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易學 > 林家乐心中的《易学》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林家乐的《图解》
林家乐的《一直播》
林家乐心中的《易学》
林家乐对潘峙钢《治国感慨》的回应
【手绘】从零维到十维空间
生命的能量来自极致的清静
易学故事
易海拾贝(一)
易海拾贝(二)
易海拾贝(三)
易海拾贝(四)
易海拾贝(五)
易海拾贝(六)
 

林家乐心中的《易学》

 

  林家乐心中的《易》?

  易,示现人类生命的——未生、出生、成长、管理、病、老、死、再生——《生命学与生命管理学》。

  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历史的变迁情况和规律……

  易,是在探索、体察、涵养、讨论、切中、踏实、记录、描绘……‘’人应该怎么活着才对?‘’(个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易,是在觉悟 ‘’宇宙众生的起訖真相‘’!包括天文、地理和曆法的洞察与精算、生命存在规律和方法的辩别、分析、理解、感知、归纳、预测、图像、推演、建议……

 

原始伏羲太極圖

  此圖中間的“空白圓圈”是“不易”, 圓圈外圍的“黑白陰陽”是“變易”,能夠“整體的通透理解運用”是“簡易”。

  《易》藏“不易”、“變易”、“簡易”三義。三“易”合為一《易》。

  明朝來知德說:“此圣人作易之原也。”

  宋代張載說:“《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者,諸子之陋也。”又謂“神無方而《易》無體,”“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故孔子慨嘆:“仁者見之以為仁,智者見之以為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矣。”

 

 

 

 《易经》道理的基本要点

 

 

  《易经》有三个基本的要点:

  一、变易:《易》所说明的宇宙事物,是必变的,也就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但这个变,是渐变而不是突变,《易》是否定突变的,因为一切突变的事情,实际上,内部的变化已由来久矣。

  二、不易:在一切的必变之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在西方的宗教呼之为上帝,佛教称之为佛,老子无以名之称它为道,也有人叫它为“一团漆黑”。不论其名如何,所代表的是不变的本体。

  三、简易:《易》是归纳法,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易经》有几个要点——变易、不易、交易、简易。所谓“不易”,有个东西是不变的,永远不生不死,根本的东西没有变过。“变易”就是变易生死,会变化的,宇宙万有一切现象有生有灭,随时变化,没有不变的东西。男女感情,父子感情,一定会变的,不变就不叫做感情了。“交易”就是变易中有交变,交叉的,感应的;这个交变感应,在梵文里就叫瑜伽,互相感应,相对应的变。“简易”,一切复杂的变化是由简易来的。只懂复杂,不懂简易;或者只懂简易,不懂复杂,都不通的。变易、交易、简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一个不变的,就是不易。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经》的道理,过去有所谓三易,就是交易、变易、简易。后来有人加上“不易”,宇宙万物有一个不变的理,就是不易。实际上,《易经》的道理是“交易”、“变易”。一切的变化都是从交互中来的,变化之中有交互,交互之中有变化,从变化交互中看到万物的复杂性。到了二十世纪的今天,宇宙中有很多的变化,我们现在还摸不清楚;还有人类的历史文化,无论是东方、西方,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究竟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到现在还没有办法知道。科学家、哲学家搞了几千年,谁也弄不清楚。

  《易经》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是“变易”。变易的道理你懂了以后,就知道“交易”才是万物发生的来源,非常简单;等于中国的禅宗,一悟便什么都懂了。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是因为《易经》最高深的地方非常简单,非常简单大家才容易了解,才能够实行。所以古人就那么简单地画了八个卦,万事万物便都在其中了,用不着思想逻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因为易知,大家才喜欢,像吃饭,大家都知道,因为容易嘛!大家才有兴趣,有了兴趣去做,便会有成就。

  “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可久就是永久的历史价值。大家读历史,历史上那么多皇帝,大家所知道的名字有几个?最多不过十五个。那么多的名将,大家能叫出几个名字?那么多贤相,大家能叫出几个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功业不能垂之永久。但是,如果我们一提孙悟空,谁都知道;一提关公,大家也知道;现在一贯道很流行,济公活佛,也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为什么?这就是孔子说的,“有亲则可久”,可大可久,才能获得万世的尊崇。你有功名地位,两三年以后,这个人是谁,大家都不知道了,因为他没有可久可大的功业,没有这个“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的贡献,所以很快就被遗忘了。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经》的学问一点也不高深,因为它平凡,天地间万物万有的道理便都包藏在里边了。“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个法则,把所有一切应用物理的法则,一切人类的规则,统统都包括在内了。

  ——《易经系传别讲》

文章来源: 南懷瑾先生 南師如是說

 

林家乐的易学观点与南老师不约而同。 请点击本网站首页第七栏目«人类生命学与生命管理学»,整个栏目似乎都在体现"易"的实相。

 

林家乐:

  仁,孔子向老子問“仁”,真義在哪里?在於孔子不能夠確定一個人與這一個人和他以外的所有的人及所有的物之間“活著的感覺”分辨之正確定義。老子的學問最重要的是《生命學與生命管理學》(易学),天命所限,人道發展至春秋時期“中原必須斷道”,老子受上天差遣必須把這個唯一真實正確的人類《生命學與生命管理學》轉移到西域去傳播;中原已被規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所傳播的學問就只能是《社會管理學》,老子的《生命學與生命管理學》的實質實際的傳播就在中原消失了!

   達摩尊者是為什麼來中國的?

  他就是為提點什麼才是生命(众生)“本源”而來的。

  生命“本源”的知識為什麼要由西域人來提點?

   因為“本源”的知識是中國的老子傳達給“西域”的;因為“時侯”到了,像老子一样,該由“得道的達摩把道(易学)歸還中國了”。

   道,就是道道。道道,就是如此這般。也就是《般若》。也就是應這般說,應這般做。就是道路或規律、也就是‘’如来‘’,“真心”,“真相”,‘’本真‘’,‘’道體‘’,‘’本體”,“佛性”,‘’菩提‘’,‘’法身‘’……的表達。

  逹摩尊者被世人称为中國禪宗初祖,是徹底理解和了解 “人的生命真相”的人,他到“東土”来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得” 轉授給 “東土人”,讓“東土人” 重回 “人生正道,同登圣域,共享正果。” 春秋時代,老子倒騎青牛出函谷關,把解釋宇宙人生真相的《生命学与生命管理学》西传印度一带,此即是世间人所说的“道脈西遷西天國土‘’;梁朝時期“老水回潮、珠還合浦” ,才由達摩尊者將道脈東引還歸了“東土”。

 

 

 

 

 

被误读千年的“三生万物”,现在终于能够解释清楚了!

 

  【道德经】第42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字面意思】道产生了事物的单一性质,这种单一性质又演化为正反两方面的性质,而这正反两方面的性质的东西最终推出第三种结果,有此反复衍变而成就了世间万物。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不断的冲击化合而不失平衡,人所厌恶的要数孤、寡、不谷了,但是王、公用此作为自己的称谓。所以事物有时因为减损而获得收益,有时因为收益而遭受减损。别人教的东西,我也教,横行的人不得好死,我将他作为自己的反面教员。

  【解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可以说是《道德经》里面除了“道法自然”之外,知名度最高的一句话了。自古以来,什么样的解释都有。但是,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孤立的看到这句话,让这句话失去了根基。这一章,给大家的感觉是一堆的名言警句。而彼此没有关联性和逻辑性,其实,道德经每一个章节都有自己主题,都在围绕一个主题来做文章。没有一个作者,写上不到一百字就到处跑题。这样混乱思维能够成为圣人?所以,原汁原味的道德经,就要在看似不相干的句子之间找到内部的逻辑,也就是找到其中心思想,才能真正明白老子在表达什么。而不是牵强附会的扩大解释,抛弃本章其他的句子限制。

  这段话,我们整体读下来,还是要落脚在最后一句,“吾将以为教父。”意思就是,“我将这些作为我的老师。”什么作为自己的老师呢,很显然就是上面这些文字体现出的经验教训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那些经验是老子作为老师的呢?我们权谋网分析如下:

  1、整体思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是按照这个一二三的顺开始的,逐步的复杂化,做加法;但是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的恰恰是相反的情况,走的是三二一的道路,最减法。我们直接面对的事复杂的万物,而不是单一的道。万物不是单一的孤立的,都是负阴抱阳,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整体表现又是一套。所以,我们想理解老子这段话的精髓就要倒着学,才能明白深邃的奥义。

  倒着学,就是既然明白万物的来源是三生出来的。那么,我们分析事物的事物,就必须从正反合三个阴阳顺序,以前,现在,未来,三个时间顺序,上中下,三个位置顺序,来分析事情,只有这样去看到事情,才能够倒推,三来源于二,那就是要对自己的好坏的利益角度来分析。也就是说,我不管你玩什么手段,想如何表演,我只看,对我有没有好处,或者有什么坏处。明白了好坏,也就到了二源于一的角度了。那就是自己该如何选择如何做决策选,选择方向了。

  所以,这段话,权谋角度解析就是,万物都是复杂的,我们要分析好内部的各种因素,明确这些对自己的利害,然后做出选择。这才是老子的本意。很多人不理解老子这个逆推思维,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别人,符合自己的想法就支持,不符合就排斥。这种简单孤立思维的人,是摸不到成功门道的。

  2、动态思维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不好的词,王公都拿来自谦,可是人家却恰恰并不是这样的人,人家前呼后拥,左拥右抱,锦衣玉食,所以,我们不要看别人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很多人都会被别人的言辞所迷惑。人家稍微有个脑溢血在众筹平台上哭穷,就有人受不了要捐款了,你知道人家刚买了最新的高端手机吗?你知道人家北京有两套房吗?你知道人家有车,北京的车牌有多贵吗?底层人最容易被言辞煽动。

