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醫學 > 肽,这种物质?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懂生命才懂医治;懂医治也才懂生命!
林家乐的医学
林家樂的医治病例
人类忽略的根本病因:异性=黄金
这些年我们误解了中医!
中医站在宇宙看人体!
疾病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模式
科学家发现:意念对健康的影响,大到不可思议
珍贵的中医常识: 麻、木、酸……
肽,这种物质?
医海拾贝
 

肽,这种物质?

 

这才是癌症的真相:为家人,我们都应该看一下!

 

视频来源:一席

李治中,清华大学学士,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美国诺华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谈科学,有理有据,通俗易懂,受益匪浅。

文章来源:美闻参阅

2019年3月4日更新

 

 

 

 

 

如何靠自身修复身体疾病?

 

  睡觉好、一切都好

  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健康根本是心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道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定中生智慧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健康靠自身调节修复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生病是正常生理现象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气血足、经络通,万病无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

  1)足够的气血;

  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气血=食物+胆汁+睡眠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络=清净心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健康=开源节流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吃饭不过度,过度是垃圾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松静是健康之本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人衰老是因为垃圾多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

  1)减少体内的垃圾;

  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

  3)增加体内的气血。

  相信药物不如相信自我调节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道吧。学道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气血充足显病情

  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服,隐藏的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提前找出隐藏在经脉还没有表现的病症,提前治疗将要发生的脏腑疾病。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即调整反应期)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坚持用药,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违背养生规则,危险随时发生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适当饥渴更健康

  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健康要有足够的气

  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别人是外因,自己是内因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文章来源: 菩语催眠

2019年3月4日更新

 

 

 

 

 肽,这种物质?

 

CCTV《探索.发现》纪录片讲肽

 共13分钟,但非常值得全程看完!CCTV《探索.发现》纪录片栏目,专题讲述肽。

  视频前半部分,从生物医学的角度,从细胞讲起,讲述了肽的运作原理,明白了肽的原理,就知道为什么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第6分30秒,提到了只有动物肽里才有的“羟脯氨酸”成分)。

  后半部分,从第10分钟开始,讲到了肽对于感冒、骨关节疾病、风湿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癌),以及失眠、性健康、抗衰、亚健康等方面的临床实践,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

视频2、美国研修的全科医生讲肽   

共3分钟。在美国研修的全科医生,对比肽在美国的大量使用情况,肽让停跳5分钟的心脏复跳,拯救很多心衰、心梗、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

中国每6秒就有一人死于脑血管病,每5秒有一人死于心脏病!

视频3、李成森教授讲肽   

共15分钟,李成森教授接受采访,讲述:肽的各种好处,以及肽不存在吃过量的问题;肽能促进你正在吃的营养品、保健品、药品的吸收。

看书:看书怎么讲肽

 

文章来源:红华健康咨询

2018年4月27日更新

 

 

 

 

 

活性多肽的秘密

 

 

  近几十年来,对于多肽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对多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科学家发现,多肽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几乎涉及到人体的所有生理活动,如神经、消化、吸收、代谢、循环、生长、生殖、内分泌等。

  什么是肽?

  肽是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化合物片段,由2个或2个以上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相互连接而成,是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片段,并使蛋白质具有数以千万计的生理功能,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其中以2—6个氨基酸组成的肽最具有生理活性,5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也叫多肽,就是我们熟知的蛋白质,所以由2—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又被称为小分子活性肽。正大肽琦生产的菜籽肽分子量小于1000道尔顿,是小分子活性肽,也叫寡肽、低聚肽。

  肽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1920年活性肽被发现。

  195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籍犹太人生物化学家赫伯特·博意尔(Herber Boyer)博士潜心研究38年的活性多肽(HGH)利用细胞重组技术成功问世,它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数量、质量和速度,控制着人的疾病和衰老。该博士于当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牛结晶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1984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利菲尔德(Robert Bruce Merrifield)博士在人体细胞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疾病、衰老、死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参与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参与蛋白质、糖、脂肪三大物质的代谢,它控制着蛋白质合成的数量、质量和速度,控制着细胞的合成,控制着基因正常的表达和复制,从而掌控着人类的疾病和衰老,美利菲尔德博士把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肽”,并因此而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8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发现多肽生长因子(NGF)的斯坦利(StanleyCohen)。

  1990年,罗德曼(Rudman)博士正式提出解释人类疾病、衰老原因的HGH理论,首次将HGH真正运用于抗衰老及疾病预防领域。当年4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以《生命之源神奇的HGH》为题作了整版报道。

  2007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李勇和17位专家共同编著《肽营养学》和《肽临床营养学》,并创立肽营养学说。

  肽对人体健康的意义

  一是可以使人体保存能量。

  多肽不需消化、直接吸收,它不需要耗费人体能量,如嘴巴的嚼磨、食道力量的吞咽、胃肠的蠕动及排泄,都可以减少或减轻,这对人体能量、体力的保存、储蓄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可减少人体消化吸收系统器官的磨损。

  如牙齿磨损、食道磨损、胃肠黏膜磨损、肝脏肾脏磨损,使这些器官得以修身养息,这对于延长这些器官的生命和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是可以减少耗费人体的各种营养物质。

  如水、酸、碱、酶、液等,这些物质都是人体的精华所在,过大的消耗,或者偏废消耗,都会使人体失衡,健康和寿命受到影响。

  四是可以补足人体所需要的肽营养。

  若食用大分子蛋白质,靠人体来降解获得多肽,永远满足不了人体对肽的需求,人体降解蛋白质获得多肽是有限的,而直接服用外源性多肽是无限的,它可以使人体多肽保持在高水平。

  五是蛋白质降解。

  外援性多肽,人体不需消化、直接吸收,不会损害人体的消化吸收系统,有助于调节胃肠道、保肝护肝、保护肾脏、修复胃肠黏膜、愈合溃疡、提高免疫力等。

  当体内的肽充足、活性高时,就能充分发挥调控、抑制、修复受损病变细胞的作用,从而保证人体健康。当人体内的肽不足、活性降低时,就无力调控、抑制、修复受损病变细胞,时间久了,伴随而来的就是疾病和衰老。另外,肽在人体内的数量和活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30岁以后肽在人体内的分泌量及活性就会逐渐下降,因此,补充外源性肽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报

2018年10月24日更新

 

 

 

 

3位名医6天去世!

 

  6天内3位名医离世!人民日报怒了!健康根本算不上是消费,而是一种必须的人生投资。养生真的是给你续命,请珍惜和感恩和你谈养生的朋友,他就是你的贵人!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山东泰山医学院42岁的蔡国栋医生猝死于手术台旁!

三天后,天津总医院神外45岁的李迺昕医生心脏病发作猝死!      

仅隔两天,上海龙华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柳文,不幸逝世!

医生都救不了自己,

如何来救你

北京协和医院全国著名健康专家黄教授58岁离世

香港名医潘醒华44岁离世

36岁许剑峰医生患癌,从发病到去世仅14天

同仁堂前董事长张生瑜39岁因心脏病离世(同仁堂就是生产心脏病药的)

他们都是医药领域的专家,但他们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你怎么敢把健康交给他们?

人民日报发文:

病人越治越多,

国人养生预防意识淡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

慢性病井喷,

国人要成“东亚病夫”

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治疗医学是在下游打捞垃圾;养生预防是在上游控制污染源头。治病是“亡羊补牢”,通过预防养生保健则是“未雨绸缪”。

我们的健康取决于我们自己,预防养生是时代必然的产物。我们不能把健康全寄托在医生手里,医生该切的切该换的换,钱花完了命也没了。从现在开始,身强力壮时就多关心自己的健康,人生如赛场,健康是你唯一的保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不是你的,唯有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医学不是万能的,

请自己珍爱生命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保健养生,

未病先预防

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我们知道疾病不是不健康的极致,但没有病不等于健康,预防大于治疗,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只治不防,花钱心慌;只治不防,痛苦悲伤;这就是养生保健的意义。

在健康上消费根本算不上是消费,而是一种必须的人生投资。很多人的困扰或纠结,来自于背后价值观的缺失,他还未真正搞清楚健康到底属于人生中的那个范畴——是必须还是必要,是消费还是投资,是不可或缺,还是可有可无,能拖就拖?

医院的三句话让你倾家荡产:

你这病很严重

不过还能治

但是需要很多钱

银行的三句话让你雪上加霜:

我们真的很同情你

但规定就是这样的

交不了房贷,我们就得收回你的住房!

养生专家的三句话给您雪中送炭: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医院是厨房

最好的药物是营养

很多人的健康都是毁在了错误的观念里,可以有很多人替你开车,替你赚钱,替你花钱,但没人替你生病。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找回来,但有一件东西丢了,就永远找不回来,那就是命。

一个人走进手术室时,才发现有一本书没有读那就“养生之道”大多数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两年,花光一生的所有积蓄,吃遍所有的大量副作用的西药,再多开几次刀,留下一大笔债务,给家人,给儿女,然后死去。

可悲的是,你养的医生也不管用,而最可悲的是,很多人连养医生的机会都没有,把积攒下来的钱,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年都交给了医院。最后还是得很不甘心的上路。

这个世界上,95%以上的人是病死的。再有钱、有势的人,就算他把整个医院买下来,也无法挽救自己的生命。我们没有钱,还指望医院能救得了我们?

今天你健康,不代表明天你还健康,更不代表10年后你依然健康。所以,爱护自己,就是减轻家人的负担。

无论你多会赚钱,当你生病进医院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时的钱就如同“草纸”。医院就如同“碎纸机”。钱是你一张一张挣来的,可到了医院就要一沓一沓的花出去,可怕吗?

有钱有健康叫资产,有钱无健康叫遗产。如果今天你不注重养生,明天注定养一堆医生,医生也不例外~

文章来源:中国人

2018年5月19日更新

 

 

 

 

 

癌症在发作前的2年征兆

 

  癌为什么高发

  癌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病,以前一个很稀有的病种,当下突然变得流行起来了。二十年前曾经有专家预言癌症会变成流行病,它流行的速度和流行之广,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怕得多。

  关于癌症产生的原因

  中医的说法,癌症是因为人体内阳气弱,不能够运化和排解毒素造成的。当然时下最多的说法是因为环境的破坏造成的,我们身处的环境里有太多的毒素。

  的确,生活方式、饮食和诸如空气污染等因素都对癌症发病率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在英国,吸烟就贡献了25%的癌症死亡病例。癌细胞是人在体内自私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因为癌细胞会疯狂扩张自己,然后掠夺人体内的营养,摧毁其他的健康组织。

  人体12个器官最易患癌

  专家表示:“癌细胞是人体内非常活跃的捣蛋分子,几乎可以说是无孔不入。除了指甲和头发,它可以在人体的任何部位生根发芽、四处蔓延。而且研究发现,人体中有些部位的确格外受其‘青睐’,但男女会有明显不同。”

  专家介绍,在我国,癌细胞最频繁“光顾”的人体组织,

  位居男性发病率前十位的分别是:肺、胃、肝、食管、大肠癌、膀胱、胰腺、脑、淋巴、肾;

  位居女性发病率前十位的分别是:肺、乳腺、大肠、胃、肝、食管、卵巢、宫颈、胰腺、脑。

  “可以说,这十种肿瘤占据了所有肿瘤类型的80%以上。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国一些城市表现出了“地方特色”。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已超过了肺癌,名列第一;而广东则是鼻咽癌高发地;江苏启东是肝癌的高发地;河南林县食管癌病人之多让人侧目。

  而原来乳腺癌和大肠癌都是富裕国家的“专属品”,可现在这两种癌在我国已经“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高发的胃癌、肝癌在我国仍居高不下。

  癌为什么难治

  我们要想了解癌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要回到道家中,医“道”的层面来看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人体本无病,人体只有排病反应。

  当人体有了过多的毒素的时候,就好比人体有很多垃圾,它势必要找一个垃圾筐,其实癌症病变组织就是这个垃圾筐,我们不能说垃圾筐是病。

  那为什么医院里的医生会说,癌症切除了之后癌细胞更容易扩散,意思就是当你把垃圾筐扔掉,垃圾就会到处乱跑。放化疗是杀死癌细胞的,以对付转移扩散问题,可只是杀死现有的癌细胞,好比一块板子潮湿了要长霉,如果光杀霉,不解决潮湿的问题,霉杀得完吗?

  人体诱发癌症的危险信号

  其实对于癌症,我们身体是有防御机制的。在癌症来临之前,身体向你发出过很多求救信号,每一次都给了你防止癌变的机会。这些机会,一定要懂得及时把握!

