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武學 > 谭剑五笺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谭剑五笺

 

 

谭剑五笺

 

 

 

(一)《五祖门研究》卷首语

 

 

  五祖拳发源于泉州,在本地南少林拳系中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优秀拳术。

  1989年2月,我率泉州武术代表团访问菲律宾,参加中国·东南亚南少林拳观摩表演大会。就在这次访问期间,经菲华光汉国术总馆力倡和联络,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三个五祖门馆社,联袂发起筹组以增进感情,推动五祖拳术发展为旨趣的联谊会。

 

  第二年,泉州市举行南少林国际学术研讨会,六国出席,联谊总会同时成立。从那以后,互相礼让推举产生了五届主席,召开六次年会,渐次发展到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祖拳馆社和武术家参加联谊总会举行的各种学术研讨和表演活动。除非洲外,亚、欧、拉美、澳各洲都有了。

  一个地方拳种,传播如此广泛,受到这么多国家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现象。

 

  泉州地区的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甚至更早。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南渡,士民入闽沿晋江而居。1973年于旧治丰州曾发现东晋太元三年部曲将陈文绛墓,出土一枚铜质“部曲将印”。

        部曲是一种战时打仗、平时农耕演武的武装,表明这里当时实行过屯垦,藏兵于乡。唐乾符五年、光启元年黄巢、王潮引兵据闽及北宋元年、建炎之后,先后有三次中原移民闽南浪潮。移民既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中原文化、风俗和武术。尤其应该提出的是,宋室南渡之后,南外宗正司移设泉州,皇族大量聚居泉州,对泉州音乐、戏曲、武术以及民俗有相当深远的影响。中华武术是随着中华民族成长发展而发展的,可以说它同民族与生俱来,畋猎兵争,即已形成手扑、角觝、格斗的技术技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阶段,大约至明清而臻于大备。

        泉人喜谈兵演易而好武。中国历史上两部重要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和《续武经总要》,编撰者一是宋仁宗朝名相曾公亮,一是明嘉靖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均系泉州人。《续武经总要》收入俞大猷自著《兵法发微》四章、《剑经》及其师泉人赵本学《韬钤内外篇》七卷、《赵注孙子兵法十三篇》三卷。《孙子兵法》赵注本以易演兵,自德川幕府至今,在日本最受推崇;《剑经》则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武术专著,其地位无别的著作可以取替。俞大猷终其一生,以拳棒教兵,当时“俞公棍”和泉人邓寒松的“邓家拳”号称双绝,名闻天下。一代名将戚继光不但称许俞大猷的《剑经》为“千古奇秘”,且就教棍术,推广于行伍编阵。至今泉人犹称五祖棍术为“军棍”,源盖于此。

        而在民间,倭患不靖,泉州临海,时受侵扰,乡人奋起练武御寇,社里演拳,蔚为风气,一时“百家绝技,先后接踵,甲于闽中”。《明史》卷91兵志三说:“泉州、永春人尚技击”,此地习镖牌、善水战、尚技击的民风为正史所记录,可见其突出。泉州武术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定型在勇猛、刚健、实战的座标上。明遗臣黄景昉在《温陵旧事》一书中不无自豪地称:“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明清陵替之际,泉州的重要性骤然上升。降清者如洪承畴,抗清者如郑成功,以及后来攻台之施琅,都是泉州人氏。郑氏两岛屯兵,抗天下全师,大量募集和训练家乡壮丁,“漳泉间拳勇少年多往从之”。在长期的拉锯战中,泉州如一面旗帜,是当时全国政治军事斗争的焦点。不论是各地思图恢复的志士纷纷南下,投奔明郑政权,还是清廷为一统河山,举精锐之师,二十二年用兵,客观上都使这一地区英雄用武,武技流派荟萃,为泉州武术最终形成南少林拳系注入了活力。郑成功退据台湾后,秘密会社应时而起,天地会托名南少林以反清复明相号召,源自泉州的五祖拳、洪拳、少林心意门、八宝门等各种拳术,借着泉州少林寺的声名和天地会的远传广布而遍及川、陕、赣、浙、两湖、两广和福建各地。

        一千多年来泉州南派武术因着战争、政治斗争和秘密会社的推动而进入民众生活,又因着大量华侨出国南传,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特征之一顽强出现,成为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至今枝叶繁茂,生息不衰。

        泉州南派武术有内外家之别,五祖门属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术。它威猛激烈,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以柔济刚,包涵内家拳的很多技击法和内功修炼法,无论从拳理的简奥赅备,还是从拳械套路丰富、功法完整看,堪称南少林的上乘拳法。据现存古谱记载,拳之所以称为“五祖”,是因为它包括五种拳法:“一达尊,二太祖,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有的流派易“行者”为“玄女”)。每一传世套路,各有归属,如《三战拾字》标示“太祖派”,《双绥》点明“罗汉派”,《三角摇》为“达尊派”,自古而然。因其总有五种拳法,故套路多达两百余套,空拳、长短兵自成系统,小套洗炼仅十数步,而大套繁富至百又五六十技手。无论大小套,五行蕴中,左右相维,攻守相续,内外兼修,泉人每见有终其一生操练一套而拳术称精能者。器械(泉州人称“傢俬””)以棍最负盛名,其法即俞大猷师出云中传于嵩山少林寺之棍法,一打一揭,遍身着力,绝无虚花,向为武林所重。

 

        这五种拳法有着共同的特点:脚马夹束稳固,前轻后重,进如脱兔,退如蹲虎;技手简约,规格十分严谨,拳路归中,一阴一阳,攻守分明;沉肩拾节,子午端正,身法自然;下盘坚牢,落地生根,脚法缠绊细腻,起踢直起直落,低而沉重;行气发力,丹田为灶,起于腰胯,节节相催,内气和技法都讲究吞吐沉浮。由于拳风近似,可以通学兼练,入门后易于举一而反三,得各家之秘,所以练习者甘之如饴。这是五祖拳独特之处,也是它传播广泛、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各拳又各有其风格和独到之处:据传出于宋太祖赵匡胤,由南外宗正司皇族在泉州传承的太祖拳崇尚近身截打,步步进前,“龙骧虎步,有帝王之象”,在五拳中最硬;达尊拳以禅参拳,特别善于运柔入刚;罗汉拳动中寓静,拳随形变;行者拳即猴拳,长取短收,纵跳轻灵;清康熙年间起源于泉州永春县的白鹤拳,则是在流行于闽南的太祖拳等南少林拳基础上化形入拳发展起来的,尤以寸劲见长。而五拳聚于一门,相长相容,毫无例外地都以俞大猷总结提出的“刚在他力前,柔承他力后”、“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后人发,先人至”为技击圭臬,呈现了五祖拳这一闽南优秀拳种极强的历史传统承继力。

        研究五祖门拳术,人们往往联系到泉州少林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类繁多,民间习惯以“北拳、南拳”、“北少林、南少林”来大体区分舒展腾挪、大开大合的北方拳种和紧凑刚硬、技手绵密的南方拳种。泉州少林寺所吸纳和传授的是以五祖拳为代表的南拳系拳术,早就以拳鸣世,加上说部戏曲之渲染,“南少林”遂蜚声海内外。前几年有几位专家教授签名鉴定“南少林寺”在何方,质疑泉州少林寺存在这一数百年来不争之事实,引发一场争论。其实,从宗教而言,寺院“是禅不是拳”,只有少林之称,原无南北之别,即在此间,乡民也从不把泉州少林寺称为“泉州南少林寺”。南少林、北少林,不过是武术家言和小说家言罢了。然而被称为“闽僧武派之始”和南禅宗重要寺院的泉州少林寺肇建于唐,三废三兴,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宋、元、明、清史籍记载,有地下佐证,有地表文物和建筑之存在。世界各地不少拳种溯源泉州,寻根和探访泉州少林寺的武术家和爱好者近年来络绎于途。争论促使他们提供了很多罕为人知而又足资印证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次争论中为史界所瞩目、成书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西山杂志》,不仅描述了泉州少林寺的方位规模、兴废原委及经过,还记述了技击传人谱系,明指“少林一派”拳术为“达尊、太祖、猴拳”。这三种拳术正是五祖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列晋江、南安、永春各地授拳乡里,代代赓续,现在仍是五祖拳称盛的著名拳乡。可见,北宋诗人刘昌言所吟咏的“泉南到处少林风”,实即民间和少林寺数百年间并行不悖,都在传习五祖门等少林武术。不妨说,“少林风”,相当程度是“五祖拳风”。可喜的是,泉州少林寺近年已在清源山麓遗址复建落成,立归山纪念碑于祖庭嵩山少林寺,而且成立了武僧团,古老的五祖拳又在少林寺再展雄风。

        五祖拳虽然传播这么广、这么远、这么久,但由于授拳往往限于言传身教,历史上又经过“火烧少林寺”、“将拳棒一例禁止”的劫难,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如吉光片羽。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有感于此,组织多次学术研讨,专家学者和民间武师发箧起秘,贡献了很多珍贵资料和研究心得。我于一九九○年编辑出版过《泉州南少林文丛》,一九九二年与陈泗东、蔡湘江等十位同志又编了《泉州南少林研究》一书,总觉得意犹未尽,如此古老而优秀的五祖拳应当有一本专门拳种的研究汇编,于是应联谊总会之请,旁搜远求,得四十余万言。今日结集出版,一本求同存异之旨,虽意见相左,援据欠审,传闻容或闪失,俚语借字杂见,亦兼容并蓄,使后之研究者,免有翻检梨枣之苦,而有比较之便。遗憾的是虽经努力,有些馆社、人物、拳术资料,或征而未得,或囿于见闻,只能暂付阙如。在五祖拳已经走向世界的时候,但愿这本凝集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五祖拳传人和研究者心血的资料和文章汇集,也是属于世界的。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蔡治淮副社长自始至终指导本书的编辑审校工作,泉州市新闻出版办公室主任张甘荔、泉州武术协会秘书长伍少杰亦与有力焉,华侨大学教授陈存广先生以七十八高龄披阅全书,抉讹乙误,殊深感激,谨此并致谢忱!

 (一九九七年八月莫斯科旅次  

一九九八年二月泉州改讫)

 

 

 

 

(二) 五祖拳辨

 

  泉州南派少林拳术卓然成一大宗,声闻不废,已历千百年。《温陵旧事》一书说:“吾泉郡拳棒手扑妙绝天下”,清雍正诏谕也曾提及:“泉漳一带,文事既昌,武运尤炽”,可见尚武的风气,早已震动朝野。目前见于泉州的拳种,南北软硬并有,除现代相继传入者外,数百年来在城乡最擅胜场的,主要是太祖拳(或称“五祖拳”)等南派拳术。

  现仅就同泉州太祖拳一门有关的问题,裒辑遗闻,简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五祖拳”为五种拳术之统称

  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新拳种;另一种持否定态度,认为“五祖拳”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五种拳术的统称。

  这涉及到名实问题,值得一辩。究竟哪一种看法比较接近实际呢?

  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白鹤这五种拳,拳风相仿,手法桩步相近,惯见于泉州一带,为人们所乐习。正如以“下南人”统称泉、漳、厦语系的人一样,“五祖拳”是其统称。这五种拳拳械兼备,各自成门,都有其开手拳套“三战”,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有的渐趋式微而已。以罗汉拳而言,民初泉州有开元寺秋冷和尚,西街侯君焕,继后有北门徐云时颇精其术,而现在虽不至泯没,惜乎已不经见。“五祖拳”的称谓却相沿成习,惟实际已由总称而呼其一,混称于太祖拳了。直至今日,永春武术界的一些老拳师,还坚持认为他们所操习的鹤拳也是“五祖拳”。大羽老拳师郑文存先生,对此就言之凿凿。这种看法,其实不自今日始。

  据省武协挖掘调研小组卢义荣、游幼波同志调查所记,永春潘孝德先生民国十七(1928年)手抄《白鹤拳谱》就明确指出: “自古拳有五祖: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白鹤,其中白鹤拳为年轻后起之一种。”鲤城少林武协主席苏再福先生的《太祖拳谱》也有类似的记载:“一太祖、二罗汉、三达尊、四行者、五白鹤。太祖凡二十四势,单人独马,乃天下无敌矣。”把这两册拳谱参照起来看,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先列五拳而后分述本门拳术的,说明同属“五祖”而自立门户。

  笔者在挖掘整理武术资料时曾拜访过泉州30年代著名武术家卢言秋(虎母鬚)的高足父执张应棋先生,他回忆说:卢先生谈过,称“五祖”是因为含有五套“战”。所言五套“战”即太祖等五种拳的起始套路:直马战(太祖)、罗汉三战、祖战(达尊)、猴战(行者)、鹤战(白鹤)。1961年泉州武术社成立时,戴火炎、陈朝顺、徐云时、释瑞吉、吴景等先生,就曾分别表演过这不同拳门的五“战”。可见学习“五祖拳”,也即是学习五种拳种的套路。

  由于这五种拳含胸拔背、沉肩扣节、拳势刚烈、固守待进等特点的共有,主要桩步不丁不八马的一致,也由于传播地域的集中,同时兼习不但可能,而且成为时尚。名拳师蔡玉明相容并蓄,即是明证。其弟子尤凤标著《中华柔术大全》有称蔡“兼通五祖拳法”之语,“兼通”者,五拳皆娴习之谓也。书中所收38套套路,套名下均分别注明“太祖派”、“罗法派”、“达尊派”、“鹤法”等,其五拳统于一门,一目了然。永春干德源为20年代著名拳师林宝山、李载鸾的老师,所撰《五祖拳术简史》一文,写得尤其分明:“内中分五种拳法:一太祖拳,二白鹤拳,三罗汉拳,四达尊拳,五行者拳。以五种拳术,视其门徒体魄而分授之。”按其所言,“五祖拳”不但拳种不同,而且“拳性”亦有“分别”;“太祖拳性是刚柔相济,罗汉拳性是见人形容,白鹤拳性是雷电风雨,达尊拳性是温良恭俭,行者拳性是吞吐浮沉”。这种概述虽然值得斟酌,但可以支持“五祖拳”是五种拳术总称的论点。