  第一段老子说了,分析出好坏,我们就要有所选择。在这里,老子更加深化的进行了解释。“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那就是,有时候,表面不好的东西,实际是有好处的,比如我们权谋中常讲的苦肉计。有些东西表面上有好处其实是对自己不利于的,比如美人计。

  因此,老子给我们指出,要有动态的思维,不要看别人表面说什么,言辞的欺骗性很强,也不要看表面的利害,要更加动态的理性的去看问题。因为事情都是在运动中的。任何静态的思维其实都是刻舟求剑。外界都变化了,你还沉浸在原有的状态中不肯改变,因循守旧,错失良机。

  3、经验思维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别人的教训,也是我们自己的教训。强横的人都不得好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权谋者多不得好死,而正直者多不得好活。看看严嵩和海瑞就明白了。严嵩纵横一生,一言九鼎,掌控大明王朝几十年。但是最终死在坟边。而海瑞的一生是贫困的一生。死后获得了帝国最高的殊荣。以历史经验为借鉴才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人的经验都是片面的,以为严嵩不得好死,就要全面否定,而忽视了他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权力巅峰的,他的权力经验和智慧是什么。而看海瑞,都去称赞,而忘记了他身边人的清苦。正如热播政治局《人民的名义》中说的,人人都喜欢清官,但是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亲戚是这样的人。都会喜欢,祁同伟这样的亲戚,把村里的狗都弄成了警犬。

  如果真的能让人选择,可能谁都会选择做严嵩而不是海瑞。因为一辈子大部分时间还是过得很爽的。所以,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吸取别人教训的同时,也要吸取别人的经验。学习做严嵩,就要学习他的正确东西,如何走向权力巅峰的,避免错误的东西,如何失败的,该如何避免。而不是因为最终的结局,而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严嵩的政治对手,徐阶不就是完美的结合了严嵩和海瑞嘛。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够整体的明白了,老子这段道德经的所要表达的整体意思:万物都是复杂的,别孤立的看问题,尤其是人,明着一套,暗着一套,整体又是一套。别看人家说什么,关键是看人家怎么做的。利益这个东西是不段变化的,同样不能只看表面。别人的教训也是我们的教训,强横的人没好结果。这些都是我当人生导师的经验。

 

文章来源:原创 权谋网

2019年5月12日更新

 

 

 

 

 

老子和孔子4段对话,影响中国2500年

 

  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01

  第一段对话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解释: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

  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感悟: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个人太有才华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别人黯淡无光。

  每个人都爱面子,太聪明的人容易损伤别人的面子。

  苏轼遭难,苏辙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

  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把事情做好,才是避祸保身之道。

  02

  第二段对话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解释:孔子面对河流感叹,逝者如斯,自己年华老去,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却说:人生天地之间,本来和自然一体,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实没什么区别。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顺其自然,就不会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会焦虑,才会生出烦恼。

  孔子解释说:我是担忧仁义不能施行天下,战乱不能停止,国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几十年,所以我才会有一种大丈夫生于世间,却不能建功立业,为民众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说:天地没人推动却自然而行,日月没有人推着却可以井然有序,飞禽走兽不用人造却也欣欣向荣,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劳烦我们。

  人的生死荣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罢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国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归正,哪里用得着去提倡仁义礼乐呢。

  越是提倡这些,离人的本性越远,就像是击鼓追人,敲的越响,人跑的越远。

  感悟:孔子要推行仁义,但是人生短暂,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叹烦恼。

  老子却说:仁义这个东西,顺其自然,不要人为推动。

  对于老子的观点,胡适先生曾有发挥: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03

  第三段对话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 

  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解释:老子说,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说:水有什么德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抢,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这是谦卑的德行。

  江海能这么广阔,都是因为他可以卑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却也没有比它更刚强的。

  这就是柔德。所以柔软可以胜过刚强,它没有“有”,所以可以自由出入于“无”。这就是不言之教,这就是“无为”。

  孔子说:我知道了,大家都往高处走,只有水往低处走,大家都在容易的地方,水独自在困难的地方,大家都是洁净的地方,只有水在污秽的地方,它所在的地方,都是大家不喜欢待的地方,所以,谁能和他争抢呢?

  老子:与世无争,所以谁也不能和它争。这就是水德。

  水无处不在,道无处不在,水不曾失败。

  空而静,适合为渊。

  损害自己,施恩不求报,这是仁。

  圆的地方一定打旋,方的地方一定折转,塞住一定停止,掘开一定流出,这是守信。

  洗净万物,齐平高低,这是善于治理。

  东西放上能浮,看东西能清楚,冲击起来势不可挡,这是善于使用他的才能。

  昼夜不停,满了再进,这是善于等待时机。

  善于圣人随机应变;智者顺其自然。

  你此去,一定要礼让恭谦,戒掉骄矜之气,去掉脸上的志向和欲望,不然风风火火,气势逼人,谁敢用你。

  感悟:这段话在《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表述。

  顺其自然很难理解,所以老子用水来打比方。

  水就是懂得顺其自然,所以可以成百谷王。

  无为不是消极应对。

  而是抓住时机,找准方法,善于使用才能,懂得尊重万物必然存在的规律。

  不要以人为尊,而以天为尊,不要违逆天道,胡乱作为。

  04

  第四段对话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 

  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解释:老子说,想要窥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

  天地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其实本质是相同的,都随着天地自然运行。

  万物不同只是表面,相同才是内在。舍不同,观相同,才能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

  万物本源,是一,没什么性状,没什么区别。

  孔子:观察到相同,有什么快乐的吗?

  老子说:物我齐一,是非、物我、生死、昼夜、福祸、吉凶、贵贱、荣辱,都没什么区别。

  心中古井无波,自得其乐。

  感悟:一念不生,万念不在,空空如也。

  老子在讲去“我执”,把“我”放下,把自己脑子里的条条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见都放下。

  才能看到万物相同的本质。

  比如:你分辨好人坏人,那就无法懂得“人”的本质,见识上有愚妄,情绪上就有波动。

  只有万物其一,物我不分,心灵才能真正安宁快乐。

  文章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2018年12月20日更新

 

 

 

 

 

 

是谁让你痛苦?

 

 

  我们经常会说:哦,那个人让我生气,因为她做了什么什么。如果仔细检查一下的话,你会发现,事实上并不是那个人做了什么让你生气,让你生气的是你内心的执著。如果你没有任何执着,那个人做任何事也不会激怒你。

  你是个非常非常爱干净的主妇,你不能容忍家里有任何不干净的地方,你的家每天都要打扫一遍以确保你感觉良好,你开门倒垃圾的时候却发现你的邻居把你们俩家之间的过道弄得一团糟。你因此而怒火中烧,你去敲他们家的门。但如果你不是那么爱干净,你就会无动于衷。因此,这件事本身并不具备激怒你的因素,你会被激怒完全是因为你有洁癖。

  再举个例子,你非常喜欢周杰伦,但你的同屋却告诉你他的歌是垃圾。这足以令你感到不快或激怒你。我们来分析一下,你认为她那句话激怒了你,事实上这句话很可能只是对你才有这种作用。如果她是说给一个同样不喜欢周杰伦或者一个不知周杰伦为何人的人听,那个人一定不会被激怒。相反的,她还可能会很开心。所以,并非那句话激怒了你,只是你内心的执著激怒了你。

  如果你希望不被激怒,有两个选择,让所有的人都认为周杰伦的歌很美是第一种,那样就没有人会告诉你周杰伦的歌是垃圾。不过这很不容易实现。你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来让每个人相信周杰伦的歌是非常动听的。你必需把每一个人都摆平,一个都不放过,即使只剩下一个,他都可能发出不和谐的声音,让你再度被激怒。想一下,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你有可能完成吗?

  另一种方法是放弃你的执著,这样无论其他人说什么你都无所谓。你知道,没有任何外境具有激怒你的企图或作用。

  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我们抱怨别人把屋子弄得一团糟,抱怨别人说那些我们不爱听的话,抱怨我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总是把造成我们痛苦的原因归咎他人。萨特说:他人是我们的地狱。我们认为让我们痛苦的罪魁祸首是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

  我们都不想要痛苦,所以我们试着说服别人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行事,不要说那些我们不爱听的话,对我们尊重,以及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这可能在短期内会奏效,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服从你,即便你是美国总统。

  总是有突如其来的痛苦等着你,而你对此毫无防范。如果仔细审视你的痛苦,你会发现,你搞错了对象,你冤枉了好人,并不是其他人做了什么让你痛苦,是你自己让你痛苦。你有各种执着和习惯,当他们遭遇反弹的时候,你就会感受痛苦。

  刚才我们说到消除痛苦的方法是你放弃你的执着,虽然我用了“放弃”这个词,但其实并没有什么需要放弃的,你不需要把任何东西扔掉,因为本来就没有真实存在的东西,你以为自己紧握在手心的东西是真实的,但如果你展开你的手掌,你会发现一无所有。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就已经放弃了。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敌人是你自己,你会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埋怨他人或改造他人,这样你永远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你希望避免痛苦,但你走错了路。你必须了解痛苦并非他人造成,这样你就可以顺藤摸瓜的找到痛苦的发源地。我们的痛苦来源于我们的习气,而我们的习气来自“我执”,我们有“我执”,那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你最后会找到“无明”那里,一切都是从它开始。

文章来源:全息宇宙

2018年12月20日更新

 

 

 

 

 

庄子:善忘,是一种大智慧!

