他眼中,“大树”和“蘑菇”也拥有一定智能,比如有些植物可以防虫甚至捕虫,但没有人这样哺乳动物的意识,“人工智能有点像智能蘑菇”。这不是也不能是技术决定论,不需要害怕甚至恐惧,也无法停止技术进步和发展。

  然而,人类有必要害怕另一些改变。

  人类要死,在不同人看来,这是上帝或宇宙的定律。但有了一系列技术革命,包括生物工程、半有机半无机生命体,乃至等值于人脑智能的人工智能等,人类将运用所有的技术去克服老去和死亡。事实上,赫拉利举例,谷歌已经成立了分公司,专门用以此类研发,可以说将来人的命运可能掌握在工程师手里。

  “死亡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科技将重新定义死亡,这只是暂未被解决的技术性问题。”赫拉利表示,死亡原本是人类最为平等的生命状态,但可能变为有条件的死亡,甚至是不平等的死亡。他表示,自古从皇帝到平民,人人终有一死;而未来,死亡依赖于高科技,或由贫富条件来决定,从而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议。

  超人化,我们会更幸福吗?

  在赫拉利充满科技哲学的视角下,人类社会真正出现的“危险”是超人化。也就是说,凡人升级为超人,甚至人神。

  与之对应的,则是出于技术条件差异,出现巨大的新“无用阶级”。他们可能不具备经济价值,也缺乏政治权力,比不过人工智能的人,譬如司机开车不如无人驾驶,甚至医生、教师也比不过人工智能。

  人类多种能力正在流失,其未来将由人工智能以及各种算法掌握权力甚至势力,不需要人类控制。赫拉利以找路为例,从前我们必须有方向感,在太阳星辰下知道往左走还是往右走;而今,有了智能手机,从卫星定位到地图导航,指路权转让给手机。“这还只是小小的人类权力,二三十年后机器可能会为人类作出更多重大选择,包括去哪里上大学,甚至和谁结婚,都可以搜索匹配。”

  那么,看似“无用”的几十亿人怎么办?“2050年劳动力市场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等到三四十年以后。”赫拉利甚至说,当前我们的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最安全的方式是教会他们一辈子保持应变力,非常灵活且可持续地学习,单学一门技艺可能无法适应未来世界,可能面临失业而遭到淘汰。

  在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结合之后,又一个命题已浮现。那就是生存与发展等权力和满足感、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赫拉利犀利地指出,人类擅长积累权力,却不擅长将权力转化为幸福。按照外部世界的进化速度,人类的幸福感可以比石器时代大几千倍,但事实绝非如此。

  “期待得到满足,才是幸福感。”这位以色列人说,期望值太高,渴求也更多,于是无法满足。“最后,人即使有了神一般的权力,但依然不满。”他希望,人类运用技术可以打造不同以往的人类社会,让新技术尽可能地供人平等享有,而不是少数人的生命专利。

(部分图文转自上观新闻)

文章来源:上海青联

2017年7月10日更新

 

 

 

 

冯仑:有信仰的人不焦虑

 

  人的焦虑一般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跟钱有关,另一方面跟钱无关。人会在不确定性因素特别多的情况下,因为无法快速判断,而陷入一种心理焦虑。

  人有很多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六欲,却没有人特地提到过焦虑,这说明在情绪中,焦虑属于持续性很长的慢性病。想要解决焦虑,我们得先找到不焦虑的人,再看我们跟他的差距在哪里。

  我们眼中最不焦虑的人,就是那些看上去很厉害的人。他们看上去不焦虑,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和他的焦虑不同,他们的能力,足够轻松解决我们的焦虑。

▲《遇见你之前》|大家各有焦虑,只是彼此都不能体会

  我接触的所有公司老板,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公司成立了快三十年的老板,其实非常焦虑。他们最焦虑的事就是企业转型。

  转型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也有很多不确定性:转不转,朝哪转,怎么转,跟谁合作能让转型更顺。我们不知道转型能不能成不成功,它的成功几率甚至可能比当年创办公司的成功概率还小。

  想要不焦虑,最方便的选择就是卖掉公司。但卖掉公司后,钱一多就得理财,外汇可能还会贬值,人就又焦虑了。

▲《亚瑟》|有钱人的烦恼也并不少

  有没有完全不焦虑的人呢?还是有的,比如有信仰的人。你去寺庙就会发现,师傅们都不焦虑。

  我前两天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个村里的寡妇生了一个孩子,她很害怕,就把孩子放到了寺庙门口。师傅把孩子抚养长大,很多年以后,这个寡妇准备把孩子领走。她感谢师傅为了抚养孩子,多年来承担着骂名——大家都骂师傅,身为出家人竟然偷人。

  结果和尚说道:「你不用感谢我,我没有任何损失,因为我一出家就已经断了是非,他们说是什么都跟我无关。我还要感谢你,给了我一次考验的机会。」

  价值观,轻的叫鸡汤,其次是意识形态,最重的叫宗教,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解决人们的烦恼。

▲有信仰的的人,可以轻松化解烦恼

  宗教很有意思,基督教跟伊斯兰教是一神教,解决了人跟神的关系。你用不着焦虑,因为无论你是富贵荣华、高官厚禄还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都是神赐予的。这两大宗教让神来决定一切,减少了自己的很多烦恼。

