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林家樂.com > 林家樂的書法 >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選擇以下各標題瀏覽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书法对于中国人,宛如生命!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2014年11月28日参加中国书法协会

香港分会全国政协礼堂作品展:

 

林坚璋先生

礼堂入口

中国书协副会长陈洪伟

施子清博士向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骉先生常务委员苏士澍先生介绍林家乐先生作品

林家乐先生作品(一)

林家乐先生作品(二)

馬骉先生与苏士澍先生。苏士澍先生兼任全国政協书画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協会副主席。

饒宗颐先生作品

林坚璋与其作品(一)

林坚璋与其作品(二)

施子清博士向马骉先生、苏士澍先生介绍林樾先生作品

施子清博士介绍陈更新先生作品

陈洪伟先生在林墨子先生作品前留影

介绍林墨子先生作品

陈洪伟先生在杨煌先生作品前留影

介绍杨煌先生作品

介绍施子清先生长卷

施子清先生即席挥毫

陈洪伟先生即席挥毫

吳任先生即席挥毫

施子清先生接受访问

林家樂先生

 

 

 

 

 

 

饒宗颐:“参万岁而一成纯”

 

  縱观整个文字史和文字书写史,没有一位学者借用荘子的生命感悟, 來述说文字书写的最高要求。只有当代的学者饒宗颐先生在他的一篇序言中提到他的观点:“或谓余之画为学者画,余深颔之。余正以治学之方治画,于画派究源通变,于书法则穷高极深,以植基深厚为先务,而后转益多师。夙慕庄生'参万岁而一成纯'之义,以参为验,培养其纯,而以一气行之。” 

  什么是“一成纯”?

  “一成纯”就是“不二”。

  《太极图》合阴阳二极而成,阴极之中藏有一个纯阳全白的小圆圈。此小圆圈也就是《太极图》的外圍大圆圈。

  此“圆圈”单看极“纯”。此“纯”的來头可大了!衪就是众生万象的本源!未有众生万象之前,“祂”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都可以有的无相之能!

  在“有”与“无”共存同活互动的世界里,此“纯”,以圆圈表现,代表空白,圆圈填满全黑代表物尽,代表生命力已经全部亡失。

  圆圈由一个黑小点在白茫茫一无所有的空间出现,向前移动成为直线,再向前推进回归成为“圆圈”。“圆圈”变成《太极图》之后,大家就认不出“衪”是刚刚形成的圆圈了!“衪”其实已是被單独呈现了的叫做“般若”的有限“能量”。其无限“般若能量”操控着众生万象根本性的生、老、病、死、放不下、求不得、怨相聚、爱相离!衪“自然”的理会着众生万象的成長变化过程之有无、虚实、大小、轻重、简繁、清濁、存殁。“阴黑”,由隐而顕、由微而著、由小而大、由大而极,极而藏“纯”(空)。此“纯”叫做如來藏、莲花藏、般若菩提、无相觉知、本体妙能、清虚法身……衪,纯善纯正,也被称为“原始智慧”。“参万岁而一成纯”,意思是参透整个人類史、参透整个宇宙演化史,从而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后情愿回归原始“而一成纯”。要能夠参透此理,只有用真心,让原始智慧与您共融。也就是说必须参悟万年物象人情的变化而洞察“阴阳”是虚幻的不可住而“无所住”,“去繁就简”,回归起点“而一成纯”,死守原始智慧,让一切作为都由此无相的“纯粹”的“般若能量”流出!一切作为都由此“般若”主宰、裁决、安定!

  经历千辛万苦的大学问家,才能夠知道“纯”的真面目而后达成“一成纯”!

  饒宗颐先生,天赋异禀,“究源通变”、“穷高极深”、“植基深厚”、“转益多师”、博古通今,“以参为验,培养其纯”,实现了庄子追求“参万岁而一成纯”的境界,作书时能够“以一气行之”!这是他近百年的精勤体验参悟所得的工夫也!未得此工夫,是说不出毛筆書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的,真实书写也达不到此一境界!饒公的书法思索直溯本源,点画横竖交错变化,主心骨极为阳刚真率,放弃思考,深諳历代书家的用筆作法而不用,直出本性,稚拙生涩,吾手写我心,运作自然!似斜还正、似生还熟!如锥划砂,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印印泥。像汉隶又像金文,像楷书又像行草,时而古籀时而简帛时而碑时而帖,千变万化不定形骸!变化之中卻隐藏着非常堅定的“不变”,“不变的”,是他心中的“般若”,  是他“参万岁而一成纯”的自信和当下的自然!入不由我,出不作相!大象无心、神奇妙趣横生!