  第1种信号:长期疲倦、乏力

  第一次机会:轻度疲劳

  第二次机会:深度疲劳

  第三次机会:脏器内部变异

  癌变

  一般情况下,疲劳后只要好好休息很快就能调整过来。但极度的疲倦就要引起重视了。

  长期难以恢复的慢性疲劳,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力,使潜藏在体内的癌细胞快速生长,尤其是消化器官肿瘤,与慢性疲劳和便秘关系密切。

  第2种信号:持续咳嗽

  第一次机会:咳嗽

  第二次机会:肺部结节

  肺癌

  咳嗽很常见,但久治不愈的咳嗽要小心!很多特殊表现的咳嗽,要高度怀疑肺癌——

  · 顽固的刺激性干咳

  · 间断性咳血痰或痰中带血丝

  · 咳嗽伴有胸闷、气促等表现

  · 咳嗽伴有大量的泡沫痰

  · 咳嗽伴有不明原因的中低度发热等

  肺癌的排查,其实不难。出现了久治不愈的咳嗽,只要超过两周,用药也没有好转的病人,都建议做胸片检查,看看肺部是否有病变。

  第3种信号:消化不良、长期烧心

  第一次机会:消化不良

  第二次机会:胃炎、胃溃疡

  胃癌

  持续性的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咽喉、胃部等发生癌症的信号。

  烧心又叫慢性胃灼热,长期胃灼热、腹部疼痛、胃溃疡,再服用止痛、止酸药物后仍不能缓解,进食后还会出现饱胀或疼痛、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等现象。这些都是胃癌或是食道癌的早期信号。

  第4种信号:腹胀

  第一次机会:持续腹胀

  第二次机会:盆腔炎

  卵巢癌

  女性持续腹胀,有可能是卵巢癌的症状。

  腹部持续肿胀、有压迫感、下腹或骨盆疼痛、肠胃不适,出现进食困难或极易有饱腹感,持续数周不缓解,都可能是卵巢癌的征兆。

  第5种信号:腹痛

  第一次机会:腹痛

  第二次机会: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有腹痛,夜间更为严重,平卧位可使疼痛加重,疼痛常常模糊不清,难以言明,这种情况往往要小心胰腺癌。

  近年来,在对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中发现,2.2%病例伴有胰腺癌,这一比例较一般人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高出了近100倍。

  第6种信号:反复口腔溃疡

  第一次机会:反复口腔溃疡

  第二次机会:黏膜白斑

   口腔癌

  口腔黏膜上(包括上下唇、舌体、牙龈等)有固定性溃疡,经治疗3~4周后仍不愈者,要警惕白塞氏病甚或口腔癌。

  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吸烟者要特别注意口腔及舌头上出现的白色斑块,这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黏膜白斑病。

  第7种信号:腹泻、便血

  第一次机会:便血

  第二次机会:肠息肉

  肠癌

  便血常与痔疮混淆,但这很可能是肠癌的症状。肠癌除了便血以外,如果肿瘤生长在靠近肛门处,还可能出现大便变细、次数增多等症状,甚至引起大便困难。

  结肠息肉也容易引起大便出血,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应该定期做结肠镜检查,其目的是及早发现息肉是否出现了恶变。

  第8种信号:持续发烧

  第一次机会:持续发烧

  第二次机会:免疫力减弱

  白血病

  发烧一般不是由严重疾病引起的,但如果经过了常规治疗却一直没有退烧,就要注意了。

  发烧是身体的一种调节机制,白血病、淋巴瘤等许多癌症都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身体为了对抗这种问题,就可能表现为持续发烧。

  第9种信号:血尿

  第一次机会:血尿

  第二次机会:膀胱肿瘤

  膀胱癌

  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尿液偏黄并带有血色,很多人便以为是“上火”了。殊不知,这是膀胱癌的危险信号。新经络公众号提示:膀胱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的膀胱癌,良性的肿瘤非常罕见,但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表现为无痛性、肉眼可见的血尿。患者容易因为没有疼痛等不适而掉以轻心,结果耽误了诊疗。

  预防癌症的关键是…

  人体本身是有自我排病能力的。我们一出生,身体里面就有一定数量的癌细胞。终其一生,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消灭癌细胞。

  也就是说,只有人体的免疫力、人体的自身功能是能够解决癌症,只有当我们制造癌细胞的速度超过降解速度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癌症。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解决垃圾的来源,就可能最大程度杜绝癌症的悲剧的发生。

  而自由基、宿便、胆固醇、血管黏稠、肥胖等等都在垃圾过多的外在表现,而这些也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数据显示,75%的癌症与生活方式相关,随着癌症日益年轻化,让不少年轻人被癌症“盯上”。

  想要守住健康,需要经常让身体排出垃圾毒素,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食物不要吃得太精细;饮食提倡清淡,晚餐不宜太丰盛,少吃夜宵;戒烟、戒酒;少坐多运动,才有尽可能避免被癌症“盯”上。

文章来源:黄帝内经与健康生活

2018年10月22日更新

 

 

 

 

 

忽悠中国人的18种病,其实根本不用治!

 

  被忽悠了很久的18种病,其实根本不用治。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

  ▼饭后烧心:吃花生就行

  饭后烧心,吃药有时候很难缓解,还容易刺激胃!教你一招,每次出现烧心的时候,可以咀嚼3~5粒生花生,一会就能缓解,并且还能养胃,抑制胃酸,促消化,会经常烧心的人可以试试。

  慢性咽炎:金银花泡水喝

  得了慢性咽炎,老是感觉嗓子堵着东西,吃药打针只能暂时缓解。

  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用将金银花、鱼腥草、野菊花、胖大海一起泡水,每天当茶喝,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有很大好转。

  口苦口臭:隔夜茶就可以

  口苦口臭让人很尴尬,其实是牙缝中腐烂食物的味道,不用专门看医生。

  教你一招,清晨刷牙后,口中含隔夜茶5分钟,然后吐掉,就能去味,一天口气都很清心,如果这样做还是有味,去检查一下消化道就可以。

  色斑暗沉:吃维生素

  脸上如果有斑,看上去就像没有洗脸一样,经常化妆遮盖还会不断加重斑点。

  去药店买点VC和VE,连用二十多天就能去掉,之前用过很多方法,最后用这个方法去掉了,半年多了不反弹,还白了。

  脱发秃顶:隔夜茶洗头发

  脱发秃顶一般是油脂分泌过旺或者内分泌失调会引起脱发秃顶!

  用隔夜茶洗头,不仅能生发,还可以去掉头屑,如果眉毛稀疏也管用,用刷子沾着隔夜茶刷眉毛,20天眉毛就会变的浓密,记得平时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黑眼圈眼袋:枸杞泡生姜

  眼睛周围有黑眼圈,眼袋,会让整个人的形象大打折扣。

  每天早晨喝一杯枸杞生姜水,能改善眼部皮肤,20多天细纹眼袋黑眼圈就能完全去除了,看上去年轻10多岁,因为很好用,最近很火。

  长期耳鸣:洗脚加点白醋

  耳鸣中老年人最常见,它不仅影响听力,更会影响心情!

  睡前用热水加白醋1:5比例泡脚,每天1次,每次泡30分钟,同时用双脚不断来回搓,按摩脚底的涌泉穴,直至感到穴位酸胀为止,连续1-2周就会感觉耳鸣有不错好转。

  脚气灰指甲:用醋泡就行

  灰指甲和脚气不仅难看还难受,最可怕的是他会不断蔓延,传染给家里人。

  脚气和灰甲都是真菌引起的,晚上用醋泡早晚用一次,很快就能好,再严重的灰甲都能好,

  去皱纹抗衰老:用丝瓜片

  人一旦过了25岁,皱纹会以每天0.02mm的速度爬满整张脸,再美丽的脸有了皱纹也会黯然失色。

  把丝瓜去皮后切成薄片贴在脸上,2分钟后拿掉洗干净,连用20多天,皱纹就能消失的差不多,如果嫌麻烦也可以直接用精华液。

  10关节寒痛:用电吹风吹

  关节疼痛一般是冷风吹出来的毛病,不妨用热风吹走它。

  电吹风之所以能吹走疼痛,类似于中医中“灸”的作用,即通过热刺激,把寒气逼出来,来去除疼痛。注意吹的时候一定隔着衣服吹,直接对着皮肤猛吹,容易把皮肤烫伤。

  11湿疹:用绿豆和醋

  有湿疹皮炎癣的朋友都知道,不仅皮肤难看,而且有时候痒的让人难受。

  把绿豆用醋泡后,碾成末敷在皮肤上,就有不错缓解,

  12容易过敏:用花椒和生姜

  容易过敏的人有很多东西不能碰,很多化妆品没法用,告诉你个小秘诀。

  烧滚的水中加入10颗花椒以和两片生姜,冷凉后清洗过敏的地方,能快速消除过敏反应,连续敷20天,不仅能完全恢复,还能增厚角质层,防止以后过敏的发生。

  13浅表性胃炎:就是消化不良

  如果检查消化道时,报告单上写着浅表性胃炎,不用惊慌,大多数人都有浅表性胃炎。

  很多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如果饭后出现饱胀、消化不良时,吃点多酶片、多种益生菌即可缓解,并不需要担心。

  14乳腺增生:根本不用治

  10个女生8个有“乳腺增生”问题。这时很多人害怕会不会治不好。

  其实,乳腺增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女性生理期前会出现,但生理期过了胀痛就渐渐消失,不需要治,注意定期复查即可。再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量运动。

  15宫颈糜烂:自己会消失

  “糜烂”一词威力巨大,第一次听到“宫颈糜烂”这个词,脑中子会出现许多可怕的画面。

  其实,这只是医学名词史上一个大失误。只是一种宫颈上皮的异位,和溃烂什么的不沾边,激素水平正常后,糜烂自己就会消失。

  16心脏早搏:注意休息少熬夜

  是指心脏突然的提前跳动,很多人把他当成心脏病的前兆。

  如果只是检查出早搏,而没有胸闷胸疼等症状,那就不用治疗,只要注意休息,少熬夜喝浓茶咖啡即可。

  17过敏性鼻炎:淡盐水洗鼻子即可

  过敏性鼻炎,一遇到过敏源就会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其实过敏性皮炎不用吃药。

  每天用淡盐水洗鼻,早晚各一次,每次洗5分钟,鼻炎慢慢就会消失。具体操作方法:把面部扎进一盆温热的淡盐水中,然后再用鼻子吸水清洗,隔1分钟一次。

  18偏头痛:多吃含镁的食物

  有偏头痛的人会经常靠止痛药缓解,其实多吃含镁的食物就能够止痛。

  医生对偏头痛人群进行检测后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低镁的现象。而很多食物含镁量较高,比如小米、荞面、豆类、香蕉、坚果及海产品等,能有效减少偏头痛的发作率。

  许多病其实是吓出来的,本来没有多大病,生生把自己吓进了医院。以上18种病,一定要告诉身边人,不要去医院花冤枉钱!

  文章来源:中华精选

  2018年10月11日更新

 

 

 

 

 

四位院士力挺中医:中医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几年前,国外抢注中医古方的新闻曾引起不少热议,2001年,日本一家公司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专利,明确对以芍药为活性成分的包括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汤、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丸4个复方进行保护,并且获得了授权。日本还无偿商业化开发中国《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

   在这些古方被别人逐渐申请专利、针灸被很多西方国家接受的同时,国内很多人还在纠结中医是不是真的管用?

  四位院士力挺中医

  来源:健康时报(jksb2013) 编辑:莫离

  根据公开报道和演讲,

  国内四位现代医学大家力挺中医!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分子药理与心血管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呼吸内科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汤钊猷(肿瘤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代明(消化外科专家)

  韩启德院士: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

  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中医是人的艺术,是我们要大力推崇的,中医能看好病,无可非议;中医要大力推广,要继承发扬,毫无问题。中医凭感觉、凭经验,但是说有没有经过实证?有。经过两三千年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大量的病都看好了,这是事实。

  我在农村当医生的时候,也学了中医,我给人看病,学了九个月就用中医,后来找我看中医的人不比找我看西医的人少。

  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并不在于正确,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不好。

  我们对科学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要把科学跟绝对正确联系起来。

  科学只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1500年以后,在这几百年里面,一部分地球人所认定的一种体系。而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定的体系,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体系去完全等同起来呢?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也应该吸收互相之间的长处。

  要学习中医的接诊之道

  现在的西医几乎已经不碰病人了,裘法祖先生在世的时候提到一个故事,说一个病人肚子疼,找到他,他让到检查床摸了一下他肚子,这个病人就感动得掉眼泪,说你是我看的第六个医生,前面五个医生都没有碰过我一下肚子。我们西医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完全靠设备,完全靠人为确定的指标来解决问题。尽管有它很好的能解决问题的地方,但是确实离开病人越来越远,这就容易造成矛盾。

  不说别的因素,中医来说首先要把脉,医生的手搭到了病人的手,如果再加上一个笑容,病人的感觉跟我等了几个小时,看到医生头都不抬,化验单一开检查去,感觉很不一样。

  我看中医的体会就是中医容易跟病人搞好关系。西医来问你怎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怎么不舒服,就是难受。西医看所有检查都没有问题,然后说你没病,病人不生气吗?我要你干吗?我就是难受,你说我没病?中医不会这样,我当中医,病人刚走进来我就知道他大概是什么问题,然后坐下来,在农村的时候,妇女坐下来给你一个胳膊,什么也不说,我就知道她要我把脉是不是怀孕了。

  中西医不要互相排斥

  西医因为是现代科学,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跟一百多年前比解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离解决人类所有的疾病,预防、治疗还差得很远。

  另一方面,整个现代医学有点忘记了医学的最根本是人,我们开始把人当作机器,当作局部,忘了人是会思想的,什么东西都看片子,看化验,所以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开始远离人文,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

  中国人应该有这个志气,得天独厚的是我们有中医这个宝库,尽管它很不完善,需要有现代科学不断使它更好的发展,但是就现代医学方面,我们跟现代西方国家有什么差别呢?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应用呢?

  我们中国人应该有志气,把中医和西医里面最优秀的成份给它结合起来,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医学,什么东西都要往前发展,如果不发展,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都是没有出路的,都要往前发展。

  樊代明院士:中医比肩现代医学且不可替代

  中医不用“挺”,它自己“挺”了几千年,需要我们好好去学。学中医不是否定西医;就像说西医好,一定不要随便说中医不好。对此,我有四句话:

  ◆ 一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药学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强调和尊重;

  ◆ 二是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中医药学已发展成唯一可与现代医学(西医药学)比肩的第二大医学体系;

  ◆ 三是中医药解决了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

  ◆ 四是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第一句话,屠呦呦研究员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是当今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学价值的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前所未有!

   第二句话。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各种医学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唯有中医药学有完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体系,历经风雨不倒,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华民族繁衍壮大做出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医药依然以其显著疗效和独特魅力,在越来越多国家掀起了经久不息的“中医热”。

  甚至在有的领域,中医药学远远走在了现代医学的前面。比如,对于顽固性腹泻,西医一直没有什么有效手段,直到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用肠菌移植治疗法,才明显提升了疗效。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医学典籍如《肘后方》《黄帝内经》,甚至更早时期,即有记载“口服胎粪”等类似疗法。

  再如,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力中午12点最强,夜里12点最弱。我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就发现,半夜去世的病人最多。这不就是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我们中医的“子午流注”么?