  (二)现时所谓“五祖拳”即太祖拳之说

  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五拳之长而形成为一种新拳者,举《中华柔术大全》“白鹤手、齐天指、太祖足、达尊身、罗汉步”为其特点。实际上这句话只是一种文字上对举的修辞手法,本意在于概言蔡玉明分别演练五拳时的“步武得式”。倘一认真,其实便颇费解,何谓“太祖足”?何谓“罗汉步”?以现在通行的“五祖拳”比照之,也实在很难说仅是从行者拳吸收了“齐天指”,从白鹤拳吸收了“白鹤手”,从达尊拳吸收了“达尊身”。

  如果说已形成了五拳而外的新拳种,那么,闽南武坛上便须出现六种拳种并峙的局面,但现实仍只有五种。由于师承渊源不同而称其拳术为“五祖拳”或“太祖拳”者,其实从主要套路到基本技手,以及练功方法、训练程序,都完全相同。《三战》、《贰拾》、《打角》、《十字》、《双绥》同为必习的“五大套”;擒、挑、撞、切、盖、开、削、鞭、挡、搓、弹、噇、抠、捝等手法规格和马势要求也相一致。不同的只是风格上存在差异。但风格的差异仅表明流派的不同,而不是拳种的不同。泉州一带源远流长的太祖拳与五祖拳混称,故拳界有“五祖拳太祖体”之谓。

  泉州的历史文化同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晋、五代和北宋中原人民三次大批南迁,带来了黄河流域的文明。泉州太祖拳的雏型相传即为宋赵匡胤所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很可能是北方人民带来的。宋南外宗正司设于泉州,赵匡胤皇裔在泉州繁衍成一大族,太祖拳即其子弟拳。人们称“偏身防”的“朝阳手”为“昭阳手”或“招防手”,叫“沉香势”为“沉江势”,正是当年中原河洛语在拳术行语中的孑遗。“挑”、“开”、“捭”等词汇的古义见之于拳谱,也是太祖拳年代悠远的证明。它辗转传入泉州并生根发芽是有其历史条件的。在嵩山少林寺“其剑术已失古人真诀”时,明朝泉州人李良钦却以“荆楚长剑”饮誉;泉州河市人氏俞大猷写成我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剑经》;郑成功鼓励乡村结社练武,策动秘密会党反清;清朝江南八侠“以技雄一方”,其中吕元得朝元和尚真传,先走台湾,“后遁泉州授徒,终老是乡”;再加上多次农民起义和泉州少林寺成为南北武术的交汇地,太祖拳的发展无疑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有力的传统。在漫长的衍化过程中,它为大众所乐习,为战争所播扬,为会党所持仗,经过无数代人的继承和加工,不断丰富,终于熔铸成“绝无虚花步”、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南派风格的拳术。

  拳术的承继往往反映了历史的顽固性。拳谱是拳种的历史和现实的记录。从传世的拳谱和口碑看,泉州的很多流派,嬗传有代,大体都是太祖一门。蔡玉明(明老) 在泉州开过两馆,一龙会,一圣公。龙会馆有二十二人,刻纸工艺大师李尧宝的父亲李九史即其一。李尧宝幼承庭训,也精其术,他年届九十时,尚对笔者自称所习为“明老传下的太祖拳”。由蔡玉明而林九如(九司) ,而林天恩,拳曰太祖,谱曰太祖。

  一直到1983年4月,其门墙桃李仍以太祖拳题名全省武术比赛名次表(见《八闽武坛》第1期);由魏希农而吴栋梁(歪司) 、魏国器(木器司)、而泉州武术研究社社长戴火炎、三十年代泉州国术馆主教练姚醒狮(姚阿司)一线,口谱相传,也是太祖拳棒。泉州崇福寺以拳闻名遐迩,该寺释常青协助释元镇整理的妙月和尚遗稿三册,总其题曰:《少林太祖拳谱》。妙月师早年落发厦门朝天宫,从陈文章学拳,后来在泉州又从仰华和尚、昆师(佚其姓名)学,《泉州文史资料》谓其“拳术系从太祖拳一派学来”。再如何春先传林国治,廖豆传陈朝顺再传林祺燕,谱牒亦如之。这些世代相因的拳谱,文字俱在,是府城所习呼之“五祖拳”实系太祖拳的确证。

  拳术在长期的积累中,总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稳定中又有发展。太祖拳等五种拳术由于拳法要求基本一致,互相吸收兼容并非不可能。这就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太祖拳在蔡玉明手中完成了质变,变成另一种新的拳种?

  (三)太祖拳非蔡玉明所始创

  泉州武术社从1962年至1967年存在的6年间,从来未见有老拳师提出蔡玉明“创造五祖拳”的看法。这一论点似乎是近年来才见诸于报端杂志的。人们对于象蔡玉明这样的造诣精深,桃李盛出,在武术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巨擘怀有敬仰乃至立祠祭祀是必然的。但“创立”说于史无证,恐失审详。且从流派、地域、时间、技术内容四方面稍加剖析:

  泉州太祖拳流派繁多。1933年在当时三个流派的共同合作下,曾创立了泉州国术总馆及两个分馆。总馆馆长吕鹏琦,第二分馆(富美国术馆)馆长林天恩,出自林九如门下;第一分馆(温陵国术馆)馆长戴火炎,总馆主教练姚醒狮,出于魏国器门下;总馆教练林国治,出自何春先门下。这三个流派,再上溯,分别为蔡玉明(1857-1910年)、魏希农(约1830-1900年)、惠安木匠某(姓氏待考)。它们以及其它流派,各有师承,门墙自别而并行不悖延续于城乡,显见泉州太祖拳绝不是“一脉单传”。

  太祖拳的传播远远越过了泉州的地域,只是厦漳泉愈见其盛而已。永春县汤城、壶窟、白盘一带,地处僻远,同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所流传的太祖拳显得更见古式。龙海县石码在蔡玉明的门人尤俊岸弘扬拳术时,已有永宁太祖拳师杏元在那里开设武帐。1982年笔者偕苏再福先生去探望王启祥先生(炒司) ,他谈到20年代末到南安四都教馆时,当地太祖拳已流传有代,唯套数较少。由于风格相左,竟至惹出风波。近而八闽,远而东南亚,实际上先后于蔡玉明,即广泛流传着太祖拳。

  在年代上,崇福寺的拳术传统还可以追溯得更早一点。泉州少林寺僧志参被清廷侦吏诱杀于南校场后,其嫡传仰华和尚以武功脱狱,住锡清源山和晋江灵源寺等处,继续收徒传拳。北门普明村李愚等“十二人社”即为其门徒。1899年后,妙月和尚得其真传,因而此后“崇福寺祖堂,供有仰华大师莲位,每逢节日,必诵经上供,对此一代拳僧,志念不忘”( 新加坡常凯法师《少林落叶悼恩师》) 。根椐干德源《五祖拳简史》的叙述,则雍正年间(1723-1735年)悟心和尚已“在东禅寺传授太祖拳”。干氏姑丈李俊仁于同治四年( 1865年) 拜悟心的再传门人关雨人为师,绍其衣钵。准此,则在蔡玉明青少年时代,在泉州开柴梳行的李俊仁已经如《简史》所云:“潜习”十年的太祖拳、鹤拳、猴拳,集各派之长,“共冶一炉”了。

  从仰华和尚所传崇福寺一脉和魏希农所传魏国器一脉的套路、技手、桩马等技术内容看,同蔡玉明所传者,大同小异。常见套路,各系互有;常见技手,名实俱同;拳法要求,相去无远。马步上较明显的不同是或者“脱马”,或者“不脱马”。这或许便是流派区别的特征罢。除此而外,无法看出这三派不同承继的拳术有本质的区别。

  回过头来再看蔡玉明的传人尤凤标民国六年(1917年)秋于泉州国技传习所撰著的《中华柔术大全》。其自序云:“世所见者,五祖拳棒耳,第年湮代远,遗传失真。吾夫子蔡玉鸣(明)以弓马游泮,兼通五祖拳法……”可见“五祖拳棒”传世既久,且甚广泛,若系明老所创,则及今不过八九十年历史,何言“年湮代远,遗传失真”?“兼通”自非“独创”,其义亦明。此书成于蔡玉明谢世七年后,应该较之今日一些附会之说更能说明问题。

  上面所谈,囿于闻见寡陋,或许未必正确,谨以此求教于前辈及诸同好

  (写于1984年,刊《八闽武坛》、《中华武术》。略有修改。)

  文章来源:周焜民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2018年6月29日更新

 

 

 

 

(三)五祖拳述要

 

  庆辉口述 周焜民执笔

  五祖拳为泉州南少林拳系主要拳种,拳械俱全,自成一门。泉州历宋元明清以来,拳风鼎盛,有“手扑棍棒妙绝天下”之誉,而城乡练武者,十之八九出于五祖门。先父卢言秋,世居城南义全凤池,幼而好武,拜西门庄詹(公婆詹)为师,尽得五祖真传,及壮,“虎母秋”之名噪于拳坛。1937年闽厦陷敌,凶焰迫近泉州。11月,买舟南渡菲律宾,设武帐于岷市水巷口,广传技艺。越年,迁址地彬彬街,光汉国术馆正式成立。1940年春,余衔父命来岷,执掌教务。风雨弦歌,挫而愈韧,迄今五十有六载。光汉弟子,逾于万数,所幸五祖拳技,薪传不替,泉南少林之风,被于炎洲。1989年,光汉首倡组织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次年成立于泉州,五祖同门,风起景从者凡十余国,盖亦见五祖拳传播之广远矣。

  余鲤庭承训,研习五祖拳技,晨夕无间,万难不捐,逾一甲子。窃知五祖一门,变化万千,至深至微,有不能言者,非苦下功夫,潜心体味,无以登其堂奥。余垂垂老矣,屡思发箧钩秘,整理心得,以惠学子。今周君焜民南游岷市,力促成篇,因不揣翦陋,就五祖拳之拳法拳理,梗述大概,请为捉刀,献于五祖拳联谊总会94年会,就教方家,亦寓引玉之意也。

  (一)

  五祖之谓,曰太祖、曰观音、曰罗汉、曰达尊、曰玄女,五拳相容并蓄于一门,故称五祖门。亦有谓五祖为太祖、罗汉、行者、达尊、白鹤者。盖泉州本南少林渊薮,古河洛人之生聚地,拳术承传于中州,得闽南剽悍之气,富阳刚之质。上述诸拳,马步紧小,技手密固,拳势刚猛,尚短打,拳风相仿,拳理相若,讲求沉肩扣节,吞吐浮沈。泉人每兼而习之,能太祖拳者亦能罗汉拳,非能白鹤拳者不能达尊拳,兼习则技手宏富,亦刚亦柔而精于变化。五拳所指不一,或出于师承身传口授之异。五拳既相类,以泉州区区之地,濡染浸淫,转相传习,遂成一门。旧时泉南五祖拳馆,均供奉太祖、观音、罗汉、达尊、玄女神位(或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白鹤仙师)。五祖居中,师位在左,入馆拜师,先拜五祖。跪叩如仪,古已有之。

  五祖拳既包容五派拳种,故套路丰富,荟萃五拳精华。套路分空拳与家俬(器械)。敝馆所授,有空拳数十套,器械十余套,含对练计七十二套。就各门派拢总而言,则远不止此。拳从三战起。五祖五战,即三战、天地人战、连环战、平马战、直弓战。由战始,习马步,踏中宫,正身田,练吞吐气。而后从简入繁,由小套而大套,循序渐进,为二十拳、四门打角、三战拾字、双绥、连环八卦、小千字、连城、二节、三节、四节、五节、五肚沉头、双爪、八卦、天罡、地煞、清风、明月、四门斗底、双狮展雄,再及其它。拳套刚柔不一,各有异趣,壮者练拾字、沉头,弱者习直弓、连环、小千字、三角摇,高者授以双绥、节,矮者打角、地煞,使人拳相得益彰。器械由拳脱出,硬弓硬马,打揭分明,势势落力。长家俬有棍、棒、枪、青龙大刀、斩马刀、三尖两刃刀、钩镰、方天画戟、开山斧、禅杖、扁担、山钯等,可谓十八般武艺俱全。诸般兵器,以棍法最凌厉,为各艺魁首,内中又有五尺棍、七尺棍、流星棍、齐眉棍、鼠尾棍、丈二棍、双头棒之别。技法含劈、扫、割、赶、纵、敲、开、剪、点、箭、乔、挑、感,左插花、右扯旗,打槌尾、翻槌头,捏金抱心,劲贯棍梢,身棍合一,矫若游龙。棍法之妙,一打一揭,步步进前,盖传自吾泉俞公大猷。短家俬有单刀、单鞭、单锏、剑、铜箫、铁尺、雨伞,以及双刀、双剑、双锏、双钩戟、双鞭、粽合刀、双拐、双匕首、藤牌刀。软家俬则为九节鞭、三节棍、绳镖等,暗器有镖、石、针之属。每种器械均有传统套路。传承有序之对练,有五尺棍对打、七尺棍对打、双拐对齐眉棍、扁担对齐眉棍、五尺棍对双鞭、藤牌刀对锄头、藤牌刀对钩镰、斩马刀对山钯、山钯对七尺棍斩马刀、左拐右刀对铜箫五尺棍、剑对剑等。五祖门最重实战,无花草步,一攻一守,解拆分明,举凡套路,皆可对套,有三十六套空拳,即有三十六套对打。器械亦然。角力较劲,则辅以“举技”、“盘技”之形式,举技分长短技,盘技即盘五技。举技盘技讲究掇、据、捏、鑢、封、压、捧、纺、沉、浮、吞、吐,手、身、腿、腰、膝、胯、头乃至心眼之锻炼,略备于斯。单练仅为行拳而已,须对盘,方知劲路之变化,明手法吞吐沉浮之妙,自固根基,磨砺技手。又有行阵、串阵者,即宋江阵,出于兵旅,衍化入拳,亦五祖拳门所独有,如蜈蚣阵、长蛇阵、鸳鸯阵,阵法井然,内寓变化。现拳馆多不教,余深恐其湮没失传矣。