  饒公的毛筆书写是本人通阅书法史之最爱!他的书法理论摆在本人书法空间之首位。这是个人理解的偏好!与别人无关!古人锺繇的法书本人也极之神往,可惜吾与锺繇先生的性格不合,只能远远走近热烈握手致敬!

  林家乐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

  中国书法協会香港分会北京全国政恊礼堂展览后

 

林墨子与饒宗颐先生

林家乐作品

 

 

 

 

 

三十芳华 | 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成立三十年大展

 

林家樂参展作品  :

   

 

 

 

 

 

人无癖,则无深趣

 

  张岱《陶庵梦忆》中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天下名士高贤,往往真气非凡,即如嵇康之锻、武子之马、陆羽之茶、米颠之石、倪云林之洁者,此『皆以癖而寄其块垒俊逸之气也』!

  人有一癖,以真性情执着一物,自可养得逸气满怀,趣味远胜于人。反之,则如明代袁宏道所言:『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皆无癖之人耳』。

明 王宠 《少陵廿五绝句》卷

明 祝允明《述行言情诗》卷

  人之癖好林林总总,古之文人亦有以声色犬马为嗜者,然而最可寄『俊逸之气』的,唯艺文之事也。白居易即咏:『人皆有一癖,我癖在书章』。

  而对于今时之人,痴迷传统书画,乃是将高士之清怀雅格纳于自己心中。浸淫在这些历史笔墨里,满纸逸气灵动往来,潜入肺腑,必令情生高致。如此这般,人之面目,也终不露世态窘相。

明 刘珏《草书歌行》卷

元末明初 宋克《贤者帖》册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以书法为癖,是人生最深的趣味。林语堂谓书法乃是中国美学之基础,欣赏时全然可以忘记它的字意内容,而全神贯注于纯粹的线条与结构美当中。于此处,中国人的心灵可有绝对之自由。

  书法极复杂,意态万千,韵势无穷;书法又极简单,黑白相佐,点画归一。然而,于此一纸,痴赏终生,却也觉相看无厌,故可一生为嗜。终日游心于点画纵横间,自己的生活,仿佛也过成了一部 《小窗幽记》。

明 文徵明《中秋诗》卷

/ 一 乐 /

胸中藏字卷   脱俗卧去眠

日暮心闲,一榻清风,尘虑即绝,烦恼皆除,

遂展古卷,静心以观。

笔势飞动,逸气自如,似清籁悠扬,婉转入心。

若觉懒倦,则高卧榻上,幽幽梦里。

明 詹景凤《乐府诗》卷

/ 二 乐 /

古人书逸兴   神交如可见

庭植青松,苍老虬劲,风涛阵阵,如对古人。

此时悬先贤妙笔,意态翩翩,信手自然,

神遇昔人之逸兴。

心伴长松,仰望白云,庭空鸟语,悠然自欣。

 

明 徐有贞《水龙吟词》轴

/ 三 乐 /

 

临峰访古迹   以此证道心

清清院落,奇峰相对,可成一世之幽怀。

于此时,出古人绝笔,鉴真伪,辨精拙。

以此证心明性,率称乐焉。

恍惚间,已至日暮。

 

明 陈淳《千字文》册

元 李倜《九歌》册

 

/ 四 乐 /

我心一池清   观书坐忘机

明窗之下,展书法佳册自娱,

结字俊秀,类于生动,妙见天趣。

不觉池中游鱼往来,与人相亲,

我心同乐。

 

明 陆深《白雁诗》册

  书法生来黑白,却能让人活出色彩。以书为癖,足以心安,无趣的灵魂终不会在浮世间徘徊。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言:『人因有癖,才有真性情、真心得。一个人一生要有一好,如书、画、琴、棋、诗文等。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

  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近日推出法书丛刊,甄选元明书法经典,邀君同赏。阅涵养之书,做有趣之人。

  (图文:文人空间于香港小小脈望馆)

  2017年9月4日更新

 

 

 

 

 

饶宗颐:书法行笔好比按弦,要能入木三分

 

  文 / 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艺术境界高迈出尘,尤其是他的学术精神能够很好地贯注到书法艺术精神之中,深值吾辈学习与借鉴。读先生的《论书十要》,体悟颇深,先生哪里是讲写字,分明是在写人格精神,写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写他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某种启示。

  ——施晗

  