  再看第三句话,临床中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西医急腹症手术能解决急症救人性命,但术后肠胀气有时很难解决,严重影响手术效果。针灸就能搞定!当年尼克松访华,有一位美国记者来华打前站,不巧突发阑尾炎,在协和医院做了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但术后肠胀气解决不了,后来是针灸给解决的。这位记者回国后写了篇报道反响很大,直接推动了针灸进入美国等很多西方国家。

  第四句话,中医药学必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和整合医学时代的主要贡献者。现代医学发展之路有些走偏了,离“科学”越来越近,离“病人”越来越远;医学研究越来越纠结于微观,离整体越来越远。现代医学需要向中医药学学习,来帮助自己“纠偏”。在此基础上,两者整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整体出发、重点关注“人”的、真正有效保证人类健康的新的医学体系。

  我们西医不能也不应该看不起中医!至于有些既不太懂科学、又不太懂医学的议论,不要太在意。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我看还要以实践说话、疗效说话!

  钟南山院士:中医药可贵之处在于治未病

  中医药最可贵之处是“治未病”,调节改善全身的功能状态,最突出的是注重整体的理念,广东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是我的老朋友,他100岁了,每天还在打八段锦。中医保健是很可取的。

  不过中医保健要多做临床观察,举个例子,不少人喜欢广东新会的陈皮茶,认为喝这种茶有助于将吸入体内的灰霾排出,它是否真的有用?我们最近在做动物实验,观察它们服食前后气道反应和分泌物的情况,从而进行对比。这样的临床观察既有趣,也能促进药物研发。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医开始临床使用中医药,相信这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西医要好。

  中医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慢性阻塞性疾病,如气道阻塞、哮喘病,一个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对慢性气道阻塞,有不少传统的很好的中药,即使到现在,许多西药提取基本上来自两个中药,其中一个是麻黄,另外一个是曼陀罗,也叫洋金花,目前已发展出很多化合药物。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药单方也好,复方也好,像板蓝根、连花清瘟胶囊,作用不是单纯的抗病毒。中药可以预防病毒进入体内,进入细胞内,如果病毒进入细胞内,中药可以预防它繁殖。中药跟西药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样,中药还有一个全身性调节作用,这是中药的特色和长处。现在有比较多的西医相信中药,因为中医药研究在方法、技术和思维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科研方法。

  社会上常有所谓的灵丹妙药,打着中医药的幌子,骗了不少人,对中医药声誉是严重损害。同时,也要看到中医药研究在一些方面仍缺少现代科研方法支持。

  汤钊猷院士:西医临床40年,一直同步用中医

  中医学从大量实践出发,不断修正,经历了千百年考验,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和深刻启示。作为一名西医,我在40多年的临床诊疗生涯中,一直在使用中医,并不断总结着应用中的得失,如使用攻补兼施的“消积软坚方”和六味地黄丸补法等。

  中医西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可以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在治癌方面,中医有不少思路已经被西医所证实,比如“清热解毒”,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癌症与炎症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已证明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有助治癌。

  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建立 “中国特色的医学”。过去我出国,还有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可以说说,如果没有这些,在国际会议上我们就没有多少话语权了。我们说的搞医学规范,这规范是谁定的?都是外国人。有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加进去?基本没有。但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比如说中医,它是不符合西方“规范”的,但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对治疗癌症确实是有效的。

  要想提高,就得出奇招。我觉得,这就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规范。规范只是相对一个时期内有用的,而变化、发展才是绝对的。毛泽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派”,我觉得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值得长远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文章来源:中西医学资料平台

2018年6月5日更新

 

 

 

  有“头脑“的人会和多数人保持友好,却只和少数同等级的人深交,专注地去做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有价值的事。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奮鬥,而是做出正確的抉擇。別放棄,一步一步走下去,別讓機會從眼前溜走,當你能夠忘記你的過去,看重你的現在,樂觀你的未來時,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處。

 

 

 

 

 

 

正念禅原理与疗癒功能之探讨:佛教心理学的观点|《野兽·荐读》

 

 

  原名:正念禅原理与疗癒功能之探讨 ──佛教心理学的观点

  原载:《新世纪宗教研究》第12卷第2期 2013年12月

  作者:陈玉玺(佛光大学名誉教授)

  整编:陈寿文

  摘要

  现代源自缅甸的正念禅派注重清晰、如实地观照身心实相,对一切所缘境保持开放和接纳,不作价值评判及贪瞋习性反应,也不掺杂禅修者的主观好恶和成见。如此「正念」自然导入正定,由正定而开展解脱智慧。

  本文以文献内容分析论证此一修行义理跟后来禅宗的「定慧一体」思想一脉相通,都是由佛陀聚焦于正念的教导所启发的。这个论点的提出是要回应现代南传佛教学者的批评,说是只修观而不修传统四禅定的「纯观行」有违佛陀的教导,因为「纯观行」无法达致开悟解脱所必需的正定。

  本文指出「正念」是连结定与慧的关键,马哈希和葛印卡的正念禅虽不修四禅定,但都以正念修习为特色,理论上可以达致正定,由定发慧。本文进一步从佛教心理分析探讨正念禅为何能去除贪瞋习性、解脱精神苦恼,并且带来身心疗癒的原理。

  关键词:正念,贪瞋习性反应,内观,无乐性,究竟法,定慧一体

  *本文初稿于2013年6月发表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之「亚洲禅学研讨会」,经作者补充禅修理论部分的论述,并修订全文内容。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Its Healing Functions: A Buddhist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hen Yu-Hsi, Ph.D.

  Professor Emeritus of Fo Guang University

  Abstract

  Modern school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riginating from Burma place emphasis on clear and unhindered observation of mind-body phenomena as they are, with openness and acceptance but without value judgment and habitual reactions with craving and aversion, and free of the meditator’s personal biases and preconceptions. Right Mindfulness in this context naturally leads to Right Concentration, from which liberating wisdom unfolds. Based on literature content analysi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uch a theory of meditative practice is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Zen thought of “Oneness of Samadhi (Concentration) and Panna (Wisdom),”all inspired by the Buddha’s teachings that focus on Right Mindfulness. This point is made in response to criticism by scholars of Theravada Buddhism that “pure Insight (or Vipassana) meditation” without practicing the traditional Four Jhanas goes against the Buddha’s teachings as it misses Right Concentration that is essential for enlightenmen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insofar as Right Mindfulness is present in the “pure Insight (or Vipassana) meditation,”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Mahashi Sayadaw’s and Mr. Goenka’s  tradition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eoretically there will be Right Concentration to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for attaining Wisdom, since Right Mindfulness is the key link between the two.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the basis of Buddhist psychoanalysis, how Mindfulness meditation can help to eliminate habitual reactions with craving and aversion, to attain spiritual freedom from afflictions and suffering, and to deliver mind-body therapeutic healing efficacy.

  Keywords: Right Mindfulness, habitual reactions with craving and aversion, Vipassana, dukkha (unsatisfactoriness), Paramattha Dhamma (Ultimate Reality),Oneness of Samadhi and Panna

  一、绪言:正念禅原理的心理学诠释

  二十世纪下半期开始风行于世界各地的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渊源于原始佛法的「四念住」教导,1 其中流传最广的内观禅(Vipassana meditation),在缅甸已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经过印度裔修行人葛印卡(S.N.Goenka, 1924-)的重新诠释和改良后,成为一套具有心理学基础、适合现代人精神修练和身心疗癒的方便法门。2 

  内观禅的基本原理跟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一样,都强调人类精神苦恼的根本原因是贪瞋痴的心灵染污,要想离苦得乐,必须藉由各种修行方法袪除这些精神污秽,使心灵得到淨化;佛教早期的《法句经》将这种淨心修行总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诸佛教」。

  这里「自淨其意」的主要意思,就是淨除贪瞋痴的无明烦恼。在实践方法上,需要力行持戒、布施、禅定等种种修持,一方面避免造作身体、语言和心念的恶业(诸恶莫作),另方面则要积极行善行、说善语、存善心(众善奉行)。3  

  诸如此类去除贪瞋痴烦恼的教示,多少带有伦理的或道德的意味,心理学的意涵不甚明显。但是葛印卡的内观禅所教导的「贪瞋习性反应模式」(habit pattern of reactions with craving and aversion),却是佛教心理学的一项创见──这里「贪」不是特指一般所知的贪欲、贪婪等被视为不道德的心态,而是人们所共有、随时随地都在潜意识里起作用的普遍习性,即对快乐的或舒服的身心感受生起贪爱/执取(craving/grasping);「瞋」也不是特指一般所知的瞋怒、瞋恨等极端的破坏性情绪,而是贪爱习性的反面,即对不愉快的或不舒服的身心感受生起瞋斥/抗拒(aversion/rejecting),也就是一种不愿接纳逆境的心态。这两者构成一个由我执所衍生的习性反应机制,佛法认为是生命苦恼的根源。

  内观禅修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治这个习性反应机制,俾能从无明→造业→受苦(原始佛教称为「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中得到解脱。

  葛印卡认为人们生来就具有「觉悟的种子」(seed of enlightenment, 大乘佛法称为佛性),只要按照佛陀所教导的八正道(分属戒、定、慧三学)精进修行,觉悟的种子就能开花结果;也就是说,当贪瞋习性被淨除以后,修行人对病痛和各种逆境不再生起瞋斥抗拒,而能以智慧和慈悲的心量加以包容接纳;对世间的欲乐和各种顺境也不再生起贪爱执取,而能以宁静淡泊、无得无失的心境去看待,这时心地自然涌现觉醒的智慧,伴随智慧而来的是慈悲爱心、包容宽恕和真正的幸福安乐。

  佛教所说的「离苦得乐」,若从字面去解读,可能被误解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其实恰好相反──对世间的欲乐不贪爱追逐,同时勇敢面对和接纳各种逆境和痛苦,也就是以智慧和慈悲包容的心量去超越世间的苦与乐、逆境与顺境。能如此,才能解脱贪瞋习性所带来的精神苦恼,获得从心灵深处涌现的喜悦和究竟安乐。

  内观禅所注重的贪瞋习性集中表现在对上述苦、乐感受的两极反应,也就是以身心感受(feelings/sensations)──而不是像佛教的一般教导那样,以世间的各种欲望,如性欲、金钱、财物、名声地位等──作为养成贪瞋习性的温床。

  之所以采取这种心理学取向的解释方法,据葛印卡解释,是因为感受(包含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直接连结身与心两方面,身心一切经验都反映于感受。另外,根据佛陀在十二缘支的教导:「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意思是说: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生起认识的同时,也生起感受(例如舌头接触美食生起味觉的同时,也生起快乐感受),快乐的身心感受引起贪爱,贪爱引起执取,由贪爱执取而引起不断生死轮迴以及生死之流中各种身心存在样态的形成和流转变化,包括十二缘支所说的生老病死及忧悲苦恼,巴利文总称为bhava(英译 becoming 或 being that is constantly becoming, 汉译「有」,意思不及英译来得清楚)。

  可见佛陀的早期教导确是把人们对快乐感受的贪爱执取视为导致生命苦恼和生死轮迴的根本原因。十二缘支只讲对乐受的爱取,没有提到对苦受的瞋斥抗拒,但是从心理学原理来说,对乐受的贪爱执取与对苦受的瞋斥抗拒是一体之两面,有贪爱执取必有瞋斥抗拒,例如我们对疾病和各种逆境生起焦虑、恐惧、抗拒、逃避等负面情绪反应(即不愿接纳逆境的心态),便是因为我们平时对健康和各种顺境早已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贪爱执取的习性。

  因此,内观禅将贪爱与瞋斥合并为一个习性反应机制,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金钱、财物、物质享受、名声地位、性欲等世间事物的贪爱追求确是根本问题,这问题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愈趋严重。

  有鉴于此,佛陀不但在十二因缘的教导裡强调「乐受」所引起的贪爱执取是生命苦恼和生死轮回的根本(受→爱→取→有),在教导「四念住」(见下节说明)的正念修行时,也特别把「乐受」的问题跟人们对「我」和「常」的妄见执著相提并论,合称为「三谬见」:

  (1)「我见」,即妄认名相(语言观念)所虚构之「我」是独立自存而与万物众生分离对立的真实个体,形成自我中心的错误知见;

  (2)「常见」,即把刹那生灭和迁流不居的身心现象和万事万物妄认为固定不变(或不愿看到改变)的错误知见;

  (3)「乐见」,即把不能带来真正幸福快乐的世间欲望满足(本文称为「无乐性」,详见下述)妄认为幸福快乐而生起贪爱执取并且拼命追逐的错误知见。

  原始佛法认为这「三谬见」是造作恶业而导致贪瞋习性和精神苦恼的根本原因;藉由正确修行破除这些谬见,悟出本来无我、无常、无乐(苦)的「三实相」,彻底舍离虚妄的知见和贪瞋爱憎的习性,即是证悟解脱,也是正念禅修的终极目标。

  在此必须特别说明的是,「无乐性」的巴利原文Dukkha有两个意思:一是佛教界都知道的「苦」,另一个意思则是指世间事物(包括身心感受)并没有人们所以为的快乐性质,英文译为 unsatisfactoriness(无满意性),汉传佛教早期译为「不圆满」,尚可达意,但现在都译为「苦」,与 Dukkha 的另一个「苦」义相混淆,说是世间事物「一切皆苦」。

  汉文「一切皆苦」的巴利原文 sabbe dukkha,从佛教心理学来解释,其真正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没有人们所以为的能带来快乐幸福的性质」,亦即本文所说的「无乐性」),不但逻辑思路不清楚,也造成很多人误解佛教的世界观太过于悲观、不切实际──他们质问说,世间本来有苦有乐,怎麽会是「一切皆苦」呢?

  有鑑于此,笔者把 Dukkha 改译为「无乐性」,是根据佛陀关于众生「以无乐为乐」的教导,跟英译 unsatisfactoriness 及早期汉译「不圆满」是贴近的,应是佛陀所要传达的本意。

  德国的无著比丘(Bhikkhu Analayo)在其著作中对 Dukkha 也有类似的契理的解释,他说 Dukkha 意味着事物本身只有「不可意」的性质(即无满意性),不会使我们受苦,之所以受苦是因为生起「渴爱」(Tanha, 即贪爱)的缘故。4  

  此外,英国著名佛教伦理学者柯温(Damien Keown, 中文名关大眠),对 Dukkha 的心理学性质也作出了清晰的解释:由于乐受的无常性,一度看起来新鲜而充满希望的事物,迟早会黯然失色,或令人烦腻。

  在此脉络下, Dukkha 有一个更抽象和更广泛应用的意思,那就是:就算生命不痛苦,也会令人不满意,或不能带来成就感和意义感。在这个及其他很多文脉中,『无满意性』(unsatisfactoriness)比『受苦』(suffering)更能精准表达 Dukkha 的意涵。」5  

  由于人们不了解事物和感受的这个心理性质,误以为有真实快乐可得而加以贪爱执取,结果只能带来痛苦,这就是「以无乐为乐」的错误知见,即「乐见」。(笔者按:大乘佛教再加上一个「淨」的错误知见──以为肉身干淨美丽而对之生起贪爱的谬见,成为「常乐我淨」的「四颠倒」,或四谬见,这在原始佛典里也是有依据的。)

  这个彻见「三实相」的深奥佛理不容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因此内观禅在实践上把它简化为观照身心感受的「无常」,再由「无常」去领悟「无我」的道理。简单地说,你的身体所有65兆细胞及一切身心现象(包括身心感受)每一刹那都在生灭变化(无常),哪里有一个坚实不变的东西存在呢?