  (二)

  本门刚柔相济,主硬而尚短打,不尚长攻。应接中管逼靠,尺寸争锋,故重手技。组套踢、打、摔、拿四术兼备,而以手法为核心,配以步马身腰,吞吐沉浮,衍化无穷。套中每一动作,即一散手,合练如长龙相续,拆散单练,或攻或守,自成门户。传世套路中之技手繁富以百计,唯手法取势简约。一招一式,起止皆有尺度,发拳势雄劲猛。崩然有声,力点分明。后手取人如矛,前手蔽己如盾,须硬、猛、密、粘。手法分短技、长技、单技、双技,包括指法、腕法、掌法、拳法、节法、肩法。手技基本技法为:擒、挑、开、盖、串、剪、掀、关、抠、采、搓、撞、鞭、贡、切、铡、射、插、抄、挡、锁、节、漂、弹、啄、乔、捭、噇、割、离、钗、摇、破、批、脱、坠、爪、打、俊、揕、搦、封,等等。一技可变数技,明技每寓暗技,一阴一阳,变化无尽。

  细而言之,指、腕、掌、拳、肘、肩皆可交互为用。指可点,可射,可按,可扫,意到指到,指到力到。指肚击发,不可激力,打穴封穴,点到即收节。掌法,出手刀,有错、摔、破、切、弹、削、开诸法;俯仰为用,扇、翕、挡、插、摸,随技而变。掌刀要竖,掌心须圆,运掌如风,一粘即发。腕坐而挡,节暴而漂,出手直而后坐,肩沉肘平,左右相随,忌单肩用力。一顿一沉,俱用脆力,则腕活而不僵,力透而不滞。拳有凤眼、鹅目、三角、竖、仰之别,又有合单为双之法。无论撞、啄、抄、乔、鞭、点、栽,抑或双竖拳、双掭、双平拳,皆由腰膝发力,摇胯而出,其势乃沉,其力乃重。拳须归中,鼻对心槽,心槽对拳,内气方聚;又须拧转,节肢柔,拳尾刚,急速爆发,始有穿壁洞石之威。节技近身而发,力距短,势峻力猛,故其技甚恶。攻技为打横节、后捅节、向天节、双揭胛、硩节;攻守兼用,有捧节、鸡噇翅、割节、绑内节等法。肘法之要,在矮身坐马,返身造势,避实就虚,入其败门。以肩带肘,前后手呼应,先软而后硬,且应不逾子午,无欹斜之弊,节力方能顺遂而沉实。肩背之用,亦在策近靠打,主要有顿、靠、摇、俊、背五法,如猴挑水、獭衣势、摇身俊胛、弥勒献肚、洞宾背剑诸式,俱以之得力,尤以摇身俊胛为不二法门之绝招。其招式极幼秀,取含胸龟背以蓄力,双胛先浮后插,气闭丹田,胯腰夹紧,以气催力,以腰为轴,连续迅速摇抖,如犬出水,摇身振鬣,快捷异常,沾之者即被喷弹而去。

  手法运用,譬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拳谱曰:直来横去,横来直往,上能破下,下可解上。此言其大概耳。五祖技法,上、中、下三路,擒拿格斗,无所不备,接手如临阵,瞬息万变,要在眼捷手快,料敌机先,说变就变。因势发技,借技而入,乘他力尾,以快打慢。五祖擅于进逼踏中宫,入正门,硬截硬攻,故技门须密,技手须硬须活。倚技举技,既较脚马劲路,尤较手法之娴熟硬箭。善拳者必善桥手。何谓桥手?桥者,节也。两节相倚,犹如搭桥,过桥入我身,无过桥我入汝。彼门户不开,我须无桥造桥,逼入中宫,造其败势;我处败门,或其技强甚,我当有桥断桥,消闪化解,以策万全。功夫在手,随人明而神之也。

  (三)

  拳以马为基。五祖拳以三战马为基本步型步法,不丁不八,前虚后实。拳术蒙求,始于三战,三进三退,以练踏步,故曰三战马。后脚坐七分力,前脚三分力者称三七马,四六分者称四六马,此固守待进之脚马。前后脚均五分力者,为五五马,寓攻势于内,易变化,转换快速。战马之法,尺八为度,后脚坐,前足兜,膝对脚尖,前臁着力;小肚筋提起,涌泉虚,脚掌吸,三点金落地;沉肩松腹,吊肚坠尻,夹骱提肛,中脊凝气;身要下,气须沉,立如金刚,劲贯于地。进退虚实分明,以胯运足,后脚重,如虎蹲踞,前脚轻,如猫弧出。脚心忌浮,重心稳定,不偏不倚,以腰胯开合牵导马步,亦以腰力带动技手。踏实之后,腰解一顿即锁。脚力煞定有似入地三尺,行拳有似大树临风,枝叶舞之而盘根稳固如山,此即五祖拳之落地生根法也。

  战马之于套路,十占七、八,故至关重要。战马之法娴熟,其它马法如弓马、卸马、丁字马、四平马、寄脚,其理亦明,不难掌握。进退、起落、纵横、腾挪、消闪、封逼,脚马随身而变化,乃有生龙活虎之态。步法有:进马、退马、留马、换马、执马、走马、叠马、蹲马、蹋马、插马、跳步、三点金、七星步、鸳鸯步、螺旋步、凌波步、八卦连环步、跳屈、坐莲、指地。技手之动,步必随之,步不稳固上卦虚,步不灵活败立见。泉人谓“学拳学到脚,脚马须练倒”,评判拳技,首看其有马无马。脚马前后过大,虚实不明,左右过阔,门户则开。拳势凶猛而气浮步乱,人视其不能,能者反手之间必使颠仆。故南人每毕其一生,精一套路,务使拳套粘熟,其马稳在,其步活利。固马之法,须练马桩,一起一落,一开一束,一合一顿,自骱至脚盘,夹束如铁,坐马如挽弓。活马之法,应明虚实,行落无声,心欲前,脚先到,身欲退,脚先收,动到技手即变。稳而不灵,其马死,动中求固,其马活。强马之法,当练重而后练轻,绑铅条,踢沙包,踏“急烧”,提气缩疝以练吊力。五祖门拳打卧牛之地,虽尺砖之内,以转换马之法,可演套路。故行拳如走路,其步武不长,占进退灵活之利,小马高马优于阔马低马;其行宜健,得夹束之易,稳扎稳打,步步前进,即所谓“紧走无好步,慢行好步数”者。其门须明,六门转返自如,中宫踏进,边门闪赚,身手随之,势挟风雨。

  五祖用腿,多低而沉重。或谓五祖有拳无腿,实则不然,其腿法多达二十余种,脚尖、脚掌、脚跟、脚弯、小腿,皆可为用,唯不似北拳长弓大马翻跃转折耳。五祖门腿法以踢、弓腿、割脚、扫脚为常用,引进使虚,见隙补腿,急去急回,其发甚恶。拦截有蹁踢、刮腿、顿脚、斩脚、踩腿、撩踢、托脚,挫其前锋,阻其进逼,攻守相寓;靠身有绊缠、顶膝、钩膝,插裆拧腰,连扭带摔;落地有铰刀剪、钩踩、滚堂、指地、倒地蹬心腿、老树盘根、乌龙绞柱,舍高取下,如犬滚地,如蛇盘缠,使仆使跌;腾空有旋风腿、飞踢、飞剪,远纵高扬。进取身,退顾已,以腿制拳,以脚制脚,腿法之全,谓之大备不为过甚。惟五祖注重步稳身稳,腿法虽备而惜用,所谓“一踘百身虚”,盖恐为人所袭,故起脚必先后坐。腿法多见用于闪避之际,反败为胜之时。踢多取下三路,形如半月,高不过脐,近身迅发,锐不可挡,极难抱接。

  (四)

  凡拳皆讲究形、气、神。拳须有架势,首重身法,正欹、俯仰、立蹲、起落、进退、反侧,皆赖身之变化。身法活,拳架佳;身法呆板,其拳必柴势。千拳归一路,五祖亦然。

  五祖拳身法尚自然。自然者,五形四正,子午相对之谓也。四正即无偏斜颠簸之态,无折腰败脚之病,无欹头丛肩之弊。头须正,项须直,胸须含,腹须收,臀须敛,马须坐,身须下。子午相对即百会对尾闾,手尖对脚尖,肘池对膝眼,肩与骱平,膝不过足,开合得度,拳路归中,返门顺势。五祖之身形,以墓牌身与三角势交相为用。墓牌身四平八稳,正气堂堂,易守中技;三角势临敌,摆守势在前,蓄攻势于后,便于进退。拳势有起伏,终须允执其中。头为一身之主,气血会注,领起精神,头正身形则正,未有歪头斜肩而拳姿可端庄者。转身之法,必身欲左欲右而头先之,始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审客主之形,度强弱之势,高击能仰,低攻能俯。眼根于心,心定则眼明,争场之上,判敌动静虚实,伺隙制胜,顾盼须锐。论技认其身不认其手,彼肩动,必手动,彼身耸,必起脚,彼视我右,知其击右,彼睨我左,知其击左,故曰料敌靠目色。其眼游移,其心必怯;其眼无神,其艺必浅。善拳者眼射如电,神闲自威,意虽狠而不现于形。

  应接之际,身无定势,有直、侧、斜、翻、转、缩、蹲、屈、俯、仰、纵、跃、仆、滚诸身法。起身要横,落身要顺,进步须低,退步须高,收如伏猫,纵如放虎。尤当明消闪之身法。以步移身,避其前锋,曰闪;顺其来势,化解其劲,曰消。消闪得机在身步之变化,避实以就虚。彼来若缓,接法易见,遽然相加,势头猛,宜消之闪之。技临身,形速变,瞬息之间分寸之距,化其千斤之力。失于早,彼必变势而至,失于晚,则我无所解招。闪战之微妙,在相随相顺,若即若离,闪空疾入,后发制人,固无大开大合,惟靠腰解移身变形,无形打有形。故过骱之法,不能不详。其法须脚心着力,腰脊聚力,带脉贲张,腰带脚疾速拧转,两肩呼应,墓牌身一变而为三角势,如风摆柳,不僵不滞。避其锋芒,我即占取生门,乘其旧力方过,新力未生,招未收身未返,冷然而入,虽四两微力,亦操胜券矣。谚曰︰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身法之变化,如兵法有奇正,存乎一心。身法自然得宜,劲力定规顺遂,手技脚技方能达于极致,而攻守无虞。此中真诀,其善思之。

  (五)

  五祖拳富阳刚之气,论者每以外家硬拳视之,实则其拳风虽雄硬,然刚柔相济,为内外兼修、强枝固本之拳种。

  且以三战试论之。凡习五祖拳,必自三战始,海内海外,概莫能外。谚云:“三战起,练到死。”盖三战为拳母,虽仅三进三退,而规矩方圆无不由此塑定。头容须端正,直项收颔,眼界平远;身田须四正,龟背含胸,沉肩扣节,两肋插,大椎落,子午归中;坐马须稳固,两骱夹,谷道提,膝眼展,三点金着力,前虚后实,落地生根;进退马必先煞牢,技手劲力必当节住;开合有致,阴阳要转,吞吐气出入丹田,行劲达于四肢。三战之劲有八:直劲、横劲、刚劲、柔劲、恒劲、脆劲、沉劲、浮劲,皆在吞、吐、沉、浮之内。吞吐浮沉既明,刚柔之劲自如高岗滚石;吞吐浮沉转换自然,精、气、神三者凝集贯通,丹田鼓荡,任督两脉开张,则必外强筋骨皮,内壮五脏六腑。

  吞吐沉浮为呼吸运气之法,亦为技手收发、身体斜正缩张之法。手收时以鼻吸气,过骱引入,上卦放松,气沉肚实,为吞;一变为吐,技发气亦继之呼出,由徐而疾,五形归正;沉,坐节按力,百会对尾椎,双肩锁定,腰胛扎力,肛门夹束,气随技沉;沉变为浮,长气畅出,胸襟涵虚,双掌心向上吸天地精气纳归丹田。凡所技手,出收之间,即寓吞吐,吞吐之际,浮沉随之。用于技击,彼沉我浮,彼浮我沉,彼吞我吐,彼吐我吞,顺势造桥,逆势借桥,阴阳相寓,随手变化。气脉须畅,行气达于脚心顶会,功、力、意俱到。吞吐气宜深长,徐疾自然,最忌憋气于胸口,气浮则散乱,步不稳则身不正,意不及则劲不达,何能制敌致胜?故练拳须练气,气足劲力亦足。

  练拳之道,精、气、神合而为一,其精须聚,其气须旺,其神须定。三战之双插、坐节、吞吐,蓄劲从容,发劲渐进,行劲平稳,一步一趋,以心为帅,以眼为旌,久练于三战者得之必深。是以练五祖三战,要在善养其心,提神领意,使气平和。神清者其技必精,神昏者其艺必浅。能以意行气,则中气丰盈,血脉畅通,精神充沛,无气上涌致身浮之弊。心静如水无影,气足聚之则蓄,行之则环行周身,用之不竭。三战练倒,举一反三,五祖拳之大要得之矣。

  (六)

  吾泉谈行拳,每以“气水”足否论之。气足劲饱,如水之流,源源之息,此气水之谓也。五祖拳乃功力型拳种,世谓其拳最硬。传世套路大多短小,小套一、二十技,大套亦不过七、八十技。非其套路不能长,盖势势雄猛,技技发力,难为之长。五祖拳,太祖底。拳谱谓太祖拳龙行虎步,有帝王之仪;拳势刚猛,有洞壁穿石之威。然亦非仅刚劲而已,拳势有张弛,必柔济刚,始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能刚能柔,出刚入柔,刚柔相一,此五祖门之刚柔观也。