 

 

  古人说:“不能忘身,不可以学道;不能忘心,不可以学道;不能忘世,不可以学道。”

  善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千锤百炼的领悟。

  一、物己两忘

  庄子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天地外物是由自己的心显现出来的,所以忘己,同时也是忘物,物己两忘。

  物己两忘,才可以“入于天”,“入于天”就是顺应自然。

  物己两忘,才可以忘却是非,解脱烦恼。

  庄子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如果忘记自己脚的存在,那是鞋子穿在脚上很舒适;如果忘记自己腰的存在,那是系在身上的带子很舒适;人一旦忘记了是非纠纷、恩怨情仇,那是你的心已适应了外界的环境,变得坦然平静了。

  人生,是一本沉重的百年挂历,翻过去的日子越来越多,剩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少。

  无法忘记过去是是非非的人,会连今天的幸福也失去;无法忘却昨天的人,会连今天也把握不住!

  物己两忘,忘却是非,就是释放心灵的重负,忘记那些无谓的得失,无关大局的磕磕碰碰,无伤大雅的前嫌旧隙,从而净化心灵,让自己时时都轻装上阵,潇洒前行!

  二、忘却生死

  庄子把“生”看做是皮肤上的瘤子毒疮,生于世间不必特别欢喜;把“死”看做是瘤子毒疮终于溃破了,死离人世也不必害怕恐惧。

  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一种自然变化,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终了就是新的开始。

  因此,庄子说:“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忘却生死,心灵与道合一,也就无所谓终结,无所谓生死。

  正是因为领悟到这一点,庄子才会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敲着瓦缶唱起歌来。

  庄子临终时,听说众弟子想厚葬老师,很不高兴。

  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众弟子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在地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在地下也有蝼蚁来吃,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又何必厚此薄彼?”

  庄子的一生,不畏惧死,也没有随便地活,忘却了生死,因而他的精神是那样的愉快。

  三、相忘道术

  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鱼在水里,忘记有水的存在。同样,人真正得道,也会忘记道的表象。

  真得了道的人,会忘了自己有道;人游于大道之中,会忘掉一切,所以说“相忘乎道术”。

  真正得道的人,不会整天引经据典,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不会开口就是“道怎么怎么样”,满口都是书本上的陈词滥调。

  真正得道的人,言行举止平平常常,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慧眼的人会看出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实践道,都体现了道。

  道家思想高远玄妙,很容易被悟道不深的人误解。

  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有人把这段话理解为一种“愚民”政策,这是大错特错了!

  老子的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正是要老百姓人人都像圣人自己那样,“虚心”“纳物”“弱志”“得道”,从而成就“人相忘乎道术”的世界。

  文章来源:老子微言FM

  2019年2月15日更新

 

 

 

 

 

 他讲世界《易》

 

 

 

 

 

宇宙終極法寶

 

 

  “出生和死亡只是生命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的通道。”~??冥想是从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途径,因为它是一个超越头脑的维度。所有的压力和挣扎都属于头脑。”——萨古鲁

  宇宙中最大的秘密,一个让你绝对好命的终极法宝!

自 然 物 语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想什么,就正好遇到什么,

怕什么,就来什么……

是不是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这些只是巧合吗?

不!

其实这是宇宙中的一项神奇法则

吸引力法则!

下面,小编为大家送上这一份《吸引力法则的详解》,帮助你能够真正的认识「吸引力法则」。

合理运用它,就能够达到「心想事成」的效果哦!

  01、吸引力法则的原理

  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

  生命中的一切好坏,都是我们过去现在行为、言语和思想的总和吸引来的。吸引力是一种能量,我们虽然看不见,但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宇宙本身就是由能量构成的,万物都是同频相吸。你发出什么样的频率,就会吸引什么样频率的人、事、物来到自己的身边。

  所以,能量是吸引力法则动力的来源,能量无处不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什么就来什么,越怕什么就越发生什么。

  能量朗读中有一句话: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发射站,心中的每一个年头都会发射到整个宇宙,从而影响整个宇宙。

  所以,是我们的念头把宇宙中与这个念头、能量相关的东西吸引到我们的生活中。

  02、吸引力法则有它运作的规律和模式

  在吸引力法则的原理里:我们内在的信念,吸引和创造外在的一切。

  如果你内在有着贫瘠和匮乏,那么你会紧紧抓住外在的许多物质、财富、情感,来填补自己。

  但你会发现,不论多么丰盛的物质,都没有办法去解除你内在的这个匮乏感。

  很多人都喜欢用物质填补精神,也许你会觉得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会开心点,某一天当我有了房子我就会开心点,但你会发现那些有钱人,达到一定目标以后,他们的内心依然紧绷,没有办法轻松,甚至感觉不到幸福。  

  所以,并不是外在世界的丰盛可以带来内在世界的丰盛。恰恰相反,是内在世界的丰盛反而会吸引外在的显化。

  所以怎样去做到内在的丰盛呢?——相信

  相信是拥有很强大的力量的,也就是我们的信念、能量和我们的注意力、情绪,是绑定在一起的。

  当你发出一个非常强大的意志信号,它会产生很强大的威力,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最初的源头。所以吸引力法则为什么会起作用,是因为你真正的改变了你的内在。

  如果你觉得你身边的氧气是有限的,那么你呼吸的时候会带着紧张和匮乏。

  这就像什么?

  这就像是当你内心有些匮乏时,就会给自己制造出问题,给你外在的世界制造出问题。

  所以吸引力法则教会我们去释放掉这些匮乏感,当我们真正觉得我们想要拥有什么,整个宇宙和能量配合我的时候,那些好的东西自然会被吸引过来。

  03、三种吸引力的方式

  在这世界上有三种吸引方式:

  ● 第一种称为无意识的吸引

  就是你每天都是这样过日子,但你没有觉察到自己把某些东西吸引过来了。

  有可能是好的,你天生就很乐观,觉得什么事情都该往好的方向发展,生活也挺顺利的。你虽然会遇到一些小波折,但都能够逢凶化吉。

  也有可能你每天都在抱怨,陷入恐惧、不安中,经常认为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然后就真的发生了。

  所以这两种正向与负向的吸引都属于无意识的吸引。

  ● 第二种是有意识的被迫吸引

  它的意思就是我觉察到了这样做是不行的,我不应该有这样的念头,我想去控制自己的思维,让它走向正面,但是我没有办法停止。

  我朋友告诉我,说他一直很担心孩子会生病,并且他没有办法阻止这个念头。

  所以当孩子真的生病了,或者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也许反而没那么大波澜,也不惊讶,因为他已经在心里预设和吸引了这个状况。

  他也知道吸引力法则,他知道当他想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不好的事容易发生,但是他没有办法停下来不去想它。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言论说:过度的担心就是「诅咒」。

  这种一直去思考负面状况的习惯,就会吸引负面频率的东西来到身边,造成显化。

  其实大部分人某种程度上都会这样。

  通常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所缺少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生命的贫穷。

  人类思维的习惯就是设想,比如,等我毕业了就好了、等我找到工作就好了、等我买汽车就好了、等我公司上市就好了……

  真能好吗?肯定好不了。

  因为这是把自己生命的满足、喜悦、幸福放在一个未知上,那我们不会知道这些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 第三种是有意识的吸引

  就是说我可以控制我的念头和潜意识,我可以让他们互相配合。

  如果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是匹配的,我们就可以跳出很华丽的舞步。但是当我的意识和潜意识不匹配的时候,也许会人仰马翻。

  所以,在我们有意识、无意识的吸引中,我们要明白:当我们自己是和谐的、高频的,我们就可以创造我想要的;当我们自己不想吸引负面状况时,我们需要疗愈、清理自己。

  我们是通过什么去吸引的呢?那就是我们的念头。

  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我们的念头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还有念头背后的初心。

  我们需要学会的是更加主动去觉察自己的念头。保护自己的内在和信念,不断的觉察自己、疗愈自己、清理自己。

  04、这个秘密,让你受益终生

  有一部风靡全世界的影片《秘密》,讲述的就是吸引力法则,这部电影已经影响了无数人。

  小编曾为大家推送过一篇文章《你若想富有、健康与幸福,请把这部电影看9遍!这个秘密绝对改变你的命运!》,里面详细列出了吸引力法则的重点,值得反复阅读。

  寂静法师也为我们揭示了《秘密》中没有讲明的秘密:

  有两个人去到超市,他们都想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但一个人满载而归,另一个人却空手而回。这是为什么?

  因为前一个人有钱,后一个人身无分文。同理,不是每一个人使用吸引力定律都会如愿:一个有德的人会心想事成,而一个无德的人却只会心想事违。

  因为宇宙中有一个规律叫平衡,平衡的现象叫交换。

  或者说,生命中一切的现象都是能量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流动转化的现象。说到底,还是《易经》中的那几句话:

  ● 厚德载物。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对等的、平衡的,当自己在一层楼的时候,能和100层楼的人事物接触吗?