  既然身心的所有组成部分(五蕴)都是无常、无实,那麽由它们所构成的「我」岂不也是虚幻无实吗?同样的,苦、乐感受既然也是无常、无实,你对它们生起瞋斥抗拒和贪爱执取的习性反应,不是很愚痴吗?

  葛印卡的内观禅认为观察感受──也就是「四念住」中的受念住(「念住」的意思见下一节说明)──是佛陀教导的重点,修行者若能对乐受不生起贪爱执取,对苦受不生起瞋斥抗拒(二者合称为平等心,巴利文 upekkha, 英译 equanimity),就能从贪瞋习性解脱出来而「离苦得乐」。6

  贰、论正念禅法的「定」与「慧」

  透过禅修开启觉悟的智慧,有两个先决条件必须满足:第一是持戒,即在身体行为、语言、生活、心念等各方面遵守道德规范,避免造作身口意三方面的恶业而加重贪瞋痴的习性;三业(身口意的行为及其结果,尤其是贪瞋习性的累积)的淨化可使禅修者面对苦乐感受时不再生起习性反应,这 是发展正念和正定的必要条件。

  平时若不持戒,在禅修中生起贪爱或瞋斥的习性反应时再告诉自己:「保持平等心!」这不是上乘的作法。戒律虽由僧团制定(内观禅只授五戒),但禅修者持戒应是出于自愿,要充分了解守戒 是为了使心灵获得自由,而不是外显的教条对心灵的束缚或压制。7 

  第二是修定,在坐禅、行禅乃至生活作息中,时时保持心念的专注觉知,避免妄想杂念、昏沉、兴奋激动、散乱等负面的精神状态。定力的深入开展使大脑喋喋不休的思虑活动自动停止,心如平静无波的湖水般处于澄明、宁静和安定的状态,脑波、心跳、气脉等生理活动也趋于平顺和调和。

  这种「定」的功夫有很多益处,中国道家和印度瑜伽都认为定功有助于开发生命能量(道家称为「真气」),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超凡的意识、智能、神通力,等等。但佛家不注重这些,佛法所教导的「正定」不仅是心的专注和静定,而且藉由「正念」的如实观照(详见本节下述),破除「我」执以及伴随我执俱生的各种妄见和贪瞋爱憎的习性,对一切身心现象和所缘境保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如此「正念」功夫的深入开展就是原始佛法和大乘佛法(尤其是禅宗,详见下述)所强调的「正定」,由正念趋入正定,其中已含有慧见的成就,是慧解脱的必要基础。

  正念和正定的概念在佛陀以前的印度传统是没有的,那个传统的「定」(Samadhi, 三摩地)注重摄心于一境,可以达到很深的静定和神妙的境界体验,但对身心现象郄未必能如实知见,因此这种禅定比较难以破除深层的无明烦恼而证悟解脱。

  在释迦牟尼尚未成道以前,印度已有四禅八定的传统,他追随印度老师修行时,藉由禅定功夫把凡夫意识提升到无色天的最高境界,不但超越了世间的思想、感情和欲乐,连禅悦也变成微不足道,精神安住于一种微妙的至福状态。

  印度老师认为他已证得涅槃解脱,但他自知并未完全脱离生死轮回的锁链,因为心灵深处尚有微细的无明习气残留着。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发展出一套通往涅槃解脱的修行方法,叫做「四念住」,「念」的巴利原文是 sati,英文译为 mindfulness,是专注觉知的意思。

  「念住」是以「念」为基础而建立的禅观修行系统,以身、心、受、法等四种身心现象作为专注觉知的禅观对象,称为「四念住」,其中最关键的是观察苦乐感受的「受念住」,如前所述。开悟解脱不仅需要专注觉知的「念」,而且需要「正念」(right mindfulness)。

  「正念」的巴利文samma sati 是指具有正见或慧见的专注觉知,即对身心一切现象(尤其是苦乐受)保持专注觉知而不作「好」或「不好」的价值评判,因而不生起贪瞋爱憎的习性反应,这是初步的「如实观照」,也是 Vipassana(旧译为「观」,现在译为「内观」)的本义,即按照事物(特指身心现象)的本来面目去观察和体验,不掺杂观察者个人的主观意志、好恶及各种先入为主之见;更深一层的「观」,连「我」的妄识也被超越,没有一个「我」在造作、认知或主导身心五蕴的活动(即没有看者、听者、思者、受者、造作者等由名相观念所妄构的主体意识),修行者对身心内外的一切清楚觉知,却没有能观的主体之「我」,因此也就没有被「我」所观的客体(对象),只有觉性(纯粹觉知,pure awareness)如其所如的朗朗呈现,这是究竟的「如实观照」。8

  「如实」意指摒除根深柢固的我执、价值评判和能所(主客)对立等各种妄见/妄识,使身心实相和观照实相的正智得以展现。佛陀关于「五蕴无我」的教导,便是要把被人们妄执为实有的「我」、「人」、「男人」、「女人」等名相法,拆解为可以直接体验的色、受、想、行、识等五组名色实相法(究竟法);摒除名相的分别知见而直接体验无我、无常、无乐(苦)的三实相,这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所一再宣说的「如实知见」。

  由此可知,正念在实修上的基本工夫是藉由专注觉知和平等心的锻练来淨化贪瞋习性,作为离苦得乐的必要条件;更深一层的正念则是对一切身心现象(包括感受及念头的生起)保持完全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放下我执及各种主观的知见和成见,才能清晰和如实地观察身心内外所发生的一切,直接体验每一个当下的实相,却没有一个「我」的观念存在,没有「我」在看、听,走路或感受快乐和痛苦。

  这并不是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破除名相(语言概念)所虚构而被我们妄执为实有的「我」,回归本来「无我」的实相,才能从我执及随我执俱起的一切妄见和贪瞋习性中解脱出来。这是「如实知见」的更深一层意涵。

  以佛陀的用语来说,又叫作「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感觉只是感觉」,意指超越感官见闻觉知的主体(我)与被见闻觉知的客体(对象)的二元对立,不落名相的实体执见而达致「纯粹觉知」的正智,此即解脱的智慧(巴利文panna,汉传佛教音译为「般若」)。9 

  缅甸的马哈希大师在其著作《内观基础》也提到,在行禅时,如果正念和正定具足,就没有「我」在走路,也没有「手」、「脚」、「身体」等名相介入,只是纯粹地觉知「持续移动」的实相(称为「风大」,以「风」比喻身心现象中的流动现象,但不落名相法,只体验其如如实相)。10 

  初心者无法如实观照身心实相,因为禅观中总是掺杂著名相(语言概念)以及伴随名相俱生的各种错误知见,有如戴着有色眼镜观看事物,看不到真相一般。但只要如法精进修习正念禅观,对名相及知见的执著将会愈来愈淡化,而「无我」的实相则逐渐呈现。

  正念和正定的功夫愈深入,愈能洞察本来无我、无常和无乐(苦)的身心实相,这就是开悟解脱的智慧。可见就原始佛法而言,「定」与「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由正念的修习达致正定,而正定的成就已包含了无我无执的解脱正智(慧)。

  禅宗继承了这个定慧一体的修行传统。菩提达摩的「凝住壁观」即是放下名相执著,摒除自他、圣凡等二元对立,外不着境,内离妄念,一切心皆不可得,由此获致内心的真正安定,此即达摩祖师所说的「安心」,也是正定,而般若智慧已在其中。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对这个定慧等持的修行原理作了精要而契理的诠释:「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11 

  [这里所说的「定」就是本文前面所论述的「正定」,《坛经》强调「不思善不思恶」(即不起观念分别和价值评判),「不生憎爱,亦无取舍」(即不起贪瞋习性反应),心中没有一点执着挂碍,这样的清淨心才能真正安定下来。

  以《坛经》的话语来说,就是「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外离相,内不乱」,才是真正的禅定,也就是原始佛法所说的正定;行住坐卧及生活作息常在定中,而不只是摄心定于一境。以此正定为「体」(基础),遇一切境相(不仅在禅坐中),方能起智慧照明之「用」,以「本来无一物」的慧见,看清一切如幻无实,当体即空,故不执著任何境相,心中无事(正定)而常生智慧,即是大自在解脱。

  可见《坛经》所说的「禅定」是指荡除一切妄见、分别执著、评判和贪瞋习性以后所展现的「正定」,这样的「定」本身已是「慧」的潜在。「定」是静态的概念,汉传佛教哲学称为「体」,而「慧」则是动态的概念,称为「用」,意即在修行及生活作息中,遇一切境相都能生起智慧照明的功用,依体起用,体用不二,定慧一体,也就是「定慧等持」。

  慧能大师这个定慧一体的洞见,跟本文前述原始佛法正念禅所教导的由正念趋入正定,由正定而达致慧解脱的见解可说是一脉相通,方法虽有不同,但修行原理无疑都是由佛陀聚焦于正念的教导所启发的。

  原始佛法把修定的功夫称为「止禅」(巴利文Samatha,英译 calming/tranquility),修慧的功夫称为「观禅」(巴利文 Vipassana,英译 Insight meditation, 观智或内观)。

  从佛法的正见来说,定慧一体,已如上述;在修行功夫上,就是汉传佛教所说的「止观双运」,禅宗默照禅称为「默照同时」,意即在止息妄念和分别心的正定(默/寂)中生起智慧观照,而智慧观照又能反过来加强正定的力量。12 

  定与慧,止与观,默(或寂)与照,都是以正念为连结;唯依正念,定中有慧,修止同时是修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这个道理在禅宗和天台宗的大师们看来是很清楚的,但是原始佛法因为吸收了印度四禅八定的传承,又建立了自己的「四念住」法门,两套禅法究竟要如何协调,遂成为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

  根据巴利佛典的教导,修行者一般先修禅定,等到定功有了稳固的基础,使五盖(贪瞋等五种染污和障碍)得到了调伏,再进入观禅,似乎是把止禅与观禅分成两个阶段。但是其他经文也描述了不修四禅法而直接修观的方法,这种修法后来被称为「纯观乘」或「干观乘」。13 

  现代发源于缅甸的马哈希(Mahasi Sayadaw, 1904-1982)及葛印卡的内观禅,可说是走纯观乘的路线;马哈希禅法流传到斯里兰卡及其他国家后,曾引起南传佛学界一些学人的质疑和批评,认为巴利佛典是把「正定」等同于四禅定,若不先修四禅法,就不能得正定,五盖不调伏,修观不会有成就,他们因此认为纯观乘是违背了佛陀的教导。

  但是温宗堃及另一些南传佛学者的研究则指出,巴利佛典的很多经文都提到,修习纯观乘可以达致四圣果(从预流初果到阿罗汉)的这个或那个阶段;早在巴利佛典形成的时期,就有修纯观乘而证得阿罗汉圣果的先例。温氏更引据巴利经典说,正定不仅来自四禅修习,也可从四念住的观智禅修(Insight meditation, 即内观)中获得。14 故纯观乘虽然不修传统的四禅法,但却有正念和正定的功夫作为证悟解脱的基础。

  参、从实修探讨「止观并用」的禅理

  以笔者个人的经验和理解,上述争议对于实际修习正念禅者,似乎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原始佛法的八正道修行体系里,四禅法与四念住的界线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加强的。

  修习四禅能否获得正定,端视其中是否有正念的功夫,印度传统的四禅八定不讲正念,但佛陀本人及近代缅甸的一些大师在禅定中却具足正念,所以对他们来说,禅定就是正定。

  传统四禅法的「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注重摄心于一境的禅定功夫,但在四念住的正念修习中,「心一境性」只要具有正念的基础,就可以向一切境(包括情绪和苦乐感受)开放,以平等心接纳一切顺逆境而不执著,不起观念分别和爱憎取斥,这是把印度传统的禅定转化为正念和正定,修止与修观同时进行。

  德国的无著比丘(Bhikkhu Analayo)指出,禅定所带来的精神性喜乐固然可以对治感官欲望,但修行者对禅悦也会生起贪爱执著,必须能以正念和慧观超越贪爱的染污,将禅定提升为正定,禅定才能在八正道中担当一份重要角色(即正定)。换言之,在佛法的修行体系里,修习禅定就是在修正定,修习以正念为基础的内观也是在修正定,并不是一定要先修传统四禅法,再修内观才能获得正定和正智。15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纯观行者在修习观智时必然是正念分明,正念的力量可以袪除妄念和贪瞋习性,从而增强正定。换言之,修观与修止(定)同时进行,止观并用,如上文所述,而不一定要先修禅定再修观。

  笔者在1994年开始修习葛印卡导师的内观禅以前,只有道家静坐的初步基础,不曾修过四禅法,但在十日内观课程中郄能培养出正念和某种程度的正定。

  十日内观课程的头四天练习观呼吸,专注觉知鼻孔气息的进出已经是在修习正念,能使呼吸归于平顺,不须刻意调息而气息自调。俗语说「心平气和」,但个人的禅修体验是「气和」也能反过来增进「心平」,也就是使心安定和淨化。

  正如葛印卡所说,当你专注于呼吸时,贪瞋习性已开始淨化,这纯淨的一刻虽然很短暂,但是不断的正念相继能产生很强大的力量;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就能成就正定。16 

  其次,从第五天起开始观察全身感受(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受),也是在练习正念,每当妄念生起,只要尽快觉察,妄念就自动消失,不必花费心思去控制妄念。