  五祖拳劲力之特点可以三字概言之:硬、猛、韧。其力大,如泰山压顶,故曰硬;其力迅,如虎出林,故曰猛;其力刚中寓柔,如挽强弓,故曰韧。神与气合,其劲乃生。运行任督之气,以意催劲,即为内劲。发力之要,首在丹田,提肠吊肚,运气于内,发劲于外;次在腰肩,腰胯能左右掇,劲力方厉害。一手一脚,其力几何?唯以腰为轴,肩为承,以意催之,骤然摇发,劲力聚全身之气,异于平常,技手之势乃猛。发劲之始,马步夹束,腰膝裹合,丹田闭力,呼吸自然。发劲之时,起牙关,任督贯气,腰椎略弓,腰胯沉挂掇,由开而合,劲随气出,意到、马到、身到、手到、力到。发劲之后,身形归正,吸气以聚力,蓄势固守待进。劲力贯脆,软中带硬,硬中带软,忌用僵力、死力。姿势须正,取三角身以蓄势,手先放软,一触即发,软力变硬力,发透发到额,浑然贯串。技击论胜负,无非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故手要紧,要重,唯运弹脆之力,发技始能如迅雷不及掩耳,力点准,力度大,有弹性。

  劲力之威,非直砍硬撞所能出之,须凭技、寻机、借势以发挥。五祖虽尚硬,亦尚灵巧,拳棒相对,硬来硬去固为一法,然四两破千斤,其着更妙。所难能者,人发我发,借势借力,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尾,以技巧取胜,故技法尤须钻研。譬如摇,俗谓“十摇九耗消”,盖讥不能催腰胯之劲者。摇技之力,须赖返腰掇正,运气行劲,左右借势,如飓风发木。出拳,腰骱要辚,肩沉拳转,如此则拳势沉重,且有穿透力。破,五指须微曲,破下要鑢,著者其人必颠出。挡,掌到之后,竖腕而按,迅发寸劲。再如盘五技,挑、开、关、串之间,须暗带掇、鑢、捏、顿之功,以去其来势,拔其脚马。

  拳无劲力则飘,故习拳起,养劲始。练劲力之法可谓多矣。始练三战,即当练石锁、甩沙粽、扛石担、打沙包、捎竹箸、插竹筒,以练指力、握力、拳力、肩臂力、腰骱脚马力,坚皮肉、长气力。然此仅得静力耳。刚劲、柔劲、韧劲、脆劲、恒劲诸劲法以及阴阳转换、吞吐气之法,非于长年累月拳套之操练中不能得之。尤须练散技,每技以千百遍探其奥妙;练盘技对打,互饲技手,明消长之机、进退之度、纵收之变、阴阳之理。能如是,则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劲布全身,呼之即来,发之即达。外示安逸,内固精神,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何坚不催,何柔不克。

  (写于1994年,载菲律宾《世界日报》、《商报》、《环球日报》。略有删节。)

   文章来源:卢庆辉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2018年6月29日更新

 

 

 

 

(四)五祖拳史略

 

  明户部尚书黄景昉曰:“吾泉郡棍棒手扑妙绝天下。”棍棒之妙,郡先正俞大猷著《剑经》祖述之,戚继光赞为“千古不易之论”。手扑者何?宋传之太祖拳、猴拳诸术也,清之谓五祖拳者也。五祖者何,太祖、罗汉、达尊、行者(猴拳)、白鹤也。

  吾泉拳风之盛,史有明载。世所见棍棒手扑,固匪唯五祖,然五祖实寖然为大宗者。昔城乡以技著者,以五祖派为多。清嘉庆十五年蔡永蒹著《西山杂志》记:“嘉靖间倭乱,沿海村里大兴练场”,泉州少林寺“僧人传授技击于泉南”。万历武庠生蔡延赓从僧志明学,南邑冯安复从蔡延赓学,传门人黄眉、白眉、冯道德,再传五梅、苗显、至善、了凡、了因。了凡传一片寺性空,有徒蔡牵,劫掠海上,名最著。性空教徒百人,“皆高技绝伦,散居沿海授馆村里”。了因亡匿永春,“故有达尊、太祖、猴拳之说焉”。是五祖见其三矣。罗汉昔称拳法之准则,万法宗之。泉南有“佛国”之称,人多好习。逮及方七娘入永春,传白鹤拳,乃五拳併行于泉南,朱紫互湮,无论秦汉魏晋矣。五拳溯宗,以宋太祖、达摩、罗汉、行者、白鹤先师为法祖,泉人耳闻目接者此五拳也,故市井以“五祖”统呼之,沿习至今。然则五祖之号,当在鹤拳勃兴之后,即清康乾之际也。

 

  五祖一门因形取象者三:罗汉、行者、白鹤。以人命拳者二:太祖、达尊。达尊、罗汉二拳,或谓天竺僧达摩传于中土,行者拳或谓鬼谷子修于蒙山。南宋泉州双塔即雕錾有“猴行者”之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流传民间,度其因形入拳此时不无可能,至明戚继光《纪效新书》,猴拳已赫然与太祖拳并称。然此三拳其肇始殆不可详稽。太祖拳、白鹤拳之传流,谱牒可征,则循史可按。

  旧谱云:“太祖教二十四势,单拳独手,乃天下无敌矣。”书谓赵匡胤为少林派开山祖,“挟其秘技,秘不示人。醉後尝与群臣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其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其法以硬功直进为上策。”建炎三年南外宗正司迁泉州,太祖六世孙子侁入泉,术遂南传。宋元陵替之际,居泉之皇族以千数计。太祖之裔,习武举业,从戎建功者不旋踵而继,其裔孙赵孟良者,且剃染为泉州少林寺长老,率千僧抗元。十八世孙赵本学,号虛舟,韬略武功冠绝一时,缙绅相与引重颉颃。《南外天源趙氏族谱》谓“名将俞虛江(大猷)出其门下,武畧率祖虛舟公出”。俞未仕与邓城结庐读书清源山,为刎颈交,遇老猿公授拳术,至是而术兼太祖、猴拳,时号“俞家拳邓家棍”,此非五祖之滥觞耶?邓城、邓锺、邓士坡、邓士垓,明清数代武闱折桂,声闻京畿。大猷以拳棍教之军旅,平倭患纵横海疆四十年,趙氏之法遂为天下崇,世称无敌。宋泉州中武状元二,武进士五十二人。明清两代,泉人中武举者一千四百七十一人,中武进士者一百八十三人。明武状元一,探花二,解元十二;清武状元一,探花三,解元二十二。黄景昉谓与善手扑棍棒者接,皆言其父、其大父亲承俞都护所指教,俞都护集古今棍法大成而教之,身与士卒相角抵。俞氏之棍,得本郡同安李良钦、永春留垵刘邦协所传。泉本楚地,楚以荆山之阳为都畿,俞谓为“荆楚长剑技”者,示古法有自也。迨吾泉延平郡王郑成功两岛屯兵抗天下全师,蹈义之士风起景从。二十二年间两军争城陷地,泉漳重镇,数遭兵燹,乡里结社自保,至村里铺境妇孺亦皆言拳。流风所至,百家绝技,後先接踵,甲于闽中矣。故明史兵志谓“泉州、永春人尚技击”,明社既屋而少林一派转为大盛也。

  以其盛也,故成习尚。五祖拳术之传,有如江河百流,浩浩汤汤矣。于史或其人显,其术隐,或其艺传,其人不传,有家学渊深,奕世而绍,亦有寻枝问叶,则三代以上而茫然者。余征诸载籍,询之故老,得近代若干拳派之大概。

  永春为五祖拳鹤派之渊薮。清雍正十二年永春陞中州,直隶行省,车马辐辏,九流杂处。《拳艺世传序》谓康熙间方七娘徙永,传白鹤拳于曾四,曾氏传子绿使,再传李元卿、林泮、辜喜等,以郑礼传之最真,习之至诚。郑传刘降、郑养、林添、郑笼等,其后郑笼传大田,叶晋溪传同安,郑碧传泉州。其中以永春蓬壶、达埔、观山、大羽拳风最盛。大羽郑礼旧宅在焉,村中老幼皆能拳,世续其艺,晚近有郑文存颇精其术,终生业拳。一九二八年南京国术统考,永春潘世讽、潘嗣清、林宝山、潘孝德等十人赴试,郡城则有沈扬德、姚醒狮,皆得名。载誉以归,建翁公祠国术馆于五里街,绛帐廿年,栝栢有材。京考翌年,以陈嘉庚有邀,廿人组“闽南国术团”出遊星马,历时一年。征轺南归之日,当地士人慰留潘孝德等拳师设帐以拾坠绪,薪传至今。永春尚有一支,溯源雍正朝郡城泉州东门外东禅寺之悟心和尚。干德源撰《五祖拳简史》称,同治四年李俊仁得悟心之徒孙关雨人真传,潛习十年熔冶各派,传干氏、李妙、李蒲、颜情,再传林宝山、李载鸾。谓其所传,“内中分五种拳法,一太祖,二罗汉,三白鹤,四猴拳,五玄女拳”。干氏之子湖海、湖昌、湖南世其学,创中华国术协进社于星洲。前此,一八九六年永春浹漈郑业佐即曾于星洲设馆教传白鹤拳。香港立社以传白鹤拳者有郑文龙,传李刚,其法古茂,出尤溪张扬华。

  清雍正五年禁天下拳棒,庚子辛丑再禁。泉郡之拳术,由明、清初之大盛,转趋衰微。然允文允武,固体国持身之义,且闽之泉漳,人心思明,终有清之世,市井乡里潛习拳术不替,加之复明反清之秘密会党如天地会、小刀会、红钱会等未尝偃息,会众以拳联结,遂使五祖拳艺不绝如缕。乾隆二十八年焚泉州少林寺,反清志士南奔两粤,泉之少林武艺遂播于岭南,流诸域外。及革命军兴,拳禁稍弛,泉城拳风乃复振起。泉州同盟会策动拳社,联络革命,黄中流、傅维彬倡之最力,拳术亦精。于府城後先振微继绝者有诸多门派,兹举其知于世者如次:(一)黄培松为南安六都人氏,以拳勇名世,其师系晋江大罗溪武举黄纪堂、城东南埔武举魏捷玉。光绪六年中庚辰科武状元,大魁天下,武林侧目,归于其乡东山埔设状元馆传其术。徒黄圣,东渡台湾,传艺台南佳里镇冬瓜寮刘润,再传杨新枝,四传曾吉连,所传“斗底”、“顶斗”、“大花八卦”,皆为五祖门太祖派名套。先后于黄培松精五祖拳之缙绅士大夫不乏其人,如许邦光,上京遇马贼,以技退之,嘉庆十六年会试中式,授翰林院编修;林高飞,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武进士,授御前侍卫,为武翰林,辞官返梓,居金砖巷,以传拳娱其晚景,何春先尝从其学;曾振仲,举人,亦能拳。泉郡“比屋弦诵,人文为闽最”,缙绅世家每多业文艺武,如明万历丙辰武进士林巖,其父林武苴係壬辰武进士,弟林欲藩为庚子武举人,叔祖林云程、兄弟林欲栋、林欲厦、林欲楫皆中文进士,为文武兼备之泉中望族。彼等出身既高,诱掖风气,为世所称,泉人乐道之。(二)清末挟技自漳返泉设帐者为蔡玉明。蔡为邑庠生,“兼通五祖拳法”,于郡城先后开两馆,一龙会,一圣公,望门投止者四十余人,名传武坛者以林九如、尤凤标、魏文豹、尤俊岸、陈京铭、翁朝言、杨捷玉、沈阳德为著。尤凤标民国五年著《中华柔术大全》,祖述五祖拳法,蔡氏之学益显于世。蔡氏之徒,开帐海外者,有“玉明国术馆”、“鸣谦国术馆”、“卢万定国术馆”、“闽南国术研究社”、“明星武术体育会”,名重东南亚。沈秀枝、林继兴、洪光华、林维爵、许乃敬、陈家鸿、卢绍鹄、卢绍准、郭雄虎、赵春德皆以拳鸣。(三)庄詹,居城西,其徒卢言秋建“光汉”、“光武”、“光辉”国术馆于马尼拉,传子卢庆辉、卢庆祝,庆辉再传思明,祖孙三代,七十年间弟子逾万,遍于菲岛,侨领多有列门墙者,如杨海章、董尚真、蔡友铁等。菲岛陷敌,光汉奋起抗日杀敌,馆员多人殉难,有声于史。(四)林贤,艺出家传,再传徐金栋。徐转益多师,于马来西亚创“徐金栋健身社”,传叶清海、陈思明、韩金元、麦天明、约翰葛拉汉、叶川华、马炳光、刘牡丹、子文德、文成等,传拳廿余国,授徒达二万余众。(五)东禅少林寺释智武,俗名陈知书,传魏希农,再传吴栋樑、魏国器,吴传吴序晓、陈墨波,魏传戴火炎、蔡水影、姚醒狮、邱志竹。各有传,历年开馆城乡,从习者众。魏三十年代偕徒戴、蔡南遊,立馆印度尼西亚泗水寄傲社,清进士林骚有诗“平生不少英雄气,到处逢人绝技传”赞之。今泗水黄龙体育会曾克伦、陈锦荣一支出其门下。(六)泉城东北隅崇福寺妙月和尚以铁沙掌称,少从陈文章、昆司学拳,且亲炙清源半岭岩仰华和尚。仰华为泉少林寺志参和尚之徒,妙月尽得其术,传释元镇,再传释常凯、释常清。寺中存《太祖拳谱》三卷,为镇山之宝。常清以所学授道仰、常定诸僧,未几病殆,以曩尝拜戴火炎先生为师,与余有同门之谊,嘱接教众僧,如是数年。常定住持少林,建武僧团,以拳禅课众。仰华尚传城北普明村李愚等十二人,有“李愚打倒翻天豹”传说流传至今。近人庄子琛得其余绪。(七)廖豆,传陈朝顺,再传林祺燕;何春先,传林国治,再传林春来,至今桃李嫣紅。另有黄福田传陈维称、刘鹏山传张铁龙,擅太祖拳。开元寺秋冷和尚传侯煥,再传庄子琛,承天寺达光和尚传徐云时,擅罗汉拳。上述诸门,晚清民国间均名重于时,代有传人。