  当然不可能。所以当自己成长了,能量和那个层面对等时,自然就会和那个层面走通。所以我们不要总想着去追求、去攀援,而是要去成长

  德其实就是能量,秘密背后的秘密就是能量,吸引力法则会成功的前提是我们与自己的愿望是能量对等的、一样的,这样它才会实现,能量不对等,就是空想、妄想。

自己。

 

  我们要追求财富,追求健康,追求家庭幸福,追求子孙成才,所有这一切都像是蝴蝶,都是要靠我们吸引过来的,它都跟我们本人有关,我们才是吸引蝴蝶的鲜花。

  所以如何吸引我们所追求的?那就是先提升我们自己。成长就是在改变我们自己,自己变了,周围的一切都变了。

  只要有花,蝴蝶纵飞走了,但它必来;只要无花,蝴蝶纵飞来了,但它必去。

  我们要做一个有心量、多奉献、多付出、多给予的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吸引过来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文章来源:宇宙能量学院

 

 

 

 

 

外星人谈宇宙意识学

 

  “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一个量子突然具有了意识,望着茫茫太空,空无一物,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于是害怕得拼命地旋转起来,不断的旋转过程中,胡思乱想,重心不稳,于是产生了摇摆。在不断的旋转与摇摆的恍惚过程中,产生了波粒二象性,一阴一阳之谓道,各种美丽的幻想呈现,突然一声巨响,宇宙大爆炸,万物基本形成了。但是在万物中每一个粒子都具有最初的意识,最终都渴望回到当初的混沌状态,安心下来。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在楼观台写下了《道德经》:“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宇宙混沌如鸡蛋,意识一动九变幻。万法唯心生万物,一切即一自性转。”把宇宙说成像个鸡蛋是中国“宇宙意识学”的创举,把盘古开天辟地拟人化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描写,只比西方人提倡的“盖亚意识”更超前更深刻,这就是中国道家的核心价值观。

  如果用现代科学来分析,地球确实更像一个巨大的鸡蛋。蛋清似大气圈,蛋黄似地壳,山川河流就像鸡蛋里的血肉一样了,都是一个整体的超生命体。有人会说这只是个神话,就像宗教主义一样,不是科学。但是就像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里所说:“鸡蛋欲孵化时,小鸡在里边啐,母鸡在外边啄,这啐啄之机亦是师对弟子最好的教育法。啐与啄皆是有情,而啐啄同时则是感。要啐啄同时才是机。又便如宗教。亦是生于这啐啄之机。大自然有一个没有名目的东西在啐,你名之为神。名之为神,是因为安不上世上凡百东西的名目。而你感到了。于是你来啄。如果啐啄同时,你会看见了光,而且听见有神的声音在召唤。再就是革命了。历史上有天命在啐,英雄豪杰的则是啄。革命者要唤起民众,革命者之与民众其实乃是英雄与天命交感,在同时啐啄。这里有一个时代的成毁之际,所以镜清禅师小心地问:「还得活么?」”

  于是这里面就有了一个“天意”的存在。有了“天意”的存在,人以自我为中心就显得渺小了。庄子在《大宗师》里说:“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你以为自己长着一个人形的身体,就是“人”了吗?真是好笑!那么天与人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在宥》里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简单讲,人道就是地球人的生存之道,天道就是外星人的宇宙大道。

  什么是外星人?外星人就是跳出地球之外思考宇宙大格局的人,比如说老子、庄子、释迦牟尼、六祖慧能、爱因斯坦、霍金、斯皮尔伯格等等,简言之就是心系地球之外的人。《庄子》中很多观点只有跳出地球外才能看得清楚的,比如说鲲鹏展翅、沧海一粟、蝸角战争、庄周梦蝶等等,你敢说庄子不像外星人吗?而这些人就是具有“宇宙意识”的人,而中国人称其为“道”。所以说道家学说就是“宇宙意识学”,是让人类放下自我,拥抱自然,与万物融为一体的“齐物论”。如今,我们只有回头去学习“东方三圣”的经典,就能轻轻松松的成为“外星人”,和光同尘,神归混沌。这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谁。正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文章来源:无忌羽士 逍遥禅道

2017年12月6日更新

 

 

 

 

原标题:当“量子纠缠”遇到“佛学”,人类终于接近真理了!

 

  导读:今天我们带您一起看一看当今人类科学中的最新成就——量子力学和人类智慧中最古老的思想——佛学相互交融时那种不约而同的惊叹。

  演讲者: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内容有删减)

  1

  量子力学的诡异现象

  我先把量子力学中人们最不好懂的东西介绍给大家:

  1

  态叠加与坍缩

  量子力学的第一个诡异现象叫做态叠加原理和坍缩。

  为了解释量子力学观念,我先说说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一般人认为客观物体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这种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比如说,我的女儿现在在客厅里面,或者说我的女儿现在不在客厅里面,两者必居其一。

  女儿可以既在又不在客厅里吗?

  但在量子力学里就不一样了。量子力学就像说你的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你要去看这个女儿在不在,你就实施了观察的动作。你一观察,这个女儿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她就从原来的,在客厅又不在客厅的叠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客厅或者不在客厅的唯一的状态了。

  所以量子力学怪就怪在这儿:你不观察它,它就处于叠加态,也就是一个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你一观察,它这种叠加状态就崩溃了,它就真的只在A点或者真的只在B点了,只出现一个。

  那有人就会说了:你这是诡辩,你怎么知道电子不观察它的时候,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呢?

  这就是量子力学发展过程中,很多实验确证的事情:

  2

  单体的叠加态:薛定谔的猫

  这个实验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提出的,被称为“薛定谔的猫”。

  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猫

  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接到一个装置上,这个装置包含一个原子核和一个毒气设施。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的时候就会发射出一个粒子来,这个粒子一发出来就会触发毒气设施,毒气一触发就会杀死这只猫,就是说猫也处于这种既死又活的迭加状态。这是他想象中的一个实验。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物理学家一个个都惊呆了,原来以为只有微观世界才有这种态叠加,就是状态不确定,既处于这个状态,又不处于这个状态。现在宏观世界也一样了,猫不就是这样吗?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

  这与我们的经验严重违背。这个实验实际上就是“女儿在客厅里,女儿不在客厅里”变了个样子说出来。这个猫是死了还是活着?既死又活是同时存在的,量子力学就认为两者同时存在。

  那么怎么可能既死又活同时存在呢?人不能想象这种状态,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实验进一步讨论下去。

  >>>>

  从不确定到确定可避免意识参与吗?

  196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维格纳想了一个新的办法,他说:我让个朋友戴着防毒面具也和猫一起呆在那个盒子里面去,我躲在门外,对我来说,这猫是死是活我不知道,猫是既死又活。事后我问在毒气室里戴防毒面具的朋友,猫是死是活?朋友肯定会回答,猫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不会说是半死不活的。

  他这个说法一出来大家就发现,问题在哪儿呢?一个人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人有意识,意识一旦包含到量子力学的系统中去,它的波函数就坍缩了,猫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也就是说猫是死是活,只要一有人的意识参与,就变成要么是死,要么是活了,就不再是模糊状态了。

  3

  多体的叠加态:量子纠缠

  现在再来讲下量子纠缠。

  “薛定谔的猫”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量子纠缠讲的是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东西它们都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它们彼此之间一定有明确的关系。这就是量子纠缠。

  >>>>

  纠缠态的手套

  比方,我们从北京买了一双手套,把手套中的一只寄到香港,另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还是右手戴的?

  谁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开一看,是左手的,那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为手套是左右配对的,这是个规则。一旦寄出去了,寄的过程中不确定,但是一个人只要观测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另一个人不用观测就知道了。这就是纠缠的一个例子。

  大家会认为,你看没看它没关系,它早就确定了。但量子力学大量实验证明,如果把同一个量子体系分开成几个部分,在未检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些部分的准确状态;如果你检测出其中之一的状态,在这瞬间其他部分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与之相应。

  这样的量子体系的状态叫做“纠缠态”。就好比这个手套在寄出以后,在还没被观测之前,它是不是确定呢?肯定不确定。只有在你确定了其中某一个的状态,另一个的状态立刻就变化了,也变得确定起来了。这种关联就叫作量子纠缠。

  大家也许很难理解这个纠缠,说实话,这个已经超出了我们人类的理解能力的范围之外,你只能去试图想他、接受他,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经验已经不符了。

  2

  意识是量子物理现象

  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你面前出现了一朵花,这时有两种可能的状态:

  一个没有任何分别心的人,“对境无心”,看花不是花,此时他的意识处于自由的状态,他没看到花是不是红的,好不好看,他看它并不是花,他根本就不动念头。

  这种境界在唐代张拙的诗中写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

  未经测试的电子&未生念头的意识

  这个自由状态与刚才所说量子力学的诡异现象怎么可以比较起来呢?就是电子这些东西,在你没有测量的时候,它处处都存在,也处处不存在,一旦你测量,电子就有个固定状态出来了。

  意识也是这样,如果你看到这朵花,一下子动念头了,动念头实质上就是作了测量。

  你用鼻子作了测量发现是香的,你眼睛进行测量发现是红色的而且美丽,你动意念去测量它,发现它很令人愉快。

  于是这些测量的结果,也就是念头的结果,一下子使你产生了进一步的念头:这是一朵玫瑰花,就认出它来了。

  人意识的发动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动念进行测量,然后产生念头。这时候念头产生出来了,实质是通过测量得出的几个我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这时意识不再自由,它突然坍塌到一个概念“玫瑰花”上。

  因此是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是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

  说得更深一步,《楞严经》讲“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是什么意思呢?

  整个物质世界的产生,实际上在意识形成之初,宇宙本体本来是清净本然的,一旦动了念头想去看它了,这念头就是一种测量,一下子就使这个“清净本然”变成一种确定的状态,这样就生成为物质世界了。《楞严经》最早、最清楚地把意识和测量的关系说出来了。

  佛学和自然科学最终会在山顶汇合吗?