  大家知道,宗教的教育体系很厉害,穆斯林生下来就是穆斯林,生活方式跟教育是统一的。穆斯林一辈子念一本书,一天复习五次,把观念植入你的内心——你的一切都归于上天。基督教可以半途加入,生活当中有一半和教义重叠,还有一部分不重叠,一辈子念一本书,一个礼拜念一次,它的影响力相对弱一点。

  所有这些宗教都有共同性——有一个一神教的造物主。人和神之间有媒介,有培训地点:教堂和清真寺。里边有老师,比如牧师,不停地培训你。经过这个强大的培训系统,所有人会自然接受一切结果,安心做自己的事,也不觉得纠结和焦虑。

▲宗教让所有人自然接受一切结果,安心做自己的事

  至于佛教,什么时候参加都可以,在哪参加都行,生活方式跟信教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佛教不是一神教,它是一个没有神的教。

  佛教的最高境界,即「佛是智慧」,修行是解决自己的智慧问题,让自己成佛就是更有智慧。而且佛教有四大宗派,又有一百二十多个法门,它是有一百二十多个路径,使你变成有智慧的人。

   人一辈子操心三件事,第一件事情叫钱的多少,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挣多少钱。第二件事情是苦乐,不知道自己会经历多少痛苦和幸福,比如说你结几回婚,爱几个人,喜怒哀乐悲恐惊,这些情绪快乐与痛苦你都没法预见。

  第三件事情叫生死,不知道自己最终以什么方式结束生命。是车祸,是癌症,是上吊,还是被杀掉?

  普通人总是觉得苦就是苦,乐就是乐,所以要趋利避害。钱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一定要多挣,一旦少了就不开心。另外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总比死了好。佛教也永远在跟你讲这三件事,可是它用等号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生等于死,苦等于乐,多等于少。

▲佛教平和、化万物为虚无,告诉你放下欲念,也无需纠结生死与苦乐

  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可以根据睁开眼睛时候的睫毛角度区分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地区的华人。

  大陆人的睫毛是 180 度,就是直眉瞪眼,眼睛瞪的很大,睫毛往上挑,眼里赤裸裸地充满了欲望,绝不动摇。大陆人是最焦虑,因为大陆只有两亿人信三大宗教,还有九千万党员,他们算是有信仰,剩下 11 亿人都没信仰——11 亿人都为人生这三组矛盾在发愁。

  香港人的睫毛角度比大陆人小 15 度,他们的法律很严格,做事儿前要先看看周围有没有警察,或是会不会犯法。

  台湾人的睫毛角度比香港人还要小 15 度,台湾很有意思,按照面积和人口算,当地的庙宇密度是最高的。台湾人的心中有信仰,所以大家到台湾,会发现他们每天都很开心,说话口音软软的。就算是发火的时候,他们也就最多说一句:「你想怎样?」

   而新加坡人的睫毛角度要再放下 15 度,他们就这么低眉顺眼,不敢抬头看人。

▲电影《志明与春娇》的故事就是在香港严格禁烟的环境下发生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四个地区的华人,他们的焦虑很不一样,而且他们的焦虑程度和他们解决这三组矛盾的方法有关。

  你一旦有了这种价值观,就再也不烦恼了。生等于死,死也是生,你们也不要悲伤。钱丢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安知非福?

  今天天气很热,刚好考验一下我的心智,我接受了这么多的紫外线,也许还能消毒呢,懂得苦就是乐,人生一下就霍然变得释然了。这样想开了之后,你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文章来源:冯仑风马牛

2017年7月10日更新

 

 

 

 

习近平的生日怎么过的?

 

 

6月15日是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的64岁生日,

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

衷心祝福我们的伟大领袖生日快乐!

  一次采访时,习近平自己披露,他履新厦门副市长那天,正好是他32岁的生日。他的生日是哪天呢?小编给出的答案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或者说:公历6月15日,双子座)。理由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端午节过生日

  凤凰卫视2010年6月16日《华闻大直播》节目播出“闾丘露薇:老挝举行午宴为习近平庆祝生日”,提到“昨天是习近平的生日,所以在今天的中午,在老挝政府、老挝领导人为习近平一行所举行欢迎午宴上,老挝政府准备了一个大蛋糕……习近平觉得也非常的巧,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就是端午节,而今天正好是中国的这样一个端午节。”(1953年6月15日为端午节)

 2013年6月15日,韩国媒体转引朝鲜媒体报道说,金正恩祝习近平60岁生日快乐。而6月13日,台湾的吴伯雄也祝福习近平刚过的60岁生日(当年6月12日为端午节五月初五)。

  祝福别国领导人生日

  作为繁忙的政治家,不难理解,习近平的生日不少时候是在工作中度过,并常收到各国各地的祝福。习近平人情味浓,对于别人的生日,他很重视。今年早些时间,习近平还曾分别电贺朴槿惠62岁生日以及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90岁生日,等等。