  至上世纪之三十年代及六十年代,聚泉城各流派之力以传拳者有泉州国术馆与泉州武术研究社,皆有继往开来之功。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九路军入闽,倡立泉州国术总馆,馆长吕鹏琦,教练姚醒狮(魏国器徒)、林国治(何春先徒)、陈维称(黄福田徒)。设分馆二,一为温陵国术馆,戴火炎(魏国器徒)为之长;一为富美国术馆,林天恩(林九如子)为之长。温陵馆传魏国器一派拳术外,尝聘永春拳师郑某传鹤派;富美馆则聘同安新垵拳师邱思志等数人先后任教。无门派之轩轾,有精诚之合作,且为抗日气氛所鼓舞,故馆务如火如荼。总馆学员如周志强、李道德,分馆之学员如黄清江、丁子产、林清德等,后皆脱颖而出。一九六一年,鉴于民族传统武术之式微,国家体委以抢救传统为务,泉州武术研究社应时而生。推举社长庄子琛,副社长戴火炎,委员十六人。其中五祖拳师占十五人,庄、戴而外,为林扶东、陈朝顺、廖尚武、林祺燕、陈墨波、徐云时、张铁龙、释常清、释瑞吉、王启祥、林清潭、林春来、苏再福,皆一时之选,可见其时五祖拳卓尔出众之态势。至一九六六年文革始,神器隳弃,武术社解体,拢共授徒千余名。今日城乡五祖拳坠而复起,甲于全闽,拳风直播海外,四十年间此二馆社诚有不磨之功也。

  数百年间五祖拳风行泉、漳、厦,影响及于台湾。郑成功驱荷复台,泉漳拳勇之士多往从之。入清版图后,数度移民垦殖,闽台民间渡海往来,朝发而夕至,南拳之传,如乡音弦管,渐衍全台。据《西螺开拓史》载,刘明善(名炮)少习武泉州少林寺,道光八年入台,创西螺七嵌振兴社传金鹰拳,所传内有“太祖三角”;略后入台之廖金生于港尾传布鸡拳,又称白鹤拳。西螺武功闻名全台,于此可见其来有自。台南何善发之太祖三步点槌法则传自乾隆五十二年去台之永春吉师,至今七传。五祖拳风甚而远播东瀛,日本冲绳空手道刚柔流正道馆湧川幸盛、刚泊会渡嘉敷唯贤多年考察,溯源至泉永,谓其出于一脉。盖明泉州设来远驿以馆信使与商旅,闽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拳术因之东传,而琉球适为唐手古武道之肇发地也。

  五祖拳统太祖、达尊、罗汉、行者、白鹤于一门,拳风相似,功理相通,技手相若,步马相同,既可兼习,亦可专精,至今五拳并行不悖于城乡。总观其拳,刚柔相济,手法简约,桩马稳固,发劲刚韧,势雄而猛,擅于实战,其法与宋赵匡胤“硬功直进”之策及俞大猷《剑经》一脈相承。概其拳械,各色俱全,套路在二三百套之数,不知若干代若干手研精众有,荟萃成录,乃完富如此,信为武林奇技而足长留天地。闻近有一说,谓此拳为蔡玉明于光绪宣统间所创,及今不过百年。非是,不唯于史无征,且于事于理固有不然者。明老未如是说,嫡传高足尤凤标在其谢世五年后著书谓“五祖拳棒,年湮代远,遗传失真”,亦未作如是说,清末民初之武界耆宿尤未闻言及。永春内碧干德源一九一六年于马来亚吧生创国术馆,撰《五祖拳简史》称其师李俊仁于同治四年习武,“集各派之长共冶一炉”,传艺泉州,“内分五种拳法”。蔡氏生咸丰三年,同治四年十二岁,其不能创拳使李俊仁学明矣。右述之武举黄纪堂,武状元黄培松,武翰林林高飞,当蔡之世皆叱咤风云,未闻其拳出于武秀才蔡氏。魏希农传嘉庆、道光间拳术十九套予魏国器,再传戴火炎,谱曰太祖拳,实则内太祖派六、罗汉派七、达尊派四、鹤派二,已然如时下所见之五祖拳矣。创拳者必编拳,观五祖一门传世之套路,各派互有,殆无一套为明老所创编。与蔡氏年岁相若之擅五祖拳者如仰华和尚、廖豆、陈朝顺、林贤、何春先等,有誉当时,传谱至今,于彼既无同门之谊,亦无师承渊源,皆各有血胤,派衍而支繁。是则五祖拳之传固早于蔡氏之世也。复有一说,谓五祖拳出于洪门“五祖”,亦非是。《万年青》说部固虛撰之小说,以小说家言为拳史,无乃向壁虛构乎?徒贻识者笑耳。

  一九八九年,菲律宾光汉国术总馆卢庆辉、蔡友铁、许良宽、王宏榜等以五祖拳传播既广,宜广资联络,声气相求,乃议成立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其时余适率泉州武术团访菲,遂与马来西亚徐金栋健身社、菲律宾鸣谦国术馆、新加坡明星武术院、印度尼西亚卢绍准国术馆等联署倡议书,力促成之。翌年,六国代表莅泉,张旗以成。迄今廿年,岁聚盟交流,切磋拳艺,其间举办多屆国际南少林五祖拳比赛、学术研讨会及南北少林大会演,倡议且襄助复建泉州少林寺。卢庆辉(菲)、叶清海(马)、徐金栋(马)、李志远(菲)、韩金元(英)、周焜民(中)先后被推举为主席。二零零七年选健儿晋京,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首播五祖拳擂台赛,举国耳目一新。明年复战,再次誉满京华。联谊总会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至今计有中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冰岛、爱尔兰、芬兰、澳大利亚、法国、瑞士、意大利、瑞典、挪威、加拿大、缅甸、俄罗斯、埃及、伊拉克、德国、日本、南非、新西兰等卅馀国及港、澳、台地区之五祖拳馆社传人与会。千年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哉。

  二零零八年六月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五祖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告保护抢救,传承发展。同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十名五祖拳传人名单。

  概而言之,五祖拳发端于宋,于明为盛,大备于清初。抗倭御侮之役、明清陵替之战、反清秘密会社之潛传、泉漳移民开发台岛、华侨出洋、近百年东西文化交流,已然使拳艺由泉漳而两粤,而台湾,而东南亚,而流播于五洲,为肤色各異之民族所喜闻乐习矣。若谓五祖拳已成跨国界之世界语言,其谁不是之耶?

  余撷故实如是,孤陋寡闻,自揣必有挂一漏万,记述不当,疏于考证处,倘得先进同仁不吝指摘,匡所不逮,则幸甚。

 

  岁次戊子立冬温陵执节述于抱剑轩

  (作者:泉州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文章来源:周焜民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2018年6月29日更新

 

 

 

 

 

 

(五)冲绳空手道与泉州南少林拳术渊源管窥

 

  中国与琉球的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中琉贸易在明清时期曾一度跃居世界贸易圈的重要位置。泉州于洪武三年置市舶司,永乐三年设来远驿,隶市舶司,接待贡使,并被规定泉州港只通琉球。及至成化八年市舶司迁福州的一百多年间,泉州一直处于中琉交往中的关键位置。奉使琉球的使臣和从客,将琉球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语言文字等介绍给中国人民,也广泛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包括商业、农业、科学、宗教、文化、艺术、建筑、医学诸多领域,甚至影响到民风民俗,使琉球“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这些方面已有很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者在武术方面啬于笔墨,而我们在地方史料的搜剔也未找到直接的记载。当时的史学家似乎忽略了当今广泛进入人类生活领域的中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之间的联系。本文试就有限的资料及现存拳术作一点比较梳理,以为他山之石。

  一

  唐手是琉球流传有序的古武术,它的名称说明古代传之中国。所谓的“手”,在泉州拳术中指“技手”,也即冲绳《武备志》中的“机手”,至今犹然。昭和四年庆应义塾将“唐手”改称为“空手”,此前大正十三年他们曾创立“空手拳”研究会。

  “空手”一词最早见于《空手组手编》,时在明治三十八年。泉州称不持器械的拳套曰“空手拳”,亦叫“空拳”,与琉球同。1990年,应空手道刚柔正道馆涌川幸盛先生邀请,笔者率泉州武术代表团20人访问冲绳,同时到达的还有应浦添市政府邀请的泉州青少年武术代表团。日中于市民会馆举行演武大会,冲绳各道场四百余人出场表演,空手道联盟会长比嘉佑直先生还亲作示范。我们惊喜地发现,冲绳武术家表演的空手道、唐手包括那霸手、首里手、泊手,从技手、脚马、身腰法、吞吐气到刚柔相生、技击运用等,与泉州南少林传统拳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拳术技手如挑、掀、擒、开、盖、关、拳、标、插、抱、捭、弹等,腿法如踢、扫、蹬(弓)等,马势如战马、角马、四平马、蹋马、屈马等,彼此十分肖似。一些“型”,与泉州的传统套路似曾相识。其中如《三战》最相近,皆为“拳母”与开手套路。泉州南少林很多拳种,学拳伊始,都是教习《三战》(传至外地,或叫“三正”,或以泉音写作“三箭”)。所谓“教徒之法,必以三战为先”,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行者拳、白鹤拳、花拳、玄女拳、龙尊拳、虎尊拳等各有《三战》,而且都有拳谚“三战始,学到死”。

  这一传统历数百年,至今未变。上述诸拳,本属同系,互有渊源,《三战》既是本门拳母,也是派生拳种或流派拳母,故相同相近之处甚多。冲绳空手道如刚柔流从确切的年代(清末)起,也一直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空手道表演时赤脚上场,殊不知泉州人打拳,过去也是卷裤管赤脚,并以此来检验是“四点金落地”还是“五子朝天”。这些感性的认知显露出两地拳术渊源的端倪。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的空手界人士数十次到福建泉州、福州等地作源流调查,探源者包括冲绳、东京、大阪等处的武术家,如大西荣三、仲本政博、涌川幸盛、渡嘉敷唯贤、金城昭夫、宫城笃正等先生都是多次往返考察。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冲绳刚柔流十多次的中国寻根之旅,其结果是1989年9月在福州找到东恩纳宽量的开宗拳师、1852年出生于长乐县占乡岱边村的谢宗祥(如如)的踪迹,并予确认,在福建体育中心树立“显彰碑”以表纪念。所传为鹤拳,派属鸣鹤。

  在此之前,上地流在福建省武术协会配合调查下,查实1897年上地完翁拜在福州南屿芝日村虎尊拳师周子和门下学艺,归国后创立上地流空手道,其源流谱系清晰可稽。这两种拳,都属福建南少林拳系,而鹤拳,则诞生自泉州府永春县。

  二

  鹤拳,即白鹤拳,又称永春拳,传至福州、闽北、闽东后衍生出鸣、食、宿、飞、纵等流派。刚柔流既探源至福州鸣鹤拳,然则历史可更上溯二百多年至清康熙时代方七娘创立的鹤拳。方七娘一说为浙江丽水人,一说为福建福宁府人氏,康熙年间随父方掌公流徙永春,化鹤入拳,并于辜厝传拳。这在当时被视为南少林拳术渊薮的泉州,是采纳众长,风格个性鲜明的新举动。新拳种一出现,就得到迅速传播。雍正十三年,擢永春为直隶州,地位上升,但地少人稠的贫穷农耕状况并未改变,外出求取发展的农民成千上万,以至后来有“无永不开埠,无永不成市”之谚。其中,有拳术一技之长的拳师“广游四方”,永春拳声名鹊起。

  据旧传拳谱记载,方七娘教有二十八人,皆成材,世称“英俊”,以后又有前后“五虎”,这些门生,“精拳法,风声所播,一时趋赴乐从者,盖踵相接”。其传人足迹,则近而永春附邑、泉州府城,远而闽之“上四府”,省垣福州人烟辐辏,最为集中,且及于江西、浙江、广东。曾四、辜喜、王打兴、郑礼、郑宠、叶晋溪、郑碧、郑桶等等传播永春白鹤拳承上启下,功莫大焉,而以郑礼行踪最广,名气最大,《拳艺世传序》谓从而学之者“殊难尽笔”、“传流世世”。

  1990年与泉州武术代表团结队访问冲绳的福州余宝炎先生,为谢宗祥(如如)派下传人,在与笔者交谈中,不但对鹤拳自永春传至福州地区的历史甚为熟悉,而且明确指出鹤拳传至福州后,“一分为五”,鸣鹤即其一。

  拳术有其传统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必定要受到传播地域固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并因从学者的创造性而变异,具有相生相成的偶然性。活跃在光绪年间的谢宗祥(如如)继承潘屿八的永春鹤拳,在刚柔和吐纳上淬砺熔铸出新流派,以吞吐运气声如鹤鸣,名之鸣鹤拳,就是创新对传统的突破。除福州地区的“飞、鸣、食、宿、纵”五鹤而外,其他地方还出现长技鹤、短技鹤、独脚鹤等,广东则有“永春拳”与“咏春拳”之分。但是拳种并无质的变化,根蒂还是永春鹤拳。刚泊会渡嘉敷唯贤先生保存有流传数代、抄自谢宗祥(如如)的鸣鹤拳谱《武备志》,其内容、结构、文字与闽南地区流传的古拳谱完全一样。拳史、拳理、拳术、跌打验方、铜人、子午流注十二时辰部位、“六机(技)手”、“七不打”等在《白鹤拳家正法》、《桃源拳术》、《白鹤仙师祖传真法》、《白莲寺秘传鹤法》、《少林寺跌打秘书》、《白鹤祖药方》、《白鹤仙正宗》等古籍中都可得到验证。如“白鹤拳论”,尊方七娘为先师,描述七娘造拳,情节同于各本;评价“曾四叔学得十分拳法”,“归永春传授诸家,惟王(打兴)为最”,最贴近原文;谈拳法、交接解脱之法,“手出则气呼、手转则气吸”、“内节如铁、外节如棉”、“直可破横,横能理直,柔宜刚取,刚则柔迎,进退虚实,吞吐浮沉”、“步步生根,任推不动”、“散人力头、接人力尾”等语,皆是泉州南少林耳熟能详的圭臬,且甚多自明都督泉人俞大猷所著《剑经》衍化而来。可以推定,《武备志》本为泉州永春的古谱,只是经过了整理归纳。