  在专注觉察身心感受时,基于「无常」的正见,对身心的苦、乐感受保持觉知而不作价值评判(不起分别心),因而对苦受不生瞋斥抗拒,对乐受不生贪爱执取,始终保持平等心,这是进一步运用「如实观」(即内观或观智)的正念来淨化贪瞋习性,在培养平等心的同时也培养正定,由定发慧。

  无著比丘在其研究「念住」的著作中也谈到止观互动的原理,认为禅观可以反过来加强正定的力量。他引述巴利佛典《增支部》二部经典说,修习慧观必须修到「见清淨」(指如实知见五蕴身心现象的正智,这是慧学的初阶成就)才能真正成就「正定」,也就是修观所得的正智(见清淨)反过来加强正定。17 

  大乘禅法也有类似的见解,例如圣严法师说:「观的目的是为了使心安定下来,心安定就是止。因此,止的功能一定是从观而达成的效果。」他指出,禅宗的默照禅与原始佛法的四念住相关,「所以默照禅一开始时先用照,也就是观;观照成功,也就是清楚地观到心安定,不受内境与外境的影响而产生波动,那就是默(指正定)。」18 

  可见早期佛法与大乘佛法都有止观并用、以慧致定的见解。有些经典(如《七车经》)把戒→定→慧说成一个循序渐进、不可躐等的修行过程,这其实只是一个概述,对初心者来说固然是很重要的入门指引,但是修行深入以后,戒定慧三学(或七清淨)就不再是直线的、单向的承续关系,而是一个互为缘起、互相加强的辩证过程。

  从佛教心理学来看,有一个影响正念和正定的潜意识因素似乎从来没有被佛学界探讨过,那就是「业」的作用。

  我们的一切心理行为和经验,包括思想、观念、感情、欲望、贪瞋习性反应、善恶心念、苦乐感受、创伤经验,等等,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印迹或记忆,长期下来累积成一股影响身心健康、人格成长以及未来行为和命运的潜势力,原始佛法总称为「行」(巴利文 sankhara),19 俗称「业障」;西方灵性教师艾克哈特‧托勒(Echkhart Tolle, 1948-)称为「负面能量场」(negative energy field),或称「痛苦体」(pain-body)。20 弗洛依德心理学所说的「情意结」(complexes),可说是这个「业的能量场」的其中一部分。.

  笔者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入思考和体会,发现它是影响正念和正定,因而也影响开悟解脱的潜意识障碍。首先,葛印卡曾经讲到「行」(sankhara, 即习性业障)与贪瞋习性反应的互动关系,认为在潜意识里所累积的「行」(习性业障),跟所有身心现象一样,不断地生起、灭去(无常),但是因为我们不断以贪爱和瞋斥的习性反应给它添加养料,它才会一直繁殖增长,造成我们的不快乐。

  葛氏如是说:21如果我们发展(解脱)智慧,开始客观地观察,习性业障(sankhara, 行)繁殖增长的过程就会停止,根除的过程于焉开始。一个业障生起了,但是禅修者保持平等心(笔者注:即不再生起贪瞋习性反应),这个业障就失去它所有的力道而被根除。一层又一层,旧有的习性业障(行)生起然后被根除──如果修行者能保持平等心的话。业障根除多少,你就享有多少幸福安乐,这是从忧悲苦恼解脱出来的安乐。如果过去的所有 业障都被根除了,你就享有完全解脱的无限幸福安乐。

  这里葛氏所论说的是以正念的力量(觉知力加上平等心)根除习性业障,从而获得解脱的安乐。笔者所体悟的则是业障如何反过来妨碍正念的开展。

  正念固然能消除习性业障,如葛氏所言,但习性业障对我们精神活动的宰制使得正念和正定难以开展。从深层心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业的能量场」所埋藏的过去经验的残留势力,乃是以「记忆」(memory)的形式被贮存着,它会产生一股拉力,不断把我们拉回过去,让我们活在过去不愉快的记忆里。

  由于它深埋于潜意识,我们在意识层面触摸不到,完全无力控制它,只能任由它摆佈。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思维」(compulsive thoughts)或「反刍」(rumination),其活动包括:(1)不断回想过去不愉快的经验和创伤,让我们感受痛苦;(2)根据过去所习得的观念和成见解释和评判目前的事物,再由解释和评判生起贪瞋爱憎的习性反应;(3)由过去贪瞋行为所形成的习性潜势力,遇到情境就不由自主地生起贪爱或瞋恨的反应,等等。

  这股有如脱缰野马的潜势力不断干扰我们的精神活动,只是一般人都没有觉察。当我们静下心来开始正念禅修时,它就把我们拉回过去或投射到未来,使心无法安住于当下;它在过去所积存的观念记忆,不断跑出来替我们作价值评判,尤其是「好」或「不好」、「我可接受」或「我不可接受」的分别心,从而引生贪瞋习性反应──对「好」的、「我可接受」的生起贪爱追逐,对「不好」的、「我不可接受」的生起瞋斥抗拒。因此这股盲目的潜势力是修观及证悟解脱的大障碍。

  所幸正念禅法找到了突破口!首先是依靠持戒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口意三方面行为的清淨,面对可欲的人事物时不被欲望所诱惑,在待人处世当中学习包容宽恕而不生起愤怒和瞋恨,可以大大减少贪瞋习性的业障,为正念和正定的修行扫除障碍。

  包容宽恕是慈悲爱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健康的、纯淨的心量会转化潜意识的习性业障,加强接纳痛苦和逆境的能力,减少瞋斥抗拒的习性反应,从而提升正念和正定,而正念和正定的提升又会反过来增长慈悲爱心和包容宽恕的心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修行者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保持专注觉知和平等心(正念)就很容易,习性业障就如葛印卡所说的,一层一层被根除;习性业障的乌云散去多少,心地就清明多少,这对正定和解脱智慧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习性业障的消除,不但能带来轻安和喜悦,增长慈悲、爱心、宽恕等健康的精神品质,而且为正念修习铺平了道路,而正念愈强,习性业障就消除得愈快,形成另一个良性循环,代替了人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瞋恨和愤怒的发作与业障的累积互相加强的恶性循环。

  自从笔者深入了解「业的能量场」干扰正念和正定的心理原理以后,很奇妙的,在禅修中对「业的能量场」就有了反制的能力,使它再也不能盲目妄动、为所欲为,因此心就能轻易地安住于当下。

  尤其当正念觉知力深入潜意识去探索习性业障的黑暗势力,纯淨与染污的两股力量正面碰撞时,会产生「爆炸」,长期被压抑的感情或欲望突然被「引爆」而激发强烈的情绪,这时如果正念和定力够强的话,你不再对这情绪生起反应,它就变成一个帮助你淨化业障的有力助缘,不但具有身心疗癒的效果,而且提升了解脱智慧。

  肆、正念禅修的身心疗癒功能

  十日内观课程是一个苦受与乐受交递发生的过程。当禅修者以正念觉知及平等心观察全身感受时,深埋于潜意识里的习性业障被引发出来,往往造成身心两方面的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受,包括腰酸背痛、脚部麻痺、气脉阻塞、粗重感,等等;在精神方面,视各人精神健康、性情和业力习气的不同,会有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

  这时如果能操持坚定,保持不生瞋斥的平等心,只是冷静、清晰地观察,这些负面感受将会趋于舒缓,逐渐被转化为轻安愉悦的感受;随着习性业障的消除,身体和精神将会越来越健康。

  很多案例显示,久年不治的宿疾在持续的禅修过程中得到改善甚至痊癒。葛印卡本人之所以由印度教徒转为佛法的追随者,便是因为早年罹患严重的偏头痛,遍访欧美各国名医都无法治癒,后来参加乌巴庆的内观禅修,居然出现治癒偏头痛的奇迹,他也因此决心把一生投注于内观禅的修习和弘扬。

  在精神疾患方面,西方许多医学研究指出,禅修能增强免疫系统并调整大脑神经功能,促进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分泌(如脑内嘛啡),使心情愉悦,纾解紧张压力、焦虑不安乃至忧鬱症等精神症状。

  美国《时代》杂志曾在一期以禅修为专题的报导中,引述剑桥大学的医学教授约翰‧提斯岱尔(John Teasdale)说:「正念禅修对慢性忧鬱症患者有帮助,能把再发率减低一半。」该刊又引述知名女作家、遭受德国纳粹党迫害的犹太人女儿文迪‧魏塞尔(Wendy Weisel)说,她一辈子都在服用忧鬱症药物,直到2001年开始参加禅修为止。魏塞尔女士说:「效果实在令人惊奇!你不需服药来治疗忧鬱症或紧张焦虑,我有生以来头一次可以不再服药了。」22

  这个案例是魏塞尔女士自述其参加禅修而治癒忧鬱症的经验,除此以外,心理治疗学界应用正念禅修原理治疗忧鬱症的成功案例也不少。笔者承蒙斯里兰卡可伦坡大学的心理医学教授佐伊萨博士(Piyanjali de Zoysa)提供他的三篇研究报告,详论他运用认知心理治疗法加上正念禅修帮助忧鬱症患者克服「负面自动思虑」(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即忧鬱症患者不断生起消极悲观和自我贬抑的念头)的治疗过程。此外,他也规划疗程,运用正念禅的专注觉察的练习成功治癒了一位青年学生的强迫症。23

  马哈希在他所编著的《法的医疗》(Dhamma Therapy)一书中,列举了三十多个案例说明正念禅修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包括肿瘤、胃病、风湿痛、关节炎、气喘,等等。

  其中有十七个案例是由南迪雅禅师(Sayadaw U Nandiya)提供的,这位禅师在出家之前曾罹患局部瘫痪等多种疾病,身体虚弱,医生认为他已无药可治,后来出家立志禅修,把身体的所有苦受当作正念观照的所缘(对象),每次禅坐时间从一小时增加到四小时以上。

  马哈希说:「当他(南迪雅)能坐上十二小时而不挪动且保持正念时,所有细微的苦受皆杳然消失。于是,他自然地远离一切的苦受,以及他罹患的各种疾病。我们必须记住,之所以能治癒疾病或减少病苦,都是因为持续地保持正念的坚忍毅力使然。」24 

  马哈希在该书最后一节解释为何禅修能治病的理由,首先引述经典说,佛陀的两位大弟子大迦叶尊者和大目犍莲尊者都因听闻佛陀开示七觉支(解脱智慧的七要素)的法义而使疾病不药而癒,马哈希认为主要是因为专注听法而生起对觉支法义的智慧领悟;再者,听闻佛法时所生起的淨信等善心,也能让疾病消失。25 

  马氏在这里所说的理由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从佛教心理学来解释,禅修的疗癒功能还可归因于不起贪瞋习性反应的平等心、业障的不断消除,以及慈悲、爱、宽恕、喜悦、信心等等健康心量的养成,对身心疾患的疗癒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生理学、医学、心理学和脑神经学方面的多种学理解释。

  伍、结 语:对禅修疗癒功能的反思

  在台湾,长期投入内观禅修而使肝炎等宿疾获得明显改善的事例也时有所闻。以笔者个人的体验,坚持每日禅修两小时,长期下来,身体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都变得很顺畅,免疫力明显增强,每年健康检查,几乎所有指数都处于适中的状态。

  笔者从小以来体弱多病,靠着正念禅修及其他佛法修持(包括持戒淨行、布施利他、闻慧思慧、内省自疗、素食淨身,等等),最近二十年来健康大有改善,精神健朗,心地清明。在禅修中所经验到的筋骨酸痛等苦受,只要保持正念观照而不生起习性反应,这些疼痛就会逐渐舒缓、消失或转移部位,在静心中观察疼痛的来来去去、生灭无常,倒是一桩蛮有趣的事!「痛」而不「苦」,因而觉得疼痛不是问题,是可以忍耐和接受的,这种初步「解脱」的味况恐怕不是局外人所能体会的。

  根据佛教心理分析,身体的病痛会因为我们对苦受生起瞋斥抗拒的习性反应而自我强化,形成苦上加苦的恶性循环;如果能藉由正念观照保持平等心,疼痛中的观念及情绪成分就会被析离,从而去除精神上的苦恼,使疼痛舒缓甚至消失,即便痛感不消失,也是可以忍耐和接受的。26 

  经过亲身体验,才知道原来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观念和情绪介入的结果,正念觉照能使痛苦的这些精神成分自行消解,达到痛而不苦甚至痛感也能舒缓或消除的疗癒效果。这个由佛陀所发现的身心医疗原理,对现代医学和心理治疗学是十分有价值的启发。

  然而,我们必须谨记,正念禅修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治疗疾病或消除病痛,而是要从贪瞋痴烦恼及其所导致的「苦」中解脱出来,使生命远离不必要的精神苦恼,而保有安祥、喜悦、慈悲、爱心、宽恕等清淨健康的品质,治病只不过是禅修的附带结果罢了。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正见是:「堪忍身苦,不受心苦」27, 意思是说,禅修使我们拥有智慧和慈悲去忍耐和接纳身体的痛苦,乃至生命中的各种逆境,能如此,精神上就不会有苦恼。这是强调慧解脱,而不是治病。当然,禅修确实能舒缓甚至疗癒身体的病痛,如前所述,保持身心健康对修行的进步是很重要的,因此佛陀并没有忽视禅修的疗癒功能。

  问题的关键在于修行者的心态,如果抱持功利主义思想,把禅修当作治病的手段而忽略佛法的解脱道,不但有违佛陀教导正念禅的本来目的,而且禅修的功夫恐怕难以深入。如果正念禅与佛法解脱道脱钩,被改良为一种纯技术性和知识性的身心医疗术,不涉灵性的内涵而能达到疗癒效果,那也是好事一桩。毕竟现代人崇尚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许多人对灵性修行不感兴趣,正念医疗术或许比较迎合这些人的需要。

  然而弔诡的是,正念禅修之所以能达到生命解脱和身心疗癒的双重效果,正是由于它的灵性内涵,这内涵包括直观智慧、慈悲、爱、包容、同理、宽恕、喜悦、信心等对生命解脱和身心疗癒极有助益的精神品质(佛教称为「善心所」);当这些健康的精神品质随著贪瞋习性业障、我执和各种妄见的消除而呈现时,我们说修行者的心灵得到了转化,上述的双重效果便是在这心灵转化的基础上实现的。

  为了达到此目的,必须身心投入修行而不执著和计较成果,不能抱持急功近利的心态,否则效果将会受到局限,甚至得到反效果。无论是贪瞋痴烦恼和「苦」的止息,或是身心疾患的疗癒,都是在「接纳」病痛和逆境的慈悲包容与智慧中实现的,跟西医对抗疾病和消灭痛苦的理念大异其趣。因此,身心病症的疗癒跟佛法解脱道是紧密结合的,正念医疗术若要达到疗癒的效果,恐怕也不能偏离心灵转化的原则。

  初心者为疗癒身心疾患而参加禅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抱持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尽快了解禅修的根本旨趣在于舍离贪瞋习性、淨化心灵,若有求得之心或功利之念,则与佛法禅理不相应,禅修难有大成就,也容易生起退心。尤其若存心追求神通、特异功能等事,更容易出偏、走火入魔,到头来连治病都不可得。

  当初葛印卡求见内观禅老师乌巴庆时,因为只想要治疗偏头痛而一度被拒绝,后来发心修行,才被老师接纳。假使乌巴庆一开始就允许葛印卡仅为治病参加内观禅修,后者恐怕未必能治癒偏头痛的痼疾,而他今天恐怕也不会有这麽大的成就去嘉惠全球无数的内观禅修者吧?