  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谓“重”,就是不轻佻;所谓“拙”,就是避免妩媚;所谓“大”,是纤巧的对比。我所说的“重”的意思其实有点接近“宁支离毋轻滑”。就书法而言,纤弱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于浑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达书法的拙意。至于“大”的意思,是指书法上所表现的雄大气魄,其实这不是字体、字形大小的问题。王羲之书《乐毅论》《画赞》《黄庭经》《太师箴》虽然都是小楷,但是气魄豪雄,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饶宗颐

  

  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我所说的“主留”,基本上和孙过庭所谓的“迟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说用笔应该如米南宫(芾)所云“无垂不缩,无往不复”,如此用笔自然行笔就会见到停滀、迂徐。“变熟为生”就是不论在用笔、造型还是结构上,都要尽量避免流于公式化。所谓“生”的意思,就是经过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种与世俗不同的表达方式。故此,“变熟为生”可以理解为防避“俗”这一感觉的主要方法。

饶宗颐书法作品

  三 

  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

  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扶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我主张顺着篆、隶、楷、行、草这一个次序来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论是学书或是艺术,都要投其根源,而书法艺术更加应该如此。因为书法史书写文字的艺术化,文字是书法的基础。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书法的古趣,同时亦可真正了解每一个字的结构,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个字的气势,进而表达出其美感。学习“二爨”“二王”的原因是书法艺术既要讲究深厚,亦要讲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丽,方能不顾此失彼。

饶宗颐书法作品

  

  险中求平。学书先求平直,复追险绝,最后人书俱老,再归平正。

  我所谓的“学书先求平直”,就是学书的最初阶段,即孙过庭说的“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一目标。当书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对于平正已经是一个自然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追求从“平正”中显出“险绝”。就像王羲之的书法,就是在平正之中显出不平正,也就是一个“险绝”的艺术境界。“人书俱老”的境界是,当一个人人书俱老的时候,书法就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不再有什么造作或故意求险、求美,或求异于人,故此,自然就返归平正。

饶宗颐书法作品

  

  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

   “书丹”是古代用朱笔在石碑表面书写文词的专用名词。现代人写字作画大多数是把纸或绢铺在桌上,在写面积较小的书画时,当然可以坐着绘写,但是如果是写面积较大的书画,站立悬臂来运笔才能够把全身的气力使用出来。

饶宗颐书法作品

  六

  于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

  于碑版要观全拓成幅,当于别妍媸上着力;至于辨点画、定真伪,乃考证家之务,书家不必沾沾于是。临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应,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临摹,是要在临摹的时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规律、特色及其用笔、用墨的方法。

饶宗颐书法作品

  

  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急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

  天下万物,尤其是各种艺术,其理都相通,音乐与书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样。而琴道与书道都是以心运手,以手运作,故此,两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体会。用笔能够不论是刚、是柔、是重、是轻,都力透纸背,其实就是多写的关系,而且是不断思考用笔方法的结果。

饶宗颐书法作品

  

  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辟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其时代近而蔑视之。

  倘能揣摩功深,于行书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断烂、臃肿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我认为明代后期的大师如董其昌、张瑞图、王觉斯、傅青主、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们临摹,主要是看每个人笔性相近于哪一种风格。新出土的秦汉简帛数量极多,而且有不同的书体,我认为只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来多加临摹,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饶宗颐书法作品

  

  书道与画通,贵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笔欲饱,其锋方能开展,然后肆焉,可以纵意所如,故以羊毫为长。

  初学者一开始时用什么工具,用狼毫或羊毫哪一种好,基本视书写什么字体或作品的大小而定。“展锋”不等于把锋展散,笔锋开展是依然具有笔锋,笔画不应该会变扁。

饶宗颐书法作品

  

  作书运腕行笔,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真乐不啻逍遥游,何可交臂失之。

  执笔者要把全身之力集中于手臂,臂运腕,腕运笔,最后使力到笔端,做到笔笔中锋。这是基本功,从此入手,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所谓“人天凑泊”的境界。古人云:天道酬勤。只要用功,而且是用心去思考,就一定可以成功。

饶宗颐书法作品

————

饶宗颐,广东潮州人,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

文章来源:大米艺术

2018年10月29日更新

 

 

 

 

 

 书法(北京卫视)

 

 

 

 

 

 

 



  林家樂的書法
 

没有精神的高贵,永远成不了贵族。

朱新建说:“意境”不敢当,想表达的就是,“喜欢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已。“凡夫俗子” 们可能把它们想复杂了,所以就“看不懂”了。

 

 
Copyrights by 林家樂.com 2017.5.10 改版 All Rights Reserved.