  三

  还应引起注意的是《武备志》收入“论罗汉拳法”和罗汉拳套路头匡、二匡、三匡、四匡。鹤拳谱怎么会收入罗汉拳呢?许多人感到意外,或认为是窜入。其实不然,在泉州这是一种常见的兼学兼通的武坛现象。泉州南少林拳系拳种众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武术挖掘整理时尚存二十多种,这些拳种虽属于不同门派,但多富阳刚之美,讲究吞吐沉浮、刚柔相济,尚短打,利实战,拳风相近,技手相似,桩马相仿,身法、行劲、运气相同,兼容并蓄成为可能。为丰富自身武艺,习武者常兼习数种拳法,少者二、三种,多者四、五种,约定而俗成。一门五拳的五祖拳就是在白鹤拳生成后形成的。古谱刊有先师神位牌,有的谱只见“太祖、达尊、罗汉”,有的则是“一太祖、二达尊、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有的还列有“玄女”,显示其发展脉络,在昔随人所取,并无多寡之嫌,白鹤拳创立后,遂趋于五拳兼纳。要之,《武备志》的原传抄、纂修者,兼通鹤拳与罗汉拳应无疑义,而且很有心得,在抄录整理罗汉拳入谱时,为恐引起其他解读,还特意在开头就写明:“罗汉者亦鹤也”。同时,也看出持谱者并不是糅合两拳为一,而是共存之。无独有偶,此谱载录罗汉拳头匡至四匡,而泉州《五祖拳谱》则收录罗汉派头节、二节、三节、四节等套路,可见由来有自,起码自清经民国至今,罗汉拳的这组由浅入繁的套路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不同地区人们的演练中,虽然已有变化。作进一步推测,鉴于《武备志》是有选择性地抄谱,按一般情理,东恩纳宽量必是向谢宗祥(如如)同时学习了罗汉拳后而作此抄录的。其练功方法和技术内容应该也融汇在他创立的刚柔流空手道中。《武备志》所载王缶登谓罗汉亦鹤,实际上现在朱紫互湮,也很难区分空手道中的一些型和手,是鹤而非罗汉。

  由此更推想到五祖门中的太祖拳与空手道的关系。太祖拳是五祖门中历史最悠久的拳种,追溯至北宋,以宋太祖命名,明清至民国于泉州最盛,府城习武者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太祖派。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谓“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北拳汇编》记载:“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匡胤挟有奇技,秘而不示人,醉后尝与群臣言其奥蕴,寻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书于少林寺神坛中。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乘。”现存泉州太祖拳法正是以“硬攻直进”为风格特征。泉州太祖拳奉赵匡胤为祖师,其源可稽。南宋高宗之初,移南外宗正司于泉州,所辖皇族大多是宋太祖的直系后代,蕃盛时达数千人,有“至今十万编民满,犹有当时龙种人”之称。皇族所传太祖拳,遂入民间,数百年不废。就经眼的鹤拳古谱可知,鹤拳是在太祖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七娘的出身地,无论指浙南,抑或福建福宁府,都盛行少林太祖拳。《白鹤拳家正法》载:七娘“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艺”,《白鹤仙正宗》则称“方赏(掌)老师祖亦习太祖拳也……七娘暗看而习之。”清末民初著名五祖拳师干德源的《五肢拳法》也说,“自太祖流传世代,继后白鹤教传遗今”。至今白鹤拳的故乡永春,仍有某派风格刚韧的鹤拳被指为太祖派者,而鹤拳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过一支“太祖化鹤”,流传于台湾,从中可窥见白鹤拳中的太祖拳基因,因而也可推知其对空手道刚柔流的影响。

  冲绳刚柔流空手道保存会会长涌川幸盛先生曾经多次考察过泉州南少林拳术,撰写了《泉州太祖拳与冲绳空手道》一文。文中说:“我曾在泉州崇福寺亲眼目睹了该寺年轻僧侣们表演的传统太祖拳,那种质朴、厚重的拳术,撞(直拳)和腰的用力方法等等,与冲绳空手道存在的共同点之多令我十分惊讶。”他研究了已故著名拳师苏再福之《太祖拳谱》中“太祖廿四势”套路并观摩表演,认为太祖拳固守待进、后发制人,“冲绳空手道基本上与此思路相同”,“这也许是空手道与泉州南拳源出一脉的证据之一”。涌川幸盛先生得出结论:“通过冲绳、泉州两地拳法的互相比较,以前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或意识不到之处,马上能迎刃而解。”

  四

  冲绳空手道或者说“唐手”的探源如果仅止于清中晚期,那么将出现很长历史时间的空白。有不少研究者都提到明洪武二十九年“闽人三十六姓”三千余户赴琉球导引进贡事,并联系到武术的传播。但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一是无确切证据,二是认为与琉球“手”的形成年代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琉球“手”本身就很难断代,不便据此推定“卜宅于久米村而居之”的三十六姓、三千余户在二、三百年间只是“敷文教”、“通海事”而已。茅元仪的《武备志》卷十四“海防”记载,当时福建“谙水道,操舟善斗,皆漳泉福宁人……船主、喇哈、舵公皆出焉”。三十六姓中有不少选自泉州沿海港口“操舟善斗”者,也即武艺精熟又通晓洋面水道的人。当时琉球和明朝及其后之清朝关系密切,频频来朝,有时一年数贡。途次劫掠骚扰,经常发生,故往返皆须大量武装护卫。泉州武进士陈瑞芳,官闽安都司,护送册封使,即选巡洋缉匪兵丁二百名,随带盔甲军械,陈后病卒于琉球。三十六姓之首的蔡氏,其祖本出泉州南安县文武兼备的望族,唐荣蔡氏族谱记载“最推重望,英才接踵”,“掌中国往来贡典”。

  据日本媒体报道,该蔡族与同为三十六姓的郑氏,现存有蔡家拳与郑家拳两种流传。而南安的蔡氏与南少林武术传播有重要关系,嘉庆间蔡永蒹撰《西山杂志》称蔡延赓授传少林派武功,蔡氏一族在南明郑氏政权封侯拜将六十余人,影响及于泉南;又“弃文航海,拓海兴田”,蔡骞“从一片寺僧性空学武,飞跃于碧波千航之中”。蔡家拳、郑家拳从何而来,且能延续至今,很值得研究。明清册封使出使琉球,允许自选各色人员包括勇武之士,使臣及从客、丁役在琉球期间,与各界人士交往,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包括传授武技,既是使命,亦在必然。故《日本空手道秘诀》认为冲绳空手道可能始于明代的原因,便是“答礼使者自京城出,渡海到琉球,中国拳法遂跟着传入”。

  最早的空手道文献《大岛笔记》还有关于支那公相君者,带领弟子多人渡海来冲绳,传授了一种拳法的称述。明成化十五年,琉球也曾派人专程到福建、台湾等学习少林拳法。凡此种种,涉及渊源,虽然语焉不详,但都足资考研。笔者之所以不排除明代中琉即有拳术交流的历史,还在于那一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成熟期。继宋代泉人曾公亮编撰《武经总要》,明代泉人俞大猷又编撰《续武经总要》,并汇集中国棍钯精华,总结拳术理论,写成《剑经》出版。《剑经》是中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其精辟论述,如“刚在他力前,柔承他力后”、“后人发,先人至”、“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至今为南北各派拳门奉为经典,上述太祖拳、白鹤拳、罗汉拳概莫能外,影响及于空手道。冲绳空手道和泉州南少林拳术的渊源如果追寻到这一时代,是有充分的历史背景资料和人文因素为基础的。

文章来源:周焜民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2018年6月29日更新

 

 

 

 


这才是真正的师父,教的不仅仅是功夫!

 

文章来源:练功

 2019年2月9日更新

 

 

 

 

 

23张人性与爱的图片,看到第一张就受不了…

 

最近

一段视频悄然走红

因一段路上十分黑暗

司机担心夜间骑行的孩子害怕或有危险

于是开车跟着

为他照亮前方的路

20多分钟后

前面出现灯光

孩子突然停了下来

冲着他做出一个弯腰鞠躬的动作

 

司机表示

他拍摄视频

本是为了防止孩子摔倒讹自己

孩子的鞠躬让他一瞬间无比羞愧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

它时常冷漠、薄情、让人绝望

但同时

总有些人或事以点滴力量

编织着感动

让人心中充满温暖

(1) 

一位老爷爷骑三轮车时不慎刮到路边轿车

轿车车主不但没有索赔

还连连安慰爷爷说

“没事的,不用赔”

 

 爷爷感动得当街下跪叩谢

车主见状

忙上前把他扶起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

还好总有人站出来为我们分担风雨

(2)  

山西太原的网友晒出来一张照片

暖哭了所有人

这天他去车里拿东西

看到环卫工靠在自己车的后备箱上打盹儿

以前看别人发过类似的照片

但今天竟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此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等待

 

愿世间所有善良的人

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3)  

台阶上

一对老年夫妇相对而坐

走了一天的路,他们累坏了

就在路边的小摊

买了一份肉饼和米粥

 

 奶奶拿着肉饼说:

“你吃一点再吃一点。”

爷爷只咬了一口就说

“我不吃,都给你吃,我兜里还有大饼。”

 

从不羡慕街角拥吻的情侣

只羡慕相濡以沫的白发老人

(4)  

流浪的小男孩遇见一只被车撞了的狗狗

他不知该怎么做,于是就把狗狗抱到了路边

他把自己唯一的毯子盖在狗狗身上

一边安抚着呻吟的狗狗

一边静静地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世界也许没那么好

幸好也没有那么糟

愿你今生再不会受到伤害

(5)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宝宝Skye

刚出生就被诊断出

患有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这是一种罕见的癌症

一周后,又被诊断出第二种癌症——淋巴癌

医生说她只有10%的几率存活下来

 

她刚出生在10个月里一直躺在医院里

接受化疗、手术、骨髓移植

频繁地输血与输血小板 

由于她自身无法制造血细胞

最糟糕的时候

每天需要输血两次

幸运的是

来自全州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的自愿者

为Skye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直到两年后康复出院

她的身体里已流淌着71位献血者的血液

 

谢谢你

亲爱的陌生人

让我有重生的机会

继续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和温暖

(6)

湖北襄阳

一位好心的餐馆老板盛了一份盒饭

送给环卫工阿姨

环卫工阿姨接过盒饭

径直走到公交站旁的流浪汉身边

把盒饭递给了他

 她说

看他一下午没吃饭,担心饿坏了

“我没关系,可以晚上回家吃。”

 

爱是循环

这一幕真暖

(7)  

成都地铁七号线龙爪堰出口外

一名满身油污的流浪汉

默默扶起了一辆又一辆倒地的共享单车

其实他本可以袖手旁观

 

当善良成为一种本能

纵使在最落魄的时候

也不忘初心

(8)  

去世前几个小时

这对年过九旬的老夫妻

一直手牵手

直到失去最后的心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就算有一天你老了

走不动了

我依然会陪着你

(9)  

一对小情侣吃夜宵时点餐点多了

女孩叮嘱男孩从餐盘的旁边夹菜

两人吃完后

女孩又买了两份米饭

和之前未动过的饭菜一起打包

出门后

女孩便把饭盒递给了路边的流浪汉

 

原来

这个世界上是有仙女的

只不过她们法力有限

只好力所能及地温暖着周围的人

(10)

狗狗为了救孩子

跟人贩子搏斗

被凶狠的人贩子砍去了半个头

 

你的善良

让人疼到心坎里

(11) 

一位坐着轮椅的乘客上车后

轮椅随着地铁惯性移动

一名小伙很自然地抓住轮毂

又用脚卡在轮子下固定

几站过去了

他的手一直没有松

 

世界没有那么糟

总有人偷偷爱着你

(12)

3月27日

天安门广场上一名3岁小朋友

见执勤的武警战士

向其庄严敬礼

很有仪式感

 

武警战士见状

马上回礼并向他走来

小朋友仰望着高大的武警叔叔

并很信任地伸出了小手

 

两只手握在一起

这一幕暖暖的

(13) 

在一所学校里

一位老师蹲在地上

给学生缝补粉色凉鞋

 

女孩家境贫困

生活节俭

看到老师为自己认真补鞋的样子

最终没忍住

背过身去拭泪

 

为人师,亦为人母

致敬可亲可爱的老师

(14) 

一位乘轮椅的老人

误把自动扶梯当电梯

旁边的大叔见状

丢下行李就冲上去援助

 

萍水相逢,素昧平生

为了救人却奋不顾身

这一刻,他就是现实中的超级英雄

(15) 

11月25日

南昌八一广场上

一位军哥哥给路边老人买快餐

还用自己的双手去给老人暖手

当军哥哥给老人打开快餐盒的刹那

老人感动得痛哭

军哥哥也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暖景,暖人,暖心

爱就在身边

(16) 

姑娘给一名流浪汉买了份餐点

认真倾听了流浪汉的遭遇

没有父亲

母亲过世

自己染毒

遭遇各种歧视

姑娘离开前,流浪汉写了张纸条给她:

“我本想在今天结束生命,

但因为遇见你,我现在不想了,

谢谢你,美丽的人。”

 

这世界上

总有太多不期而遇的温暖

支撑着我们度过每个难熬的瞬间

(17) 

三轮车撞倒路边的小孩后逃逸

孩子躺在马路中爬不起来

过往的行人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忙

 

就在此时

一个7岁的红衣男孩跑过来抱起孩子

拖到安全的地方

用纸巾为他擦拭

 

红衣男孩说

“老师教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

就要去帮助他”

(18) 

一位环卫阿姨将自己带的鸡蛋早餐

让给盲人乞讨者

还将鸡蛋剥了皮放入盲人口中

这位盲人激动地跪地感谢

 

生活很苦

不如我们就对彼此好点吧

(19)  

下雨了,环卫工人没地方避雨

路过的开车小伙看见后

主动邀请他上车避雨

环卫工人怕自己弄脏他的车

也担心自己的工具被人拿走,婉拒上车

后来,小伙和他一起坐在后备箱避雨

 

“雨太大了,我陪着你吧”

小哥哥,你善解人意的样子真帅

(20) 

深夜

一名女生蹲在马路中央失声痛哭

路过的司机师傅上前询问

女生没有说话

司机放心不下,便打开了前车灯

照亮那个女生

并报了警

司机师傅说

“晚上车不多,但万一有意外呢?