  因此,禅修者应把眼光放在生命解脱的高度,养成无得无失而又精勤不懈的正见,全心全意投入而不执著于成果,并且把禅修所学到的正念及平等心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待人处世上,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活在当下」,这样才能开启觉醒智慧而达到禅修的本来目的。

  本文第一节曾提到,佛法的「离苦得乐」并不是避苦求乐,反而是要以慈悲包容的心量去接纳一切逆境和痛苦,随顺苦乐顺逆之缘,于一切境上不起分别心,不生憎爱,不贪不瞋,时时保持正念和平等心。当我们愿意秉持这样的正见和心量去迎接生命中的一切处境时,正法一定会为我们打开一条路──一条通往真正的平安、喜悦和幸福安乐的道路。

  注脚 / Footnotes

  1 原始佛法的《大念住经》教导以专注觉知力 (mindfulness, 汉译为「念」)如实观察身、受、心、法等身心现象的实相,以这四种观照为基础而建立的修行体系,称为四念住。详见本文第二节论述。

  2 巴利文的 Vipassana(古代汉译为「观」,现代译为「内观」),本义为「清晰的、如实的观察」。作为一种修行法门,内观泛指以四念住为依据的所有正念禅观传统,但由于葛印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立了「内观禅修中心」(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er),把内观禅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因此现在所说的内观禅,一般是指葛氏的禅修法门,其他正念禅派被称为「观智禅修」(Insight meditation)或「正念禅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当然也都属于内观。

  3《法句经》这段经文的原文及其英文译文所说的「善」和「恶」,并不是单指身体的善恶行为(身业),而是涵盖语言上的善语和恶语(口业),以及善念爱心和本文所论述的贪瞋习性(意业)。汉传译文容易被误解为单指不「作」恶行而要「行」善行,即身体的善恶行为。事实上,最根本的是心的行为(意业),身体和语言的行为都起因于心念;「自淨其意」即是去除贪瞋习性,培养善念爱心,如此则身体和语言的行为也会得到淨化。

  4 参见无著比丘著(2013),香光书乡编译组译,《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香光书乡出版社,页295-296。

  5 笔者译自 Damien Keown (1996), 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7.

  6 关于观察感受能去除贪瞋习性和离苦的论述,参见 S.N.Goenka (1992), The Discourse Summaries. India: Vipashyana Vishodhan Vinyas, pp.46-48.另见 S.N.Goenka (2001), Discourse on Satipatthana Sutta, Igatpuri, India: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p.27.另见无著比丘著,施郁芬译(2011),〈观智的开展──早期佛典与乌巴庆、葛印卡内观法门的比较研究〉,《福严佛学研究》,第6 期,4 月,页180。

  7 关于持戒对培养定力和开发智慧的益处,参阅觉音尊者的巨著《清淨道论》上部,叶均译(2002)(高 雄:正觉学会)。

  8 对于这个「无我」觉性的禅观体验,早期佛法和大乘佛法都有类似的论述,参见释圣严著(2004),《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台北法鼓文化,页111-113。南传方面可参阅马哈希著,新雨编译群译 (2004),《内观基础》,台北方广文化,页32。

  9 巴利佛典有多处提到佛陀关于「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感觉只是感觉」的教导,其中最有名的是《优陀那》第八(Udana 8)描述苦行长老婆醯迦(Bahiya)在临终前聆听佛陀的这一开示而成就完全证悟,因为他从这个纯粹觉知的体验领悟到根本没有一个「能识之我」(perceiving self)存在。参见无著比丘(Bhikkhu Analayo)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2013),《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香光书乡出版社,页276-27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巴利佛典提到佛陀教导「看只是看」的纯粹觉知中,修行者「既不在此处,亦不在彼处」,这个超越主客(能所)二元对立的证悟原理到了大乘佛法才被发扬光大,但佛陀在原始佛典中已经讲到了。

  10 参见马哈希著,新雨编译群译 (2004),《内观基础》,台北方广文化,页32。

  11 引自《六祖坛经》(宗寳本)〈定慧品〉第四(香港佛教青年协会,1994年),页31。

  12 参见释圣严著 (2004),《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台北法鼓文化,页89-90。

  13 关于纯观乘的详细论述,参见温宗堃 (2005),〈当代缅甸内观修行传统的兴起与巴利学界对于「乾观者」的诤议〉,《普门学报》第27期 (5月),页221-268。另见温氏英文著作,Tsung-Kuen Wen (2012), The Direct Path of Mindfulness: Pure Insight Meditation in Theravada Buddhism, Taipei: Darchen Publisher, pp.85-125.

  14 参见 Tzung-Kuen Wen, (2012), The Direct Path of Mindfulness: Pure Insight Meditation in Theravada Buddhism, Taipei: Darchen Publisher, p.33 & pp.85-125.

  15 参见无著比丘(Bhikkhu Analayo)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2013),《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页92及页104-105。另见德寳法师(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著,施郁芬译(2012),《进入禅定的第一堂课:超越观呼吸》(台北:橡树林),页226-227。 

  16 参见葛印卡著 (2007),《生活的艺术》(中文版)(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印行),页105-106。

  17 参见无著比丘(Bhikkhu Analayo)著,香光书乡编译组译(2013),《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页103及107。

  18 引自释圣严著 (2004),《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台北法鼓文化),页89-90。

  19 葛印卡对「行」的解释如下:「行(sankhara)不仅指(贪瞋等)习性反应,也指这些反应的结果。每个习性反应都是会带来结果的「种子」,你在生命中的一切经验都会带来结果,那是你的行动的结果,也就是你的「行」。」以上是笔者译自 S.N.Goenka (1992), The Discourse Summaries. India: Vipashyana Vishodhan Vinyas, p.38.

  20 参见艾克哈特‧托勒著,梁永安译(2010),《当下的力量》(台北橡实文化),页53-64。

  21 这一段引文是笔者译自 S.N. Goenka (1992), The Discourse Summaries. India: Vipashyana Vishodhan Vinyas, pp.55-56.

  22 参见 J. Stein (2003), 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 cover story, Time Magazine, August 4, p.52. 原文引用于拙著 Yu-Hsi Chen (2006), Coping with Suffering: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tress and Coping (Internation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Series) ( Paul T.P. Wong and Lilian C. J. Wong, eds.) New York: Springer, pp.73-89.

  23 参见 Piyanjali de Zoysa (2011), The Use of Buddhist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Psychotherapy: A Case Report from Sri Lanka, Transcultural Psychology, 48(5),  pp.675-683.

  24 引自马哈希尊者编著,阿格祇多比丘(Bhikkhu Aggacitta)英译,温宗堃中译(2005),《法的医疗──内观治疗的个案》(Dhamma Therapy),嘉义法雨道场,页42。本段内容皆取材自这本书。

  25 同上书,页71-72。

  26 关于正念观照能使疼痛纾缓的佛教心理学研究,可参阅南传学者 Padmal de Silva (1990),“Buddhist Psychology: A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in Current Psychology, Vol.9, No.3, Fall, pp.236-254. 另外,正念减压疗法(MBSR)创始人卡巴金教授的论文也谈到,教导患者纯粹观察身体感受,可降低疼痛中的情绪及认知成分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pain),亦即去除精神上所感受的痛苦(suffering)。参见 John Kabat-Zinn (1982), “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No.4, pp.33-47.

  27 参见温宗堃(2006),〈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正念修行的疗癒力量〉,《普门学报》第33期,5月,页27-29。温氏的研究有一段话值得留意:「巴利《尼柯耶》(即南传阿含经)谈四念处与疾病的场合时,大多只论及四念处的修习令行者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的利益,并未如汉译本那样明言,四念处修行能够治癒疾病。然而,极少数的巴利经典的确也论及佛教禅修与健康、去除身苦乃至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一、中文著作

  《六祖坛经》(宗寳本)(1994),香港佛教青年协会。

  艾克哈特‧托勒著,梁永安译(2010),《当下的力量》,台北橡实文化。

  马哈希尊者编著,阿格祇多比丘(Bhikkhu Aggacitta)英译,温宗堃中译 (2005),《法的医疗──内观治疗的个案》(Dhamma Therapy),嘉义法雨道场。

  马哈希著(2004),新雨编译群译,《内观基础》,台北方广文化。

  无著比丘(Bhikkhu Analayo)著(2013),香光书乡编译组译,《念住──通往证悟的直接之道》,香光书乡出版社。

  无著比丘著,施郁芬译(2011),〈观智的开展──早期佛典与乌巴庆、葛印卡内观法门的比较研究〉,《福严佛学研究》第六期。

  温宗堃(2006),〈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正念修行的疗癒力量〉,《普门学报》第33期。

  温宗堃(2005),〈当代内观修行传统的兴起与巴利学界对于「乾观者」的诤议〉,《普门学报》第27期。

  德寳法师(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著,施郁芬译(2012),《进入禅定的第一堂课:超越观呼吸》,台北橡树林。

  葛印卡著(2007),《生活的艺术》(中文版),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印行。

  觉音尊者著,叶均译(2002),《清淨道论》,高雄:正觉学会。

  释圣严著(2004),《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台北法鼓文化。

  二、外文著作

  Chen, Yu-Hsi (陈玉玺)(2006), “Coping with Suffering: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in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tress and Coping (Internation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Series) (Paul T.P. Wong and Lilian C. J. Wong, Eds.) New York: Springer.

  Goenka, S.N. (1992), The Discourse Summaries. India: Vipashyana Vishodhan Vinyas.

  Goenka, S.N. (2001), Discourse on Satipatthana Sutta, India: Igatpu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Kabat-Zinn, John (1982), 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Keown, Damien (1996), 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lva, Padmal (1990), “Buddhist Psychology: A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urrent Psychology.

  Stein, John (2003), Science and Meditation, cover story, Time Magazine, August.

  Wen, Tsung-Kuen(温宗堃) (2012), The Direct Path of Mindfulness: Pure Insight Meditation in Theravada Buddhism, Taipei: Darchen Publisher.

  Zoysa, Piyanjali (2011), “The Use of Buddhist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Psychotherapy: A Case Report from Sri Lanka,” in Transcultural Psychology.

  2018年8月12日,七月初二,周日,18:22编辑完毕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2018年8月22日更新

 

 

 

 

 

多少人嘴上学佛,心里学魔!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佛,我问他你的父母怎么样了?他说这不要管了。父母都不要管了,还跑来学佛?孝顺都没有做到,人道都没有做好,还想成佛呀?自己的亲人父母都没有尽到孝心、爱心。对别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学佛是从做人开始。人都没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顶,灌了顶就可以往生西方,念个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这个贪心多重啊!

  真正的佛永远给人力量,给人安宁。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会老大,动不动就威胁你,你这样做会下地狱,你那样做会有报应。你吃块肉,他横眉冷对。你无意中说了一句佛不好的话,他怒目圆瞪,教训你半天。这种动不动就吓唬别人的,不是佛是魔。

  学佛是好事,只是别太过了,别太执着了。有的人修了佛后,变成了超级好人,看到别人有困难,立即兴奋起来冲上去要帮忙,也不考虑别人需不需要他的帮忙,也不考虑自己这样帮忙会不会扰乱别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帮,一定要关心。

  因为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够帮到别人。其实别人不需要他的帮助,只是他需要别人的困难,别人有困难了,才能有机会展示他修行的功力。看到别人哭,他才有机会感叹自己生活的美好。太执着修佛,记住在别人不了解佛教时,不要随便与人讨论佛教,这样佷容易让对方造口业,这本身就是我们要做好的问题。

  佛都是用善巧方便而说法的。有时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为了显示自己了不起?还是为了脱离轮回呢?还是修为人处世?佛教最基本是,教我们人伦道德十善业,根本性的东西就是一点一滴做起。以身示范榜样的力量永远胜过你说一千道一万。

  佛只能给我们解脱痛苦的方法,佛是助缘超渡我们,只有我们自己主缘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用智慧,化解内心种种负面情绪。

  佛是告诉我们很多宇宙规律,并不是说佛在规定很多这个那个佛大慈大悲不会限制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要做的是,尊敬宇宙法则,尊重一切众生平等的规律,自然我们也就尊敬了佛,尊重了宇宙规律。

  佛法永远是教你向内求,向内看。还有些人永远觉得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最好,就会去说别人的法门不好,不究竟,不方便。

  要知道佛教有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的原因,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性,以及众生八万四千种因缘,每个人因缘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所人都吃一种法味啊。这不但不慈悲,而且还可能造业。

  他人牺牲自己的因果在你面前示现,让你看到的不是别人的过失,而是自己以前有多么无明愚痴,这时候你心里哪怕生起一丝一毫对过去造作恶业的惭愧心及忏悔心并且真诚替自他及眼前的这个人忏悔过去三世因为无明所造作的一切恶业。

  当你有这个觉知的时候,你才有真实的智慧,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样你才能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