  有很多人习惯说佛学是迷信,我说不,佛学不是迷信,佛学研究的东西和自然科学不同,是宇宙的另一方面,就是意识。

  佛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像爬喜马拉山一样,一个从北坡往上爬,一个从南坡往上爬,总有一天两者要会合的。

  1

  科学和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

  >>>>

  量子力学与佛学的碰撞

  来比较一下,佛学和量子力学对物质和意识测量之间关系的阐述。

  量子物理严格的实验已经证明了:基本粒子在没有观测的时候是没有确定的状态的。

  佛学中的意识是:意识的本体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面对所有事物都对境无心,这时意识处于不确定状态,不住相。如来的法身其实不在任何具体的空间,不住相,又存在于任何地方;不在某处又存在于任何一处。人的意念也是不住相,没有任何具体的色相。

  在量子物理中,这种没有确定的状态,一被观测,也就是人的意识一参与,基本粒子的波函数就开始坍缩了,电子就会出现在个确定的位置,就出现某种客观实在,所以客观实在产生于意识参与的测量。

  在量子力学中,物质是由测量而产生的,而起心动念的实质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测量。起心动念的时候意识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然就坍缩到个具体的概念之上了。

  这就是科学与佛学的比较。作这个比较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大家理解,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开始把意识现象当作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来看待了。

  把意识当作量子力学现象看待,这个时候的意识就是量子意识,量子意识是现在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沿,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它。

  (注)这有个很著名的故事:爱因斯坦就是个反对量子力学的人,有一天他朋友来了,陪他在外边散步,看到了月亮。他问朋友:你是否真相信,月亮在没有人看它之前就不存在呢?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月亮在没有任何人观测之前,在人类产生之前,它是没有确定的状态的,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结论。

  也就是说,整个世界也都这样,一旦有了意识,才可能有确定的状态出现。但这个问题太大了,究竟怎么理解,物理学还远远没有走到这一步。我想,把心和意识挂钩起来,佛说“一切唯心造”,而在量子力学看来,一切是意识产生的结果,那这个意思就比较接近了。

  2

  量子意识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意识是种量子力学现象。

  这点可能与我前面讲的这些东西有关:意识像量子力学的现象,意识的念头像量子力学的测量。

  人的意识过去一直都没有搞清楚,包括中医经络学说讲的的“气”,“气”用任何实验方法都没有找到。

  很可能意识或是“真气”这种东西,实际上是量子力学现象,用经典物理学的电学、磁学及力学方法去测量,是测量不出来的。

  量子力学现象的一个主要状态,就是刚才说的量子纠缠。

  大脑中有海量的电子,它们处于复杂的纠缠状态。意识就是大脑中这些处于纠缠状态的电子在周期性的坍缩中间产生出来的。这些电子不断坍缩又不断被大脑以某种方式使之重新处于纠缠态。这就是现在量子意识的一种基本观念。

  这个假说在解释大脑的功能方面已经开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量子意识现象的基础。

  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美国一位教授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他俩创立了一个理论。

  >>>>

  灵魂也是量子信息吗?

  彭罗斯和哈梅罗夫认为,在人的大脑神经元里有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组成的,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单元等等,微管控制细胞生长和神经细胞传输,每个微管里都含有很多电子,这些电子之间距离很近,所以都可以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

  在坍缩的时候,也就是进行观测的时候,起心动念开始观测的时候,在大脑神经里,就相当于海量的纠缠态的电子坍缩一次,一旦坍缩,就产生了念头。

  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脑细胞里存在着大量的纠缠态的电子,那就不可避免地有量子隐性传输存在,因为宇宙中的电子和大脑中的电子都来源于“大爆炸”,是可能纠缠在一起的,一旦纠缠,信息传输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隐性传输了。

  按照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我们的大脑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纠缠态电子的话,而且我们的意识是这些纠缠态电子坍缩而产生的,那么意识就不光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细胞之中,不只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电子可能是纠缠在一起的。

  这样一来,人的意识不仅存在于大脑之中,也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个地方不确定。量子纠缠告诉我们,一定有个地方存在着人的意识,这是量子纠缠的结论。

  如果人的意识不光存在于大脑之中,也通过纠缠而存在于宇宙某处,那么在人死亡的时候,意识就可能离开你的身体,完全进入到宇宙中去。

  所以他们认为有些人的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大脑中的量子信息所致。

  在这个时候,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微管失去了量子状态,而大脑中的量子信息并没有被破坏,它只是被干扰驱散到宇宙中去了。

  如果一个人死后复生,苏醒过来,量子信息又回到他的大脑中去,此时他会惊讶地说:“我经历了一次濒死的经验。”

  如果这位患者没有死而复生,最终死亡之后量子信息将离开身体,从而可能被模糊地鉴别为灵魂。

  所以,彭罗斯和哈梅罗夫就认为,如果是用量子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说人的大脑意识真是产生于量子信息的状态,有量子纠缠存在的话,那么人体的信息是不会消灭的,只会回到宇宙的某一处。

  他们认为人体的这种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义为灵魂。不是和大家说的那个灵魂一模一样,但是它的状态与我们过去说的灵魂非常类似。

  以上的这些是彭罗斯和哈梅罗夫的理论,现在的科学家正在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来验证人的大脑中是否存在量子纠缠态的电子。已经有一批实验做出来了。

  关于量子意识理论的实验仍正在进行之中,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但是毫无疑问,物理学已经从任何事物都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方向往佛学的境界上又靠近一步了。

  世界上可能存在着类似灵魂的东西,它在人生结束之后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去了。这种观念跟唯识的根本-阿赖耶识学说是相一致的。

  文章来源:江西黄龙禅寺

  2017年12月6日更新

 

 

 

 

宇宙是个活物吗?它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

 

 

  脑神经网络结构(左)和超级计算机模拟的室女座星系团宇宙大尺度结构(右)。Mark Miller / 布兰代斯大学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联想:原子和太阳系的结构是不是很相似?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像不像神经网络?如果你对数字敏感的话还会发现,银河系恒星和生物细胞中原子的数量、宇宙中星系和生物体细胞的数量竟然都十分接近(都在10¹¹和10¹?之间)。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宇宙,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的生物体?

  这种想法其实已经存在了很久了。但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并不太容易。原因很多,首先最基本的是,我们连意识和知觉是什么,都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过我们可以运用部分已知的物理知识,来尽可能多的给出答案。

  我们可以先提几个基本的问题。比如:宇宙的年龄有多大?在不同的天体间进行信号传递需要多久?引力所能产生的最大结构体有多大?在各类结构体之间交换信息需要传递多少信号?

  假如我们能够算出这些结果,然后与最简单的生物大脑进行比较,就应该能得出尽可能接近真相的答案。

  宇宙诞生已有138亿年,且在加速膨胀。如果我们把“通讯”定义为进行一次信息单向传输和接收所需的时间,那么由于光速是恒定的,我们就可以算出在这个膨胀的宇宙内,两个天体间在138亿年内中所能完成的“通讯”次数及其范围。

  不同尺度的宇宙。维基共享资源

  1次,469亿光年,大约就是整个可观测宇宙;

  10次,20亿光年,占整个宇宙的0.001%,大约就是最近的1000万个星系;

  100次,3亿光年,大致相当于到后发座星系团的距离,包含10万个左右的星系;

  1000次,4400万光年,大致相当于室女座星系团的边缘,包含约400个星系;

  10万次,13.8万光年,大致相当于银河系的范围;

  10亿次,14光年,仅包含最近的约35颗恒星和褐矮星;(由于恒星在运动,因此这个数字会发生变化。)

  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是由引力束缚在一起的,它包括了银河系、仙女座星系、三角座星系以及其它50几个小型矮星系。这些星系最终会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巨型椭圆星系。其实大部分星系群和星系团的命运都是如此。这样的椭圆星系寿命是很长的,大致可以存在10¹?年以上。

  但是由于暗能量的存在,这些星系群彼此间正在加速离开!它们没有机会相互接近和“通讯”。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现在从地球发出一道光线,它只能到达今天可观测宇宙中3%的星系。所以,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单一的星系群或星系团,比如我们所在的本星系群身上。这些较“小”的天体结构至少可以容纳1万亿(10¹²)以上的恒星,规模大的可达1000万亿(10¹?)。

  邻近巨型星系团阿贝尔2667的局部。NASA / ESA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有“自我意识”的东西,那么最好把它和人脑进行比较。人脑拥有1千亿(10¹¹)左右的神经细胞,和至少100万亿(10¹?)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细胞中的每一个,都会以每秒200次的速度发出神经信号,并在人的一生时间内(平均20亿至30亿秒)持续运作。这相当于在直径100万光年的宇宙空间内装进1万亿颗相互连接的恒星并维持1000万亿(10¹?)年时间。如果只看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成人大脑和一个成熟的大星系确实很相似。

  但是关键的一点是,大脑中的细胞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有非常明确的结构,而星系或星系群中的恒星处于不停的运动中,它们会在星系内其它恒星或质量的影响下时而接近,时而远离。

  按照通常的认识,在这样的无序运动中,一切连贯的结构化信号都难以形成。但也说不好。根据我们当前的认识(特别在人脑方面的认识),仅有在不同实体间往返的连贯信息,似乎还不足以产生意识。而在星系级别和恒星寿命时间尺度上所能产生的信号交换总量的确非常有意思,似乎保留了某种能够和所谓自我意识相比较的可能。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这样,银河系的“智商”也只相当于一个出生仅6小时的娃娃。现在的它什么都不懂。

  那么整个宇宙是不是一种生物体呢?这样的概念过于宏大了。当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模拟不出这样的结果。在大尺度智慧生命形态和我们联络的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只能等待。

文章摘自:星空天文

 

 

 

 

天人不二《子午流注周易参同契之周易篇》

 

 