我用灯照着,其他司机就能看见她了”

 

姑娘,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生活虽然苦,但总会好起来的

(21) 

福州学生街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

为了给老伴治病

爬树采摘材料编草鹿卖钱

不管谁来询问

无论是否成交

老爷爷都笑脸相迎

 

生活很难

但不要忘记微笑

(22)  

2018年2月

北京西单大悦城突发恶性伤害事件

当所有顾客都往出口狂奔时

一位保安抄起板凳

逆着人群

向持刀行凶者所在的位置冲去

一边向前冲

一边扶摔倒的顾客

 

你可以说是职责所在

但我看到的却是无谓和勇敢

致敬身边最美逆行

(23) 

医院里被拍下的一幕

老奶奶独自守着病重的老伴儿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谁能在床边

陪你走完一生

是的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

但生活依旧要向前

没有办法让恶放下屠刀

但我们自身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温柔的人

尽己所能地对这个世界好一点

用心去感受、发现那些直击内心的柔软瞬间

你会发现

世界残酷

但善意从未缺席~

文章来源:国学精粹文摘

2019年2月9日更新

 

 

 

 

 

泰拳与散打的区别为什么会那么大。

 

  实实在在的练过,实战对抗中遇到过,全面的接触过,回过头来,看看散打和泰拳倒底有什么不同,才会透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它们的不同,绝不是散打有摔,泰拳有肘膝,散打的腿法和泰拳的腿法动作不一样等等,这些技术动作上的多寡和不同,不足以说明双方的区别。

  确实,如果站在泰拳的角度看散打,泰拳手适应不了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快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散打虽然是远踢近打贴身摔,但是这指的是主动进攻,如果在远距离遇到对方起腿,散打照样可以接腿去使用摔法,不论泰拳手出腿出拳还是缠抱在一起,散打都可以使用摔法。

  泰拳手不论是自己本土的纯泰规则比赛中,还是国际流行的自由搏击规则中,摔法不是有效的攻击手段,使得对摔法的接触比较有限,泰拳手能适应拳腿膝肘击打方式,但是适应不了散打运动员使用摔法。而散打运动员在体质内的比赛中,三分之一的得分方式要依赖摔法的发挥,自然在摔法训练上投入的精力也会相应增加,不论是使用摔法和防摔能力,散打运动员普遍比泰拳手有优秀。

  在我们熟悉的昆仑决,武林风,K-1,等自由搏击规则的比赛中,泰拳手比散打运动员更有优势。因为在这样比赛中不能主动运用摔法,如果双方搂抱在一起,可以顶膝,可以贴身的组合拳,但是不能用摔。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在贴身搂抱的时候,摔法是非常好用的,也会比其它的技术更实用,如果说在比赛中可以使用摔法,那么对于散打选手来说无异于如鱼得水,尽情发挥,扬长避短。

  这样散打运动员不但摔法发挥不了太大优势,相比于泰拳手还少了一个可以KO对手的膝法,在实际操作中不是让散打运动员也加强膝法的训练,就可以在擂台上把膝法的技术发挥出来弥补攻击手段的不足,这可不是在训练中多加强一个膝肘的技术训练那么简单。当我们走进泰拳手的训练中你会发现,泰拳手所处的环境使得他们不得不训练膝法,因为比赛中遇到擅用膝法的对手非常正常,这是普遍现象。在一些泰拳馆里面,擅长用膝的拳手也大有人在,这样带动后来步入泰拳训练的拳手,在膝法的训练上可以很好的模仿并迅速成长起来,最关键的是,一个泰拳手想超越拳馆的伙伴或比赛中的对手,想在泰拳界出类拔萃,他必须通过日常训练和比赛中成长的经历来取长补短超越对方,这使得泰拳手对于膝法的要求非常高,在泰拳训练生涯中,可以把膝法的技术水平带到更高的层次上,甚至超越上一代的拳王,泰拳手可以形成以膝法为主的完美进攻体系。

  而散打运动员如果训练膝法,由于客观的训练环境,很难在膝法上有大的建树,大多是在拳腿进攻为主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膝法来弥补拳腿的不足,膝法技术再优秀也只能是比国内不怎么练膝法的运动员强一些,但是在泰拳手面前,还相差甚远,这差距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在自由搏击规则的比赛中,把对方摔倒十次,对方回头用膝法进攻你一次,还是对方得分你减分,到头来即消耗体力还处于被动。

  散打的节奏是快中求稳,泰拳的节奏是稳中求快。首先声明,这个现象只能说普遍存在,不是绝对的,不可能每一个散打运动员和泰拳手在擂台上都是这样。这里不管它是不是绝对存在,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节奏,和采用这样节奏的大环境是怎么出现的,以及这种节奏对拳手的意义,也就把问题看透彻了。

  节奏和速度是两个概念,不是说节奏快动作速度就快,比赛中不管节奏的快慢如何,动作打出去都是非常娴熟,收放自如的,技术动作都是非常成熟的,这对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说是最基本的,不论是散打或泰拳里面都有速度见长的选手,技术能力已经超越快和慢的固有概念了。

  散打比赛采用三局制和记点数得分来裁决比赛的胜负,三局两胜,每一局中有效击打一次得多少分,通过有效击打累计分数,得分多者胜。泰拳比赛采用五局制和消极比赛扣印象分来裁决胜负,每一局满分为10分,五局满分为50分,为了刺激双发在擂台上技术发挥的积极性,和比赛的观赏性,谁打得被动扣谁的分数,我们经常看到泰拳比赛里面,泰拳手大腿被踢后立即还击对方一腿,这就是为了避免扣印象分。散打的快中求稳,是比赛里面需要运动员快速主动制造机会和抓住时机抢点得分。得分依赖于自身的主动性,越主动得分机会越多。进入比赛了,就要合理的频繁出动作,不论是一些欺骗性的小动作还是出其不意的进攻或反击,不断变换战术,对方做出的攻防战术变化快,你要更快才能有效击中得分部位,在做到快的同时不能乱,力求动作的有效性甚至能KO对手,才能有信心有优势去完成比赛。

  泰拳的稳中求快,是比赛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快速削弱方的战斗力,使对方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处于被动挨打扣分或被KO,不然五局打下来非常辛苦不说还未必能赢。有效的方式是必须通过重击对手的肢体来达到削弱其战斗力的目的,比赛中就形成了硬打硬拼的场面。

  毕竟选手站在擂台上不是自己想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这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这和对手的技术水平、和比赛规则、和自己临时比赛的状态、和平常训练的积累,都是分不开的。这几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循环不息相互影响的,都是通过训练的积累在擂台上把技术发挥出来,也是通过擂台上汲取的经验来指导日常的训练,也是因为对手才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技术不足后今后去提高。

  针对实际的训练经历和技术特点来讲,一个泰拳手从小就按照接近自由搏击比赛的规则在训练,而且从小就积累搏击擂台的比赛经验,技术特点更成熟,比赛经验更丰富。而散打运动员必须在散打比赛的规则下训练,一名优秀的散打运动员退役后转入到自由搏击的训练和比赛中,不论是技术特点还是比赛经验怎么都赶不上从小开始自由搏击规则下成长的泰拳手,想赶上,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等散打运动员通过几年的努力差不多适应了,年龄也大了,也该退役了。

  散打泰拳介绍

  散打

  散打(sǎn dǎ),又称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格斗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古传散手、现代散打。 古传散手作为散打的最早发展要能对抗单人和兵器或多人的格斗,用头、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击,主要的技法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还有肘膝等技法,在格斗中讲究出其不意,不讲究花法只讲究打赢实用。 现代散打就是常见的以直拳、摆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组成的以踢、打、摔结合的攻防技术。 散打没有套路,只有单招和组合,见招拆招。

  泰拳

  泰拳即泰国拳术,杀伤力大。泰拳是一门传奇的格斗技艺,是一项以力量与敏捷著称的运动。主要运用人体的双拳、双腿、双肘、双膝这四肢八体作为八种武器进行攻击,出拳发腿、使膝用肘发力流畅顺达,力量展现极为充沛,攻击力猛锐,素有立技最强搏击术之称。

  泰拳是发源于泰国,弘扬于世界的搏击技术,被称为“八臂拳术”、“八条腿的运动”、“八肢的艺术”、“八体的科学”、“立技最强搏击术”。

 

  文章来源:功夫者

2019年2月20日更新

 

 

 

 

 

 

资中筠精彩演讲:根本目标

 

  资老师对美国非常熟悉,所以今天主要是给我们讲中美两国不同的建国过程和不同的国家观念对法治的影响。下面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资老师。

  资中筠:

  谢谢张千帆老师,两位老师都是我很敬重的法学界的专家,我不懂法律,完全不是学法律的。让我报题目,我就说了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家跟法治的关系,但什么叫法治你们都比我更在行。开头我先说怎么会想到这些问题。

  张千帆一开始希望我讲文化和道德危机问题。但我不想讲,因为现在关于道德危机和文化危机太明显了,大家已经说烂了,说也白说,没什么可说了,现在我不太愿意讲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连五脏六腑都在溃烂的人,跟他说应该戒酒、戒烟,不应该以不健康方式生活都没有用,得帮他找出真正的病根来。但真的有没有治本方法我不知道,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为止我思考的问题想到的。

  我从哪个问题开始想的?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常常被周边少数民族打败,多少次了,真正完全亡于少数民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不能说中国从没有亡过,绝对亡过。还有过去的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少数民族比汉族好像更强悍,汉族明明在文化、社会进步、生产力各方面远优于周围的游牧民族,但为何总被打败。有一个说法说汉族比较文弱,游牧民族比较彪悍,所以打不过人家。但仔细想会发现这经不起事实考验,因为汉族文韬武略很发达,历代出过很多名将,有很多著名的战役,是载入史册的,还有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在逐鹿中原时,各路英雄混战都很英勇,如《三国志》所描写的情况,论谋略还有《孙子兵法》到诸葛亮,是世界级的。那为何每个朝代站住脚之后反而弱了?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主要是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谁最有可能谋反?当然是武将,因为天下是打出来的天下,觉得谁掌握军权谁就可能谋反,所以凡是掌握军权的武将最后的下场往往不好,皇帝不放心,就要不断地掣肘。所以抗击外侮时,武将在前面打得好好的,越打胜仗皇帝越不放心,很容易被进谗言、敌人搞反间计,因为皇帝最关心的并不是你丢失了多少土地,而是武将千万别造反。所以看历代,随便举一个例子,如汉朝的韩信、岳飞、于谦一直到明朝的袁崇焕,这些人忠心耿耿地捍卫边界时,最后被怀疑谋反而不得好下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最客气、温和的方式。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最在意是他一家政权,领土是次要的,所以“宁予外夷不予家奴”,这是中国的传统。在这里面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汉族之所以打不过少数民族,真正原因在于所有的政权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是一家私有的。打出来的国家就是这样的。

  当然古代国家,包括欧洲、中东以前都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但中国是最典型、时间最长而且模式最一致——每一个朝代更替都是打出来的。欧洲国家打来打去,有的是争夺领土占领了别的国家,不一定都体现在改朝换代上。特别是到近代以来,情况越来越复杂,今天我就不讲了。不管怎么样,最早中国黄帝大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然后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始皇统一列国,以后各个朝代全是打出来的,一直到本朝。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内战最多,最后被总结出“枪杆子出政权”,这句话十分精辟,高度概括,中国政权就是从枪杆子出来的。

  到辛亥革命部分地改变了这种国家观,辛亥革命号称是武装起义,实际上辛亥革命流血最少,清朝和平退位,没有打得一塌糊涂,民国政府也没有对清朝皇族开杀戒,并且给一定的生活待遇。所以辛亥革命之后,部分改变了这种国家观,也已经不是一个家族的起义了,是改变了“家天下”的继承制度,至少在理论上实行宪政,理论上统治者是选出来的,国体变了,辛亥革命打断了这样的进程。但以后半个世纪还是枪杆子决定,先是军阀混战,谁有枪杆子谁就有地盘,大家凭枪杆子说话,最后北伐也是凭枪杆子统一中国,确定了蒋介石的领导。但蒋一直没有能真正统一中国,所以念念不忘用武力先安内然后攘外。各种政治势力,最后谁掌握多少军队、军权,最后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直到现在这个政权还是打出来的。

  打出来的国家有哪些特点?