  文章来源:如心学堂

  2018年8月20日更新

 

 

 

 

 

老和尚講:生活不簡單,盡量簡單過

 

  當你能夠忘記你的過去,看重你的現在,樂觀你的未來時,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處,清空心靈的負累,讓生活輕盈,每一天,思維經過的地方,難免有一些不愉快吸附在心靈的某個角落,也許只是一瞬,也許頑固成永恒,如同晴空的烏雲,攪擾著生活的秩序。嘴角上翹,淚水就不會下滑。

  憂郁時讓心浸在輕松的氛圍裏,汙垢自會無趣地溜走,每天給心靈洗個澡,生活才會清爽,時間不肯回頭,只因希望總在前方,時間,被分成三份,一份是既往的昨天,一份是迫切的當下,一份是神秘的未來。

   昨天帶我們來到今天,今天領我們奔向明天。你可以走昨天的路,卻永遠踩不到昨天的腳印。放下昨天,珍惜今天,心向未來。

   既然時光永不回頭,人生亦當無悔,做好當下,是人生最好的選擇,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錯誤的堅持,和輕易的放棄,有時候,你感覺很累,是因爲想得太多,世事難以預料,遇事無須太執,誰都無法帶走什麽,又何必糾結于某一時、某一事。

 

  只有看開了,想通了,才能隨緣、隨喜、隨心,不急不躁,不悲不憂,靜默淡然,隨遇而安,浮生若茶,甘苦一念。 甘甜藏于苦中,苦中醞釀著甜,人生如是,是苦是甜,你知道的,只是當下的感受,卻未必看得見下一刻的轉變。

 

  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讓茶由苦變甜,生活的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難而嘗到幸福的甜蜜,不經苦,何來甜。一念苦,一念甜,轉個念就是希望,生活不簡單,盡量簡單過。

   時間就是一顆藥,你掌握好了它便是解藥,你肆意揮霍它便是毒藥,不喧,不吵,靜靜地守著歲月;不怨,不悔,淡淡地對待自己,別緊張。深呼吸。堅持住。扛過去。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努力,也不是奮鬥,而是做出正確的抉擇。別放棄,一步一步走下去,別讓機會從眼前溜走,當你能夠忘記你的過去,看重你的現在,樂觀你的未來時,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處。

  當你明白成功不會顯赫你,失敗不會擊垮你,平淡不會淹沒你時,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處,當你修煉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快,專注于自身的責任而不是利益時,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6月5日更新

 

 

 

 

 

老和尚講:影響命運的六大因素

 

  影響命運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我們自己先天命運,以佛家的說法而言,是我們過去生中所做的善惡業力,它決定了我們一生的貧富貴賤和人生的基本運行曲線,這個是根本。

  基本上,出生的年月日時可反映出這個根本曲線的80%左右,所以,學易之人,不管你偏向那種學問,都要研究一個人出生那一刻的時空信息,至于方法,可以是八字,紫薇,也可以是六爻的終生卦,奇門的出生命盤......另外很重要的還要考慮到時代,社會環境,風水,姓名,修行,個人努力等諸多因素。特別是時代,其影響力甚至遠超個人先天命運,風水等因素!下面我分別進行簡單論述。

  時代

  不管是八字,紫薇,六爻,奇門還是大多數的預測方法都無法反映出影響我們命運的一個極其重大的因素--時代 同樣一個八字,出生在幾千年前的古代,和出生在今天,乃至于幾千年後的未來,必然有不同的命運。即便相差幾十年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文革時代,個人的命運已經被時代大潮流所淹沒,就算你走的財運,也發不了財,最多人家工資10塊,你15塊而已,再比如在抗日戰爭中,一個人的八字組合稍稍差點,或走的運稍差,在今天不過是生場病,破點財,在那個年代,可能就是被日本鬼子活埋了,被亂槍打死了,家破人亡了。所以,我們看八字論命,一定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時代,否則,你給一個人斷他文革時,走財運,成了百萬富翁,人家要笑話死你!其實即便是相差10年,20年,往往也會有重大的差異。再比如偉人的八字,如毛澤東,如果不是在那個時代,也不可能有那麽大的成就。所以,相同八字,不同命運,我們也許在這裏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其實如果你研究過佛學,可能就更明白了,時代代表了千千萬萬人的共業,是我們過去生中共同所造業力的集中體現。個人的命運在共業面前,微不足道,一場戰爭,死的人從幾千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死的人從將軍到士兵,到平民,難道這些人八字中都注定該死,難道都是祖墳不好?其實八字,只是代表你個人的命運而已,在佛學叫不共業。(讀後感: 高人一再提到佛學,看來他是與佛有緣之人! 自古以來"佛易相依",事實上許多易學高人都是與佛或氣功或醫學有著極深的淵源的.)  其作用力在時代巨大的共業之力面前,就好象燈火之輝,怎麽能與太陽的光芒相比?  古人其實也認識到此,所以用太乙神數來計算國運,可惜這門學問一直被當作容易妖言惑衆,影響統治的穩定,而很難流傳于世。

   社會環境

  這裏所說的社會環境是指在相同時代下不同的國家,不同地區的差異,比如同樣一個八字,在中國可以做官,在美國則未必,在中國做官,看八字官星是否得力,其次,還要財星得力,大家想想,中國從古到今,有窮的官沒有?所以,很多人看一個八字,官星得力,馬上說,這個人是官命!其實不然,如果命中無財,他連科長都沒得當!但在非洲一些窮國,據說有個小國駐美國的大使,窮的辦公室和住房都沒有,天天睡在美國地鐵裏,但您能說他不是官?再比如,在看美國人能不能做官,特別是大官,除了看官星,還要看口才也就是食神,傷官得不得力,因爲美國社會靠口才,搞競選,做演講拉贊助才能做官。中國就不必看這些,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大官的口才也很差。

  其實不僅不同國家不同,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也會有差異,再比如男女關系,在古代大多數的時候,都是非常嚴肅的,但到了今天,婚前性關系都很普遍了,一個人婚前有多個對象也很正常。如果按古人的邏輯,現在的90%的女性大概都可以歸入****一類了,我發現現在還有人在照搬古書,說人家是娼妓之命,****之命之類,小心人家打你個半死!

  所以,易學不是一門死的學問,是變易的,要隨時代,隨社會環境而變。爲什麽有的人不懂易,也能給人算命,竟然也能說個****不離十,但很多學易的,反而,說的十句倒有八句錯的,一個是易學水平不高,另外就是不了解時代,不了解社會,不了解人生,所以學易之人,要真正理解易學的精髓,大家看一本周易,那些爻辭,又何曾脫離了社會人生?所以我覺得學易比學什麽都難,曆史學,地理學,語言文字,哲學,心理學,美學,建築學都要學,還要世事明白,人情練達,好難!比做博士碩士難得多!  其實在這裏,我們也能找到同八字不同命運的另外一部分答案。

  出生年月日時的組合

  出生的年月日時反映了一個人一生基本的命運運行軌迹。最典型的計算方式就是先天八字,也就是四柱算命術。個人認爲先天八字在預測個人命運的准確性方面應該有80%左右,高手可以算到這80%的80%-90%,也就是總的60%-70%(這裏一個必要的前提是時辰的准確性),此外,八字只能算出人生的一個運行軌迹,比如說發財,到底是發100萬還是1000萬,則要看個人的努力,時代,社會環境,風水,個人的野心等等。比如命中大凶,有的人可能是大病一場,有的人可能是死了,有的人可能是死了摯愛的親人,具體如何還要看個人的時代,社會環境,心性德行,陰陽風水,其實,在有些時候得與失要看每個人不同的認識,比如,我見過一個同八字的2個女人,生在一個城市,一個去了深圳,發財千萬以上,一個在醫院門口擺水果攤,雖然也有二三十萬,不算窮人,但和千萬比,還是差很多。但千萬富翁婚姻不順,夫妻不和,很不開心,幾十萬這個天天很開心,晚上經常和朋友玩玩麻將,倒也逍遙快樂,婚姻也不錯。如果以財來論,相差幾十倍,但以幸福程度而言呢?所以相同八字只表明2個人有相同的命運曲線,程度則因人而異,影響這程度的因素很多,不能認爲同八字就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相同八字可能一個活了90歲,一個只有20歲,也是有的!那個活到90歲的,在20歲大難不死,後面行運很好,也是有的!這裏並不是八字不科學,是我們很多人,錯誤和機械死板的去理解八字,你把它看成是一個運行趨勢,不要把它看成是1+1=2的數學題不就一切 好了!

   很多學易的人就是因爲對同八字不同命想不通,乃至于對整個易學都産生了懷疑,其實,易者,不易也,不易的是那運行的趨勢和軌迹,是內在規律;易者,變易也,因人而變,因時而變,因事而變!  

  風水及行運

  風水可以影響到一個人富貴貧賤的程度,一個人如果有災,好風水不能讓你沒有災,最多減輕而已,如果命中有財,風水可以使財多,比如從幾百萬,變成幾千萬,但不可能使一個窮光蛋變成億萬富翁,如果可以的話,曆史上那些著名的風水大師,就不至于貧窮一生,郁郁而終了,他們還用得著天天辛苦替人看風水混飯吃嗎?另外以我個人的體會,無論風水,八字,姓名。。。

  這些東西都有一個信息同步的現象,一個倒黴的人,你從他的八字,風水,姓名。。都可以看出他的倒黴,不會出現一個倒黴的人,他的風水反而好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走運的時候,即使不請風水先生,往往也可以找到一個居住的風水寶地,他就算要看風水,也可以找到好的風水先生,找到真正的高人,可以好上加好,相反,一個人走背運的時候,他也不可能找到一個好的風水先生,就算找到了,也不會聽他的勸告。我的一位師兄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在給人做風水點穴時,他讓主人自己看,那裏最好,他發現,走黴運的人不由自主的就會指到一個最差的地方,相反,走好運的人,一般都會指到正確的位置或相去不遠的位置. 倒黴的人,就算今天你替他搞好了風水,幾天之後,不是市政建設,城市改造在他門前搞壞了他陽宅風水,就是人家在他墳地附近開山采石,搞壞了他陰宅風水。冥冥之中,真是早已注定啊!

  所以,個人認爲,搞風水一定要精通八字或其他測先天命運的術數,給別人搞風水的時候,先看看他的大運如何,如果有財,可以說的硬一點,馬上可以讓你旺起來!如果一看他的八字是走黴運,要說清楚是替他減災,如果你口出狂言,說能讓人家發大財,結果一搞完,人家賠了幾十萬,人家不找你才怪,你個人砸了牌子也就算了,連累易學也被人罵成迷信,就罪過罪過了!

  說到這裏,順便說幾句關于周易預測股票,足彩的問題,有的人用六爻,有的用梅花易,有的用奇門,有的用六壬,但大多很不理想,包括很多大師級人物,在這上面也栽了跟頭,其實,不是這些預測方法不好,有時也並非你的技術不精,是你沒有那個財運!先搞清楚自己的八字,有沒有這類財運,再看看大運流年是不是走在財運上,如果一切ok,那再用周易預測才能發財。

  如果財運未到,就算你起對了卦,也會看走了眼。永遠當事後諸葛亮,說到這裏,想起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搞周易的人,如果走好運時候,給人算命一算一個准,6分水平也能發揮到十成,比如我有個師兄,靠算命吃飯的,他當初才學了周易20天,半懂不懂,就去開館給人家算命,竟然一算一個准,胡說八道也能說對!幾年下來,搞了幾百萬,比他水平高的多的另一位呢,平時不收錢,算得玩,奇准無比,可是一搞收費,就完了,不是算錯了,就是算對了也搞不到錢,勉強糊口而已。

   看看他們的八字,一個正走財運,一個正走背運,所以,有的時候,給人家算命前,先要看看自己的運氣啊,有好處的! (評: 有道理! )  我的一位師兄也是開館算命的,他每天給自己算一卦,有天,算到有官非,毫不猶豫,全家跑到外地躲了十天,實際是當地一個算命先生給人算錯命惹了麻煩,全城算命的都被抓進去了幾天,就他躲過去了,此後,他名聲大噪,一下蓋過了許多老先生。 (評: 經典! )  所以我們搞周易的,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命局摸透了,也一定要修德,不然,就會出現寫《如何用周易避免犯罪》的自己進了牢獄,講風水的自己蓋了個新樓,正在那裏講學,結果老師學生全抓進去了,其實這不代表老師水平不高,而是他們疏忽了隨時給自己好好算算。當然有些災是躲不過的,高手也是人,也會被命運擺弄。象漢代的京房,我們現在還在用他的許多方法,這樣一個奇人,也沒有逃過自己殺身之禍。

  姓名

  姓名是我們一生中經常被人挂在嘴邊的,對我們的命運也有一定的誘導力,主要體現在對方心念上的作用,比如一個人叫楊偉,其音同陽痿,人家讀起來心理就對你有個不好的念頭,人心是有力量的,他必然影響你的運勢和身體,再比如一個人叫成培光,念起來是成賠光,肯定財運要受影響。但姓名的作用遠遠不及八字和風水,個人覺得,名字除了數理上要合易理之外,最重要是念起來要吉祥,順口,大家可以看看名人,偉人的名字,很少有生僻字,很少有拗口的,凡出名者,名字大多響當當,很上口,象毛澤東,葉劍英,邵偉華......

  個人修養和努力

  一個行善修行的人和一個作惡的人同樣有災,善人可能是生病而已,惡人可能則死了;從古到今也多有流傳這樣的故事,某人八字注定要夭折,但做了好事,救了人命,結果沒有死,還後福很大。個人認爲,這是有道理的。曆史上有個很著名的例子:戰國時期的齊國孟嘗君,門下有個門客叫馮爰,有次他去即墨這個地方替孟嘗君收租收債,發現那裏老百姓受了災很苦,他就以孟嘗君的名義燒掉了債券,免了地租。後來齊國被燕國打敗,全國淪陷,孟嘗君逃到即墨,那裏的百姓感念當年免債免租的恩德,誓死保衛孟嘗君和即墨城,結果,燕人久攻不下,終于大敗而回,齊國得以光複。

  所以做善事即便不能化解一切的災難,最少也可以減輕災難,可以增加福氣。其實國外和港台很多大富翁都知道這個道理,不管他們起家時如何,大富以後,大多參與許多慈善事業,救災,辦學,所以他們的家族大多可以富延多代,就算運氣不好時,也就是損失一部分資産,運好時,馬上又恢複了。對比國內許多富翁,富了之後,只爲自己著想,往往富不了10來年就破敗了,或是犯官司坐牢。所以命中有福,要惜福養福,才會越來越有福,命中福薄,多做善事,也可積福改運。當然,大的吉凶格局,運行曲線很難改變,但能減災,增福,有何不好呢。

  此外,一個人在財富上的多少,往往也和他的努力分不開,一個人命中有財,他不努力,可能只有幾十萬,同八字的另一個,努力奮鬥,卻有了上千萬,您能說一切都是命定的嗎?能說同八字一定事事相同嗎?