  习仲勋给习近平过生日 

  《习仲勋忘年交讲述习家感人父子情》一文作者杨屏,在《快乐老人报》2013年3月18日撰文,提到一个细节:

  1976年6月某日晚上8点多,我在拖拉机厂家属区的家中吃完饭后回南村,途中拐到了习老爷子的住处……我进他家门,习老爷子反常地低头坐在八仙桌的旁边,没有看我,也没有打招呼。桌子上摆了一碟油炸花生米,一个杯子,一瓶白酒。当我仔细看他的脸,一下子傻了:老爷子一脸泪痕!老爷子没等我问他怎么回事,吩咐我去厨房拿个杯子来跟他一起喝酒。

  我问他为什么喝酒?就在这一瞬间,老爷子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他缓了好长时间,说出的话很慢,而且泣不成声:“今天是你近平哥哥的生日,你来陪我喝点酒,给他过个生日。”说话间,泪珠顺着他的脸颊滴落在桌子上。

  给88岁父亲生日写拜寿信

  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寿宴,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他祝寿,这也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唯独缺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作为一省之长,他实在是公务繁忙,难以脱身,于是抱愧地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这封信既充满了对父亲的生日的真心祝福,也有不能亲临父亲身旁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信仰与追求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将父亲的好作风、好家风世代相传,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投身于人民的坚定决心。

  敬爱的爸爸:

  今天是您的88周岁生日,中国人将之称为米寿。若按旧历虚两岁的话,又是您90岁大寿。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喜日子。昨晚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既为庆祝您的生日而激动,又因未能前往祝寿而感到遗憾和自责。

  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48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亲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我从您身上要继承和学习的高尚品质很多,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一是学您做人。爸爸年高德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我党同志、党外人士的尊敬。这主要是您为人坦诚忠厚、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宽宏大度。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且要求我也这样做。我已把您的教诲牢记在心,身体力行。

  二是学您做事。爸爸自少年就投身革命,几十年来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辈与您相比,实觉汗颜。特别是您对自己的革命业绩视如过眼烟云,从不居功,从不张扬,更值得我辈学习和效仿。

  三是学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爸爸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四是学您的赤子情怀。爸爸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热爱中国人民,热爱革命战友,热爱家乡父老,热爱您的父母、妻子、儿女。您自己博大的爱,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五是学您的俭朴生活。爸爸平生一贯崇尚节俭,有时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您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样的好家风我辈将世代相传。

  此时此刻,百感交集,书不尽言,上述几点,不能表达我的心情于万一。我衷心遥祝尊敬的爸爸健康长寿,幸福愉快!

  儿近平叩首

  二〇〇一年十月十五日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封信,对了解革命家庭特别是父亲对习近平的影响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本文来源:网络转载

  2017年6月17日更新

 

 

 

 

 

当代名士的纸上雅集 ——谁堂和小莲池以及他的朋友圈

 

 

谁堂:吴汥涌,湖南湘乡人。字子羕,号湜厂、廋斋、荷塘,别署植蒲仙馆、古雪斋、古璜楼、竹香室、小莲池馆等。西泠印社社员。

谁堂“法相”

  那日在听云山房吃茶,主人与我谈及谁堂,让我很是意外,大抵是缘于最近风靡朋友圈的“小莲池”,因为小莲池的缘故,有不少客人来询购类似的英石。一方小莲池,在谁堂手里,已然跻身于当代名石之列了。

小莲池

小莲池

小莲池造像 吴香洲画

  谁堂多雅事,玩的东西都颇具古风。譬如菖蒲,讲究的是品种,修剪养护,各种打理,在品种之外,又讲究植蒲之盆,有定制的,也有天然的石头,尤多方搜购古董菖蒲盆。再则便是搭配诸般文玩,做成案头清供,最是入画。把一株草养得极具灵性,这便是谁堂的手段。还把居室命名为“植蒲仙馆”,如此这般,玩得甚是欢喜。这种玩儿,却不小心成了谁堂的符号之一,大凡谈及菖蒲的,都免不了提及谁堂,这是连谁堂始料不及的。

古砖上的菖蒲 谁堂植

  在朋友翼庐的眼里,谁堂是一个“隐者”,“为金石刻画能为之事,养草木,蓄菖蒲,有龟曳尾,芸园三亩,长衫晚照,怡然自得,隐乎隐乎?吾不知其于市间所乐者何”(《小莲池记》)。谁堂喜欢英石,由来已久,植蒲仙馆里的藏石,这些年来收集了十数品,没有刻意的做一个藏石家,只是偶尔遇着喜欢的,索价适合,便收了回去。某日,谁堂在袖云山馆处,相中了一方英石,石头尚未上手,已然欢喜不已。后来闲谈中,谁堂兄说及其中的小插曲,原来在看到这方英石的数日之前,已买了一块有小池的灵璧石,当时即寻思着取名“小莲池”,收到后发现其型并不合意,正懊恼要辜负这嘉名了,没两天便恰好看到袖云山馆的这块英石,倒是着实为这冥冥之中的天意吃了一惊!适观塘兄过访,即聊起了这块“小莲池”,观塘兄有一段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八月朔,予过岭南,忽忆不见吾谁堂兄几二年矣。遂驱车往虎门,坐植蒲仙馆,煎茶论艺,不觉移晷。兄谓晨起买一石于英州,尚未邮至。及予回皖,方以图见示,即此小莲池,惜未能手自摩挲,一睹真容也”。