  一是政权是私有的,这个是我打出来的,因此天下是我的。国家建立的最高目标是保证我这个家族永远掌握权力,政权是目标不是手段。那这个政权对谁负责?不是对老百姓,而是对祖宗,失去政权就对不起列祖列宗。尽管国库都是从税收而来,但各级官员都认为自己是“食君之禄”而非纳税人养的,因为整个国家是君主一家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一家为何能长期执政?祖先的武力打下来的,“国”是放大的“家”,老子打江山,儿孙坐江山,像家族遗产一样,所以儿孙的责任是要对得起祖宗,永远保证江山不落到别的家族里。谁要觊觎王位就像打家劫舍一样,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不但违法而且也是不道德的,“犯上作乱”是最大逆不道的,这是儒家道理。“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是什么?是想造反夺取王位的人。历代帝王都自称是儒家,实际上他们并不完全按照儒家所宣传的仁义礼智去做,但取的就是这一点,就是不许造反。这是第一点。

  二是爱国就是忠君,这两个合而为一。所以文臣武将忠于国家就是忠于君王和他的家族,谁帮助这个君王打天下出力最多,就论功行赏。现在那些民主国家选举,总不能谁帮我选举最多,就给你官做得最大,不能这样做。但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论功行赏,等到功劳太大,赏得太多了,又不放心,又把你干掉。

  三是轻视个体生命,人命价值按等级分,皇帝或者皇族是至尊之体,富贵之家是金枝玉叶,百姓的命如蝼蚁,就是在历史上一笔带过的数字,历来说的“坑降卒几十万”“血流成河”“横尸遍野”都是模糊的概念,老百姓死多少人没有关系,客观上人口的控制是靠战争和饥荒,打仗论功行赏是以杀敌的人头来计算,杀了多少人头回去报功。这样在政治斗争里基本没有妥协,总是你死我活,要么你取代我,要么我保住我的江山。

  四是需要愚民,便于统治当然需要愚民,不需要你知道什么也不需要你参与什么。现在被认为最先进的选拔制度是科举,这个科举好像是比较公平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好像大家都是可以参加的。但就是科举通过考试可以统一思想,考的内容一样,大家积极要念的书、做的事情都一样。科举制度最能够统一思想。在科举之前搞贵族政治时,如魏晋时代的情况,贵族们的思想比较自由,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互相争夺。但等到用科举来统一思想时,普及面非常大,一方面普及了教育,给了相对平等的机会,但更加进一步统一思想,而且所有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为皇家服务,所以唐太宗非常得意,“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五是需要适当改善民生。每个朝代开国之君都要改善民生,不改善民生站不住脚,这当然是题中之义。但改善民生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了怕水覆舟,“舟”是目的、是皇权。民生是可以考虑的,但民权不在考虑之内。因此民生的考虑也有限,一个朝代越到后来,君主越骄奢淫逸,只能搜刮民力,牺牲民生。直到民不聊生,起来造反。

  所以,打出来的天下最终只能人治而非法治,有时候强调“德治”,实际上往往流于虚伪,归根结底还是人治。古代法家如商鞅、韩非、李斯跟现在的法治观念完全是两回事,因为第一不保护人的权利,不承认私有财产,只讲惩罚。第二最高司法者是君主或者被授予大权的宰相如商鞅,还是人说了算,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完全是一句空话。最公正的,大家都说包青天,包青天最后靠的是皇帝的尚方宝剑,如果皇帝把尚方宝剑一收回他完全完了。最公平的君主、最愿意讲法治的,最高裁判者还是君主。所以我想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这句话,谁把谁的权力关在笼子里非常重要,谁来掌握笼子的门?这句话没有主词,没有宾语,那就是白说。

  这是第一种,打出来的国家是这些特点。

  第二种是谈出来的国家,开会讨论的国家。开会讨论出来的国家美国最为典型,别的国家是从打出来慢慢演变为讨论出来的,不过美国一开始立国就是讨论出来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这样的。美国并不是先有一个国家然后宣布独立,再打一仗。美国原来有13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邦,跟英国打时,一开始并不是要独立而是抗税,13个邦因为利害关系先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了自己回到自己的邦。最后想来想去觉得有一个联合起来的国家应该比没有一个国家好,所以大家在一起开会。于是1787年开了一个有名的“制宪会议”,先确立一个原则,到底要不要统一的国家,还是13个邦依旧是分散的、独立的。大家讨论到最后,觉得有一个中央政府比没有好,但他们很警惕特别怕中央政府侵权。讨论来讨论去,讨论了116天就通过了一部宪法。所以是先有宪法才有国家,没有宪法根本就没有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建立在宪法之上,不建立在任何传统之上。这个宪法是怎么来的?是投票投出来的,投了569次票,每一条款都要投好几次票,有的人今天投了赞成票,第二天觉得不对,有意见,然后重新讨论再重新投票,这可能也是破天荒的,一个文本投了569次票通过,一条一条通过,通过完后许多人还不满意,还有人不想签字。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但不是动武的,大家先说好,最开始的议事日程是不许用暴力、不许打架、不许骂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可以给你任何时间发表你的意见。所以这个国家是如此讨论出来的,讨论到最后先有宪法才有国家。到现在为止,维系这个国家的就是宪法,宪法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美国这个国家是移民国家,什么样的民族都有、什么样的宗教都有,可以保持你的宗教、生活方式甚至于语言,但你得承认这部宪法,做公民的唯一条件是忠于这个宪法。

  谈出来国家的执政理念是怎样的?开始时美国执政理念是从洛克《政府论》来的。不过洛克当时想象的是君主国家,只是君主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的,而不是王位、血缘继承的关系。据我理解,洛克觉得国家存在的理由是保障基本公民权利,基本公民权利核心一条是私有财产的权利。洛克认为一个自然人在没有政府时,大家可以去大自然拿无主的东西,比如打猎、打渔,这些都是可以的,这些东西是无主的,归你的。一旦你射箭射中了猎物,付出了劳动,这个猎物归你,就变成你的私有财产。但有人想抢你的东西,应该自然地有一种权利保护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私有财产。可是这个事情越来越复杂,有的人力气特别大,硬给抢走了,这就需要推选一个或几个人来管这个事。所以大家推选出几个人,立一些规矩,并且自愿地让渡出来一部分自己的权利,由他来执行,所以洛克心目中君主有执法权,政府是手段,统治者是大家要求他来统治,其合法性在于得到公民认可。所以私有财产可以继承,公权力不能继承的。假如推举出来的君主死了的话,应该重新推举,而不能说他的儿子自然而然就继承了,这是我理解的最初的、最原始的谈出来国家的一种观念。

  政府结构的设计是为了贯彻宪法的精神,宪法可以随发展的需要而改进,所以美国到目前为止有27条修正案,但都是要经过已制定的程序而后通过,是很复杂的过程。

  还有一个特点,既然保护公民自由权是最高的任务,那谁是主人、谁养活谁就比较明确。“纳税者”的意思是什么?是我们要推选出来一个人来管我们的事,但如此会占时间,比如不能去种田、打猎或者赚钱,大家自愿地补偿一点,给他费用,或者再发展下去,管理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纳税者自己愿意给一点补偿来管理。其实共产党最初在解放区,叫“脱产干部”就是这个意思,那时解放区大多数人都要生产,有人脱产的,不种地了,专门从事管理,只有很少的津贴。当初所谓“脱产干部”的观念是这么来的。我记得1949年以后初期农村的农民很不愿意当干部,因为耽误他生产,可见那时干部待遇津贴很少,有时几乎没有。但是由于没有制度保证,后来竟然发展成今天这样。

  还有一个观念是新闻自由,是杰斐逊说的,因为要公民参与,既然要参与就必须要让他知情,愚昧的、不知情的公民不可能参与民主社会,所以他说宁可要一个没有政府的国家,也不能要一个没有报纸的国家。这种观念都是由于国家是谈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无论如何军人不参政,不能由枪杆子来决定谁来当政,或者哪部法律应该通过或者不应该通过,这类国家最后一定得是法治而非人治,因为它的核心就是宪法。

  法治精神在于平等,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如果说同一部法律只适用于这部分人,而不适用于那部分人,有的人同样犯罪就应该判死刑,有的人杀了好多人都不判死刑,这不叫法治,因为由谁来决定该怎么判呢。我忽然想起来前几年讨论《物权法》时有一位号称是法学教授反对《物权法》,理由是:难道乞丐的打狗棒和富人的豪宅应该一样受到保护吗?他认为乞丐的打狗棒应该受到保护,而富人的豪宅不应该受到保护。我看到这个讲话后很吃惊,觉得一个学法律的人不该说出这样的话,法律最基本的原则是一律平等,至于我们希望少一点乞丐,应该改革社会,使得乞丐少一些。但不管什么样的情况,按照他的说法,财产多到什么程度就应该不受保护,就可以动员“打土豪分田地”。何况,在现实生活中最没有保障,经常被剥夺的恰恰是类似乞丐打狗棒那样的弱势群体的一点点财产,例如小贩的小货摊、农民、贫民的自住房、地等等。所以对这种法律的概念,一个号称是法学教授说出这样的话我很奇怪,说明在我们这个国家的传统里,法治观念确实非常淡薄。

  第三种国家是第一种国家的变种,还是通过武力夺取的政权,不过并不公然地说这个是我的家族天下。根据列宁《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国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所谓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并不承认人人平等的观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够平等,因此也不承认普遍公民权。但是无产阶级有千百万人怎么统治?通过自己的政党。但这个政党不是阶级选出来的,而是自己组织起来说我代表那一个阶级,而且这个政党人数越来越大(姑且不说怎么发展的),只能通过少数的领袖集中统治,最后高度集中到一个人,然后这一个人被神话,权力无边,超过历代任何一个皇帝。

  暴力革命时间可以短可以长,有的几天之内暴动。但在我国大规模的枪杆子出政权,当代内战时间持续得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的时间都长。如从辛亥革命以后算起,10年之间是军阀打来打去,里面包括从共产党成立之后所谓“围剿”和“反围剿”的十几年战争;其中有8年是打外战、抗战,是日本侵略;之后又接着打了3年内战。总体上内战的时间远远超过跟外国打仗的时间。所以这个政权绝对是枪杆子里出来的。根据列宁的理论,后来通过林彪之口讲出来的,政权就是镇压之权。政权就是专政,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变成了镇压之权,这个政权在理念上缺少另外一个功能——保护公民权利。

  “人民”概念也非常模糊,跟“公民”概念不一样,“人民”到底有什么权利不清楚,哪些人算人民不清楚。比如1949年对国旗上四颗小星星的解释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四个阶级算人民内部。后来忽然一下资产阶级算外部了,国旗就另作解释。到文革时,阶级概念变成路线,今天同意我的意见、拥护我的,就算革命,是无产阶级。明天站队站错就成资产阶级。整个没有章法,更不能说有权威的宪法一说。这样的国家跟历代朝代还有一个不同,即更加虚伪。因为历代朝代说清楚我是天子,之所以能够打下天下来是因为我是“奉天承运”,有天命在身,儿子当然继承我的王位,老百姓认了,合法性就在于血统。后来的国家是号称为共和国,不能够公然地说就要按血统来传位。那究竟按什么?一家的天下变成了少数几家的天下,而且又不能够公然说必须按血统传位,到底如何继承?权力更迭问题实际上没有理顺,也没有很明确的交代。但很多特点跟第一种国家,即跟所有打出来的国家都是相同的:

  第一、最大的罪恶是谋反,现在称“篡党夺权”,这远远超过任何其他罪,比如大规模地残害百姓、侵犯民权等,都不如夺权谋反的罪大。

  第二、政权目的是什么,是绝对不能丢掉这个政权——存在就是目的,自我循环。最高使命是要后代保江山永远在同一团体手中。那么当政者对谁负责?对祖宗。否则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曾经流血牺牲打下江山的“先烈”(现在不叫“祖宗”)。我记得1962年古巴危机时,最后赫鲁晓夫跟肯尼迪妥协,现在来看非常明智,已经到了核战争边缘,大家让一步,赫鲁晓夫同意美国在公海上检查苏联船只,证实上头确实没有导弹,化解了当时一触即发的危机。那时中共批“苏修”,我听到一些高级干部骂赫鲁晓夫:说他对不起祖宗——指列宁,说列宁如在坟墓里知道的话都会不安生。指责赫鲁晓夫投降了,先是冒险主义,后来是投降主义。所以当时的观念还是对不起祖宗,认为赫鲁晓夫对不起列宁。至于如果爆发核战争对苏联广大群众如何、乃至全人类如何,不是主要的。我们的一些老革命,虽然是无神论者,但一说到将来去世的话一定是说去见马克思去了,如果犯了错误,就说无脸去见马克思,说的是对不起祖宗,而非对不起人民。这些观念都是一脉相承的。

  还有是轻视个体,核战争没关系,死了3亿人,还有3亿人。甚至有一个说法是全世界有几十亿人,死了一半人也没有关系,这种话在有重视个体生命的传统的国家的政治人物绝不会公开说。

  在这类国家,军队不是属于整个国家,是对一党、一个统治的集团负责,军队职责不光是外战,还包括对内镇压造反,镇压对政权的挑战。

  有一点跟皇权时代不太一样的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皇权时代,因为现在社会信息这么流通,民众耳目不可能完全封闭,可以有横向比较,而且公开的说法又不能以血统为依据,愚民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去皇帝不需要宣传工具,也没有一天到晚在那儿宣传,只要颁布一下号令,大家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皇恩浩荡,理应如此。现在宣传机器之庞大,之重要性,远远超过历朝历代。

  还有一个是民生要求越来越高,不是以前稍微给点小恩小惠就满意了,因为有横向比较,而且生命的价值以等级论的观念,越来越不能为普通百姓接受。更重要的是,第三种国家自称比第二种国家优越之处在民生,所以保障民生的任务非常重,但民生还是手段不是目标。常常有人说,载人飞船都能上天、都能做得到,但污染问题、毒奶粉问题为什么就没有办法做好?主要是因为民生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还是政权本身,需要保的最重要的是江山。所以执政理念不可能是法治,还是人治,并且常常要讲“德治”。在当下的语境中德治的意思是意识形态统一、信仰统一,强化思想教育。总之,在政权的终极目标是保自己,而不是保障公民权利,甚至根本不承认公民权利、司法不能独立之前,不可能成为一个法治国家。结论是只有政府根本目标改变,只作为一个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手段,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改革,或换掉,这样才能建立法治。。我先讲到这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根本问题,因此去年张千帆老师让我在《共识》上签字,我说我不签,因为我觉得是与虎谋皮。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谈宪法是一厢情愿,我是这样的看法。谢谢!(资中筠先生讲得太好了!如果让大家都普及这些知识瞭觧这些道理就好了!就不会稀里糊涂地不知我们的囯家和自己的所在,不会人云我云被忽悠了都不知道。)

   ——资中筠,1930出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专业之外旁涉中西历史文化,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专著及论文多次获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突出贡献专家,领取特殊津贴。2004被中国译协评为“资深翻译家”。

文章来:白而强

 

2019年2月20日更新

 



  林家樂的武學
 

人生说开始就开始,一边做一边修正!
等到你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趋势过了,你已经是出局了!

马云, 打套拳来看看!他没有犹豫便打了起来。
有人问他:你有没有考虑到别人在耍你?
他回答很简单:市场有需求,我就做了!如果我不做,机会可能是别人的了!
(網絡摘語)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