  伏羲发现,倒影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变化的过程中,天气也在经历由冷到热,或由热到冷的转化这个循环往复不止,永不停息。

  伏羲最先意识到,用两个点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就是天气最冷和天气最热的时候的两个点,也是我们功能最为强大的时候。

  影子最长的时候,太阳的热量最弱,所以伏羲把这个成为太阴,因而在影子最短的时候太阳热量最强所以这个点称为太阳,而太阳与太阴之间的彼此消长变化,是由规律可循的,就是相互转化。

  太阳与太阴概念的确立是原本模糊的运动,逐渐划分为两个清晰的阶段。

  从太阴点到太阳点是阳长阴消的过程,从太阳点太阴点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俩者阳进阴退,阴进阳退。并在彼此的升降过程中相交重叠。

  太阳与太阴互相运动中的俩个中心点正好是阴阳二气。运动中量变的风水岭。

  在太阴向太阳的运动过程中,在中心点以前,是阴大于阳。虽然是向着太阳发展,但是阴任然占据上风,所以这中心点成为少阳。意思是阳少。

  在太阳向太阴运动过程中,在中心点以前是阳大于阴,虽然是向着太阴发展,但是阳也任然占据上风,所以这个中心点称为少阴。意思是阴少。

  世间万物的消长,恰好对应着这个循环过程。伏羲发现,倒影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变化的过程中,天气也在经历由冷到热,或由热到冷的转化这个循环往复不止,永不停息。

  伏羲最先意识到,用两个点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就是天气最冷和天气最热的时候的两个点,也是我们功能最为强大的时候。

  影子最长的时候,太阳的热量最弱,所以伏羲把这个成为太阴,因而在影子最短的时候太阳热量最强所以这个点称为太阳,而太阳与太阴之间的彼此消长变化,是由规律可循的,就是相互转化。

 

  太阳与太阴概念的确立是原本模糊的运动,逐渐划分为两个清晰的阶段。

  从太阴点到太阳点是阳长阴消的过程,从太阳点太阴点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俩者阳进阴退,阴进阳退。并在彼此的升降过程中相交重叠。

  太阳与太阴互相运动中的俩个中心点正好是阴阳二气。运动中量变的风水岭。在太阴向太阳的运动过程中,在中心点以前,是阴大于阳。

  虽然是向着太阳发展,但是阴任然占据上风,所以这中心点成为少阳。意思是阳少。

  在太阳向太阴运动过程中,在中心点以前是阳大于阴,虽然是向着太阴发展,但是阳也任然占据上风,所以这个中心点称为少阴。意思是阴少。世间万物的消长,恰好对应着这个循环过程。

  少阳表示阳气的发生,对应春。

  太阳表示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对应夏。

  少阴表示阴气的发生,对应秋。

  太阴表示阴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对应冬。

  春季万物发生,夏季万物生长,秋季万物收获,冬季万物收藏。

  为了将阴阳相互相互消长的现象,表现的更为精确,在四相确定以后,伏羲又将四相之间的运动再次进行化分。由此、又出现了四个新的概念。

  这就是少阳中气,太阳中气,少阴中气,太阴中气。

  在这个大循环的分解中,部族首领,伏羲同时也形成了时间的概念在太阳太阴,相互循环之中,伏羲将太阳每一次的升起和落下定为一天,在太阴和太阳两点之间一个完整的循环需要365天。

  在这365天之中,月圆的情形,一共会出现12次。在中国传说中伏羲有着许多伟大的功绩其中的影响就是立法,这个中国所独有的农历历法以及其中的24节气沿用至今。

文章摘自: 小医 小医闻道

 

 

 

 

 

 

 

 

太极图里深藏的宇宙奥秘, 让西方科学家不敢相信是真的

 

   “太极图”是中国道教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相传为宋朝道士陈抟老祖所传出,原名《无极图》,至种放(陈抟老祖的弟子),至穆修,再至周敦颐(鲁迅和周恩来的先祖),由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从此传扬天下。

  为什么说“太极图”深藏着宇宙奥秘呢?

  我们从“太极图”或者“无极图”中的用字说起。“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的意思,“无”有空的意思。按照陈抟老祖的讲授,“太极图”的根本内涵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演三才、三才形四象、四象变五行、五行成六合、六和定七星、七星出八卦、八卦通九宫”,由此将道家哲学思想乃至宇宙观总括出来,成为“易经八卦”推演的总的出发点和总的圭臬。

  按照周敦颐的解释,“太极图”周围的大圆为宇宙之极,而极限之处便为“无”,所以,这个极限也可以看做是“无”,在这个极限中,宇宙呈现出阴阳两部分,用两个阴阳鱼来表示,在阳鱼(白鱼)中有个“黑”眼,在阴鱼中有个“白”眼,这就是“太极图”(或“无极图”)的基本构成。这个构成所包含的宇宙观即是,宇宙从什么东西也没有的“无”的状态,即从这个极限处开始酝酿“阴阳两仪”——也即我们看得见的宇宙部分(阳宇宙)和我们看不见的部分(阴宇宙)。而这两个鱼眼,则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互有你我,相互包含。

  那么,太极图所揭示的两仪是怎么酝酿的呢?“无”的状态应该是纯能量状态,当处在这种状态时,温度一定是逐渐达到了一种极限(按现在物理学的计算应该是10亿摄氏度),当达到这个极限时,它便要突破极限临界,发生大爆炸,而大爆炸就是生出阴阳两仪的一种方式和过程。大爆炸是能量的大释放,能量在释放后,温度降下来后,才允许“有”这种状态出现——也即纯能量转化为了基本粒子和暗物质粒子(当然还有一大部分能量没有转化,继续以能量状态存在),这种基本粒子和暗物质粒子状态,在温度进一步下降后,开始形成一些元素——阳元素部分和阴元素部分,而这些元素就逐渐演化为我们看得见的阳宇宙物质以及我们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的阴宇宙的物质,此时,天地人三才开始出现……

  那么,太极图为什么是圆形的?这个大“园”,代表的是宇宙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进行变化。也就是宇宙的生灭,循环不止。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另一个宇宙的终结态,我们的宇宙又必将去往另一个宇宙的起始态,就这样周而复始下去。

  太极图所揭示的宇宙真相或者奥秘,几乎和当代物理学所认识的宇宙形成完全一致,这简直令西方的科学家们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太极图”绝对是外星人传给中国人的,这个陈抟老祖乃至更久远的伏羲、周文王和老子,都是外星人派到中国的代表。

  其实,西方科学家这种看法我们也能理解,因为毕竟是从那么早的年代,中国人就有了如此深邃的宇宙观,而他们是在借助各种科学仪器才逐步具备的这些宇宙观,所以,他们只能将老子等人理解为是外星人的代表。

  但我们却以为,这恰恰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从古自今都是超尘拔萃的,这并不是西方人所愿意这样理解的。

  来源:尖端1号 

  2017年11月19日更新

 

 

 

 

 

 

返老还童的道姑118岁坐化而去,临行前呼“我去也”…全国仅2人

 

  在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一共出过两个118岁的道士:一个是唐末宋初时期的乾道陈抟(字希夷);另一个是2003年2月去世的坤道李诚玉!

 

  李诚玉,光绪10年生于湖北省境内的武当山下、汉江边的郧阳府十字街一户破落的商人家庭,生长的如花似玉,17岁就出嫁了。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三年,李诚玉染上了痨病,便到武当山求神消灾。后被武当山道士张至慎治好。为报再生之恩,李诚玉执意出家武当山。

 

  文革时期,武当山的道人们被遣返还俗,但李诚玉坚持留山守教,1990年,一次冰山雪地外出不慎滑倒,摔折了右侧胯骨,不幸瘫痪。

  即便如此,李诚玉仍然坚持修道,手中从不离开那根“寿杖”。常年修道的李玉诚终于出现返老还童现象。

  1993年的一天(当时李诚玉108岁),她的徒弟阮姑在给她梳头时,突然发现师父头顶处有一块核桃面积大的头发从根部开始变青,此后几年,满头白发换成浓密的黑发,后来已是满头幽黑的青丝。

  从庙洞搬到文母殿后,李诚玉嘴里又重新长出新牙,随后长出满口整齐洁白的牙齿,直到今年仍能嚼食爆炒的蚕豆粒、红薯干和各种焦硬食物。

  阮姑称师父一生耳聪目明,118岁时还能穿针引线,说话响亮,听力敏锐,而且思维敏捷,记忆力超群。她们给师父报了一遍自己的电话号码,不料几天后,师父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2003年2月13日夜,她让弟子们为她穿戴整齐,擦洗干净。只见她面目端详,神情庄重,念《清净经》和祝文后,注视着窗外雪片,收住目光,“我去也……。”坐榻上羽化而去,享年118岁!

文章来源:青年观察

2018年7月29日更新

 

 

 

 

 

 

咒语,多维次空间生命的通用语言

 

  咒语,是再科学不过的事了!