小莲池造像 蒙竹盦画

  待小莲池寄了回来,谁堂在朋友圈一经发布,见者无不叹为精妙,精妙的除了石头本身,还有谁堂写的一篇文字《小莲池》:

  “乙未八月之朔,英州石贾黄氏持一石来售,髙广约半尺,质黝润,间白筋,而厥形甚奇,底平置座,上则数峰特起作三围合抱之势,耸峙嵚崎,复岫回峦,视之如莲初绽,竟得黄山莲花峰之仿佛。其右尤为峭拔,体昂而畧作俯侧,有数千仞之象。左峯壁立,自巅及麓有一白筋曲折贯通,则悬泉也,磈磈触激之声如闻在耳。昔人谓石为山骨,泉又为石骨,此当更得谓之骨矣。后峯稍矮,有小窦嵌空,其形非圆而有白筋萦绕之,则浮云緾绵,繊阿隐现。石中凹陷作小池状,可容水半 杯,池底高下如岻屿,近前卷石底以为岸,髙仅寸余,亦突怒参差。

  黄氏索价八百金,予旋即收归囊中。忆陶庵有庞公池夜船看月之兴,自忖于此小池植绿萍十数点,则莲叶田田矣。当拏一小舟,盘桓其中,悄悄冥冥,月淡香清,闲剥莲子而啖之,亦是几案间卧逰快事也。噫嘻!“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又岂陶庵独言哉?

  峰作莲状,小池复植萍为莲,遂以“小莲池”字之。 ”

小莲池记 陈檀溪书

  文字质朴可诵,深具明人小品文风致,置之《陶庵梦忆》亦不逊色。英石作为文房清供,历来为文人所喜爱,东坡过英州,曾见一石曰“九华”,因南迁心情z低落,未及时纳入囊中,北召时又路过英州,再寻“九华”而未得,颇多怅惘,因此又作诗以纪。米芾曾任英州含匡县令,在任期间,亦与英石结下深厚的缘分。石头的玩赏,其实更多在于玩赏的人,物以人传,到底是玩物的归结之处吧。

小莲池造像 怀一画

  小莲池的图片配上文字,更显鲜活,观感更为形象。谁堂更是以“小莲池馆”为新添斋号,以志其事。朋友们对此不吝赞美之词。嘉兴的吴香洲先生率先为小莲池造像,信手描摹一纸赠与谁堂。后又精心作一长卷,并填《绕池游》词一阕题谁堂小莲池山子:

  幻云凝巘,耸峙嵚空灵透。谁折取,青莲一枝秀。寒潭洗钵,惊起鱼龙轻咒。碧苍连岫。惹人也瘦。烟霞满袖。梦断潇湘时候。闲情讬,分朱布银籀。幽窗蒲茂。汲引甘醇微漱。醉月诗冷,倚筇漫叩。

小莲池造像 李云雷画

小莲池造像 吕三画

  此风既开,朋友们自是踊跃参与。大理的蒙竹盦、北京的怀一、广州的梁礼堂、常州的许俊华、南通的杨懒翁、杭州的李云雷、自贡的吕三等先生先后为小莲池写照,每个画家眼中的小莲池,各具特色,堪称佳制。礼堂在绘图之余,还连夜赶制了《鹧鸪天》一曲相赠:

  凿破鸿朦照夜青,只堪拳石侣孤檠。虎门浪卷三千尺,谁与中宵侧耳听?

  求险绝,复衡平,胸中块磊比嶒崚。吴生自有当风带,想象莲讴日夜声。

 

小莲池造像 梁礼堂画

  那天谁堂理发,却一个不小心把自己给“剃度”了,便顺势着了长衫,端坐藤椅之上,小莲池在侧,摄影一帧,题为《谁堂先生得小莲池图》,俨然一高僧模样,发于微信朋友圈。免胄堂评论说:这样不好,影响以后辨别年份。梁礼堂则说:标题错了,应该是曹洞第三十七世上谁下堂大和尚得石法相。这帮朋友们真是玩开了。岭南的谷潜堂遂直接为谁堂题了斋号:小莲池馆,并集唐人句以贺“新馆落成”:

别馆春还淑气催。(李文水)

东溟方士问蓬莱。(李君虞)

莲池旧是无波水,(元微之)

逐我殷勤万里来。(白乐天)!