  除了努力,還有個人的心願,有的人,有了幾十萬知足了,不想再多了,或是認定自己只是幾十萬的命,那他的財運,也就止步于此了,但另外一個人,覺得幾十萬才小意思,幾千萬才夠,那他的財運可以擴張到幾千萬。其實同樣八字,生在南方和北方往往財富就有很大區別,南方沿海地區,十萬不算富,百萬剛起步,連億萬富翁都比比皆是,所以這裏出生的人,從小財的胃口就很大,但北方地區,往往一個百萬富翁就很知足了,在一個地區就算出類拔萃了,千萬就算頂級富豪了,所以同樣八字,生活在南方和北方往往財富程度也有很大差異。比如我在北方,見到億萬富翁機會很少,見到了對方也自覺很了不起,一副財大氣粗的感覺。但在廣東,隨便吃頓飯,竟然有三個億萬富翁同席,他們都很隨便,也沒有覺得自己多了不起,看上去和平常人一樣,衣著都很隨便,因爲在他們這裏,比他們大的老板還多的是。  

  其實,西方的成功學,講的就是個人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不過成功學的缺陷是沒有結合每個人的命局來看,但有一點是對的,就是努力永遠比不幹要強十倍!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6月5日更新

 

 

 

 

 

老和尚講:百病根源皆於此

 

  百病根源皆於此

  氣候、陰陽、喜怒、飲食、居處!

  黃帝內經說:“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又說,百病生于氣也!“氣”就是情志,“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怒就是發怒,喜就是高興;“悲則氣消”,悲是悲傷;“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ong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這些話,說盡了人所有疾病的來源。

  生于氣候

  當心空調和暖氣

  “生于風寒暑濕燥火”,就是外界的氣候會導致疾病,過去,“風寒暑濕燥火”是純自然的,但現在時代有了變化。這個“風”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風扇。“寒”除了自然的之外還有空調、冷氣。空調、冷氣也就是燥了,在空調冷氣下空氣就幹燥。這個“濕”可能也有現在的辦法,“火”有暖氣等等,所以現在不但有自然的因素還有人爲的因素,這也是影響健康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

  現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調環境中慢慢産生的,《內經》裏面講的很清楚,爲什麽會有天熱呢?天熱的時候是陽氣發散,陽氣需要發散,陽氣發散就把裏面的陰寒鼓蕩出來。因爲人要吃五谷雜糧,人的環境不能夠保證每時每刻都那麽理想,所以裏面會有陰寒,陰寒要借什麽力量發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來了以後大家的汗毛孔都打開,然後天氣又很熱,大家又要適當的勞作,雖然說“不妄作勞”但是要“作勞”,要有運動,這就要出汗,出汗以後人體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隱患排掉,這是肌體自己在調整,自然需要熱,人身也需要熱,這個時候陽氣向外發散,就把內部的東西帶出來,人要“順”。

   所以《內經》裏面講到夏三月是“無厭于日”,夏三月我們最討厭太陽,但是《內經》明確告訴我們不要討厭太陽,這就叫作“從之”啊,因爲我們需要太陽,可是,現在我們很多人空調開的很低,溫度就變的很低,人的陽氣就往哪走?就往裏走,就不是往外走。這就叫做“逆”啊,因爲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災害生。

  很多疾病怎麽來?這樣來的。

  生于陰陽

  夫妻關系和諧很重要

  生于什麽陰陽?大家現在最能看到的陰陽就是男女了,男的爲陽,女的爲陰,陰陽是個大問題,爲什麽《內經》講生于陰陽?最大的陰陽是男女。男女最大的關系是什麽?夫婦。很多疾病怎麽來?是從夫婦那裏來的。“陰陽之道,發端乎夫婦”,孔子講的。

   中醫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陰陽要和諧,也就是夫婦要和諧。現在有幾對夫妻不吵架呀?現在很多夫婦不是你埋怨我就是我埋怨你,男的猜忌女的,女的猜忌男的。男的出去了,女的在家坐不住,不是相濡以沫,而是相互怨恨,這樣陰陽就不協調。

  陰陽不協調是疾病産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疾病實際上是由這條路上來的,《內經》點的“生于陰陽”講的就是這個問題。夫婦不好了,陰陽不好了,陰陽不和了,那麽生出來的子女,又在這樣一個陰陽不調和的家裏生長,這個子女不可能好。

   現在很多父母帶小孩來看病,反複的看。中醫也好西醫也好,治好了以後又犯,實際上根子在哪裏?在父母身上,在陰陽身上。這點是需要大家高度重視的,和諧的家庭,就是和諧的陰陽,就是“陰平陽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夠健康。這點弄不好,吃再多的保健藥都沒用,什麽口服液都不好使。

   生于喜怒

  情緒是健康的關鍵

  生于喜怒,就是生于情志,情志是很影響健康的。情志是什麽?“天有五行禦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人爲什麽要法于陰陽呢?因爲人跟天地是一個整體,人的情志實際上就相似于天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所以這個情志太過或者不及都會影響健康。“寒暑燥濕風”是外五行,外五行可以致病;“喜怒思憂恐”是內五行,內五行也可以致病。

第一是怨,喜歡埋怨人;

第二是恨;

第三是惱,惱火;

第四是怒,容易發怒;

第五是煩。

  恨人,就傷“心”,循環系統的疾病跟恨是有決定關系的。惱,呼吸系統,肺怒,就是肝系統,肝膽。怒包括悶怒、郁怒、大怒等,中風這些在中醫也是屬于肝系統,煩,女同志喜歡講“煩死人”。對不起,腎就有問題,生殖系統就有問題,煩這個因素直接傷腎。

  生于飲食

  冷飲會傷陽氣

  飲食包括食量的問題、飲量的問題,尤其現在飲酒的同志,“感情深一口悶”,這個對身體不好,包括“寒溫無節”,大量進食生冷、冰凍的東西,這個不好。尤其現在什麽東西都是冰凍的,這個會損傷人的陽氣。人的陽氣對于生命來說太重要了,不要輕耗。救都救不及,補都補不及,你還老去傷害它。

   另外一個就是葷素的問題。我們的生理告訴我們,草食動物的腸和齒跟肉食動物的腸和齒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客觀的指標。肉食動物都是伶牙俐齒,都是尖的齒,我們的四個牙就是肉食動物的尖齒;素食動物都是平牙,我們除了這四顆尖齒之外都是平牙,我們有三十二顆牙齒,二十八顆是平牙,四顆是俐牙,這就是我們該吃多少葷該吃多少素的標准,大家自己去計算。

   生于居處

  睡覺就是養命

  居處對健康也有很大影響,居處的環境實際上就是風水。過去認爲這個是迷信,這是絕對錯誤的,有沒有風水?肯定有,只要有中醫就有風水,風水跟中醫是一個道理,它們都講五行。怎麽進氣,門窗的走向,納什麽氣,就是陰陽,就是五行,沒有絲毫迷信。人身是一個小天地,人身就是五行,人的五行的秉受是不同的,所以居住的環境,這個陰陽協不協調,五行相不相合,它會影響在這個環境裏面居住的人,他的心、他的身。

   睡眠很重要。人生的睡眠實際上是一個補充陽氣的過程。我們剛剛講到陽氣是人的命根,陽氣靠什麽補充?陽氣耗散的途徑很多,行、動、一切思維都在耗陽氣,舉手投足都在耗陽氣。耗陽氣的途徑很多,可是補充陽氣的途徑很少,幾乎就靠睡眠。

  所以睡眠幾乎是養陽氣的唯一方式,你說重不重要?也就是養命的唯一方式。所以這個睡眠太重要了,大家真是不要等閑視之,一大法寶就是要早睡。爲什麽要早睡?居處是要“有時”,睡眠是要“有時”,爲什麽要有時?因爲天地的陽氣是在這個時候潛藏,人在這個時候也是需要藏的。我們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最好的藏的狀態是什麽呢?睡眠。在睡眠狀態下就養精就蓄銳,陽氣就獲得很好的補給,人的生命就可以持續發展。

   中醫講腎是主骨的,骨生髓,髓生血,造血是在骨髓系統,骨髓是由腎所主的,而腎什麽時候工作呢?冬季工作,也就是一天的晚上九點到淩晨三點鍾,在腎當班的時候才造血。腎在怎樣的狀態下才當班?腎要人體處在藏、睡眠的時候才當班,要強調在這個時段裏一定要睡覺,睡覺了腎就能夠主骨、生髓、就生血,陽氣就能夠得到補給。

   如果在這個時候不睡覺,錯過了,對不起,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當然你也睡八個小時,你的這八個小時跟我的這個就不一樣。現代人習慣于夜生活,顯然這個是有悖天道的,這一點希望大家真正的爲了自己的健康著想,調整自己的睡眠,“得道天助”。

   我們很忙,怎麽辦?我們可以早一點起來幹活。如果實在做不到,那麽你的雙休日就拿來早睡,九點鍾就睡覺,就等于一個禮拜五天在透支,總有兩天給你補啊,如果那兩天休息了以後一放開就熬到三四點,然後睡到十一、二點那更加完蛋。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6月5日更新

 

 

 

 

 

老和尚講:好好活著

 

  好好活著

  有個人死了,他才剛剛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暫。這時,他看見佛祖手拎一個箱子向他走來。

   佛祖說:“好了,我們走吧。”男子‘說:“這麽快?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佛祖說:“很抱歉,但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問佛:“你的這箱子裏是什麽?”佛祖說:“是你的遺物。”

   男人疑惑地說:“我的遺物?你的意思是我的東西,衣服和錢嗎?”

   佛說:“那些東西從來就不是你的,它們阿屬於地球。”

   男人又問:“是我的記憶嗎?”佛祖說:“不是,它們屬於時間。”男人猜測:“是我的天賦?”佛祖回答:“不是,它們屬於境遇。”

   男人問:“難道是我的朋友和家人?”佛說:“不,孩子,他們屬於你走過的旅途。”

  男人追問:“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佛說:“不,他們屬於你的心。”男人說:“那麽一定是我的軀體。”佛祖:“不,你的軀體屬於塵埃。”

  最後,男人肯定地說:“那一定是我的靈魂!”佛祖一笑而過:“孩子你完全錯了,你的靈魂屬於我。”

   男人眼含淚水,從佛祖手中接過並打開了箱子——裏面空空如也,他淚流滿面,心碎地問佛祖:“難道我從來沒擁有過任何東西嗎?”

   佛祖:“是的,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真正屬於你”,死者:“那麽,什麽是我的呢?”佛祖:“你活著時候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誠然,生命僅僅是就是一個瞬間,我們要過好它,熱愛它,享受它!活著就是勝利,掙錢只是遊戲,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更是真諦!

   要珍惜身邊的人,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

   我們的生命如白駒過隙,不要消遣作踐,不要無端感嘆,不要斤斤計較。好好活著,簡簡單單過好今後的每一天!

   活著就是勝利,掙錢只是遊戲,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更是真諦!百年之後,你睡你的,我睡我的,再美麗的語言也無法跟你溝通,因為我們要沈睡,睡很久,很久……

  所以,身邊的人要相互珍惜,因為每個世人的時間都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好好珍惜對你好的人 ,弄丟了,上百度也找不回來。離開了,互聯網也聯系不上!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或長或短;生活,每個人都在繼續,或悲或歡;人生,每個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人無完人,事無完美,有些小人,你不須計較,計較會煩;有些繁事,你不必在意,在意會累。

   世界很大,人心很雜,哪能不遇到小人?紅塵很深,人世浮華,哪能沒有煩心事?想的淺一點,活著就該隨遇而安!看的淡一點,頭頂就有一汪藍天!

   誰都會害怕失去,尤其是拼了命的珍惜後,卻還是什麽都留不住。感情啊,還是順其自然吧,無可奈何也好,心態淡然也罷,唯有時間能說真話,誰是真,誰是假,誰心疼的把你眼淚擦。

 

  人這輩子,有人羨慕你,有人討厭你,有人嫉妒你,有人看不起你,沒關系,他們都是外人;生活就是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丟失自己的本性。

  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看法;一樣的耳朵,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嘴巴,不一樣的說法;一樣的心,不一樣的想法;一樣的錢,不一樣的花法;一樣的人們,不一樣的活法。

   再優秀,也得碰上識貨的人;再付出,也得遇上感恩的人;再真誠,也得趕上有心的人;再謙讓,也得面對珍惜的人。你所知道的不要全說,你所看到的不要全信。這個世界,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品!

自古人生最忌滿,

半貧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機遇,

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聾半啞半糊塗,

半智半愚半聖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

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親半愛半苦樂,

半俗半禪半隨緣;

人生一半在於我,

另外一半聽自然。

   用心數數,我們的生命已經進半,還有多少日子,夠我們浪費,夠我們消遣,夠我們作踐,夠我們感嘆。好好的活著,簡簡單單過好今後的每一天。

  文章来源:香港國際禪修傳統文化交流中心

  2018年6月5日更新

 

 

 

 

红薯叶的作用

 

 

 

 


  大醫之道
  林家樂的醫學
  陈公公道: 個人覺得林醫師的醫術恐怕真的要失傳了,不修道家或者佛理,難以撇除人性 的偏執,因而更難心悟醫道。沒有心悟,能學會的恐怕也是皮毛而已。要清虛才能脫換,要脫換才能清虛。這種首尾相續醫理。以現在人人談科學講邏輯的思維下,怎麼會明白呢!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