  当代量子物理学之父普朗克说:“万物因为力而得以兴起与存在;我们必须假设在‘力’的背后存在着有意识、有智慧的心智,这个心智就是万物的母体。”这是从远古到今,人们持咒、念咒为什么有效的第一个重要秘密。

  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约翰·惠勒告诉我们:负责创造宇宙的是意识,当我们为了寻找宇宙的极限而窥探宇宙或凝视着原子的量子世界时,“窥视”这个举动本身就创造了供我们观看的事物。进一步,在日内瓦大学的光粒子双狭缝实验中,揭示了一旦两个物体曾经发生过连结,它们的关系就永远存在。日后,只要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也会立刻自动产生相同的变化。不论它们分开多远或多久,只要一方有动作必然会同向或反向地影响另一方。我们可以这么说,它们的意识超越时空,立即且永远地相互影响。这是咒语有效的第二个重要秘密。

  念力加上咒语,开凿出一条灵性秘径

  想呼唤宇宙大能场,领受不可思议的生命神奇力量吗?想增长智慧、美善,创造幸福,圆满一切所求吗?要做到这一切,没有比念诵咒语更快捷、更简单,也更具威力了。专注的念力加上咒语,能为你开凿出一条灵性秘径。

  咒语的定义

  咒语是一种声韵、频率、共振。透过这个共振路径,我们的心念意识可以和宇宙意识能量接轨。当咒的能量转动的瞬间,我们的生命便有了活泼、美善的驱动力。

  每个咒语都是一个不同的共振路径,带你下载不同宇宙能场的能量,圆满你的生命。

  梵语也是一个神圣的记忆装置,完整封装一本佛经或一段经文的精髓。持咒一遍等于持诵经典一遍,持咒万遍等于持诵经典万遍,圆满下载经文中的祝福和精神。

  学会9个古老咒语,驱动你的幸福能场

【第1咒】阿弥陀佛心咒——呼唤宇宙的祝福能量

【第2咒】六字真言——开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慈悲心

【第3咒】文殊咒——开启智慧的力量

【第4咒】心经咒——回归心灵的自在力

【第5咒】绿度母心咒——生命圆满的祈愿

【第6咒】莲师心咒——净化驱邪第一咒,净化身、语、意

【第7咒】准提心咒——接轨宇宙的清净力量

【第8咒】七佛灭罪真言——更改业力程式的密码

【第9咒】药师心咒——疗愈身心的宇宙圣药

  一、咒语为什么有效?

  1. 咒语,宇宙共通的语言

  心中存了怎样的念头,就会引动宇宙怎样的力量。

  2. 咒语,接通宇宙能量的秘密通道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万物因为力而得以兴起与存在……我们必须得假设在“力”的背后存在有意识、有智慧的心智,这个心智就是万物的母体。

  3. 咒语完整封存了神圣经典的精髓

  咒语是一种神圣的记忆装置,在此装置内“完整封装”了一段神圣经典的核心要义。

  4. 细微心念拥有超乎想像的巨大影响力

  我们身处在一个看似稳固的世界,事实上这个世界一点也不稳固;相反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而这看似稳固的状态,其实涵藏无尽的细微变化。

  5. 一朝相连,永不分离——从“因缘”到“量子纠缠”的神秘连结

  一旦两个物体发生连结,它们的关系就永远存在。

  6. 心的力量有多大——把“可能”转变为“真实”的超能力

  哪怕是一立方公尺的能量,也足以煮沸全世界的海洋。

  7. 意识创造出宇宙万物

  意识形成能量,能量创造宇宙万物。

  8. 接通宇宙意识的直达车

  心识意念结合咒语,呼唤宇宙的能量。

  二、这样持咒才有效!

  1. 感激

  唯有心灵丰足了,才能心想事成。

  2. 远离负面想法

  神秘的渴望、远大的目标、崇高的梦想,忽然之间一一实现了。

  3. 回到纯净赤裸的心

  超越人类语言的限制约束,让自己的心识先回到语言的源头。

  4. 回向

  呼唤咒语既能提供“自身”解决问题的能量,也能转化给相连结的“一切生命体”。

  5. 持咒可以带来什么生活好处?

  引动宇宙美善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愿望。

  6. 持咒时,你的心在做什么?

  透过咒语进行个人的心智重整,在这难得平静喜悦的片刻,好好地享受宇宙智慧的温暖守护。

  7. 随时创造自己的神圣空间

  专注的持咒,能创造出自己的神圣空间,轻松撷取宇宙能量。

  8. 不同的情况、心境与困难,可以持什么咒?

  各个咒语的主要作用都不同,可按自身情况、时地加以选择应用。

  咒语,宇宙共通的语言

  心中存了怎样的念头,就会引动宇宙怎样的力量。

  人的深层意识是善恶并存的,既有天使般的善,也有魔鬼般的恶,再良善之人也难免心生恶念,再邪恶者也有心地美好的时刻。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小宇宙,如果我们引发出心中的善,就如同与天使做朋友;诱导出心中的恶,则等同跟魔鬼打交道。一个人内心的小宇宙是这样,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大宇宙更是如此,某些场域汇聚着正面的智慧能量,某些空间却涵藏着超强破坏力。那么,你心中的念头会引发出正面或负面的能量呢?

  宇宙万物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共通法则

  在《秘密》(The Secret)这本书里,作者朗达.拜恩(Rhonda Byrne)提到了“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你心中存了怎样的念头,就会引动宇宙怎样的力量。若真是如此,那么想想看,你所引动的,会是智慧慈爱、悲悯包容的能量?或者是悲伤沮丧、愤怒恐惧的力量呢?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你的心念。因为心念是你内在发出的振动频率,它能够与宇宙产生共鸣,并且引动相同的能量。

  换句话说,当你诚挚热切地祈愿,宇宙就会回应你心中深切的呼唤,这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简单的说,也就是“心想事成”这四个字。只要将心念集中在想要发生的事情上,持续专注的想着那件事,就能引动宇宙强大的力量帮助你让那件好事发生,让你美梦成真。这就是好人吸引好人,好事吸引好事;反之亦然。

  其实,这种说法早已时有所闻,而且并不是在现今二十一世纪才出现,早在佛教经典里就有类似的说法了。净土宗主张,人们必须藉由佛陀智慧能量的帮助,才有机会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佛法所谓“本愿他力说”,本愿指的是心所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他力则是指佛陀的智慧能量。

  如此一来,佛陀的智慧能量,不正与吸引力法则的宇宙强大力量异曲同工吗?

  一切别忘了要“回向”

  最后,还要再次提醒读者“回向”的重要性。宇宙万物相互连结,每个量子层面的光子将可以产生强大的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将可以产生更庞大的能量连结,像个无限网路,网网相连。

  咒语的力量在在让人惊讶,呼唤咒语的同时既能提供“自身”解决问题的能量,也能转化给相连结的“一切生命体”,所以在咒语念诵结束时,一定要“回向”给宇宙一切生命体。回向,能让“共鸣作用”显现能量与能量之间的呼应,让特定形式的美善能量与其他类似形式的能量产生共鸣。固定的宗教仪式都有严谨的回向词,这当然很好,但是别担心,回向其实并无固定语词,只要诚心诚意,无论如何念、怎么回向,宇宙神圣意识体都会接收得到。

  为了解决自身生命困境而祈请持咒,念完咒语时,也要至诚地向此咒的佛菩萨祈请,让所有面临相同困境的生命体同样都能获得佛菩萨的保护。假如我们是为亲人念诵咒语,例如持诵药师心咒,结束时也要祈请药师如来保护与协助同样处于病痛的所有生命体。

  最后,请记得:回向时,真诚的心意最是重要。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文章来源:喜玛拉雅文库

  2018年7月29日更新

 

 

 

 

 

10大心理学实验背后的人性真相,早知道早受益

 

 

  我们为什么要做当下正在做的事?虽然我们尽力去“了解自己”,但我们对自己的思维却知之甚少。就像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过:“每个人对别人来说,都是深远的奥秘和奇迹——此事细想起来确实玄妙。”(“A wonderful fact to reflect upon, that every human creature is constituted to be that profound secret and mystery to every other.”)

  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其行为背后的源动力,心理学家一直努力着对其一探究竟,如今已取得巨大进步。除了那些鸡尾酒会式的谈话,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已经展现了人性中普遍却令人惊讶的真相。下面就是能改变自我认知的10大经典心理学实验。

  总有恶在心中

  We all have some capacity for evil.

  可以说,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就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研究了社会现状对人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主导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心理学系地下室改造成一个模拟监狱,选择了24个(无犯罪记录,均精神健康)本科生来分饰狱警和囚犯,然后利用隐形摄像机观察囚犯(需24小时呆在牢房中)和狱警(八小时轮班制)的行为。

  由于狱警的虐待行为,有时甚至上升到精神折磨的地步,以及囚犯的极端情绪压力和焦虑表现,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进行六天之后被强制终止。

  “狱警对囚犯的侵犯不断递增,先是脱衣裸露,用纸袋遮盖头部,最后是各种欺凌侮辱的性行为,”Zimbardo对《美国科学家》的记者说,“六天之后,我不得不终止实验,因为现场已经失去了控制——我连睡觉都担心晚上狱警会对囚犯做出要命的事情。”

  对周遭熟视无睹

  We don't notice what's right in front of us.