 

小莲池馆 谷卿题

 

小莲池馆主人小像 周幼鹤画 高得之题

  谁堂兄拟将各家的“小莲池”写照裱为手卷,广邀题咏。考虑到参与者众,届时可能分装两卷。先请鲁九喜先生以旧纸题了引首,天发神谶碑的篆体写的“小莲池”三字。又请周幼鹤先生和杨无非女史专门依那一帧“得石法相”各画了一张写真,趁得之高翔先生回国之际,请他用玉筯篆题了“小莲池馆主人小像”。还请中华书局容斋徐俊先生题了“眠云跋石”的签条,计划装于各家题跋之前。此等好玩之事,诗人朋友们也都陆续应邀参与进来。计有吴香洲、梁礼堂、陈檀溪、陈浩星、朱蕉庐、王玉吅、熊长云、谷潜堂、朱简寂、焦豚父、严大可、范白、石砚汀、张今声、毕多闻、何家干、春在君、李吉人、许昉溪、袁适楼、江维、朱募沉、金翔、李子苍、蔡卫东、李怡斋、沐书生、李崑堂等等(诗作附后)。作跋文的朋友还有孙翼庐、谭观塘、梅淇园、徐右卿、赵朴庐、宋玖安、林靖凯、戴东轩、丁筱盦等先生。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小莲池作了各种描摹,一时间,小莲池被赋予了更多的故事,文化内涵陡增。

 

小莲池 鲁九喜题

 

小莲池馆主人小像 杨无非画 高得之题

  谁堂说,自己是一个很宅的人,朋友都分布在大江南北,许多是素未谋面的,却因了信息时代的便利,成全了这一次的“纸上雅集”,让大家齐聚于手卷,效仿古人的风雅,想必参与的朋友们也上十分的乐意的。谁堂还说,卷子拖尾部分还可以留出更多的空处,留待以后有缘的朋友继续参与这次雅集。

 

小莲池造像 杨懒翁画

 

诸家题咏手迹1

 

诸家题咏手迹2

  一段时间里,谁堂的小莲池刷爆了屏。不久,谁堂又有了新的发现:

  “孤山西泠印社有池曰‘莲池’。曩昔丁丙丁仁拟仿白居易于洛阳寓前池中泛舟宴宾客事,于柏堂前掘地灌水,虽不足以泛舟饮酒,植荷养鱼亦多情趣,即名之‘小莲池’,亦名、‘小方壶’。一九五三年曾被填埋,印社八十周年庆时得以复掘疏浚,并添假山一峰。予隶籍西泠,亦数过孤山,于此池并无多留意。得‘小莲池’山子后十数日,竟获知与此池同名,岂宿世奇缘耶? ”后来谁堂又告知, 在佛教中,“莲池”谓极乐净土,有“七宝莲池”之说,明代还有高僧世称“莲池大师”的,而“小莲池”英石很像佛教手印中的“虚空藏手印”,石头大有灵性,叫“小莲池”就真是对了。

  这样的“宿世奇缘”,真是奇妙。又为小莲池增添了依托,谁堂多雅事,确是令人倾羡。

 

小莲池造像 碧云楼画

  事已至此,已是一段佳话,让朋友们感到意外的是,谁堂又为参与这次纸上雅集的朋友们每人治了一方印,然后准备做一原钤印谱,书名题为《木瓜集》,他说:“朋友们赠我以琼琚,我以木瓜回之,不敢云报的。”

  谁堂的雅谊,真是让人感念。以木瓜为题,大概是意在“永以为好”吧。

 

木瓜集 谁堂题

 

徐容斋题字

 

谁堂治印

 

附录:诸家题小莲池(以收稿先后为序,尚有部分题跋待补录)

荷垞 吴香洲 词一阕

  调寄《绕池游》题谁堂小莲池山子,幻云凝巘,耸峙嵚空灵透。谁折取,青莲一枝秀。寒潭洗钵,惊起鱼龙轻咒。碧苍连岫。惹人也瘦。 烟霞满袖。梦断潇湘时候。闲情讬,分朱布银籀。幽窗蒲茂。汲引甘醇微漱。醉月诗冷,倚筇漫叩。

 

礼堂 梁基永 词一阕

鹧鸪天

凿破鸿朦照夜青,只堪拳石侣孤檠。

虎门浪卷三千尺,谁与中宵侧耳听?

求险绝,复衡平,胸中块磊比嶒崚。

吴生自有当风带,想象莲讴日夜声。

 

山居 陈檀溪 诗三首

题谁堂小莲池

浮岚片石势参差,海岳天风今始知。

赢得五湖秋色老,挂帆直到小莲池。

 

拜石千秋数米颠,持山夜半归臞仙。

拏舟且待陶庵月,计日挥杯趁一编。(谁堂又号植蒲仙馆)

 

宗风深秀嗣阿谁,意惬龙泓事可为。

想象絶溜千仞上,香清月淡见奇姿。(小莲池自巅及麓有悬泉)

 

陈浩星 词一阕

鹧鸪天

梦绕湖山又几重,寰中大块物能容。

忽雷叱起池中月,荡出琅嬛第一峰。

嶒崚傲,邈苍穹,拏云心事系东风。

此生愿寄韩山石,待语桑畴旷望中。

 

蕉庐 朱昌元 诗一首

题谁堂兄“小莲池”

处士岭南为客,朝朝遥望西湖。

偶得莲池虽小,须弥芥子何殊?

湘乡谁堂我兄得英石一拳,嵚岑埼礒,其险势不减泰崋。山脚又有水凼一,遂名之曰“小莲池”。兄又先后得嘉禾吴香洲众先生为图,吟坛友朋诗词题咏者伙矣。某不敏,成六言截句一,以为兄得小莲池之写照也。曩者,西泠前贤于湖上孤山掘有小莲池一,而今谁堂我兄隶籍西泠,此真堪为百年艺坛一段佳话也。乙未中秋龙眠山樵叶红蕉时客海昌,明日将倚装归里矣。

 

玉吅 王家葵 诗一首

齐己上人诗“加添双石笋,映带小莲池”。谁堂兄得文石一枚,即以小莲池为名,邀诸贤图绘,杂缀唐句为赞语:

莫辞云水入庐峰(李群玉《劝人庐山读书》),

见说心闲胜远公(赵嘏《寄浔阳赵校书》)。

片石孤峰窥色相(李颀《题璇公山池》),

空中真色不玲珑(贯休《道情偈》)。

莲池旧是无波水(元稹《寻西明寺僧不在》),

仿佛直与桃源通(何敬《题吉州龙溪》)。

陶冶性灵在底物(杜甫《解闷》),

感知大造竟无穷(刘耕《和主司王起》)。

忽睹良工施绘事(权德舆《桃源篇》),

将示人间造化工(吴融《桃花》)。

 

潜堂 谷卿 集句一首

集唐人句

别馆春还淑气催。(李文水)

东溟方士问蓬莱。(李君虞)

莲池旧是无波水,(元微之)

逐我殷勤万里来。(白乐天)!

又诗四首

枉费花工着意催,一畦疏绿隐蒿莱。

谁人翻向群峰路,晓色当从天上来。

 

返照重城暮色催,云中想见小蓬莱。

同称别圃新花木,早晚双飞池上来。

 

登临且莫遣诗催,红叶纷纷蔽草莱。

秋水一泓常见底,不曾春尽不归来。

 

夕宿龙池禁漏催,定从此路入蓬莱。

安禅岂问荒三径,或可重阳更一来。

 

豚父 焦磊 词一阕

浪淘沙

尘外辟青冥,寒彻金精,千峰翠巘碧苔生。绿遍池塘人寂寂,胜有浮苹。

蒲涧洗龙泓,翰逸神清,兴亡几见小莲瀛。一壑烟霞浑似梦,梦到西泠。

 

严大可 词一阕

湘云望可极,缥缈仙槎游不得。葩苑独除帝力,尚玉髓可湌,金英能索。俱忘白隙,悟往来,遗世皆客。知曾几,海桑尽换,嶪岌起颜色。空寂,障笼青壁,有鹤氅、虚玄漫织。依犹隐隐葛迹,澣耳莲池,憩足桐陌。石蒲传消息,道搁案、今年最碧。逍遥似,清秋芸馆,对曲几侧。

 

南山 范白 词一阕

河满子

消受最深寂静,可人石亦无言。便是相逢千载后,至今心绪泠然。领略旧时月色,分明山外之山。 风在长襟袖里,潇湘梦忆谁边?客子光阴应不负,有情刀下流年。他日移家归去,小莲池畔呼船。

 

砚汀 石燕婷 诗一首

东官吴谁堂先生所藏英石"小莲池",近日风靡朋友圈,小莲池出自吾乡,不可无诗:

闻说先生耽石癖,千金来买我家山。

殷勤聘得小莲住,泊向珠江尽客船。

 

张今声 诗二首

一石堂堂千载存,蘬肰鲁殿独称尊。

莲池果是应无小,底事铺陈赞平原。

 

心会谁堂解育才,小莲池馆手亲开。

一拳古石移将厺,偕作他山攻玉来。

 

何家干 诗一首

乱峰出云覆苍苔,女娲补余落尘埃。

坐对真成被石恼,开窗直见虎门开。

 

昉溪 许宏泉 诗一首

谁堂得一石,状若莲花开。

中涵潭浮碧,造化育灵胎。

群峰列金掌,幽光自徘徊。

云巢有高寄,芥子纳蓬莱。

 

默甫 李吉人 诗一首

小莲池上莲花峰,莲花峰下莲花红。

曾经五岳山无数,最爱一拳小玲珑。

 

适楼 袁金锐 诗一首

一拳瘦石接蓬瀛,坦荡嶒嵘险复平。

崩浪惊雷无可奈,天然心底妙莲生。

 

听指斋 江维 诗一首

题谁堂先生新得小莲池

湘乡多佳士,爱石属吴公。

金石能刻画,植蒲复移峰。

新来得山子,自彼海岳宫。

巉岈自奇状,峥嵘实天功。

匪拟南唐宝,玉笋溜淙淙。

南雁过此止,断云一声钟。

池馆居其下,寄鹤在其中。

春泉引鹿迹,紫崖接仙踪。

炉烧方坛顶,渔樵圆窦逢。

烟霞兴立璧,石矶钓垂虹。

莲开如来幻,品夸濂溪翁。

兰桡秋水泠,采采戏塘东。

松荫初过雨,嗒然漫倚筇。

呼童供试墨,诗味晚来浓。

蟾蜍滴沥小,梦里泻如泷。

或疑洞庭水,犹挟故山风。

 