  你真的了解周围的一切吗?很可能你没有那么了解。1998年,哈佛大学和肯特大学的学者对在校园散步的人群进行了研究,调查这个人群对周围事情关注度。实验中,一个工作人员向路人询问方向。当路人给予指点的时候,两个扛着一扇大木头门的工人从他们两人间穿过,几秒钟内完全堵住问路和指路两人的视线。此时,工作人员换成另一个工作人员,两者身高体重,外套发型声音完全不同。整整一半的实验对象没有发现问路的人变了。

  这个实验是最早阐释“变化视盲”现象中的一个。通过这个实验,反映出人们对所看到的一切存在很大的选择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相比,更依赖记忆和模式辨别。

  延迟满足更容易成功

  Delaying gratification is hard -- but we're more successful when we do.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斯坦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测试学龄前儿童对即时诱惑的忍耐力。通过实验,人们获得了对于意志力和自律力的强大洞见。实验中,一群四岁的孩子被分别带进一个房间。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个棉花糖,并被告知:“你可以现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钟后再吃,但那时候你会得到两个棉花糖。”

  《时代周刊》写到,虽然大部分孩子都答应要等待,但他们通常无法抵御诱惑,在实验员返回之前就将棉花糖吃掉。而那些能坚持15分钟后再吃糖的孩子们,通常会使用回避的战术,比如转身走开或者闭上眼睛等。这些孩子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预示性:那些能推迟享受的人,更不容易肥胖、吸毒上瘾或者成为问题青年,而且更有可能日后获得成功。

  内心遭受道德审判

  We can experience deeply conflicting moral impulses.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做过一个著名(且惊人的)实验。实验测试人们在权威人士授意下能将一个人伤害到什么程度;这是一次人性道德和盲从权威之间巨大的心理角力。

  Milgram想通过这个实验来了解为什么纳粹战犯大屠杀能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行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双人试验,一人做“老师”,另一个做“学生”。每次学生答错问题时,老师可以用电击来惩罚学生(学生被安置在另一个房间,现实中没有受到任何电击)。Milgram用事先准备的惨叫录像来代替学生因痛苦发出的叫声。如果“老师”在过程中想终止试验的话,试验组织者会鼓励他继续下去。第一组试验中,虽然实验对象对这么做有明显的压力和不安,但65%的人最终施加了难以想象的450伏电击(XXX强度标识)。

  《科学美国人》在近期的回访中写到,虽然本实验普遍被认为是对盲从的一个警醒,但本实验更多地反映人性深处的道德斗争。

  “人性本身就是对同胞和团体亲切和善,富有有同情心;对敌对个体偏于排斥、残酷和心怀敌意。”新闻记者Michael Shermer说道,“这惊人的试验,不仅仅反映了盲从,也体现了人们内心潜在的道德对抗趋势。”

  权力滋生腐败

  We're easily corrupted by power.

  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会用盛气凌人的方式对待他人,其背后是有心理学原因的。2003年,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期刊发表了一个试验。实验将学生每三人分为一组同写一篇论文,其中两个学生撰写论文,第三个学生评估论文并决定撰写学生的报酬。

  论文撰写过程中,实验人员送来了五块饼干。在大部分实验中,做评价的“大老板”总会吃掉四块——而且吃得理所应当,肆无忌惮。

  “当实验人员给予实验对象更多权力时,他更可能在行为上侵犯他人,更可能做出冒险的决定和行为,更可能在协商中首先提出想法,更可能直话直说,更可能(像前个试验中)肆无忌惮地吃饼干。”心理学家Dacher Keltner在伯克利大学的《大科学中心》一文中写道。

  强烈的团体忠诚感引发的矛盾冲突

  We seek out loyalty to social groups and are easily drawn to intergroup conflict.

  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为社会团体、国家间的互相争斗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寻求合作,提供了可行的心理学基础。

  实验领头人Muzafer Sherif挑选了两组11岁男孩,每组各11人,分开去Oklahoma的Robbers Cave国家公园进行“夏令营”。在完全不知道组别的情况下,两组男孩(分别叫做“鹰组”和“蛇组”)和睦相处了一周,在这期间互相玩耍、建立团队协作。

  然后两组合并为一组,男孩们开始互相叫骂另一组成员,做游戏互相较劲,冲突变得频繁,最终两组成员拒绝一起吃饭。接下来的实验中,在娱乐活动未能化解两组男孩的冲突之后,Sherif让双方通过一起解决困难的方式,最终才化解了矛盾冲突。

  爱能让你更快乐

  We only need one thing to be happy.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实验——系世上最长的实验之一——记录了268位1938-1940年入学的男性本科生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有什么普遍结论呢?爱是一切,至少对于长远的快乐和生活的满足来说,是这样的。

  本次实验的负责人,神经专家George Vaillant,告诉《赫芬顿邮报》:“快乐需要两个支撑,一个是爱,一个是容纳爱的生活方式。”("One is love. The other is finding a way of coping with life that does not push love away.")举个例子,一个研究对象期初生活贫困潦倒,未来无望而且曾经有尝试自杀的行为,但现在他是活得最开心的。为什么呢?Vaillant解释说:“因为他用一辈子寻找爱。”

  强大的自尊,会让你更健康

  We thrive when we have strong self-esteem.

  根据对奥斯卡获奖者的研究发现,拥有名利和成功并不仅意味着自我提升——还涉及到长寿方面。来自多伦多的森尼布鲁克和女子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员发现,奥斯卡获奖演员和导演比那些提名却落选的对手要相对长寿。比起落选的演员,获奖的男女演员和导演要多活近四年。

  “这并不是说,你如果获得奥斯卡奖就会活得更久,”本次试验负责人Donald Redelmeier告诉ABC新闻频道,“也不是劝说大家辞去工作去演戏。我们的主要结论是:社会因素是重要的。研究表明,就健康和身体保健而言,强大的内在自尊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子。”

  我们常常欺骗自己以避免心理冲突

  We constantly try to justify our experiences so that they make sense to us.

  上过Psych 101课的大一学生对于认知失调一定不陌生。该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倾向于避免由观念冲突而引起的心理冲突。1959年的一个实验经常被人引用。

  实验中,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要求参与者进行一系列无聊的任务,比如转动木门把手一个小时,得到1美金或20美金,然后被要求去欺骗下一个实验对象(即实验人员),告诉他所做任务很有趣。相比拿20美金的,拿1美金的参与者会表示出这个任务更有意思。那结论呢?那些拿钱多的参与者觉得,他们从那个无趣的一小时工作中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补偿,而那些只拿了1美金的参与者却需要通过描述工作的有趣性,来为自己的经历辩护(从而减少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冲突)。换句话说,我们经常欺骗自己,以此让这世界变得更理性,更和谐。

  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

  We buy into stereotypes in a big way.

  即使我们有意避免,但几乎所有人都会根据社会群体、种族或阶级来区分社会上的各种人——这会导致我们对整个人群得出不公平、不利的结论。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John Bargh的“社会行为自律性”实验发现,我们会根据潜意识里的典型案例来判断别人——并且我们对此似乎无能为力。同时,我们也会因为觉得自己属于某个团体而有意向那个群体的典型靠近。

  在一个实验中,Bargh要求一组参与者整理和年纪有关的词语,例如“弗罗里达”(美国养老圣地)、“无助的”和“满是皱纹的”等。实验结束后,此组参与者明显比整理与年龄无关的词语的对照组走路要慢得多。在两个其他重复可比试验中,通过加强种族和礼貌两种典型,Bargh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根据刻板印象来进行划分,实在是有些过分了。”Bargh对《今日心理学》说,“当我们使用刻板印象,我们会考虑眼前这个人的性别、年龄、肤色,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向我们反馈不同的信息,比如敌对、愚蠢、迟缓、脆弱等。这些结论不是通过外部的逻辑观察得到的,不能代表现实的状况。”

Carolyn Gregoire|文 

译言网网友 RK翔|译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2018年10月6日更新

 

 

 

 

 

《宇宙的构造》

——带你开始一段颠覆时间、空间以及宇宙常识的旅程!

 

 

  “The Fabric of theCosmos”是基于著名物理学家,畅销书作家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的同名著作拍摄的一部4集纪录片。它向我们展现了科学家对于空间、时间最复杂图景的理解,以及宇宙中最有悖于我们常识的一面。

  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世界之下,是另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对于宇宙的大部分理解都是错的。物理学家兼畅销书作家布莱恩·格林,带你开始一段颠覆常识的旅程。

  随着我们探索这宇宙的终极领域,这个世界将逐渐清晰,从黑洞到宇宙大爆炸,我们将会深入物质的本质。我们的宇宙也许只是无数互相平行的真实世界的一员,三维世界也许只是一个幻象,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实并未界限。

  但是事情怎么会这样?对于我们熟悉的事物,我们为何错得如此离谱?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它开启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新世界,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部:无限空间

What is space

  如果你把一切物体移走?人群、汽车、建筑物,不仅是地球上的物体,地球本身也被移走;如果把行星、恒星以及星系也全部移走,会怎样呢?不仅是大家伙,还包括那些最微小的气体分子和粉尘,把它们都移走,会如何?

  我们一般会说“什么也没有”,我们也许是对的,但奇怪的是,我们也是错的。留下的是空无一物的空间,而且后来发现,空荡荡的空间不是什么也没有,空间本身就是一种事物,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样,空间具有不易觉察的特性,事实上,空间如此的真实,你可以使它弯曲,也可以使它扭曲,你还可以使它震荡。不可否认,这空荡荡的空间,帮助塑造了我们的这个世界,并且构成了宇宙的基本构造……

第二部:时间幻象

The illusion of time

  时间,世界基于它运转。但科学家对于时间的本质却一无所知。深入探究,我们竟对我们最习惯的时间如此陌生。布莱恩·格林将带你回到过去,从大爆炸开始,那里有科学家认为的时间本质的答案,再到人类的未来。

第三部:量子跃迁

Quantum Leap

  量子力学是违反直觉的,但却是最成功的科学理论之一。布莱恩·格林在带你回归量子力学发展的同时,也会介绍它在最新科技里的应用。

第四部:多重宇宙

Universe of Multiverse

  多重宇宙学说,或者平行宇宙论,暗示我们的宇宙并非唯一。相反,也许我们正是无数宇宙中平凡的一个。

本文部分转自微信公号:走进科学(k95028)

 

 

 

 

 

 

 

 



  林家樂的易學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叔本华

我的生命不结出美善的果子,谁赞赏我都没意义。假如我的生命结出很多美善的果子,谁批评我也没意义。
—— 约翰·班扬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