朱募沉 词一阕

湘乡吴谁堂兄得英石山子“小莲池”一,得吴香洲诸先生为之写照,且广邀友朋为之题咏,友人蕉庐要为同赋,因成此解以呈二兄。

翠澜壑谷。甚倚莲趁盖,逃秦花屋。不系木兰,尽泛湘江饮醅绿。心境而今笑老,输玉局、行香词馥①。恁妒尔,辗转浮生,重买九华玉②。

幽独。夜静穆。怅兀坐妙高,镜月空逐。怎都赋与,铺地繁红旧情目。应有当年素约,犹自种、寒梅疏竹。正梦引、烟水路,乱云未卜。

 

① 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②九华玉:盖山谷《追和东坡壶中九华并序》云,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东坡先生名曰壶中九华,并为作诗。后八年,自海外归,过湖口,石已为好事者所取,乃和前篇以为笑。山谷后有句:“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

 

沐书生 杜鹏飞 词四阕

谒金门

谁堂兄植蒲仙馆新置英石山子一拳,名之曰小莲池,广邀香洲、怀一、玉吅、礼堂、云雷、谷卿诸师友写照赋诗,余亦忝列被邀,因应命赋此:

石不语。剔透玲珑如许。一握莲池拥翠宇。朝云生暮雨。仙馆谁家妙笔。勾起幽怀吟绪。恨不悬靴归钩起。闲歌陶令句。

 

拥翠宇。迭嶂层峦无语。两岸杂花埋客履。仙家何处遇?妙手丹青玉露。点化顽石生趣。归棹莲池烟共雨。扁舟摇曳去。

 

埋客履。溪水涧花深处。点染秋山凋碧树。桃源寻未遇。生就灵姿秀骨。看透凡尘迷雾。阅尽千峰心倦旅。莲池风下煦。

 

凋碧树。更有落红无数。坐忘群山人不语。痴看秋叶舞。本是补天剩物,坠入几尘何故。已倦繁华寒替暑。小莲池且驻。

 

鱼斋 金翔 词四阕

浣溪沙

迷漏素尘第几秋,今宵惊梦莫言愁。玲珑一握洗尘忧。

涧底清潭能揽月,胸中幽壑可藏舟。仙馆夜色蕴风流。

 

奇气江山幻化时,缤纷花雨尽如诗。微澜香雾漾莲池。

几许清怀超物外,三更炉火煮愁思。临窗依旧月如痴。

 

石性如如累我痴,嵚崎历落寄遐思。九华雪浪几曾时。

岁久尤存心隽远,夜深无忘梦依迟。亦真亦幻总难知。

 

尤物玲珑供案台,浮岚暖翠万千开。夜深摹作笔如钗。

梦里尚依来或去。酒中堪忘乐和哀。晨晖一枕到堂阶。

 

怡斋 李华敏 诗一首

半尺幽奇作洞天,小莲池上小田田。

此间自是清凉境,偶忘尘襟便是仙。

 

子苍 李赟 诗一首

集句

晚来风若半池明,(陆龟蒙)

数叶田田贴小钱。(僧居简)

几许诗笺与图画,(朱淑真)

中间放过小莲船。(葛长庚)

 

蔡卫东 诗一首

谁堂兄近得英州佳石,石名小莲池。南北友朋或以丹青写状,或以歌诗为贺,一时雅集也。余不能画,复不能诗,勉作此以进。

万仞森森李唐山,下贮一泓高士泉。

奕棋仙人寻不见,问津渔夫失桃源。

隐者白云迷行迹,越女红袖湿采莲。

人间此境已觉奇,况是形诸片石间。

潇湘吴子号谁堂,持刀锲石名印坛。

生平有癖不同俗,好恶略似宋米颠。

迩来忽得英州石,刀石齐掷叹奇缘。

天下尤物当共赏,飞檄江湖邀诗篇。

长缣短册顿充箧,谁堂友朋何虑千。

我不能诗胡为此,承平雅集相与欢。

谁堂视此定失笑,万勿侧之友朋间。

 

崑堂 李莹波 诗一首

小山重迭似青莲,但坐莲中望远天。

忽对泉鸣惊梦醒,书斋即是水云边。

 

翼庐 孙海鹏 文

小莲池记

  山林之爱,人咸有之,山者足可吟啸,林者足可徘徊,泉之喷薄跌宕,石之嶙峋嵯峨,文士之幽怨雅逸皆寓其间也。山林之不可得,尤公和之与叔夜之不可见也,公和居百仞之岩,抚一弦之琴,日诵周易而不辍,栖息林间,恒止于山。叔夜访之不遇,所谓啸歌伤怀,独寤无言者,憾事是也。所憾者何?独山林之爱为憾事乎?山林固不可得,虽得之而不以其心护持者,真憾事也。自五柳而降,文士多隐逸乎市,心远地偏,性澹且悠。谓谁大隐,隐乎市者也,是为城市山林。今有隐者号谁堂,湘人居虎门,为金石刻画能为之事,养草木,蓄菖蒲,有龟曳尾,芸园三亩,长衫晚照,怡然自得,隐乎隐乎?吾不知其于市间所乐者何。隐者尝得一拳之石,周遭山陵起伏,万笏插云,状若芰荷,怀中隐一池,蓄水如镜,故谓之小莲池。余谓隐者之小莲池,乃子陵之富春,公和之苏门,山林渺远亦咫尺间耳。乙未中秋翼庐孙海鹏于连湾白云莲花山中时倚装将发台北外双溪。

 

臞生 谭然 文

  八月朔,予过岭南,忽忆不见吾谁堂兄几二年矣。遂驱车往虎门,坐植蒲仙馆,煎茶论艺,不觉移晷。兄谓晨起买一石于英州,尚未邮至。及予回皖,方以图见示,即此小莲池,惜未能手自摩挲,一睹真容也。谁堂著文纪事,复绘其貌,又延诸公题咏,俨然牛腰大卷矣。今寄纸索跋,予不能诗,又不能文,略述与此石之因缘聊以塞责,望谁堂勿怪我之不恭而期他年早日再会,揖拜此石也。乙未重阳后一日邻苏室雨窗灯下坐听秋声渐来,观塘谭然。

 

淇园 梅松 文

  林泉高致,乃人情之所愿也,故郭淳夫有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之云。谁堂兄得奇石一尊,状若莲花,故名曰小莲池。高不盈尺,虽不能傲啸其间,然虚庭宴坐,足以幽对终日,愉愉然不知天地之大万物之累,况乎名利之场宠辱之心耶?岁次乙未桂月,故鄣淇园拜题。

 

静甫 宋玖安 文

  湘乡吴谁堂先生,今之雅人韵士,金石铁笔之余供石搴花,犹是前代吐属。顷得英石山子,其状甚奇,纵阔半尺许,三面如环峰特立,高者嵚崟,若削立百仞,洼者成池,一泓如鉴,谓之夺造化工也。复植莲萍其间,乃以“小莲池”名之。及仆见之,自谓已病石癖,必当谢袍笏,一日看百回也欤!然生无济胜具,对之案几,遐想恍觉亦足慰烟霞之疾。不徒摩舟荡楫,冥蒙烟际,仰眺诸峰,循观胜境,且当呼米老遥酹之也。

  先生得“小莲池”,葆而爱之,延群士题咏图状,煌煌一时之盛。仆既受命,谨书数语为志,且以胜缘证之。

 

右卿 徐祯良 文

跋小莲池

  吾与谁堂相亲知己,艺事交游,同为往来。闲时花草养心,喜以雅室布置、器具陈设为乐,皆互为用心,勉力考究,非为附庸,实欲承古贤之斯文也!

  兄近得一英石山子,越拳大小,峻势峭拔,峰峦变化,状如莲花,下有凹池一涡,可蓄水植萍,天工造化也!兄名之曰“小莲池”,并拟文以纪,公诸微信,群士赞叹。嘉兴吴香洲先生见之,当即以笔墨写真,填词题咏,微风吹皱春水,四海之士竞相唱和,传神写照,诚一时佳话也!

  兄赏石玩石之乐有年,斋中所藏佳石已有可观,不无铭品,独以此石最得垂怜,获此风雅,岂非物之幸耶!

  吾时往来兄之斋馆,历见此中因缘,得览众家妙墨题咏,同为欢喜,缀此数语,以示后之览者。乙未九秋 节盦右卿于邻竹草堂

 

朴庐 赵胥 文

  赏石文化可溯自六朝,至臻于唐宋之世。徽宗一朝曾以全国之力大兴花石纲,并筑艮岳奇观。然此时仍多留于园林庭院之经营,自米元章拜石称友之后,历代文人广为追摹。遂由庭院多移至案几之上。诚如季黄先生所谓之台景也。大凡得佳品者尝以诗文图画记之,以表珍爱。谁堂吾兄精于金石书画,乃事辈中之翘楚也,多有过从,获益良多。吾兄近得英石,属小莲池一座,三面环抱,中现一池,呈福山寿海之状,诚难得之妙物也。英石者多传为英德所出,因其为水侵熔岩而成,故皱面多纹,透而玲珑,瘦而耸削呈嶙峋之态。历代如吴越绉云峰,东坡仇池石皆为名品。小莲池亦列于其中也。吾兄既得佳石,又请怀一、香洲、竹盦、礼堂诸兄作图题咏,复得诸先进题跋,或诗或文,相得益彰,真快事也。爰缀数语于后,以志钦羡之情耳。乙未仲秋吉辰时居五台山真容寺,弟赵胥敬题。

(来自硯汀)

 

 

 

 

 

 

1908年的真实敦煌莫高窟

 

  这组图片来自《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敦煌石窟),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编著。全书共六卷,收录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所拍摄:莫高窟外景、洞窟(约一百八十二窟)彩塑、壁画等照片。就敦煌石窟而言,最早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当属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

  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他们来到莫高窟以后,进行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作。从伯希和考察团拍摄到今天已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百年当中,由于自然、历史以及人为的关系,洞窟已经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时完好的彩塑壁画,到了今天早已不存,但却在伯希和图录中意外得到保留,弥足珍贵。

文章来源: 艺术台

 2018年3月5日更新

 

 



  林家樂的易學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叔本华

我的生命不结出美善的果子,谁赞赏我都没意义。假如我的生命结出很多美善的果子,谁批评我也没意义。
—— 约翰·班扬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